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日记范例

社会实践日记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1

关键词:日记写作;初中;作文教学;运用

没有步入社会的初中生才刚刚处于知识的启蒙阶段,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要想在初中阶段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需要更多的写作机会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培养学生日记写作习惯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坚持训练和经验总结一步步的完成。所以老师应当鼓励学生日记写作,为学生日记写作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填自己的知识空缺,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不过,当今初中生的学业负担逐渐加大,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之余很难再抽出时间来写作,有的人会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写,使得日记写作的作用大打折扣,收效也不明显。因此,本文对如何引导写生培养日记写作的问题作出分析研究。

一、激励学生写日记,参与更多社会实践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觉生活本身其实是丰富多彩。但是许多初中生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点,他们往往会觉得日常生活是单调的,没什么可写的,这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抗拒写日记的原因,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为了完成写作而写作,会在日记中添加一些“空洞”的内容凑字数。显然,这样的写日记过程并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与布置日记训练的教学目标相违背。为了能改善这类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日记,教会学生写日记的基本方法。不仅如此,为了能让学生能有更多的东西可见,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引导性地培养学生发现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其实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值得写的东西。教师还要教导学生热爱生活,如果对生活都不热爱,那么日记写作中的语言也不会生动起来,写日记就是要把自己对生活的想法,对自己的愿望写下来,对生活和未来有憧憬,日记写作的语言才会变得优美。比如,有的学生会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些愿望有时候不容易达到,有时候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无法实现,学生在日记写作中的文字会是枯燥无味的,表现出一种压抑难过的感情,教师应该批改日记的时候及时发现,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疏解压力,与学生加强交流,如此一来,在减少学生的烦恼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未来的热爱之情,学生会更愿意写作日记,写出更加积极乐观、语言优美的文章。

二、教师在学生写日记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根据许多初中生的实际写作情况,学生往往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仅仅是把事情重新复述了一遍,即便有时候老师发现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通过进一步的辨认也会发现这些观点只不过是从别处照搬过来的,并非学生自己的内心所想,这样写出来的日记不仅显得有些“流水账”式的敷衍,而且内容空洞,没有闪光点,这也是日记写作训练中常见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日记写作的过程中加以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新年的时候学生喜欢把自己拜年的过程总结性地写下来,但是往往不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字干瘪无味。要让学生能用更加生动的语言表达出对新年的喜庆和快乐,教师应该懂得在写作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会用更多的细节描写,学会用修辞增加语言的生动性等,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手法,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和纬度,让他们学会在日志中表达自己的新鲜观点。这些问题是许多学生在日记的过程中都存在的,学生会不自觉地把最近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下来,但是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能力,无法主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作为写作教学中的风向标,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修改自己的日记,在原来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用更生动的语言和手法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也能让学生能够更加热衷日记写作。

三、鼓励学生写日记,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是富于想象力的,但是学生的思想和心智还不够成熟,不懂得如何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得他们没办法在写作中发挥自如。针对这种问题,老师可以在写作训练中有针对性地锻炼他们,比如,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他们,再通过强化训练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有的学生语言无味,教师应该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教授他们写作的手法,再通过相关的训练帮助他们巩固提升,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许多学生在日记写作的时候没办法得到及时和足够的反馈,很多学生在完成日记写作时候,老师只在日记上简单地评论几句,更有甚者只打上“已阅”二字,这既是老师的不负责,也是教学方法的不完善。学生用心完成的日记,是需要分享给别人来获得意见和评价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心血没有给予重视,就会影响学生对日记写作的积极性,对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完善写作教学的评估机制,比如开展交流会,首先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会明白分享自己作文的重要意义,其次让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改,表达学生自己的意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能力。

四、总结

总之,初中生的阅历较浅,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活实践,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其次要鼓励学生培养日记写作的良好习惯,保证训练量。最后还要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教授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海英.对初中学生进行日记教学[J].新课程(上),2011,(08).

