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宣传范例

食品安全宣传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1

1.1西藏高校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1学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了解,目前西藏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放在防火、防电、防化学危险品、防止交通事故、防溺水以及防震减灾、管制刀具等方面,而对学生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见有真章,校园内几乎听不到也看不到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学生对食品的安全意识有多高,对食品的安全理念是否正确,在生活中是否能自觉有效地预防不必要的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问题,更应该落到实处。

1.1.2校内外摊贩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令人堪忧。

据调查,西藏高校学生在校外街边小摊就餐的人数数不胜数。比如西藏大学新校区校门口经常有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烧烤类和油炸类食品为主,学生及社会人士对其是否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是否使用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的食品一无所知。对于烧烤类食品,尤其是肉类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烧烤类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吃一个烤鸡腿就等同于吸60支烟的毒性。常吃烧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不爱吃烧烤食品的女性高出2倍。因此,为了让学生远离此类食品的危害,我们需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1.1.3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设计了“食品安全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西藏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西藏大学新老校区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在西藏大学新校区校内外就餐的个别学生做了现场采访。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理念、食品安全常识、食品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等方面。问卷调查及现场采访结果表明:西藏大学绝大多数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在日常饮食生活当中,几乎很少考虑过某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已知某些食品如烧烤类含有苯并芘、腌制类食品含有亚硝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下,依然经不起该类食品特有的“色、香、味”的诱惑,忍不住要去吃。采访中,居然有学生透露,每天一到吃饭时间就想到校外吃油炸类或烧烤类食品。比如,问卷调查中问题之一:当学生在已知烧烤类食品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苯并芘的情况下,选择偶尔吃的人数达到68%,选择不吃的人数仅占到28%,还有4%的学生竟然选择常吃。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1.2西藏高校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西藏高校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宣传工作,未能使食品安全知识在校园内得到广泛的普及,致使学生在饮食安全问题上成为“盲人”和“瞎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及认知性以及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护学生切身利益,促进西藏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西藏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对策

2.1在校园内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各校可根据校园内现有的宣传设施如:LED显示屏、校园内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宣传。内容可涉及以下方面:①食品安全的定义以及食品质量主要有哪几项基本要求;②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如何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③如何预防食品中毒,突发性食品中毒应如何进行急救;④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⑤如何鉴别食品的真假及品质的优劣;⑥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⑦食品安全烹饪;⑧保健(功能)食品与药品的区别;⑨常用食品安全选购、食用与保存方法;⑩食品安全的消费保护措施等。另外,可有效利用早、中、晚校园之声广播将每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校园内进行选择性宣传。通过上述途径可有效加强师生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学生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

2.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西藏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校内外熟悉或精通食品安全常识的专业老师或专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专题讲座。就2.1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知识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了使讲解的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穿插一些跟食品安全相关的动画或动漫或播放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视频。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常识系列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对自己生活当中的饮食安全意识,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3开设食品安全教育交叉课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建议各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跟食品安全有关的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如:《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等课程。这样,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兴趣或爱好自主选课,使得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及知识面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跟食品安全及营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进而保护自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结合上述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等的开设,建议各高校以“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对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及奖励。这样,一方面可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起到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有效了解学生对食品安全常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2.5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无论是校园外还是校园内,食品安全隐患将始终威胁着学生的健康及生命。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园内的学生食堂及校园周边的餐饮店的食品、饭菜、食用油的来源、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在使用前是否经过消毒、清洗干净以及炊具、用具用后是否做到洗净、保持清洁等方面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以保证其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害。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食品及餐饮店在校园内进行通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面临的饮食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3结语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2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管网络建设

我区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和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调整充实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切实加强领导,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区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区重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明确职责,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区食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各部门的协作配合。二是健全机构。在各镇(街道)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各社区、村配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三是经费保障。加强食品安全经费保障力度,2013年我区财政预算内投入食品安全专项工作经费60.27万元,为我区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二、强化监督管理,落实食品安全监测机制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及风险监测体系。结合我区特点,制定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警,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此外,针对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豆芽菜、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问题产品(塑化剂)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我区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全区主要食品抽检计划并落实监管部门抽检工作。同时,认真办理有关食品安全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今年来共办理区人大建议3件、政协提案1件。二是推进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系统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肉类以及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在市区某肉制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可追溯应急演练,从而提高我区食品监管人员、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三是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摸排调查工作,加强对企业诚信信息的管理、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每季度对大型商场、超市食品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公开评价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情况,此外,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单位签订《商贸企业诚信承诺书》,营造良好商业氛围,有效的引导了辖区企业有序经营,规范了市场秩序。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我区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通知》(明政办[2011]182号)文件精神,建立我区食品安全奖励机制,依托“12315”平台,积极拓宽社会监督有效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受理、处理申诉、举报,积极排除、解决消费纠纷,认真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今年以来,“12315”共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44件,立案查处2件,罚没0.9168万元。

