问题学生论文范例

问题学生论文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1

根据网上资料搜索调查,体育舞蹈的迅速发展实在90年代中期以后。也是那个时期成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人员丁婧认为:由于体育舞蹈教学发展迅速,但其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比较薄弱,所以,体育舞蹈教学的训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活动的展开等有许多的不足。相关研究人员王波认为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教学措施、器材场地以及师资力量的配合等,都需要改进和完善。张敏、刘进则认为,要使体育舞蹈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则需要科学的制定适合社会发展和现代教学需要的教材,并且合理定位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同时开展多样的科研和学术活动,进而不断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体育舞蹈教学整体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除此之外,同样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张春莉认为,目前体育舞蹈教学研究体系空泛而缺乏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系统化和深化。查艳认为。体育舞蹈教学如果能将教学、实践相结合重视课前、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文化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学习兴趣,教学器材以及能力、创新等都存在着问题。此外,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在音乐及形体艺术也是需要重视的。

2.教学研究的内容方法

逻辑上来讲,舞蹈艺术的体育表现形式就是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通过身体形态的技能化,配合音乐的节奏,结合音乐意境来表现的。在所有人群中,对于美的追求,年轻人是最有表现力的。而且体育舞蹈的节奏感强,简单易学。

2.1从参加体育教学课程班级的同学中选取男生20人,女生20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男生10人,女生10人。

2.2试验方法。为实验组每周安排课程教学一次,训练课两次,艺术欣赏一次,音乐欣赏一次,从而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训练。为对照组安排教学课程一次,训练课两次。16周后,将两组进行比较、评估。

3.结果与分析

经过16周的训练,从而得到如下结论:实验组技能熟练的同时,其节奏感、准确度、流畅度等都有相对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组虽然由于训练课的增加,各方面也有轻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实验组来说,不那么显而易见。

4.探讨与建议

4.1看过这样一句话“歌词是灵魂”,这句话是相对于一首歌而说的。而相对于体育舞蹈,他的灵魂可以说是音乐,或者说是音乐的内在。而对于体育舞蹈中音乐的理解则是体育舞蹈表现的根本。本文开头说过,体育舞蹈是集武术、体操等为一体的。以音乐伴奏,以舞释动。其节奏感强,活泼健康,而其中的音乐展现了舞蹈的神韵。经由上文所述的研究说明,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对舞蹈神韵的体现尤为重要。深层次的理解学习音乐,可以提高舞蹈的整体水平。

4.2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相对来说节奏分明的音乐。而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则大多选择现成的配乐。如果可以以学生的身心状态为出发点,重新编排新的舞蹈,或许,更能让学生们准确清晰的表达他们的内心。

4.3关于体育舞蹈的创新,可以更多的融入中国的人文精神,重点培养健康文化理念,重视终身健身。比如加入太极、长拳等元素,或者如《十面埋伏》等独具特的舞蹈,从而舞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路程。除此之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积极性。在课程中结合适当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自组织性。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勇于创新。有利于舞蹈灵魂的体现。

4.4现阶段,就体育舞蹈教学,我国大多数高校中还只是着重技能而音乐以及艺术的重要。这样的舞蹈也许会显得空洞苍白,缺乏让人回味的一些东西。所以,将舞蹈的技能与灵魂的展现融为一体。是体育舞蹈教学今后的重要教程内容之一。

5.总结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2

1.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生物学科根本就没有兴趣,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就不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长期被动接受。

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忽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身影,忙着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将学生置于教学之外,认为学生只是记住教师所讲授的书本知识就可以了。正是在这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大容量、大密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忽视知识的形成,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记忆的结果忽视对知识的理解,而严重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习惯于接受,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不会提问。

3.学生心理负担沉重。

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并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不敢问,而是他们担心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价值而会受到教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正是在这种心理负担的压制与影响下,许多学生不敢提问,即使是鼓起了勇气来提问,也大多是敷衍了事,问不到点上。

