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范例6篇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范文1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文学 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75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 and Internet Literature

ZHAO Ke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7113)

Abstract Literature helps with the new media platforms, web-based media, the media, prompting the network to produc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he new media network literature provides technical platform for the network literature hardware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its scale expansion to create a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Meanwhile, the new media for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operations provides objective conditions, greatly promoted China's online literature market today, making it gradually scale,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derivatives field, initially showed great market value.

Key words new media; Internet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向人们传播信息,提供服务。而文学借助新媒体平台,以网络媒体为基础媒介,成为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传播文学。这种文学与网络的结合,促使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通过整合传统文学制度因素逐渐形成新型的文学制度模式。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文学在新媒体的推动之下,呈现出硬件技术多样化、供需规模扩大化、创作运营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 新媒体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

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移动阅读设备的问世、广泛使用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目前,网络文学正向 PC 、手机 、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 、智能电视等多屏终端扩展,特别是3G手机和移动阅读器推广,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带来了机遇。

据CNNIC2010年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03亿人。手机成为网络文学用户的第二阅读设备,使用比例达60.1%。

媒体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商家专门针对用户阅读而设计了电子阅读器(电子书),越来越多的视听娱乐设备的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渐成为手机文字爱好者的网民的重要阅读设备,移动设备的使用比例达到42.6%。从现有市场情况来看,为了满足用户对多屏同源、同步阅读的需求,多数厂商为此纷推出阅读云服务,可以同一帐在不同终端、不同平台网络中无缝切换。

2 新媒体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传播渠道

网络文学的为文学原创,网民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包括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电商电子书刊平台、门户读书频道、移动阅读应用等都分布着大量网络文学内容。

新媒体的普及为国内网络文学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其呈现出阅读渠道众多、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庞大、作品供给充沛的特点。同时,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庞大,随着付费阅读模式大范围推广,并逐渐得到网络文学用户的认可和接受,整个市场保持旺盛的需求。

为提高作品的出品效率,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走向团队专业分工、流水线合作创作作品的路子,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工业化”生产的趋势。

(1)网络文学传播渠道众多,作家群体庞大,作品数量巨大,供给充沛。新媒体作为网民自我表达的途径,在网民强烈的表达欲望驱使之下,在互联网这个开放自由的写作空间中,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网络写作逐渐盛行。目前,中国网络的数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一些主要文学网站注册的数量,口径不同,数字相差极大。比如,在盛大官网介绍中,包括旗下晋江原创网、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网、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等内有注册93万,但其旗下的红袖添香就号称有注册110万。根据一些主要的文学网站所的注册的数量来看,目前,我国网络的数量大概在100万,其中盛大文学包括旗下所有文学网站的就有93万。但这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还有大量的小型的文学网站无法统计,至于博客就更不计其数了。

(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逐渐扩大,付费阅读意愿逐渐增强,消费能力逐渐提高。截至2010年12月,文学网络的使用率将近50%,用户规模达1.95亿,比较2009年的数据底增长19.9%,是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用户渗透率唯一增长的应用。2010年,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快速发展,为调动作者创作热情,吸引用户的广泛参与,文学网站采取增加投资金额、加大宣传力度、打击侵权盗版等措施。

用户的阅读花费中,手机话费支付成主要支付方式,为59.4%。调查显示,手机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阅读设备,用户对其支付功能的使用将进一步扩大。此外,网络文学用户还使用网上银行、支付宝、银行汇款、固定电话支付等方式支付阅读费,其用户比例分别为54.7%、37.2%、15.2%和15.1%。

3 新媒体为网络文学创作运营产业化提供客观条件

(1)在网络文学产业化过程中,新媒体提供的运营平台在产业链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主要分三种:一是电信运营商,二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三是终端厂商。目前,在国内网络文学市场仍然是渠道为王的情况下,拥有大规模的用户基础,就拥有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因而,新媒体平台强势地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平台在与内容提供商合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阅读及相关服务,并与内容提供商进行利润分成,其对网络文学内容的聚合能力取决于与上游版权供应商的合作,包括合作模式、供应商管理体系、供应商数量等。目前整体网络文学市场中,电信运营商的阅读基地业务是最大的收入口,占据整体市场收入规模的七成以上。其拥有相对庞大的用户群、充裕的资金、成熟付费通道,以及对手机应用推广渠道强有力的掌控权。这一些优势有助于中国电信运营商成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领导者。

(2)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全版权所有的全媒体销售体系逐渐成型。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最具代表性的是盛大文学采用的全版权运营。全版权运营是指以版权为核心,在新媒体版权的所有渠道上宣传、营销,包括电子阅读收费、无线阅读、改编影视、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的媒体版权开发。在全版权的营运之下,网络文学的产业链条越来越完整,从网络媒体开始延伸,已经涵盖了收费阅读、广告、出版、游戏、影视、漫画、杂志、手机等全媒体领域,网络文学以不同的媒体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其商业化趋势明显,产业链不断延伸,资本增值和利润效益不断增长。

其战略运营为,首先取得人气超高的网络文学作品全版权,再在网络媒体上,以其改编网游、影视或动漫,一是网络在线小说因为其开放性、连载性、互动性,更能提前占领网络市场,减少投资风险;二是可以凭借网络文学在网络上的人气,在短时间聚集庞大的消费群体;三是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内容更新更快,不但受广大用户喜爱,而且更容易固定用户群,这些优势为网络文学改编其他新媒体形式,为定位后期宣传营销战略提供了极大方便。此类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市场空间很大,据《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2010)》的调查,网络文学用户中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比例达79.2%,表示会选择玩网络文学改编游戏的也有37.8%。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网络游戏有《诛仙》、《鬼吹灯》、《兽血沸腾》、《天元》、《佣兵天下》等,电影为《杜拉拉升职记》、《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电视剧为《未央・沉浮》、《佳期如梦》、《泡沫之夏》、《来不及说我爱你》等,并获得较好的口碑。其中,《杜拉拉升职记》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的传奇,实现了从网络文学创作2000字到产值10亿元的收获。

