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简析(5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简析(5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的影响认识

【摘要】高校的稳定发展,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因此,需要提高对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影响的正确认识,运用有效的措施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满足当前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就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的影响认识展开论述,以便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内容。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影响

一、高校社团特点与问题

从不用的方面对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之间关系进行探讨,正确看待二者的相互影响,有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持良好的校园秩序,确保学生学习中能够对高校出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保持高校良好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影响进行分析,以便为相关举措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完善高校的育人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因此,为了加深对高校学生社员实际作用的理解,应对其发展特点进行分析。这些特点包括:(1)学生社团数量多,不同类型的社团发挥着独特作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高校战略部署制定与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给高校社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方面发生了变化。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正在增多,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社团正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2)学生社团社会化特征明显。当前高校发展中学生社团社会化特性较为明显。这与学生主动加强与外部环境联系、优化自身的服务功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有关;(3)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趋于完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同高校学生社团间的竞争意识也日益突出。为了促使自身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正在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的学生社团发展速度快。

2.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良好学术性、思想性的学生社团数量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及实际作用效果的增强,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职能作用、但是,受到各种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良好学术性、思想性的学生社团数量少。具体表现在:(1)某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过于注重娱乐,并未突出教育功能,社团的思想性并不突出;(2)对前沿的学术问题、政治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社团活动开展存在着形式化问题;(3)部分学生社团活动内容设计中存在着功利性,相关的理论学习活动开展少,影响了社团的思想性。

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中商业倾向性突出

随着高校发展速度的加快,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致使学生自行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商业倾向性问题。具体表现在:(1)一些学生社团的外联部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主动联系社会企业帮其宣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社团的商业性与功利性,影响着社团职能作用发挥;(2)一些学生社团与企业共同在校园中举办商业活动,减少了自身的社团活动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了社团组织独立性。

1.学生社团经费不足,缺乏科学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能否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与学校各院系、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但是,当前很多的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加上社团活动开展中缺乏科学指导,降低了学生社团服务水平,给学生社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及日常工作进行中由于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导致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丰富性。

2.当前形势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学生社团发展的举措

(1)丰富学生社团工作内容,保持其良好的思想性、学术性

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作用效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丰富学生社团工作内容,保持其良好的思想性、学术性。

(2)重视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高校的部分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着功利性、娱乐性突出的问题,影响着社团职能作用发挥。为了避免这类现象出现,应重视学生社团自身建设,确保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加快现代高校教育机制改革步伐。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从这些方面入手:(1)健全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用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逐渐形成完善的社团管理体系,确保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2)加强骨干建设。采用学生评议、民主推荐等方式,加大学生社团骨干培养力度,提高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加强学生社团经费管理,确保社团的稳定发展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需要保证社会活动经费充足性,给予学生社团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丰富社会文化内容。因此,应加强学生社团经费管理,确保社团的稳定发展。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有利于促进现代高校发展。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未来高校发展中应重视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对二者相关内容的正确认识,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加快现代高校发展速度,促使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中高校能够处于稳定、高效的发展状态,学生的个性自由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珍.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2,(02).

[2]高加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学理论,2013,(21).

作者:肖路华 单位:齐鲁医药学院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

摘要:当今是大众创业教育时代,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创业教育,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论文主要从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优势作用及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建议阐述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研究,希望为研究创业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研究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现在高校都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的经济现在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业教育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的应用,克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有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用人的需要。

1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1.1推进学校转型与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现在国家非常需要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都在积极开设创业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转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变革,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与高校转型与变革休戚相关,同为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共同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全面普及和推广创业教育的同时,不同类型高校的转型与变革,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实行方式,以创业教育为重要突破口,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根据企业的需要,不同专业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2推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重要渠道

国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高校中都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在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2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优势作用

2.1有利于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创业不分层次,创业者没有学历、年龄等限制,但最近几年,创业都在转型,只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合理的进行创业,才能保证创业成功。校园文化打破院系之间的独立性,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科专长、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文理融合,避免同质,重塑着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边界,推动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业人员需要一名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必须有效的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2.2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搭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能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校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自我认识趋向成熟,自我体验更加丰富深刻,自觉性和独立性也都显著增强,校园文化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3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建议

3.1制度文化—————完善创业教育制度

制度文化是确保校园文化规范高效的重要基础,相较于第一课堂而言,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因而在制度未曾建立或正在建立之时,校园文化的作用更加重要。

3.2行为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观念、思想、精神层面,而未转化为行动和结果,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行为文化是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动态的表现。总之,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打破学生班级、专业的限制,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创业人员需要一个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能更加有效提高学生能力,为其进行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亳州学院: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J].党史纵览,2017(07).

