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探究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探究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经过岁月洗礼后绽放别样的光彩,闪耀于文化艺术长河之中。语文课堂作为语言类课堂,内容十分丰富。纵观初中语文教材,诸多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素质教育在深入开展过程中,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要发挥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渗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教育目标。为达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这一目的,推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正确审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把握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探析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对策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传统文化是立足的根基之一,更是我们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现象,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文化根基。我国提出要发挥教育学科主阵地作用,渗透传统文化,将学科渗透作为最有效的方式,链接古今。语文学科作为语言类学科,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科素养等都与传统文化有所关联。教师要想发挥语文学科“战场”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明晰其意义,思考其内涵,探析其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体现课程性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这将语文学科的教学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转移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注重对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1]。在深入分析新课标时,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育的三个目标被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容:(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发展打下基础;(3)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探析这三个教学目标背后蕴含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二)发挥学科作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补充。很多教师错误地将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理解为“知识传授”,违背了上述提到的学科教学新目标,也导致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有所局限,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文教材上,完全被框死。实际上在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它能够促使语文教师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上正确审视语文学科、审视语文教材。同时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横纵补充。正如同北大教授童庆炳在《语文学习》中提出“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真正把它作为一种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不只是单纯地讲几篇古代诗文”,这一举措发挥了语文学科的积极作用,同时实现了教学补充。

(三)提升学生素养,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素质教育促使学科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语文素养”上,关注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时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四个方面的素养培养。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恰好满130足了这一要求,它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促使学生有效地认知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能够让学生在品读、继承、鉴赏传统文化中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感知语文知识、感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发展[2]。

(四)实现文化传承,响应国家文化发展号召。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支撑。为了让每一个新青年都能成为文化传承者,让我国文化获得强大的发展原动力,语文学科就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号召,让语文课堂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弘扬主战场,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二、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传统二字,即为传承、延续、传递。将其与我国文化发展历程衔接,即可理解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以及精神成果。其内容丰富,包括思维方式、认知方式、风俗习惯等。它以强大的生命力、稳定性的特征,流传至今,基本特质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二)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特指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它包括中华民族的情感、语言风格、审美情绪。尤其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文化特征更是十分显著[3]。深入分析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贴切、更丰富、更具体。

三、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充分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在教学实践中探析具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横纵拓展传统文化内容。1.明晰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确定教学目标方向。深入分析语文教材的主题内容,可以看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价值取向更贴近自然、社会与人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色彩明显,且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加大。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确定传统文化渗透的活动。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内容,找寻渗透教育落脚点。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深入分析语文教材时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无论是抒情言志的古诗词,还是充满仁义礼智信的古言古训,抑或充满哲理韵味的古代文章,都带学生穿过了历史的洪流,穿越了古代文明。教师应当明晰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教材为落脚点,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工作。3.利用信息技术补充教学,探索传统文化拓展点。由于篇幅、课堂时数等不多,初中语文课堂上呈现的古代知识自然是有限的。要想将学生带入无限的古代文化,教师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补充教学,探索传统文化的教育拓展点。我们可以基于教材已有的传统文化,进行拓展延伸,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古代文化的大门,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作者资料,比如他是唐朝的著名诗人、画家,号摩诘。当然也可以涉及他在蓝田辋川别墅的生活经历体会其生活情趣、人生追求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会接触该作者的多首诗歌,例如《相思》《山居秋暝》等。教师可以利用《使至塞上》这首诗歌,做横向拓展,联系多种诗歌,引导学生感受王维的写作风格,品味王维的生平经历。在有效地补充教学中打开语文传统文化新世界,引导学生探索、品读。

(二)立足课堂,多元教学,深化传统文化知识感知。1.诵读教学,在语言中感知传统文化。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最有利方式,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言语,能够将无形、安静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情思,能够让学生在跟着自己的声音变化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想象、勾勒画面,在画面之中深入品读其情感内涵。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带领学生诵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4]。当然,教师在学生诵读时也应当提出要求,要让学生诵出真情实感,读出生动画面。如在诵读《天净沙·秋思》时,一幅游子断肠图刻画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诵读《蒹葭》时,一幅河上秋色、思寻伊人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诵读《行路难》时,一幅豪情饮酒、肆意壮言图浮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不同的古诗文,在诵读之中,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知也会更深入。2.情境教学,在体验中感知传统文化。多种情境的创设,能够实现“化静为动”的教学效果,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在生动的情境创设、视听渲染结合之中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实现刘勰所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然,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够结合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在推进情境交融之中引导学生品意象、感意境、理情思。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呈现作者笔下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画面,正如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又如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再如学习《渡荆门送别》时,为了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之中感受作者对故乡的难舍之情,教师就可以结合古诗文中李白渡船的行进路线,为学生创设思乡情境。让学生依靠联想、想象,进入时光隧道创设诗文情境。3.合作教学,在分析中感知传统文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公,也是知识探索的第一人。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要给予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要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第一感知者,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交流、合作分析、合作思考中领悟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精细分组,根据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教学内容设计可思考、深层次的合作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任务。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进行“亭亭”与“婷婷”的辨析;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索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与情怀;在学习《出师表》时,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索诸葛亮“陈情”了哪些事件与安排。4.比较教学,在整合中感知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传统文化之间都有紧密联系。教师要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架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采用比较教学的模式,整合初中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整体感知传统文化[5]。如教师可以选择问题相似的古诗文进行对比教学,例如《爱莲说》《陋室铭》;还可以选择思想内容相近的古诗文进行对比教学,如《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当然也可以选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如《渡荆门送别》《行路难》等。

(三)立足生活,实践教学,延伸课外建立第二课堂。1.开展趣味语文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应当定期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变化语文教学的形式,开辟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新渠道。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展示、表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开展“每日一诗”、成语故事分享等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们每天按照车轮式,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古诗词、成语故事等的分享,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古诗文竞赛活动、古诗文抄写比赛活动、分享“我”和古诗的故事、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能够为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好积淀。2.巧用信息技术,建立第二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线上课堂,将各种各样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以数据、文件的形式上传网络空间,以供学生搜索和观看。还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公众号、微博号等,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新媒体方式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无形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进行传统文化的资料搜集工作,提高语文预习效果。这都能够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语文课堂,也能够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效果。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是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语文学科发展的要求。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渗透,建立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双向”课堂,链接古今,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人。

【参考文献】

[1]汪钦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探讨[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9).

[2]李秀婷,李仁贵.浅说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渠道[J].中华少年,2019(13).

[3]刘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天下(综合),2020(05).

[4]杨洋.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6).

[5]王秀卿.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刍议[J].好家长,2018(65).

作者:魏玉华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