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范例6篇

新媒体

新媒体范文1

“数字时代”下的新闻图片特征,要求了当代摄影记者的职业素质有别与传统摄影记者。新闻摄影记者首先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的特征和修养。又要有独特的手段和能力。

作为我国特定国情舆论工具之一的新闻摄影记者,不管你是党报记者还是晚报记者或是其他报纸的记者,首先要为政治服务,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及时地报道党和国家所发生的大事和各方面的好新闻事件

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存在阶级的社会和时代里,新闻事业始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新闻事业组成部分之一的新闻摄影,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新闻摄影遵循特定的新闻理论指导。要求新闻记者具有相当的政治理论素质,在真实的前提下需要贯彻和体现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这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思想上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组织上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

新闻记者与普通记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自己的镜头来观察生活、报道新闻。因此作为新闻摄影记者首先要熟练掌握摄影技术,新闻记者必须通过熟悉的摄影器材,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了解相机、摄影机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在扎实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创新适合照片表现力的拍摄技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新闻摄影器材也在不断进步。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变化,了解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摄影技术的进步,了解数码技术数码暗房等。

其次要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新闻摄影是新闻的一个类别,但同时也离不开摄影的造型和审美。对于同一新闻形象,有的记者拍出来平淡无奇,有的拍出来则感人至深,究其原因,就是艺术处理方式的不同。新闻摄影历史上留下印记的著名作品,除了它们本身反映的历史瞬间具有重大意义之外,其在艺术上也具有特别的魅力。因此不能忽视艺术审美对新闻摄影的影响,造型艺术和美学对于新闻摄影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还需具备编辑意识,对于静态摄影记者来说在拍摄相片的过程中,就在考虑图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拍的照片进行运用。这要求新闻记者了解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和特点,了解对图片进行编辑、选择的标准和要求等。对于动态摄影记者而言,编辑意识体现为“编导”意识。在新闻拍摄现场,电视摄影记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拍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满足后期画面编辑的需要,为编导的进一步创作打好基础。这要求新闻摄影记者熟悉电视编辑的画面语言和组接规律,了解画面和声音相互配合的创作规律,保证画面拍摄时镜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新闻记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职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一个人的名利、地位、金钱甚至是家庭都可以失去,这些都可以重新获得,惟有人格不能失去,道德不能失去。道德文章不分家,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心中有“浩然正气”,才能实现人格层次的自我超越,才能拍摄出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

新媒体范文2

编者按: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工具、新媒体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许许多多方面,这其中之一是新闻的写作与传播。新媒体写作,不仅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现实,更是广大网民和新闻专业工作者都在实践、期待提高的新文体技能。文体的变化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从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元明小说到“五四”白话文,无不体现着“文以载道”、“文以随时”的时代文风与文体变革。

新媒体写作,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与探索的“新新闻文体”领域,而对于新闻报道实践抑或新闻写作教学和新闻理论研究,都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特邀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几位教授就此开辟“新媒体写作”专栏,约从10个专题,以全新的视角研究新媒体写作的理念、方式以及各种新文体的写作规律和特点。

2010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接受中外记者提问。记者会期间,正在现场的一位记者朋友给笔者发来几次手机信息,一是了解温总理引用的古语出处和《富春山居图》的情况以准确发稿,一是介绍会场动人的气氛让人先睹为快。记者会结束不到1小时,有关温总理答记者问中所有引经据典内容一一出现在一些知名网站上,国内外的报道和评价铺天盖地而来。这场超精彩的记者会,其传播与影响也出现了超精彩的效果:不但适时地被图像、文字和声音报道着,也被人们精细地解读着,更有无数网友通过跟帖、博客、微博和手机信息表达着感想、评价和各种信息。

手机、网络,这些新媒体的写作与传播就这样随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信息和新闻适时传播,体现着新媒体时代的生活精彩与传播变革。对刚刚闭幕的2010年全国两会,众多媒体这样用大幅标题报道:今年的全国“两会”,因为微博而显得格外好看①,微博是今年两会新鲜元素之一③。然而,正如有学者从另一角度指出的:“微动力”不止影响两会②。新媒体,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内容与方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新媒体引领着新闻传播的深刻变革,催生了面貌一新的“新新闻文体”。