三、层层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食品安全宣传月、宣传周以及食品安全道德领域突出思想教育和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四进”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创造良好氛围。

1.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四进”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围绕“食品安全,健康成长”的主题,开展中小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抵制假冒伪劣”主题征文比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学校等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安全、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强化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和周边餐馆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二是开展食品安全进企业活动。围绕“持续推动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加快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工程”这一主线,农业部门开展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等现场咨询活动;质监部门开展企业观摩检查、“实验室开放日”、建设食品示范工程、“六好”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动员会等活动,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三是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活动。农业部门结合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六周年等活动,采取会议培训、设点咨询、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活动。在农业155网开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专栏,定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知识、信息。四是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各镇、街道发挥村(居)委会宣传栏和黑板报的作用,把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菜、蛋、奶、酒、饮料等食品做为宣传样例,对社区居民进行依法维权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食品安全科学消费水平和鉴别、抵制问题食品的能力。今年年来,共发放《食品安全法》相关资料、宣传单等4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出动宣传车20多台次。

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全区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班,重点对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及监督管理职能部门职责及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以及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进行讲解,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知识教育。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经营者培训。区工商、质监、卫生等成员部门根据职责,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行业内食品安全讲座和培训班。工商部门组织向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共悬挂宣传横幅8条,印发宣传资料3000份;质监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培训班4次、悬挂标语横幅5条,组织市区组织市区232家次食品生产企业、五类前店后厂经营单位及各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共250余人次,宣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督促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管理。卫生部门结合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和监管人员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和企业标准备案培训、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和量化分级培训,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共发放宣传文件3000份,通过短信平台向辖区所有餐饮业主及各类公共场所业主发送短信6000条;各镇(街道)分别在各自辖区内组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使科学规范生产、依法诚信经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不断强化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信息通报,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一是加强信息通报和。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对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信息的通报,不定期的向市食安办、报纸、新闻媒体报送食品安全信息,二是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舆情监管体系和舆情队伍作用,组织专人上网浏览小鱼网、今日网论坛等市内各大网上交流区,对食品安全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测,发现问题或隐患立即上报。如11月15日我区得知“闽牛乳业”网上有关投诉情况,立即形成网络舆情专报,并联系网站和消费者,对投诉情况开展调查分析。质监局直属分局立即介入调查,对闽牛乳业进行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调查中发现是早晨未送完的牛奶未及时放回冷藏保鲜,下午继续配送,造成牛奶变质。我区对该投诉处理结果及时反馈,企业相关人员当面向其道歉,最后取得了消费者的原谅,并主动要求网站删除其的相关帖子,此外,督促企业吸取教训,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日常管理,采取有效整改防控措施,确保产品质量,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突出重点整顿,狠抓专项整治

今年以来,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与职能监管部门专项执法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地沟油”整治、禽类屠宰、农药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农村食品市场、“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八闽出击”等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加强节假日期间和重点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抓好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世客会等重大节庆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组织工商、物价、质监、卫生、农业等执法部门,加强对各大市场和超市如综合市场、综合市场、列西农贸市场、高岩市场及列东百货、好多多超市、万福隆超市等食品销售网点的巡查力度,以禽肉、调味品、儿童食品、茶叶、水发产品、蜜饯、酱菜等食品为重点,重点查处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浸泡水产品、掺杂使假、销售农药残留超标等违法行为。

2.开展禽类屠宰专项整治。我区针对市区人大再跟踪检查发现的问题,抓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一是迅速召开会议,成立由农业、工商、卫生、质监、城管办、城监大队、宣传部、各镇(街道)等各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小组,研究部署,明确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多次组织农业、卫生、工商、三产、城监、街道等部门,深入列西新村3排的禽类宰杀点、牡丹路早市和北路临时占道市场等地进行突击检查,规范其脱鸭毛宰杀加工行为,对市场上禽畜产品等食品来源进行追索,保障上市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农业、卫生、工商、质监、城管办、城监大队等部门以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为依托,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4家禽类屠宰点,15个早市点和满园春夜市和列西五四路夜市2个夜市大排档开展每日巡查,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443人次,巡查食品加工小作坊、流动摊点、临时早市、夜市大排档等1843家,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

3.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一是深挖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和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各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非法添加很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以及对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企业使用和销售含有不符合法规标准的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进行全面检查。二是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流通行为。督促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生产许可条件,规范食品添加剂标签和说明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共抽检产品、原料及所用食品添加剂8批次;三是提高防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加强对农产品种养殖环节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督促餐饮企业落实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保管制度。

