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推广范例

文化传播推广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1

 

1前言   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在各大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传播组织。但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以及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本研究试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2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承   2.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非是一项新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便随之产生。新技术的发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领域的转移更是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长,这种增长明显带动了人们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价值观、非语言行为和特性等的交流传播及其文化要素的载体形式的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参照,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全球化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世界交流传承也必然需要相应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武术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媒介。21世纪,文化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归为与国家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14]文化软实力又是“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术促进民族精粹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2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现状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成绩斐然。在国外,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功夫、针灸、戏剧、孔子和酒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形象,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明显特征。可以说,这五种文化形象成为别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功夫作为武术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在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武打明星的倾情演艺之后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9]尤其对中华武术来讲,它的境外传播同其它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遭遇了艰难发展的困境,这可能因为与我们具有不同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的外国人,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已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显现的地域界限以及必要交流的缺乏促成了一些国家和人群对中国文化的刻板成见,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   3.1重构中国武术现行内容体系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两个显现的问题。其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有的不了解甚至干脆满嘴迷信,胡编乱侃,误人子弟。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因为中国武术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才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世人眼中,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的竞技和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沦为少数人追逐金牌目标的工具。重构现行武术内容体系,首先应该放弃对西方竞技体育传播体系的过度模仿,选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的武术内容。其二,竞技武术的突猛发展使得国际传播交流唯套路表演为上,技击意识和内涵退化严重。当今社会,虽然武术技击特性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需要更不允许以攻防技击为主、以致伤、致残、致死为主要目的武术技击特性存在,武术开始由实用性的技击项目向观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转变,但技击仍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抛开技击就只能是在练“舞”而不是练“武”。因此,当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攻防技击为主,淡化门派意识,鼓励武术爱好者演练特征和技击风格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传统拳术中功力练习内容的遴选传承,并努力将武术功力大赛推向世界体育舞台。   3.2完善武术教练员的选派机制   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这个群体在对外宣传和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选择富有代表性、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利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显得极为重要,相比国内对交流技巧娴熟运用的要求明显提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宣传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极左式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傲慢的、仇视性的沟通方式,变成相对轻松、公平和理性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他们的沟通风格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有的外国人说“好像中国人不关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成为行动的目标和准则之后,任何有新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举步维艰。某些对外宣传人员甚至还以民族主义和斗争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方式彻底地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礼貌、包容、智慧和诚恳的精神。另外,在教授武术过程中,教练员或翻译对中国武术专业词汇的翻译要更加审慎,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武术翻译传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武术翻译既要尽可能地向西方传递武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信息,同时,也要兼顾西方人的信息解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16]因此,建立选拔和培养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为、具备精湛武术技艺的教练员模式,健全武术传播效果监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善武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是中国国粹文化境外传播的长久之计。#p#分页标题#e#   3.3建立武术跨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涵建设   武术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武术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武术远程教育并没有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进步。通过对网络相关教育资源的检索研究,发现中国武术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如下特点: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武术资源的共享,但缺少对武术资源和信息的深度加工。各大武术相关网站以及远程教育网,仅仅是一些教学视频等资源的罗列,资料分类不合理、资源本身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第二,互动交流不流畅。各大网站资本都设置了在线留言等交流板块,但时效性差,大部分都只是网页中的一个摆设,没能发挥其工具效用,成为武术教学方面交流和指导的障碍。第三,武术在线教育教学内容匮乏。许多看似中华武术远程教育的网站,实际内容多是涉及武术教育的资讯、学院场馆专家介绍,或仅为传授某种技法的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但这一内涵在各大网站少有体现,影响武术远程教育的效果。第四,武术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缺失。武术管理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武术远程教育网站的认定、扶持和监管力度,提高武术远程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5]促进武术跨国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3.4加速武术赛事的完善和国际推广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不必要中断。入奥申请几经失败,暴露出的问题理应充分审视,但不是一棒子打死。摒除武术不适合西方体育盛会的悲观情绪或是不应该入奥的狭隘民族观。这些年学术界对武术入奥课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最有希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给了武术专家学者一种慰藉,但依然要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非奥运项目的地位明显影响了国家对武术项目的经济投入,制约武术的国际传播,另外,这些年武术的迅猛发展一大部分是武术申请入奥促进的结果。不管是削足适履还是良性改造,结果都是进入国际体育盛会的希冀给了武术界一种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全球范围传播的软硬实力的建构和完善,也缩短了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里程。除了奥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散打锦标赛,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武术节等等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交融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利用好这些平台,促进武术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以及武术文化世界范围的良性传播。   3.5加大武术文化底蕴挖掘及输出途径探索   中国武术的功能优势,表现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表演、养性、自娱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从而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这能够在相对简捷的运动中一举多得;中国武术的精神魅力,并不在于其对所谓的“高、难、美、新”等技术规格的人为设计,而是在于其简单朴实的动作运动中所内含的文化蕴含与宗教魅力。我们必须使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文化魅力得以挖掘和完好的保存,扭转中国武术发展的形式化趋势,保持中国武术所具有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功能多样、自娱自乐等文化特质,把中国武术介绍给整个人类世界。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中孔子学院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但遗憾的是,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注重形式的推广,即便是在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也难逃此窠臼。虽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达到系统推广武术文化的程度。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是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当前阶段,应深入探索和研究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武术的具体方法,构建内含武术文化特质的办学模式,努力使其成为各国习练者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   4结语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得益于其内在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也并非仅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孕育的结果,而是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不断吸取和兼容中逐渐实现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要对其做原汁原味的推进,而是要发掘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东西,弘扬和提升武术文化能对全球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使其固有的原汁原味的内在要素在不断吸取和兼容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袁济喜教授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武术的境外传播,为国外朋友提供一种路径去感受和体认这种文化精神,让文明的火炬薪火相传。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广;传播;茶文化;应用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人文的沉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凝聚。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茶文化的重视度得到凸显,并且在人们生活中得到普及与推广。从当前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存在传播速度慢的问题。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自身独有的信息传播快的优势,为茶文化传播注入新的动力,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性、广泛性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进而实现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弘扬。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茶文化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信息科技技术下发展而来的,运用通信设备、线路连接计算机设备、系统,在网络环境中,以网络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软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传递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性的产物,以先进的思维理念、技术运用模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发挥最大化优势,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获取、分享,提升计算机设备信息数据的处理、运用功率,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性运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性。

1.2茶文化内涵

针对茶文化的定义具有多种,茶文化从广义上分析,是指个体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总和。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时展之下的产物,与社会文明、生活现象关联密切。通过茶文化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茶文化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思想、信仰等信息。可以说,茶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其是文化的媒介,通过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融合,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文化视觉盛宴,使人们更好的感受、认知、欣赏茶文化,以此增强人们文化自觉、自主性,并且通过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人们文化自觉、自信。此外,茶文化具有教化作用,通过个体品茶、烹茶、鉴茶,能够认知到茶文化中的“四美”,包含清、和、寂、敬之美,引领人们,促进人们精神层面的提升与升华。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的价值

