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学范例

社会经济学

社会经济学范文1

为了能够活下去,人们要么完全脱离学术工作[沙波什尼科(Н.Н.Шапошнико)],要么完全更改学术专业,停止研究经济理论问题[斯卢茨基(Е.Е.Слуцкий)],要么投入执政党领导发起的同“人民敌人”斗争的运动[皮里亚文(Пилявин)]。在后一种情况中,科学被意识形态所顶替,而学者则变成了党的宣传员。后一种社会学的“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数众多,正是其中的一些人构成了那时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队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我国经济学所处的这种艰难时刻开始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是按照上级命令进行的,并非经济科学内部的发展逻辑使然。

1936年年初,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政治经济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决定。其中谈到教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在“苏维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这门课在1933年取代了“苏维埃经济理论”,然而在理论和方法方面两者并无太大差别)的框架内研究了苏维埃经济。这纯粹是描述性的教程。它们给学生提供未经加工的说明国民经济某些部门发展的实际材料,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实际上其中并没有理论,如果除去诸如“计划(苏维埃经济理论)或者无产阶级专政(经济政策)乃是苏维埃经济运动的规律”之类的议论。经过对上述联共(布)中央决定的讨论达成共识:经济政策教程“乃是经济措施史教程,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教程。那种经常建立在部门观之上的经济政策教程,不能深入说明整个苏维埃经济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性”③。

然而,承认对苏联经济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本身,远不足以赋予这种研究以真正的理论性质。对苏联经济发展动力的唯意志论的观念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石,也是执政党积极灌输的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难以克服的障碍。这种观念也从苏维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教程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去。身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初创阶段的波里林(Б.Борилин)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规律性是社会主义工农国家自己创造的。”④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当然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常常有人抱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理论,这种怨言一直延续到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此时经济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被推到次要的地位。1937年4月《布尔什维克》杂志的社论指出:“……我们的经济学杂志,例如《经济问题》,很少或者几乎不提理论问题。这些杂志不研究也不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⑤这种状况当然不是偶然的。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名义下创造了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增长而尖锐化的理论。

斯大林这样做依据的是列宁以及斯大林本人的各种发明,尤其是上述理论。在建成社会主义基础之后正式承认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是为了扩大大规模镇压,在这以后已经几乎没有人来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了——到30年代末有学识的经济学理论家已被消灭殆尽;至于青年学者,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理论修养,被党教育坏了,不能把理论同意识形态区分开来。由执政党的政策造成的战前苏联经济科学的尖锐危机明显表现在以下事实上,1937年经济研究所没有发表一项学术成果,甚至一本小册子,虽然其计划中有137项,1937年3月,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认为研究所的工作不及格;1938年经济研究所总共出版了两本小册子;1940年年底《经济问题》杂志指出,“最近几年”经济学家的著作“几乎没有提出一个国民经济的大问题”①。

直到1943年斯大林才明白,露骨的唯意志论是同真正的科学不相容的,并且这正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注定失败的原因之一。1943年第7~8期《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社论反映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新理解,其中写道:“没有规律,没有合乎规律发展的地方,也就没有科学的地位”,“一个社会,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按照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之上的一定的规律发展的”。由此得出结论,存在客观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不过立即做了重要的补充:这些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和意志”表现出来的,因此这是“被认识到的规律,被苏维埃国家自觉地运用和利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的规律”。列举的这种规律的例子就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上述补充意味着承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是表面上的,新观念的真正使命是赋予当时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以客观经济规律的地位,从而保持对这一政策的绝对正确的信念。竭力赋予政治口号以科学的外衣的努力在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原罪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始终没有能够消除。在它存在的整个时期都一直在意识形态上帮助执政党,为其服务,这是它的主要职能。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主导经济学家们指出,“我国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由“苏联进入开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决定的”②。稍后承认,提出开展共产主义建设这样的目标纯属乌托邦。20世纪70年代苏共宣布在苏联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后来承认,这过急了。苏共中央在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中说:“……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在我们这里广泛流传的看法是针对解决共产主义建设任务的道路和时间的简单化的观念的。但以后对发达社会主义解释的着重点逐渐混乱了。

社会经济学范文2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这是老百姓对过去社会上那些蛮横不讲理、仗势欺人的人的愤恨概括。现在是民主、法治的理性社会,理性社会需要社会理性。社会理性是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为共同的事业展开一致行动的重要基础。那么,经济逻辑学的社会理性功能是什么?在这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怎样发挥其社会理性功能?