4.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一是以生猪、肉牛、肉羊为重点,全面强化饲料、养殖等环节监管,依法从严惩治“瘦肉精”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加强宣传。发放、张贴《区农业局畜禽健康安全养殖致畜禽养殖业主的公开信》、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宣传资料43份,召集规模畜禽饲养场业主、村级防疫员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102人次,与各畜禽规模养殖场签订《畜禽健康安全养殖承诺书》74份;三是加大对生猪养殖场的执法力度,加强档案管理,定期不定期检查药房和饲料仓库,对中、大猪实行生猪尿样快检,尿样快检呈阳性,立即抽样送检,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2013年出动执法人员78人次,检查养殖场26场(次),现场快检“瘦肉精”52头份,抽检兽药样品3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5.开展“地沟油”整治、餐厨废弃物管理和食用油综合治理。农业部门加强了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加工的畜禽、水产饲料产品的监管,重点对养殖场、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质监部门加强对以畜禽肉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疑似问题原料和产品进行抽检。今年我区2家企业与有资质废弃物处置机构签订处置协议,检查相关生产企业31家次,签订食用油质量安全承诺书7份。工商部门开展了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管,出动执法人员60余人次,检查超市、食杂店、农贸市场等300余家次;卫生部门监督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管理,对餐饮单位的食用油进行食品安全抽检,共抽检10家单位的食用煎炸油,对抽检不合格的2家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处罚金额共4000元。

六、强化措施,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管。

我区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治理,加大监管力度。一是抓源头,重点加强标准化基地管理。农业部门以开展查处无证无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监控,开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畜禽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从生产、流通、销售全方位监管。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89人次,检测蔬菜样品240个,稻谷样品10个,水果样品10个,样品合格率达100%,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及生猪基地,抽检猪肉、牛肉、鸡肉等农产品149批次,检查鱼苗养殖场1个,鳗鱼养殖场2个,对1家养鳗场经营主体变更未备案情况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源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区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部级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组验收。二是抓生产加工,重点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质监部门采取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全面检查、组织约谈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强化乳制品监管,引导企业强化原料管理和处置,对生鲜乳、原料乳粉、成品、含乳食品开展风险监测267批次;深入开展瓶桶装饮用水专项整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全面检查区3家饮用水企业,抽检饮用水32批次。此外,紧盯热点焦点,对“两超一非”、羊乳制品、食用明胶和其他胶类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变性淀粉、香肠肠衣、“地沟油”、食品用塑料包装制品、酒类打假、打击治理走私冻品、“土笋冻”明胶使用情况排查、超许可范围生产食品和违法标识标注行为等开展专项检查,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09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3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8份,整改完成率100%,立案查处食品相关违法案件4起,处罚2.5万元,受理投诉举报3起,办结率100%,年审QS证14家。三是抓流通,重点加强索证索票制度。工商部门强化行政指导,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食品“索证索票”、“跟踪溯源”、“巡查监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同时,做好批超对接和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示范点建设工作工作,现已有14家超市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执行进货查验制度,5家超市为今年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示范点创建单位;此外,整合资源,依托快速检测平台,加强食品流通监管,做到每周有巡查,月巡查达到10户100个品种批次。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提升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今年以来,我区已累计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1932本,立案查处各类食品案件45件。四是抓消费,重点加强餐饮业卫生管理。卫生部门开展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了鲜肉和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一次性筷子专项整治,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监管专项整治,农村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此外,结合开展文明餐桌创建、监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强对创建等级工作,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今年来,共出动监督员、协管员1329人次,检查餐饮单位4742户次,对辖区612家餐饮单位监测餐具消毒效果5439份,合格率为81%,下达监督意见书89份,限期整改45家,落实整改36家。张贴餐饮服务单位单位卫生监督公示牌70张。在餐饮单位中发放公共用品消毒记录本600本,对300家单位的生熟砧板进行贴标识区分;共受理餐饮服务许可340件,办理餐饮服务临时许可证39件,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培训7000余人;对3家餐饮、食堂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共罚款金额9600元。

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监督治理工作开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监管相对薄弱,工作量大面宽,监管力量不足,存在监管空白点,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部分食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风险防控不到位;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食杂店点多面广,卫生条件差,仍有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彻底解决难度较大;农村个别小食杂店索证、索票、进出台账等制度的落实与规范还有较大差距;食品安全专项经费,特别是检查经费和专项协调经费仍投入不足,离省上要求检测经费50万元,专项协调经费10万元的差距还很大。