[2]吴新梅.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25).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2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仅仅依靠课堂的说教是行不通的,是空洞无物的,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德育必须要付诸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种教育的载体。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是最好的途径。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的途径有五种:一是积极参加社会演出。学校合唱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锻炼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二是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校就成立了“枫苑文学社”“校篮球队”“校足球队”“校合唱队”“校管弦乐队”“棋艺室”“校书画协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生活化的途径。三是在教学区设立开放书架。学校可利用教学楼的大厅和走道,设立开放书架,摆放学生乐于阅读的名著、杂志、报纸,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书籍的便利,而且约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四是在教室内外墙壁,制作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由各班自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展示班级形象,又可播报班级重大新闻事件,抑或介绍文化知识、文化动态,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利。五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我校在高一级开展《论语》诵读活动,高二级开展《中庸》诵读活动,高三级进行红色经典诵读。每周星期三,语文教师利用晨会进行经典解读。

二、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手段

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犹如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在校学生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未来就会处理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互助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时,由于学生在小组中工作性质在不断变化,学生的职责也要呈现动态的变化,不能静态固化。学习小组应以6至8人为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轮流做发言人与秘书。小组组长要轮流担当。在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班级、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如卫生清洁、体育活动等方面,都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呈现,这样便于学生交流,增进友谊,学会交流交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心理辅导是德育生活化的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千方百计的开辟心理疏导咨询的途径。学校在心理辅导的途径上,有三种方法是可采用的:一是开设好心理辅导课。学校要根据素质教育思想,每周安排一学时的心理辅导课,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的学习,养成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素养,心理辅导课要结合案例进行学习,内容要充实,实例要新鲜,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请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课程,负责平时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心理室的布局要合理、温馨,有安全感。三是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让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一位学困生。学困生的发展状况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教师负责其心理工作。

四、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生活化的补充

社会实践是高中学生接触社会最直接的形式,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实际情况看,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利用本校、本区域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校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的红色学校,有完善的校史馆和县级禁毒基地,同时我县也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这些都是我校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二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有目的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三是邀请在校大学生来校进行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从本校毕业的大学生中,选取优秀的大学生回校做报告,搭建社会与学校的交流平台。四是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学校每年开学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时成立了校国旗护卫队,在周一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班级管理是德育生活化的阵地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3

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开展日记教学,则是将小学生特有的形象思维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小学生务实写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编入有日记,比如《雷锋日记二则》就可以作为日记写作的范文。本课的重点内容虽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作为日记的写作手法,可以用来作为日记写作的标准案例,学习日记的格式和写作的方法。日记,虽然是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的真实记录,但主要是对于所发生事物的提炼。在每一天的所见所闻中,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物记录下来,将自己的主观思维渗透于其中,形成了一种创作。语文教学通过小学生日记,可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关注的社会焦点以及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基点,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将思维理解力上升到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小学生针对于各种现象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力进行判断,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语文教学的日记教学目的,则是让小学生的道德层次得以提升。

二、小学生日记教学的作用

(一)小学生日记教学可以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

日记写作是小学生作文写作的起步阶段。强化日记写作,不仅可以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将每一天的典型事物记录下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是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写日记的一种方式。然而进入到具体操作阶段,就要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让小学生觉得写日记不仅仅是记录,并快乐着。随着小学生思想的深入,对于事物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就会将更多的情感融入到日记当中,形成了思想。如这一篇日记。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起得特别早。看到厨房有一些青菜没有洗呢,就心想,这一会妈妈一定去早市了,我莫不如就把青菜洗干净了。我把菜放到洗菜盆中,就学着妈妈平小学生日记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途径探析徐桂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江苏苏州215134)摘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小学教育的目的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提升审美层次,以逐步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小学生人格培养的责任,而日记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试图从小学生日记教学中探索培养小学生人格素养的途径。关键词:小学生;日记教学;人格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4)04-0240-02时洗菜的样子,接一些水,仔细地洗起来。突然,发现有一只青虫在菜叶上趴着,没有要离开的样子,而似乎很享受在水中的乐趣当日记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小学生就会更为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并从中体会到乐趣,而所记录下来的则不仅仅是事情本身,而更多的是心境的表露。通过记录生活而将真情吐露出来,甚至于对于人生的感悟溢于言表,小学生的思想就从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出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日记写作要格外关注,并在尊重小学生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按照正确的写作方式记录生活。因此,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对于小学生日记写作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日记教学目标。日记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将自己融入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日记教学中,则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走入自然和社会当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二)小学生日记教学可以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日记写作,首先是小学生自由自在地写作,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写日记的一种方式。当日记教学在课堂上展开的时候,就意味着日记成为了师生交流的桥梁。日记是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但是日记教学则是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将其作为重要的载体,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其他的作文写作相比,日记中所呈现的是个人的生活情境、是个人情感和体会,同时也是学生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将自己的思想上升到更高层面的过程。语文教师则要懂得因势利导,从学生的日记中找到学生的思想,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在课堂习作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日记,针对于同样的选材,让其他的小学生以类似的生活题材写作,并展开讨论,学生则会无拘无束地放开写作,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日记的写作技能,同时提高了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学生要把日记写好,就要深入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将真情实感记录下来。小学生还会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将日记写作带入到自己的自由空间当中,使得描写的对象更为生动有趣。以具体的实例作为素材,以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写日记的过程,同时也是作文创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过程。当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写作的内容就会进一步升华,理想、信念以及对于生活的感悟就会通过真实的生活记录中流露出来。日记的内容是学生心灵的窗口。语文教师通过这第一手材料,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理想和信念以及思想动态,教师对于日记的内容深入领会,并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日记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也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会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而灵活地运用起来,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地深化,从而综合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日记写作,是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在小学生日记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素养