2.1拓宽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能够在技术的作用下,拓宽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路径、范围,增强茶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促进茶文化的有效性弘扬、传承。茶文化在提升人们品质中具有良好的效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元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人们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技术、设备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播、推广茶文化,使茶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中进行传递、传播、推广,使更多的人们知晓、认知茶文化,并且通过对茶文化的探析,进一步了解茶道、烹茶等信息,实现以茶怡情的良好生活模式。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下,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可以通过通过网站、公众号等形式传递茶文化信息,使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茶文化信息,对茶文化进行全面性的认知与理解,实现茶文化大面积的传递与弘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导向实现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能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茶文化信息内容,推进茶文化向国际方向传递与传播。

2.2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思维模式,能够拉近茶文化与人们发展、生活距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茶文化信息,通过对茶文化信息中茶思想、茶精神的学习,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同时,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能够大大的拓宽茶文化传播、推广空间,改变以往线上茶文化传播与推广模式,更能探析茶文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点,实现茶文化在网络平台的有效性传播,进而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例如:茶文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推进茶文化的网络化传播与推广,需要建设茶文化数据信息库,通过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板块的构建,便于人们获取茶文化信息,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

2.3茶文化信息呈现多元化

在以往茶文化信息传播与呈现中,大都依靠于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诸如报纸、电视等媒体平台,这种茶文化传播模式虽好,但受众面狭窄,不能够实现茶文化的有效性传播。同时,这种茶文化呈现模式单一,不能够满足人们对茶文化多元化获取的需要。而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作用下,能够将茶文化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融合一体化形式呈现,满足人们获取茶文化信息的多元化需求。例如:人们根据自身对茶文化的喜好,可以借助短视频模式获取相关的茶文化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音频播放效应,获取茶文化信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茶文化推广与传播中,进而彰显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价值。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的应用路径

3.1正确认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用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茶文化信息传播中,不仅具有积极的传播与推广效应,更具有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劣势。例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导向传播与推广茶文化,能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使茶文化得到广泛性的推广,并且在互联网平台中,能够与他人一同分析、探讨茶文化,阐述茶文化传播主体的见解,拓宽茶文化传播范围;反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茶文化的发展诉求不能够得到满足;网络安全问题,使茶文化在传递中遭到破坏等等。可以说,互联网平台是一把双刃剑,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中,需运用其优势,弥补其劣势。因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应正确的认知计算机网络技术,知晓其运用优势,明晰其运用劣势,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规避其劣势,使茶文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得到有效性的传播与推广。

3.2构建茶文化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生成,深刻的改变人们获取、分享、采集信息的模式,而在茶文化推广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符合人们获取信息发展趋势,使人们通过大数据就能够获取茶文化信息。因此,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导向实现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需要依托于大数据库,获取所需要的茶文化信息资源。在茶文化数据库构建中,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在大数据平台中,构建归属于茶文化的数据平台,打造茶文化品牌形象,便于人们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就能够进入到茶文化数据库中,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信息内容,使茶文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下得到广泛的推广。同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导向实现茶文化的传播,需要在互联网平台中,构建茶文化信息交流、反馈板块,引领人们探讨、阐述自身对茶文化的见解,进而推进茶文化的有效性传承。

3.3迎合融媒体发展趋势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应迎合融媒体发展趋势,开展茶文化线上线下传播与推广模式,使茶文化得到有效性的普及。首先,在茶文化传播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基层,不仅使茶文化在传统的媒体平台中进行传播,更要使茶文化融入到新媒体平台中,以新媒体的作用力度,实现茶文化新媒体路径传播。其次,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茶文化传播中,借助微信、微博等软件,实现茶文化多元化、多路径的传播与推广。例如:在微信平台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为中心点,构建茶文化微信公众号,通过茶文化微信公众号推广符合民生实际的茶文化信息,以茶文化丰富人们生活内容,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最后,以文化为导向,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茶文化在直播平台中传播,诸如快手、抖音等平台传递茶文化。

4结语

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不仅是茶文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茶文化有效性传播与推广的需要,更是人们认知、知晓茶文化的现实生活需要。因此,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拓宽茶文化传播渠道与路径,实现茶文化有效性的传播与推广,进而推进茶文化的普及、弘扬以及传承。

参考文献

[1]周卫.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发展[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8):16-17.

[2]刘莹,王东.茶文化在计算机网络中的推广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194.

[3]张婉婷,贾利娟.“互联网+”视域下茶文化的创新传承策略——以南京雨花茶为例[J].福建茶叶,2019,41(04):21-22.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传播;广西壮锦非遗文化;品牌推广

广西壮锦作为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象征之一,也是广西多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长久以来,壮锦的制作工序较为繁琐,出产量较低,制作难度较大,导致壮锦文化仅仅在广西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没有传播到全国范围。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各种新型文化属性的到来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在各种新兴产品快餐文化流行的当下,传统的壮锦服饰和手工艺品及文创产品也不再适应年轻人群的审美,这些现象极大地延缓甚至阻碍了壮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经过对广西部分地区的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壮锦文化在广西本地发展的现状和市场中传播方式中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1广西壮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1新兴文化给壮锦的传承带来冲击

在过去,壮锦是广西部分地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织锦也是很多当地人必备的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壮锦手工艺市场体系。而如今的年轻人群早已对壮锦失去兴趣,织锦技术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人们对壮锦所关注的点也变成了壮锦的手工技艺、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甚至商业价值上,忽略了壮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事实,从而导致忽视了对壮锦的传承和保护[1]。新媒体的盛行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给壮锦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渐渐失去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日益发达的商品市场也夺走了消费者的目光,壮锦文化逐渐变成了旅游景点不被重视的劣质商品,慢慢走向了衰落。

1.2广西壮锦文化市场缺乏品牌系统支撑

环顾广西各大旅游景点和壮锦代售点发现,很多壮锦手工艺品均为零售,大多数产品都是散装,并无任何包装,消费者购买时商家都会用自家的商品塑料袋取代包装,各大代售点的壮锦销售记录更是惨淡,壮锦也渐渐成为店家用来支撑门面和招揽顾客的道具。“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更是活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更多的摊位也只是打着传承“非遗文化”的口号在为自己招揽生意,其所售卖的所谓壮锦手工艺品,大多数是仿造的劣质商品,或者是渠道不明的假冒伪劣产品[2]。壮锦制造商没有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缺乏管控,导致了真正货真价实的壮锦手工艺品无法正常地在当地市场上流通,阻碍了壮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市场的衰落和销售成绩的惨淡,也导致了很多壮锦匠人的流失,精湛的织锦工艺没有得到流传。