1时代呼唤经济逻辑理性的规约

经济逻辑学是逻辑学和经济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关于理性选择智慧的科学,它集中了经济学和逻辑学两大学科的理性特色及思维优势,因而具有更强的社会理性功能。其社会理性功能主要是通过其经济思维结构(如经济概念、经济命题和经济推理等)、经济思维规律(如层次性原则、富集性原则、论证性原则和确定性原则)以及经济思维方法的研究及运用的方方面面表现而体现出来。在经济活动中,它帮助共同体内的人们明辨是非,增强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度、支持度、信任度以及真诚合作与责任担当意识,从而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理性抉择。这种理性选择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高智慧。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拥有了选择的权利。[1]

社会经济发展要靠这种理性选择智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亦在于此。我们来看看历史的经验和教训。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无节制的税收激起了众怒,贵族率领民众讨伐国王,战斗到最后关头,国王身边只剩下7个骑士。按照传统做法,当然是要杀掉这8个人改朝换代,但那些英国人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做出了理性选择:迫使约翰签署了保护国民权利的《大宪章》。这个《大宪章》后来成为英国宪政制度的基石。相反,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都是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凭情感上的“痛快”和“解恨”,以“坚决、彻底”的破坏方式来进行的。[2]

项羽进入秦朝首都咸阳,不但杀人无数,还把阿房宫以及秦始皇陵墓的地面上相当于72个故宫那么大的豪华建筑放火烧了。李自成攻入洛阳,不但把统治洛阳的明朝福王杀了,也将福王宫给烧了。理性地审视历史,英国与中国的这两种态度,两种结果,源自两种思维方式。历史关头能否进行“理性选择”,对社会运行“成本”和“收益”合理权衡,有效实现社会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理性审思之后的结果,不是某个人某种激情冲动的产物。只有提高整个民族的群体思维素质,增强其社会理性,才能在社会进程的关键时刻进行这种理性审思。所以,培养群体条分缕析的逻辑思维、尊重论证以及对社会运行“成本”和“收益”的合理权衡后理性选择的经济逻辑理性精神,显然是最为核心的因素。著名的美国逻辑教育家欧文•M•柯匹(Ir-vingM.Copi)在其著名教材《逻辑学导论》第11版中,将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的如下论断置于全书之开篇:“在一个共和国,由于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与说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导,推理的艺术就是最重要的。”[3]

柯匹解释说,当人们需要做出可靠判断,以决定在复杂情势中应如何行动,或者在重重疑团中如何判定真伪,理性都是最可信赖的工具。非理性工具(诸如预感与习惯之类)虽亦常被使用,但是当事关重大之时,或者当成败取决于所下判断的关头,诉诸理性无疑最易获得成功。我们已拥有一些经受了长期检验的合理方法,能够用来判定究竟何者为宜、何者为真;也已拥有一系列业已得到确立的原理,可以指导我们从已知的东西引申出推论。[3]何为理性?理性概念的内涵“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也是“划分认识能力或认识能力发展阶段的用语”。[4]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对于理性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任何界说都是以人的推理与论证能力为本质要素,其根基都在于逻辑理性,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和合理行为能力,即正确认识世界的反映能力、正确评价主客体关系的评价能力和正确改造世界的创造能力,体现出人性的本质特征。正如科恩所说:“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接受古代即已规定的尺度。一个有理性的人,至少应该具备两种能力:(1)设想一种计划或掌握判断或行动规则的能力;(2)在具体情况下运用规则或按行动计划办事的能力。由于在民主体制中,这些规则大多都是在人与人之间起作用的,我们可以增加一点:(3)清楚表达思想,与人讲理的能力。”[5]“非理性”最突出的表现为非逻辑性,就是缺乏对行为和思想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作逻辑的反思和审问,任凭本能、激情、冲动而盲目地行动。当然,我们要分清“非理性”与“反理性”的界限。人类思想与行动固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两方面,当代科学逻辑研究认为,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互动,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倡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弘扬经济逻辑理性精神,绝不是要否定非理性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正面价值,我们只是要使社会成员认识反逻辑、反理性因素的危害,抑制非理性因素的负面作用,使社会理性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社会走向真正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理性统率非理性,而不是把我们的命运交给盲目的非理性。”[6]

那么,何谓“社会理性”呢?“社会理性”是“理性”的种概念,它又分经济理性和合作理性。经济理性是指市场交易领域的社会互利;合作理性是指生存安全领域的社会互助,是合作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达成共识、相互配合的互利互惠行为。人类的这种社会理性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的产物,是基于对人们之间存在的社会连带关系的认识而达成的共识并采取的必要行动。人类理性体现于对既往得失的审慎反思,对当下抉择的利弊权衡,对未来变化后果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对社会规则的论证和遵守,对不同意见者有理有据的论证的尊重并经过认真审思后的包容。反思、权衡、推理、论证和包容,既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又是理性的基本特征。尊重理性和崇尚理性是一个文明开放、自由民主、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标志。这样的社会也可称之为“理性化”的社会。当下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它在强烈呼唤社会理性的归位和经济逻辑理性的规约。#p#分页标题#e#

