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例6篇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文1

摘要:目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正以多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但其内容的匮乏、人才储备的不足和品牌积累上的欠缺仍然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传统媒体在多年发展中积累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因此,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媒体只有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迅速发展壮大。本文以新时期下媒介融合趋势为背景,提出新媒体需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 优势 新媒体 互补

近年来,以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冲击,甚至业内有观点认为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大有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之势。但通过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虽然新媒体依靠其在受众、渠道、传播方式上的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其在信息来源上相比传统媒体缺乏权威性、在内容上缺乏深度等仍然成为制约其稳步发展的因素。而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其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①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现实的情况是新旧媒体之间更多地呈现一种竞合的态势,而非替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媒体不可能“速胜”,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②而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旧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新旧媒体之间在传播方式、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借用。③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展新媒体,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是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推动新媒体内容建设

树立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新媒体发展思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技术拉动转向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④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没有内容也就没有意义,以渠道起家的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支持,只有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新媒体的发展。以移动传媒的发展为例,由于早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媒体大多独立于传统媒体,有些移动媒体纯粹是资本、技术与广告结合的产物,内容的量和质都严重不足,过度重视渠道而忽略了内容建设,往往使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以补偿内容制作能力的先天缺陷,成为当前一些移动媒体发展的主流思路。CCTV移动传媒就是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媒体渠道结合下优势互补的典型案例。依托央视丰富的节目资源,CCTV移动传媒从受众的特点出发,为乘客提供权威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等视听节目,将使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价值倍增,成为公交车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动数字化建设,助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转化为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新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实现传统媒体资源从形式产品到延伸产品的转移,而数字化则为实现这一转移提供了技术可能。

数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消弭传媒介质的形态,其提供了一种同样内容在不同介质平台上实现传播和售卖的可能性。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战略转型已经开始。从内容供应的角度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的进程也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内容供应的变革过程。一方面,传统媒体数字化带来了内容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而内容的专业性也正是新媒体实现传播精准化的要求。以央视风云为例,根据新媒体受众的消费习惯,风云把央视历年来电视剧的优质资源,以四集连播的方式集中编排,并根据大的主题精选节目,通过对央视传统节目资源的重新梳理和编排理念的调整,向数字电视用户输送精品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为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无论是新闻信息采编数据库还是节目资料库,都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适应新媒体个性化传播的需求。通过建立一个存储、展示视频节目、素材的媒体资料管理系统,与视频编辑系统相联系,使得数字电视频道节目编辑制作人员可以从上面获取需要的内容进行编辑,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高效内容供应。

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提高新媒体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人才资源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其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工程技术、媒体管理上的人才优势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合”对发展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媒体不仅在人力资源上远远胜于新媒体,其制作、运营经验也非常丰富。以新闻制作为例,由于信息海量化和播报即时化的要求,新媒体在做新闻时对编辑的要求不会太高,使得新媒体缺少对新闻的把控能力,做出来的新闻缺少深度和厚度。但受众市场对新闻的深度和厚度的要求从未降低,因此,新媒体要寻求突破,就必须打造一个经验丰富的制作队伍,而传统媒体制作队伍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正是新媒体所需。

传媒人才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流动将成人才流动主流。在网络经济的攻势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具有专业水准的采编人员的重要性,纷纷将目光投向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编辑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转入新媒体的消息时有所闻,传统媒体人才“触网”几成常态。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人才流动,都曾给予传媒界不小的震动。这种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向新媒体的流动所反映的正是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争态势。而新旧媒体之间人才流动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源自两种媒体形态的各自特点所在,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和经验,传统媒体也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因此,未来传媒领域人才的双向流动或成大势所趋,而目前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扩大新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品牌运作。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媒体的总体形象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综合系统评判。⑤因此可以说品牌就是形象,对于飞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其传播内容和渠道、增值服务、品牌运作。尤其在当今传媒产业纷繁复杂的格局下,面对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品牌是一种吸引力;面对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品牌是一种亲和力;面对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品牌更是一种信任度。对于媒体阵营中后起之秀的新媒体来说,以渠道起家的发展特点使其在内容深度和厚度上、传播的权威性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是重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在受众中不断完善服务、丰富内容来确立其良好的口碑,并通过先进的运作使其品牌增值,锁定和扩大受众群。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助推新媒体品牌塑造。品牌运作的最大益处就是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⑥品牌的塑造是一段时间的积淀,媒体营销的手段则是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做加法。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发展新时代,新媒体塑造品牌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之后,其品牌优势会延伸到新媒体。例如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节目正是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叉传播扩大了受众面,形成了品牌效应。