4.教师缺乏驾驭能力。

许多教师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怕学生过多的提问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干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不愿意让学生提问。在这种思想下,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压制学生的提问,而使得原本问题意识薄弱的学生更加不会提问。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其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进而才能产生更多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借助教具、学具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生物教学的魅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沉睡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无疑为原本枯燥抽象的生物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既可以向我们展现生物学科的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事物与现象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从而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的变换,将学习的主体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让学生由以往的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真正学习主体、主动的探索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俯下身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主体,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以逐渐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到教学探究中来,并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让学生以主体参与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正是学生发现真理的重要手段,而在以往忽视实验教学,或是将实验的权利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是观看实验,我们要将实验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与思考,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并由此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3.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而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与融洽,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负担的牢笼中摆脱出来,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提出各种问题。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只有勇于质疑,善于提问,才能有更多发现与创造的机会,否则就只能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的成果。其次,要科学对待学生的提问。不管学生提问是否有价值,首先都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评价时不仅要语言真切,还要具体,如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提得不好,不好在哪里。既要客观分析,同时还要以正面肯定为主,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能够增强信心,鼓起更大的勇气,否则评价就是失败的。

4.提高教师驾驭能力。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3

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女大学生受生理条件的局限,对那些需要较好体能的岗位,其胜任程度不如男生。女生毕业时基本到了适婚年龄,随后就要承担起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责任。基于我国的传统和现实,家庭婚姻生活要占用女性劳动者更多的精力。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要么明确表示不要女生,要么表面不拒绝女生,实际操作时,又对招聘女生提出苛刻的限制条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对62个定点城市进行调查,发现67%的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选拔提出了性别限制。机会上的不均等,使许多优秀的女大学生在工作之初,就失去了与男性竞争的资格。

录用上的不平等:由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这样劳动力市场就是一个买方市场。是否录用,制定什么样的录用标准,都由需求方用人单位说了算。用人单位是需求方,面对众多大学生求职者,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对于选择男生还是女生的问题,出于雇佣女性成本的考虑,通常优先选择男性求职者,而不是女性。有一些用人单元虽然给与女生就业机会,但同时表示: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即使大量需要女性的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也从最有利于本单位的角度考虑,往往对女生要提出附加条件。比如:三年内不许结婚;五年内不准生孩子。甚至有的用人单位会提出与工作没直接关系的要求。例如,对女生身高相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把“没有男朋友”列为录用女生的前提条件。

就业待遇的不平等: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在职业领域,男女平等既应当体现在就业机会的平等,也应当体现在就业之后的男女同工同酬。而现实情况是,在就业领域男女平等原则并没有得到完全实施,第三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中,针对女大学生所在的高层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最近3年,发展机遇上,有30.8%存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晋升比女性快”的情况;有47.0%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岗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在工资报酬上,从全国范围看,男女两性劳动者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在业女性劳动者年均收入仅为男性的67.3%和56.0%。整体较低的经济地位,使得女性在求职和工作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获取应得的权益难度加大。

就业领域的不平等:中国女性的职业分布相对集中,以从事教育、卫生、饮食服务、文秘和演艺等行业居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层次越高、职位越高的岗位,女性从业者所占的比例越小。也可以这样认为,女性所从事的工作,归根结底都与性别的差别有关。女性就业增长最多的行业是一般是社会生产的辅助和服务性行业。在管理决策和专业技术这样一些社会支柱行业和领域里,男性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女性占有的比例很低,而且增长缓慢。在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一把手是男性的占80.5%。传统的性别分工,深刻影响着工作场所的男性优势和性别不平等。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一种高素质的劳动力商品。用人单位作为经济实体,一切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用人选择新员工即购买劳动力商品时,必然希望付出最少的用人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按照根据贝克尔的歧视理论,选择女大学生,即使二者对单位的贡献是相同的,用人单位也要为女大学生额外支付一笔自然附着成本。自然附着成本是指女性因为结婚和生育而产生的生育保险费与女工劳动保护费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能被市场承认,而生儿育女等家庭劳动不具有市场价值,那就意味着用人单位为女大学生支付的自然附着成本,不可能为他带来经济收益。两相比较,女大学生劳动力的性价比明显低于男大学生,因此,在用人单位眼中,男女大学生是两种不同的商品。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用人单位自然愿意选择男大学生,而不是女大学生。