[2]杨琪源.基于UTAUT模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接受意愿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

作者:卢彩虹 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第三篇:茶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高校文化建设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基础,而茶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取向,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有益的活动载体,茶文化中的美学传统功能为大学生审美建立一个充满正确的富有极度美感的有益发展方向。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校园文化

中国人讲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虽然在七件事中排在最后一位,但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了令中国人为之骄傲,令外国人为之沉迷的中国茶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茶文化中蕴含的鲜明的特色,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一、茶文化中的中国文化特征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取向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真正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大学校园里形成的校园文化必然是以全体高校师生为主体,以独特文化氛围所构筑起来的,涵盖一定物质基础、环境基础、组织行为基础以及思想精神基础,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定文化总和。在这样的人文环境良好、综合素质完备的大学环境中,大学师生作为载体而参与各项活动,将养正育德作为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品味,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必然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和谐而又奋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具备正确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全体师生的有益教育。茶在生活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古老的东方渲染上了浓重的笔墨。我们知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得以帮助在校大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身,提高素质;“茶道即人道,茶格即人格”,中国人民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都是在茶中修身养性的。

二、茶文化中的浓厚德育特征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有益的活动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主体的学生,是不可忽视的。人的素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在校大学学生,因其专业所限,无法保证全面地了解人文知识;因其年龄所限,无法正确理解人文知识;因其成长环境不同,无法合理地评判人文知识。茶文化的有效介入,会使他们暂时抛开浮躁的心情,沉静下来,用“从容不迫”的心态,积极迎接学习中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扰。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净化了心灵、提高素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项值得特别重视的工作,即学生校园社团的建设。换句话说,在大学生活中,对大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校园社团。大学生校园文化社团不可忽视地存在丰富着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浸润着大学生美好的青春,没有学生社团的大学校园,就没有活力的空间,是对大学生活的亵渎。另一方面,高校在学生校园社团的活动场地设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建设水平不能同日而语。茶文化不拘泥于现实的硬件要素:一雅室,配古曲,可以让大学生领略精致的古风古韵;阳光下,操场上,可以让大学生体会简朴的至简至淳;风雪中,梅花林,可以让大学生享受极致的自然之美。成立的茶文化社团,更可以在众多的校园学生社团里独树一帜!

三、茶文化中的独特美学特征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取了有益的发展方向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它不仅仅是学生不断健康成长逐步趋于社会化的重要土壤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依托它而彰显出新的活力,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意趣。从另一方面而言,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服务对象以及最终受益群体是高校在校大学生,那么在校园环境景观的设置上,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年龄需求、文化修养层次及行为方式。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一定要合理规划布局、健康积极向上,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特色而脱离实际情况,突显文化功能是主要着眼点和着力点。大学校园应该灵活地运用校园环境的独特人文特点,继续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从育人视角来弥补文化气息的相对单一的缺陷,真正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令大学生感悟生活、理解现实、思考人生,涤荡灵魂,升华自我,接受优秀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陶冶情操的雅文化,它涵盖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如茶壶的千姿百态造型之美;茶席的设计灵动意境之美;茶馆的环境怡人之美;茶香的多种诱人之美、茶味的繁复不同之美等。种种这些都向大学生展示了一种生动而传统的美,尤其将其外化为现实的存在后,那种震撼以及诱惑,是触及心灵的实实在在的对美的享受。茶文化之美,是一种淡雅之美,不用心去感受是不能接触得到的。将茶文化中的美学传统功能发挥到极致,为大学生审美建立一个富有极度美感的有益发展方向,从而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由外而内、由淡漠到热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悦美能力,这正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于晓阳,徐淑红,周芳.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

[4]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04

[5]刘畅.和——中华茶文化的灵魂[D].湖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王雪莉 许芳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直属单位党总支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传播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在对入围河北“双一流”建设的十二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微信公众平台背景下河北高校的校园文化传播的优势、问题及对策,为河北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推动河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良性发展,使其更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播;微信公众平台;高校

在当今新媒体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下,国内各高校紧抓机遇推出了以官方名义注册的微信公众平台。此类平台以其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而迅速成为高校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一、河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问题