4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环比大幅增长66.7%。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但是产业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盈利,需要通过积累用户以及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充,形成盈利规模效应,从而促使产业链各环节走向大规模盈利状态。

而将来,我国的网络文学产业化是其必然趋势。网络文学产业化在经历了探索期、市场启动期之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此阶段,网络文学与新媒体平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主要参与的新媒体渠道商将掌握核心资源。网络文化产业会逐步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条,使自身发展成为全媒体运营的数字图书资源生产、集成、运营、销售、服务体系。

基金资助:1.四川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四川省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14ZR0173);2.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四川网络文学产业的可实现性研究”(课题编号:wlwx2015001)

参考文献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新闻媒体;网络传播

具体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传统新闻遇见巨大的挑战,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新闻的渠道。而网络传播的方式,不仅能够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加快,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网络民众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具有丰富的传播形式以及较强的互动性,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影响,更加具有便捷性等优势。打破人们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开拓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社会认知水平。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为新闻改革创造更多的机遇,采用全新的改革方式有效的与网络传播进行融合,能够确保新闻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平稳发展。

一、互联网思维下新闻与网络传播融合的作用

1.拓展新闻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新闻的传播中,一般只有电视新闻、报纸新闻以及广播新闻等,其传播的途径较为单一,传播的方式过于落后,难以满足人们的对新闻的需求。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能够利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模式的传播途径,让新闻变得更加具体化,同时也能够增加新闻传播的乐趣,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同时,多种新闻传播途径也人们提供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方式,拓展人们思维方向,提高新闻事件的影响速度。

2.拓展新闻传播的内容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网络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发生的事,具有关数据表明,网络已经覆盖全球的九成以上的面积,能够快速有效收集新闻事件,人们能够利用网络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利用网络新闻,具有较高的包容性,能够将不同事件的信息整理进行,也能够创造新闻话题,让新闻读者进行自主选择,增加新闻的互动性,促进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3.拓展新闻传播的区域

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受到传播方式的影响,导致很多新闻只能在本地进行传播,新闻的传播受到地域限制影响,对于新闻发展十分不利。在互联网思维下,将新闻融合网络传播,能够改变传播方式,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将地区新闻事件在网络中进行传播,新闻传播不在受到区域的限制,促使新闻传播更具有影响力。

4.促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互动性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大多以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为主要传播方式,这些新闻传播方法,无法给让人们参与到新闻互动中,不利于新闻传播的发展,同时也难以及时收集新闻效果的反馈。利用网络途径进行新闻传播,能够为人们提供互动参与机会,增强新闻媒体收集人们的反馈意见,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

二、互联网思维下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1.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认知不足

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给新闻媒体创造更多传播的途径。但在互联网思维下,很多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认知不足,导致传统新闻与网络传播融合速度较慢,影响新闻传播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工作人员的信息水平较差,难以有效利用网络进行新闻编辑和新闻的传播工作,将网络媒体合理运用到新闻传播中。

2.新闻媒体利用网络传播的效率较低

目前,部分新闻媒体已经逐步实现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但其利用效率较低,很多新闻媒体企业没有全面开展网络传播方式,仅在一些官方网站中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新闻传播的影响效果较低,不易于新闻传播的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与网络传播融合策略

1.个性化新闻报道与网络传播的融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新闻媒体进行个性化新闻报道,内容新颖丰富的新闻报道才能够满足现在人们社会认知需求。网络传播的新闻,需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特性,从而根据用户的特性进行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对媒体用户,进行对用户情况收集和分析,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文化程度、兴趣偏向等。从而对新闻报道进行调整,将时政新闻、娱乐新闻、技术性新闻和实践性新闻等报道内容占比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满足不同的用户个性化需求。个性化新闻的特性,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要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将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充实,提升人们对新闻报道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增加新闻传播的影响效果。新闻媒体传播要建立在互联网背景下,根据用户的数据思维,进行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而利用网络平台技术,要掌握新闻传播数据方向,根据数据推算,对网络平台用户社交、兴趣等方向进行了解,从而制定详细的新闻推送计划,为用户带来个性化服务。同时,新闻媒体也需要提高用户的阅读参与性,开展会员等级制度,当用户阅读新闻数量越多时,其会员等级提升越快,也可以开通平台签到制度,促进新闻用户能够每天参与到媒体阅读中。新闻媒体也要开通用户反馈、社交、娱乐等功能,丰富用户新闻体验,存进新闻网络传播的发展。

2.利用新闻传播与产业经营的融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新闻媒体网络传播方式过于落后,仍然采用被动访问进行传播,用户通过浏览新闻网站和新闻APP等方式进行访问,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有限,知名度不高,导致新闻媒体的用户数量较低,新闻媒体企业很难利用广告创造更多的收益,因此,需要新闻媒体创新网络新闻传播的方式,根据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新闻推送,确保用户能够新闻网站进行浏览,网站的广告收益也会随之增加,为新闻平台创造更高的收益。利用网络新闻传播与产业经营有效融合,将新闻传播与娱乐、文化、网络购物等联系在一起,提高产业经营的效果,专注于新闻平台的内容和新闻平台的模式是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的根本,利用传播方式进行产业经营能够有效为新闻平台创造更高的收紧,两者有效的进行相互融合,才能够促进新闻发展,为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新闻媒体和商业媒体有效融合

在目前的新闻媒体发展情况来看,只是单独依靠新闻媒体进行网络传播效果十分有限,不利于新闻媒体的网络传播发展。而商业媒体的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成熟的传播的体系,能够将有效的将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传播。由此可见新闻媒体与商业媒体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也是新闻网络传播的趋势。有效的利用商业媒体传播渠道,能够帮助新闻进行快速的传播,而商业媒体的用户基数较大,提高新闻覆盖范围,增强新闻的影响力,将二者充分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新闻传播的收益。新闻媒体与商业媒体在本质中存在这一定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传播的目的、利益的收益、追求传播的效果等方面,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媒体明确新闻传播的目的,不同于商业媒体的传播,新闻媒体传播更具有一定的社会实效性,能够揭露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用户的社会认知,有效完善公共道德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第二,要明确新闻传播的利益收益,新闻传播注重社会整体结构的利益收益,在保障其基本发展的收益的同时,更多回馈给社会,用于新闻传播的建设,从而促进新闻的发展。第三,要注重新闻的反馈,商业媒体中用户较多,不同差异的用户其反馈内容也有所不同,新闻媒体要及时注重用户的反馈,与新闻用户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采取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完善新闻传播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4.增强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网络传播认知