(二)社会文化原因

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超过半数的男性与女性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观点。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位使得人们形成了“男性优于女性”的习惯思维,深刻影响人们对女性工作能力的评价。这些观点让用人单元先入为主地认为,女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工作能力不如男生,又会因为要照顾家庭占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因而不愿招用女大学。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难表面看是个别情况,实质是普遍的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歧视女性的社会潜规则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角色教育,以及现实就业领域的狭窄,减弱了女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求职过程中,一些女生容易产生自卑和依赖心理。求职时,等待学校、家庭的安排,不去主动寻找就业信息,忽视学习求职技巧,遇到困难那就退缩,不敢竞争,不会竞争。入职以后,没有进取心,只关心工作舒适,不追求工作成就。这种选择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职工行业规范发生错位,无法获得单位认同,当然不可能取得成功。

对策与建议

(一)经济手段为女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经济保障。国家制定就业政策时,应当改变忽略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异倾向,通过改革社会保险缴纳模式,将女职工生育保险责任由主要由单位承担改为国家负担,减轻用人单位成本,增强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立法建立奖惩机制,对实行性别歧视的单位施以惩罚性处罚,借助法律权威,鼓励督促用人单位录用女员工。(二)利用舆论手段。改变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伴随着男子挣钱养家观念的复苏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男女平等观念受到了影响。因此,借助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监督,在家庭内部,倡导男性分担家务,更多地负担起照料下一代的的责任,在社会上,谴责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大力宣传平等、文明、进步的性别文化,从根本上为女性就业创造宽松的氛围。(三)发挥教育的力量,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等院校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女生理解职业世界,了解职业成功的因素: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而主动发展自己。过硬的素质会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提高求职成功率。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4

(1)毕业论文的实践性,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结合科研、实践的要求与目标,学生通过解决时机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能使自己的写作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毕业论文的独立性,课程学习一般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知识训练,以教师为主导。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与研究,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用创新性思维来完成毕业论文。

(3)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探索未知世界。体现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就是逻辑要严密、分析要客观、论据要充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探索过程。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近几年,一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不在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随便应付了事,照抄照搬,东拼西凑等。这种情况对毕业生来说不仅仅是论文成绩不及格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甚至学校的声誉和教育发展都有负面影响。毕业论文能够全面的检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并且能够较为综合的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处理能力。所以说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很大的总结意义,一份良好的毕业论文能够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但是现在许多院校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对于毕业论文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指导都做不到位,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够用心,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2.2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性

毕业论文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如果缺乏实践性,对于毕业论文的意义就有了一定的折扣。当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学术型毕业论文的模式来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但仅仅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宗旨,也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不能有效完成体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操作性的、可应用性人才。而一篇学术论文不足以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及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更不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2.3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不强

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应对实践,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践、指导实践。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毕业论文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择当中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而且没有营养的题目,在撰写过程中困难程度较小,但是论文的实际应用性较差,题目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时常发生。个别学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无法将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在毕业论文中,脱离了论文撰写的根本目的。并且有个别指导教师给与学生的题目与其学生就业方向也不符合,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分离。这样学生毕业设计就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往往都是被动性去完成完成论文写作,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学生能够从论文撰写中得到的收益也比较小。

2.4毕业论文成果及答辩质量一般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一个较为广泛的问题就是论文成果一般,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另外在答辩过程中的答辩质量也很一般,不能充分的检验论文的质量情况,对于抄袭这种现象,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很多学生都面临实习及找工作同时进行的情况,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分身乏术,不能专心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往往采取抄袭或者找人的方式。另外就是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员对论文质量要求不高,久而久之,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局面。

3改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毕业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论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一个培养环节,更重要的是全面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及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冻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应当加强思想叫偶遇,从根本上转变师生的观念,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程度。

3.2毕业论文要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有着指导意义。毕业论文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论文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去理解自己设计的内容,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指导。当前高校师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毕业论文的应用性较低。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选设计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也要充分考虑论文题目的实践性考虑进去,能够有效地实现论文的实践性与指导性。

