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探究

新媒体下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探究

摘要:行进式报道是从上世纪延续下来的、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形式直观、行动连续的报道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影响力增强,倒逼原有的行进式报道方式、内容进行变革和提升。本文就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的模式、叙事模式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新时代行进式报道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行进式报道;叙事模式

行进式报道是广播电视媒体围绕某一重大报道选题或某一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一定的时间、明晰的路程、不同的空间,运用新闻、专题、纪录片、节目连线、现场直播等各类节目形态完成的、具有明确主题思想和连续性,多种传播手段参与并循序渐进的报道方式①。由于其形式直观、内容贴近,获得了受众的认同,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和新媒体影响力的扩大,为广播电视开展行进式报道拓展了全新的空间、丰富了动态表现、增强了传播时效,使得行进式报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模式。

一、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的模式创新

行进式报道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必须在动态的、行进过程中实现和完成;二是必须通过主题集中、内容连续的报道进行传播。二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成为行进式报道的灵魂。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需要更多地体现报道方式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状态,通过构建新型传受关系,实现模式的创新。

(一)即时性报道。对于新闻的概念,有学者这样拆字解释:“新”必快速,“闻”须真实。由此可见,及时性和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不断发展的新媒体,在体现新闻报道的“时度效”上有着超强的表现力,其即时性特点和现实性特征,赋予了行进式报道新动力、新动能。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摆脱了传统的写稿编辑、拍摄制作方式,能够通过便捷的技术手段与新闻现场保持“零距离”的联系,实现受众与新闻事件的无缝连接,现场感、时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伴随式体验。在媒体的转型过程中,传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都在发生着变化,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元素———新闻的采访者、新闻的当事人、新闻的接受者都有了崭新的新闻体验和信息感受。因此,有人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在这种思维之下,行进式报道作为常态新闻报道的“升级版”,通过视频、音频等技术手段下的及时传播和即时传播,能够实现受众与新闻现场的同步行进和伴随式体验。这种跨越空间距离的伴随式体验,将新闻现场搬到了眼前,海量的信息表达、立体化的全景呈现、多对多的传播特性,带给了受众前所未有的体验感、互动感。

(三)沉浸式新闻。沉浸式新闻(ImmersiveJournalism)是指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First-personexperience)的新闻生产形式。如果说伴随式体验是行进式报道的新模式、新样态,那么沉浸式新闻则是从“感知”升华到“参与”的嬗变。通过技术赋能,让受众在视觉、听觉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从新闻的“观望者”(Viewer)化身为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Wit-ness),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行进,达到“我在现场”的意境②。新媒体的大众化所形成的新媒体语境,带来了新的传播时代和传播格局,更让有着历史渊源和现实张力的广播电视行进式报道有了新的生产方式、报道模式。生生不息,才能欣欣向荣。在这种“深刻影响”和“重新架构”的过程中,伴随着行进式报道的模式创新,对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进行思考和创新,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研究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由于电报的出现,人们惜字如金,倒金字塔式的叙事方式成为了相当长时期内通用和流行的主流新闻叙事方式。然而,与常态的新闻报道不同,行进式报道由于其与生俱来的过程动态、现场行进、主题集中、内容连续的特点,必然要求叙事模式的适配性和叙事方式的贴近性。在文学创作上,叙事模式也称作“观察点”或“叙述情境”。通常而言,主要有客观叙事模式、评述叙事模式、主观叙事模式等。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产生于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却也远远高于这些基础性的叙事模式。长期致力于网络及移动新闻研究、教学和实践创新的英国在线新闻博客(OnlineJournalismBlog)主编保罗·布拉德肖(PaulBradshaw)认为,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蜂巢式、菱形式、钻石式三大类。

