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摘要】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工会“家”文化建设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需求。通过实践研究厘清高校工会和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创新建立甘于奉献的“家长”队伍、建立温馨之家、打造欢乐之家、搭建“线上”之家、业务提升之家和创建关爱之家等机制建立高校工会“家”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在经济发展动态向前推进的新常态下,高校工会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文化是高校发展的有机载体,高校工会组织在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俗话说“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文化育人管住魂”,因此在高校中发挥工会群众组织作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常态下高校工会“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要机遇期,高校系统也融入改革的“新常态”加快发展。当前高校是高学历高素质知识分子云集之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使命。高校工会是在党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群众组织,是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代表着最广大教职工利益的群众组织。“新常态”下的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的“家”,是教职工希望的起点和奋斗的支撑点,是心灵的港湾,其作用只能加强不得削弱。新形势下高校工会急需围绕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为中心,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以“家”文化的建设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将维护教职工的各类权益及主人翁地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新常态下继续做大做强高校工会“家”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厘清高校工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高校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界最重要的群众组织。[1]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涵盖校园内的大学生、教职工二大群体;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它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2]高校工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从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上来看都是相互交叉依存同时又相互作用影响。在工作目标上来看:高校工会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职工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在工作内容上来看:高校工会工作是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和开展有益教职工身心健康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涵盖了显性文化(物质环境)与隐性文化(传承校风学风等)。高校工会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上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和载体就是教职工和学校,工会服务工作做好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反之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高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组织者和践行者。高校工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能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各类教职工活动形式中,引领校园文化整体活动的精神需求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工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能够号召所有教职工积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融入指导学生课外社团活动中。高校工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能够通过形式多元化的各类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三、高校工会“家”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一支甘于奉献的“家长”队伍。高校工会“家”文化能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最广泛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否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改革创新,需要一支甘于奉献的“家长”队伍即工会干部队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存在着专兼职干部结构不合理,基层工会干部数量少、职级待遇补贴少,加之兼职干部忙于本职工作,稳定性差、创新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限制了高校工会工作的实效性。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此加强高校工会干部(“家长”)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一支在高校党委行政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高校工会工作队伍。高校工会工作必须围绕和服务于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把握时代特点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展氛围和人才保障。二是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工会干部队伍,充分将教职工中能够积极为大家服务的作家、诗人、书画家和歌唱家等文体特长的中青年人员作为工会骨干干部培养,提高高校工会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提高工会干部的学习能力。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高地,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层次高,因此高校工会工作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工会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工。四是提高工会干部的职级和经济待遇,在提倡奉献的同时组织上主动确定工会干部的职级和经济待遇,如给予基层工会兼职干部必要的工作补贴和工作认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认可度。(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温馨之家。在工会“家”文化建设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教职工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软硬件上下功夫。“家”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温馨”,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具备“一体多翼”家的环境的物质基础,而“家”文化的升华是让每位教职工感受“家”亲人的陪伴,工会的“家长”们在每位教职工生日时送去一份生日的问候和亲情的蛋糕,在教职工职工生病住院送上精神的慰藉和物质的慰问。笔者所在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根据航空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职工的需求从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入手提升和改善与教职工学习科研工作紧密相关的设施场所,提出了“一体多翼”“航院之家”文化建设工程,以两“家”(“教工之家”和“妇女小家”)为中心,休闲驿站、乒乓球活动室、体能锻炼室等为多翼的教职工活动场所建设。在注重场所建设的同时,还为每个专业系室配备了大型绿植和多肉盆栽,既美化工作环境又吸收电脑辐射保护教职工身体健康提升工作舒适度。(三)开展文体活动打造欢乐之家。工会组织如果没有活动就缺少生命力,因此在加强工会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需积极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既可以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他们身心放松,工会组织通过打造品牌文体活动将所有教职工凝聚在“家”的周围,让所有成员展示个人魅力。通过组建多类教职工社团并给予项目和物资经费支持如瑜伽社、骑行社、乒乓球社、羽毛球社和登山社等社团,教职工在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凝结友谊,增进“家”的归属感。活动组织中需兼顾青年运动型,中老年养生型,还需兼顾妇女半边天型策划活动。同时结合教职工的实际困难组织教职工的亲子活动,如组织教职工子女才艺大赛,教职工子女暑期夏令营和暑托、晚托班等活动强调家的温馨。通过努力工会活动做到品牌活动届次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社团活动日常化,做到月月有大活动,周周有小活动,通过活动全力打造教职工的“欢乐之家”。(四)创新服务载体搭建“线上”之家。随着即时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生活方式。当前高校教职工工作时忙于上课和科研,生活时忙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再加之城市边界扩大上班途中时间的延长,教职工聚聚一堂的机会相对较少。高校工会工作者应创新工作服务模式主动而为,运用“互联网+”平台创建网络“线上”之家,积极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工会工作者可以将网上教工之家建设成为:美好分享的空间、信息互动的平台、心灵畅想的驿站和维权便捷的渠道。网络教工之家是“教工之家”和“妇女小家”的网络延伸和扩展。教职工可以更便捷通过网上教工之家舒缓精神压力,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提升了职业幸福。(五)营造发展环境形成业务提升之家。工会“家”环境的营造让全体教职工将学校当做了情感的港湾,在工作中更激发起“比、学、赶、帮、超”的工人阶级工作热情。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搭建起教职工成长和创先争优提升的平台。一是围绕学校学院的党政中心工作开展教学科研等系列活动,如“优秀主讲教师”技能大赛,科技创新能力大赛和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构建工会“学习型”组织,营造阅读的氛围,积极向教职工推荐“心灵鸡汤”,组织教职工学习身边的榜样和标杆,提升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三是营造传承文化的氛围,一个组织的文化氛围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参与。组织中形成了风清气正、环境高雅的学习提升氛围能够激励着所有教职工昂扬向上。(六)工建促团建创建关爱之家。高校校园文化涵盖校园内的大学生、教职工二大群体,校园文化的建设需服务于这两大群体。在实践过程中,工会组织能够更好地促进共青团工作发展创建成关爱学生之家。如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社团活动,因大学生社团涵盖科技、文化、艺术、理论和体育等方方面面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严重缺乏,特别是理论类、文艺类和创新类社团,直接导致社团活动层次低,效果差。而教职工中有很多专业能力强的热心学生发展的老师,他们的加入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水平和影响力。

四、结语

新常态下通过一系列有效机制加强高校工会“家”文化的建设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鸣起.校工会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13.

[2]卢兵.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J].学习月刊,2015(18):69-70.

作者:邱峰 周雪婷 罗志成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