一、新媒体写作的意义:“观众进场”

新媒体写作即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的信息交互性写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电脑、博客、微博、微报、微图、手机等各种手段,即时传播信息的写作。 与传统媒体写作最大的不同是,新媒体写作以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为表现形式,甚至几种手法综合运用传递信息。它不受传统媒体文体界限束缚,或叙事,或评论,或三言两语,也许没有倒金字塔结构,不分消息和通讯,以传递想法、看法为满足,以参与其中为快乐。这种新技术形式下的表达,不但催化出了很多新的“新闻文体”,诸如:微博、微报、微图、红段子、游击式新闻、参与式新闻等,引起了传播自身的变革,向传统媒体写作的观念、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BBC(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新闻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鲁克用5个字说出了新媒体写作的意义:“观众进场了”④。这个场,是新闻现场;这个进场,是传播者与受众对新闻现场的共同参与和拓展。当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报道着新闻现场的一切时,以前作为沉默的螺旋的受众,现在随时都可以拿起手机,敲打键盘,参与其中,既接受现场信息,同时表达个人意见,成为当然的信息传播者。

这正是传播的变革:新闻即时传播泛化,新闻内容充实细化,受众参与互动,新闻共时得到解析反馈。而在传播与互动中,传统的新闻文体写作格式被一举突破,内容为王得到最充分的重视与表达。内容与形式的交互推动,使大众传播得以全面实现。

“观众进场”,尤让人们感受到发了自由表达的愉悦和价值,从而进入个人表达的公共化。这应该是大众传播的真正普及与意义。个人不再是被动与接受的无所作为,而是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接受同时反馈,受众转而介入,知情相应表达,“观众进场”,是进到了新闻的现场,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广场。

新闻因其价值而受关注,人们的关注在实现知情后,还在有所表达。新媒体,它催生的表达方式,博客、微博、红段子等正成为反映民意的新渠道。从新闻、信息、情况而至公共生活,公共利益,乃至政府作为,人们由此获得更为全面地知情和表达,更为充分地实现自身权利和意向。在一个民主与法制共同进步的时代,新媒体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富有前景与希望的平台和舞台。“网络问政”,在当下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如此器重,得以迅速广泛切入现实生活,正是它以前景和希望沟通了政府与民众,联通了现实与未来。从这里,或许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今年的全国两会,因为微博而显得格外好看。

新媒体写作的意义,“观众进场”只是一个引子,只是跨进了一个门槛,只是展示了一个新的契机。然而,进场以后的发挥,“新媒体写作”意义的充分表达,却依然任重道远。

二、新媒体写作的对立:表达与过滤

新媒体写作首先突破了表达的困境。但在民主与法制社会,公民不只是强调表达,知情也并非完全为了表达。新媒体在实现表达的自由与便利时,同时反映出表达的隐忧与芜杂:表达不是唯一,唯一的是影响和效果。借助新媒体表达,如何过滤,是个问题。真实、客观,是新闻的原则,同样是新媒体表达与写作的底线。

据2010年3月13日新京报报道,新华网的“新华视点”专门著文介绍:两会微博是新闻报道一大进步。视点说,有代表委员直接将议案、建议发上微博,随手拍的好玩图片也第一时间上微博;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集体开设微博,众多鲜活的两会新闻受到追捧;多家报纸开设微博版面,搜集刊登源于微博的评论、跟帖;记者、网民更是身兼创作者、阅读者与传播者于一身,一边看一边写,不亦乐乎。

对于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首次将微博引入两会的报道,新华网负责人贾奋勇表示:在新华社内部,我们经过充分地论证、评估,形成的共识是,面对微博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不能缺位,不能失语,而应该主动去参与、利用。如果不参与,就是没尽到新闻人的责任。

