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范例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1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通过问题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论理解的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是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进行问题式教学,首先要设计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和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的好问题,其次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方法论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

问题式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据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原理课是学理性最强的一门课,有一定的理论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基础课。因为这门课所要讲清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05方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明确了“原理”课教学的基本目的,这就是整体上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就原理课本身的特点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决定了这门课必须具有理论的逻辑性,培养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自己必须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驾驭这门课。另外,这门课的更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对世界的根本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在对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现实问题既包括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也包括现实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必须联系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把基本理论讲透讲具体。

二、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

进行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问题要是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必须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同问题的功能不一样,有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产生信服、崇敬之情;有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有的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问题。譬如第一章绪论的内容,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这样的内容,在中学,学生都有所接触,如果没有问题设置,泛泛地根据教材内容讲授,往往流于大而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阶段应该学什么,同时也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因为教学目的、学生自身的阅历、接触社会的机会等原因,实质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地限于知识层面,还没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本质,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问题的设计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当然,问题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问题,也可能是老师不引导学生就不会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可以先从大家有所认知的金融危机已及其引发的世界震动、《资本论》的热销谈起,再谈欧洲国家世纪之初的评选思想家的活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思想家以及大众对马克思的认知态度,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问题思考,为什么马克思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爱戴?为什么在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时候人们依然对马克思怀有敬仰和希望?这样严肃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才能显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好多学生无从答起,这样就引发学生对老师阐述这个问题的兴趣。当然,由现实问题引发对内容的兴趣,这是授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讲解。在讲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什么是科学和革命两个概念入手,使学生在了解“科学”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性”对马克思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纠正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到位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革命”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性的含义,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哲学怀疑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提高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一部分教学设计理念关键不在于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而是重于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通过设计开放式的与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的问题,重塑他们的知识结构。二是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设计,目的都是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的。在原理课的绪论这一部分,教学目的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就是要讲清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按照教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实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点和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个基本性质内在地联系起来。而为了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基本性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可以围绕两个教学主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是学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教学设计拟在梳理这场争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不是在严格的作为实证主义的分科学问的意义上来说的,“科学”在这里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即正确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革命的”,引导学生明白“革命”一词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学含义的区别,使他们知道革命一词的辩证法内涵,即在对现实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考察教材的四个分论点,把教材所涉及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高理想”等四个方面加工后分置于这两个主题之下,使学生明确其逻辑关系,揭示出它们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问题教学法示例

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为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定义有四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于这样的内容表述乍看起来很抽象,也不好记忆。讲授的思路是把这四句话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内涵。设计的问题是,这四句话分别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那些性质和特点?同学们一句话一句话的理解分析,首先是让同学们找关键词,第一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同学们找出的关键词有俩个:“客观实在”和“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特点是什么?普遍性、广泛性和概括性,所以“物质”这一个词绝不是指个别的物质形态,这一点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某些个别形态的理解,它是对物质形态的共性的理解,那么这个共性是什么呢?前面说标志“客观实在”,那么这个“客观实在”就是物质的共性,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首先它是客观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主观是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想法、幻想等,而客观则是不依赖我们的主观观念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的;而“实在”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后面三句话是对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特性的进一步解释。第二句话,“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感觉感知”是什么?即是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不是虚无缥缈的虚幻的东西,它可以被人们的感觉器官实实在在感知到的,这也是它与主观东西的根本区别。纯粹主观的东西,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滋生的,它无法具体化,也无法被人们的感官感知,哪些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如上帝、神、鬼等等。(后面要讲到即便是这些头脑中创造的东西也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这是意识对物质依赖性的一种表现。)第三句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它(物质)虽然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感知,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无论人知否感觉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所以人们不能对物质世界说“不”,你可以认识它,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它,但是人必须尊重它,不能违背它的规律和状态任意地肆虐它。第四句话,“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我们感觉感知物质的具体方式。通过这四句话的问题解读,同学们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四个特点:唯物性、可知性、辩证性、历史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即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物资观的内涵,也理解了它的理论意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首先通过古语和俗语来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时空的特点。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佛教说,“过去、现在、将来为世,上下八方为界”,让学生通过古语体会“宇宙”和“世界”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时间一维性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这些谚语和诗歌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特点,通过这些生动的生活经验内涵使学生理解时间的一维性特点,正因为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所以要珍惜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丰富时间中的价值。在讲空间的广延性时,设计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空间是几维”?空间的三维性特征能否概括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一定要结合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启发学生,不同的时代人的存在状态是否一样,差别在哪里,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存在状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的下,自然的得出“实践性”、“时间性”、“历史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这里,“时间”和“空间”分别指的是什么?在学生谈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离开了人的现实活动,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问题式教学设计,在联系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设计好问题和问题启发的步骤,从与现实和生活有关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领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别是利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突出以专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打破单纯时间线索,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来构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因此,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中获得历史素养。

