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论文范例

问题教学论文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1

1.内在因素

(1)大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如今的大部分大学生不论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行为品格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上大学后压力减小,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极为散漫,宁可把时间浪费在打游戏看电影上,也不愿意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偶尔进行一次跑步运动,身体就会感到不适。而足球运动不仅需要在足球场上跑动,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同时对肢体的灵活性要求也很高,这对于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大学生而言,危险性非常大,大学生在进行足球运动时,稍有不慎,就会对身体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2)课堂秩序不严谨

足球课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关于足球的专业技能,更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技术要点,掌握正确的踢球方法和防护技巧,否则就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准确掌握必要的技术,为正式进行足球运动时留下隐患。

(3)学校方面因素

虽然足球运动在各所高校受到热烈欢迎,但还是有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等工作没有完全做到位。对足球场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得还不够完备,有关于足球教学的教学制度和教学规定还不够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做得还不够全面周到。这些没有做好的地方都会影响足球教学的良好发展,不利于学生进行安全的足球运动。

2.外界因素

(1)不了解足球竞赛规则

前文提到,足球运动是一项对身体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的运动项目,在进行足球比赛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比赛规则,那么足球将会变成一项很危险的运动。所以,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对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好多大学生并没有做到对足球规则的全面了解,以至于在进行足球比赛时,经常会出现犯规的行为,这不仅对比赛造成了不良影响,更极易在比赛过程中造成球员身体的伤害,危害很大。

(2)足球技术不过关并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因为足球运动对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想把足球踢好,就要熟练地掌握运球、过人、急停等足球技术。但是许多大学生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所以在足球技术方面往往会存在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可能会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3)天气因素

由于场地的特殊原因,足球课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教学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天气以及气候变换的影响。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足球场地会变得非常湿滑,学生在足球场上进行运动时极易滑倒碰伤;如果在夏天遇到高温天气,可能还会使学生中暑。这些天气原因都会威胁到学生的安全。

二、针对高校足球教学中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1.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导学生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如何迅速进行防卫,尽量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询问是否有学生身体不适,绝对不能让身体不适的学生上场踢球。要求学生至少每学期接受一次体检,并对每个学生建立体检档案,详细地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在进行运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免在上课过程中发生崴脚等意外。

2.教学内容因人而异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2

(一)认识中的失误

新课程改革初期,经过多次培训,笔者对新课程改革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为中心”还是以“教为中心”是和的分水岭。“‘学’是成就学生的内因,‘教’是成就学生的外因。”当时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并解决了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并将答案说一遍,就实现了由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这就形成了认识中的一个误区,学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师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中的弯路。

(二)实践中的弯路

带着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认识,观摩了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笔者开始了由传统教学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尝试。从形式上来讲,高效课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准备的学案。学案中分为基础题(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探究题(一般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学生小组讨论)以及巩固性习题。

2.学生以教材为依据,以学案为主预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3.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小组数量不等。每一小组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小组还会对应一个评价小组。先是解决问题的小组分别回答相应的问题,然后由评价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做巩固性练习,教师整合知识结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从形式上看,学生上讲台、站起来回答及分组讨论,使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气氛也一改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状态,变的很热闹。教学过程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每一小组只解决教师提出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教材中其他的问题,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学生参与教学的范围有限。(2)学生知识储备量及现有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只是一些浅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无论是分析还是全面理解,都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由于学生的活动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的讲解一般很简单。这些知识点又是高考经常考查的,教师的讲解如果蜻蜓点水,那么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会模棱两可。(3)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自己发现的,而是教师提出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是教师思路的体现。从实质上看,这样的教学依然是教师将自己整合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解决的,是教师主观上认为学生不容易掌握的,而且为数不多。教材中,学生究竟有哪些、有多少内容不明白,教师并不知道。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强加给了学生。就像是一个饥饿的孩子,你却给了他一个枕头,虽然也是满足需要,但不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

二、探索中新的认识

(一)从人的身体机能来看,各器官都参与活动,人才是该活动的主体

多次学习与尝试教学后,笔者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自己的各种器官解决,只有学生的各种器官都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如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解读》一文中所说,“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二)从人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众人的关注