上面的例子体现出新闻人对新媒体认识与理解的一大进步。微博引领观众进入两会会场,更重要的是引领了22万以上的粉丝进入这个现场。这个进场,是中国新闻媒体的进步,是中国当下社会生活的进步。然而,也有另类的情况。

两会期间,来自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老总严琦“关闭网吧”的建议引发轩然大波。但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透露,严琦本人并不苦恼,而是“沾沾自喜”事件引发的话题让她的陶然居品牌价值大增。有分析认为,其实,这一消息的出台,还另有原因。据严琦自己说,她是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表达的相关意思,且里面并没有断然关闭的字眼,是其他委员披露给媒体的。媒体似乎对越是雷人的议案、建议、提案越是有兴趣。

显然,微博在不经意间,发生了经济意义,而被人们直呼“注意力经济”。这个注意力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博主产生了求之不得的效果,但对两会这样庄严的政治生活大事,对普通受众,却造成一种负面与伤害。这分明在提醒:新媒体写作有着一分为二的对立性――是先传播后过滤,还是先过滤后传播?

近年来,因为网络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时有出现,如“躲猫猫”、“钓鱼执法”,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因表达的芜杂,同样带给社会隐忧。这或许是新媒体表达与生俱来的困境和难题。表达与过滤的对立,考验着写作者、表达者,同样考验着受众与管理者。

然而 ,新媒体写作的对立,是新媒体发展的内在张力,也是大众传播时代必然的内驱力。自由的表达,必然有不自由的界限;个体的公共化参与,一定有着公共的个体游戏规则。表达与过滤,与其说是一种规则,不如说是新媒体生存的土壤,成长的根基。

面对这次两会,公众思考的更是:“微动力”如何不止影响两会?因此,表达与过滤,应是新媒体写作的常态机制。写作进入一种机制,进而产生传播与影响,成为个性与公共的对立统一,这正是新媒体写作的特殊与风险。

这仍然是表达与过滤的问题。表达是线性的传播,过滤则是曲线的筛选。过滤既是管理过程,也是写作者的思考体现,而并非单一的“被过滤”。新媒体写作是线性与曲线的交互和纠结。表达与过滤,不只是新媒体写作的技巧实施,更是新媒体写作的理念本质。

使用新媒体写作,我们需要守住底线,永远记住:过滤才是表达的价值;表达需要过滤升华。

三、新媒体写作的特征:新闻写作更是一种活动

从博客到微博,人们才更具体真切地体会到新媒体写作的个性化与即时性。或者说只有到微博,人们才更具体地感受到新媒体写作的参与性――新闻成了一种活动,而不是一门专业了。

新媒体写作成为一种活动,其写作的专业性显得无足轻重,而参与性成为这一活动的核心,也因参与进一步体现了“观众进场”的意义。在社会大广场,每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因角度、地点的不同,而体现信息的多样;因表达、互动的即时性,而产生影响的力量。活而动,构成这一独特传播的社会生机。

微博入微,社会生活的细微清晰可见,个人思想情感随时表达。人们随时随意表达,即时即刻互动,在集体有意识中形成了无间隔的社会活动,从微信息到微交流,真正产生了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微动力”。新媒体写作是一种活动――广泛散布于我们生活中的公民活动,体现公民义务与责任的传播活动,推动社会知情与表达的文明进步活动。

然而,要让新媒体写作体现更好的影响力,产生更为广泛与积极的微动力,在不超过140字的短句中,或一张图片上体现博主的本领,成为“脖(博)领儿”(微博一族中的“领袖人物”,微博关注率、点击率双高,粉丝众多),而不只是做“漂泊(博)”一族(微博一族中的“散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飘忽不定。也指以“转载”他人文章为主的微博,博客内容多为“舶来品”),仍然有许多技术性专业性问题需要关注。如何突出原创,打造“薄(博)荷糖”(微博一族里语言特色、内容形式都很具个性的微博)等,都是新媒体写作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新媒体写作在它的活动性以外仍然要遵循的写作规律。

新媒体写作,体现着新闻观念的变革,催化着新闻文体的创新。

注释:

