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粉丝文化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粉丝文化研究

一、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粉丝

何谓粉丝?“粉丝”是“特定媒介内容的受众”,是一种“情感性联盟”,他们与普通受众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情感范畴”方面——粉丝“在某些方面投入得要比其他方面更多一些”①。本文所说的“跨文化粉丝”,是指“对外国文化中的固定内容持续、过度投入情感、精力的受众”。至于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输出,其目的是弘扬国家文化、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传播内容的积极性和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是衡量跨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标尺。关于传播效果的有效性,跨文化粉丝文化的再生产是一种针对“我者”而非“他者”的生产,因而更容易为“我者”所接受,实现有效传播。关于传播内容的积极性,“粉丝文化”通常被视为“越轨者的文化”,在对外传播视阈下跨文化粉丝文化因其抵抗性而受到质疑。事实上,“亚文化群体的抵抗性”通常是指“同一文化语境下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秩序的抵抗与重构”。以X国明星的Y国粉丝群体为例,所谓Y国粉丝亚文化的“抵抗性”通常是指Y国粉丝与Y国主流文化秩序之间的隔阂,这恰恰为X国文化在Y国粉丝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跨文化粉丝促进他者文化在本国传播”的可能性,恰恰在跨文化粉丝群体重构社群制度、实现自我赋权的过程中得以成立。

二、跨文化粉丝的跨文化交流心理

(一)“亲近心理”

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难题有二:传播受阻;收效甚微。传播受阻的关键缘由在于文化隔阂和立场对立。接受者与他者之间的对立具体体现为:对他者的排斥;对他者的漠视;对他者的曲解。“排斥”和“曲解”是指对跨文化传播行为的排斥和传播内容的曲解;对他者的“漠视”则包含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而导致的非故意漠视和对信息内容的主观故意漠视,这两种漠视均与受众接受习惯直接相关。当跨文化传播者面对的是追捧某些跨文化内容的粉丝群体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上述难题,因为跨文化粉丝群体乐于亲近他者文化。首先,A国某明星或A国电视剧的粉丝不会对该国文化产品产生明显的“排斥”和“漠视”,且关于某些内容的积累会增强其对于内容背后的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力。其次,对于某种他者文化持续保有高度热情的粉丝群体往往也会对其他不同类型的他者文化持有较为“开放”的接受心理。

(二)“求知心理”

这里所言的“求知心理”,是指跨文化粉丝有深入了解异国文化的需求。不同于一般跨文化受众的好奇心理,对某国特定文化元素寄托着强烈情感的跨文化粉丝会对特定文化元素背后的整个文化系统保有兴趣。粉丝群体的“好奇心理”更为强烈,甚至开始寻求一种有效途径实现对异国文化的“理性认知”。这种求知心理无疑是有利于跨文化传播的。前文提到,“收效甚微”是跨文化传播的难题之一。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即便是接受者跨越“排斥”“漠视”和“曲解”等“心理障碍”以及文化障碍接受了跨文化传播内容,却也未必能够收获显著成果。文化传播并不等同于产品销售,只有切实对接受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文化传播才是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获得成功的结果也分为如下三种:一次性传播成功,引起持续关注,诱发言行举止(文化层面)的改变。而对他者文化保有“求知心”的跨文化粉丝群体会主动关注他者文化的生态系统。比如韩剧粉丝会积极主动学习韩语,以通过语言符码对韩国文化做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推介心理”

跨文化粉丝群体中的成员对跨文化内容保持浓厚的情感。通过跨文化内容的获取,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感性层面的快感、理性层面的见闻,同时还有特定场域内的权利。跨文化粉丝群组有其内在的运行秩序。场域内的成员凭借相关信息的积累而获得权利,这些信息不仅成为其在该场域内的资本,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保有一定效力。跨文化粉丝成员掌握着不为一般受众所知的信息,也因而有向他人推介明星、文化产品的欲望。跨文化粉丝总是“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他们也会因此而赋予自身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总的来说,跨文化粉丝群体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保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文化心理,他们乐于接触、亲近、学习他者文化,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他者文化做宣传和推介。

三、跨文化粉丝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力”指的是跨文化粉丝群体在国际传播中促成跨文化交流实现的能力。跨文化粉丝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三种:文化接受力、文化传播力和文化生产力。

