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寒山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当今社会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人类精神的危机。生态文明是对当今社会生态危机的回应,它首先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应从生态文化着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而在实行生态价值观转换过程中,不应忽略和忽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资源,应积极借鉴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去回应目前处于临界状态的生态危机。寒山文化中有关生态文化的内容可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许多借鉴,本文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一、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传统的思想与资源   生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整体水平,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政策的状况。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价值观问题在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对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种“方向盘”作用。然而,现代文化是以个人主义、快乐主义、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反自然意识,“从而表现出最强烈的反自然倾向,并造成了最为严重的生态破坏———全球性的生态破坏。”[1]这种生态价值观是造成当今社会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意识到这种生态价值观错误,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本质上没有离开“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实现生态价值观的切实转变应该是当前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这也决定了生态文化必须超越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树立区别于现代文化的非物质主义、非经济主义、整体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超验自然主义生态价值观。用这种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维护人类的利益,又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最终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资源能为当代生态文化所借鉴。中国古代就有原始的生态观,如远古神话有表现人与天地万物合一、割舍不断的情感纽带;有表现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的观念;有表现人类对自然万物的依赖和敬畏的图腾崇拜;有人们希望借助于巫术仪式这种神圣和特殊的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平衡的愿望等。从传统思想角度来说,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乐山乐水”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原则、“与天地相参”的生态资源节用观;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天网恢恢”的生态整体观、“知常日明”的生态保护观、节制物欲的资源节约观;佛家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哲学、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众生平等的生命观、普度众生的生活观、无量清净的理想观等等生态思想与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观。从传统生产生活实践来说,传统中国人在农业生产与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形成较为独特的习惯与风俗,体现了人与自然整体平衡、协调的观念。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习俗和禁忌,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如在狩猎民族中,有不捕杀幼兽、少捕杀母兽,秋冬狩猎、春夏禁猎等约定俗成的规范;在森林保护方面,合理种植与利用森林资源。这些思想与资源成为当代中国构建生态文化有益的成分。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寒山文化,起源于唐代两位高僧寒山与拾得。明清时,寒山、拾得在民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清雍正皇帝甚至敕封他们为“和合二圣”。作为文化,寒山文化包含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一是最外在的物象文化,即寒山、拾得留下诗言和与他们相关的图像文化;二是寒山追求心灵超脱的隐逸,且由于隐逸而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淡和宁静;三是寒山、拾得作为“和合二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儒释道文化精髓———和合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文化都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也应成为我们构建生态文化进一步挖掘和借鉴的对象。   二、寒山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   寒山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其生态文化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寒山、拾得长期隐居在浙江天台寒山的寒岩,他隐居大半生都在享受自然的秀美,对天台山的日月云水、山川花木、飞禽走兽和四季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记录,展现了大自然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大自然的挚爱。天台山的自然风光给寒山、拾得追求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淡和宁静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再加上寒山、拾得本身为佛教弟子,儒释道文化中生态思想对寒山、拾得带来很大影响,这使得寒山生态文化具有独特的内容。   (一)人与自然万物都应平等   有研究者就指出:从隋代开始,历代天台高僧多有苦修“头陀行”的行历,寒山独居寒岩,过着“头陀行”出世生涯。