(一)小学生日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

小学教基础教育师对于学生的日记要求不必拘泥于写作规则,鼓励他们自由发挥,使学生可以在日记写作中畅所欲言。一些学生因生活条件优越,加之课堂教学枯燥,导致学生对于写日记产生反感的情绪,甚至于把语文当学习的负担。此时,教师就要针对于学生的日记内容,向德育教育延伸,或者在日记的评语栏中写一些励志名言,让学生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毕竟父母所创造的优越条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为什么我们不会像父母一样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呢?”“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使得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不积累知识,不让自己进步,将来就会被社会淘汰。”“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历史,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落后,要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梦,就要从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评语的语句不多,却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这样的思想引导下,端正学习态度。

(二)小学生日记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小学生每天都朝气蓬勃,对于时尚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电视剧或者娱乐节目,错误地引导了小学生,使小学生倾向于效仿低级趣味,甚至于给同学起绰号,说脏话。此时,教师可以针对目前电视热播的内容让学生日记,从而了解学生对于电视内容的理解。针对于不利于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的内容,教学要在批语栏中以正面的表达方式指出:“具有较高的思维敏感度,但是剧情的表象下总是会有深刻的含义,如果能够将电视剧的内容用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会更好一些,继续努力。”对于内容观点正确而深入的学生日记,可以作为范文朗读,以对学生的思维观点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日记教学中,运用十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名篇欣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片段在课堂上阅读,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特点,并将自己的理解运用到日记写作当中,不但可以使得日记的内容增添文学色彩,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抵制不良文化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了,小学生的思想总是受到环境影响而不断变化的。为了使得健康思想能够在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形成认知,就需要开展各种日记教学活动,比如展开命题作文,以人格教学作为思想主题,开展征文比赛,让小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情写作,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论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4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场所,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尽一致。按各类调查数据显示,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岗位的适应和胜任也不够理想。鉴于此,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已为众多大学生所接受,社会实践对社会的影响也有目共睹。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及早接触社会,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年以来,社会实践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产生的认识误区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亟需社会实践的各级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力寻求解决之对策,以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理应发挥的作用。现阶段,各高校在寒暑假前会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的统一部署落实本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为了全面实现教育成效,高校一般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该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足够资金的支撑、相应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及规范的考核等原因,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相反,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采取了不诚信的手段和方式,以至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产生了误区。

误区一、社会实践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虽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那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假期一下子涌入社会,面对社会提供的有限的实践资源和机会,他们如何才能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在目前确实还是个问题。不少单位出于安全等原因拒绝提供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使不少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并不被社会接纳进行实践,而是学校要求他们去社会实践的。因而产生消极对待社会实践的心理。

误区二、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社会实践工作往往以落实团中央、团省委的任务为首要目的,由高校里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来落实。因为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不少高校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往往为了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加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贯任务繁重,不能保证辅导员有足够的精力去对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因而容易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始,草草率率地结束。另外,各级组织对社会实践成果的考核都涉及到媒体宣传的效果和力度,这就导致了轻过程重结果的实践模式。不少大学生到一个地方开展实践活动,事情不一定做好但照片一定会拍好,甚至活动还无进展,媒体的宣传报道已经出来了。这些都给大学生留下了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的印象。

误区三、社会实践考核可以随便应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也即保证社会实践的参与率,一般高校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字数、格式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有些高校形成了更为周全的考核体系,还要求学生提供若干篇的社会实践日记、活动图片等。这样的考核方式类似于书面作业,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是在作业堆里长大的,面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即心存抵触又善于应付。不少学生在老师通知交实践报告时才开始参考同学或者网络着手去写。而高校辅导员人手紧任务重,要想一一甄别报告内容虚实并给出合理成绩是相当困难的,通常只要报告或者日记的字数、内容看起来大差不差就准予通过。这就给学生留下考核可以随便应付的印象。

