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实践课程质量较低。以毕业论文为例,应付现象极为严重,不少学生的论文是从网站上下载的,经过一些“加工”;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都是模糊的,更没有经过立题、开题、搜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等实际过程,论文撰写的质量可想而知。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2.1定位。必须摆脱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一致”的实践教学模式,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使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活动,所培养的须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应是吻合的,应围绕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开设相应课程,并制定相应的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授课计划、教法和科学的考试考核办法等。在理论知识具备“综合素养”的原则下,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所修科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重新组合,突出知识点、技能点、应用点、提高点,有时间有步骤逐步组织和实施。

2.3实践内容的构建。必须以突出能力为中心,身体素质综合发展为基本,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的实践不应只局限于哪个学期,而要贯穿于始终。

2.4指导教师。大多数指导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教学内容不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给予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力度较低,所以,必须制定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才能及时有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5自主学习。入学伊始,应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并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成为习惯,使学生主动适应,这样会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6实践基地一体化。在注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应使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校内的各类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做到校内外实践的一体化。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3.1相关制度的保障。围绕实践教学的要求,要在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制定有关规定,并科学的组织实施,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并能顺利进行。

3.2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以健身俱乐部为例,在此工作的教练员都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长期聘请这些教练员为校外指导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硬件保障。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针对性的创建“创新基地”、“实践实验区”等,并适时改进设施和设备,确保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3.4评估体系保障。建立一整包括课前任务、教学文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相关指标与权重的科学、合理的具有本校特点的实践教学课堂评价体系,建立学校、学生社团、职能考评机构和用人单位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制,提高考核体系考评的实效性。

作者:李庆军 钟波 杨连波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