1.3壮锦文化传播方式落后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壮锦文化的传播方式相对落后,从市场方面来看,市场需求相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壮锦在旅游景点和销售点的销售成绩较低,在同类商品的比拼中市场占有率不太乐观。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到来和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壮锦手工艺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完成工时长、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市场需求量也再慢慢减小。从社会宣传方面来看,壮锦手工艺品和周边文创产品几乎只出现在部分旅游景点和销售点,能够起到宣传作用的也只能出现在商家做生意所使用的广告牌上。除此之外,由于壮锦制造商缺乏品牌意识,壮锦文化没能形成品牌系统化传播,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地铁站、商场和马路宣传栏以及公交车上都很难见到壮锦的宣传广告和标识,壮锦文化并没有向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2广西壮锦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播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多重类别的文化属性在大众的生活中蔓延开来,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绽放的大环境下,对于积极寻求传承和保护的广西壮锦非遗文化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也是艰苦的挑战。打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这一战略成为了壮锦文化在民族文化复兴战略中的必经之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发展为这一重要项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也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结合政府部门和相关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和文化从业者等群体多方面的合作,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广西壮锦文化的发展趋势如下:

2.1广西壮锦文化品牌塑造

文化产业想要在广阔的市场中稳固自己的位置,除了落实和完善传承保护政策之外,打造和建设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是更加务实的有效方式,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品牌形象,也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也会起到推动作用[3]。针对广西壮锦文化而言,首先要建设完整的品牌体系,塑造壮锦文化品牌形象,推动壮锦周边文创产品的应用和市场流通,在消费者和大众心中塑造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壮锦文化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品牌建设可以为壮锦文化带来传播力和关注度,是广西地区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以及社会实力的综合体现,成熟的品牌体系将为壮锦文化带来更加多元的社会资源,吸引大量的学者、消费者以及相关行业从事者的到来,带动了广西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广西地区的经济效益,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价值,为广西区域的民族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借助品牌学和广告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科学规划品牌形象,制定广告宣传策略,打出壮锦文化自身民族性、传统性的王牌。

2.2壮锦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手段的革新给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搭建民族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平台是当下将其进行有效传播的有效方式。数字化平台是将网络信息技术、信息采集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多重信息化数字网络平台,可应用于民族文化产业和非遗文化保护及传承等方面。以广西壮锦文化为例,首先为壮锦文化建立网络博物馆和官方网站,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官网,对广西壮锦的历史来源、发展历程、纺织技术以及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了解,也可以赋予该平台一套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开设“壮锦文化官方网店”,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于壮锦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途径。其次,成立相关的壮锦文化宣传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拍摄《壮锦工艺宣传片》、《壮锦匠人纪录片》等数码影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大众群体的关注,实现壮锦文化资源共享,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壮锦文化和品牌的传播和发展,实现广西壮锦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3壮锦文化数字传播途径多元化

除此之外,壮锦文化应该抓住当下数字媒体传播途径的优势,将互联网时代和数字媒体时代带来的时代红利发挥到极致,积极转变传播思路,落实传播渠道,实现新媒体平台传播多线发展,使壮锦文化渗入到更多的切入点中,扩大壮锦文化产业的传播范围,覆盖文化市场。在如今的传播环境下,壮锦文化产业既要保持传统传播媒介,也要大力借助新兴媒体传播媒介,才能做到传播方式多元化,多种渠道并存,保证资源互补,信息同步。除了建设官方网站和成立宣传部门之外,还可以建设壮锦文化虚拟体验馆,使用VR技术让受众在三维空间内体验壮锦的文化魅力;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壮锦文化品牌”官方短视频平台账号,实时更新壮锦文化发展现状和动态等;将壮锦文化品牌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在各大旅游景点投放大量的壮锦文创产品和周边商品,在旅游类APP中开设“壮锦文化品牌”专栏,方便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对于消费者和受众群体而言,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对于壮锦文化而言,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为广西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铺平了道路,提升了大众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让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走出了祖国,走向了世界。

3广西壮锦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壮锦文化依照如今这种落后的传播方式显然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所以,使用更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平台搭建无疑是更加明确的选择。如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平台更加发达,功能更加强大,这对于壮锦文化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4]。合理地运用品牌学理论系统为壮锦文化打造一流的品牌形象系统,并结合当下先进的互联网自媒体平台进行品牌宣传推广才是唯一出路。数字媒体平台相较于以往的传播方式更加迅速有效,覆盖面更广泛,在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等方面都会更上一个台阶,在传承和保护广西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1成立广西壮锦数据博物馆

广西壮锦文化历史比较悠久,遗留至今的历史数据和资料是陈旧的也是宝贵的,经过岁月的侵袭很多资料已经变得破败,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损坏流失,所以要利用数字媒介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和保存,如建立一个名为“广西壮锦非遗文化网络博物馆”的网站,将历史中遗留的壮锦文化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在网站主页中设置成立一些用于用户浏览的重要版块,如“历史写照”、“制作流程”和“样品简介”,也可以在网站中开设官方网店版块,将一些品牌化的壮锦手工艺品进行网络售卖,使想要了解壮锦文化的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购买壮锦文化商品。成立官方网站或者论坛可以提升壮锦文化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以及安全性,也能够通过数字媒体平台和受众进行长久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让更多的民众通过该平台对壮锦文化进行了解,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传承和发展的范围和便捷性。

3.2搭建广西壮锦数字化平台系统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好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就要全方位搭建数字化平台系统,为其保驾护航。利用数字媒介传播的时效快范围广的特点,搭建广西壮锦数字化平台系统,如将文化产业和数字化进行有效结合,有关部门组织“壮锦文化之乡”文艺演出、为壮锦发源地拍摄发行相关纪录片和微电影、制作简易网络游戏等相关项目,吸引大量民众和游客前来观摩和欣赏。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从事者对于广西壮锦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和总结,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在实施这些项目之前做好调研,力求将广西壮锦文化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5]。此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力度,成立相关监管部门和指导部门对该项目进行监管和指导,在传承和保护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会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为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工作助力。

3.3创建广西壮锦文化官方自媒体平台

广西壮锦文化以往的宣传推广和传播路径大多来源于旧时代的纸媒和电视采访,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传播效果甚微,传播信息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开设“广西壮锦文化”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账号,定期或者实时更新广西壮锦文化的相关信息,如拍摄一些壮锦制作流程、手工艺品展示和历史小短片等视频资料,也可以利用该类自媒体平台的商城功能开设种类齐全的“广西壮锦微店”,为壮锦手工艺品的对外销售打开更多的出口。自媒体已经扎根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在人们品味生活的同时,广西壮锦文化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潜移默化地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传承和保护也慢慢地走上了轨道,得到了前所未有成功。此外,在广西各大旅游景点设立多处“广西壮锦文化品牌”的代售点,结合旅游景点的公共空间进行壮锦文化口号宣传,如广告牌、导向牌和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等设施,既美化了旅游景点的环境,也在合理运用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做到随时随地宣传壮锦文化。