3.3提高毕业论文针对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通过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要求具有统一性,大部分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结合某一具体的现状或者具体的课题,对现状或者课题要具有独立的见解及看法。二是在毕业论文必须在学生毕业之前完成,要符合教学计划的安排。三是毕业设计一般都有字数的要求,往往要求毕业设计达到一定的篇幅。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往往都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许多学生在从业后往往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所以毕业论文的方向一定要有针对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但部分学生为了节省毕业设计所使用的时间与精力,往往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并且针对性不强的设计。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4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基本步骤首先要选定题目,一个良好的题目能够深入的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一般毕业论文的选择都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利于学生综合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能够结合多个学习的特点,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对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选定题目与方向之后,就是对论文进行分析,包括论文的整体背景、要求分析、总体框架的设计以及各个模块的设计。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及撰写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分析,还要对学生所选定的分析方式以及在撰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整个毕业论文的大方向进行把握。当毕业论文完成之后应当进行答辩。毕业论文撰写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毕业答辩决定的。因为在答辩过程中,不仅是对毕业设计实用性的一个检验过程,更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个检验。通过答辩,能够充分考察学生总成绩,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总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应变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份毕业撰写成功与否的标志,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学生对于撰写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针对当前毕业撰写抄袭率较高的现象,学校、师生应当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坚决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教师在答辩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关,以确保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4总结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5

个体权利与群体权利的张力

人具有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人的权利和尊严不可侵犯。临床医学以个体的人(患者)为研究和治疗对象,因此临床医学主要涉及患者本人———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强调尊重(包括:患者的自主性、知情同意、为患者保密、隐私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不伤害(包括:“不伤害”这一最低要求和“有利”这一较高要求两个方面);公正(包括医疗资源分配公正、回报公正、程序公正等内容,不仅要求具有形式公正还要求具有实质公正)。公共卫生事业则以群体(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病的群体以及他们的混合体)和社会为其研究和关注的对象,关注群体、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强调群体和社会权利。从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视角看,两者具有一致性。但是从权利关系看,两者之间又具有显著的差异:临床医学侧重于患者个体权利和尊严,对象一般是患者。公共卫生关注群体的健康权利,对象一般是健康人群。在一些情况下,个体的权利与群体的权利之间会存在矛盾并发生冲突。例如在“非典”期间,为了群体的利益,我们不得不将疑似患者隔离起来,对其个体权利作适当的限制。这显然是对患者权利的侵犯,侵犯的目的是防止病毒在健康人群中的扩散,引起更大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同样是传染性疾病的HIV/AIDS不能采用这种方法,为什么不将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隔离起来呢?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行为可以得到人道主义辩护呢?一般情况下,个体的人权与群体权利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平衡需要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加以规范和制约。个体的人权的实现不能以妨碍(或者损害)他人正当权利和群体正当权利的实现为代价。正是基于这一原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必须将个人的健康情况告知性伴侣,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则,我们要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不能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在明知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的情况下,还要主动去同他人发生性行为或者故意与其他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注射针具。同时,要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在就诊时有义务说明自己的健康情况。

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

罗尔斯认为“公平即正义”。但具体怎样实施,却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研究的有关公平和正义的问题涉及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以及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等宏观问题,也涉及临床中的具体的微观问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在职人员的医疗保险以及其他一些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从根本上来看,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近两年来热议的“神木医改”模式所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在微观领域,医院在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实施治疗前,一般要告知患者,甚至要求患者签字,以做到知情同意。如果患者因种种原因不具有或者丧失了理性抉择的能力,需要实施知情同意。这是一种形式化的要求或者说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保障形式。但是在临床上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或其监护人)由于文化、经济、心理等各种原因,拒绝在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从而错失治疗良机,导致患者死亡,引发医疗纠纷。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医生非常难过。但是作为医生,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要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公正与正义?还是应该从患者最根本的利益出发,不过分看重所谓知情同意书的签字程序,大胆决断实施预定的治疗方案?但是,如果是患者本人作出拒绝采用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这样的决定呢?例如,由于宗教的原因而拒绝输血、由于基于对于腹中胎儿的爱而拒绝对患有严重遗传疾病或者生理缺陷的胎儿实施流产术等,都属于这一类情况。医生能否根据他自己的意愿或者根据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或者所谓孕妇本人的根本利益或其家庭的利益而强行实施流产术/引产术呢?能否在不告知患者本人的情况下,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偷偷地为患者输血呢?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之间的矛盾,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还可能存在于制药公司、研究机构、作为研究人员的医生以及作为受试者的患者之间,也可能存在于患者与保险公司、雇用单位之间,甚至存在于患者本人与其家属之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利益冲突引起来的。甚至出现了患者家属由于花费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代替患者选择放弃治疗的情况,这种悲剧的发生就是患者本人与其家属之间利益冲突的例证。利益冲突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例如上述患者家属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而代替患者作出放弃治疗的决定,引发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前些年发生于基因治疗领域中的“Gelsinger事件”[2]也是人们讨论的利益冲突的热点话题之一。