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的如果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当这一问题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时,问题的主体——学生,也就无形中成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当学生希望被众人关注这一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也就从课堂中找到了快乐。能够使人快乐的事情,谁都愿意去做。课堂能够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获得成就感,感到快乐,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问题引领教学法的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为“问题引领教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而“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多考虑如何“讲”得好,极少或根本不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好。而这种问题引领教学法,在备课的环节考虑的都是学生能怎样学到知识。基本思路就是,每个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个人独立解决,同时可以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来解决。如果学生能力范围内解决不了就应该是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这些要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来讲解。多次实践后笔者发现,问题引领教学法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1)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师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这种模式下,从发现、提出、思考分析到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老师要讲的也是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不了的,是学生牵着老师走。(2)这种教学方法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可预知的,这种方法对教师挑战性极强,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不足之处:(1)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教师讲解时难以形成体系,结构不清晰,虽然教师最后的归纳与小结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单个凌乱的问题会让学生思路不清,很难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不利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2)学生知识的有限性及思维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肤浅,很难涉及实质性问题。(3)每个学生都会提出问题,虽然组内解决了一些浅层的,但留下的数量还是很可观,再加上学生胆怯或表达能力有限,几个问题上解决稍微慢一些,就会耽误时间。

(四)实践中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法

针对“问题引领教学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及时总结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在书上,深层次的问题写在问题本上。自己查阅资料能理解的问题,将答案附在后面,查阅资料也无法理解的留在问题本上。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浅层的知识。

第二,由科代表将学生的问题本在课前提前半天收上来,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问题不可预知给老师带来的困扰与尴尬,又能有序的安排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章节内容的框架结构列出,结构中所涉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学生经小组讨论在黑板上补全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小组讨论的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各持己见能够让每个人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在黑板上写出答案使学生的分析、表达、答题的能力得到训练;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分辨出教材中的浅层知识与重难点。

第四,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可以详略得当地进行讲解,同时整理知识结构。

第五,教师讲评之后,每一小组成员如果还有问题,在课堂上提出。

第六,某一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如果其他小组成员也回答不上来,教师再讲解。

三、实践中的反思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3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第一个要点就是怎么问,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提出很多问题。可是这些问题或与教学的内容没有太多的联系,或问题提出的切入点不够准确,或提问的层次不够分明,这些都会使学生无法从教师的问题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以找到问题的最佳切入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以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耻近乎勇》这一课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看几张PPT,这些PPT的内容是中国的游客在国外做出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在第一张图片里,中国游客在外国的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句;在第二张图片里,中国游客偷偷把国际航班飞机上的毛毯、耳机、餐具等物品偷走,被工作人员抓住;在第三张图片里,中国游客在航班上和工作人员起争执之后,把泡面水泼到工作人员的头上;第四张图片是,中国的一名游客“顺手牵羊”,拿走当地人的三轮车,直到把车骑烂了才把车还回来,车主找中国游客理论,中国游客却强辩撒泼,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都面红耳赤,议论纷纷,认为这些都是非常丢脸的事,此时,教师再给学生展示部分中国人对这些事件的评论:“那些文明礼貌,都是外国人订下的破规矩,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外国人订下的规矩?我们中国人要讲自己的规矩,”这些评论顿时让学生觉得气愤,当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后,教师便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呢?”学生通过教师创立的问题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先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待学生融入情境之后,再用精简的语言组织提问,引导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

二、为学生加强问题交流的互动性

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便希望学生能够迅速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一旦学生找到了课本上给出的答案,就避讳其他学生再提出与课本答案不同的看法,然后迅速作出总结,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是在课本上找标准答案,这类标准答案不可以令学生信服,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得到思辩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思辩性,将能使学生在多种角度的思考中探索到自己的答案,再以《知耻近乎勇》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认为那条评论是强辞夺理呢?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是一种丢脸的行为,那么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应当怎样做呢?假如有一天,我们做了这些丢脸的事,我们又怎么办呢?我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行为吗?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认知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让学生明白,当自己遇事的时候,不能有颠倒是非、强辞夺理的态度;教师的第二个问题,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就要以正确的策略处理,这就是知耻而后勇中的“后勇”;教师的第三个问题,是希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要求别人“知耻而后勇”,自己却“知耻后强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互动、思辩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节课要学的知识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互动、思辩,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