本文在对入围河北“双一流”建设的十二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及校团委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及推送形式进行了调查,发现河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微信公众平台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1.受众群体庞大。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微信在2013年以75%的高票数成为了大学生最喜爱社交应用平台。可见,热衷于尝试新技术的校园学生已经成为微信用户的主力军。微信在校园中所拥有的受众群体将成为其传播校园文化的一大优势。如华北理工大学官微的等价活跃粉丝数已高达33290。由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校园动态、传播校园文化的作用,所以对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其粉丝数量是更容易增加的,如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对于学校各方面的了解除了通过百度搜索之外往往就是通过关注该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解,这也就使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粉丝增加迅猛。2.受传者亦为传播者。微信的诞生使得学生从传统的获得学校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校园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作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受传者,他们对感兴趣的推送信息通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以传播者的身份进行二次传播,从而扩大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范围,而这种“熟人传播”形式比大众传播的效果更真实有效,更有利于校园信息和校园文化的传播。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动下,校园文化传播改变了以往的单向性问题,强化了受众群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这样就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到校园的信息,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得校园文化传播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3.信息传播即时高效。微信公众平台真正做到了信息传播的及时与互动,信息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学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接收到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校园消息,突破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场地、时段限制。[1]例如华北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在2016年10月24日的文章“昨日河北新闻联播里咋介绍的华北理工大学?”在短短半天内产生6247的阅读量,广大同学们纷纷通过平台留言表示祝贺与骄傲,激动的同时还将此文章中的视频在QQ、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处转发,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华北理工大学。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可能因投递错误、频道安排时间有限等原因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率。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博,也会因为信息更新速度快、消息送达率低的原因削弱信息传播的效果。微信公众平台吸取了这一教训,采用一对多、点对点群发方式,消息一旦推送出去,关注了平台的用户就会收到通知。由于用户实际上属于被强制接受传播的信息因此微信的信息送达率几乎达到100%。高校借助这一高送达率,将校园信息准确传递到每一个关注账号的用户手机上。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问题

1.优质原创内容不足。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创文章可以很好的展现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机和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的活力。通过调查,河北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校园信息,对校园文化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同一高校的多个不同账号的内容常相互重复或者与校园官网上新闻雷同,缺乏原创性。如华北理工大学的微信公众号华北理工大学多次的稿件尤其是关于某大学教授前来演讲之类的内容均是完全摘自校园官网,华北理工大学社团联合会与华北理工大学共青团在推送活动通知或校级组织换届名单时经常会出现重复现象。据统计,绝大多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章总数在文章总数中所占比例都在10%以下。如推送数量较多的华北理工大学团委的微信公众号,截至2016年11月6日微信文章总数1640篇,原创文章总数仅20篇,原创文章占比1.22%。2.时间不及时。对于每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几个主要微信公众号而言,每天信息时间比较固定,但由于不同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同质化导致不同公众平台在不同时间(指不在同一天)相同的校园资讯。另外,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常常会将微博、贴吧等多种媒体上的舆论热点作为娱乐内容推送给受众。但在选择热点新闻的时点上却存在问题,如选择受众陌生的内容或将热度即将消退的新闻,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反倒使得许多读者看到文章标题就失去点开阅读的欲望,大大减少了文章的吸引力。3.与受众反馈互动不足。微信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者和受传者能够实时互动,提高了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但通过对河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发现,虽然多数高校微信平台设置有留言功能,但是在筛选、上传留言和回复留言这两个环节存在较多漏洞,往往会出现不回复留言、忽略留言的现象,导致其内容的下方留言区评论较少,互动性低。在输入栏里输入问题也同样存在有问有问无答的现象,不够人性化,令有相应需求的订阅用户不能获得良好的触媒体验,有可能流失掉一部分用户,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文化和校园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对其评价将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4.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一方面,目前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用户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本校教职工以及毕业校友,受众群体比较有限,高校所在地的普通公众很少主动关注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这与学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访谈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订阅用户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有关注所在学校一个或多个微信公众账号,但却不常查看其推送的内容和使用其功能,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清楚校园微信公众号具体有什么、内容常常与自己无关而不感兴趣等,这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宣传范围小有关。

二、河北高校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校园文化的建议

(一)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微信编辑素养

要想使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就必须建立一支完善、成熟的微信团队,同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分工。同时微信的后台运营、微信编辑、移动接收端及用户反映也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现在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微信者的素质则尤为重要,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者、者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者、者应具备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多数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者主要由宣传部门的老师和一些学生组织组成,传播者多数不具备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背景,不了解新闻的传播和运作规律,而且各学生组织所对应的传播媒介往往不止一种,除了微信公众平台外,还包括微博官方账号、QQ官方账户、贴吧等等。这样一来,实际操作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与老师人数是相当少的。因此,提升微信编辑者的素养势在必行,不仅能够提高传播的校园文化的文化水平,带给受众更好地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内容上对增加原创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使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二)明确定位,建立特色