2经济理性向逻辑理性的转向,提升了经济逻辑学的社会理性功能

尊重理性和崇尚理性也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逻辑学是这样,与逻辑学紧密相连的经济学也是这样。经济学主要是从经济理性角度来尊重理性和崇尚理性。

由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假说,自创立古典经济学以来,成为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硬核,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都是基于这两个假设建立起来的。对主流经济学来说,它既是实证性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规范性的理念。[7]关于“理性经济人”思想,斯密是这样提出来的。他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说:“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能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于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8]李嘉图、西尼尔和约翰•斯图加特•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以及以边际革命为标志的新古典经济学,都承接了斯密对“经济人”的人性理解,并吸收当代哲学的研究成果,将其发展为意义完整的“理性经济人”。从此“理性经济人”成为经济学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假设。理性经济人的理性(rational),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其含义不断变化,逐步由经济理性开始向逻辑理性转向。

一是由描述性概念向分析性概念的转化。当代主流经济学将古典经济学基于经验基础、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密切联系的理性经济人这样一个描述性概念,发展、深化为彻底地割断理性经济人与现实经验的关系的分析性概念。

二是主体符号化和理性意义转化。当代主流经济学将古典经济学具有感性的血肉之躯、“避苦趋乐”的理性经济人转化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符号人、逻辑人(边际分析的公式、逻辑符号和逻辑结构),只需符合“简单性”、逻辑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以及预测上的“有效性”[9],而与价值无关。这里的理性是一种面对各种选择方案进行决策的权重。当代主流经济学从原来的以主体人为中心转向以客体经济利益为中心。这种转化使理性经济人中的理性由一种洛克经验论意义上的理性,变成笛卡尔理智论意义上的理性。

三是理性含义的逻辑性特征更加明显。(1)理性表现为选择的一致性或偏好的可传递性。罗宾斯指出,理性经济人中的“理性一词含有‘一致性’这个意思”。[10]人们的“每一最终的选择彼此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宁愿A,不要B,宁愿要B,不要C,那我也就宁愿要A,不要C”。[11]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如果A≥B,B≥C,那么,A≥C。如果满足这样一个逻辑传递性,那么这个人就是理性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宁愿A超过B,宁愿要B超过C,但是,又会出现宁愿C超过A,即A≥B,B≥C,却A≤C,那么,这个人就不是理性的,因为他的选择前后矛盾,违背了逻辑上的一致性。(2)理性意为有原因的、可推理的、可理解的、可理喻的。(3)理性是指节约的、可计算的。(4)理性是表示合理的。(5)理性意为理智的、明智的、和平的,而不是非理性的或暴力的。理性这层含义是相对于非理性而言的。在斯密看来,人们获得资源主要有三种方式:武力、情感和交易。武力、情感都是非理性的,交易是互利的因而是理性的,即斯密所说的: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7]随着逻辑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特别是逻辑化理性经济人在分析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理性经济人分析范式不断地扩张。目前,理性经济人假设已经应用到经济领域以外其他社会领域。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S.Becker)有一个著名论断“经济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具有相容性”。[12]他把“理性经济人”引入到家庭、婚姻、生育、一夫一妻制、离婚甚至利他行为等非理性的感情领域。这个本是属于亲情、爱情、仁爱和自我牺牲的伦理领域,也被理性经济人的分析框架侵入其中。因而有人认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在取得许多成功的同时,也成了无孔不入的腐蚀剂,过分夸大了它的普遍性。人们也正是在对理性经济人的极度地抽象化、普遍化、泛化的意义上,称当代主流经济学为“经济学帝国主义”。[11]不管怎么说,经济学理性的发展为经济逻辑学理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更快地促进了二者的结合,从而大大提升了经济逻辑学的社会理性功能,为其充分发挥作用扩建了许多更加喜人的平台。