结语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4

〔关键词〕视频传播;旅游文化;品牌推广

一座城市的影响力不仅从城市人口数量、基础建设是否先进完善、商品流通是否顺畅、旅游人口数量等硬性条件出发,还包含有文化、科学、艺术等无形的精神概念。对内而言,提高城市影响力可以加强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对商而言,可以加强城市经济发展,拉动城市投资,增加城市旅游影响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工具的丰富以及交通成本的降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人们逐渐习惯在节假日或周末到其他城市旅游,如何提高城市影响力,塑造和维护城市形象,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本市来旅游度假,从而产生经济、文化效益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多样,千百年来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孕育了其独具风格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现实中广西旅游文化产业规模仍然相对较小,胡江华博士在文章中指出:在文化产业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中,广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是比较低的,其总量在全国排第21位。如何将广西传统文化观念作为创意核心达到建设文化广西、旅游广西的目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及目标。

一、加强对广西民族文化的承袭,深入提炼广西民族文化传统

广西作为多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文化、花山崖壁画等,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都充满着浓郁的地域民族风情。刘三姐歌谣更是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进行提炼及深入。广西作为重点旅游城市也一直强调广西旅游文化特色,相信只有拥有特色文化及特色地域性才终将能够持续性发展,要想达到有效传承其根本就需要将广西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整理、分析。广西文化特色优势在于有着多民族文化传统,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整合才能更深刻地进行挖掘、提炼,达到文化的传承目的。

二、提出品牌化战略:打造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

2013年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途径,创新机制,科学规划,扩大开放,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而历届的“东盟国际博览会”更是把民族文化品牌推向高潮。提升旅游城市影响力的方式有很多种,通常会采取举办体育赛事、节日活动、媒体广告、获得卫生城市、文明城市荣誉等。近年来广西区党委和政府对广西壮族民间文化从制度上、财政、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保护工作。2017年国际自行车联盟授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万达集团共同主办世界顶级赛事“世巡中国赛•环广西”大赛;桂林申报国家卫生城市且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同时,旅游新闻、旅游产品宣传广告也同时加强,举办有“桂林有礼”“漓江豪华游轮外观设计”等相关赛事。城市是旅客的集散地,为旅客提供食、住、行、购、旅、娱等服务,游客通过在旅游城市享受一系列服务,就能感受到城市的软硬实力,了解到城市的文化内涵,只有让游客对城市产生兴趣、了解其文化的丰富才能最终打动游客对城市的向往,吸引游客的关注及到来。

三、借用新媒体语境优势,扩大传播影响力

在不同媒体上有着不同的传播策略,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播主要有电视媒体、报纸、杂志、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由于受众面广,声情并茂、概括性强等优势对于旅游城市形象宣传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报纸、杂志广告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字和图片,其优势是信息内容更全面;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新阵地不仅可以有着报纸、杂志的优势,还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结合起来,不受篇幅、时长、大小的限制,也没有电视媒体的地点限制,受众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得到信息的传递,还能和朋友相互转发、互动等,有着不容小觑的新生力量。因此新媒体的产生使得信息的传递方式、方法、地域、时间、习惯等都进行着改变。结合使用习惯,在新媒体中每个人都置身于互联网构建的巨大网络中,调查显示,智能手机正在快速改变着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其中家中(66%)、旅途中(59%)、乘坐交通工具中(52%)、餐厅中(38%)及商场中(30%)是使用最频繁的地方。新媒体中较为活跃的以青年群体为主,微博、微信、博客、播客、公众号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者——信息接收者”拥有了“人”的互动因素,消除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从商业角度说,许多青年更多借由博客主了解某个旅游点,甚至与博客主进行沟通,以此确定旅游方向。由此,新媒体的产生对消费的导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结合新媒体的特色才能使得传播有效。

四、以视频传播为主体,有效对广西旅游文化进行推广传播

新媒体中3G/4G、乃至5G的到来,使传播内容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为一身,人们随时随地都可通过智能手机畅快感受动态视频图像,传统平面的传播方式已然不够。视频类的动态宣传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对传播主题进行有效传播,且视频传播还将隐含着制作人或传播主的思想及精髓所在,只有有意义的传播才能达到更有效、更便捷的承袭及传播目的,如何把优良的壮族文化进行传播并且转换成商业价值也就成为近些年来广西学者们的研究方向。视频传播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集为一体且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新媒体语境的到来,通过人们的使用习惯及信息接收习惯有效地进行信息传达。结合视频传播优势将广西旅游特色文化转换为视频来传播,直观地传达给信息接收者,有效引导消费者更加直观地接收广西民族旅游特色文化信息。比如“印象•刘三姐”是一部以广西桂林阳朔书童山段漓江两公里水域为舞台,十二座山峰以及天空作为背景,融合刘三姐山歌、广西民族风情与桂林山水等多种元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虽然现场观看的观众累计达到了300万人次以上,但是全国还有绝大部分观众没有现场感受过,该公司把实景演出经过多机位、多角度的实景拍摄,最终剪辑成一部视频进行发行及在网上推广,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对此痴迷和向往,无形之中提升了桂林的城市品牌形象,乃至对广西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带来极大的提升。再如全区大力提倡的“乡村旅游”,接收者在不知晓该乡村的旅游特色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该乡村的旅游资源及民族特色进行宣传及推广。在现阶段网络及智能手机普及时代,接收者就需要依赖于网络及智能手机对其进行了解,然而传统的图片、文字、声音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就需要拍摄并剪辑成视频来综合其资源,接收者通过观看该视频,就更能直观地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这样无形之中就宣传了该乡村的特色旅游和民族风情。总之,一些好的旅游宣传视频的拍摄能够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契机,许多原先看似没有吸引力的地方,也因为旅游宣传视频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在现阶段的多媒体语境下,用旅游宣传视频来推广广西旅游文化品牌潜力巨大。所以由旅游宣传视频来引发的旅游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旅游宣传视频的影响来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巧借旅游宣传视频的宣传之势推动广西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把握旅游宣传视频对旅游宣传目的地驱动作用的同时,更要使旅游宣传视频与旅游宣传目的地和谐发展,尽量让驱动作用发挥到最大的极致。所以在当今多媒体语境下的旅游视频宣传,更能推广城市的发展,形成广西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和传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赵仁.巧借势以电影推动旅游促销[N].中国旅游报

2.桑彬彬.影视作品对外景地旅游的影响[J].昆明大学学报

3.舒伯阳.影视事件驱动型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研究[C].旅游论文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

博物馆可通过陈列和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介绍茶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沿着历史轨迹,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茶文化进行多视角的解读和深入学习。以博物馆为物质载体,对茶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时展趋势,以及社会大众的文化理念,科学的制定工作方法和宣传模式。博物馆可围绕茶事、茶具、茶诗,以及与茶相关的艺术作品,多样式和多形态的宣传和推广茶文化,进而逐渐形成完整和丰富的工作体系,持续的增强茶文化传播力。

