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论文范例

体育思想论文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1992年9月,由邹学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门设了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各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后,不少学者继续探讨,使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发生了争论。有的学者不赞同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其主要依据是:主客体是哲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的主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不赞同者就此提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马克思本人讲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思想政治教育学使用客体这一概念,就会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物,从而否定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及他与教育者的平等性。于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就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料是他们共同的客体。一些书就只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写他的对应面——教育客体。归纳起来看争论的焦点是:能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与哲学主客体概念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哲学的主客体理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概念和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客体。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与哲学主客体的内涵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其区别为:第一,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不同。哲学讲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改造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人。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改造”,其含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即这里讲的改造不是指过去极“左”的政治运动中那种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用强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对象,而是指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教育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用引导、激励等方法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改造对象不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含义。哲学主客体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具有了该学科的特殊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含义有重大区别:哲学讲的客体指的是主体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指教育主体改造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三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区别,骆郁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讲得很准确:“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即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塑造与被塑造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第二,不能将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这里的客体,应该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客体指的是事物,教育客体指的是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学主客体的含义,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料作为客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造的对象就是教育资料,而不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资料。显然,这与事实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照搬哲学上主客体的概念,无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第四,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片面的。有的书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何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没有教育对象,何来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体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哲学主客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对象,特殊的方法、环境,特殊的价值追求等。当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后,主客体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赋予的特殊含义,即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其区别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教育客体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影响、被改变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内涵。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双主体说”。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为他们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双主体”说对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不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二者还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希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能在教育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互动,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教育效果都会受影响。

2.如何评价“双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他的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转变旧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他的职责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和自学理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来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体,后者是教育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就会被颠倒和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有序进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和客体,他们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认可这一点,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还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主客体尽管能够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当教育主客体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教育客体会转化为教育主体。但是,在一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双主体”?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双主体”,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会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教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导的方面。在《矛盾论》中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素质高的教育客体指导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知识落差,前者的知识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则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高于教育客体。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情况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却高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先向教育客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体学习的教育主体就转化成了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则成了教育主体。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不思进取,理论知识日益陈旧,思想观念不断僵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教育客体则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都与时俱进。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应该向后者学习,这时,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就发生了转化。第二,教育主客体优势互补,长短相济。教育主客体之间,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教育客体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教育主体,也会使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发生转化。“先生”向“学生”学习,“学生”教“先生”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第三,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配合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新的理论传递给教育主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当教育主体接受教育客体传递的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时,他就转化为了向对方学习的教育客体。二是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客体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这时,他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体于一身。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一个是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作为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尽管他转化成了教育客体,但他的工作岗位、承担的教育职能没有变,他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主体。所谓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体,当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体时,他的位置就转化成了教育主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主体”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地讲“双主体”,既会造成教育活动管理的无序,也会使教育主客体地位、职责不明确,最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争论的评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使用主客体概念的人认为,使用了主客体概念会忽视了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出来,不在于该用还是不该用教育客体概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可。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认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它,实现它。因为教育目标包含着教育客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关系到他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途。教育客体一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精神动力就随之产生,其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二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帮助下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客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了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他会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业务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由于受环境和自身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体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对他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在实践活动中确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2.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关于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从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从法律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体二者是平等的。他们的差异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从人格角度讲,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尊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从实现社会目标的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者。二者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因为教育主客体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主客体二者的不平等性。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素质和承担任务的角度讲,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主客体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教育主体是经过组织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并进行了专业培训,有的还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有的经过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锻炼,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一般来讲,教育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高于教育客体。从素质差异的角度讲,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不同。教育主体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激励教育客体掌握科学理论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客体的任务则是在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讲,教育主体的任务是“教”,教育客体的任务是“学”。他们的素质、任务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一对矛盾。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教育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要受教育主体的约束。这里所讲的约束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要用教育目标和组织纪律去约束教育客体,而不是讲教育主体要约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体的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五、结语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2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得以多样化