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当前的繁荣状态显示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纷繁格局下,媒介融合正是主流趋势,新媒体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延伸。传统媒体有丰富的资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丰富的经验和长久积累的优势品牌,新媒体应该在其传播形式和渠道的优势上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的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注 释:

①张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08(1)。

②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代传播》,2007(3)。

③王鸿涛:《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6)。

④苏毅:《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出版参考》,2010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冲击与挑战;媒介融合

快速崛起的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大众的热门话题,比如手机电视、微博、数字电影等等。因此业界关于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研究新媒体,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界定,业界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各种出版物对新媒体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

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1]

本文则采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些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衍生的媒介形态,因此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从熊澄宇教授的观点来看,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快速崛起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即人人可以从事大众传播,受众主动传播信息的愿望大大增强,双向传播、小众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缺点:

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同一信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到达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受众;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只要他们动动手指,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人;新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快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条简短的微博就可以把几秒钟之前发生的新闻通过手机或网络传递给受众;新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传统媒体也无法企及,传统媒体一般会受到篇幅、版面、时间等的限制,传递的新闻信息相对有限,新媒体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最新的资讯。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媒体的优点同样也可能成为它不可避免的缺点,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新闻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任何人都可以传递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就导致虚假新闻、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泛滥,受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手机媒体中则是运营商泄露顾客手机号码,导致垃圾广告增多。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海量性也直接导致垃圾信息的增多,检索不易,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受众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有一定的麻痹作用,而新媒体更甚,它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缺乏应有的社会沟通和交流。

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广播、电视,它们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

在传统的媒介形态下,报刊、广播、电视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制作,它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同于新媒体的诸多特点。

报刊属于纸质媒体,易于保存,并且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报纸的出版周期短,因此报纸所能承载的信息总量也很可观。期刊不同,出版周期稍长,有周刊、旬刊、季刊、年刊等,但是期刊的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不过报刊的互动性较差,基本上属于单向传递,此外,报刊主要以文字为其特定的传播符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传递信息的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引起受众的愉悦感。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则打破了报刊形式单一的缺陷,它们属于流媒体,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和图像,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广播传递的是音频符号,提供听觉形象,感染力强,常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电视更是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不仅传递音频符号,还传递视频符号,视听兼备、声情并茂,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心情。然而,广播和电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节目按时播出,转瞬即逝,选择性和保留性较差。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的备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问世并且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报刊。它们的读者慢慢变少,发行量也日渐萎缩,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收益的大幅度下滑,而报刊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广告,因此有些报刊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对报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版面,尽可能多地传递新闻信息,甚至不惜免费发放报纸。可即便是这样,报刊的运营也遭遇了困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其次是广播。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广播广告营业额连续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增幅位居四大传统媒体之首。[2]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广播已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目前广播发展最好的当数交通广播,除此之外,已经很少有听众愿意为了一个新闻信息而守在广播面前,再加上广播中的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严重影响了广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最终造成了受众自觉远离广播的后果。

最后是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的效益要好很多,至少目前电视媒体是一种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人们也乐于在休闲时间看电视以放松心情。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很多受众已经不愿意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去网络上寻找资源。因为电视节目有时间的限制,还有轮番的广告侵占你的视听,而这些广告的可信度又普遍让人怀疑,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些缺点,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因此网民规模的急剧上升,使得电视观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走向竞合时代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成为业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3]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4]

综合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形态之间的媒介进行组合,并以此组建超大型的传媒集团,比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广义的是指媒介与其他一切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则主要研究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

早在提出“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之前,媒介融合已经开始了它的步伐,现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它能够带来利润、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并且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施融合的新闻机构带来竞争优势”[5]。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而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

因此,二者的融合显得迫在眉睫,它们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一是要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满足只获知新闻事件的五要素,而是希望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此时,传统媒体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新闻的后续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权威、负责任的解读,使受众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更多的新闻真相,由此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二是传统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拓宽视角,扩大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三是传统媒体应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继续发挥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要发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信息及时,受众广泛参与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为新媒体拥有遍布全世界的草根网民和网络终端,可以即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因此,传统媒体应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推进全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

再次,要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素材加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成千上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筛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具备一定的新闻基本功。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优化、再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最后,要发挥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为的是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媒体又是一种舆论工具,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EB/OL].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传播媒介;版画艺术;积极;负面效应