1茶文化传播过程物馆的功能定位

1.1展示功能

博物馆是茶文化传播和宣传的物质载体,对深入和长期的宣讲茶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不断提升茶文化传播力的整个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将我国最优秀的茶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领域,并对艺术化的作品进行长期的展示。博物馆在历史文物保存和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有着鲜明的优越性,应充分利用其具备的展示功能,对茶文化的传播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改变以往茶文化的展现形式,要根据大众审美情趣和文化体验需求,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形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1.2文化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保存和管理重要书籍的重要场所,本身具备天然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属性。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应以博物馆为媒介,获得多渠道和多方法的传播和发展;应将茶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组织不同的活动,将重要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大众群体中。从这个层面来看,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博物馆需发挥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管理人员要根据目前社会文化发展形态,以及大众的主流文化观和价值观,对茶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进行优化,准确提炼茶文化蕴藏的儒释道思想,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抓手,引导和启发大众深度和积极的进行学习,最终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1.3宣传功能

借助博物馆,可对与茶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物历史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吸引大众进入博物馆欣赏优秀画作的过程中,利用艺术形式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甚至以茶文化元素为主,对博物馆的工作环境进行创新设计,继而为茶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提供更多途径;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宣传功能,不断增强茶文化的传播力,并能在国际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茶文化需科学的渗透到博物馆管理和信息服务中,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推广茶文化,使人们对中国历史和饮茶习惯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

1.4赋能功能

博物馆可专门设置茶文化研究和探讨的议题,进一步深挖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对茶文化传播和育人作用进行进一步赋能。从某种角度来说,博物馆在优秀文化传播和历史发展进程记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使命,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方法进行不断创新,继而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而博物馆在管理和经营方面进行持续化的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继而对茶文化的传播进行有效的赋能。利用博物馆优秀的人才,对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和作品进行整理,并将重要的茶思想和茶精神渗透到不同的体验活动中,利用这样的方式,可大大提升茶文化传播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博物馆的创新发展,这会采集和收集更多与茶文化相关的优秀书籍或作品,继而不断丰富茶文化体系,由此达到显著的赋能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茶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博物馆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赋能功能,对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更多可能性。

1.5催化功能

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深入了解的意识和兴趣,博物馆可抓住重要机会,对茶文化进行创新和内容扩充,即与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科学的融合。根据普通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将茶文化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当中,继而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进行有效的催化,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和书籍存储方面的优越性,借助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吸引大众自主和积极的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甚至,参照文物设计现代艺术作品,并合理的融入茶文化元素,以此为新的手段对茶文化进行传播。亦或者博物馆可利用知识讲座,深入讲解茶文化内涵,确保人们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做人道理。由此,真正发挥博物馆的催化功能,对茶文化体系进行优化,并催生新的茶文化展示和传播方式。

2传播茶文化的现实意义

2.1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

茶文化凝集的是不同时期普通大众和匠人的智慧与经验,对人们思想成长和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汇总,可作为重要的教育素材和资料融入到各种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活动中。无论是面向学生群体,还是面向社会人员,都可利用茶文化进行深刻的文化教育。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可使我国大众对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思想建立深刻的认识,还能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引领和感召,对为人处世、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认识。我国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传承优秀文明和弘扬重要思想是主要目标,但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大众产生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则更加重要。文化的发展要高质量服务于人的现代化,使人们在学习先进思想和优秀茶文化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一步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而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

2.2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茶文化体系不断获得扩充和丰富,应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深度结合。茶文化中蕴藏深刻的哲学思想,并记录重要的历史考古知识,且涉及经济贸易、医学保健等知识。茶文化中不仅记录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还推动科技、美术、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尤其,茶文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历史进行准确的记录。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进行有效弘扬。借助不同的物质载体记录和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国际大众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要围绕茶文化进行多样化的叙事,利用生动的中国历史故事,有效的弘扬我国独有的民族精神。甚至,利用蕴含爱国思想的茶诗,使国内外大众真正感受到中国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气节。茶文化体系的丰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介绍既往采茶经验和饮茶礼仪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的宣讲和介绍我国历史。从这个层面来看,对茶文化传播力进行提升,对弘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优秀的中国历史既要形成深刻的民族烙印和记忆,还要对国外各界人士产生深刻思想影响,以此才能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构建话语权。

2.3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本质

茶文化与我国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茶文化发展的,伴随社会的变迁和历史更迭。不同时期茶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展现的都是特定时期的民俗风情和社会风尚。传播和发展茶文化的过程中,可引导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在学习茶文化中蕴藏的茶思想和茶精神的过程中,可使人们认识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的深刻性和先进性。茶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释,云集国人的先进经验和智慧,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应以茶文化为载体,多手段和多方法的弘扬中国茶道精神,并对中华文化的本质建立深刻的认识。我国作为崇信尚德、遵从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和平的民族,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环保事业和人类文明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我国应全面和多渠道传播茶文化,将我国先进茶道精神传播于海内外,使更多人了解中国及中国人民的伟大。

3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3.1从商业视角构建茶文化传播模式

关于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的研究,相关人员既要注重深挖茶文化的文化内涵,还需对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建立新的认识;既要做好先进思想和优秀文明的传播和传承,还要对茶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博物馆管理人员应根据茶文化特点,从商业视角构建茶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若想真正提升茶文化传播力,就必须对传播的渠道进行不断拓展,并生成更符合现代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可将茶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人们生活和消费活动中,通过设计具有创意的产品,吸引更多人对茶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借助可引起年轻人注意力的产品,对茶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这样,不仅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还可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茶文化精髓需合理介入商业领域,博物馆需与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以茶文化为着力点,开发和设计高质量的文创产品。博物馆可专门开设现代艺术作品销售店面,吸引人们欣赏历史文物的同时,令他们对现代文创产品产生浓厚兴趣,并产生购买的欲望和动机。产品在市场获得大量流通后,可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渠道和广阔空间,由此大大提高茶文化传播力。

3.2加强茶文化内涵的提炼和宣讲

茶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科技、美术、小说、歌舞、诗词、商业、经济贸易、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茶文化可作为独特的设计元素,应用到产品外包装设计中。而博物馆对茶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和重点,否则将会弱化宣传和推广的效果。博物馆需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效提炼,并将重要元素或思想融入到人们熟悉的环境和领域中。茶文化内容过多且极其复杂,若不能加强茶文化内涵的提炼,将不能凸显宣讲的重点和文化深刻性。博物馆应安排专人对茶文化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有重点和主次的将其进行展示和宣传。例如,与诗词和歌舞相关的茶元素,可与现代的艺术表演活动进行融合,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艺活动。与科技和教育相关的茶文化元素,可应用到文物展示和革命文化宣传方面,继而最大程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基于这样的思路,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不同活动中,以此更加显著展现茶文化的不同特征和特性。博物馆需充分概括茶文化显著美学特征,并对其宣传和展现形式进行创新,由此才能真正提高茶文化传播力。