新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传播速度更快速,涉及面更广泛,形式更多样化的优点,这样的优点下,对传统信息的传递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迫使传统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创新与改进,这样的改革也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而且可以利用新媒体对高职学生进行更光范围、更多样的教育,教育手段也得到提高,满足时展下高职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2.资源更丰富为了让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得到更大范围的教育,新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新媒体为广大高职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仅仅是教育内容上,也有教育手段上的丰富。新媒体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内容更丰富。而且还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各种形式传播到各个用户群身边,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站、电邮、qq等新式形成用户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教师与课堂的密不可分,更自由化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信息与知识,这与传统自上而下,简单说教的教学模式是一次巨大的革新,对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3.自主性得到调动

高职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其受教程度也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效果,而充分调动高职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媒体带来的巨大作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最终带来的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平等的地位,可以公平的享受信息资源,没有身份上的区别,所以教师不再是信息的者,也能够接收者,而学生则可以是者而不是传统教育下的接收者,这样在新媒体下,学生能够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来进行思想教育,这样积极自助的学习更能够调动教育过程中的好奇心,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4.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

新媒体是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让思想政治教育不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带来更大的变化,受众群体也更加广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当然对吸引力也是日趋提高,所以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下带来的教育效果,教育者首先要将最新最全面的教育内容利用新媒体出去,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样化教学,改变传统单一教学的无味,增大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活力。另外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让教育无处不在,不论学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够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的影响,而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对教育有那么大的排斥性,再者利用新媒体也能够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心理防范,对学生老师之间感情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1.高职学生特点及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高职学生素质水平高低不一,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思想安全不稳定,随意性比较强,因此针对这样的高职学生特点,利用新媒体能够得到改善,一能够将教育信息范围扩大与延伸,让高职学生受到更大更广泛的教育内容,思考能力拔高。二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发展,多一点自主性。新媒体虽然优点多多,但缺点也不少,最大的缺点也是其最大的优点,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丰富且复杂,而新媒体下的学生联系密切,所以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不少学生长久依赖新媒体,造成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反而减少,学生的交际能力直接下降,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1)改变传统对学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讲事实摆道理的教育方式,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势在必行,在改变过程中我充分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与方式,利用新媒体的丰富内容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交流,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多样化。

(2)工作内容的创新。

教育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法,而新媒体是新兴事物,教育者要懂得利用新媒体来传播教育。比如高职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新媒体技术交流会,提高教育者新媒体的掌握程度。新媒体的传播主要还是利用网站、qq、bbs等工具,所以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学习这些,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新媒体下学生的心理防范比较弱,更能够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与生活苦难,教师就能够充分了解来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自我教育和管理。

实现学生拥有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是开展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利用新媒体对学生教育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比如利用新媒体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管理方式与途径等等。

三、结论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民主、平等的主体际关系和双向互动为基础,尊重主体的合理需求,立足于培养、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坚持以主体性为原则,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互动交往活动,但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对此却有些背道而驰。尽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争议中曲折发展,但依然不可否认其当代价值。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展的需要

首先,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扬弃。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主客体关系,将受教育者当作“灌输”的被动对象,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体价值,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个体价值。其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主体间性是个体和群体的有机融合,其中的个体主体性,既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得到加强,也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受到制约。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首要障碍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足,因此需树立全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

首先,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性、独立自主性、选择创造性的主体性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完善,使大学生真正实现“终身性”“创造性”等可持续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渊源,二者相辅相成。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及主体人格的形成和养成。再次,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建设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不明。主体性在教育理论界的兴起,始于对“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认识,因而多数情况下主体性指的仅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便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双方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现实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也无法使其主体性对等统一。事实上,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直接负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教师和辅导员外,还存在着一些隐性的“教育者”,如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后勤等人员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存在问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本身没错,但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有些学者却过于夸大主体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忽视一定的历史条件,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当中。虽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模式来解决过于完美的主体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性地看待“以人为本”的问题。

(二)实践研究的发展困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首先,置身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于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重视也会影响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对个体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知、情、意、行的发展是动机、情感、理想、意志等心理人格因素共同参与、协同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障碍或变态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主体自我意识,也阻碍了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学校教育利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放大主体性,推出具有鲜明主体性的大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和操持者。③但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升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而教育者作为主导性的主体也未与作为发展主体的受教育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使其意识到主体性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够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因此,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提出改进的对策。