①②新京报,2010年3月13日。

③三秦都市报,2010年3月14日。

新媒体范文3

具体而言,进入人本传媒时代后,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内容源的改变、传播模式的改变以及消费模式的改变。

内容源逐步分散,人人都是内容源

以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基于社会关系的新媒体传播工具,正在构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兴媒体形式。不仅具备互联网媒体特有的迅速、多元、个性、交互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新闻传播的受众变成了内容生产的源头,海量受众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深入地参与到信息的组织、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内容的源头已经悄然变化。

随着社会化媒体如博客、社交网站,尤其是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来源已经从固定的单一渠道转变为丰富、离散的多种渠道,信息的传播主体也从专业人士走向草根大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博客用户数量为3.19亿,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年增长达到296%。社会化媒体应用人群的迅速壮大,催生了海量内容源的产生。

同时,随着手机与社会化媒体应用的紧密结合,内容传播已经不仅仅限于文字的形式,通过手机拍摄产生的大量视频和图片,造就了一个人人可成记者的时代。2011年,在诸多不同类型的社会事件发生后,草根网民已经成为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者。

传播模式的改变,社会化因素发挥作用

人本传媒时代,新媒体最具影响力的变革不仅仅是用户生成内容(UGC),而且还是信息转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人际传媒”。由于新媒体加入了人际传媒的因素,其信息传播形态既不同于传统的线性传播,又不同于即时通讯和手机的点对点传播,也不同于BBS等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呈现为一种自意识、自增强、裂变式的传播,人际传媒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

其一,人际传媒的传播路径具有渠道过滤功能,其传播渠道是由众多网民形成的信息链、信息网,不同于传统、透明的传播渠道,其最终的传播效果会被群体意识所影响。其二,人际传媒的传播过程通过编辑和增强,具有自组织的能力。人际传媒中,网民不仅仅可以传播信息的原始内容,还可以对内容进行补充、编辑。同时,用户在转发过程中的评论,很多时候比原始信息更有价值,使得信息含量往往呈现出增强而非减弱的趋势。其三,人际传媒的传播路径呈现为裂变式。人际传媒中,网民形成的传播路径是网状裂变式的,信息一旦开始扩散就难以完全阻断,同时传播速度极快,抵达的受众极广。

内容需求日益复杂,孕育个性化内容消费

内容源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网络信息的生产成本近乎于零,从而带来了信息供需关系的急剧失衡。海量信息不仅为受众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也使得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消费方式随着受众地位的提升而发生革新。

第一,受众的个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随着新媒体用户的分众化,内容生产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多样化群体的特殊偏好。同时,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在价值观和话语表达方式上与社会主流文化存有不同,使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与传统媒体用户在内容偏好上区别明显,因而只有创造出迎合这一群体的独特内容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信息接收终端的不断升级正带来信息组织方式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网络时代独特的用户消费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伴随微博、手机媒体的崛起,信息碎片化、浓缩化现象不断出现,根据CNNIC关于微博使用习惯的调查发现,手机微博用户微博更加活跃,终端成为推动信息消费模式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个性化、按需提供内容的“个众媒体”将逐步成熟起来。进入人本传媒时代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流通的若干过滤环节将被取消,尽管会造成互联网上信息的纷繁复杂,然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为用户有效过滤、集成,进而获得个性化信息提供可能。比如通过Flipboard,用户可以将喜欢的网站内容源(feed)以杂志的形式输出,这种实时“出版”、自动生成内容、个性化的社会媒体,与传统的报纸、杂志内容电子化的方式截然不同。

总而言之,以上三方面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人本传媒时代”已经到来。之所以这样称呼,其原因在于在这一时代,信息传播链条上“人”的价值将得到全方位地提升。

新媒体范文4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他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2008年,《人民日报》在建立舆情观察室的时候,也提出要打通体制内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

2012年《南方传媒研究》第38期的“本期焦点”就专门针对“两个舆论场”组稿。

其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撰文《“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指出:“两个舆论场的隔阂,需要体制内和民间双向拆除‘精神之墙’。”