3.3茶文化需实现多圈层覆盖

在茶文化传播的常规情境下,博物馆主要是面向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人员开展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虽能达到一定的宣传和推广效果,但不利于茶文化的市场化和大众化传播。博物馆要面向社会所有人员,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活动,将茶文化深度渗透到不同圈层和人群中,要根据不同圈层人群的文化素养和个性化需求,针对性的进行内容供给,最终实现多圈层覆盖茶文化,继而达到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4.1设计和开发数字化多功能展示厅

大数据时代下,博物馆应借助技术手段增强茶文化传播力。依托VR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开发和设计数字化多功能展示厅,在线上和线下多维空间宣传和推广优秀茶文化,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实体空间,以及既定的工作场所和环境,要持续的向外延伸和扩张,在不同空间和场地,宣传和推广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同时,博物馆需对文化输出和展现的形态进行创新。例如,将与茶文化相关的歌舞和诗词制作成动画视频,并借助VR技术进行跨时空的播放和展示。或是以茶文化为切入点,组织特色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吸引不同人群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和鉴赏。对茶文化做好二维平面展示的同时,要构建三维立体展示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茶文化的传播力。博物馆可将采茶、制茶、饮茶的相关技术和文化制作成有趣的纪录片,并在多功能展示厅进行循环播放,或是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在更加开放和宽阔空间输出中国传统茶文化。博物馆需根据市场和大众个性化需求,设计和开发数字化多功能展示厅,并动态的更新展示内容和形式,以不同方法和手段传播和宣讲茶文化。

4.2茶文化元素巧妙应用于博物馆景观设计中

博物馆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茶文化元素巧妙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如将茶文化元素嵌入到博物馆建筑景观中,使路过的行人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将博物馆打造成集历史与休闲于一体的体验馆,为大众提供不同的文化体验活动。人们在参观博物馆内部和外部景观的过程中,能被茶文化元素吸引,继而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的意愿。博物馆可在重要的回廊和透明的圆柱中添入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茶叶,继而引起参观人员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茶事活动对茶文化展开深度的探讨,并利用LED展示茶叶的不同功能,自然化的传播和讲解茶文化相关事宜。博物馆要利用茶文化凸显建筑物的生态性,并借助特色的茶文化元素,对建筑物外观和场馆环境进行美化。运用这样的方式,可创建一个潜移默化文化熏陶环境,将茶文化无形的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4.3基于博物馆实现多主体宣传茶文化

博物馆管理人员需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对茶文化传播力的提升形成新认识。既要发挥博物馆文化宣传的核心作用,还要与社会组织展开密切的合作,实现多主体的宣传和传播茶文化。一方面,博物馆可与各个社区进行合作,分批组织群众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思想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博物馆需与不同经营范畴的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例如,博物馆与茶企组织和举办茶叶品鉴活动,更加科学的宣传和讲解茶文化和茶叶功能,并将茶文化与医学保健进行融合,以此扩大茶叶品鉴活动的受众范畴。此外,博物馆与营销企业展开长期合作,围绕茶文化宣传和推广项目,设计现代化的营销和宣传策略和方案。充分利用虚拟网络空间的作用,跨越时空和突破地域限制的进行茶文化传播和宣讲。博物馆、企业、社会组织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平台和资源,有效的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结语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乡村文化;传播途径

一、引言

2021年2月21日,中央颁布了关于指导“三农”工作一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继承、传播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并要求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华农耕文明的新内涵。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地方公共文化的角色定位以及传承公共文化的重要功能。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它在加工、整理、推广文化资源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此,乡村文化的传承、传播,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笔者调研发现,乡村文化在传承、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为了解决这一短板,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先进技术的优势,探索切实可行的传播途径,为乡村文化传播助力。

二、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传播的意义

乡村文化反映了乡村人际间的处世原则,成长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中,是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承载着乡村村民的人生理想,它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村民的精神寄托。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把乡村文化归纳为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与习俗。调查发现,乡村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如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缺失,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缺乏等,乡村文化传播亟需高校图书馆助力。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传播能促进理论创新、文化传承等作用。一是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乡村文化传播理论,有力地促进图书馆学与文化传播学相互融合、补充。二是能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是对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机制的合理完善。三是能够促进先进知识和文化的推广,带动当地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四是可以改善农村环境,为乡村村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渐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水平。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帮助准确表达乡村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乡村文化传播存在一些问题

(1)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缺失。乡村文化的传承、传播离不开人,尤其是年轻人,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生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这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很难挑起文化传承的重担。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乡村,传统的节日习俗、乡村艺术和婚丧嫁娶等都已逐渐被淡化,乡村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城市的文化因子已经渗透到乡村社会之中。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固然促进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但也促使乡村文化的传统性被城市文化的流行性所取代,随之而来的便是乡村文化逐渐被侵蚀,导致乡村本土文化传统渐渐失传,优秀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乡村文化后继乏力,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

(2)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缺乏。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乡村文化正面临灭绝。如民歌、童谣、乡间故事等原本都是靠戏曲、评书等形式在农村和乡镇人群中口耳相传的,但随着戏班、说书艺人群体的消失,这些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渐渐失传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的缺乏。根据调查显示,乡村文化传播主要靠人际传播、文化部门的宣传,其次是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纪录片《美丽乡村》、人民日报刊登展示的乡村建设成就等。而相比之下,新媒体这一重要传播主体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乡村文化传播将获得极大的进步。

(3)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在全民阅读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如馆藏资源供需不平衡、馆藏资源陈旧、更新速度慢等。在乡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的开馆时间和农民农忙的时间相矛盾,出现“我农忙、你开馆,我休息、你闭馆”的状况。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农民阅读意识不强,图书馆上座率低。有的乡村图书馆甚至被占为他用。在新媒体和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时代,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信息获取需求,服务方式需要进一步改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人员编制受限,很多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工作人员属于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与素养,服务质量很难满足乡村文化传承的需要。

(4)乡村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笔者走访了宿迁市三县两区,发现宿迁经济社会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城乡公交都能覆盖村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突出,但在文化生活方面依然存在农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乡村文化生活匮乏,这具体表现为内容单调,形式守旧,范围狭窄。留守在家的村民农闲时除了看电视、打麻将,就是凑在一起聊聊天。虽然各级地方政府在繁荣乡村文化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失、社会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过去那种电影下乡、文化下乡等“看热闹”式文化宣传形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已经不能再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了。