首先,要明确新闻媒体工作的人员的思想观念,让其充分认知到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未来新闻发展的趋势,只有合理利用网络技术才能够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其次,要加强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传播需要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有一定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相关的操作,新闻媒体企业定期要对工作人员开展电子信息培训,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传播,提高新闻媒体的网络传播效率。最后,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网络事件,能够有效利用商业媒体发掘新闻素材,从而进行新闻加工,拓展新闻媒体的素材渠道,同时也能够增强新闻的时效性,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

四、结语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范文3

广播、电视乃至报业等传统媒体介入网络直播,无疑全方位地提升了网络直播的品位、视野和影响力。据百度知道大数据显示,网络直播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多年来大多一直都始终局限于生活娱乐类的秀场模式,如各类“主播”直播唱歌、模仿、脱口秀以及动作表演,逛街、做饭、出行等生活类直播,至多也就是各类会议、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等活动的直播,不仅内容时常鸡零狗碎,品位不高,如“美女吃香蕉”,“越野丛林探险”等,而且时常游走于灰色地带,靠低俗、出位、挖掘隐私等无底线的直播来夺人眼球。所以,网络直播内容无聊低俗的恶评时常不绝于耳。

2016年6月1日,美国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在直播应用Facebook Live中,对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与3位宇航员的对话进行了直播,把对网络直播的关注推到新的高点。随后,Facebook签约《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等近140家媒体和知名人士,邀请他们入驻直播应用Facebook Live,网络直播的专业化和影响力顿时令人瞩目。

在我国,2015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纷纷采用传统直播和网络直播的交互式传播等方式介入网络直播,到2017年,从全国两会到各大重要新闻现场,几乎都有传统媒体的网络直播,从而使网络直播价值导向偏低、内容低俗琐碎,品位不高等状况大大改观,跻身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平台行列。

网络直播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创造了明显的效益。且不论通过APP客户端进行各种图文网络直播彻底改变了传统报业信息传播滞后的状况,连广播电视也借助于网络直播使得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成本大大降低。一场为期半天的电视直播动辄百万元,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是制约电视现场直播的重要瓶颈。而网络现场直播对现场信号的采集要求较低,一台数字摄像机,甚至配置有高清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或PAD即可做到现场视频+音频的采集,传输过程均在网络上进行,并不需要大量专业直播人员,成本仅是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的几十至一百分之一。网络直播,单机位甚至智能手机或PAD等直播现场设备设置,完全可以由个人完成,现场也不需要额外的电力支持、过大的工作空间,从接洽到勘察场地,再到投入直播完全可以在几小时,甚至即时便可完成。这也是传统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网络直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广播电视还存在着声音、图像稍纵即逝,保存难、重复难等问题,而介入网络直播后,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音频视频,在现场直播后,均可以保存在网上随时提供重播、点播等服务,有效延长了直播的时间和空间。2016年,浙江之声和网易合作进行的“乌镇国际戏剧节开幕式”现场直播,不仅网络直播过程中就将相关视频和文字图片剪辑上网,供网友浏览和回顾,使网友不必即时守候也能观看现场全过程,并随时重温回味,而且在直播结束后依然保留在网上,供观众随时浏览、欣赏,实现了直播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网络直播热兴起,传统媒体纷纷介入,大有一哄而起的势头,使网络直播越来越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热词。但在关注网络直播热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目前的传统媒体网络直播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质量参差、品质不高等现象和诸多问题。

目前,传统媒体的网络直播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在网络上提供广播电视视频的观看,其直播原理是将广播电视(模拟)信号通过采集,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实时上传网站供人观看(收听),相当于“网络广播电视”;其中有的广播网络直播还增加了视频,即出现了主持人的形象以及部分现场画面。这类广播电视网络直播虽然实现了传统直播和网络直播的同步或交互式传播,其中“广播+视频”的模式也打破了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局限,但是其直播的内容却往往并没有因为介入或增加了网络直播而有大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在2017年3月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虽然实施“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营战略,不仅广播电视与网络同步现场直播,而且将大量的音频视频在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推送,但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规中矩”的报道,“四平八稳”的采访内容,并没有实现特别吸引眼球的效果。

另一类网络直播则是在直播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摄像机或采用智能终端采集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至网址供人观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直播”,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直播的自主性,不仅单独采集音频视频,而且可以进行音频视频编辑和上传,能够独立可控地选取直播内容。所以,这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种融合一方面扩大了传统媒体的网络传播,但同时又往往传播品质不是很高。由于新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移动设备观看网络直播,网络直播信号时常受到来自各方的移动媒体设备的影响而瞬息万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在网络直播时由于网速受限而造成的卡顿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形限制和网线等的覆盖程度不高,网速很低,难以达到流畅播放的要求,直接影响受众的观感。

更重要的问题是,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思维方式、运作模式到信号传输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网络直播的融合中势必产生各种碰撞,摩擦,甚至冲突,常常使传统媒体的网络直播品质大打折扣。在浙江之声与新蓝网发起的“河长带你去治水”大型新闻行动网络直播中,数次出现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的情况,而且几经联系,信号的调整也不能马上完成,从而影响了整场直播的效果。

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使得传统媒体的网络直播时常质量参差,品质不高,效果不佳,应当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并且着力提升传统媒体网络直播的质量、品质和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提升传统媒体网络直播的质量、品质和效果呢?