3经济逻辑学的社会理性功能特质

经济逻辑学的社会理性功能很强,范围很广。下面主要介绍其中三个特色功能:理性预测功能、理性辩护功能和理性制导功能。

3.1理性预测功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大量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信息。如果善于理性预测,就能够“见微知著”、“见端知末”、“顺手揽月”,科学决策,从微小的信息中获得重大收获。下面来看日本某企业是如何运用已有的信息通过逻辑推理来进行理性预测、决策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大庆油田刚刚开发,关于它的地点、规模、石油产量等情况还鲜为人知,但日本某企业却利用我国公开发表的刊物、文章、数据中的“蛛丝马迹”,通过逻辑推理得到许多重要信息,并应用于生产的决策。他们首先从一本刊物封面上的王进喜(王铁人)的大照片推知大庆油田的位置在东三省。原来,照片中的王进喜身穿白茬大皮袄,头戴羊皮帽,背后飘着鹅毛大雪。这样的穿戴加上这样的气候,只能是在东三省。他们又在一篇介绍王进喜先进事迹的文章中,看到其中关于王进喜如何带领大家用车拉、手提、肩扛、合抬等办法把仪器、工具从火车站运到工地,由此推断油田离火车站不远。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一个村庄的名字,日本人根据“东三省…火车站…某村”这几个信息找到大庆油田的确切位置。他们从一幅大庆油田油井的照片推测了油井的规模;又对比了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几年的石油产量,大致推测出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最后,根据这些新的信息做出决策———生产一批适合大庆油田需要的仪器,等着我们去买。果然,他们做成了这笔生意,赚了很多钱。理性预测实质就是关于经济信息的推理。在这里,他们无孔不入的观察力和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充分发挥理性预测功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正如柯南•道尔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所说:“一个逻辑学家不需要亲眼见到或者听说过大西洋或尼亚加拉瀑布,他能从一滴水上推测出它有可能存在。所以整个生活就是一条巨大的链条,只要见到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的情况就可以推想出来。”这里虽然有些夸张,但通过这一环扣一环的连锁推理能把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其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怎样运用推理进行理性预测呢?首先要善于获取信息,积累经济资料,以做推理前提。其次要善于把分散的、看起来不相关的各种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头脑的整理和加工,形成有效的推理形式。其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以过去的经济资料为基础进行推理———“因为是这样,所以就这样”、“因为从来如此,所以如此”,这是归纳推理的方式;另一种是从很少的经济资料做出演绎推理的假设———“如果是这样的,那么结果应该是那样的。”这种假定推理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假设—演绎法”。灵活应用这两种推理就行了。#p#分页标题#e#

3.2理性辩护功能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始终离不开经济逻辑学这一理性辩护工具。例如,2500多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墨辩逻辑,是墨子及其弟子们,科学地总结了当时领先世界的中国经济活动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手工业者阶层的经济思维特点、经济思维规律而形成的逻辑。可以说,墨辩逻辑是中国最早的经济逻辑。它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理性辩护功能。其辩护的目的是在经济活动中致胜求当,辩护的价值功能就是“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其承载文本是《大取》、《小取》。“取”即趋利避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取”是行为之“取”,“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的推理(“推”)不仅是形式逻辑的推理(它偏向归纳与类比推理),而且还具有经济性(价值性)、合理性、正当性或妥当性要求。墨家的推理是为其价值观如“节用”、“非乐”以及对“利”、“害”的辨别、选择、取舍服务的。[13]经济逻辑学的理性辩护功能,可具体分为论证功能、反驳功能和解释说明功能三个方面。

3.2.1论证功能

论证功能有很多表现方法,常用演绎论证法。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性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真,因而它具有很强的论证功能。例如:市场经济的逻辑从承认独立的经济利益、财产权利开始。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由此出发,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是自主选择,个人和企业自主地争取自身利益,进而形成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即平等的竞争关系、契约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会有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市场机制自动协调是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方式。在良好的法律与制度条件下,这种方式是富有效率的。通过改革转向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最终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30多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会有中国的繁荣与发展。以上推理过程可表达如下(“←”表示必要条件关系:只有…才…):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p)←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q)←市场机制(r)←提高生产效率(s)←中国的繁荣和发展(u)这是利用演绎推理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进行的论证。美国经济学家唐•埃思里奇认为:“经济理论极大地倚重于演绎逻辑。我们首先建立一组或一系列关于条件、动机和行为的假定,然后依照我们要解释或预测的许多变量或参数来进行演绎推理直至产生期望的结果。市场行为理论从对市场的结构、人的动机和目标以及外在因素影响的假定开始,然后从条件中演绎出一组市场价格和商品数量的行为。”[14]

3.2.2反驳功能

在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中,反驳也常常使用演绎推理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有时为了反驳某种错误观点,有意从对方的错误前提出发,逻辑地得出荒谬的结论,以此驳倒对方。下面以金岳霖先生反驳艾思奇的故事为例:如果形式逻辑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那么辩证唯物主义者就不应该用。(如果p,那么q)你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用了(“刚才做报告的每句话都是用的形式逻辑”)。(非q)所以,形式逻辑不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非p)这个推理所运用的是归谬推理形式,是有效推理。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p到肯定q是有效的,经济学中称为“归真推理”;由否定q到否定p也是有效的,称为“归谬推理”。但否定p却不能否定q,肯定q也不能肯定p。正如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所说:“经济学是一个演绎体系。它从自身的演绎出发点、从行为类别中汲取逻辑力量,并诉诸一系列不可辩驳推理,没有建构这种基础的经济理论都是不合理的。”[15]