对于同一高校内的多个不同的微信平台账号应该根据各自所在组织、所服务的对象、自身的性质来筛选确定推送给订阅用户的内容,从而进行特色化传播校园文化。这样可以使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不同用户更好的了解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不同号的内容范围与形式,从而更好地去选择所需要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这也同时减轻了多个微信公众号内容混淆不清的情况,使订阅用户更加关注及信任微信公众平台。

(三)增强互动,拉近传播者与受传者距离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应设置完善的留言功能区,及时对留言进行处理,对通过输入栏输入的粉丝问题也应尽快回复,这样可以拉近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更深入的了解师生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议,也会使读者感觉更亲切。在这种互动中,既将编辑者所需要传播的内容深入到受众的心中,又有利于塑造和更大范围的传播微信公众号的良好形象。

(四)积极宣传推广,扩大受众群体

为扩大微信公众平台的知名度以及让受众充分了解其功能,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都有必要做一定的宣传推广,扩大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在比赛中设置投票环节来提升粉丝关注度;灵活运用小技巧、制造“爆文”话题等均是平台推广的有效手段。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微信平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宣传。扩大受众群体主要是指不应该把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受众局限定位于师生,学生亲属、高校所在地的市民等社会人士也是其潜在受众,了解潜在受众实际需求,针对性的增加公众平台的内容板块,这样不仅能够增加粉丝人数,也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做了一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高校的校园文化,扩大了高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郭蓉.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今传媒,2014,(06).

[2]葛玮华.基于微信平台的校园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战线,2015(01).

[3]毛?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5(11).

[4]郝香.甘肃高校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校园文化的现状及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

作者:王晓阳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高雅艺术备受冷落的现状、困境与其德育教育功能及进校园活动显著成效的鲜明对比,进一步说明了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弘扬高雅艺术的必要性。本文基于弘扬高雅艺术视角,从校园文化建设中高雅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对强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运行机制建设、资源配置、活动吸引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雅艺术;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为实现高雅艺术在校园范围的广泛传播,不断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切实提高综合素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自2005年开始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高雅艺术进校园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学校人文气息的有效营造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境。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高雅艺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雅艺术备受学生冷落现状引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对高雅艺术的享受及人格修养的淬炼。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之情的原始情怀与向往,正在繁重学习任务与工作压力之下逐渐消解,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正面临着困境及难题。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导致当代青年学生常常在海量信息中迷失自我,逐渐丧失理性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高雅艺术德育效果明显引人关心

相当长一段时期,高雅艺术之门并未向大学生开放,广大青年学生缺少接触高雅艺术、感悟人生之美的机会。纵观艺术教育史,高雅艺术德育功能十分明显,在高雅艺术的影响下,广大青年不仅能够陶冶自我情操,还能够实现自我文化素养与人格修养的切实提升。作为跨越时空限制的文化元素,高雅艺术往往融摄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时代的历史元素、不同区域的精神文化,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文学积淀的青年学生来说,高雅艺术的熏陶与影响对于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往往能够更为充分的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个人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切实提高。

(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引人关注

自2005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始以来,该活动坚持以提升青年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为目标,牢牢坚守“真、善、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实现了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生活、进头脑,不断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始终坚持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导向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打造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而助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汇集了全国各个艺术院团、专家讲学团等资源,其中艺术院团就包括部级的优秀艺术院团、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艺术院团在各大学中汇集,利用请进来的方式,在戏剧表演与歌舞表演等方面贴近大学生生活,他们在演出中展示了各色各样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为高雅艺术在校园里的广泛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对于西部地区来讲,尤其是专家讲学团依托涉及舞蹈艺术、书法艺术的讲座宣讲等形式,向广大青年学生普及高雅艺术的相关知识,有力的宣扬了高雅文化在校园中的作用。利用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学校的学生艺术团走出校园,进行社区艺术演出;组织北京、上海等地的青年学生参加质量较高的音乐会以及艺术精品展览活动等等。各个高校依托该活动,实现高雅艺术与学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统一,高雅艺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在广大学生中备受欢迎,打破了备受冷落的逆境;学校的相应媒体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高雅艺术,不仅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影响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引人关注。