八、明年工作打算

根据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我区实际,下阶段我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1.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要实现新突破。一是要严把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提升食品企业素质。二是要加强对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的规范引导,加强整治、引导和服务,督促和帮助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三是要全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四是要继续抓好以肉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2.食品专项整治要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食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肉、蔬菜、奶制品、水产品、饮料、酒等重点品种和城乡集贸市场,机关学校食堂,医院周边、学校周边和旅游景点周边等公共场所的食品摊点等重点部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商品的不法行为。加大对地下生产加工黑窝点和假劣食品的打击力度,保持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增加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制售假劣食品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增强对违法分子的震慑力。

3.食品安全监管要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联合执法抽检,进一步提高排查隐患的能力,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二是要不断完善风险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和样本量,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继续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及监管部门建设,落实基层食品安全责任,推进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延伸监管网络,完善区、街道(镇)、村(居)全覆盖立体式监管。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3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分析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刚才,秘书长宣读了市长的批示,局长宣读了全市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方案,希望各县区、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十一五”期间,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着眼打基础、健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食品安全形势保持持续稳定。一是各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支持程度不断提升。普遍将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事关民生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的重要部署。自年起,市、县、乡、村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务督查考核的范围。市委、市政府多次将食品安全项目列入为民办的实事项目,并列支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二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进一步理顺。各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立足职责主动开展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职责明确、落实有力、运转协调、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工作新局面。三是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先后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放心工程、食品安全整顿等行动,妥善处置了苏丹红、问题乳粉等突发事件,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全运会、国际马拉松赛、国际石油装备展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食品安全整治成效显著。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大重点时期、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和重点品种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食品违法行为。五年来,全市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开拓创新、拼搏奋进的结果,是各职责部门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食品安全监管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从全国大环境看,从奶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期,“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污染食品”等事件,再一次给各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也充分说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纰漏,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足够重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不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都会追究有关监管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今年4月21日,在全国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总理指出,对涉案的政府工作人员,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开除公职;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并依据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从重从快予以严惩。从我市情况看,食品安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患。一是农村、城乡接合部等区域食品安全监管薄弱,农产品药物残留、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等问题依然存在,广大群众反映比较突出。二是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信息和应急处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三是食品违法犯罪问题时有出现,制售假冒伪劣的方式不断翻新,手段更加隐蔽,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四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缺乏主动,影响了整个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成效。五是一些新生业态的出现,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新的问题。如去年开始我市出现的鲜奶吧,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监管没有明确规定,在监管职责界定上就存在争议。为此,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市鲜奶吧管理暂行办法》。希望各有关部门积极适应新情况,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决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和漏洞。

不出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就会陷入被动。可以说,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时时刻刻都坐在“火山口”上,食品安全工作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牢牢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时刻把保障食品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落实到行动上,努力把平时的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争取不出问题,少出问题,出了问题及时反应,果断处理。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深入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

开展好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是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在全国部署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行动将持续到年底。对于这次专项行动,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印发了方案,市长还作了重要批示。刚才,局长宣读了专项行动方案。为什么方案出台一个月后还要进行强调?主要是因为前期各县区、各部门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落实力度还不够,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近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我市部分县区餐饮服务环节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了暗访,从反馈情况看,我市餐饮服务环节专项行动开展还不够深入扎实,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工作措施还未落到实处。据了解,我市在其他初级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等环节也存在类似问题,只是没有暴露出来。我们必须克服麻痹思想,尽职尽责,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监管到位。

(一)切实落实工作责任。此次专项行动不仅是一次食品安全集中严打活动,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一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心工程。各县区政府要统一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负责,严格落实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保障监管工作需要;市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加强督导、调度;各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引导、督促、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相关制度。#p#分页标题#e#

(二)突出监管整治重点。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责,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四个环节”监管,强化“两个重点”建设,确保整治覆盖全面到位。

加强“四个环节”监管:一是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对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的监督抽检,以饲料、饮水及在活畜饲养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的行为为整治重点,督促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严格依法落实检验检测、生产记录等制度,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二是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监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行为,严厉打击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行为。三是在食品流通环节,工商部门要严把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准入关,监督食品添加剂销售者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销售台账制度,组织对流通环节食品开展随机性抽样检验,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违法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四是在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查找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调味料的检查力度,全面推行“五专两公开”制度,以提供火锅、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等服务的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加强对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的监管。

强化“两个重点”建设: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各相关部门要以国家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的物质为重点,依法加强监管,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严禁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要加强对化工厂、兽药和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监督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县域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以及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重点部位,要组织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彻底清剿违法制造存储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二是强化诚信自律。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管理,在食品行业开展“讲诚信、保质量、树新风”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安全发展、诚信经营理念。年年底前,要按照系统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三)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安排专人负责专项行动信息的收集、报送、等工作,确保整治信息畅通及时。要按照国家、省市安排,加大整治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对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服务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各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及其危害,以及严厉惩处的措施,做到应知尽知。要特别重视对普通消费者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公告等形式,多正面信息和整治工作成效,严厉打击恶意炒作行为,提升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做好全市食品安全工作