[2](P903)虽然独居,他并没有断绝与佛家及僧人之间的交往,他与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拾得交往密切,甚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从寒山现存的诗中,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佛教天台宗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子。从生态伦理的观点来看,天台宗“十界互具”强调的是人与动物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而“无情有性”却进一步泛化,包含着一尘一心、一草一木、一纤一丝、直至虚空等都有佛性、都是“一切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我们很难区分寒山究竟受哪一观点的影响,但其强调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与万物应平等相处是基本事实,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受到佛教天台宗的影响。寒山首先从佛教戒律出发,讽刺批判了世人杀生食肉的行为,警示杀生食肉者,今生饱口福,来生就要受到惩罚,这在寒山的诗中得到体现。如他批判食肉者“不知他命苦,祗取自家甜”①,告诫食肉者“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并警示他们“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寒山还劝诫世人“无衣自访觅,莫共狐谋裘。无食自采取,莫共羊谋羞。”他还认为买鱼、买肉者,“担归喂妻子”,“妻子成快活”而这种行为已“招罪累”,“此非天堂缘,纯是地狱滓”。寒山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佛教不杀生的生态观,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其次,寒山珍爱自然,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对待自然界一切无生命自然万物的态度———即使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也不破坏自然的一草一木。如他对自己住处寒岩的描写,“宅中无栏隔”、“堂中见天碧”、“其中一物无”、“不学田舍翁,广置牛庄宅”以及“桂栋非吾宅,松林是我家”等,均体现了他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态度。即使生活如此艰苦,他仍坚持认为“夫物有所用,用之各有宜”,宁愿冷了烧火烤,饿了煮菜吃,而不过多地破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寒山从佛教伦理的角度说明了人与自然万物都应平等,人既不能虐杀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也不应该破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虽然他没有从现代生态伦理的角度来说明人的生存与自然界不可分,但从宗教的角度说明了自然万物与人一样所具有的地位,因而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意义。#p#分页标题#e#   (二)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寒山子隐居天台,在纯朴的田园生活和优美的大自然中,体会到心无尘染、彻底摆脱一切束缚、修身养性的山林幽隐情趣,寒山子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内心的矛盾、苦闷与无奈,在自然的净化下渐渐平静下来。寒山因寒石山而得名,寒石山亦因寒山而具有灵性。在寒山的隐逸生活里,终日与白云为伴,以寒石为枕,读古人书,观四时景,晨曦夕影,云山雾水,寒石山的种种美丽尽收寒山眼中,故而在寒山的诗歌中,对于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寒岩涧水都融入了他深深的情感。如寒山对其住处寒岩的描写,“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展现出了人、动物及花草树木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大自然在寒山的眼中是俊美的,是美的化身,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气象万千的自然世界,对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飞禽走兽和四季交替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记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挚爱。寒山的多首诗都体现了他回归自然,与自然其乐融融的画面,且身心在自然的净化下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象。寒山以诗人的情怀吟咏山水、雨雪、曙光、暮色;以朴实的语言描绘自然界的种种声音———虫鸣、鸟叫、鸡啼、狗吠,他在自然中漫步、思索,在思考中比较、感悟。寒山在天台自然山水中,身心彻底平静、愉悦、无尘世烦恼的状态,如,“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爱逮。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在寒山诗中,这类诗还有很多。均是他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真实写照。自然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因此,这种回归不仅是生活的回归,过着简朴的生活,更应是一种精神的回归,需要在精神上与自然融合,将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卷。旧时《四睡图》描绘了寒山、拾得、丰干与虎共睡的故事,即为明证。寒山对自然界的赞美与其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画面,充分体现了他与儒学中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佛教中“无情有性”的自然观、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相一致,也表达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无碍、人是大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人应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做到心境浑然一体的观点。   (三)批判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佛家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贪、嗔、痴。正是因为这“三毒”,才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寒山从佛家的角度,猛烈抨击贪婪与吝啬不会有好报,昭示人们应戒除造成这苦难的根源。同时,寒山还深刻揭露了人在世时风光快活,贪图物质享乐,死后可悲下场,因而奉劝人们不可贪图享乐。“有酒相招饮,有肉相呼吃”、“玉带暂时华,金钗非久饰”,这些只是人世间短暂的过客,人死后什么都没有。纵有“田舍多桑园,牛犊满厩辙”,一旦“消磨尽,当头各自活”,最终落下“到头冻饿杀”的下场。他举例证明历史上多少所谓的英雄豪杰,活着的时候过的是什么生活,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下场,如“国大臣”、“石齐奴”,在世之时过的是何等奢华的生活,最终却“食无一粒粟”、“冻饿苦凄凄”,以此警醒世人。