媒介是这个时代的一门重要的学问,然而大多数研究媒介的关系主要在时尚领域,很少涉足媒介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方面。事实上,媒介所覆盖的不仅仅是流行和时尚领域,传统艺术如版画、油画、国画等,同样和它有着很大的联系。

媒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1]甚至有些人有媒体的“瘾”,若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脱离他们的生活,则将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对生活感到迷茫。从古至今,媒介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阅读的方式。[2]

1 传播媒介作为版画艺术的载体

媒介是版画艺术的重要传播方式,几乎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现在新兴的影视媒介和电子网络媒介,不断地改变受众人群的生活方式。媒介的出现为那些对版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途径,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研究这一媒介,从而进行深度学习。现在很多作品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普及的。

现代新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大众生活的融合推动了读图时代的来临。这不仅为传统印刷媒介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带来了电子网络媒介的进步,使之和传统媒介竞争,共享媒介产业市场这块大蛋糕。[3]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数字新媒体的相对优势,使新形式迅速被大众接受,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媒介形式来说,它是一个多媒体平台,能够满足人们对视觉、听觉、互动的需求;新媒体也具有传统印刷媒体的各种特征,它明显扩展了受众的情绪认知范围。目前也有传统纸质媒介进入网络后回归传统的,但更多的是网络媒介介入传统纸质媒介。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传媒业需要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追求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传播媒介对版画艺术的促进效应

媒介不但能推动版画艺术的迅速传播,而且能使其拥有大批受众,这些受众人群可以利用媒介获得版画艺术作品最新的发展动向和发展定位。并且,在接受了这些最新的版画艺术作品后,受众可以立即就这些新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复制、探索,从而促使这些版画艺术作品得到再次传播。

2.1 版画在纸质媒介传播的优点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传统的纸质图书进行娱乐。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用另一种阅读方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纸质书籍阅读,人们会产生审美惯性,于是逐渐形成了不断阅读和反复阅读的心理倾向,特别是一些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会继续寻找一些相关的纸质印刷品和纸质资料进行阅读和欣赏,然后再进行复制和学习。

2.2 版画在影视媒介传播的优点

影视媒介具有很强的形象感、存在感和过程感,通过图像、画面,直接向受众展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且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声画结合的方式,使影视媒介具有高保真度、传真力,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影视媒介作为新媒介的一大媒介,发展时间较长,积累了大量的无形资源,如著名的品牌栏目和品牌化道路的发展,这些都是网络所不具有的。此外,电视也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这让影视在传输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3 版画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点

网络媒介是现有媒介中最受欢迎的,其特征主要是快捷、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易保存等。[4]网络媒介最大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由于传统纸质媒介大多以“天”为单位进行印刷传播,传统纸质媒介在时间上是无法与网络媒介相比的。而影视媒介虽然在时效性上比纸质媒介要强,但是费时费力。相比之下,网络媒介所具有自由、快速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

第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网络媒介的传播不分边界、地域。可以说,网络覆盖的范围就是网络媒介的所在范围,这一点是网络媒介成为媒介领域最受欢迎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比起传统纸质媒介,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可以说,这一特征是媒介领域具有革命性的,同样也是最有魅力的。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交互传播、多媒体、个性化呈现三个方面。[5]

3 传播媒介对版画艺术的负面效应

不同的媒体也会对版画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不仅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扼杀艺术或是艺术家的一些优秀作品,将一些水平^差的艺术作品扩散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视野中。

3.1 版画在纸质媒介传播的缺点

在传统社会中,纸质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花一定的时间。同时,在传统纸质媒介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于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地位是非常明确的,传播者往往会忽略对信息的选择和对观众反应的处理,并且读者的反馈方法始终基于传统的信函方式,通俗的沟通方式很少。由于印刷介质本身有一个生产周期,信息的传输周期较长,无法实现现代社会领域的快速传播。[6]此外,受众欣赏纸质印刷媒介的形象作品,往往是单向沟通,其对于信息的诉求机会和方式都非常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

3.2 版画在影视媒介传播的缺点

影视媒体信息稍纵即逝,不易反复观看。影视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如果观众不用心观看影视(版画作品),局限性就会非常明显。

3.3 版画在网络媒介传播的缺点

网络媒介依靠三大特征成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媒介。但这一新媒介也显露出了一些劣势:

第一,缺乏严谨性。由于信息的海量性和网络的自由性,网络媒介无法如同纸质媒介那样严谨有加,久而久之,网络媒介信息的认同性和影响性就会逐渐降低,受众有可能会对其产生怀疑。

第二,缺乏深刻性。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折服的力度,加上网络言论的散漫等,导致一些具有力度和深刻性的版画作品没埋没。

第三,缺乏权威性。权威性的度量标准就是受众人群对媒介的信息是否认可。认可度高,权威性就高,反之亦然。[7]从网络媒介的发展来看,由于网络上言论较为自由,网络信息和垃圾信息相伴而生,很多受众对网络媒介的权威性有一定的质疑。

4 媒介的对比分析研究

每当一个新媒体出现后,它一定会对以前的媒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原来的媒介虽然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没淘汰,而不被淘汰的原因就在于各种媒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4.1 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对比

随着网络新媒介受众的年轻化和迅速成长,其思维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网络作为新媒介或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纸质媒介或将因其收藏性而不致消亡,退居其次。[8]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媒介,都应有准确的定位,传统媒介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变革。新媒介的优势将逐渐加强或减弱,与传统媒介共存,因此传统媒介是不会消失的。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良好合作,既可以避免影视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冲击,保证传统媒介的利益,又能充分发挥网络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

4.2 新媒介中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对比

网络媒介优势虽然明显,但与影视媒介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网络媒介必须要用网络才能进行传播,同时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因此,网络无国界的“优势”传播,终会由于计算机对于一些落后国家的普及难度而成为其发展的障碍,这就是网络媒介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影视媒介的一大优势。

影视媒介应该吸收个性化、实时性、互动性等优点,为传播价值升值,并发挥其特性,对应每个人的要求和需求,掌握每位消费者的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总的来说,影视媒介只有积极变革,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在媒介领域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5 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领域面临着猛烈的角逐。然而,无论新媒介再怎么发展,传统媒介也不会被淘汰,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革新。即无论优势传媒将加强或减弱,或是与传统媒体并存,传统媒体终归是不会消失的。这就如同数码摄影的出现并不会取代传统摄影,每一种媒介上的版画作品都会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同的媒体会对版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版画艺术在积极利用媒介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媒介自身不断发展。因此,当代版画艺术在传播过程中要利用传播媒介积极有利的方面,避免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杜昱兴.大众媒介对艺术传播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6):33-34+46.

[2] 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D].合肥:安徽大W,2012.

[3] 夏洪波.数字媒介与纸质媒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4] 刘晓莉,陈柯.浅析网络媒介的舆论功能[J].金田,2014(3):408-409.

[5] 王晨,高云娇.新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J].华章,2014(24):134.

[6] 陈雪.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介传播特点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文4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对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效果,改善传统的教学环境,推动现代教学改革的进程。多媒体技术集视听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语音处理技术于一身,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优化教学效果。人机交互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也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价值所在。在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下,教学更加多元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良性的循环教学体系。同时,多媒体展露出的新思维、新方法,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强调教学的能动性,尤其是增加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性,以更好地突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态,推动教学的改革发展。相比于普通教学,多媒体教学呈现出别样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学模式多样化,呈现出全新的教学形态。多媒体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将图文、声像等信息汇集于教学之中,有助于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同时,多样化的多媒体信息,有助于创设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2)多媒体教学呈现出交互性与动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性,无疑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并突出实际教学的重难点;(3)教学资源丰富,创新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下,教学资源多样化,将教学从教材延伸至课外,提高了教学的全面性。同时,多媒体强大的视听及图文功能,创新了传统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发展。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价值过于夸大,片面的否定普通教学模式。所以,审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多媒体使用价值、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多媒体教学僵化,呈现单一的教学情形。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空间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以培养创新思维。然而,一些教师生硬地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嫁接”到多媒体教学中,传统板书的内容全部“一股脑”的搬到电脑上,再投影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种流水线的感觉。教师眼不离电脑屏幕、手不离鼠标;而学生是眼神空洞,成为教与学的机械教学模式。所以,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牵引式”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同样造成师生教与学出现困境。

2.2多媒体教学被片面夸大,出现过度依赖的教学状态。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在诸多方面促使教学的不断改革。但我们也需要清楚的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完美的,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师生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对传统教学而言是质的突破。但是,在师生交互性、教学氛围上,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片面的夸大多媒体教学,无疑造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尖锐的矛盾,致使两者缺乏有效地融合,反而造成实际的教学缺乏生命力。