3.2.3解释说明功能

解释说明功能主要是指经济逻辑学能为解释经济活动中某经济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例如,在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欧债演变为国际经济危机,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于是,我们运用经济逻辑学的富集性理论(即经济思维的富集性原则)来解释这个问题。[16]所谓富集性原则,主要是指在经济思维过程中,一种观念、作用、影响或思维病毒,在某种条件引发下,呈几何级数爆炸式扩大的思维规律。这种富集有正负两个方向,即优势富集与劣势富集两种。经济危机主要是劣势富集规律在起作用。富集性作为经济思维的一种规律,对于靠信念和信心来支撑的虚拟经济影响极大。劣势富集是指经济人(理性人)由某种经济现象引起信念崩溃,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迅速集中的各种不利的信心、信念等思维因素,在相关的经济思维活动中产生负效应,促使经济急剧瓦解、财富突然丧失、经济泡沫突然破裂。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泡沫一旦破灭,在人们的思维中就会发生丧失信心的富集雪崩作用,更加促使金融的各种衍生产品迅速崩溃,产生恶性循环,波及世界经济。这就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提供了逻辑理论依据。

3.3理性制导功能

制导即控制与引导。经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学科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逻辑理性对经济思维活动及其理论研究进行制导的重要意义。

一是经济思维活动的特殊性需要经济逻辑学的理性制导。经济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思维。经济思维与其他思维,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经济思维的特点主要是:(1)博弈性;(2)共生性;(3)概率性;(4)层次性;(5)富集性。[16]由此决定了经济推理的三个特点:实践性(非纯抽象的推理,带有行动性、实践性)、语用性(受制于语境规律)和权衡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性。对经济思维这些特点的研究就充分显示出经济逻辑学的理性制导功能。例如,以“凯恩斯革命”闻名于世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特林•凯恩斯(J.M.Keynes),同时也是逻辑学家。他着重研究了经济思维的概率性特点,出版了著名的《论概率》,率先把数学概率论与归纳逻辑相结合,建立了第一个概率逻辑系统,亦即经济逻辑学的第一个分支领域经济概率逻辑。[16]“凯恩斯开创了现代归纳逻辑发展的新时代”。[17]尔后,经济学家(甚至包括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把概率应用于主体间行为、群体行为的研究,发展了经济博弈论和经济博弈逻辑。许多经济学家在这一金矿中,多次淘得丰厚的诺贝尔奖。决策逻辑和博弈逻辑在经济活动中应用最为普遍。有哲人说过,生存就是决策,人生无处不博弈。爱因斯坦、霍金对此都提出过不同看法,而马克斯•玻恩在《关于因果、机遇的自然哲学》中说得最为中肯、贴切:上帝掷骰子,但机遇是有规则的,世界是因果与机遇联合统治的。在这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经济社会中,充满着“机遇游戏”或机遇博弈,只有善弈者才能善存,只有善存才有可能发展。应运而生的决策逻辑和博弈逻辑,以归纳逻辑(主观贝叶斯主义、统计推理等)为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其理性制导功能,为人们找到解决争端的方法,提出实行双赢的方案。它不仅可以解决类似小孩玩游戏那样的争执,还的确有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化干戈为玉帛。[17]#p#分页标题#e#

二是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需要经济逻辑学的理性制导。斯密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经济学,而且为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经济学—逻辑学的优良传统。[1]可以说,经济逻辑学渗透到了经济学的每根神经。林毅夫教授指出,所谓经济学的理论,就是用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体系。既然经济学的理论是一套逻辑体系,那么经济学理论创新就首先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即要建立一套内部一致的逻辑体系,否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法说清楚。其次,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内部一致的逻辑体系,并非是为了玩逻辑游戏,而是要解释经济现象。因此,方法论规范化的第二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9]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也都把逻辑看成是经济学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认为“对我来说,经济学好像是逻辑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思维方式”。[18]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第2版)中提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9]英国经济学家戴维•史密斯这样解释:“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是说以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用分析取代断言。”[20]

社会经济学范文3

尽管全球哮喘防治会议(GINA)已进入我国20余年,仍有相当多的患儿或未接受正规治疗或正规治疗后症状仍控制不良,导致频繁就诊住院。哮喘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的各种治疗费,以及误工、误学等间接费用,在各个国家的医疗保健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1985年美国公布的哮喘费用为45亿美元,1993年加拿大的哮喘相关费用为5.9亿美元[1]。如此庞大的开支对于人口众多而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特别是对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本项目结合成都市城区儿童哮喘流调,就儿童哮喘的社会经济学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0年6~11月,依据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全国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从成都市的锦江区、成华区分别代表居民区和工业区。分别随机抽取2区的2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全部0~14岁儿童100221人,从中筛查出433例哮喘患儿。其中男276例,女167例。儿童哮喘患病年龄以2~9岁较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433例患儿中儿童哮喘363例,婴幼儿哮喘64例,过敏性咳嗽16例。