二、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的分析

(一)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

误区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对社会实践意义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指导不给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手紧张、任务繁重的背景下,社会实践的任务性重于教育性,为了完成上级团组织的任务而布置落实,有动员、有宣传、有总结即是完成任务,往往忽略了前期的宣传教育,导致大学生也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对待实践,而很少思考社会实践的意义。加之现代大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往往利用假期复习考研或参与各类技能培训等,往往主观上也回避社会实践。其次是实践资源有限且形式缺少创新性。每逢寒暑假,全国各地千万以上数量的大学生涌入社会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根本满足不了如此规模的需求。所以,尽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实践内容分为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等七大类,归纳为科技文化“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形式,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以这些形式去进行实践可做的事十分有限。刘有升的调查研究就显示90.4%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情况不满意。再次各级组织对实践考核方式不够公平公正。因为学生的实践是在节假日开展,对非集体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无法准确考核。而学校受制于人力、财力,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集体实践的规模又很有限。另外,对未纳入教学计划体系的考核多由辅导员进行,然而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辨识所有学生实践报告的真伪,即无法公平公正给出实践成绩。上级团组织对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的考核亦是依据高校提的供汇报材料及媒体宣传的证明等,这种形式上的考核同样不能给各高校一个公平公正的成绩。

(二)认识误区形成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影响社会实践的活动成效。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误区一旦形成,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往往置之不顾,并最终将本该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实现期望的成效。其次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以来最为特殊的阶段,既要对中小学十几年基础知识学习进行总结应用,又要为走上社会打基础谋规划。所以,大学生会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高校也致力于在这个时期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健康人格的青年。我们国家尚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习气都会渗透进校园,冲击着青年学生不够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实践本是引导学生适度社会化的一个途径,如果大学生形成上述误区,通过弄虚作假来应付学校的实践任务,必然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培养其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增加难度。最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国内各类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把握好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初衷,可是如果为了完成上级指标而将活动流于形式,将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不信任,从而给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大难度。

三、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的几点建议

客观分析形势,合理提出要求。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对大学生实践的需要到底如何以及可以提供多少机会,需要各级团组织的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同时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研讨,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调整社会实践内容的构成,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避免机械呆板、盲目地布置任务。实践内容只有跟专业学习相结合,才能更有针对性。虽然就某现象、问题等进行调研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实践模式,但是在脱离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实践难有深度的成果产生。各级团组织应在综合考虑经费投入、实践资源是否匹配实践规模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合理提出考核要求。尤其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联系落实实践单位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应该被考虑。2005年3月21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对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要在学校教学经费中作出安排,确保人人参加;对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大学生自愿参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予以一定支持。

第二、规范考核过程,公正评定成绩。很多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体系,加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具有盲目性,如果再与专业发展无直接联系,学生的实践行为难免具有随意性。《意见》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由专人指导,考核起来相对规范,但是对未纳入教学计划的节假日的实践的考核则困难的多。各高校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主体应该研究出科学的考核办法,并规范考核过程,公正评定出实践成绩。国家、省市级团组织对各高校的考核评优亦需要改革,应建立起规范科学的考核制度。简单地依据实践基地挂牌数量、宣传报道的数量的考核办法是不科学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夸之风。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决定他们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意识薄弱,在“考核”的指挥棒下方可被动发挥主动性。所以,高校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实践评定及考核办法就显得非常迫切。

第三、拓展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宣传。高校应加大拓展实践基地的力度,构建常态化、长期化实践模式。社会实践不仅是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高校输送出来的毕业生可以很好适应地岗位,但对大学生如何才能很好适应岗位却缺少理性的认识,以至于在配合高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有部分企事业单位接受寒暑假实习生,但因缺少专业性的指导,给学生的任务少有系统性,以零碎活儿为主。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好平台的作用,亦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拓展社会资源不仅需要高校奔走呼吁,求得企事业单位、社区的理解支持,更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帮助,让高校之外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来。当然,高校在建立基地时应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为实践基地提供科技、科研服务,促进其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对高校考核的指标重点是科研、学科建设,学校的中心工作自然是知识传授和科研。

所以,各高校对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虽有呼声,但投入的程度显然不够。显有高校就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足够的投入、科学的指导。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三十年,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实践的意义了然于心,但学生对此并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所在。因此,加强教育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正确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作用,掌握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了解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组织管理、实施程序,积极参与实践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5

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但是社会实践的安排却没有跟上进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课堂教学的内容未能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最终也未回归到课堂。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且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敷衍了事。