寒山还指出无论是追求物质享乐,还是追求功名利禄,总不免于最后一死。即“膝坐绿熊席,身披青凤裘。哀伤百年内,不免归山丘。”因此,不管你在世之时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都难免一死。它从佛教的角度,认为财多害人,“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从而奉劝人们应摒弃物质主义。寒山以佛教义理规劝世人戒除“贪、嗔、痴”,戒除欲望,拯救世人于贪欲的苦难之中。寒山对物欲的批判,是符合生态文化非物质主义的。   三、当代生态文化建设对寒山文化的借鉴   正如前文所述,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是源于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一种价值观,摆脱生态危机这种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改变那种以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去理解、对待自然的做法,应从思想观念上承认自然的价值,承认自然本身的权力,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寒山文化所包含的生态内容对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借鉴寒山文化中的生态价值取向   自然环境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类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要保护自然环境,因而必须确立起善待自然的价值取向。寒山文化所蕴含的生态内容显然有益于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确立:首先,寒山强烈地批判人们的物质贪欲,对人们追求物质享乐强烈谴责。虽然寒山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表达这一观点,但无疑是符合现代生态价值取向的,因为它时时警醒人们不能过度地追求物质快乐而破坏自然。他实际告诉我们,人活着的价值不在于得到物质利益,更应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安宁和快乐。这种非物质主义、非经济主义有利于我们不去过度地掠夺自然、破坏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保持协调良好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寒山文化与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主张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重,将人类与自然分割为两个部分,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人可以随意处置自然,这必然导致自然遭到人类无情的肆虐和破坏。寒山文化则认为,人只有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一部分,才可能珍爱自然,进一步保护自然,从而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家园,才可能使人类得到进一步繁衍和发展。这是一种整体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正是现代中国建设生态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借鉴寒山文化中的精神追求   强调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必然导致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大肆向自然索取。而人类为提高生活水平,改变生活方式正是这一行动的体现。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也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寒山极其简单也很艰苦的生活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寒山穿的衣服,是典型的“百衲衣”;寒山的食物是天台国清寺的“残食菜滓”及山中野菜;住的方面,他独居寒岩,其洞空旷,极少物品。但寒山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因生活的清苦而去改善。相反,寒山不断地告诉人们生活应尽量节俭、简单,避免奢华,他自己且在清苦的生活中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和快乐。虽然他苦行僧式的生活不一定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寒山生活清苦精神愉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取向以许多启示:即首先,现代高科技及工业化的进步带给人们物质上安逸舒适的生活方式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未必是有利的,建立在掠夺、浪费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一种退步。人类在保持自己基本的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后,应进行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应尽可能地避免生产不必要的产品,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其次,简朴的生活是符合人类本性的生活,人们可以在简朴的生活中避免衣食之忧,享受人生的快乐。只有在自然简朴的生活之中,人类才更有可能实现精神的回归。这也是当代中国构建生态文化所遵循的价值取向。#p#分页标题#e#   (三)吸收寒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提倡“和为贵”,道家提倡“天人合一”,佛教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儒、道融合,吸收了儒、道的“和合文化”精神。从寒山、拾得遗留下来的诗句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寒山实现了儒释道在其身上的和合。故寒山文化的代表寒山、拾得在中国民间被尊称为“和合二仙”、“和合二圣”,很好地诠释了寒山文化融通着儒释道文化的精华,既一脉相承地守护又继往开来地孕育了和合文化。   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实质是现代人的价值信仰危机,更深层面的是现代人的文化危机。这种文化危机实际表现为在强调人对自然、社会的占有主体性的同时,人自身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无情反抗。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无一不是这种文化危机。而解决这一文化危机,也只能从文化的角度去寻找。因此,要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去化解生态危机,可以借鉴张立文先生提出的和合文化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使人与自然共生、共处,彻底超越主客二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而寒山文化所崇尚的和合精神,无疑为当代社会化解生态危机提供一道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