三、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把握与大学生之间“主体——主体”的双向互动交往,民主、平等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环境的感染,唤醒、激活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的积极因素,使他们成为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一)科学把握“主体——主体”的双向互动交往活动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互动交往活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就是如何科学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活动。首先,互动过程要注重平等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之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独立自主的平等的主体人。因此,不能片面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贬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诉求,也不能夸大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应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建立平等的双向互动交往模式。其次,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教育者并不单单是授课教师的代名词,还要增强其他人员的“教”的艺术:即注重教师“教”的显性教育与教师“行”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学校管理人员“有形”的宣传教育与“无形”的间接尊重相结合,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的“物品”,受教育者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建立与教育者的良性互动。总而言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科学地把握这两者的互动交往是提高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心理因素往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忽视或不易察觉的个体内部因素。沮丧、焦虑、压抑、自我贬低等不良情绪、心态及心理问题既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又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逐渐加强,他们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渴望获得尊重。因此,教育者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建立“意识—地位—能力—精神”四位一体的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培养其主体精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主体人格。塑造主体人格,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以及全面发展的个体主体。

(三)营造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4

环境教育按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可分为普通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两类。普通的环境教育课程是小学到高中的环境教育课程以及大学非环境专业的课程,这主要是培养大众对环境的整体认识和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破坏的后果。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普通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做了严谨详细地研究。国家很重视普通的环境教育,因为它的受众比较广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可以培养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这对保护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该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即“要使学生懂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杨帆,1998)

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地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初步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增强环境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等。中学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环境的复杂结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等。(转自:杨龙海,2001)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正在步入正轨,在努力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有些学校一改环境教育渗透在其他学科的做法,环境教育单独设课,这足以体现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小学的《环境与卫生》,初中的《环境保护常识》等,高中的《环境保护》、《STS课程》、《环境调查》、《环境科学实验手册》大学的环境通识教育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活动上都较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高了一个层次。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通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普通环境教育是鉴于全民的环境素质整体不高而实施的,是在社会上普及环境知识,传播环境理念,从而提高全民的环境素养,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发生了再去治理。对人类环境素养的培养,环境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比政府部门和环境机构的效果都要好。环境教育就是针对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环境教育的实施也要找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目前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这就需要对人的意识进行优化,培养人类的环境意识。有人说,环境的污染首先是人类意识的污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意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环境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培养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来讲,也就是从理想角度出发,环境教育能优化人类的环境思想,让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甚至杜绝环境问题的发生。但是现实社会中人类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无休止的破坏环境,使得环境问题急剧的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环境教育的干预。环境教育试图寻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这是任何一个集团或组织都无法超越的利益,成为全人类改变现实环境问题的有力也是有效的工具。

专业的环境教育受众人群数量比较少,但是都是环境专业人员,它对环境问题的响应也是至关重要的。对环境法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是对人类环境素养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培养人类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而培养人类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专业环境教育的开展,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指出专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环保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培养环保科技和管理人才。我国的环境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专业设置和结构体系都趋势于合理,基本上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环保人才的需求。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5

1.师生关系的交流性强。

自媒体时代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中的社交工具实现。相对来说,面对面进行教育的形式逐渐变少。教师由讲台上的思想灌输转变成为平等的思想和教育的交流者。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水平较高,让教育由“说服”变为“引导”,学生不再反感教师的教育行为。师生双方之间的沟通加强,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更具亲和力。

2.教育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自媒体时代,教学活动摆脱相关设备与技术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环境、时间等条件的制约,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自媒体环境下教师更加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平台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3.以兴趣导入学习。

自媒体时代,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实施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自媒体是一个媒介,是大众用来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工具传播、获取新闻消息的。它具有平民性、多样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它易于操作,使用方便快捷,人人都能学会、处处皆可使用,因此极受大众喜爱,每时每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自媒体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挑战与机遇并存。从一方面来说,自媒体下的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容量之大令人惊叹,这使得大量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和处理就进入大学生的视听范围。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彼此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力,模糊了视听,引导了他们的思维导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复杂度。并且,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增多,便捷、多元的信息来源使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因此教师难以把控住学生思想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不过从另一方面积极地想,首先,自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前面说到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快、传播量大,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对此加以利用,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长时间、拓宽空间。其次,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练习为辅,如果能利用自媒体,多开展网络教学,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传播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不仅能丰富教育工作形式,还能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在网上与学生的互动和深入沟通,教育者能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利于把控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效率与质量。