首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内容为王”既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特征,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和取胜的法定,更是传统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网络直播,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最根本的内容为王、思想为王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新闻传播、信息传播、话语传播、思想传播的基本规律也没有变。因此,传统媒体网络直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内容为王”。

坚持“内容为王”,传统媒体的网络直播在任何时候都要突出政治引领,做到权威、及时、真实,主导声音把握话语权,向社会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以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坚持“内容为王”,传统媒体网络直播要紧紧围绕重大主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和国家发展大势,贴近民生接地气,深刻反映这个时代良好的道德精神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以真实的事实、生动的表达、鲜活的语言,让传播的内容能够风趣幽默、打动心灵、入心入脑,进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坚持“内容为王”,也要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内容。传统媒体网络直播既要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更要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没有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新性内容,传统媒体的网络直播就是本末倒置。只有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传统媒体才能真正全面提升网络直播的质量、品质和效果。

其次,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网络直播不仅在于传播方式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强化和践行互联网思维,真正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和渗透,进而向新型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转型发展。

互联网的特质是开放,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地域界限,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强化互联网思维就是要以开放的思维,打破传统媒体相对封闭的运作模式。网络直播不仅仅是体现在物理时空的开放,更要体现在思维空间的开放上,不仅可以让不同行业和生活经历、不同地方的人共同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以思想火花的碰撞拓展人们思维的边界,丰富人们的知识,引领潮流,提升传播内容的品质,而且也要全方位地开放包括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网络、移动智能终端和微博、微信、APP等各种信息平台,使媒介与媒介交互,平台与平台相连,页面与页面相通,通过跨媒体、跨平台和智能推送,全面提高传播的质量和影响力。

平等交流、互动传播是互联网最大特色。强化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摒弃居高临下,我说你听单向的传统传播模式,放下身段,改变姿态,尽可能地吸引受众和网友更多地参与到直播中来,并且认真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心声,进行平等的交流,理性的引导和互动的传播,切实提高网络直播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强化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还要确立分享共享思维,并且利用分享共享获得提升。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已经不是影响力的全部,分享和共享能让传播链、价值链无限延伸。因此,传统媒体必须改变以产品为生产流程终点的习惯,不仅在网络直播中与新媒体融合,而且要以此为起点,将更多的内容在网上和新媒体中更多地分享共享,持续扩散,实现网络直播内容和价值的最大化。

第三,必须健全协作机制。传统媒体网络直播的本质是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这种融合首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举并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浑然天成,最后形成新型的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但在眼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自成体系的情况下,要紧的是发挥协作精神,健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作机制,通过网络直播的相互配合来逐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全面融合的步伐。

健全协作机制,要建立健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将网络直播看作一体,双方配备人员,完善规章,统筹安排,并明确责任、义务和督导,以事前立法代替事后应急处置,用“一体化”和“提前量”保证网络直播的顺利运作。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范文4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范文5