三、为学生保留问题拓展的余味性

部分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时,不注重课堂留白的环节,在课堂上把所有待讨论的问题全部讨论完之后,就开始做教学总结,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觉得只要在课堂上学习完思想品德课,就不再需要思考书中的问题了,这种错误认知易使学生切断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问题的余味性,即要给学生留一些问题,让他们课后思考、课后实践,再以教授《知耻近乎勇》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上提到的不文明的现象,仅仅发生在国外吗?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呢?我们要怎样消除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呢?教师要求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研究方向,写出一篇调查报告,其中一名学生在报告中谈到,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最不文明的现象是社区中,人们喜欢随手扔垃圾,若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出了国也会随手扔垃圾,被罚款后还要强辩,他还总结出,要让人们知耻,就要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由于少数人不重视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以破坏环境为耻,因此才无法“后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留有余味,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实践,使学生能在课后巩固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

四、总结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4

1.1难度一般,学生对答如流

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2x2+3x-6,就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解析式的开口朝上还是朝下吗?怎么判定的?点评: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这样的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难度一般,教师没有很好地在课前设计出合理难度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答如流。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1.2问题漫无边际,学生无从作答

比如,在讲授逆命题及逆定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简单的命题与定理来。点评:开头就这样提问,学生就觉得张二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什么命题?什么定理?这样的问题设定漫无边际,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是与讲课的内容无关紧要的知识,所以就达不到问题设定的让学生有兴趣回答下午的欲望,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回答,不知道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际效果,或是老师想要学生进行如何回答的方式。

1.3问题缺乏趣味性,学生被动应付

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吗?

点评:学生就很被动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一元二次方程一共有四种解题的方法。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没有趣味性,学生提不起半点的兴趣,探究问题的实践能力就相对比较薄弱。问题常常是困扰学生学习的绊脚石,但好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他们的发散思维,问题如果学生感觉非常有兴趣,会在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如此一来,学生细心观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如果问题学生没有什么感觉,对问题也提不起一定的兴趣,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问题,那问题的设计就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找出所教课程的中心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问题设计,融合一定的趣味性,让回答显得生趣,学生感兴趣,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

1.4提问没有层次,学生忘问生畏

教师在上八年级上册的平行线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提问:第一,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有平行线存在的实例、东西。第二,同学们,你们认为火车的铁轨是平行线吗?第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认定两条线就是平行线呢?点评:这样的问题设置就没有层次性,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就直接回答了第二,但是第三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没有层次性,学生在第一、第二个问题之后,被动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回答得不清晰,不明报。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现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关键点所在,让学生感觉问题有答的必要性,而不是对着问题茫然不知所措。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情境的诱惑力

教师设置一个悬念或质疑情境,能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质疑、大胆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例:《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有人说,若有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mm的纸,连续对折30次后的厚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基本是摇头,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张纸对折后,厚度不会增加很多,所以对折30次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均表示怀疑,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马上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在此情境中引出新课内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2.2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形象性和现实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创设具有形象支持的“直观式”问题情境,使其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能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同化。

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数学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它对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作用。关于线段、射线、直线这节内容我听了四位教师的课,有两位教师都是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有一位教师只是口头叙述情境让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却先是让学生由圆、长方形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或现象,再给出大家熟知的三个图形线段、射线、直线,让学生由此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这样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将孙悟空的金咕噜棒看成是直线,当时不仅仅是许多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立即给予答复,而且现场的许多教师都感到不理解,紧接着他说明了金咕噜棒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这个时候同学们和教师才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们都在认真地思考,这时教师才展示他的图片,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的综合产物。其中有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规定性的东西,但在实际过程中会结合实际使教与学发展为学生的发展,从而去整体把握,综合渗透,驾驭动态的生成过程,并运用动态的特有的特征———主动、潜在与差异,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突出问题情境的方向性和策略性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出使学生跃跃欲试、寻根问底的情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利用反思创设反思型问题情境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查、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问题情境是诱发反思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有利于学生反思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5