(一)文化接受力

所谓接受力即接受并理解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文化接受力包含四个方面:信息搜集能力、信息解读能力、文化吸收能力和信息解读精准度。首先,跨文化粉丝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强烈的情感驱动着跨文化粉丝跨越地理空间、网络防火墙等多重障碍获得信息。虽然兴趣点的固定性削弱了跨文化粉丝信息搜集能力的应用效果,但该过程最终抵达的传播效果也是官方宣传无法比拟的。其次,较之于普通受众,跨文化粉丝对于其所追捧的信息、内容有着更强的解读能力。跨文化粉丝的强大解读能力来自对周边内容的洞悉和历史信息的积累。他们通常能够将信息内容放置于一个多维立体的文化背景和语态环境中去理解,也会为了理解特定符号而向掌握符号背后的语言文化的方向做出努力。再次,跨文化粉丝具有较强的文化吸收能力。这种文化吸收能力并不仅仅指信息接受能力,也包括粉丝对跨文化信息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接纳。跨文化粉丝在接受某些信息的同时,会主动挖掘并吸收信息背后的观念、生活方式。例如,日本明星的粉丝在服饰方面会倾向于“日系”风格,在饮食方面也会倾向于选择日料。从接受者角度来说,这叫做信息吸收能力;从传播者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信息渗透能力,也即文化渗透力。此外,在信息解读精准度方面,跨文化粉丝群体也有其独特性。强烈“情感”的介入使得跨文化粉丝在解读信息时倾向于提取有利于自己的部分而隐去不利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进行重构。但这种非客观性恰恰符合对外传播的要求——受众倾向于接受并塑造跨文化内容的积极面,因为对外传播者的目的正是在于输出积极的文化形象。

(二)文化传播力

粉丝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体现在信息接受环节,也同样体现在信息传播环节。积极主动地扩散信息、传播信息是粉丝群体的重要特征之一。粉丝群体与其传播的信息是相生的,其所关注内容的最终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粉丝群体的身份构建和权利获得。衡量传播力的指标包括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范围的宽窄度、传播动力的持久性、传播结果的有效性(即影响力)等。就传播内容而言,跨文化粉丝同一般粉丝群体一样,都有其固定的“主攻”方向。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较之一般受众,粉丝群体对传播内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特殊倾向使得他们在“接受—传播”过程中对传播内容有所选择和规避。就传播渠道而言,跨文化粉丝往往会在一个或多个粉丝社区聚集,而多个跨文化粉丝群体又会依据文化相关性聚集。总之,特定的社区是跨文化粉丝群体“收发”内容的主要渠道。虽然跨文化粉丝群体也会采用多元化的渠道传播内容,但整体而言,他们的传播路径相对固定、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就传播范围的宽窄度而言,跨文化粉丝群体的传播范围较窄。从本质上而言,粉丝传播本就是一种“窄播”而非“广播”。而跨文化粉丝群体倾向于使用群体内部特殊符号的转译。因而,Y国影视剧的X国粉丝更倾向于向Y国某明星的X国粉丝传播,而不是向完全不了解Y国语言、文化的X国人传播信息。就粉丝传播的动力而言,跨文化粉丝群体推进传播活动的动力是最原始的,是最关乎自身的。粉丝的传播动力在于自身地位的确立及权利的确认,而跨文化粉丝还会获得另外一重“作为文化交流的中间人”的快感——这种快感包孕了跨文化粉丝与本国主流文化秩序相亲近的文化心理,如SMAP的粉丝因SMAP曾作为中日友好使者来中国开演唱会而感到骄傲。就传播效果而言,粉丝期待看到自己的推介获得效果,且粉丝的流动性特质可促进粉丝群体间的融合②。粉丝群体希望将社群之外的人拉入自己的圈子以扩大社群并再次获得自身力量的确认感。不同于一般受众的推介,有强烈归属感的粉丝更加期待看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为传播效果与其构建的文化秩序的“适用性”直接相关。

(三)文化生产力

无论跨文化粉丝有多么强烈的亲近他者文化的倾向,他们都无法规避自身的文化环境。在跨文化传播中,粉丝会按照本土文化的逻辑思维生产文本,这种文化倾向使得他们自身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调和剂。比如,日本电视剧的粉丝、韩国明星的粉丝总是会小心翼翼地避免“踩到国际关系的雷区”,避免将自身置于两难境地。粉丝生产力不仅包括周边文本生产力,正如约翰•菲斯克所说,粉丝还具备“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③的原始文本建构力。此外,跨文化粉丝群体还存在一种独特的生产力——文本译制(编译)生产力。这三种生产力无疑都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和他者文本的“本土性”。文化生产力使得跨文化粉丝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本土化思维、符号去创设新的艺术文本,以此引起本国受众的共鸣。

四、结语

粉丝文化已经逐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版图的组成部分④。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有积极的交流心理和良好的交流能力的粉丝群体可被引导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跨文化产品的转译者和创造者。而对于想要借用粉丝文化力量的跨文化传播者来说,“文化冲突的规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明星化”文化产品的培植是尤为重要的路径。

作者:高云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