二、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知识面决定着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知识面越广泛,学生越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增加知识储备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打破专业知识和思维定势对学生思想的束缚。社会实践就是打破专业束缚的重要手段,将教学活动拓宽到了社会层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非专业性的东西。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了高职院校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

2.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赖于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主要的活动范围仅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宽裕,许多事情都不需要亲自动手,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偏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必须独立解决这些难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中,学生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学生自行控制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增强了专业学习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较强的服务意识,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让社会实践切实服务于大学生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自身校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效果。

1.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先进性和时代性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已经受到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为了让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教育,还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着眼实际,切实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解决重点难题。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让实践活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在密切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了确保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校有必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的体系中,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系统,重点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制度,通过写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开展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实践总结的意识。

3.增强社会实践的计划性。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计划性,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和理论教学课程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性的实践,同时也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这种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提供技术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丰富了高职院校实践活动的内容。

4.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所以安排的实践内容必须和专业相关,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目的,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源泉,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6

关键词:反思  调查  策略

        新课程改革如果没有引发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那么很难说它是深刻的;如果没有促进教师自身的主动适应与自主发展,那么也很难说它是有实际成效的,而教师进行自主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反思。反思是指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那么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教师反思进行的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对此做了调查。

        一、关于教师“反思”情况的调查

        1、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等五所学省市重点中学部分教师,共取样56人,全部有效,调查结果如下:

        表1:对反思运用情况的认识

        选 项         有 偶尔有 没有

        百分比(%) 53.6% 42.9% 3.6%

        问题是:“在学科教学或管理上你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吗?”调查显示,96.4%的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只有3.6%的教师不会反思。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进行反思,能把反思作为自主发展和促进教学的重要途径。

        表2:对反思方式的认识

        选 项       写反思日记 阅读参考资料 向同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其它

        百分比(%)     30.4%         39.3%         21.4%                         17.9%

        问题是:“您是如何进行反思的?”调查显示,中学物理教师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反思的,其中选择反思方式的最多的是“阅读参考资料”(39.3%),这和当代网络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写反思日记”的占30.4%,可见教师越来越重视反思成果的积累;“向同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占21.4%的教师,交流也成为反思的重要手段。

        表3:对不进行反思的原因认识

        选 项       A、不需要    B、不习惯 C、无法坚持下去   D、不知道怎样反思 E、其他

        百分比(%)     14.3%    20.5% 28.4%           16.9%                 20.9%

        问题是:“您不进行反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调查显示,教师不反思的原因的多方面的,28.4%的教师认为是无法坚持下去,20.5%的英语教师认为他们不习惯反思,16.9%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反思,还有14.3%的教师认为不需要进行反思。数据表明中学英中学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不够强烈,对如何反思了解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又进行了部分教师的访谈,期望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2.访谈调查

        但是,对于反思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笔者就反思情况进行了部分教师的访谈。

        一位同事述说了这样的感受:“我想我是明白‘学而不思则惘’的道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讽刺那种死读书的人叫书呆子,提出在劳力上劳心的著名主张,我想,教师如果不能学会反思,会不会变成教书呆子呢? 我也觉得应该反思的内容很多,可是真正静下来想‘反思’点什么,反到是不知如何进行了。从根本上说我们是会‘反思’,要是有这方面的培训就好了。”

        一位受访者发出如下的慨叹:“我们学校留反思作业, 但是教师上交的反思是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大多是描述教学过程,对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总结和评议。尽管反思中会用到‘时尚’术语, 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个性化发展等, 或者直接引用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但这些相关概念或规定更像是教师反思戴的一顶‘帽子’, 大多以相对独立的方式置于教学过程的描述之前。如此情况下的反思也成了教师的一顶“帽子”,我觉得不但没在反思中得到多少收益,反成了一种负担。”

        一位朋友说出了这样的想法:“我也明白反思的重要性,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反思的效果如何。可是我们每天要应付繁杂的考核,小山似的作业本与做不完的考卷,哪有时间反思呢?况且反思也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就可以的,它也是需要交流来激发灵感的,可是我们根本无暇和同事进行交流。再加上各种考试的压力,就更没有心思进行交流反思了。”#p#分页标题#e#

        3.调查结果

        从教师们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反思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师们虽然已经有反思的意识,但是其反思意识不强。第二,从反思作业完成情况可见,大部分教师还处于反思的表层阶段,反思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第三,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反思环境对教师的反思能起到推动作用,反思的外部引导的力量不足。第四,加强教师自主的反思能力,真正做到以反思促发展。