一、以趣味为导向,创设奇妙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更应该是艺术性构思的过程。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首先要善于设置趣味问题,围绕教材知识点,挖掘新奇有趣的问题,便于学生从情境创设中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突出问题与课程、教材的关联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设置两幅世界地图的对比环节,一幅为十五世纪的世界地图,一幅为现代世界地图,让学生从观察、对照中辨析两者的差异性,并以此来展开十五世纪的世界历史情境。同时,根据当时世界局势,从史料中发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君主具有较高的开拓意识,特别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世界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也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历史条件。借助于上述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对新航路的起因、发展及东西方经贸往来获得正确的认知和看法。

二、以课堂内外来延伸问题,增进自主探究

应用问题式教学法,除了设置问题,还要关注问题间的承接与延伸,特别是在历史学科问题设置上,要善于挖掘课堂内外问题,鼓励学生从探究中解决问题。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而问题是沿着任务来展开。自主探究教学,要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问题来确保学生探究方向,查找相关资料,分析具体问题,加深认知理解,掌握历史方法。如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对于高中生,其日常生活多有看小说、影视作品的体验,我们在课堂任务设置上,可以在课前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物质生活,与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进行调查和对比。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调查,对辛亥革命与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物质条件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从合作中辨析历史问题,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运用课堂小组讨论来加深问题的探究

学习需要交流,课堂讨论的设置,帮助学生从集思广益中获得知识,增进理解。高中历史在展现历史事实,洞察事实真相中,我们可以利用分组讨论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其与当时的国情息息相关,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时代性、必然性?需要我们结合当时时代,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我们在课堂上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实情,如深圳在历史上出现过四次逃港潮,逃港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在1979年的宝安,饥饿、贫穷是最突出的问题。为了缓解饥饿,一些人开始逃港。在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是70港币,而在深圳,不足7角,两者悬殊100倍。因此,逃港潮的形成与其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紧密关联的。同样,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闭关锁国是落后的重要原因,只有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另外,我们也可以引出“邓小平1978年出访日本”的史料,让高中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与正确选择。

四、强调课堂评价与引导,提升问题式教学成效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3

1.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运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薄弱、教师疏于问题意识引导两方面。

1.1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薄弱

通过总结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习问题意识薄弱的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工作中由来已久。从长久的角度来看,学生自身问题意识不高,不仅仅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更加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散发性思维的树立和培养。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中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极为重要的。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而发现问题才是当代社会急需的创业型人才所具有的特质。但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是非常沉默的。主要的问题并不能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而是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其问题意识相对薄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课堂上下意识的认为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能够予以重视,努力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2高职教师疏于问题意识引导