二、弘扬高雅艺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高雅艺术教育整体水平不高,重视不够

新世纪以来,我国更为注重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艺术教育近十余年间的飞速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整体上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政策保护力度较小等因素,致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当前,各大高校都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生艺术教育工作,但是,这种教育并非均衡性的,且远远未能满足信息快速发展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比如,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是由相应的公共课教研室,或者由这些教研室演变而来的艺术中心所承担,主要是承担学生公共课的教学工作,但是这些课程并非必修课,由此导致学校支持力度有限,学生重视程度不足。亟需学校强化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推进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部分青年学生由于自身艺术素质相对较低,其对高雅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水平相对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弘扬高雅艺术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雅艺术教育形式单一性,效果堪忧

科学技术及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日趋多元化。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新兴元素的主要接受群体,其兴趣爱好以及审美习惯也深受时代进步的影响,由此更希望艺术教育采取新颖的方式予以开展。但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方式往往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即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照本宣科式的在学生间进行宣讲,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对高雅艺术不甚了解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欣赏高雅艺术需要引进互联网+艺术的思维,采取多重方式对高雅艺术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进行系统展示,继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艺术鉴赏。高雅艺术教育更多的是欣赏艺术之美,在于用心感受用心聆听。加强教师教学方式的趣味性,融摄艺术教育中的历史背景、人文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在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很有必要。

(三)高雅艺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艺术资源的分布均衡性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主要是由当地的艺术院团所承担,更多是区域间艺术资源的融通交流,即依托当地艺术院团在学校举办演出活动,实现本地艺术资源在学生中的普及。但是,区域间的资源融通却极少。比如,处于偏远地区的艺术院团,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与北京、上海等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往则导致该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维度均遭遇困境。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容日渐陈旧,形式的单一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高雅艺术教育吸引力不强,活动开展可持续发展性受到质疑

高雅艺术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使得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期望值也不断上升。但是,由于选材的针对性不够,缺乏时代性创新,高雅艺术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被动性,极易形成学生倦怠心理与消极心理,这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得活动的主办方及观众对获得开展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质疑。对此,加强活动吸引力的研究,搞活活动形式,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高雅艺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使高雅艺术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位青年学生身上十分必要。

三、弘扬高雅艺术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立足实际,加强宣传,狠抓管理,强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运行机制建设

为有效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校应当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际情况,强化运行机制建设,使之契合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前进方向以及自身特色。对此,学校需要强化活动的策划、宣传与实施工作的统一性,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注重与各个文艺团体的沟通交流,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有序推进,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与持续性。由此,在活动开展之前,强化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调研工作,实现对学生艺术偏好状况与审美特点的有效把握,在剧目选择上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活动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强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运行机制建设的重要维度。不断强化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深度把握青年学生的审美偏好,及时高效的对活动相应信息加以分享,注重宣传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继而根据学生的反馈状况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不断提升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当前,提升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统一,实现高雅艺术鉴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设定相应学分,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等等。强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运行机制建设,需要着力打造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体制机制,即依托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实现高雅艺术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作为高雅艺术校园传播的重要力量,高校社团在打造以学生自主管理、社团化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既有助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覆盖面的不断提升,又对打造极具校园特色的文化,提高大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价值。

(二)发挥地方特色文化,注重管理机制建设,优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资源配置

艺术教育进校园活动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艺术活动的地方特色与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相统一,既能够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提升,又能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对地方文化的宣传工作,还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以及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价值。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相应指导,这需要学校在资源调配过程中,注重艺术领域的相应研究,不断提升校内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资源配置,不仅仅是形式性的东西,需要切实推进、有效落实,实现艺术资源的均衡化分配,各地艺术教育工作协调发展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高校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强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资源调适的长效管理工作,强化长效管理工作,一方面是从宏观上规划契合学校特色、助推长远发展的管理机制,提高活动开展的专业化与严谨性,另一方面提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程度,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三)强化活动形式研究,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提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整体水平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效果不佳,既与学生了解少相关,更与选材不具备针对性有关,与活动形式及现代媒体参与度不高有关系。为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树立现代信息化思维,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群体的调研,做有针对性的调查,进行选材确定,做到高雅艺术与学生需求、教育对象的有机结合;二是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在艺术展现与表现形式上下功夫,突破传统形式,用新媒体技术去积极研究,增强高雅艺术及校园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时代化、展示的互联网化,提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鲍荣娟.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艺术教育,2016(5).

[2]马惠萍.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理性思考[J].当代戏剧,2016(1).

[3]陶亚萍.高雅艺术进校园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5(6).

[4]靳超英.对近十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回顾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7).

[5]叶桑.“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效开展对策建议[J].高教论坛,2014(6).

作者:陈利平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