三、把握时机,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1.创新自媒体时代下的教育模式。

要寻找新的教育模式,首先要加强对自媒体的了解、转变思想观念,以提高对自媒体运用的能力。其次,新的教育当然要有新的教育内容相匹配。既然不能阻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那么就转变思路,将网络上的信息加以利用,使之成为鲜活的教材。因此,应加大对专业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自媒体学习环境。在掌握自媒体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确立学生与教师双方的教育主体地位。教育者需要把握信息脉搏,找到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时事热点,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分析信息内容,引导其正确判断和取舍信息,提高其是非分辨能力,提升其思想境界,成为其良师益友并赢得他们的尊重。最后,教育工作者应深入院系、班级、图书馆和宿舍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现代工具对大学生施以人文关怀,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2.借助自媒体优势,构建新的教育平台。

首先,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是相互的、开放的,教育者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微博、论坛、贴吧、QQ群、邮箱等媒介和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从细微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我所在大学就有专门的官方微信、微博及党、团支部微博和辅导员微博,在上面进行思想政治传播,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其次,学校可以选拔、组织一批有热情、有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并熟悉自媒体相关技术的师生,建立一支网络监控队伍。在网络上,多数大学生会毫无顾忌地释放心理压力、宣泄思想情感,排解郁闷忧愁,发出一些有失理智的言论,引导舆论走向,误导他人。这时,这支队伍的建立就能在自媒体上以理性的声音疏导其情绪,展开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的言论,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校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在网络上开展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比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学习热情。

3.鼓励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体素养。

在网络遍及全球的时代,我们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通过讲座等形式加大网络安全与道德的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培养其自觉过滤和抵制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体素养,构建文明网络、绿色网络。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校报等校园媒体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参与思政工作建设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

4.鼓励教师培育良好的媒介素养。

教师自身应当构建相关的媒介素养培养理论与方法,结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充实教育理论。教师应坚持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不应该以上位者自居,而是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和研究学科以外的知识,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5.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

中央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通过不同的手段保障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运行,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传播途径进行管理,确保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学生信息部门、党委宣传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权责关系。要及时对组织的专题讲座、交流报告会等自媒体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报道。建立校园网络领导、监督与管理的体系,构建一支优秀的网络管理技术队伍。