(一)蜂巢式叙事模式。一般说来,思维方式决定着行动的走向和执行的成效。行进式报道由于其如影随形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状态,成为了与其他新闻报道的根本性区别。运动状态是指行进式报道过程中的采访状态和报道状态,变化状态是指采访空间变化和新闻人物及事件变化。由于受众对新媒体条件下行进式报道的速度及内容有较高的要求,即时性特征和伴随式体验迫使采编人员在运动和变化中,必须争分夺秒对新闻进行快速获取和及时传播,让受众有“我在现场”“新闻在眼前”的真实感、体验感。蜂巢式叙事模式就是像蜂巢的网格那样,在行进中对报道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分散处理。这种零碎的实时报道,可以随时随地采集、制作、播发,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时效的需求,适应了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需要。2019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追寻初心·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由于采访行程、采访对象乃至采访选题都处在行进变化中。因此,每到一地,采访团队就快速地熟悉当地的长征历史、挖掘真实感人的长征故事,通过广播现场直播、电视节目连线、新媒体现场直播等形式、形态进行内容呈现。叙事以小见大,直击人心,具有鲜明的沉浸感、新鲜感。

(二)菱形式叙事模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已经由单纯地带来一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上升至普遍化、内在化地改造社会结构③。在这样的情景下,更多的受众借助技术的力量能够迅捷地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媒体也可以借助社会舆论和新闻当事人促进新闻事件的发展。在行进式报道中,菱形式叙事模式之所以得到普及性应用,就是为了增加受众收听收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共情感。出于这样的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就要在新闻报道的叙事中增加互动讨论、转载评论、跟帖点赞等环节和板块,或通过微博、微信等进行互动交流,放大受众与新闻报道的黏性,提高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地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集中了河南70%的贫困人口。2019年9月视察河南时指出,要聚焦“三山一滩”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实施攻坚,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④。2020年9月,河南广播电视推出了广电全媒体行进式报道“飞阅三山一滩”。报道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进行广泛传播,在电视节目中设置了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开放了留言和点赞功能。

(三)钻石式叙事模式。钻石式叙事模式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在行进式报道中,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背景材料,采用主持人现场直播和短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加新闻的价值、影响和完整性,更多层面地将新闻事件的全貌反映出来。这种多元素的新闻符号的叠加和累积,宛如钻石一样光彩熠熠,故称为钻石式叙事模式。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用行进式报道的方式,联动黄河流经的38个地级市和八个省会城市,以全媒体大小屏为特色,以前方新闻现场的记者直播连线、新媒体线上互动为样态,配以景观、故事性短片和新媒体征集的音视频图文、演播室评论员点评及观众的留言点赞,避免了传统叙事方式的单调,将新闻事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厚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气象。

三、改进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叙事模式的措施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时间的概念、发展的概念,有着巨大的包容性、时代性。改进和提升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需要持续构建新型的传播者和被传播者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以话语表达的新样态、报道元素的多样化、传播途径的丰富性,将新闻内容通过新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送达受众的眼前、耳边、心田。

(一)话语表达的新样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格局和话语体系,信息传播主体实现了公众化、大众化。受众能够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等多种载体发表、看法和意见,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新媒体语境下,开展行进式报道不仅要求编辑记者要对采访线路非常熟悉,能够身体力行地“走透透”,还要求话语表达的“亮晶晶”,将“做法”和“说法”统一起来,以话语表达的新样态、“平民化”,适应受众的新需要。

(二)报道元素的多样化。行进式报道是多种报道模式、生产方式的综合性运用,而每一种、每一次报道又涉及到多种报道元素。新媒体语境下,要实现传播效果的扩大和增强,就要对文字语言创新应用、图片图标合理使用、视频音频巧妙采用,宜简则简,宜繁则繁,以报道元素的多样化实现行进式报道叙事模式的花繁叶茂。

(三)传播途径的丰富性。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受众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技术载体,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改进行进式报道叙事上,要充分把握这一特征,依托广播电视主流媒体,运用视频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丰富传播途径。

四、结语

在新媒体语境下,对行进式报道的生产方式、报道模式和叙事方式进行创新探索,是新闻报道适应新传播环境、新传播要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行进式报道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实际运行和操作中需要随机应变,因时而变,努力在形式的连续性、移动性基础上,找寻与受众的共情点、共鸣点,进而活化节目的主题,活泼节目内容,以融合传播的思路,实现“看得见的广播”“听得到的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持续提升行进式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刘子豪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