事实上,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从高职院校数学课堂上师生双方的表现来看,不仅仅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缺乏问题意识,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也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缺乏引导。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贸然提出问题,不仅会影响授课的节奏,更加会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质量,进而浪费了教学资源。这就让很多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忽略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而教师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意识没有提高上去所导致的。问题意识不仅仅能够支撑学生在学习中带着更高的积极性和更大的学习目标去学习相关知识,更加能够有效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而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疏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就会导致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存在短板,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针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层次,努力的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问题导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注意,并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以下,从:提升学生问题意识,营造积极学习氛围;积极引导问题意识,创建高效数学课堂;提倡问题索引导向,教导勇于创新人才等三个方面研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2.1提升学生问题意识,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从现阶段我国高职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高职数学课堂上都缺乏问题意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学习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在高职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线阵地,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树立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努力钻研,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能够对提升学生问题意识这一教育工作重视起来,营造起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起课堂讨论小组,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分组讨论,积极研究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而教师在学生开始讨论之前,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几个相关的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供的讨论成果应是有对有错,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老师的错误,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脱离老师的引导,自主研究数学知识。除此以外,在教师设立小组讨论时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讨论结果,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积极性。而在教师总结好讨论成果之后,教师还应当在班级之中挑选出平时发言不够积极或是学习态度较差的几名同学,由这几名同学讲解他们小组讨论出的成果,并详细说出小组讨论中的过程和难点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就能够保证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加到高职数学学习讨论中去,从而科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记忆,进而在高职数学教学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提高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2积极引导问题意识,创建高效数学课堂

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时,需要注意引导,不同于培养所谓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建高效数学课堂是指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在脑海里浮现出为什么?怎么会?这就需要高职教师能够在开展教学时做到以身作则,带动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这里所指的以身作则,并不是要求教师也需要和学生一样产生问题意识,而是需要高职数学教师能够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抛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产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示一至两道学习难题,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这道题的答案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呢?教师所展示的问题一般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在教师写出这道题之前,学生自身就对这道题怀有疑问,而教师在课堂上抛出这个问题,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学习空间。这就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树立起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遇到问题就要钻研的学习意识,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2.3提倡问题索引导向,教导勇于创新人才

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由此可见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强烈需求。而创新意识具备的前提就是需要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成为当代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创新人才。这就凸显出了问题意识对于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提倡问题索引导向,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这就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的最佳教学成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怀疑的态度延伸到其他的学习领域,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创新,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总结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4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优点

1.以生为本,尊重个性

就目前来看,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又秉性各异,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尊重。问题式教学法则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改变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彰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所以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老师一方面要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老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倾听,这些回答者中,有初次尝试的、有见解独特的、有人云亦云的、也有偏离主题的,对于这“众多声音”,老师要适时引导,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予以不同的评价和鼓励,并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共同解读,有效对话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多采用一问一答的“传话”方式,要么老师疲于讲,学生倦于听和背。问题式教学法则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老师和学生就某一文本或某个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和有效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另一重身份便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是学生学习的同伴,而每一位学生也都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走进文本,并互相合作、共享成果,从而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老师必须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而老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钻研教材。除此之外,老师还须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情感体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老师才能量体裁衣,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并及时把握课堂中的“生成性”,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三维目标,培养能力

“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性实践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课标》提出的课程任务,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中职学校育人模式的关键词,与此同时,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也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问题式教学法便是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式教学

1.善于提问、紧扣文本

一篇新课文对于学生而言,问题随处都有,哪些问题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哪些重点讲,哪些可以简而言之,这既要看学生普遍的实际水平,又要看教材确定的教学重点。善于找问题,就体现在这两方面的把握上。问题过浅,一目了然,讲起来未免?唆,抓不住重点的问题,就会有远离主题,喧宾夺主之嫌。因此,所提问题要紧扣文本,不可偏离主题。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就涉及“叶绿素”“光合作用”等生物知识,细讲起来,怕一节课也讲不清,这时候点到为止,只要弄清楚这些片段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别的都可不去细究。再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可以提到好多问题,但是梳理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存在包容关系,最后只确定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第一,这是一间怎样的小屋?第二,作者在描写小屋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轻松突破难点。

2.提纲挈领,抽丝剥茧

文本的解读不能只局限于单纯地提问题,要把单个问题与课文整体含义结合起来,让所提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解答问题,也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把问题解答出来就算完事,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解答,上升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文章的单个问题与文章的主旨肯定不是相孤立的,相反是相互依存的。回答问题时,首先想到这个问题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只有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才能彻底地理解它的全部意义,这样解答的问题,不仅正确,而且便于记忆。只有提纲挈领才能如抽丝剥茧般地层层深入、由表层到深入、由结构到主旨。如《孔乙己》一文中反复出现的“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句话,若单纯就这一句话作以理解,它只不过是用到反复的手法,若联想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就不是单纯的反复,它还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表现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人们之间的麻木不仁以及世态炎凉,这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一大原因。而这一系列的内容只凭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设计科学而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逐步理解,最终轻松愉快地解决问题。