[内容摘要]20世纪的中国网络媒体,相对于它在21世纪的漫漫行程,只是一个序幕。全新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与传播特征及其对人们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点领悟这一序幕的意义。然而,如何在网络传播语境中实现个性化互动性传播与控制性议题设置传播、精英新闻话语传播与平民新闻话语传播之间的完美契合?这也许正是中国网络媒体在21世纪能否一路走好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媒体;互动性传播;传播模式;网络新闻话语 在媒体家族中,比照恩格斯的说法,网络媒体是20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 新世纪的阳光已经普照地球的各个角落。在21世纪的早晨,我们就中国网络媒体在20世纪最后6年从产生到发展的风雨历程,提供一个完全报告,旨在让参与或关注中国网络媒体的每一个人记住它走向灿烂辉煌之途前的艰辛序幕。 什么是网络媒体?中国的网络媒体至今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它有哪几种运营模式?在新闻传播上它有哪些特征?它的传播学意义何在?对传统媒体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它目前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它的未来之路又在何方?对这些追问的阐释,将构成本文的基本框架。 中国网络媒体初成规模 所谓网络媒体,简言之,就是媒体意义上的网络,恰如媒体意义上的报纸、广播与电视。它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新闻和进行新闻等信息服务的一种传播媒体。①与传统的报纸、广播与电视三大媒体相比,它是一种“第四媒体”,是一种“新媒体”。② 中国网络媒体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日常应用层面的快速拓展。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正式面世。1974年,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核心技术网际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诞生,这使全球的电脑联为一体成为可能。1991年,时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戈尔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正式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并在1994年投入启动资金5400万美元。这一宏大计划的展开,使互联网受到全世界的热切关注。从1994年开始,互联网开始由科研教育服务为主向商业性计算机网络转变,一批以提供搜索引擎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司,如Yahoo等应运而生。1994年11月,美国网景公司推出互联网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1.0,这极大方便了人们在网上的搜索和浏览,激起了用户上网的高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95年宣布不再向互联网提供资金,互联网完全走上商业化的道路。1996年以后,由于各国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互联网在全球迅猛拓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网际网。目前世界范围的网络用户已达4亿多。美国一调查机构认为,到2001年7月全球的网络用户将达到6.99亿。 第二,互联网自身的功能使网络媒体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所谓互联网的功能,就是指它的各种用途。互联网从产生至今已开发出十多种功能。但从目前的应用看,它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它的交流功能,如电子邮件、网络聊天(ICQ、OICQ等)、网络寻呼、网络讨论(BBS)、网络聚会(同学录)等;二是它的信息传播(与接受)功能,即网络提供了一个信息与接受的平台,如个人主页、个人帖子、信息查询与浏览、新闻定制等;三是它的商务功能,即网络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易的商务平台,如电子商场、网络拍卖、网络股票交易、网上保险等。除此,网络还有着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民意与市场调查等等方面的功能。由于传播新闻信息是互联网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它被称为一种媒介,也就自然而然了。 第三,西方特别是美国传统媒体的网络化风潮对中国网络媒体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启示。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将本报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从而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从此,国际新闻界开始关注网络,并认为它将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划时代的革命。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迅速扩展,尤其是90年代初期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美国报刊上网的热情空前高涨。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著名报刊到地方性小报,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上网浪潮。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刊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因特网上的电子报刊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从那以后,美国报纸差不多以每年60%的增长率在网上抢摊设点。据美国报协的统计,到1998年3月1日,全美 1520家日报中,已经有500多家在因特网上出版了网络版,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伴随着报纸上网的热潮,世界各地的通讯社也纷纷上网。著名的通讯社,如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合众社、俄通社-塔斯社等,也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文字、图片以及声像新闻,同时向外界介绍自己的业务情况。在电台和电视台的网络新闻站点中,美国的ABC、CNN和英国的BBC等大型广播电视公司都已迈开大步,在网上提供丰富全面的新闻服务。同时,大量的门户新闻站点和独立新闻站点(如美国在线等)也加入了网络媒体的行列。它们虽然没有自己的记者和新闻机构,但通过与通讯社、电台以及其他新闻机构进行合作,这些门户网站同样在向它们的用户提供相当全面而及时的新闻服务。由于网络媒体的编排传输完全不同于印刷报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出现多媒体新闻媒介的状态。只要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软件水平,任何单位或个人都能使用现在丰富多彩的各种软件进行电子报刊的创意设计,创办出有特色、有个性的电子报刊来。在克林顿性丑闻披露前后,曾有一个重要角色引起很大轰动,那就是德拉吉。31岁的德拉吉主持了一个名为“德拉吉报道”的网站,专门披露有关克林顿性绯闻的有关情况。③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自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后,同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5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的总数达到七八家,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报》。 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一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和《中国证券报·电子版》在网上正式发行。1月13日,《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经过3个月的调试,开始正常运行,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当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市场报》的全文和部分图片。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另外,有20多家杂志也上了网。在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方面,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自己的网站,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己的网站,同时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也上了网。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了在互联网上的网站,定名为《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新闻社的《华声月报》社于1997年4月申请了自己的独立域名,随即制作了五个专栏共10多万字的网络版,正式定名为“《华声报》电子版”,于5月25日亮相互联网。新华社于1997年11月7日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 1998年,报纸上网掀起了新的热潮。据中国记协报纸电子网络版调研会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电子报刊总数为127家。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多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此外,还有一些非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络媒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门户网站“网易”与“搜狐”在1998年开通了新闻频道,与国内的多家著名媒体建立了合作。新浪网于1998年12月成立后,在1999年4月改版成功,推出了大型的新闻中心。这些网站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每天并随时更新国际、国内、社会、体育、娱乐、财经等各种新闻信息,页面浏览量迅速增长。此类网络媒体还有FM365、263首都在线等。 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5月,还诞生了两家由某一地方的各传统媒体联合而成并试图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网络新闻媒体:北京的千龙新闻网和上海东方网。它们至今虽仅运作了7个多月,但已经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新闻页面的浏览量直线上升。据悉,还有不少类似的网络新闻媒体正在组建之中(如北方网等)。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见出,中国网络媒体经过短短6年的发展,已初成规模,它在整个中国媒体形态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管理,也在短短的6年中,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为了很好地对我国的网络媒体进行管理,国务院新闻办专门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事宜的管理。2000年10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从而初步实现了对我国网络媒体的规范化管理。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263首都在线等取得了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运营模式与传播特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约翰·帕维里克曾将网络新闻传播分为拷贝借鉴、用户化和网络原创阶段。参照这一划分,我们认为,从1995年开始的报纸等单一传统媒体上网,正是把原来媒体上的新闻信息搬到了网络上,是一个拷贝与借鉴阶段。1998年商业性的门户网站开通新闻频道,使自己带有一种媒体意味,这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进入到用户化阶段,因为它们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受众的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拓展,当然,它们在新闻的原创方面,是最遭人诟病的。2000年5月,千龙新闻网与东方网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试图在新闻原创方面做一番努力(2001年2月24日,在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结束对北京的考察之际举行的新闻会上,千龙新闻网派出了自己的采访记者,并当场向评估团官员进行了提问)。尽管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目前在原创的深广程度上还很有限。当然,一个阶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另一个阶段的结束,它们都以各具个性的方式向前发展着。