        二、对于中小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本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反思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高反思的能力的提高。

        1.加强反思意识的培养

        反思意识,就是指反思的愿望、动机和意图,这是教师反思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教师的反思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认识而没有回顾、没有内省、没有剖析和没有自我质疑,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差距,就找不准改良、发展、完善的方向,更不可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从主观上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才能从客观上自觉进行反思、应用反思。至此,反思对于教师而言,就不会是一种被强加的负担、外在的要求,而成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必需,才会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反思,才能乐于和善于反思。

        2.重视反思理论的指导

        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反思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的反思是盲目的。我们的反思应该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轨迹进行。如果教师的反思纯粹着眼于教师实践中的某些行为的改良,而没有理论内容帮助分析、判断,这样的反思是表面的,肤浅的;如果纯粹地着眼于教师的某些理论观念的改造、更新,而不重视对实际的指导,这样的反思又是苍白的、空洞的。只有当教师的反思理论指导教师的反思实际,而实际行动又上升为一定的理论高度的时候,反思已经逐渐成熟。

        3.创设有利的反思环境

        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还需要群体的支持,没有这种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很难进行,或进行的质量不高。教师反思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导,如学校可以努力创设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典型案例的教育性和榜样力量等等营造良好反思氛围,培养反思意识;学校也可以通过培训,强化提高教师技术性、实践性反思,使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 并形成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环境还有利于交流反思的形成。单纯的内省,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这有利于教师反思质量的提高和反思视角的扩展。

        4.提高自主的反思能力

        教师反思的自主性表现在自主合理的确定反思内容和反思方式。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较广、涉及层次较深的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反思的内容广泛性。如果把反思的内容范围确定过小,就无法达到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而如果把反思的范围确定过大,则会分散了教师的精力,还有可能主次不分,达不到反思的目的。教师要合理确定反思内容,应该把反思的重点放在与实际教学紧密相关的内容上。要使教师的反思能够长期地有效地进行下去,必须不拘泥于某一种反思形式, 应该多种反思形式交替的综合的使用,否则会使教师觉得乏味而难以坚持。常用的反思方式有:写反思日记、课堂反馈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总结、行动研究等等。

        (1)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是教师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对教学经历作书面描述与反馈。写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反思日记可以写教学的不足, 可以写教学的成功, 可以写教学中的灵感与闪光点。通过教学反思日记这种最自然和熟悉的方式把教师带入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的良性教师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2)课堂反馈分析。课堂教学有其丰富的多样性、突发性、动态性,与教师备课的预设和实施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这就给了教师绝好的反思机会。这一反思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细节,是最有效的反思方式。

        (3)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记录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以供分析参考的教学实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能更直观地再现教学的利弊得失,从而在反思自己学习他人中提高自己,尤其是对他人的个案分析可以直接迁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总之,教师进行反思时,要时刻保持开放、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捕捉可能的反思对象;要在不同情况下、从不同角度、个体或集体对不同事件或现象经常进行反思;要不但重视反思经验的积累,还要注重反思总结,这样教师会在成长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魏喜林.论教师反思能力及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和文化精髓,是兴国之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起到一种有效的积极作用,对初中生的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语文教师的行为示范、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阐释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确立,他们的知识面得以扩大,独立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个人视野变得开阔,对一切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广泛涉猎的浓厚兴趣,个人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而在此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占据了课程的主导地位,在课程分配的时间和分量上都有着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优势。语文课程除了教授他们最主要的语言文字等基本知识之外,其重要功能就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因此语文学科特有的知识性、实践性、文学性、美育性等特点,使得语文学科成为重要的培育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正因为这个作用,语文课程教学就应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得语文教学对象的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的属性,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青少年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先天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外,还要着重进行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