(一)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在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强化专项行动检查的同时,要加强日常规范管理,杜绝食品整治工作“一阵风、一阵雨”,防范形式主义。4月份,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已印发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运行表,希望各县区、各部门单位对照目标任务,结合各自实际,着眼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心研究确定本地区本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要防止流于形式,注重监管实效。要从源头上抓好食品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标准化建设,粮食、水果、蔬菜要从田间地头抓起,肉、蛋、奶要从动物饲料抓起。要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从食品生产原辅料抓起,特别要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产品出厂检验责任。要抓好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突出对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品店和食品摊贩的监管,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和经销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要切实加强餐饮服务消费环节的监管,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强化内部管理,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要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加强督导调度。工作措施不仅要管当前,解决突出问题,还要管长远,着力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做到标本兼治、重点治本。

(二)提高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只有从法律制度上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对食品安全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才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各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管力度,监督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升企业的自律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努力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各环节的食品质量记录和交易台账,对有质量问题的食品一查到底,从终端到源头逐一查处。要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研究制定诚信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引导企业诚信守法,依法经营;各县区也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优化食品安全信用环境。

(三)努力营造食品安全工作良好氛围。宣传教育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先导和有益补充。负责的管理者、诚信的经营者、成熟的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社会基础,这要靠经常不断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来保证。6月13日至19日是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今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宣传周活动主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住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食品安全部门要继续组织好食品安全“五进”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扩大宣传覆盖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宣传阵地,广泛、及时地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促进科学理性消费。#p#分页标题#e#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形成食品安全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强化政府责任。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县区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要求,继续将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健全机制,狠抓落实,确保完成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任务。要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工作,目前三个县已经到位,两个区也要加快改革进程,尽快理顺监管职能,积极稳妥地完成职能交接。

(二)加强部门协作。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部门多,任何一个环节或部门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做到统一协调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实现全过程、无缝隙有效衔接。各有关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监管合力。市和县区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加强综合协调,主动做好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沟通,为各有关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起到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努力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互相支持、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新格局。

(三)落实责任追究。各级要根据“属地管理、谁监管谁负责和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职责,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年初,市政府已与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签定了食品安全责任书,要切实加强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强化督促检查,对履行职责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4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自办群体宴席卫生管理,预防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等险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自办群体宴席卫生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食品安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把农村自办宴席纳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范围,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改善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条件,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农村广大群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农村流动厨师调查摸底。各乡镇对辖区农村流动厨师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辖区内流动厨师基本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为申报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实行农村流动厨师持证上岗制度。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定期安排辖区农村流动厨师在具备体检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以及其他相关资质等级证明方可上岗。

(三)建立群体宴席食品及原料检查制度。加强对农村自办群体宴席食品安全的检查指导,切实落实职责,对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采购原料、厨师健康状况、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要加强食品采购的指导服务,严禁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严禁使用亚硝酸盐。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鉴别方法、拼制操作规程等食品安全知识。

(四)落实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制度。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选派专人负责督促搞好群体宴席场所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刀、砧板、桶、筐、抹布、锅碗瓢盆用具的消毒工作,加工用容器、工具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厨房要有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和冷藏设施。宴席场所和加工场所不得有鸡、鸭、猪、狗、猫等家禽家畜进入。

(五)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农村自办群体宴席应急处置小组,在接到发生(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报告后,要立即责成相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同时,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主动提供菜肴留样,剩余食品、原料及相关物品,确保应急处置和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落实农村自办群体宴席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农村群体宴席承办者和厨师是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必须与村委会签订《区农村自办群体宴席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直接责任人要立即向当地农村自办群体宴席应急处置小组报告,共同为群体宴席的食品安全负责。对于承办者不进行申报、厨师不进行健康检查和培训的,区食品药监等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严肃处理;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承担由此导致的相关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三、工作程序

(一)责任人申报。农村村民自办婚丧嫁娶等群体宴席5桌及其以上的,需提前3天,向村委会报告宴席举办的时间、地点、拟办宴席数量等相关情况。

(二)检查指导。村委会接报后的当天,应及时通知村卫生站食品安全和卫生专业人员,食品安全和卫生专业人员应在宴席开办前一天到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进行导整改,使之达到餐饮卫生的基本要求;整改后仍有食品安全隐患的,不得同意其开办宴席。村委会在检查验收后一天内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各乡镇定期向区食安委办上报宴席检查情况备案。