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目前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大体以三种模式并行向前发展着。第一种是《人民日报》网络版模式,即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模式。这一模式早先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拷贝到互联网上,而很少顾及互联网自身的特性。现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它们尽可能地摘掉“网络版”的帽子,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改称为人民网,新华社网络版改称为新华网等。第二种是新浪网模式,即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性网络新闻传播媒体。第三种是千龙新闻网模式,即以千龙新闻网、上海东方网为代表的网络新闻传播媒体。这类互联网媒体,依托于联合而成的地方性传统媒体,并试图按现代企业的规则运营。 可以说,这三种模式构成了中国目前网络媒体传播的主流。除此之外,一定数量的具有商业意味的专业网络媒体如焦点新闻网以及一些传播新闻信息的个人主页、个人网站,也是中国整个中国网络媒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媒体已受到社会上各方的热切关注。那么,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怎样的传播优势?即具有哪些传播特点?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从它所传播的信息角度看,其特征有:1,信息的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即在信息量上具有一种无限的丰富性,在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2,可存储性、易检索性、易复制性与多媒体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指出:信息社会,其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低;比特可以由无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他又说到:“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不过是指混合的比特罢了。”④正是在这方面,网络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的优势,真正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二、从它的传播方式上看,其特征有:1,迅捷性:即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如电子邮件等。就网络新闻传播而言,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中国大使馆被炸、中美就中国加入WTO问题签订协议以及新浪网对悉尼奥运会的报道等。因此,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又表现出一种实时传播的特征。2,全球性:就范围而言,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范围更广,具有一种全球性。这种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网络的传播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这一特征,著名学者洛特非·马赫兹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上作了分析。他说到:“世界正面对一个几年前开始的新进程,其特征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建立。它象征着市场经济取得世界性的胜利及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从基层看来,各级政府都面临着广泛使用卫星和其他全球网络所带来的全球化挑战和国际机遇。由于空间失去了连接和边界,失去了灰色地带,这一进程开始之时,恰是国界消失之日。人的思想在穿越这些辽阔的现在可以接触的空间时,不再留意边界,并无视垄断。”⑤于是,空间、边界、国界等词在网络传播中,被赋予一种新的意义。3,交互性:这一特征指称了网络媒体传播是一种传者与受者双向的互动式传播。受众可以实时地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者。三、从受众角度看,其特征有:1,自由性,指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间与地点上网,接受信息,消化信息;2,个体性,即指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一种真正个性化的传播,它的内容的设计,大多是出于受众的个体需要。如网易的新闻频道已开发出29种免费电子杂志,目前拥有368万多份在线订阅。这就是一种在线的个性化服务。因此,有人说互联网媒体的传播,最温馨,最具有人情味。 网络媒体开启了深层的传播学意义 网络新闻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形态,技术的进步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契机与活力。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它作为媒体的新内涵也日渐凸现出来。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媒体开启了诸多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网络媒体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变化。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一种大众传播机构,如通讯社、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而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既包含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媒体,也包括从事新闻传播的非专门性机构(如综合性网站、专门化的电子商务网站、政府机关网站、民间团体网站、企业网站等),除此,它还包括利用网络新闻信息的个人。 第二,网络媒体带来了传播载体与传播模式的变化。报纸媒体传播以纸质为载体,广播媒体传播以无线电为载体,电视媒体传播以电视机为载体,而网络媒体传播则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从传播模式方面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借用传播学者波斯特的术语,是一种播放型传播,是一种树立中心意识的传播;而网络媒体的传播,除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⑥ 第三,网络媒体传播的互动性特点给传统传播理论中的传受关系理论带来了重大变化。在传统媒体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传播者占据主导性地位,受传者相对被动;而网络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不平衡关系。与此相关,在网络传播语境中,重新审视“把关人”的角色与地位也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在传统媒体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是较为明晰的,其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网络传播中,在“把关人”的角色变得模糊的同时,其地位与作用也变得难以决断了。 第四,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在新闻的采访方式、写作样式、报道与编辑方式以及发行与传送方式上,带来了一种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正符合了信息社会环境中人多元化的个体性需求。 第五,由于网络媒体在提供完善而全面的信息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对受众个体的周到服务,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欲。如中国不少新闻媒体的网站已不是将自己的“母体”内容如报刊印刷版的内容照搬上网,而是在信息内容和形态上办出特色,提供网络多种功能的服务。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不仅在新闻提供方面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知的权利”,而且开设了BBS论坛——“强国论坛”,让用户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有“表达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平民新闻话语体系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那么,网络媒体传播所带来的这些新变化,给传统媒体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挑战? 我们认为,网络媒体传播虽然还没有真正撼动传统媒体的生存根基,但也给传统媒体传播带来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与挑战。概括言之,主要有:1、中国网民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根据最新统计,到2000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已达到2250万。)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分割中国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一些调查机构的资料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大多在30以下,这批人花在报纸、广播与电视上的时间已越来越少。而且,随着网络带宽技术的迅速改进,互联网、电话网与有线电视网三网趋于合一,这一分割将会更加厉害。2、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的相对数量(与传统媒体相比)虽然不大,但其增长率也是几何级数。中国目前广告收入年度超过千万的网站已有10家之多。我们知道,传统媒体的生存根基是广告。因此,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分割,对传统媒体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3、网络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多媒体性、极强的时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正是它的传播优势,而传统媒体由于自身条件(包括技术)的限制,而很难同时具备或者发展这样一些传播条件,因此,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与理念的进一步完善,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以及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方面,会倍感压力之大。 困难与希望同在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既有不同运营模式之间的个体困难,也有整个中国网络媒体在进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困难。传统媒体衍生的网络媒体,一方面有着原创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权威与真实可靠、传统媒体几十年发展中的品牌形象以及精良新闻采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但它运行观念陈旧,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同时在资金与网络技术方面,也处于相对劣势。综合性的门户网络媒体,在运行观念、机制以及资金与技术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但它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权威的原创新闻信息,虽然新浪网、搜狐网已经取得了登载新闻的许可证,并与许多传统媒体在信息资源方面签定了合作协议,但它毕竟没有自己的记者队伍,没有新闻采访权,而且与传统媒体合作的稳固性与长期性,实在是一个未知数。需要指出的是,此类网络媒体,尽管具有一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但直面一个十分残酷的竞争环境,生存的压力也异常之大。迫于这种生存压力,一些商业网络媒体,铤而走险,制造一些虚假新闻,这无疑是杀鸡取蛋。千龙新闻网模式的网络媒体,表面上似乎是整合了前两种类型的优点,而规避了它们的缺点,但实际上问题依然。从他们的运营实践看,其运行的观念特别是对互联网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并没有表现出一种前瞻性,其内部的管理机制与体制,也依然不够灵活,同时在与自己的多家“母体”的合作方面,也充满了矛盾与艰辛。以千龙新闻网为例,假如《北京青年报》抑或是《北京晨报》把所有的好新闻都给了千龙新闻网,那它们自己“吃”什么? 而从整个中国网络媒体这一整体看,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虽然目前全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2250万(据CNNIC于2001年1月17日公布截止到2000年底的数据),但它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率不到2%。因此网络媒体要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还有一个很长的距离。这一基础性形势的必然后果是中国网络媒体每向前发展一步,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实践角度看,目前各网络媒体最大的困惑与难点就是如何尽快寻求一个较为清晰的赢利模式,从而使巨大的投入与新闻的免费阅读以及微小的广告收入所形成一个巨大反差有一个全新改观。2,目前,国内的传统媒体纷纷上网所出现的一个不良后果是重复建设、资源资金浪费严重。每一家媒体建一个网站,几家媒体联合又建一个网站,一个省一个市甚至是一个县也要建一个综合的媒体网站,而网站建成后,其浏览数有多大?能发挥怎样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很少有人问津。昂贵的成本投入的结果只是把有限的钱白白在自己身上烧掉。⑦有关部门对此现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还面临着如下矛盾:1,传媒市场环境与传媒运营体制、运营理念的矛盾;2,新闻传播最大化快捷与确保新闻真实可靠的矛盾;3,网络传播泡沫与非泡沫的矛盾;4,个性化互动性传播与控制性议题设置传播的矛盾;5,精英新闻话语传播与平民新闻话语传播的矛盾;6,网络新闻信息的浩瀚无垠与有限高质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真正解决,确实有一个长远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这些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网络媒体才能更好地前行。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过去的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序幕。同样地,20世纪的中国网络媒体,相对于它在21世纪的漫漫行程来说,也只是一个序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类网络媒体,尽管谁也不知道它们能走多远,但我们认为,它们所进行的各种探索,本身就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我们可以相信,中国网络媒体,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有人根据目前所看到的现象以及世界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的中国网络媒体将会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联合+资本运作模式,即把中国现有的报刊、出版社、电视台等按市场规律联合起来,并在绝对控股的条件下引入公众股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二是融合+资本运作,即由国家拥有或控股的网络公司来收购或兼并在传媒业有竞争优势的媒体,然后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这两种模式是否可能?现在下结论,也许为时尚早。不过,我们确实殷切期待,中国的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曙光的照耀下,能一路走好。 注释: ①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关于网络新闻的概念,可参照闵大洪先生的界定:“网络新闻是指通过因特网、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人。”(见闵大洪:《网络新闻之我见》,http://cjr.sina.com.cn) ②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的年会上,提出了“第四媒体”这一概念,在具体的运用中,又出现了“新媒体”这一概念。根据笔者的理解,“第四媒体”这一概念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都并不是很准确,而“新媒体”则除了网络之外,还包括光盘、移动电话等信息传播载体。因此,我们专以“网络媒体”指称与传统媒体相对的这种新兴媒体。 ③ 许榕生主编:《网络媒体》,第6-7页,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④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9页,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⑤ 洛特非·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第5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⑥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4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⑦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报刊推出的网络版的浏览数十分低,有47%的被调查受众认为只访问过《人民日报》、《计算机世界报》等报刊的网络版,而没有访问过其他上百种网络报纸。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范文6