四、结束语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6

随着“自媒体”这一概念的不断研究和深化,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于2003年7月联合撰写关于自媒体(WeMe-dia)的研究报告,在其中将自媒体明确定义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作为一种基于WEB2.0的新型信息技术成果,具有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多维性的传播渠道、开放式的传播维度、多样性的传播手段等特点,使过去封闭的由政府和传媒机构来主导,演变成为“人人都是记者”的开放且日渐成熟的媒体生态环境。也正是由于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充当新闻事件的报道者,一些并不具备基本媒介素养的网民,或者出于从众心理,使得自媒体也出现了管理滞后,混淆大众视听等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朝气蓬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随着个性意识的不断增强,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大学生在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积极追求。自媒体时代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的发展趋势,通过博客、微博、网络社区、论坛、BBS等网络媒介形式,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言论。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平台,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如何以校园主流网络舆论去引导自媒体时代多种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等等,都需要将自媒体的发展很好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媒体信息“爆炸式”地出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正积极寻求解决思路和途径,但其实际效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完成的任务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但由于信息传播的高速化、碎片化特征,使得信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离事实真相的状况,甚至产生恶劣的影响。这种状况与社会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已不相适应。因此,网络信息监管问题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校当中,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新一代,人生观、价值观正不断趋向完善。并且大学生占网民中相当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他们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上网来了解国内外大事,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来开拓眼界,增进对时代的理解。但由于网络上存在一些有失偏颇的信息,很有可能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强烈冲击,使他们过分追求表象性的事物,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我识别和自我判断信息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缺乏对信息的引导。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途径、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应随之完善和发展。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滞后于社会发展,理论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填鸭式”的授课方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例如,学生个体特性易被忽视,极有可能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无法真正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被过分强调,期望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管齐下。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只强调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教育方法便愈发显得不合时宜。长此以往,就出现内容与形式不相一致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势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们不再单纯依靠课上教师的授课来增加各方面知识的了解。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顺应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发展潮流,他们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增进对社会和世界的交流和沟通。这种趋势的出现更好地彰显了大学生一代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伴随大学生逐渐接受和顺应这种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就会出现他们在实际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中的障碍。例如,在遇到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难题时,大学生倾向于通过QQ空间、微博、BBS等途径去吐槽,以取得其他人的关注,而不是去和身边的朋友去面对面的倾诉和沟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自媒体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针对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社会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监管。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是记者”。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充当新闻的者和传播者,呈现出“时时可爆料”的传播态势。一些社会人士通过网上论坛、微博、博客的形式,号召网民团结起来去做社会公益事业,传递爱心,使高校大学生也积极响应,努力投身进去,发挥正能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负面新闻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后果。首先,通过法律来规范互联网信息活动,使网络世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信息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约。目前,针对网络谣言容易扰乱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国家下大力度针对网络谣言散布者进行严惩,使他们受到应有的处罚,体现了我国社会相关部门对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应通过普法教育等形式号召广大网民遵守网络信息安全秩序,从自身做起,共同营造理性、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高校应积极顺应这种网络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高校应当注重信息引导。作为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首先,高校应积极顺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调整自身的管理机制,适应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的发展潮流,加大校园网的开发力度。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党建与学生工作等的进展情况。同时,适当地公开一些学校中高层领导的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通过对学校工作、学生工作等的跟踪报道,引导学生去关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可以先在同学中收集意见,总结整理,对学校相关部门提出质询,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促进问题的解决。其次,学校可定期组织校园网络信息活动,针对一些具有影响力人物的微博、博客来评选“我最喜爱的博客”、“最受欢迎的微博”等,增进学生表达个人意愿的勇气和信心。再次,在这场自媒体的热潮中,学校的思政工作者应积极顺应,通过学校组织培训等形式,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好学生工作,关心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使信任真正成为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成为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前提。第三,教师应当结合自媒体的发展改进教学活动。随着自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作为一位高校教师,仅仅依靠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作为教师自身,首先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关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认真学习和领会,争取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避免课本知识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其次,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根据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化,将传统的授课制与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相结合。再次,仅有好的教学手段,没有新的教学内容同样无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更新应跟随自媒体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教师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和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方面的引导。在面向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方向,教师应适当加入在自媒体时代对信息与传播规范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加深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4结语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7

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小群体,其中班级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下,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由特定数量学生组成的,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以班级和个人的同步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班级群体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班级群体固有特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艺术的方法,以大学生班级群体为单位对象所进行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通过分析以下几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以获得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1.群体压力与从众。

群体压力是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的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当一个人的意见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恐惧自己会偏离群体,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下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群体压力有利于维护群体的团结,减少群体分裂,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使大多数成员获得群体归属感和满足感。但是,对于群体中少数固执己见的人来说,群体压力对其形成强大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会抹杀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所谓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现象。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班级中营造正确的舆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多数人都能够认同和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时候少部分不从众的学生就会在群体压力下发生从众现象,这样有利于整个班级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是,随着现代信息交流的迅速发展,许多不良信息,错误的舆论都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时候如果发生盲目的从众将不利于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2.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又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在群体背景下由于唤醒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一起解决问题会导致个人行为效率的提高,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潜力,最终会使人们找到更多、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办法。相反,如果人们过分注意到这种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会导致人们过度焦虑、精神不集中,反而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的思维活动,导致行为效率下降。根据这种现象,需要教育者创新教育方法,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可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竞争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同时要注意把握度,创造和谐课堂氛围,避免受教育者过度焦虑等。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或他人的参与导致个人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社会惰化的表现。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提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根据这种心理现象,教育者在组织班集体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为避免出现社会惰化现象,教育者应告知受教育者其行为效率可单独测量,从而激发成员的责任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争取为集体多做贡献,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3.模仿与暗示。