一、初中语文教师行为示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圈大部分都在学校内部,而教师在青少年的学校交际圈中占着重要分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必须让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的接触交流中,要坚持言行一致,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价值观教育外,更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让每位学生都能感知它、领悟他,从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十八大后国家首次凝练了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概括。其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通过各种书籍刊物学习、各种会议精神的落实,领会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并能解疑答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遵循基本的教师职业操守,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做得远远不够,更谈不上给学生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正确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符合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其次,在认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小到大,教师一直都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听老师怎样讲,更会看老师怎样做。在学校里,从小学生就会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思想教育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容易受到社会诸多阴暗面的影响,思想发生偏激,最终直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将这种阴暗面或偏激思想传染给学生,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难以估量。所以,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讲,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建立实施品行操守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教师中出现的不良思想问题并妥善解决,以免学生深受其难。初中学生只有真正切身感受到教师身上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观察到教师良好的品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才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各种教诲,从而学习、效仿,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日常行为,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细化,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马克思主义,形成自我内心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语文学科一直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语文课程也是如此。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有舍生取义的先人,有为信仰而战的革命先烈,有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普通老百姓,这些人鲜活地呈现在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堂上,这些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对信仰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这些人的行为也教育学生要学习的人生态度———勤奋务实、认真负责。课文中也不乏诚实守信之士、大仁大爱之士,他们的荣辱观念,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向学生们传达着自己对信仰和真理的追求与坚守。现如今,有人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国家,其实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对神话宗教里对鬼神的盲目崇拜,而是对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的坚持与追求。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千万不要浪费其中的养分,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元素,用心去感染青少年。中学语文课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阅读课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时过多地讲解分析课文,忽视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开发,让学生被动式地听讲。被动式地接受而非主动式地吸收很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传输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挫伤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需要初中生在平时阅读中体会、感悟和升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在阅读中感悟学习

在很多初中语文课文中,展现了很多人物事迹,其中既有伟大的英雄,又有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事迹既纵横中外,又涵盖古今,他们身上往往具有善良诚实的品质,又有坚强的意志,这些人物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操,值得初中学生去反复感悟,认真思考,有的人物甚至成为学生一生的坐标和榜样。通过反复阅读体悟,这些人物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些榜样的引领,学生就会时时刻刻以榜样为目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实际的行为中就会自觉践行这些美好的品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2、在鉴赏中陶冶情操

在平常的语文课文的讲授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文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其人文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往往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在作品中,这些内涵通常会借助于语言文字蕴藏在作品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和事物中。所以,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时,应该注重阅读方式的变化,以语言文字为突破口,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进行品析,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对文章中所表现的人、事和物了解地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在训练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感悟得更加深刻,同时会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入了阅读教学中了。

3、在诵读中升华情感

诵读是深刻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的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反复的诵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使他们深刻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品味出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边诵读边想象边思考,在语言的感悟中,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和提高,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在阅读、鉴赏、诵读这些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时还可以多准备一些与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文章,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给学生进行推介。这些文章需要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在细节描写上丝丝入扣,感染力强。比如生动的故事、耐人寻味的寓言、高屋建瓴的议论文等等,在阅读中让初中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发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要灵活掌握授课方式,把握好时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发言,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边被动为主动,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除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果说阅读是源泉,那么写作就是阅读的升华,是对写作者思想的提炼。对初中生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不仅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内在素质。写作是借助于文字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作者进行自我认识、认知世界从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则是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表达运用到写作当中,让他们在写作中有更加正确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品德和才华方面的素质可以直接通过写作体现出来,学生的真实情感也可通过写作含蓄或直接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渗透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也要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1、在观察中辨别美丑

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学生们写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视角伸向广阔的生活舞台,充分发现生活的美好,将这种亲身经历的、所感所想的感悟写到自己的作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吐真情、讲真话,引导他们学会歌颂和赞扬生活中平凡的人物,由此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敢于抨击社会的假丑恶、弘扬正气,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2、在日记中抒情言志