[关键词]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特性新闻编辑编辑能力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公共空间对专业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使得网民拥有了快捷、公开、平等和自由的新闻话语权,他们可以快速传播新闻、参与话题的讨论。在一个能够自由对话、公开交往和自由表达意见的“网络公共空间”[1],参与新闻传播与话题讨论的受众,具有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都是通过这些网络公共空间再进入公众和专业媒体的视野。尤其是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专业媒体或多或少受到网络舆论空间的影响。在新闻的发现、捕捉、跟踪报道等方面,专业媒体的新闻反映往往步网络媒体的后尘。面对网络公共空间对新闻传播权的抢夺,专业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新闻编辑该如何转变思维,把握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提高新闻传播的选题策划能力,提高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性,对提升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一、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引发热烈讨论后,形成社会热点与现象的事件,它具有极大的聚合能力和社会效果。一般媒介事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媒体界。当时电影院纷纷开办,人们发现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闻电影等对同一新闻的报道有着很强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2]。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专业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强,网络媒介事件时有出现,参与网络媒介事件的新闻披露、追踪报道,反映公众评论、媒体评说的媒体有天涯社区、凯迪论坛、强国论坛、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等公共舆论的社区空间,也有新浪、网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专业媒体的新闻频道,还有众多的广播、电视新闻频道以及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热点事件的传播交融着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笔者曾以“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为例,对几个典型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文本内容和议程变化进行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网络媒介事件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周期性和阶段性

网络媒介事件往往是爆发式的,聚集了网络媒体、新媒体、专业媒体的互动效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形成社会热点现象;但是往往来得快去得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网络媒介事件根据事件本身的客观特性、事件发生的密度和前后的间隔时间,其传播周期有数天、数周到数月不等。此外,事件传播还具有阶段性。在传播周期内大致可以分为初始爆发期、顶峰期和衰退延续期三个阶段。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关注文章发表数量激增。初始爆发期时间短,几小时、几天不等,一般在一周内。爆发期之后就进入顶峰期,顶峰期往往由专业媒体介入,对该事件进行深度报告、评论等,使得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顶峰期也很短,一般只有数天时间。顶峰期后,一般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网络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一些事件回顾、综合评论等回溯综述和观点汇集类文章。例外的是,因为部分媒介事件的议题具有两可性,受众有支持和反对不同的态度,评价有正反两面的不同舆论;或者前面的事件又牵连附带出后面的事件,这样的媒介事件就会呈现出多个顶峰期。

2.钟型与S型两种基本周期模式

我们选择了2010-2011年度前20名的网络媒介事件[3],以博客和网站新闻频道为例进行统计,绘制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图,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见图1和图2)

可以看出,网络媒介事件具有钟型和S型两种最基本的传播周期模式。正好符合法国学者丹尼尔・戴扬(D.Dayan)和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E.Katz)提出的媒介事件的两大基本类型特点的理论[4]。这两位著名学者早在1992年就提出媒介事件可以分成两类:即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仪式事件,认为两者的区别是,“重大新闻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重大仪式事件则崇尚秩序及其恢复”。当时丹尼尔等是基于电视媒介对媒介事件传播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介事件的类型与特点则更加丰富。不管是钟型传播模式还是S型传播模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具有爆发性、短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以下差异:

(1)议题类型与价值取向的差别。钟型周期图的媒介事件往往在议题类型上具有社会公认性和一致性。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比较一致。例如“李刚校园撞人事件”、“郭美美门炫富事件”、“瘦肉精事件”、“乔布斯去世事件”等;或者是重大的社会活动和仪式,例如“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神舟八号发射升空”等,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S型周期的媒介事件,在议题类型上具有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有赞成也有反对,有同情也有谴责。例如“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强拆自焚案事件”等。或者是因为前面的媒介事件而牵连出其他相关的事件,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故宫失窃+文物安全事件”等。

(2)议题出现时间与高峰数的差异。钟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大都出现在爆发期,一般只有一个高峰,议题比较集中。而S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往往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而是前后或连续出现,会产生两个或者多个高峰,所以呈现S型的周期变化。