模仿是模仿者主动的,在许多场合下是有意识、自觉的,并且不受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在班级群体内部经常会发生模仿的现象,我们会看到,一些具有高尚品德、渊博知识、过人能力的人,往往会成为其他班级成员敬慕的对象,为了获得和他一样的成绩和成就,就会对其性格、风度、生活方式和举止行为等产生模仿。根据这些群体模仿的特点,教育者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作用,使其他学生对其模仿,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暗示是在无条件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思想。暗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暗示教育法”是教育者必须了解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对班级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要使班级群体首先保持一种愉快、轻松、集中的心理松弛状态,坚持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采取语言或其他形式的暗示手段,让班级群体在这种暗示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三、利用群体心理理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从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思考。

1.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将全体成员在情感、价值定向或行为方面联合起来并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学认为,当群体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给群体内成员之间的联系造成一定的困难,使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冷淡,缺乏凝聚力;群体目标的设定会影响到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一般来说,凡是目标明确,并广泛被群体成员自愿接受的群体的凝聚力会很高;另外,活动是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以上这些群体心理理论,教育者通过合理确立班级群体规模,以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科学设定班级群体教育目标,做好各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班级群体活动,如参观、竞赛、讨论、表演、运动等,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间的吸引力,提高班级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和完成。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的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每个成员必须遵守。正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存在,群体才表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对班集体及其成员进行制约和引导,使之不偏离班级群体教育的目标。比如,校级优秀班集体的评选规范,这是对班集体行为的一种导向和激励,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制度规范建设,来塑造班级群体的整体氛围和行为模式。另外,在实践中,许多优秀班集体也都订立了自己的班级规范,这些规范是以明确的条文形式要求班级成员遵守的自治性的行为规范,其建立在班级成员一致意见基础上,是班集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容易被同学理解和接受,对班级同学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和借鉴的。

3.群体领导者。

领导者是组织中的一种角色或职务,在领导过程中承担指引任务或发挥影响作用的个体。一般来说,群体都有领导者,在班级群体中,辅导员和班长等都是群体领导者。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这些领导者的作用。首先,要强化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创新功能,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改善教育环境;发挥辅导员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的组织功能,组织班级开展讨论、竞赛、参观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功能,使班级内部关系和谐,班级意见一致,加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群体的积极作用。学生骨干群体是大学生班级群体中的一个“核心”群体,主要包括班长、学习委员、团委人员等,这些学生骨干群体既是教育对象,同时又承担者一部分教育管理的职能,又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这部分群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4.群体心理现象。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8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自媒体时代高等院校的治理模式受到极大挑战,新的思想潮流、制度变革和教育问题不断涌现,思想教育工作者逐渐面临失语困境。

1.知识失语。

知识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重要源泉。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是以知识的筛选、传播与分配为基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自媒体时代,“人人皆为记者”,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使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手段成为大学生“观点自由市场”的新空间,以“秒互动”的方式,形成面向社会和公众获得话语权的“公共能量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在频率、权威、数量、形式等方面都难以抗衡“网络领袖”的话语,其撕心力竭的知识性“呐喊声”往往被淹没或隐匿。

2.角色失语。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高等学校中扮演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复合型角色,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由于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多元化态势”的日益确立,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三种角色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呈现出一个“树状结构”,反而像来自三个不同方向的直线相交汇在思想教育工作者处并向外散发出去,致使思想教育工作者经常以“变脸”的方式转化身份,进行话语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角色。自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角色的频繁转化,将会使其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更为艰难,并且逐渐模糊角色,迷失自我。

3.公信力失语。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一般采用论坛、跟帖、留言板、微博客等载体来关注校园热点、焦点问题。但思想教育工作者对自媒体工具运用技术和操作能力远不如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相对欠缺,不能及时准确回答学生质疑,传播效果反而偏弱,学生对思想教育工作者产生一种“不信任”,并逐渐演变为“网络暴民”。思想教育工作者渐失公信力,“民怨四起”又不能得到有效排解,只能在激愤中形成“大学生”和“思想教育工作者”两个舆论场的隔阂和对峙,并持续把这种对峙情况融入到了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4.理性力量失语。

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更深刻地源于自身理性力量的展现。思想教育工作者作为独立个体,更多以理性判断和理性能力发展为源,指导大学生自主地面对社会现实,获得社会经验,增强社会生存能力。然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环境异常敏感,并具有一定的洞擦力,他们并不完全接受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会根据自身观察和切实经验形成自我价值观念,选择性地接受指导,这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削弱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生命力。倘若思想教育工作者以话语暴力代表权威意志或者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只能显示其话语理性的苍白无力,也就逐渐丧失了其话语理性的指导力量。