除了善于观察生活,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更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日记就是一个人放飞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可以尽情吐露真情,心灵得以自由放飞。通过写日记,学生自然就会多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并且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引发对真善美的思考。学生还会通过一些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媒体焦点等,引发自我对地球、环境、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因此,通过写日记,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同时完善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过于强调对学生文采和写作技巧的要求,而是要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达,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价值引导力。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把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社会道德领域的新的主题素材作为写作的话题,或者将目前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及价值取向的分歧作为话题在课堂上讨论。可以给出某个社会现象,也可采取话题讨论,让学生围绕着这些背景材料进行自主命题写作,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受题目的约束,自由抒发情感,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潜移默化地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以“最美乡村女教师”为题材培育学生的奉献意识,以以“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法制背景题材的故事为素材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民主精神,通过了解科学领域的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引导学生为祖国而骄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增强学生人文素质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大力培养其人文素养,有利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感。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就是指在人文素质方面人们所达到的发展程度或者具有的综合品质,重点是学会如何做人。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哲理和思考逻辑授给学生们,通过课堂互动讨论,达到学生思想的共鸣,以期获得文以载道、润物无声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警惕目前客观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带给学生的困扰,防止学生思想的偏激与价值观的错误。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初中生崇拜的明星失德容易导致学生效仿、价值观偏离;少部分政府官员的贪腐行为容易导致学生对中国执政党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抗拒心理。老师们一定要警惕这种大环境带给学校教育的冲击,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前出现的负面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比较相似,很多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和伪装,不愿再轻易相信别人,用虚伪和冷漠来伪装自己,内心怀疑美德的存在,他们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一味只相信生活中只存在大量的丑恶,不相信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神圣的,美好的事物。针对这种现象,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在其《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提出了“去圣化”的观点。这种“去圣化”就是上述这些年轻人的防御机制,为了逃避丑恶的现实,将自己包裹起来,用冷漠和虚无来对待身边的人和社会。而如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一样,面对社会的部分阴暗面,不自觉地用防御性的抵抗做着自我保护。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识别这些个体,并用合理的方式对这些个别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回归到核心价值观的层面上来。另一方面,在初中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比如朗诵经典、讲故事比赛、革命传统精神的宣扬等等,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启迪功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初中学生除了在校园里面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外,在校园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自然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明确提出要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同时,要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洞察人间百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运用观察、采访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不同百姓的生活,探究社会生活的实质,养成思考人生、珍惜生活的良好品德。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从自身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入手,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引导初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应遵循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充分挖掘课文中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在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更深刻体验文本的情感、文化、生命、艺术,达到思想升华、精神充实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与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常璐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14-15.

[2]郑凤.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4):2-5.

[3]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文教资料.2010,(34):106-108.

[4]石林鑫.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108-110.

[5]刑立娜.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教育观的内在统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15-17.

[6]高青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J].吉林教育:高教,2009,(12):22-23.

[7]吴培英,郝静,张艳红,李润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融通的实践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8.

社会实践日记范文8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探索研究

当前的小学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学生必须能够“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书写句式的造句”,这都是作文入门的开始.新课标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一年级学生就需要作文课,只是由于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生活的能力低,再加上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的缘故。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写作文呢?下面笔者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1要结合生活进行作文教学

新时期的小学生虽然都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但对生活的认识还是处于低级阶段,生活面还较窄,所以教师要从生活的角度加大学生认识世界的力度。要以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引导教会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笔者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来了》,特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田野,让学生去“找春天”,进而让学生去观察、体会春天,最终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也就有了学生的“名言名句”:“河边的柳树发芽了,我摸了一下柔软的枝条,他们随风摆动,像是要和我们说春天来了……”、“嫩绿的麦苗长在田野里,像绿色的地毯一样……”。这就是学生的收获,也是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的结果。

2要结合阅读训练进行作文教学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生活阅历,书本知识贫乏的,要想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相反如果生活经历丰富,加之书读的很多的话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引导他们去阅读,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知识面,同时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但是小学生毕竟年龄有限/阅读能力不高,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需要在作文教学课堂上的“游说”,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对名言警句、好词、句、精彩片段等的熟知,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仿写,进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这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要结合学生积累进行作文教学

3.1课堂教学内容的积累。新课标要求学生“重视文本”的积累具体表现在课文的思考练习中的“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要求,这就是让学生在背诵文本内容的同时积累材料.如果学生果真做到每节课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的话,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难提高的,因为他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写在纸上不就是洋洋万言的作文了吗!3.2日记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是最好方式。因为日记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形成的文字记录,内容广而杂,没有具体统一的格式,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是学生自己“喜怒哀乐”的文字表达,也是学生一个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空间,所以能够写真实的事情和想法,长此以往学生还怕写作文不成!

4结合学生思维表达进行作文教学

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后,学生会动脑思考,怎么样才能够写出老师/同学喜欢的作文,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和赞许,这都是学生的思维要考虑的问题。一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就要用心去考虑去思索/去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以便写出学生的心声,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要求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改文章,以便做到更好。此时如果教师能够进入学生的“心灵”说出学生的意图,学生很容易接受,很容易写出好的作品。二是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或是别人的作品,让学生之间,进行意识上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彼此了解各自的写作水平。取长补短,这也不失为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好方法,无疑提高学生们的作文水平.

5结合学生自我修改能力进行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进而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鉴于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自改”作文上下功夫,把它作为各课题来研究,以此来做到通过结合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教学,达到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双向要求.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来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者同学的文章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是否写出要表达的效果,是否对自己的写作发现错漏之处,然后自己进行修改或者建议同学修改,在自己提升写作水平的同时,提高了与其他同学沟通协调的能力。

6结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进行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