在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利用“苹果性喜寒,栽植不宜南”;在讲到水肥对植物的重要性时,引用“庄稼要长好,底肥要上饱”“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并用“掏金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来说明作物不同时期的需水量不同的道理。

二、利用古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揭示了哪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揭示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通过诗句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后,再去查书、看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其中的生物学知识就学会了。

三、利用多媒体动画,变静为动,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

例如“减数分裂”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书中有插图,但细胞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时应用多媒体课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的还有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利用动画效果均较好。

四、利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6

学生个性的差异表明一种模式或相同写作教学内容很难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多地发掘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专门、渗透式、有针对的写作策略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并能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在写作难度的分层循序渐进、阶梯上升,为英语写作学困生大面积提高写作质量提供了方法与策略支持。具体分为三个操练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组词造句的能力。1.训练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结构。2.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句型造句或者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自由造句。3.句子种类转换训练。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能力。这阶段以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写周记等形式错综训练。第三阶段:训练学生模式化写作能力。1.配备英语字帖练习书法,分析研读高考写作纲要并辅助印发一些优秀作文套句和框架。2.再分专项、“书信,写景,叙事,议论,说明等”和限时训练,加强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训练。3.最后进行综合专项训练。要求学生写提纲,打底稿,分析段落结构,段落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方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通过教师对个别学生作品的面批,个别问题个别解决,训练格式化和综合写作能力。

二、研究特色创新及写作教学的目标突破

英语写作有效学习的策略模式构建是解决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作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的拟创新点。

1.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考虑,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发展进步。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写作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又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

3.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教师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多难度、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使教学目标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质,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

4.安排有差异性的写作作业,班级充满着成长气息。布置作业时激发自主参与,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多种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向更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全局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生共同享受着教学成果所带来的成就与满足感。阶梯教学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实现实验班级的差异性多元评价,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营造了和谐的评价氛围。本着激励性、灵活性、严肃性和辐射性的操作原则,把评价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阶梯式写作研究主要成果结论

1.形成了较好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学校发展。在课题实施的两年中,摸清了嘉峪关一中英语写作课教学、评价机制,课外扶优转差的开展情况,对教师及学校产生积极影响。(1)消除了一线英语教师因为忙碌而不能搞课题研究的错误认识。(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造出一定的教研示范效应,为本校和其他周边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申报、研究、总结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3)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主要结论,为今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样本。

2.阶梯写作研究提升了实验教师的新课程水平,新课程理论得到全面贯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阶梯式写作的研究过程中,参研实验教师广泛研讨、积极交流,完成并发表课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教学论文8篇。实验教师掌握了阶梯式及分层辅导写作课堂的引导及课后指导、心理疏导的操作要点,并能熟练运用。

3.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发展,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的发展进步。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每学年任课教师的任教班级甚至年级有一定的变化,对某一个个案的研究很难由同一个教师持续跟踪下去。

2.对阶梯式分层式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短期内很难看到实际效果,或在写作成绩上很难立竿见影地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信任。

3.学生作文困难反弹未能完全有效控制:有些花了很大精力帮扶才有了脱困起色的实验对象,一旦教师工作重心稍有转移,他们的困难顽疾便又反弹,对写作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十分不利。

4.家长未能充分发挥与教师的配合监督作用:虽然实验学生在校能坚持写作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在漫长的各种假期、双休日及下午回家后,他们就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由于多数父母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缺失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功能,甚至有部分家长帮孩子开拓或和孩子一起撒谎糊弄教师,使家庭几乎失去了有效监督孩子学习的作用。

五、结束语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教学;教法探讨

语文阅读中的体验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阅历,结合自己的情感、心理、心智等渗透到对语言文本理解、感悟的方法。阅读体验教学中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平等对话者。基于学生阅读体验中的理解、感悟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充分让学生阅读中,或有效创设适合的情境,或借助相关教学资料等方法,让学生同教学文本语言产生联系,以促成其阅读体验的生成。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运用体验生成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一、充分阅读,体验的基础