二、机制探究:自媒体平台的双重主客体

自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师生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操作技能的掌握,为自媒体工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生存的土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更加自觉地运用自媒体工具进行网络参与、表达以及监督,充分实现话语权。自媒体工具兼有双重主体和客体,其角色的确定是依据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所承担的责任来界定的,一端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体系,一端是大学生话语体系,交叉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博弈机制,形成两条主线,即以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体系为主导的自媒体平台和以大学生话语体系为主导的自媒体平台。第一条主线:以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体系为主导的自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想教育工作者作为自媒体平台主体,关注学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和人生指导工作,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自媒体空间的话语权,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生命力,达到新的“纳什均衡”状态,最终实现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正和博弈。第二条主线:以大学生话语体系为主导的自媒体平台。大学生作为自媒体平台的主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塑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自媒体平台上大学生通过自身的洞察力和社会经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进而表达诉求,评判学校的发展和举措;关注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做人做事风格,寻找榜样的力量。大学生年轻、敏感又极具活力,通过自媒体平台,完成触发、表达、聚焦、沟通、转化五个环节,拓展话语权,设置议题,评论转载,经过价值观念碰撞,形成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进行沟通的“公共能量场”,并将博弈结果及时反馈给对方,实现自身诉求。

三、策略选择: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重塑

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加强和重塑在于其对大学生的导引力,而不是迫于某种制度安排或赋予强制力的约束。

1.扩展知识来源,增强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能力。

思想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者和表达者。自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借助自媒体平台学习网络基本规范和常识,熟悉网络用语,强化自媒体工具应运与操作技能,扩展业务知识;主动关心时政和社会动态,善于总结思考,能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召开主题班会,增加社会共识,扩展时事知识;借助网络远程教育,接受网络培训,扩展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并借助微博客、微信、状态等自媒体形式分享自己所学知识或心得体会,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提高应用能力,扩展学科知识;通过自媒体群组,注重与同行交流,借鉴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扩展经验知识。为此,可强化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公共能量场”中的影响力,实现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2.重塑主体角色,强化思想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者借助自媒体平台,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风格,有立场,讲原则,注重参与型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在一种相对理性、成熟的网络环境中“参政议政”,培养学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自觉从“愤青”走向“智者”,以理性克制情感,实现虚拟到现实回归,网民到学生的回归。结合学生实际和自己的经验知识,形成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话语,消解自媒体平台中的话语霸权,均衡各种话语比重,尊重大学生表达权和话语权,平等对话,通过自媒体平台找到与大学生的相容点加以引导,顺势而为,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隔阂和对峙,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共同推进协商,达成共识。

3.强化公信力,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体现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信誉度以及影响力。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塑造个体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思想魅力,注重涵养,深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成为自媒体时代教育管理工作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学校应该完善晋升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鼓励思想教育工作者发展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公信力。面对网络舆情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思路,增强媒介意识,积极占领自媒体文化阵地,开诚布公,慎待话语,做好信息传递工作,防止因个人言语不当或解释不力,被放大为学校言行,损伤师生关系。积极、妥善面对学生质疑,不盲目批评或指责,对自身有错误的要敢于道歉,有误解的即刻澄清,纯粹情绪性的声音必须坚持以静制动“冷处理”,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制高点,主动、客观、公正地权威信息,赢的话语的主动权,真正做到潜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唤醒理性自觉,强化思想教育工作者理性力量。

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理性发展应注重理性研判和理性能力发展两个方面。通过自媒体平台,积极对学生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把学校的规章制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学生文明、有序、理性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并优化网络环境,唤醒学生的理性自觉。同时,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倾注思想和情感,强化自身责任意识,主动克服一些意识淡薄的网络行为,自觉抵制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违背现实的言论、甚至低俗的言论,不肆意传播,不妄加评论,将表达权和自身行为控制在法律给予的自由限度内,不超越法律准则的边界,创新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权,以喜闻乐见地方式牢牢占领大学生的舆论阵地,赢得话语权。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