3.多管齐下,有效结合

若整堂课都以“提问式”来贯穿,未免显得单调枯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也会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单一模式。因此,问题式教学法不能是单一的、也不能是孤立的,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有些内容可通过反复阅读来加以理解,这就需要采用阅读的方式,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而有些内容,可通过相互讨论取得多角度的认识,这就需要采用讨论的方式。

三、问题式教学法的弱点

1.容易肢解文章

把问题提得过细,就会有肢解文章之嫌,从而使学生只弄懂了“点”的含义,而对文章的整体形象即“面”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一旦不集中,就会导致点面不能和谐统一,影响其对文章全面透彻地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只有在预习时整体了解了文章的情况下,才能在课堂上“逐个击破”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2.过度民主和开放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学习效率;学习质量

好奇心的养成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出于好奇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去解决。学习也是如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保持一颗质疑的好奇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得出结论是数学教学永远的追求和宗旨,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给他们自主发现问题的空间,自我研究或相互探索,在得出结论后获得成就感。

一、问题教学法的本质探讨

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根本在于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问题产生好奇心理,以达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同时因材施教,在问题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转变。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过程,并不止步于问题解决这一环节,而是包含了解题过程、教学结果的研析,以及评判等后续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将评析数学问题、解答效果和学生表现作为其重要后续环节。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解析问题的效果和现实表现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当予以积极、肯定的指导,对其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辨析、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在存在问题的辨析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要组织学生个体之间进行认真的研讨和交流活动,在各自反思和群体辨析的双重活动下,获取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推动学生行稳致远。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问题形式多种多样,提高自主创新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青春期,这个年纪的学生脾气急躁,对事物充满新鲜感、渴望寻求答案是他们的一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抓住学生爱玩这一特性,在设置问题时尽可能多样化的设置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节课时,教材中存在问题借助相似三角形如何来进行河道宽度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与教材题目相似的问题——如何测量池塘的宽度,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一问题积极探索交流、踊跃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对称知识,有的学生则运用全等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线等知识,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和指正,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巩固以前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每组8~10人,分配同一课题,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一定时间以后各组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此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另一方面,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学习能力,对问题的探讨、交流能力。每名学生都有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有的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却不敢表达,这样小组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不仅让所有学生都清楚此种思路方法,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在表达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让他们对问题的探讨方面有了更多的积极性。

3.问题设置贴近现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是学生的一大通病。听不懂是一方面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教师没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情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保持积极、能动的情感,才能更加深入、更为集中的参与、配合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典型性、生动性等具有明显情感激励功效的数学案例,组织学生感知和体味,能够贴近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探究新知识、解析新问题的讲解教学活动中。

三、结束语

问题教学法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焦金涛.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J].学周刊,2012(8).

[2]李奇斌,朱华娣.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5(21).

[3]秦军颜,彭娟玉.问题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效率的提升作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9).

[4]严亚琴.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之管窥[J].文理导航(中旬),2017(3).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6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市场营销学;高职

1问题教学法研究现状

“问题教学法”在西方的研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法,来揭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再通过讨论、引导等方式帮助对方找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由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到二十世纪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他主张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反对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去灌输知识,从而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反对“知行分离”的教学模式[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借鉴杜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布鲁纳的“发现法”。此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

2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困惑的感觉,从而激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3]。

2.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必然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教师来替代的。建构主义者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只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则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来获取知识[4]。

2.3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构成完形的过程,所谓的学习就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个完形,在改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更新[5]。市场营销学强调理论的实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的使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3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市场营销学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中,笔者逐步总结出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问题教学法强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设置可以产生互动效果的问题。它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评价与反馈。

3.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去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准备。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熟悉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第二阶段,教学实施。首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做到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后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其次,在问题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和现实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生关心的问题,以确保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组织好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讨论工作,并及时予以总结分析,确保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开展。第三阶段,教学总结。总结阶段主要包括评价教学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等。反思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效果能否与预期一致,能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否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图1)。