资深传媒人石扉客则撰文《两个舆论场的纠葛渗透融合》指出:“到2011年以后,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影响与相互影响,已经呈现出相当细密的技术特征。”

而现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的韩国记者李成贤则撰文《中韩两个舆论场的比较》表示“两个舆论场的存在并非中国特色,韩国也有类似的问题”,并指出:“中国两个舆论场的‘一体化’将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打通两个舆论场这件事上,《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新华社与“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都是值得关注的范例。其他党政机关、单位的政务微博也逐渐成为沟通“两个舆论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交奥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第一届在社交媒体上联欢的奥运会。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带来的传播革命,给奥运会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伦敦奥组委负责传播事务的主管杰基·布洛克·多伊尔的话充分体现了新媒体与奥运会的关系:“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互联网上网速度还很慢;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智能手机还未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社交媒体还没成气候。在伦敦,万事俱备,每个人都可以用社交媒体来关注奥运会的比赛。”为此,国际奥委会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专门《社交媒体、博客和互联网使用指南》。

同时,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还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授权,面向64个国家和地区直播超过2200个小时的赛事。

而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上,独家买断奥运转播权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主动迈出了一大步。它首次在网站或通过各种新的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现场直播,而它与推特的合作,通过台网联动打造“我推(特)故我看”的传播模式,也初见成效。统计数字显示,观看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奥运节目的10岁~19岁的青少年观众上升了54%。

而在我国,几大门户网站和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也与独家转播商CNTV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社交媒体更显得积极主动。

当然,本届“社交奥运会”也不乏在运用新媒体上引以为戒的案例。比如开赛前,希腊三级跳远女运动员沃拉·帕帕克里斯托因在推特上发表了歧视非洲移民的内容,被希腊奥委会取消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而在男子足球第二轮小组赛后,瑞士队后卫米歇尔·奠加内拉因发表针对对手韩国队的不当言论,被瑞士代表团提前一轮驱离奥运会。

航母slyle

看到“肮母style”,自然就会想到之前的原型——“江南style”,以及其后势不可挡地复制出来的各式各样的“XX style”。

《江南style》(英文Gangnam 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PSY,网上俗称“鸟叔”)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SY击量一路狂飙,12月22日凌晨时分突破10亿大关。

《江南style》的走红掀起全球范围内的模仿秀,各种Style亦纷纷出炉。在我国,至“航母Style”达到高潮。

2012年11月24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在媒体报道的图片和视频中,起飞指挥员以半蹲为姿势,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向飞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许起飞”信号。

这个动作迅速引起网友蜂起模仿,且被网友与网上流行元素“江南Style”结合而命名为“航母Style”,很快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传花样百出的模仿秀照片、图片,短时间内即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11月26日,“航母Style”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抛开具体意义不论,无论是《江南Style》,还是“航母Style”,体现的部是互联网迷因(Internet meme)的巨大传染性和传播力。互联网迷因指的某个观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通常以超链接的形式通过电邮、博客、社交网站还有即时信息等途径传播。

“迷因”(meme)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1976年出版的科学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使用的。他判断“任何生命都是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演化”,而有生命的地方必然有复制因子,他给这种复制因子命名为“迷因”。稍后的1983年,美国学者侯世达提出了“迷因学”。

从“江南Style”到“肮母Style”,作为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网迷因,和任何优秀迷因一样,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诸多变体。这恰恰体现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效力。

一句话,要想真正理解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不能不深入了解互联网文化基因。

OTT IV

2012年8月,第一届中国OTT TV峰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议题围绕着“OTTTV”概念,集中在中国视频新媒体的转型探索上。“OTT TV”是“Over The Top TV”的缩写,是以Over-The-Top方式服务的互联网电视,指的是“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等等。意指在网络之上提供服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从消费者的角度讲,OTT TV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集成互动功能的互联网电视”。早在2010年市场上推出的Apple TV及Google TV就属于这种模式。