2.3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多媒体教学价值未全部体现。相比较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对教师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但从实际来看,教师多半缺乏独立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多媒体教学价值无法全部体现,零散的多媒体教学情形,反而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扔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也就是说,无法依托多媒体教学优势开拓课堂教学。

3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下,多媒体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但如何依托多媒体教学,开拓课堂教学新模式,仍是当前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关键。笔者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多媒体程序设计、师生关系处理等几点,阐述了多媒体教学的科学方法。

3.1多媒体教学应强化新旧教育理论的结合,开拓多媒体教学的新前景。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偿,两者仍存在融合的切入点。所以,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新旧教育理论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情形。例如,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图片或声音的时候,可以加入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法,在直观教学的情形下,配以教师的讲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在多媒体教学同时,不断地融合新旧教学理论,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多媒体程序设计应体现学生的合作,以构建学生为主的教学形态。一些多媒体程序设计缺乏“人性化”,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考虑,学生没有独立的、自主的思考时间。所以,在多媒体程序设计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程序体现学生的合作,让学生在独立的、自主的时间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多媒体技术在情境创设中,应该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体现快乐式教学的目的。

3.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强调评价的重要性,强化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性。教学评价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多媒体教学而言,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教学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与目标。通过评价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以此作为教学优化改进的重要依据。教学评价的有效开展,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自我优化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多元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的取得。所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更应该强调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以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又好共处。传统教学有它固有的一些优势,教师应该更多的将传统教学的优势融合到多媒体教学之中,以不断的强化多媒体教学的价值。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形成良性的共存关系,共同推动教学的改革。

4结束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来的新媒体,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彰显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独特优势。什么是新媒体?其是指除去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手段,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们在报道时以全方位的形式、多视角的内容传播奥运新闻和民众的反应,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最佳传播成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渠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移动通讯类: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互联网类:如虚拟社区、博客、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电子邮箱、QQ等;新电视技术类: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它们都是依据数字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等主要特点。

1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时效性,表明了其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就现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而言,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和及时接收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计划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上,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央视影音App、腾讯体育等,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更是热衷于这种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和交互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单方面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好坏反馈,交互性相对来说很差。在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的传输是双向或多向的。每个网络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权利和平台,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例如当下较热的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用户不仅可以轻点鼠标轻松获取体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编写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其交互性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使体育消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手机体育App等,只要你想知道,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获取你想知道的体育信息。新媒体的便携性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观看现场比赛实况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任何信息时,信息没有对特定的人群,不具有其针对性和专门化。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门化的信息,使用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和急需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新媒介的演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趋势。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性特征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赛事信息,由被动接收转换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赛事信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传播,更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受众所接受。

2新媒体发展衍生出的问题

重娱乐,轻信息,缺乏新闻信息的该有本质属性——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高度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缺少新闻信息的把关人。有些网站媒体“唯速主义”,为了抢头条,为了提高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播报的体育信息过度娱乐化,不偏重体育信息本身,而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隐私及花边新闻等方面。强加娱乐性的装饰手段,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发生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信息监管力度的缺失及不足,使得基本上掌握这种信息技术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网络技术的虚拟化和个人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并且一些公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恶意传播低俗、血腥的内容且屡禁不止,更有网民盲目跟帖,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导致了许多体育新闻偏离了真实性,同时也影响和侵犯了许多体育明星、机构等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创新。真实性是任何新闻信息都要遵循的原则,任何凭空捏造的新闻消息都不叫新闻,体育信息也不例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隙。新媒体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世界”,是信息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任何机制限制的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消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各种虚假消息、过激负面的言语横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3结语

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新媒体的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手段,因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传播特质而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追捧,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大众观看体育比赛、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对于其消息影响的分析不仅要考虑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原因,也要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体育新闻传播一次次有了新的改革和质的飞跃。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优点,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和互补。

参考文献

[1]蔡明亚.手机媒体发展对体育赛事传播的影响[J].体育科研,2010,31(4):16-17.

[2]顾若兵,张卓.北京奥运新媒体的实践及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9,30(5):24-26.

[3]贾惠淇.新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2(3):142-143.

[4]杨剑锋,雷海平.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1):127-130.