四、职责分工

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农村自办群体宴席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落实人员负责农村群体宴席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乡村厨师进行健康体检,持证上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及时上报区食安委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农村群体宴席食品安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开展乡镇农村自办群体宴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农村自办群体宴席管理,对于控制农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和区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责任制,务求使农村自办群体宴席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安全科普;重要性

曾经深刻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他特别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理解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普及。党的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技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强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科学普及,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科学普及、夯实创新土壤,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全社会和政府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中心《全国食品药品科普状况调查(2017)》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强,但安全知识较为薄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饮食要求已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转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发重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谣言搭乘网络这辆“高速列车”广为传播。人们对这些“舌尖上的谣言”不能正确识别,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宁可信其有,从而转化为“食品安全恐慌”。食品安全恐慌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工业技术的落后,政府监管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媒体为博眼球的大肆渲染。食品安全恐慌的根源主要是出于人们对食品安全认知的缺乏以及食品安全知识薄弱,不能正确识别食品安全的危害程度。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首先应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宣传科普的机构群体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团体、高科技企业、大众传媒以及各种公益组织等。高职院校在国民科普教育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其保持职业教育的本色,不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通过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专业素养。

一、我国食品安全科普现状

1.居民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需求高。石鹏对北京2024名社区居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调查发现,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不高,但获取知识的兴趣较高,而文化程度越高对获取食品安全的兴趣越大。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教育程度和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上升。随着食品生产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聚集密度的增大,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获取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2.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大力扶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力度。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重点强调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倡导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通过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动及“双安双创”工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加大日常抽检力度,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等,加强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全国各地区通过宣传标语,发放食品安全手册,提供食品安全免费快速检测,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等方式开展食品安全创建工作。在“科技三会”上强调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政府通过项目支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自由行等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市民参与到全民科普中来,提升居民的科学素养。3.虽然有政府主导和统筹,但科普资源整合有限。由于政府重视,政策扶持,越来越多的机构、学者、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目前开展科普宣教的主力军有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民间公益组织等。初期这些机构或个人的科普宣教局限于本单位或熟人圈,宣传面十分有限。但是如今形成了以政府、协会为组织单位,统筹各个机构在科普嘉年华、地球纪念日、食品安全周等重大节日开展大型的科普展览专场,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同时,政府还通过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将各个科普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尽管如此,效果依旧不是很理想。因为每年的活动只有寥寥数次,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导致虽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依然差强人意。所以应从顶层设计建立沟通渠道,将个人项目与社区、老年人大学、科普基地联合起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科普效果。4.科普宣传手段新颖,形式多样。传统的科普方式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受众主要是被动接收,主动性比较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涌出,互联网+的兴起,现在的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易懂。目前食品安全科普宣传通过制作科普动漫、科普话剧、科普微课、科普微视频等形式增加科普的趣味性;采用宣传手册、墙报、宣传栏等方式加强科普宣教的持久性;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科普App,建立科普公众号等,加大科普知识宣传的广泛性;整合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所等场地用于科普宣教,加大科普宣教的力度;举办科普讲座、科普会谈、科普培训等活动,并增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或者体验活动AR、VR,以增加科普活动的趣味性;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对科普活动进行集中报道,增加科普活动的影响力。

二、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重大,为承担全民科普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设了食品专业的高职院校,具有专业的食品安全相关教师,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同时还有大量的学生作为科普新力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具有以下重大意义。1.彰显服务社会职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的职能应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全民教育的发展,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教育部、财务部把“社会服务领先”作为示范院校入选的基本条件之一。高职院校应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打造特色专业,提供有特色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一方面有利于食品相关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本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以及其他高校的学习交流,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为例,拥有广州市级的“营养与健康教育科普基地”,每年服务学校教职工、学生、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多达五千人以上,参加科协、科创委等部门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影响人数上万,科普基地成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名片,大大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2.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普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专业内容,或者研究成果照本宣科地传达出来,而是需要教师仔细研究科普内容的实用性,并要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句高度概括,采用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广大市民容易理解接受。首先,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应用知识,还要仔细观察生活,选取的知识点是市民生活所需要的,并且还要时时关注社会热点,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教师需要保持随时学习的习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的形式也在不停地发生着改变,由传统的宣传手册、宣传栏到现在的AR、VR等,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科普形式,增强科普效应。再次,教师需要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丰富更新科普模式,提升科普效果。3.促进教学教改,改进教学设计,加强特色课程建设。针对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教学模式死板的现状,高职院校一直在做课程改革创新,采用以项目为驱动、岗位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并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运用雨课堂、微课、网络课程、慕课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将课本知识活化,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重知识介绍、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兴趣不浓等现象。在高职院校鼓励开展科普教育,在科普知识的制作过程中,促使教师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促进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在与学生团队协同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在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可以真正做到以科促教、以学促教,实现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4.建立科普小组,加强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提升市民素质。科普宣教的方式不管是采用宣讲、讲座还是现场活动,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协作。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科普团队以教师为主要成员,科普小组每年从新生中进行招募,对他们从专业知识、科普意义、科普内容等方面进行培训。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科普,影响的不单单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届的学生,而是对所有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不断扩大社会中的科普队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于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深奥的理论知识不能静下心来专研,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对实践的东西感兴趣,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并引导他们投入科普宣教活动中来,对学生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的学生为例,加入了科普团队的学生,由于经常参加科普活动,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对专业的热爱程度普遍比其他学生要高。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教、培训,是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最佳途径,并能有效地壮大科普主力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普人才,为创建创新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的建议思考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6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发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表现在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管理理念落后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人财物保障不足等。因此,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关键词: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analysis)①。