民族性与普世性价值观争论

美国莱斯大学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2007年11月在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上曾发表了题为《对全球性道德的探求:生命伦理学,文化战争和道德多样性》的讲话,[3]就道德多元主义和后现代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以下看法:人类对于道德及道德多样性问题,进行了大约2500年的哲学沉思,几乎没有获得支持建立普遍道德规范的可能认识的经验基础,至少对适应于普遍境况的我们是有理由这么说的。作为一个概念问题,如果没有假定的观点作为论据,没有循环论证,或者没有进行一个无穷的后退,关于道德标准化内容的争论看起来不会经过合理、理性的讨论而达到一致。这种状态使得全球道德计划成为一个问题。事实上,与这些思考产生冲突的正是关于正当与非正当行为、好与坏的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固定规范的道德计划本身。因此,他认为关于普遍正当行为的现代性信仰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医疗实践领域,不同文化语境背景下的流产、安乐死、医疗保健的公有和私有资源再分配等都成为争论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自20世纪中期生命伦理学诞生以来,生命伦理学以它特有的广泛的普适性和超越意识形态的特征,跨越国界,超脱宗教和政治对立,在人类精神家园垦拓了共同的语境,将其发展成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哲学事业。[4]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成为生命伦理学乃至整个医学人文科学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强调医学人文性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指出了只有民族性才能够国际性;另一种观点强调医学人文的普遍性和国际性,认为医学的人文性本来就不属于某个民族特有,它本身就具有多元化基础上的普遍性。恩格尔哈特看到了“全球生命伦理学共识的瓦解”,同时,他强调生命伦理学应当从不正当的风俗和限制中解放出来,因为这些传统或限制是和普遍道德原则相违背的。也就是说,生命伦理学应该支持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渴望实现的那种普遍道德社会的愿望。同时他认为,生命伦理学不仅仅是国际的,而且是追求对于善、正当和公正的内容丰富的观念。正是由于生命伦理学的这一特征,使它自诞生以来很快就为各种文化和宗教传统以及不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民族和个人所接受。#p#分页标题#e#

问题研究与体系建构

以生命伦理学为焦点,医学人文学应当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还是应当将注意力放在建构理论体系?国内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5]生命伦理学是在规范伦理学、权利伦理学以及程序伦理学的框架内发展起来的。生命伦理学不是以建立体系为其目的,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中国目前的具体问题上。生命伦理学强调问题研究,强调它的实践性,并非不重视理论思维,恰恰相反,这种理论思维立足于实践,回应实践的需要。因此这种观点认为,生命伦理学不是哲学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追求唯一的最纯粹、最完备、最自洽、最连贯的伦理学理论,而是应用或实用伦理学,要解决问题,效用论和道义论是两个最基本最有效的理论。但应用不是理论或原则的推演,在应用中必须考虑情境。在不同情境中某个价值处于突出地位,在另一情境可能就不是了。如临床中的病人、研究中的受试者是脆弱人群,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应当置于首位;但在公共卫生情境下,他们的个人权利和利益虽然也要考虑,但不能置于首位。生命伦理学的工作重点不在构造理论体系,但是,原伦理学、现代生物医学和传统文化对于生命伦理学的影响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另外一种观点认为,[6]生命伦理学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要在不同的文化圈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框架。因此,怎样使生命伦理学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各种式样的哲学思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便成为研究的课题。第二种学术观点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造,侧重于研究生命伦理学的文化之根,侧重于研究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生命伦理学理论特征,强调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对于构造生命伦理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6