3.2具体实施过程

以市场营销教材中“促销策略”一节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促销策略的作用、目的和方式,详细讲述促销策略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营销学成功的案例或者相关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2)选择好恰当的问题。所提问题应该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应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超市和商场中有哪些促销的方式?生活中水果摊贩是如何向你推销产品的?其中有哪些可以借鉴,他们在促销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思考当自己站在卖者的角度,应该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顺利实现销售。(3)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具象到抽象。例如,由日常生活中水果摊贩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们假定自己就是水果摊贩,场景为菜市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分析思考如何成功的将水果售出。(4)问题展开。首先,以水果销售问题为靶子,剖析水果摊贩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营销沟通。其次,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讨论水果摊贩如何将水果卖给消费者。最后,对整个销售过程进行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5)解决问题,总结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会提出多种水果销售方案,教师则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归纳整个营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让他们掌握由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总结方法。

3.3评价与反馈

在问题讨论结束后,将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让师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具体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这两个方面。(1)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因此使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采用了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获得的成果,以及课堂教学参与的程度[6]。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应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2)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提问题的优劣进行评价,主要标准是看课堂所提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否引发学生有效的讨论、学生是否经过问题讨论和分析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用问题的效果是否和期望值有所出入、所提问题是否有未涉及到的内容等。

4问题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要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注意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思考兴趣,都能有所收获。其次,要有目的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提问前要确定一个预期目标,要符合教学要求。再次,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提问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们在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所收获。最后,问题要有启迪意义。通过课堂提问,要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最终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可以得到一个提升。

5展望

问题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法来完成。此外,问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引导可能会需要大量时间,这可能会对课程的进度以及授课效率造成影响,这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去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去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吕达.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程四俭.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8,(2):163-164.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7

关键词:英语;有效教学;提问

提问式教学法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既可对群体进行提问,也可以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特别提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实现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反馈,具有双向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整个课堂的授课质量。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为了实现突破,必须开展多角度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个好,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任务是要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高级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重视课堂的质量与学生的实际感受,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提问的目的不仅是要与学生互动,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有效提问、如何设计好的问题,就成了教师的考核要求,也是课堂质量的考核要求。

一、明确提问目的

教师提问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这种语言考察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程度,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同时提问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聚焦于眼前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传授课堂知识而不是单纯的读和写;给一些成绩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充分掌握某一知识。总之,提问对教师来说,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吸收程度;对课堂来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们踊跃发言;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其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所要发起的提问,务必做到指向明确,便于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回答。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何时提问,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课堂教学进程、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的计划。

二、设计有效问题

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基础情况合理提问,避免所提问题过难或过易,问题必须涉及范围广,同时具有概括性,要具有引领学生思考的作用。由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包含各个难度水平。如果所提问题涉及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学生所学范围,那么这种题目则偏难,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所提问题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范围内,那么问题就太简单,没有提问的必要。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也是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其中,展示性问题通常会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对其思维的锻炼相对较少;参考性问题的答案通常需要学生运用复杂的句式,这会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片面地分析这两种问题是不恰当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综合这些目的与目标才是客观评价这两种问题的标准。

三、把握候答时间

老师在课堂中的提问通常是按照设问、候答、导答、理答这四个步骤来进行的。在这四个环节中,需要强调的是候答的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在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直接回答,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若是学生没能够及时回答或者答错的话,老师通常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或者更换题目让学生重新作答。一些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由于紧张,很难将答案脱口而出,甚至会忘记已经想到的答案了。如果老师能够在抛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三五秒钟,或许提问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如果课堂中老师的有效提问变多,学生回答问题时间变长,学生能够自主提问,遇到不会的问题能够相互讨论,那么课堂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适当的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长会影响学生听课的集中度。对于那些答案简单,不怎么需要思考就能够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缩短候答时间;而对于相对比较困难,需要学生的思考、推理才能得出答案的,则应当适当延长候答时间。不仅如此,老师还应当根据班级中每个同学的反应速度给出不同的候答时间,对那些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应当适当缩减候答时间,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适当延长候答时间。若是不能恰当给出时间,则应当以中等偏上学生的候答时间为标准,以照顾到各个成绩段的学生。