(3)民众等参与的差异。相比较而言,钟形周期事件的民众参与议题设置的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产生聚合效应,如因某名人言论而引起的网络媒介事件,多表现出钟形传播模式。S型传播事件一般由专业编辑和媒体记者进行议题设置,发掘新闻线索,引起广泛关注吸引公众视线。如社会公共安全类的网络媒介事件,呈现S型传播较多。

3.互动互促效应

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新闻编辑主导的专业媒体和由网民自主管理的网络公共空间――自媒体(如博客等),两者对媒介事件传播具有大致相同的周期曲线。我们对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的事件关注强度进行分析,发现皮尔森指数(反映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两者之间具有互动和互促效应。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

(1)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峰点,事件关注点基本相同。

(2)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3)自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强度明显受专业媒体影响,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在唐骏学历门的6项主要议题中,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只有一个议题相关,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和对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提出异议。可见自媒体具有更多的话语自,如果不进行干预引导,将会产生另一个议题高峰和事件关注点。

(4)专业媒体在媒介事件传播的衰退延续期中关注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零”关注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专业媒体的提出议题的人数有限(专业媒体编辑人数有限)和传播任务造成的(可能要传播其他新闻)。但在自媒体中的表现却具有“长尾效应”,这也是因为自媒体的人数造成的(博客自媒体人数众多)。

因此,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者多元并进,且民众参与程度高,不仅事件的源头多出自网络新媒体,而且事件的传播者也不再由专业新闻媒体独揽,传播多呈现“自下而上”的过程,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天涯论坛、腾讯微博等自媒体积极参与传播,它们的反应速度、传播强度甚至优于专业新闻媒体。而在态度形成方面,专业媒体的意见也不再绝对权威。例如7・23动车事件的传播中,微博在新闻传播中起到议题主导作用,专业媒体反而沦落为自媒体的解说工具了,为微博议题寻找理由、解释原因。虽然专业媒体在报道评论中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倾向,但在自媒体上,充当意见领袖角色的学者、企业主管等社会精英积极阐述自家观点,并与普通民众循环互动,逐渐形成或赞同专业媒体或反对专业媒体的多种观点,有些观点的形成甚至动摇了专业媒体的先前态度。可以说,自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为媒体迎来了多元化的传媒时代,考量着传统媒体、专业媒体,也考量着新闻编辑的素质、能力。

二、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特征对新闻编辑的启示

面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是积极争取主动,掌握新闻话语权,还是步自媒体的后尘,拾人牙慧,成为他人的随从?这是新传媒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挑战,考量着专业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因此,努力提高新闻编辑在网络时代的新闻话语权的掌控能力、提升专业媒体议程设置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笔者认为根据网络媒介事件的阶段性传播特征,专业媒体新闻编辑应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积极应对,提高专业媒体的效能,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

具体阐述如下:

1.事件初始爆发期,应以“快”、“广”为原则,做好“测”的工作。

初始爆发期时间短,专业媒体要关注议题,及时跟进。所谓“快”是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与潜在的热点度,跟进事件的报道。“广”是要考虑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者的多元性,追踪信源、查证事件真实性、把握新闻价值。做好预测工作,一般有主动查询、网络调研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等手段。主动查询指专业媒体的记者可以定期主动搜索网站、博客、微博等提供的热门话题排名,结合对话题中网民发文以及对与事件相关情况的核实,判断事件的报道价值。网络调研是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问卷调查,定量了解网民对某一事件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从而为判断事件报道价值提供依据。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一般指较大的专业媒体机构会建有自己的舆情监测平台,专业编辑只要对其词频等信息进行分析,就能初步了解当时什么。

2.事件高峰期,应以“融”、“诚”为原则,做好“听”和“评”的工作。

在事件的高峰期,事件议题呈现出多样性,在网络自媒体中会出现挖苦、讽刺、影射、泄愤、谩骂等行为,专业媒体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分析网民的观点,深入分析事件的社会原因,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加强舆论引导。所谓“融”既指兼容多种自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声音,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情绪发泄、网络谣言等杂音,客观把握民众观点;也指兼顾不同民众的声音,包括有专业背景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以及普通民众,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民众提出的各种观点。而“诚”是指放下专业媒体的架子,诚心营造多元意见的倾诉空间,谨慎评论,以倾听而非急于抢夺话语权的态度去全面掌握民众的观点。网络媒介事件的顶峰期是专业媒体与民众充分互动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增强“首发力”,对事件新出现的关键节点进行及时报道;另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加强互动机制,设立媒体官方博客、微博等,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引导民众以理性的视角观察事件,减少负面情绪或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3.衰退延续期,应以“客观”为原则,做好“留”和“谏”的工作。

所谓“客观”主要针对网络媒介事件中常杂糅情绪性信息和不实传闻,这些信息或是真实中参合有主观臆想,或是纯粹的子虚乌有,若不加以过滤,将会被其引入歧途。在高峰期,由于事件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明朗,因此那时的评论只能针对某一节点进行,专业媒体重点应更多集中在与民众交流,全面把握民众观点态度上。而在事件进入衰退延续期时专业媒体不要迅速转移注意力,甚至整周“零关注”。“留”就是要“留意”,要继续关注事件,甚至要拓展议题,进行“谏”。要强化专业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向社会或相关管理部门谏言的作用,提升传播效果,弘扬主旋律。

综上所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把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和变化的特点,针对媒介事件传播不同阶段的特征积极应对,牢牢掌握主流媒体在事件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样才能真正树立专业媒体的权威,不仅不辱专业媒体的社会使命,而且在媒介激烈竞争中能处于不败之地。

注释:

[1]宁晓晓.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法制与社会,2009(2下).

[2]祝华,新单学,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1-12-23). .

[3]师曾志.网络媒介事件及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国际新闻界,2010(6).

[4][法]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邱林川. 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 传媒透视,2009,12(2).

[2]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 (5) .

[3]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 .

[4]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青年记者,20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