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业设计论文

校企合作工业设计论文

1课题制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制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但课题制教学也有其缺点,如不易有效地组织项目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项目学习兴趣,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更系统的要求,同时,由于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分布不均衡,有些课题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课题制教学”在当前设计教育背景下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

2建立设计工作室制度

现有的设计工作室制度一般是针对高年级如三、四年级开设的。工作室要综合考虑结合当地的产业集群、地域文化特色或学校历史沿革等条件、学校教师长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成果教学经验、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来设立。而且,“工作室制”可与“课题制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需,相得益彰。根据工作室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项目,可在具有概念创新、实验意识、前瞻视野属性的课题与市场导向、技术先导、区域特色的课题之间的找到平衡点。以课题为主导的工作室制教学,为构建开放式课堂提供了最佳平台。各专业方向工作室在把课题植入教学过程中,可吸收学校内部跨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有利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将综合知识和视野带入课堂,也让课题组师生在拓宽知识面,更有效实现创新。“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在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可以从中进行选择。这种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工作室既是教学的团队,又是育人的团队;是一个学生学习、教师教研的场所,在工作室内可实行优胜劣汰制。同时,工作室制度在管理和运行上与设计公司有共同之处。它可以承接并为提供实际设计项目,使学生能更好感受到将来工作岗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院校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经验和整理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内涵和外延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室教学思想和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工作室模式打破传统分割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梯度和层次的教学计划。其具体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教学实施几个层面,以及不同层面差异化的教学板块和教学方式。针对教学方式,工作室制教学有其具体要求:(1)课程和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教学规划;(2)需要建立起配套的“职业设计师”式的课题管理制度,以“项目阶段任务”匹配教师和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3)提出科学有效的针对设计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尽早提高判断设计优劣的领悟力。借助课题制工和作室制,在“更长时间的投入”、“更多资源聚集”的优势条件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研究能力,这成为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

3引进公司工作室制度

设计公司将设计室放在学校,以节约场地租金,通过指导并采纳学生的设计方案以节约成本。而校方可以收取低廉的租金或免租金提供场地,使学生得到实训的最佳场所,为学生实训创造便利的环境。这种“双赢”的模式就是引进公司工作室制度。已有部分国内高校的设计专业运用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它能让学生最直接地接触到实际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实践的能力。但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利用时间以及循序渐进地学习,还需要校企双方以教学培养目标为依据,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

4Workshop“创意工坊”教学法

Workshop在国外被称为“创意工坊”,即多方合作的项目方式,其规模可大可小,多被用于项目的阶段性强化。Workshop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往往表现为课程基于企业的实体项目,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模拟公司设计实务的场所和氛围。Workshop教学法打破了企业委托方、设计师、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教室与实践的界限,强调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创新意识。

5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它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能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也为企业获得人才提供了保障,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但校企合作要求培养目标贴近一线,教学课程与企业设计训练内容、时间匹配度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大,同时,为了达到学生的设计训练和预期目标,应请相关设计师担任专职培训指导师。总体来看,校企合作对学校建设、企业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为社会输出了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优化了自己的项目设计水平,在合作过程中能优化获得的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6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由于创新成果不够导致后续履约能力和合作意愿下降;有的因为没有达到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而产生合作动力的缺失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进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之路。

作者:黄凌玉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