1.2方法: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家长发放哮喘问卷初筛表,从中选出具有咳、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曾患支气管炎阳性答案的问卷回答者,再由统一培训的呼吸专科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按统一问卷进行全面问诊和查体,以明确诊断。有关经济学调查内容包括:①严重发病儿童学习受影响的情况;②严重发病儿童家长1年累计工作受影响情况;③严重发病儿1年累计直接花费(包括门、急诊诊疗费、住院诊疗费,来回就诊的车理费等)。

2结果

2.1患病率:共应调查0~14岁儿童10260例,实际调查10221例,实查率99.62%。被调查民族以汉族为主(95.43%),此外有藏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共筛查出467例相关疾病儿童,其中哮喘363例、婴幼儿哮喘64例、过敏性咳嗽16例、可疑哮喘24例,除去可疑哮喘患儿,共有哮喘、婴幼儿哮喘及过敏性咳嗽患儿443例,累计患病率4.33%;性别患病率:男性儿童患病率高于女性儿童,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哮喘儿童学习受影响情况:在433例患儿中上幼儿园及中小学患儿有401例,因病就诊住院缺课累计22055d/年,每人平均55d/年,其中3例(1.23%)因病留级。

2.3哮喘儿童家庭成员工作受影响情况:他们因孩子患病就诊住院,不得不停止工作或请护工照顾孩子。全部家庭累计最严重1年共误工19485d/年,平均误工45d/年。若成都市人均月收入为1000元,平均每天约33.33元计算,造成间接经济损失1年累计达649435.05元,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将减少收入1499.85元。

2.4直接经济损失情况:433例哮喘儿童因病诊治的直接经济花费,最严重1年累计达2165000.00元,平均每个家庭每年直接经济花费达5000.00元,其中有1人1年花费竟达3万元。成都市哮喘儿童约7万人,则1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5亿元。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估计全球至少有1亿人患哮喘。2000年6~11月对成都城区0~14岁儿童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显示儿童哮喘患病率为4.33%,与10年前第1次全国0~14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时四川省儿童哮喘患病率1.95%相比明显升高,提示成都市城区儿童哮喘患病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全球总的哮喘患病率上升趋势一致。据2000年人口普查成都市城区人口为1028.5万人,0~14岁儿童占16.42%,成都市0~14岁儿童为168.88万人,则成都市哮喘儿童在7万以上。支气管哮喘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其发病率日益增高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直接和间接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是各国哮喘防治工作者,药理药物工作者及卫生行政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尽管GINA方案进入我国已20余年,据报道在我国目前接受GINA方案的患儿不足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观念上的差异与医疗机构的利用性不足之外,社会经济水平低下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对儿童哮喘与经济水平的相互影响,迄今尚无专门的调查研究。

社会经济学范文4

当前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大降低,水资源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新乡市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在全社会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所讲的经济,有多方面的含义,从字面上讲,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大的方面,是国民经济,社会经济,小的方面,是指经济效益。具体也可以理解成市场经济、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或经济方式。

二、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2002年起,新乡市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体划归市水行政主管部门。2005年起,新乡市开始步入节水型社会创建初期,摸索探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从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等活动载体入手,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健全节水体制,以经济手段为中心,有力推动了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由2005年281.97m3降低到2011年的177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72.99m3降低到2011年的49.32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15提高到2011年的0.55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2005年124.30升/人•天上升到127.2/人•天,管网漏失率由2005年35.2%下降到2011年的18.58%,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2%以上,建设污水设施处理厂10个,每天处理污水39.95万m3。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起步较晚,和先进地市相比,除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浪费严重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目前,新乡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交叉,部门纷争不断,体制不顺,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水价制度执行颇费周折,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护。

(二)节水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地表水、供水企业等未上缴水资源费,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节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水权、水市场体系不健全,再生水回用缺乏制度保障,节水产业发展缓慢,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分析

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新乡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编制完成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制订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和重点工程布局等。按照《规划》的时间安排,今年已进入第四年。河南省水利厅于上半年专门组织专家对新乡市的节水型建设工作进行了考核,对新乡市节水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依据《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从三个方面分析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产生的目标节水效益。

(一)经济效益

1.农业节水。

农业用水量是全市总用水量中比重最大,占总用水量的2/3。2011年新乡市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为0.553,综合灌溉定额263.2m3,和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节水发展空间。根据现在开展的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进度,2015年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系数可提高到0.575,综合灌溉定额降至245.7m3/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由此可实现农业节水量0.7242亿m3,可直接节约电费、水费0.4344亿元。

2.工业节水。

新乡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进设备工艺,应用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加大用水定额管理力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节水技改的积极性,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可降到40m3,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可实现工业节水量0.5938亿m3,可直接节约成本2.12亿以上。。

3.生活节水。

发挥好经济杠杆的作用,落实好阶梯水价,普及节水器具,强化管网维修检查,降低漏失,强化宣传,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通过以上方式,可将生活用水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当的范畴。预计到2015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7.8%以内,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可实现节水量0.091亿m3,可直接节约水费0.27亿元。

