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体育思想的差异

古代体育思想的差异

 

古希腊奥运会源于公元前776年,每四年举行一届,共举行了293届,历时1000多年。这一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整个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的历史时期。由于地域、政治、历史、文化等背景的不同,促使两国体育思想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将对这些差异做一历史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来认识、了解东西方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的历史根源和特点,为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体育思想产生的文化历史渊源不同   古希腊体育源于宗教祭祀活动,而古中国体育源于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古希腊民族崇拜神灵,经常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希腊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赛马、赛船、火炬接力赛”[1]等活动,在祭坛前向神灵奉献精湛的技艺,显示身体和精神的力与美。应该说希腊人是“用体育竞技来娱乐神,祈求庇护”。[2]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祈求活动中的竞技表演逐渐发展成为定期举行的竞技运动会,其中全希腊性的竞技活动称为泛希腊运动会,当时的运动会都同宗教崇拜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影响遍及整个希腊。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个宗教节日。   古希腊运动会的宗教色彩更多还体现在运动会的规定上:运动会开幕前,由神殿祭司在神坛前进行点燃圣火、祈祷、敬献供品、宣誓等祭祀程序;而古中国的体育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生存的需要。人们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这就要求身体有较全面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跑、投射、跳跃、游泳、操舟等技能。[3]   人们将这些身体活动技能传授给后代,逐渐孕育了古中国体育的萌芽。   2体育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   古希腊文化的形成是与爱琴海诸岛及周围沿海陆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古希腊人居住的希腊半岛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半岛东、西、南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山峦重叠。由于境内多山,可耕面积有限,加之夏季少雨,上地不太肥沃,因而农业远不象东方大河流域那样发达。但丰富的海岸线使古希腊人航海、经商条件较好。古希腊文化正是从爱琴海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性质和特征。海上商业和贸易形成了古希腊人的冒险精神,强烈的竟争意识,外向的性格,英雄主义等观念。   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古希腊人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即古希腊人特有的浓厚的英雄崇拜色彩,崇尚力量,以肌肉发达为美,它是孕育古希腊体育思想的沃土;古代中国地处北、西、南三面陆路,东濒无法横越的太平洋。世世代代生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此形成的民族特性是对大自然依附性很强而征服不足。原始朴素、和谐的思想和宽和的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竞技性不强,显现出以和为贵的君子之交的特色。这种民族文化的心态也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养成向内发展,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喜竞事、形体自娱的大陆体育文化思想形态。[4]   3体育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不同   公元前8世纪,希腊进入奴隶制城邦时期,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大小城邦都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共和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而古中国是政治集权制国家。高度集中的专制统治不允许竞争的出现,因为竞争意味着不稳定,是政治的异己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体育只能走与医疗、养生、保健等具有实用主义活动相渗透的道路。道家文化中蕴涵的自然养生,以静修身,保健养生的体育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对生命、健康的认识和生活态度。   4体育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不同   古希腊城邦经济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商品经济要求打破城邦界限,血缘关系在商业利益面前彻底瓦解。血缘关系的铲除使“人人平等”的思想树立起来,摆脱了等级观念,提供了希腊公民在政治经济上相对平等的权利,也提供了公民平等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希腊城邦制的核心成分是自治、民主、法制、平等。这种民主的政治制度,使古希腊人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权意识,由此也使得体育运动中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精神、价值的全面实现,形成了西方古代体育激烈的竞争性和开放性。古奥运会就诞生于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政治背景下;而古中国世代生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华夏民族已习惯于相当稳定的生活方式。血缘关系的联结也因此特别重要,宗法制度相当严密,社会生活中等级观念极为严格。华夏民族的特性是谦和忍让,遵循天道、合乎常理是中国人的心理定式,因而在体育上则出现了中国的养生术、武术及娱乐体育的发展。   5体育思想产生的教育背景不同   为了扩张和防卫,古希腊的公民全民皆兵,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各城邦都采取各种运动方式来培养符合战争需要的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完人被认为是在理性支配下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他们以智慧、正义、节制、勇敢诸德教育青少年,把体育作为培养人的勇敢品质的最好途径,这种观点使体育成为促成完美人体的两个制度之一。因此,强健的体魄成为良好教育的标志。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体育的主要内容有赛跑、跳跃、掷标枪、掷铁饼、角力、肉搏术、骑马和及球类游戏等。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一方面为古奥运会培养运动员,另一方面大规模、长时间训练既丰富了竞技体育内容,又提高了竞技运动水平;中国历代统治阶级从其自身的各种利益出发,均将竞技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军事训练中。某些具有健身强体的竞技项目,被作为一种实用手段引进练兵活动中,其竞技性受到了限制。在教育上,古中国以私学为主。除了孔子的教育中还有射、御的内容,似乎体育内容在教育中不多见了。失去了教育的依托,体育只能是走上一条封闭的自我发展模式。因此,古中国的体育具有强烈的民俗性,注重内外兼修,缺乏竞技性,但更注重体育的养生保健(如行气、异引术、五禽戏等)和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如蹴鞠、围棋、中国象棋、投壶、杂技百戏及角抵等)。#p#分页标题#e#   6体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不同   古希腊的体育文化是以主客两分、身心两分为哲学基础,追求精神世界使人们勇敢开拓、探索未知,以发展人的能力和体力,即永远第一,争取超过别人,并逐步形成了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为基本模式,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文化思想。而古中国的体育文化是以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观念。[5]   7体育思想促使体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体育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体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古希腊体育侧重于培养人体造型和肌肉健美;而古中国体育更加关注人的健康与长寿。为了抵御各种战争,提高身体能力,古希腊人以“全身发展平衡”为基本,以肌肉沟回为精美,以发达的左右对称为荣耀,不断塑造强健的人体造型;而古中国体育除了特别讲究的装束和潜在深处的美之外,更注重健康与长寿。   《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6]可以说,古中国体育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