相比于国际上的OTT TV概念而言,OTT TV只是中国电视触网在当前的一种新提法,属于互联网电视概念的演进。

电视触网是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电视行业自身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在互联网电视概念之前。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IPTV实验、运营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而互联网电视作为一个市场概念早在2009年就开始走红,各家店厂商纷纷以上网看视频为名推出互联网电视产品,并通过与各大门户网站或专门的视频网站合作,获取视频内容资源。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掌控着IPTV业务的集成播控权,并绕开电信开展互联网电视等产品。不同于美国以Google TV、Hulu和iTV为代表的开放式OTT TV模式,我国的OTT TV模式强调内容的可管可控,广电总局采取牌照制方式以实现其对OTT TV的可管可控,而且将电信运营商排除在外。

实事求是地说,OTT TV真要在我国发展起来,相关政策和带宽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将影响到电视产业的未来。

APP

“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意思是“应用程序”。这个词按说不算2012年的新词,笔者将APP列在2012年新媒体关键词里,则有两个主要理由:

首先,这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表征。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大规模普及给传统媒体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到来。新技术不断推动新媒体的变革与创新。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接近5亿,使用移动终端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过亿,PC用户正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移动新媒体模式迁移。

2012年9月召开的2012年度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开放·诚信·融合——迎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就充分体现出这一趋势。APP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征。

其次,作为自媒体的载体之一,APP在2012年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如果说作为游戏、工具类应用的APP此前早就受到用户热捧,那么媒体形式的APP的出现则是我国移动互联趋势下水到渠成的事,比如腾讯在2012月15日推出的全新自媒体产品平台《大家》,表示会开放移动APP,实现其在移动终端的渠道触达。

大数据 云计算

罗列2012年热词,“大数据”不能少。不过,在笔者眼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与“大数据”(Big Data)这两词现在有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索性,就把它们搁在一起。

2002年后,Wi-Fi技术迅速普及,上网越来越方便。于是,“随时随地访问、处理和共享信息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云计算的概念因此诞生。Google、IBM和亚马逊在2005年就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打比喻说,“云计算”就仿佛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抛开具体技术细节不说,大数据其实是云计算的延伸。因为只有在云计算的平台上,大数据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数据分析也就经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大数据的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不同。

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大数据研究的学术交流,2012年10月,中国通信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而传媒界也普遍认为,随着诸种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信息数据、用户数据的积累与整合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而且势在必行,特别是新媒体的数据存储量庞大、数据信息处理量巨大、终端多样化、要求数据格式多样化,正需要云计算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大数据、云计算和新媒体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媒体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 平面媒体 人才激励

一、新媒体给平面媒体带来的冲击

1.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互联网技术开始新一轮爆炸式发展的那一刻起,就陆续有平面媒体人才不断流向新媒体,导致平面媒体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新媒体与生俱来的资本、技术和制度优势上。纵观当前的新媒体企业,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新媒体企业以公司期权制的方式在保证了员工基本工资之外,更是将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以及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一点是平面媒体行业所不具备的。

2.平面媒体精英的“个体突围”。除了被新媒体企业“挖角”之外,平面媒体精英转战新媒体领域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而2013年微信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了平面媒体精英“个体突围”浪潮。例如在2013年8月《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离开自己亲手创办,享誉颇高的媒体行业,投身于新媒体基金项目等。如果说新媒体企业“挖角”导致平面媒体行业骨干流失严重的话,那么平面媒体精英人才转战新媒体领域自主创业则是平面媒体行业高层领导者流失的一个体现,对平面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3.增加了平面媒体人的集体焦虑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平面媒体已不再是风光无限的行业,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是平面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平面媒体人不仅收入高、地位高而且又充满了职业理想和激情。那么当前平面媒体人虽然依旧笼罩着光环,但是却面临着诸多尴尬,缺乏职业上升渠道、收入增长停滞、对工作懈怠、成就感下降是当前平面媒体人面临的普遍困境。而这一困境随着新媒体浪潮的出现,平面媒体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转变为集体焦虑,从而导致了很多优秀平面媒体人才主动跳出媒体,选择收入稳定的单位如银行、大型国企等。