(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

(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AnalysisofCriticalControl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②。

(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③。“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③。早在200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④。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⑤。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

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19.2℃或相对湿度低于60.3%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⑥。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

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

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

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

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⑦。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最后,政府部门现有风险分析相关信息分散,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查找不便,与一线工作者联系不紧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信息平台,用于指导实际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

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研究不到位,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与餐饮各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采购环节以及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地沟油”的检测为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以目前检测技术而言,仅能做到筛选,准确性不高。而微生物的检测耗时长,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样存在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的另一层意思是已有完备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价格、设备、人员等原因,检验检测工作未能开展。

4.人财物保障不足。

当前,高校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工作,重学术轻后勤的现象普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高校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尤其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高校食堂办伙成本激增,但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响应教育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价格不涨”的号召,高校食堂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食堂微利或亏本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经营是各食堂的首要目标。当食堂都不能正常经营的时候,何谈食品安全,更不用说食品安全投入了。加之高校食堂大多职工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理念的进步任重道远。

四、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1.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

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高校食堂经营者对师生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守法遵章为前提,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⑧。通过经济、政策、市场等各种手段,增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行业协会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⑨。高校食堂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从业人员不断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严守职业道德。

2.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

政府部门可依托各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监督人员、高校行政人员和食品管理人员等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中高职及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衔接的学历教育,设置相关职业标准,引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职业教育,建立人才体系。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整合专家、食品安全公共发言人等各种宣传资源,借助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宣传正确科学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进步。高校食堂自身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3.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还可设立统一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定时通报、提供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增加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方便高校食堂和就餐师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各类预警信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又方便行政机关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一线的具体情况,为法律政策的制定打好实践基础;同时,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高校食堂要时刻关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了解先进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在食品安全高风险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

政府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指导高校食堂对生产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能够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范。高校食堂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自检体系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增强检测能力。同时,要主动学习接收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结合餐饮工作实际,给政府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外通过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分析”管理制度。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人财物保障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作者:朱昱漩 李伟 单位:清华大学

注释;

①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03):5-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2009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④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心介绍.[3-24].

⑤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02):63-78

⑥张磊,穆海振,陆怡,等.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和气候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7):330-332

⑦严卫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要让老百姓听得懂.[3-25].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7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两节”期间食品安全工作

“两节”期间食品安全不确定因素多,各地食安办要发挥政府“抓手”职能,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两节”期间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加强组织协调,及早部署安排,督促各级农业农村、市监、公安、卫健等食安委成员单位,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依据法定职责,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严格排查安全隐患,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节日期间食品生产经营和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检查,强化监管措施,加大整治力度,防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节日食品安全。

二、强化监管,深入开展“两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针对“两节”期间食品消费的特点,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等食品安全大检查。

(一)加大重点品种的检查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根据节日期间食品消费的特点,把节日期间消费量大的肉、蛋、禽、酒类、饮料、水产品、节令食品等作为重点检查品种,采取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产品来源渠道的监督检查,增加快速检测和监督抽验频次,及时排查不合格食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二)加大重点区域的检查力度。要加强“两节”期间交通沿线、旅游景区、人流量大的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对火车站、汽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周边区域、学校以及举办食品展销会、庙会、集市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要落实人员,加强巡查,严防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

(三)加大重点环节的检查力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重点环节的监管。种植养殖环节重点抓好农业投入品的检查,加强对屠宰环节的管理,杜绝病死畜禽流入市场,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重点抓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小作坊的检查,打击各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食品流通环节重点抓好对各大商场、超市、食品批发市场的监督检查,抓好进货查验、索票索证、购销台帐等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打击各种以节日为由促销过期霉变、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节日期间食品市场秩序。餐饮消费环节要重点抓好承办“年夜饭”的餐饮服务单位、农村流动厨房及旅游景点周边餐饮服务等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年夜饭”专项监督检查,抓好餐饮单位“年夜饭”预订、申报备案和依法经营、超限、超负荷经营等情况;抓好农村流动厨房加工队伍的管理,健全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在专项检查中,市监、农业农村、卫健、公安、城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增强监管合力,积极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必要时可组织联合执法检查。