4.生态节水。

通过加强城市污水回用建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2015年各水功能区达标率从15.6%上升到50%,城市污水处理从86.7%上升到9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从率达到3.13%。由此产生的效益也不可估量。

(二)社会效益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能有效缓解新乡市水资源的短缺矛盾,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超采,营造人水和谐的局面,实现水生态文明,可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用制度作保障

以现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防洪、河道管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管理职能,全部划归在一起,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地方行政法规,强化考核,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节水机制,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工业。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实行差别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健全水权交易市场,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三)多渠道投入资金,强化节水技改

社会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场所精神;西化;社会学;融合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西方各国在经济、贸易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这为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的专家学者、城市管理者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和了解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方法;国外的规划设计公司也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在建筑、规划、景观各个层面参与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介绍西方景观设计的论文、专著的出现,大量的西方景观作品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传播到国内,使得中国的景观设计出现一定程度的西化趋势。作为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待更深刻地分析和认识,以更好地捕捉国内景观设计的发展动向,引导其合理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1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西化途径

1.1西方景观作品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有机会去国外学习、考察或旅游,发达国家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开始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影响到国内的设计实践。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系列介绍国外优秀设计师和设计作品的论文在《中国园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同时还有《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欧洲新景观》等一批研究西方现代景观的专著问世。这些论文和专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西方当代的景观设计,让国内景观行业的设计人员、教师和学生对国外的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这对我们设计实践、专业教学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此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最新的设计作品通过期刊、网络源源不断进入中国,这些作品往往成为国内设计人员设计时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1.2西方设计公司的参与

随着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景观设计行业,许多国外的著名规划设计公司如EDAW、SWA、BeltCollins、EDSA等都瞄准国内巨大的市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国内主要城市成立了一系列公司,通过与国内设计单位竞争,全面参与到中国的规划设计领域。这些境外公司先进的设计理念,他们对现代城市空间娴熟的处理手法,都对国内景观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EDAW公司的金鸡湖项目成功后,许多城市的滨水空间都采用了类似的形式,而BeltCollins自由圆滑的曲线形式也成为众多居住小区景观的模板。

1.3海归设计师的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在海外学习的景观设计师回国创业。他们将在国外所学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国内的设计实践,创作出一批对国内景观设计行业产生影响的作品。这些设计师普遍具有高学历背景,其中一些进入国内重点高校任教,他们不仅进行设计实践,而且撰写论文、书籍将自己的作品和理念向社会推广,对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俞孔坚教授,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西方景观中简约的几何形式和尊重场地生态过程的思想。例如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中的彩色方盒子(图1)、柱阵,秦皇岛汤河公园里的“红飘带”(图2)都体现了这些特征。

1.4项目决策者的推动

随着国门的逐渐放开,各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开发商有机会出国参观、考察。虽然这种考察通常不会让考察者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国外城市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却能让考察者对那些具有强烈异域风情和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形式留下深刻印象[1]。当新一代城市管理者与决策者雄心勃勃地登上新时代的舞台,他们也希望通过改变城市的落后面貌来建立自己的政绩,将西方风格的广场、绿地移植到国内城市恰好是改变城市形象的快捷途径。在居住区景观方面,开发商更是以加州花园、欧陆风情等作为高档楼盘的卖点,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增加楼盘的附加值。这样,从城市的公共空间到居住区内部花园,西方景观的形式逐渐在国内蔓延开来。

2中国景观设计西化的社会学原因分析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西化是国内景观设计行业向西方学习,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景观设计行业面对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转变的本能应对。从总体上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转变带来的需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跟风、照搬移植等一些不合理做法。以下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景观设计西化现象加以分析。

2.1社会生活转变带来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前,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处在社会底层,没有或很少有闲暇时间,只有统治阶级、地主富商才享有大量闲暇,同时他们也拥有雄厚的财力,能够修建园林为自己的休闲生活服务。因此,中国传统园林总体上都是为少数人服务,在其设计手法上也体现出这一点。解放后,人民群众虽然在法律上拥有了享受闲暇生活的权利,但是由于长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实际上享受现代意义上休闲生活的机会很有限,加之受极“左”思想影响,也很少有人敢去享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务劳动向社会化发展以及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现代意义的休闲生活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退休人员数量逐年增多,有闲暇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公共休闲活动的类型也更加多样化。随着大众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也必然要发生改变。为少数社会精英休闲服务的传统园林形式在新时期越来越难以满足平民化、多元化的社会生活需要,而更强调为公共生活服务的西方现代景观形式则体现了对当代城市社会生活更好的适应性。此外,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上有所发展,而且在类型上也获得极大的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场、滨水区、道路、商业街区、交通站场等景观设计项目逐渐增多,原来仅仅用来绿化的场地开始需要用设计的手段转变为满足公共生活的开放空间,而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企事业园区、学校校园等空间类型也对环境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在社会转型期陡然增多的公共空间类型以及各种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加之设计研究未能跟上时代步伐,传统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在此时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传统园林的意境效果也很难得到有效表达。因此,景观设计行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公共空间处理更加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学习借鉴,形成一股时代的潮流。