二、新媒体背景下平面媒体人才激励体系的构建

1.对新旧媒体内容产品统一考核。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平面媒体逐步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质量考核体系,近年来这一考核体系面对正在进行媒介融合的平面媒体显得力不从心。例如传统考核体系中没有涉及到可视化数据新闻的考核等,使得员工从传统平面媒体投入新媒体事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阻碍了新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媒介融合,不利于平面媒体从纸质产品向数字产品的转型。因此,平面媒体应当对新旧媒体内容进行统一考核,例如增加视频、音频等数字内容产品的考核,以此来鼓励从业者从事新媒体内容生产,培养传统编人员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身的全媒体生产意识,加快提升员工技能,促进平面媒体的全媒体转型。

2.完善并细化平面媒体的考核激励机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诸多平面媒体企业也开始大力实施“数字优先”全媒体战略,这种情况下平面媒体的岗位设置也出现了很大变动,如新增了视频制作师、社交媒体编辑、客户端编辑、数据分析师等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完成平面媒体的传统业务,更要负责新媒体产品的制作和拓展工作,如果单纯的将其和行政人员等同,沿用传统的考核激励机制,那么不仅难以激励现有员工,更不利于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根据个人绩效和工龄对新媒体岗位设立见习、中级、高级、资深从业者等级别,将网站、微博、微信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指标纳入职称评价体系,评价新媒体岗位从业者把关、策划、编辑的能力,使新媒体岗位的员工也能获得专业职称晋升的机会。

3.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相结合。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平面媒体绩效考核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人考核来激发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依靠团队合作,跨部门、多工种组合协作将成为平面媒体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究其原因在于新媒体背景下行业竞争的即时性和多边形将更多的强调整体策划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新媒体的不断壮大,这对于平面媒体而言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面对步步紧逼的新媒体,实现全媒体转型可以说是平面媒体的根本出路。但在平面媒体在进行全媒体转型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优秀的平面媒体人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挖掘其内在潜力。

参考文献

[1]林颖.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D].复旦大学,2014(5)

新媒体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纸质媒体 创新 思考

随着互联网、移动数据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用户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数据化、网络化深远影响了社会的文化和日常的交流,改变了当代生活的重心。目前,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国,新媒体充斥着各个领域,对传统的纸质媒体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面对这种现状和局面,传统的纸质媒体需要利用一切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并做出时代强音的一种回应。

一、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的现状和困境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中,面对来势汹汹,不可阻挡的新媒体,传统的纸质媒体无论是在生存空间还是在存在层面上,都面临着严重的挤压和冲击,发展举步维艰。纸质媒体不仅在发行数量上锐减,在阅读人群上也在不断减少,可以说,新媒体革命带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甚至是生活、交流文化。对于日益萎缩的纸质媒体,有不少专家、学者曾做出消亡的悲观论证。然而,从目前的形式来看,这一论断过于悲观,也过于武断,传统的纸质媒体并没有随着新媒体的迅速膨胀而灭亡,而是失去了曾经的领军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纸质媒体的流失了部分的读者,更流失了广大的客户,但也在残酷的竞争中艰难的生存下来,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纸质媒体的一种抵抗结果。

新媒体信息利用互联网、移动数据等传播技术,形成了数字报纸、数字、手机电影、手机电视、网络书籍等系列方式,传播速度快,传播人群广,丰富的容量,不断延伸的意义,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纸质媒体发行数量的减少,广告收入的降低,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再具有任何优势,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一味的抵抗只能换来更多阵地的丢失,只有发挥自身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缺点,适时地融入和创新,才能扭转局面,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所以可以断言,传统的纸质媒体不会随着新媒体的侵蚀而消亡,它的存在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就犹如电视不曾让电影消亡,电影亦不曾让话剧消亡,各地广播电台仍有无数的爱好者和追随者,它们都发挥着各自的魅力。所以,即使面临新媒体的竞争,二者的不断博弈,最终会使得纸质媒体不断进行改变,从而趋于一种平衡。