四、评价及时得当

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通常分为正评价和负评价,正评价是以称赞、肯定的方式表达,负评价多以批评、指责为主。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被提问时,非常紧张焦虑,他们害怕自己答不上来,被同学嘲笑或是被老师批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选择怎样的评价方式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对答不上问题的学生采用负面的评价,这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产生更加焦虑。教师选择怎样的评价方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学生在课堂上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应当采取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应当注意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当以赞扬、称赞为主,以批评、指责为辅。教师如果能够用心对待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设计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候答时间,在学生遇到障碍时能够加以提示,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那么英语提问式课堂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个好进行教学,可通过明确提问目的、设计有效问题、把握候答时间、评价及时得当整体把握提问式教学法,进而提升高职英语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昕.提问式教学法:高职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J].职教通讯,2012(10).

问题式教学法范文8

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就要启发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将是学生要探究学习的方向.教师可应用问题启发的方法、故事启发的方法、多媒体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不管教师用哪种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其启发的重心就是要让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一名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物理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的时候,把青蛙放在铜制的解剖盆上,它用一把铁制的解剖刀去解剖青蛙时,发现死去的青蛙抽搐起来.伽伐尼刚开始的时候,以为生物中会存在一种特别的能量,它能在某种环境中被激发出来,伽伐尼为了证明生物中存在这种能量,就将实验环境改为木质的解析盆,依然使用铁制的解剖刀解剖死青蛙,此时伽伐尼却发现死去的青蛙不会再抽搐.经过数次实验以后,伽伐尼发现只有使用两种不同的铁器才能使死去的青蛙产生抽搐的现象.教师给学生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吗?学生听到这个故事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思考.学生觉得这个故事绝对不可能存在灵异现象,也就是不可能存在“生物能”这种概念,理由是如果存在生物能,不应该换了一个解剖环境以后“生物能”的现象就不存在了.死青蛙会出现抽搐现象,应该是铜和铁之间产生了一种反应,导至产生电能,因为青蛙本身是导电的,如果铜和铁之间能出现电能,那么电流通过死青蛙的躯体,它是能够产生抽搐现象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一个化学推测,学生在一边接受教师的启发,一边思考化学问题时,就会了解到这一次将要探索的化学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索化学问题,就要巧妙地创造情境,让学生对情境中的化学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化学事物.

二、对比实验给予学生启发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后,会对化学问题展开联想,然后结合自己学习的知识、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推测,然而此时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化学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学生在教师创作的情境中思考,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化学答案.他们认为将两个能量不同的铁器放在液体中会产生分子位移的现象,这就产生了电能,这个故事描述的是金属产生电能的现象,而不是动物本身存在生物能.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伽伐尼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来探索青蛙会抽搐是因为生物本身存在“生物能”,还是有别的能量作用在青蛙身上,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探索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能否产生电能呢?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将能理解到要证明自己的化学猜想,就要用对比实验来证明.学生经过思考,设计出以下的实验:人的身体是以电解质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放在青蛙的两端可以视为放在电解质的两端.那么可以先实验,将两种金属放在电解质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实验1:将锌片和铜片平行的放进电解质中,不让两者接触,观察化学反应.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锌片的表面出现气泡了,而铜片的表面没有气泡.学生经过思索得到化学反应方程式为:Zn+2H???4 Zn2++H2↑,学生认为铜无法与稀硫酸产生反应.实验2:完成实验1后,让锌片和铜片接触,观察化学反应.学生看到铜片四周也开始出现气泡,学生依铜与稀硫酸不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可以推测到铜片周围的气泡是从锌上移过来的.即铜与锌接触,锌产生的分子能量会转移到铜身上.实验3: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将电流接在锌片和铜片之间,电流表开始转动,由此可见,锌铜这两种金属若被连接,它们在电解质中就能产生电能.

三、总结数据给予学生启发

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能够推测出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还需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教师若要让学生发现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数据.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转为电能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用清晰的逻辑思维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数据。 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要用科学数据整理的方法启发学生找到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掌握化学知识.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