由于内容以动画形式呈现,学生非常喜欢,容易接受,而且有很好的声音效果,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随后引导学生对视频所展现的情景为什么会发生展开思考,一下子就将本课的主题引出,而且印象更深刻。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音响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产生直观、生动、形象、即时等声像效应。初中学生阅历不深,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事物无法观察到,对周围很多事物没有仔细观察,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体会不到乐趣,以致学习很被动,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大大活跃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多媒体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能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同时一些常态课难以讲清楚的过程、反应原理都能在多媒体中展示,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生物教学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最经常的是使用挂图,但是这在过程的表现上比较差,学生往往因为无法直观认识,对于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大大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细菌、真菌和病毒》一节教学中,学生对细菌没有相应的概念,根本不知道细菌到底有多小。因此我准备了一颗图钉尖头的电镜照片,马上就引起学生的注意,纷纷思考这是什么?接着将放大倍数逐级加大的图片放出,上面的细菌越来越明显,直到看清楚它们的形状。这样既让学生对细菌的大小有了实质性认识,从而对于细菌大小的数值有准确的概念,还让他们真正亲眼看到了细菌的各种不同的形态,学生对后面复杂的细菌结构学习也有劲头。细菌、病毒的生殖,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尿的形成过程,心脏的跳动,血液循环,植物叶片气孔开闭都可以利用动画形象地向学生演示这些过程的细节。这样的应用例子还非常多,不仅扩大教学容量,浓缩教材精华,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尿的形成过程》用语言描述各种物质运动路径和连续动态运动原理学生难以理解,而应用视频演示就很容易看清楚,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结构和分子,有秩序的颜色闪烁把整个运动秩序和思维展开。他们会发现,各种大、小分子经过不同结构时的运动路径,在学生头脑中将静态图像变成动态影像。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交互

常态课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学生“怯场”的现象,影响师生互动,然而在常态化多媒体课堂中,这种“怯场现象”不太明显,平时最怕回答问题的学生高高举起手,加深师生互动,师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互动更有效,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是让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从而进行个别化教学,将知识分解成许多相关的知识体系,逐步展开,逐步深入,并重复同一内容的教学,每一步为他们提供难度适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学习很适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余地,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多媒体化的课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起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应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促使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的应用是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四、结语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7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思考和掌握之后,比照自身已学知识和已有常识产生一定的困惑和不解,并针对这些不解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弥补自身知识上的漏洞或是理论上的不足.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有针对性,不再将大量时间无谓地浪费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上,也不再采取贫乏的学习方法单调重复所学内容,而是能够找到自身知识体系架构上的漏洞和经过第一次学习所未能掌握的知识上的盲点和难点,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数学教学的现状

虽然培养问题意识的先进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推广和普及,但在部分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中仍然未能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具体到数学学科上仍然只是片面强调要多做题,指望采取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与强调培养问题意识的新式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解为主要方式、以课后大量习题求得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传统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忽视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责任和义务,更在教学效率上有所欠缺,不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节奏.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哪怕是在培养问题意识已经成为共识和共同目标的地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就会打乱教师原定的教学步骤;当学生提出过于容易或是过于基础的问题时,教师容易感到挫败感和厌烦情绪,也容易对提出问题的学生产生不良观感;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存在,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1.将培养问题意识列入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虽然明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之中并没有将培养问题意识列入教学目标之中,也缺少针对性培养问题意识的步骤和计划,最终导致培养问题意识只留于表面和口头,实在是叶公好龙、缺乏实际行动.一旦将培养问题意识列入教学目标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之中实时观察和关注计划的完成情况,同时也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和规划.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专门的提问环节和提问时间来避免学生提问打断教师教学或是打乱教师已有的教学计划和课堂节奏,也可以在每周专门设置解答课来集中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是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也可以将提问环节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放到课后完成,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提问,以避免学生提问挤占宝贵的课堂时间.