四、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传播的举措

(1)构建乡村文化传承体系。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应深入发掘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传播长效机制,发挥在文化传播中优势。一是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传承乡村文化。可以组织高校教师、文艺爱好者收集和整理民间诗歌、民间故事,鼓励大家进行相关的创作,以此来传承传统文化。如宿迁学院陈斯金老师执笔编写了《宿迁市民间文学辑选》,并参与了宿迁大运河文化丛书《运河咏叹》的编写。二是利用文献资源优势传承乡村文化。2008年,宿迁学院图书馆就建立了地方文献资料室,收集了地方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乡村姓氏家谱等相关的图书1000余册,音像资料10余份,高校可以将这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纳入选修课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三是利用科技手段传承乡村文化。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对上述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加工,形成乡村文化特色数据库,以便学者研究,以及乡村农民的查找和浏览。

(2)利用媒体进行文化传播。信息时代,新媒体对文化宣传的影响不容小觑。新媒体传播凭借其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等诸多优点正逐步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主要平台,这也为高校助力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乡村中的年轻村民是未来乡村文化宣传的主力军,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技术人才结对帮扶的方式培养年轻人在网络传播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其次,高校图书馆自身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把乡村中的故事、传说、神话转化成电子资源,并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传播出去,这不仅可以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还能优化乡村文化的传播效果。再次,可以利用高校专业优势,鼓励学生走进乡村进行文艺创作实践,以乡村为背景拍摄纪录片、微电影、电视剧等来展现乡村独特的文化风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优秀成果宣传出去,让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得到传播、继承和发扬。

(3)助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振兴的灵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助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可以和乡村图书馆结成对子,主动嵌入乡村农家书屋、文化站的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为促进农村文化信息建设,高校图书馆可凭借其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和先进的管理,进行对口援建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如宿迁学院图书馆共建社区图书室1个,以馆属社团为依托在乡村建立了图书室3个,向大学生村官办理借阅证300人次。二是在信息收集与加工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协助进行图书资料规划与建设,定期为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业务素质培训和开展管理经验交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宿迁学院图书馆曹意、冯克品等人,先后为宿城区、泗洪县、宿豫区农家书屋阅读推广人培训班授课4期,培育阅读推广人200余人。只有帮助基层图书馆管理员掌握图书馆基本技能,提高其基本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乡村图书馆、农家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其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服务。

(4)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可以与高校各部门以合作共建的模式来帮扶乡村文化活动,定期为乡村留守儿童选送优秀读物。2020年宿迁学院图书馆在“一二九”运动和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开展“走访将军故里传播红色文化”党日活动,向龙河镇中心学校捐赠了128册(套)图书。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文化下乡、文艺下乡活动,也可与乡村职能部门联合举办乡村文化节、读书节,以中化传统节日为契机,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之中。宿迁学院图书馆以馆属社团为依托定期在乡镇11个读书点展了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如2017年“乡村阅读天使行动”“宿迁本土作家作品赏读会”,2018年“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活动等,较好地助力了乡村文化传播,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宿迁学院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以书为媒,架设校地文明桥活动”,荣获江苏省高校阅读推广优秀案例一等奖。

五、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应承担起助力传承、传播优秀乡村文化的职能,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促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将优秀乡村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为乡村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传播创造条件。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文化传播,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韩旭.“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传播研究——以信阳郝堂村为例[D].河南:郑州大学,2017.

[2]江丽.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6):136-139.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7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前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也在不断地摸索,旅游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旅游文化传播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分析传播战略,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实施准确的科学定位,制定传播战略,推广品牌化传播。

关键词:

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旅游文化传播战略,对于旅游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一、旅游文化传播认识

1.传播内涵。

旅游是人们为了获得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休闲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互动性的传播,是文化的交流,因而,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就是人们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轻松。旅游文化的传播内涵是通过主体对象和旅游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形成旅游信息的传播链,实现多方面的信息的交流,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主要是体现在旅游信息、经历的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媒介等形式,形成文化的传播,不同地域的人形成互动,实现旅游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更好地形成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

2.传播方式。

在旅游文化的传播中主要是旅游信息的传播,是文化扩散的重要方式,不同地区的旅游信息有所差异,也形成了旅游信息的特殊性,在信息的传播中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某种完整意义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传播,通过主动提供或者传播旅游服务信息,从而达到吸引顾客、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动,人们为了精神上的享受和自我的丰富,进行旅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就成功地传播着信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信息,并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信息知识,通常在旅游传播中都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3.传播媒介。

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介、网络和新媒体两种,传统媒介的旅游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介获得旅游文化的信息,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介传播的旅游文化信息逐渐不再流行,由于传统媒介传播的被动,人们不再满足与被动地接受文化信息。新媒体媒介的传播弥补了这一缺陷,新媒体能带来更好的旅游文化传播体验,通过互联网传播更好地接受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内容,颠覆了传统旅游文化传播的模式。受众也成为了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者,能进行多对多的传播形式,全方位地传播旅游文化。

二、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1.传播全面信息,选择多样化的传统媒介。

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信息之间的传递,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则要全面化地传播旅游文化的信息,采用多渠道的形式信息。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媒体是最直接方便的深入家庭的信息传播工具,其传播的范围广泛,信息的传播全面,到达率高,是重要的信息的渠道。报纸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有着固定的读者,信息量大,读者选择的余地也较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广播电视的传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等特点,传播手段多样化,口头传播信息的形式能很好的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传播喜怒哀乐的情绪,传播有效的信息。

2.采取新媒体媒介,实施全球战略传播。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着很多的优势,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还能形成互动。基于新时代的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做到及时有效,而且形成图文并茂的形式,新媒体的传播能让人从视听多方面地感受,从而形成全面化地感受,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宣传,形成全面性地整合传播的形式,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我国的不同地区的旅游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形象特点进行综合性地考虑,设施全球化的战略,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出我国的旅游文化的特点,实现全球一体化,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精准定向的品牌化传播。

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的价值,在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进行精准的品牌化定位,不同的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设计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特点。品牌化的传播则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形象标志,在人流聚集地和重大的活动场所进行定向宣传,加大旅游品牌化的宣传力度,加强服务的质量。品牌化旅游文化的宣传战略需要形成全面的品牌体系,塑造品牌形象和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才能吸引现代游客的目光,形成旅游消费的热点,从而达到宣传旅游文化的目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传播学的理论,从旅游传播的内涵和方式等方面广泛地传播旅游文化,形成独特感受的传播行为,则能形成特殊的个性和特征,宣传我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使我国的旅游文化走向国际化,提高旅游文化的整合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旅游文化的价值。

作者:刘典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传播推广范文8

 