[5]黄元松,何婧.浅析新媒体对我国体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5(1):142-14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缺点;课堂教学;互补关联

目前,多媒体技术愈加普遍使用,高校课堂中必不可少,随着长时间的使用与推广,劣势逐渐显露。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与之互补存在的优势也展现出来。如何将新旧两种教学手段有机整合,成为各大高校深入关注、研究的重点话题。

一、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缺点

曾有人提及:“形象具体并不一定全部作为教学课堂的优势之处,往往抽象的东西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仅仅凭借语言,将教学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抽象的思维动脑能力水平,接着学生经过语言教学后接受有用的信息内容,用耳听,用眼看,使得教学内容与目标配合得更加灵活、默契。再加上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熟练地应用教学资源和备课资料,同时也突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自身优点。

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手段对学生也有一定的熏陶作用,潜移默化中提高课堂效率。举例来说,优美整齐的板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让他们享受美感;再加上,高校教师的每一处眼神、表情以及手势等无声细节性语言都能指引学生,给予一定量的课堂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课堂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思路更加顺畅,促进师生情感间的交流互动,构建良好的现场教学环境。

理所当然地,传统教学手段亦存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效率不够高。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板书的时候耗费过多时间,学生所面临的难题就是不能透彻地理解老师讲解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用的教学资源,尤其针对课后习题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显。

2.复述原本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讲到老师必须重点强调的内容时,只能重新在黑板上再写一遍出来;有时候讲课内容需要与前面内容相呼应时,就需要再去翻找之前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由于自身记忆深刻直接口头复述,但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都跟不上老师回忆内容的思维速度。

3.存在课堂笔误,可能误导学生。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笔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可能因为小小的笔误而引起很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耽误学生的整个高中课程学习生涯。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缺点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使抽象具体化,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原本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或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和抽象的教学信息,让其更加直观、具体、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及动脑能力。大幅度扩充课堂整体信息量,使教学效率提高至最大化。

但有利必有弊,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有各样的不足之处,首先整体教学内容过于深奥,教学节奏快速,若是依赖多媒体技术过度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削弱学生学习课程、探索知识的自主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性及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其次过度依赖所谓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案,肯定会阻碍师生间流畅的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情感流失。

三、探讨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两者的优化整合策略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门深奥难解的艺术。在其中老师占有主导性的作用,地位一直不可撼动。两种教学模式,不管哪种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高效的教学成果。

若学生想要将课本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财富,所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肯定不能摈弃原本的传统教学,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使课堂知识难度降低,变得更加直观简单,更加生动具体,方便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创造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现代化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而已,并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老师自身教学主导性是不可动摇的。由此可知,应该将这两种教学手段有机优化整合,采取取长补短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达到教学最高水平。

首先,从教学思想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有效地将这两新旧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会产生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的心理,因此,在课程教学时必须要避免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千万不可生搬硬套。必须将教学课件当成备案的电子资料,课堂上完全熟悉教材重点,尽可能地扩充课外知识,将所有内容都熟记于心。总而言之,老师必须能控制多媒体技术,而不是被多媒体技术牵引着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应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温习,启迪学生思考,将这些教学理念融入于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增加师生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平台。应该以教师教学作为课程核心,多媒体课件作为辅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老师主导提出问题所在,由学生在课堂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被迫接受老师强塞的知识内容。只有做好这些方面,才能使得教学水平更高,提升地更快。

再者,依照教学内容对象的不同,以及多媒体技术及传统教学两者各自的优缺点和课程原本的特点属性,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手段。举例来说,针对那些文科艺术类型的课程,需要配备图形、视频、声音的,要么直接观看实物风景,要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将色彩、画面感呈现在每一位学生面前,老师课堂上抽象的讲解是达不到理想教学成效的,必须经过多次的多媒体视频画面赏析,尽可能地将所需强调的课程重点思想及难点内容剖析透彻。当然,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只在精美的图画、视频上,必须要注意老师课堂上每一句教学重点、考点,注意板书内容,记录其精华内容。而那些需要较强逻辑推理思维方面的教学科目,因为思维节奏紧凑,且要有步骤地推想探索,就要求老师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清晰地将推导方程式写出来,把那些抽象、不具体的课程知识重点书面化,精准地呈现在板书上,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加透彻,由此可见,这种类型的课程其实并不适用于多媒体技术教学,虽实用性不足,但仍然可以利用画面、声音等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换句话说,根据各类型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性地采取某一种教学手段为主,而另一种教学手段为辅,两者互补结合,才会最大幅度地提升教学质量水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和高校传统教学方案可谓是各有所长,两者间可以算是完美互补关联。只要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不擅长的地方,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优势就会突出,相反,传统教学手段不擅长的地方,多媒体技术必将补上空缺。由此可知,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两者有机结合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