2.组织学生自己结成学习小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必事事躬亲,而是通过充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在课后互相结成学习小组展开学习讨论.在小组学习时,教师既可以作为组织者参与主持小组的讨论,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碰到学生无能为力的问题进行求助时才提供帮助;在人员组成上,学习小组既可以是学习较为轻松优秀的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开展研究的场所,也可以采用学习较为轻松优秀的学生和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结成互帮互助的小组的方式来解答学习中产生的较为容易和基础的问题,学习小组在形式和组成上都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结语

问题学生论文范文8

1.1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性作用

大学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社会的需求,随着校园体育文化进步,校貌精神,学术严谨、环境优雅以及建筑的布局、体育的设施。同时也表现出体育品德、体育能力和体育团队的精神,学生在特殊群体中肯定起到非常的重要意义。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起到重要性作用。

1.2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园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承下来的,使体育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学生在校园里造就和培养人才,同时传承与创新能力、品德锻炼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作用。同时也对遵守法纪、争强体质、强身健体。特别是社会体育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愉悦与乐观。育人与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开阔知识面、能力创新人才。

2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实施途径

2.1科研方面途径

教学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在科研发展观,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反映出校园的风貌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只有在体育教学科研发展,国家才能在各个领域生存,那么体育成绩在能提高,才有国家的影响力,这一切都要通过体育场馆先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条件。学生才能科学的训练出好的成绩,同时还与临边共享体育资源,开发共建享受体育设施。最后来服务与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训练与培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才发挥出它的场地、器材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怎样服务于社会用于到市场后,再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科学知识讲座。

2.2物质精神方面途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面貌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不但在外貌表现上给人们全体教职工精神状态的反映出的,也是校园风貌一种约定的规范,比如:校园的每年的必定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各个社团、协会每学期的举办的各种的球类比赛,用体育竞技比赛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促使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这也是历年来体育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给学生精神面貌和竞争意识形成和培养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竞争意识和精神面貌的一旦形成后,必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集体凝聚力,这也是凝聚力的力量都是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承而得到的,因此,体育文化更加显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的辐射作用的,也是心理和生理上推动力,这种能量将对校园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的工作中能积极进取保持坚强的意志能力的。

2.3多视角发展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要通过多元化体育活动形式,数字化多媒介网络通信将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和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对学生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和马上了解到世界的体育发展信息,互联网把世界的体育信息传播到校园体育文化里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从而改变着学生自己的行为,来熏陶着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情操,和大学生自己的健身目标。校园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体育课外,还会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都是一种有约束行为,要培养人才素质和教学的故障制度约束着,这也不能对每个学生管用。重要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定势,构建出一种相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已产生,就能得到相应并快速转化为行为,这种有效的约束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当下承担着对学生已经是信息网络时代,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使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扩散的速度极大的提高,但方式也极大的简捷。通过体育文化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4校园体育人文发展路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它独有的创造和可创造性因素,比如: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和氛围,留给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和环境。改造场地和更换器材,改变运动场所的方式,更新竞技比赛的规则,创造新的活动方法,不断刷新新的纪录等等都与校园体育活动密不可少的关联的。未来国家栋梁人才将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的新兴群体,而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在校园中营造出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的和精神面貌氛围和环境。锻炼身体振兴中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内涵所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着巨大的正能量。

3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目标

3.1鉴赏能力熏陶

鉴赏能力的熏陶,学生要会欣赏与分析能力,那么体育鉴赏与艺术是分不开的,理解成欣赏,它主要还是在分析,只有分析透切,才能达到鉴赏欣赏的目的,培养学生提高自我的文化熏陶,艺术本来就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为重要特征之一,把握好并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还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所以说体育也是情感、人文和动作来表达的出来的,两则有着和谐的共同之处,它们是人类实现活动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应,它即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也给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化发展中,培养学生艺术熏陶,也是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艺术熏陶,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位是非常重要的。

3.2社会体育学生人文熏陶

学生人文熏陶,首先情感上想象力上发展,学生要用全新的发展思维去看待社会及国家。那么就要通过活动形式的参与,从中感到周边的人文素熏陶,以师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在校园怎么样熏陶的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在校园中参与的各种讲座,参与社团活动,来加大对体育课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了解认识,不断参与人文精神,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生动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育发展才能的空间和天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增加学生自己的知识的储备和深度的了解。人文熏陶来影响和带动围边师生朋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大学阶段这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校学生教育者承担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3.3社会体育学生对校体育文化的传播

要在校园体育与体育文化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将成为培养社会体育学生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也是国家、民族的兴衰和国家存亡的重要基地,校园体育文化必将是一个核心长久培养基地,它将和师生健康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为实现新的目标所以在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意意识的培养基地。

4校社会体育学生对校园园体育文化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