常言道:“沿坡讨源,披文入情”。学生对文本有效地解读是建立在其充分的阅读之上,充分阅读能有效地掌握作品内涵。学生充分阅读能帮助学生思考文本,理解文本,领悟文本。学生在充分阅读过程中,会有独特的感悟,会有准确的感悟,也会有多元的感悟。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能打折扣,充分的阅读是课堂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之一,也是学生自主感悟体验的保障之一。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不能凸显其主体性地位,不能过多分析讲解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在充分阅读中去解读文本,只有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生成自己的体验,学生才能有效养成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2.五壮士是怎样完成掩护任务的?3.完成掩护任务后,五壮士是怎样往莲花瓣、棋盘陀方向转移的?4.把敌人引上绝路后,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的?当学生对照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进入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激发讨论。为此,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需要将学生自我阅读安排在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可以借助相关资料或者字典等工具书去解决;对于课文中那些拗口、不易读的句子需要多读几遍;对于课文重难点教学段落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充分把握内容的思想感情。在学生阅读段落(文章)后,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思考这一段(文章)主要讲什么?这一段(文章)涉及什么事情?运用什么方法讲述……对于学生的朗读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其学会圈、点、批、划,让其边默读边动手,从而熟悉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体验的激活

阅读体验是以阅读情感为特征的心理活动。从阅读心理学来看,阅读者的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阅读者在阅读中进入某种情境或虚拟情境,或多或少能激起某种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其某种体验。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一般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笔者曾对紧扣“纹丝不动”这四个字提出三个中心问题(在提问题时,还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趴在地上的照片):1.所在的连队为什么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2.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当时他是怎样想的?3.纹丝不动的结果是什么,与战斗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当学生阅读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问题再看看多媒体投影的图片———趴在地上的照片,为了配合教学情境,教师准备一个不大的体育仰卧起坐的垫子,让学生模仿战士的趴在地上的姿势,体验“纹丝不动”。一般而言,课堂教学中的中心问题教学容量较大,教师有效地根据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启发,再加上教师让学生体验“纹丝不动”的教学活动,旨在更好地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符合教学情境。这种情境体验教学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让学生思考中心问题,即经历以下“体验”过程:首先认真阅读与问题有关的课文;其次抓住要点自己尝试组织答案;最后自由发言及对发言进行评价。

三、相关补充,体验的深入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得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认识活动同以往的认知结构体系中存在可以学习新知识,会产生某种新的有效认知内容,语文阅读体验也是具有相同的学习心理。为此,要想让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够有效地生成新的认知内容,教师有时候需要补充相关学习资料,为学生阅读体验“铺设知识经验”,以便让学生有效地促成新知体验的生成。例如,古代诗歌《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由于诗歌所描绘的时代与生活环境同当代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的现代社会相比有很大的出入,又因为学生历史知识经验的不足,自然不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造成难以理解诗歌所表达对友人即将离开的家乡的离别之情。古代诗歌中诗歌感情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要想让学生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将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地域情况介绍清楚,否则就无法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之时,需要补充相关教学信息,即在多媒体课件上补充以下信息:教学资料一:渭城到安西两地相距多远呢?(需出示两地的路线图,带领学生计算两地距离———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教学资料二:渭城与安西两地不同的生活图片:(需出示两地不同的地域信息,从地域景色、地区经济等对比)“劝君更尽一杯酒”,酒中含情,借酒传情,这会是一杯怎样的酒?殊不知元二这一去,不知何时归,这杯酒也许就是诀别酒。

四、小结

“体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方法,符合当前核心素养时代下的语文教育背景。基于生活体验、认知理解、心理特征等,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文的篇幅、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目标等有效开展。教师的体验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语文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王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教师,2011(23).

[2]刘丽萍.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三部曲[J].文教资料,2012(14).

问题教学论文范文8

1.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图片图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图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图片图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图表解释前不提示、图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图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