一、引言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和特征,是人类了解世界和适应环境的武器和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现象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使人们把文化和传播融为一体,并将跨文化传播看为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一种,使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的不断冲突中加强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跨文化传播更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的受众以文化为媒介感受一个国家的内涵和思想,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1】自2004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挂牌以来,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启动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还开办了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2】而孔子学院的创办成功的将汉语、儒家文化、中国连成一体,把中国的语言、文化,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中国的“和谐友善”,传达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此外,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还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在亚洲和欧洲等国开办了12所广播孔子学院,主要利用国际广播电台50多种语言的对外传播优势,向世界播出不同形式的汉语教学和传播汉文化的节目,开展远程多媒体教学。海外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无疑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二、汉文化的传播语境   在分析孔子学院海外传播之前,有必要就海外的文化的传播语境进行辨析,这样就能够更为清晰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汉文化传播的路线。文化传播与传播语境密切相关,尤其与文化所具有的性质密切相关,当两种文化在其性质上相近的时候,文化的传播或接受就较少阻力。如果反之,则文化的传播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碰撞甚至反抗,有时两种文化如同水和油的关系,始终处于不相融合的地步。【3】有的则象水火一样引起强烈的冲突,而难以相处。同时文化的传播又往往呈现出就近避远的特点,其特点包括两层,一是从相近的周边地域开始其传播历程,一是从文化性质相近的区域开始传播。一般情况下,两种文化不仅在地域角度相近,而且文化的性质也相近。就现有文献而言,历史上,儒家思想传播于海外的历程,基本是沿着与汉文化由近而远的传播线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起点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   首先,传播的地域就是东亚地区,其后就是欧美地区,然后是非洲地区。在传播的类型上,各个传播区域也有明显的区别,既有从文学形态传播的儒家理念,也有从民间信仰角度传播的儒教信仰,还有从学术文化层面传播的儒家思想,构成了孔子文化立体的传播格局。而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孔子文化传播的区域涉及到了儒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还涉及到了原始宗教文化圈。实际上涉及到了除犹太教和印度教以外的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圈。世界各国的基本文化特征各异,因而文化传播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也正是由于文化以及地缘的关系,儒家文化的传播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涉及孔子跨文化传播的区域看,主要包括:在儒、佛文化区域,儒教和佛教为主要的文化取向,如朝、韩、日,越南以及原来的琉球王国,由于他们与中国地域毗邻,文化特质相近,传播的类型和层面最为广泛。在基督教文化区域,则以欧美地区为主,主要涉及美国、澳大利亚、留尼汪岛(法属)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虽然其信仰不尽相同,但孔子传播仍然具有其广阔的空间。   现在孔子学院的跨文化性传播有别于以前的文化语境,它由原来的自然形态的传播,变成为有组织的传播,但从各国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受众角度讲,与文化的语境仍然有直接的关系。海外传播群体对于孔子学院的选择倾向,体现了对于孔子学院的浓厚兴趣,而这种兴趣的渊源则在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孔子是作为信仰的儒教而传播于华人文化圈中,而信仰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信仰,尤其是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老信仰,这是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方向。尽管作为信仰形态的孔子儒家很难为伊斯兰和基督文化所接受,并成为其信仰,但却会引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因为这可以更深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下面就系统解释一下儒家思想的内涵。   三、孔子学院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是由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起初儒家思想仅仅指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也是迄今为止影响中国的最大流派。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孔子的仁与礼、孔子的孝道、孔子的命观、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以及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与包容,而不是冲突。儒、释、道能在中国完美的融为一体,体现着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儒家文化讲究伦理道德,而不需诉诸上帝,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特别推崇孔子的原因。文化和教育交流是融合两种文化,促进两个国家和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途径。儒家文化提倡兼容并包,而不是自我膨胀。这正是我们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这一形式,来加强中西文化融合,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目的之一。   另外,通过孔子学院的建立,也可以适应世界人民对汉文化学习的需求。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不能只让外国人在孔子学院学习我们的汉字,还要让他们领会中国和谐文化的精髓,这是最主要的。”【4】外国人汉语语言水平的提高,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推广,促进中西文化和各地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加强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好处。例如,我国和日本樱美林大学一起创办的孔子学院,除了进行汉语课堂教学之外,每年还邀请孔子学院的日本学生到上海来两次,到同济大学聆听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参观文化设施,还到上海人的家里去过春节。通过这些活动深化了日本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在德国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语言学校里,不同年龄阶段的11名德国人走进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汉语。如今,学习汉语的热潮已遍布德国大小城市。据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参赞刘京辉介绍,目前,德国30多所名牌大学都开设了中文专业,共有学生3000多名,与5年前相比,在德国学汉语的人数增加了5倍以上。即使是在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特里尔的大学,学习中文专业的也有80人之多。#p#分页标题#e#   2004年底,德国柏林举办第16届国际语言展览,中国展台前门庭若市。前来咨询的几千名德国人,有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共同兴趣。另外,也有许多人学习中文是出于经济和就业方面的考虑。德国学生钟爱的专业从单纯的文学、戏剧等人文学科向经济、管理、科技等应用学科转变。目前,德国人学习汉语已从简单的兴趣过渡到生活的需要。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接受其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国在海外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当然,孔子学院不仅仅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孔子学院的实质就是中国文化学院,也就是孔子学院代表了中国文化,比如包括老子、墨子、庄子等,也包括文学、哲学、中医和历史等。四、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环境中获得较高的美誉度,从而更有利于为本国的内政、外交服务。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要以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等为基点,也要以文化为重要的支撑,而文化传播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7年五一黄金周,好莱坞大片《蜘蛛侠3》在内地市场登陆,开始在各大城市影院上映。在上海,《蜘蛛侠3》几乎抢占了各大影院80%以上的放映场次。比如,在上海一家影视城,《蜘蛛侠》每天总共上映十五场左右,而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明明》却仅有五场。美国好莱坞电影正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美国电影之所以能赢得全球的观众,不仅仅是因为其影片本身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从美国电影的每个细微之处我们解读到其中蕴含的国家精神、道德精神以及人文精神。从表面看,好莱坞大片仅仅是一种商业化的大众影视娱乐文化的产物,无关深度文化知识观的传播。宣扬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科学主义,主张人文关怀,崇尚个性自由,突出自我,都是在许多欧美影片中所融入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中国在海外传播汉文化的重要途径,孔子学院不仅教授汉语,更重要的是传播汉文化。近年来,虽然传统媒体通过各种方式让世界更好的认识现代中国,但仍然不能与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相比较,孔子学院的直接教学和直接面授是任何传统媒体不能媲美的,不仅因为孔子学院拉近了国外学生与中国语言的关系,而且拉近了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这正是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所在。   2009年11月19日到22日,50多个国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团体在美国印地安纳州的展览大厅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印城国际节。在展厅中,100多个展台展示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和美味佳肴,将展览大厅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在中国展厅中,印第安纳孔子学院参加展览,一扇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孔庙大门吸引了众多外国参观者,也让外国人更多的了解孔庙庙门和孔子的故事,了解中国剪纸、书法、城市以及古代四大发明等等,这也成为了孔子学院向世界展示汉语和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孔子学院在对外语言推广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相继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创办这些学院的目的是希望向世界推广汉语,推动汉语成为“强势语言”。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树立国家形象之目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孔子学院的成功创办也加强了文化的融合,向世界推广汉语和汉文化,让世界从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进而了解一个现代腾飞的中国。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相与许多逐渐衰落的古老文化和文明相比,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强大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了它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