三、加强宣传,努力营造“两节”期间食品安全氛围

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以“两节”为契机,大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户外公益广告,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要畅通食品举报投诉渠道,快速、高效、规范处理群众有关食品投诉举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及时公布食品质量信息,消费预警,曝光不合格产品,形成健康、安全、科学的食品消费导向。

食品安全宣传范文8

一、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现状

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流转周期较长等诸多不利因素,农村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三无”食品、仿冒食品、过期食品依然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年迈的监护人缺少对合格食品的基本辨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很难发现这些“问题食品”,购买食用后可能严重威胁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1.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受成长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淡薄,选购食品时只考虑价格、口味或包装等外在因素,却不关心食品的许可证、标准、营养成分等内在安全指标,甚至有的老人给孩子选择食品时认为只有“长毛变质”的才是不能吃的,其它的都是能吃的。

2.农村留守儿童日常消费的食品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在农村,很多不法商贩会使用一些质量低劣、不符合食品包装袋要求的塑料袋、塑料杯或者包装纸来包装食品直接出售,比如在一些农村学校门口,商贩销售的关东煮、麻辣烫等食物会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纸杯和塑料盒等。此外,在部分农村商店特别是学校周边的商店会销售一些由环境卫生较差的小作坊、小加工厂生产的“山寨”食品,比如“粤利粤”“雷碧”“康帅傅”等。有调查显示,农村商店销售的食品有90%来自于一些10人甚至5人以下的不正规的小作坊。

3.农村留守儿童日常消费的食品质量不高。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农村留守儿童选购的多为价格低廉的食品,主要集中在2元以下。通过抽检发现,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很多果冻、汽水、油炸食品等存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偏低的现象,学校周边“五毛食品”的糖精钠、甜蜜素、色素、香精等超标现象严重,“三无产品”、过期食品更是屡禁不止。

4.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一是监管难度大。大部分在农村贩卖食品的都是当地的一些农户,流动性强,摆摊位置有很大的随意性,基本没有营业执照和健康证明,给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监管力量薄弱。机构改革以来,市场监管系统业务繁多,人员配备不足,基层执法设备落后等,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出现了能力弱、实效差的局面。

二、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随着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利国利民的大政策的带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农村食品市场也极大丰富。但是相较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滞后,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本身家庭经济状况就不太理想,日常的零花钱更是有限,虽然能够解决吃得饱的问题,却无法满足吃得好的需求。

大部分食品来源于没有经营许可证、卫生环境恶劣、工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为了节省成本,经常会使用一些劣质的食品原料,加上卫生环境差和管理不规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3.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专题知识培训偏少。一方面,农村学校老师的食品安全意识相对不高,学校也没有开设与食品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是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的祖辈,在购买食品时经常“图便宜”而购买“三无”食品甚至是过期食品,从而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监管力量薄弱。首先,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在监管过程中往往是监管人员凭借肉眼和经验进行粗略简单的检查,只能发现一些质量明显存在问题的食品,而对于农药是否有残留、细菌是否超标等问题则无从判断。其次,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与监管任务不匹配。虽然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但是监管人员并未增加,部分地区一个基层市场监管分局只有3-4个人,却要负责2-3个乡镇市场监管领域的所有监管事项,导致监管出现薄弱环节甚至真空地带。

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原因复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民在本地务工也能获得与在城市务工同样的收入,想方设法留住农民,让农民在本地就业,让儿童不再“留守”。

2.建立志愿队伍,为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提供帮助。由民政、团委、乡镇等部门单位牵头,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每个乡镇建立1-2个志愿服务队伍,或者党员志愿服务超市、服务驿站等,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或公益募捐的方式,定点为留守儿童提供既安全可靠又价廉物美的食品。

3.加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食品安全教育。一方面,应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农村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讲授食品安全知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的普及力度,比如定期举办食品安全培训活动等。此外,乡镇、街道应多以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积极普及和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4.大力实施“五个一”食品安全宣传工程。通过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等“五进”活动,促进社会共治。同时,充分发挥学生“溢出”效应,实施小手牵大手工程,让“食品安全大篷车”走进全区所有学校,在学校广泛开展“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快检活动”“开展一次食品安全教育课堂”“发放一份宣传材料”“开设一个食品安全黑板报”等“五个一”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