二、传统的纸质媒体特征分析

传统的纸质媒体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局限性,对它的特征进行分析,就需要和新媒体进行一番比较,发挥固有的优势,改变存在的劣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传统的纸质媒体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信息传播的原创性和权威性。原创性是纸质媒体存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权威性是纸质媒体客户阅读的认可性。在一个多元的信息时代社会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些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些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特别是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上,一个事件往往没有得到证实之前,特别是一些虚假的信息和不良的内容,就已经在信息传播平台上广泛传播开来,真实性、权威性、公信力往往受到了质疑,这时回头再看纸质媒体的报道,就会发现代表着严密新闻报道流程的原创之作,已经发出,自带一N权威的价值判定,这是新媒体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但是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挖掘上,新媒体要比传统的纸质媒体做的要好,它们对传统媒体信息的内容进行平台的传播,不断的发酵,形成了二次或多次的深入报道,甚至延伸到事件背后各种因素的报道,引起更为广泛的争议或议论,最终形成的是人们不仅记住了事件本身,更多的记住了事件的旁枝末节,甚至超出新闻事件本身,成为一时热议的话题。纸质媒体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差、传播内容窄等特点,在新媒体的优势下,这些劣势显得尤为明显。

传统的纸质媒体由于版面设计的局限性,有着清晰的版块划分和边界区分,有着相对稳定的阅读人群,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欢纸质的读者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传统的阅读习惯,纸质媒体提供的真实感、现实感和稳定性是新媒体无法提供的,这是网络时代纸质媒体留存的一份阅读美好,也是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倡的回归阅读本身的价值所在。

在剧烈的时代潮流中,传统的纸质媒体无法阻止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同样无法吞噬纸质媒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它们在不断争夺客户,拉拢读者,这就意味着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传统的纸质媒体创新思考

1.审视自身,明确定位。

传统的纸质媒体首先要审视自身,找到自身的优势,找准受众和阅读对象,才能明确自身的定位。任何一种纸质媒体,发出的声音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不仅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要有一定的市场性。对于综合性质的纸质媒体而言,不仅要考虑各个板块的形式,还要考虑整体的内容,推出一个或几个具有品牌效应的栏目,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现阶段,一些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在不断出新出奇,盲目的扩大或求变,只能使读者迷茫。一旦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自身的优势就无从发挥,想和无孔不入的新媒体竞争,更是不可能成功的。

2.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的纸质媒体盈利主要靠广告收入,报纸发行量和读者数量是决定性的主导内容。随着新媒体的对市场份额的瓜分,传统的经营模式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单一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身转变,以期适应传媒分化的趋势。传统的纸质传媒,广告和内容混在一个版面,或夹杂一个独立的广告版面,这种捆绑式的销售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得到其反的作用。可以考虑在产品的营销策略、渠道拓宽和技术改进等方面进行现代商业运营的探索。此外内容分化也势在必行,致力于专业,才能成为这一方面的领头羊,样样都有,样样不精,往往会成为鸡肋。再者,根据纸质媒体的受众分析,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纸质媒体的阅读,这是一种保留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这就要求传统纸质媒体重视阅读人群,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反应,突出优势,才能稳定阅读人群。纸质媒体的经营、销售模式相对单一化、封闭化,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要逐步走向社会化、开放化,只有用现代性的思维模式和变革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纸质媒体才能在未来得以生存和发展。

3.与新媒体的融合。

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也在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新媒体攫取纸质媒体的报道或观点进行网络传播,而传统的纸质媒体也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数据APP,或在专业的网络板块中进行传播,这能更近距离的聆听到读者的声音,和读者进行互动,对一些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利用网络优势,弥补自身短板,实现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转变。目前而言,这种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纸质媒体在融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有取舍性的进行选择,保留纸质媒体特色的同时,将品牌进行不断的拓展和延伸。

总之,传统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博弈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思维,才能使纸质传媒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何中华:《媒介融合下纸质媒体的发展路径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12期

[2]张恩合:《纸质媒体出路浅析》,《青年记者》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