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动画片中的体现

民族文化在动画片中的体现

一、题材上对民间故事的借鉴

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发展和流传下来的,通常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普遍的道德标准和社会习俗。我国历史悠久,民间故事的资源十分丰富,这就为动画电影提供了巨大的取材空间。我国的民间故事可依据内容的不同分为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这些不同门类的民间故事都可以满足动画电影的选材需要。如取材于神话故事的影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取材于寓言故事的影片《鹬蚌相争》《三个和尚》;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影片《秦时明月》《大英雄狄青》和依据现实要求创作的影片《邋遢大王》《没头脑与不高兴》等。当然,应该注意到的是,故事题材只是民族文化的表面层次,所以动画电影的民族化道路也不必拘泥于题材的限制。比如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就选取了中国的故事题材,但影片中的花木兰并不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花木兰,而是一个被赋予了自由精神和女性主义的“美国花木兰”。可以说,对美国精神的集中表现是这部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核心推手与原始动力。所以,动画电影展现民族文化的核心应在于对民族精神的把握。

二、思想上对民族精神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艺术品中民族文化的核心支点。一件艺术品若是没有了民族精神,也就谈不上藉此展现民族文化了。上述《花木兰》的事例启示我们:对民族精神进行艺术展现才是动画电影成功的金科玉律。而对民族精神的表现绝不能仅仅停留在题材选取的简单层面上,也就是说,演什么故事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怎么去演”,即创作者通过动画人物和动画情节展现了怎样的思维模式、审美习惯和价值标准,这才是影片的灵魂所在。还必须要强调的是,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美丑兼备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民族精神则是专就民族文化中精华的部分而言的。具体到我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便可以概括的,但蕴藏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却可以粗略归纳为:忠孝节义的道德观,自强不息的价值观,中庸和谐的处世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上的中国动画电影在当时技术手段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便是依靠对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才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比如颂扬舍己救人精神《猎人海力布》,讴歌自强不息民族性格的《愚公移山》,表达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女娲补天》《牧笛》等。当然,只拥有了民族题材和民族精神还不足以使一部动画电影走向成功。因为,动画电影不是单纯的“说故事”或“讲道理”,动画电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形式要求和创作规律。尤其我国并不是动画电影的“原产地”,那么是否说明一定要遵照别国的形式来创作动画电影呢?当然不是,事实证明:选择本民族的艺术形式更有助于对民族文化进行展现。

三、形式上与民族传统艺术相结合

动画电影始创于迪斯尼,对我国而言确是“舶来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借助于美国的艺术形式来创作动画电影。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动画电影作品中展现中华民族之精神,只依靠美国的艺术表现形式无异于削足适履。这就需要将动画电影的制作技术与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在动画电影的中国化形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摄制于1926年的《大闹画室》所谓我国动画电影的处女作,当时动画电影刚刚传入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该影片一味地模仿了迪斯尼模式,为此就连其创作者万氏兄弟对这样的作品也并不满意,他们认为“中国的活动漫画应该有中国的人物形态”。于是就有了创作于1941年的《铁扇公主》,影片以鲜明的民族形式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这一次的成功为动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经前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中国独有,别国则无”的动画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并在作品实践中创作出了不少成功范例,以下择要列举:

1.剪纸动画。剪纸动画是将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运用于影片的设计制作形式,其以平面雕镂艺术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以表现人物的侧面像为主。剪纸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面性,角色、道具和场景均为片状,以平面的方式进行制作;其画面主要采用的是中国绘画的方式,即散点透视,讲究构图的完整性,但变化较少,具有舞台化的视觉效果。1958年,由万古蟾导演的《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剪纸动画的处女作,其后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葫芦兄弟》《济公斗蟋蟀》《人参王国》等。

2.皮影动画。在笔者看来皮影戏就是最早的“动画片”,从这个意义上似可论定“动画起源于中国”。但这个说法还不够严谨。不过,将皮影与动画结合而成的皮影动画绝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举。皮影动画的特点与剪纸动画较为接近,但造型更加优美且富于立体感。我国皮影动画的代表作品有《武松打虎》《铁扇公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产生了运用数字化技术制作的皮影动画电影,解决了传统皮影动画制作困难的问题,其可视为中国特色动画电影崛起的有效方式之一。

3.水墨动画。水墨画法是中华艺术史上的瑰宝。水墨动画是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为基础、按照动画规律制作而成的影片。水墨动画造型生动传神,画面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极具民族文化特色,是铸就“中国学派”辉煌成就的核心艺术形式。比如特伟先生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作品都是水墨动画中的精品。从上述例证不难看出:我国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几乎都是将动画制作的声光电技术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而创作者也正是借助于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动画电影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拿来主义”。如《哪吒闹海》就吸取了壁画和传统年画的艺术元素,从而使画面更加宏大且富于神话色彩;《骄傲的将军》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借鉴了京剧脸谱的造型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生动;《牧笛》则充分融入了我国的民间音乐,使整部影片更像一首抒情的田园交响诗。综上所述,一部动画电影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对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对民族素材的合理吸纳及对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这三方面因素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只有三者合力,才能支撑起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然而,一部动画电影如果只具备了这三方面的因素也只达到了“优秀”,却还不够“完美”。因为虽然文化传承不同,艺术形式各异,但人类的情感却是共通的,一件艺术品只有显示出普世的情怀,才有可能臻于伟大和完美。

四、灵魂处对普世情感的民族化书写

艺术品要震撼人心并形成独有的风格仅依靠外在的形式是不够的,还要有触及灵魂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就是超越了种族、民族、政治、文化的人类的普遍情感,如亲情、友谊、爱情等。当然,对普世情感的表达与民族化道路的探求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还是那句老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上世纪我国的动画电影能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正是因为坚持了对普世情感的民族化书写,比如《山水情》一直被公认为水墨动画无法超越的典范之作,不仅是因为其讴歌了爱情这一人类的永恒主题,更因为它以诗一样的气质和幽远清淡的画面书写了乐而不淫“中国式爱情”。结论上世纪我国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其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了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使得民族文化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示。但到本世纪以来,由于制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动画电影作者们开始盲目笃信“大场景、大制作、高科技”等外在元素,跟风于美日动画而逐渐偏离了民族化的发展道路,致使我国的动画电影一度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国际影响力也一落千丈。通过上述对20世纪优秀的动画电影的介绍以及本世纪失败影片经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重塑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往日的辉煌,必须要回归到民族化发展这一正确道路上来,以次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

作者:刘闻捷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