2.2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的爆发

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外国产品便源源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的老百姓在消费洋货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因此,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向往,一直作为历史的种子潜藏在中国社会的心灵深处[2]。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对外交流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政治性的与世隔绝压抑着群众的消费欲,反而使得国外商品变得高贵而神秘。一旦国门打开,长期的消费压抑实际上增强了人们获取外国产品的渴望。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享受到红利的人群开始注重商品和消费背后身份符号的象征,他们希望在自己消费的物品中体现出社会身份的变化。实际上,人对消费方式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其对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3]。这种对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结合其所处社会的消费文化形态,使得每个人产生不同的消费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化,而消费意识和世俗文化也随之浸入整个社会心理。这样,展示个人品位、社会地位及其它一些符号意义的指示价值开始挑战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4]。这好比近年来以“苹果”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成功地刺激了国内大众的消费心理,很多人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唯恐落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满足对更高社会身份的内在渴望。从景观设计行业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景观设计形式上的西化开始在居住景观、市政景观、企业园区等各类景观中普遍出现,而与之相伴的也正是市场放开后大众对国外商品消费的激增。这种消费欲望压抑得越久,爆发的力度也越大,因此在消费领域出现了很多对国外商品非理性消费的现象。在景观设计领域,由于长期对外交流的缺乏,若干年里国内对国外的设计既陌生又好奇。随着国门再次打开,国外的专业书籍、资料逐渐传入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去国外学习交流,西方近几十年景观设计的成果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人们对这些充满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新景观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与此同时,很多政府领导、开发商纷纷出国考察,西方景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考察者对其极力推崇。除了视觉上的新鲜感,西方景观形式背后蕴含的西方现代文明和优越生活方式的符号意义,也成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实现自我社会身份重新定义的重要途径。这一社会心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居住小区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这些小区除了在名称上冠以“普罗旺斯”、“香榭丽舍”等欧式称谓,在风格上也采用欧式的水景、亭廊小品等(图3),往往住宅的售价也比较高。这实际上正是精明的开发商和设计者捕捉到了社会富裕阶层想要满足自我社会身份认同的心理,而采取的营销和设计策略。在城市建设中,当纽约、巴黎、伦敦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国内城市的竞相模仿实质上也是对景观形式背后城市身份地位的一种追求。

2.3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其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支撑起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价值评价的标准。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或时代,都会有一些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但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观念往往有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冲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雾,冲击着“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取向,市场竞争意识深入人心[5]。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成本、效益、投入、产出成为人们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使得整个社会都被商业思维所包围,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蔓延。在景观设计行业中,原先各设计院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有稳定的业务来源,但经过体制改革后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在方案设计时必须要更多考虑委托方的要求,而广大中小民营设计单位则更是如此。项目委托方通常缺乏专业的设计素养,极容易被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西方景观形式所吸引,并把他们的审美口味传达给设计方,而设计方为了尽快完成设计任务获取经济效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外来形式和地域特征的融合,因此往往造成对西方景观形式的直接引用,这也使得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些景观雷同的现象。此外,一些境外公司和海归设计师成功地将国外景观形式移植到国内,并且在国际竞赛中收获奖项,产生了极强的样板效应。例如EDAW的金鸡湖项目成功之后,国内城市纷纷效仿,出现了许多与之风格类似的滨水区域。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为了让城市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成效,直接按照样板来规划设计是既稳妥又能出效果的方法,于是像EDAW的城市设计、BeltCollins的小区设计就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竞相模仿的样板,各设计单位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也极力模仿这些成熟的形式,甚至在方案图纸绘制时也尽量模仿境外公司的风格以迎合甲方的口味,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加速推动了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

3结语

综上所述,从社会学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主要源自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而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的爆发以及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也导致了出现盲目跟风、照搬移植等一些负面现象。今天回过头来理性看待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过程,我们一方面应看到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社会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正是由于与外界长期的隔绝,积压已久的学习渴望在社会生活的剧烈变革中必然滋生出一些过于激进的做法,这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是难以避免的。如前所述,当社会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相较于以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景观设计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跳出传统园林绿化的窠臼,向西方学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西方的景观设计形式和理念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推动了中国景观的现代化转型。而随着国内对西方景观设计研究的深入,业界和学界已经从形式层面上的学习上升到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研究,西方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等理论已经被逐渐运用于设计实践当中。此外,随着景观设计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大家也在更高的层面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探索传统园林艺术与当代城市环境相融合的可能。其中,以苏州博物馆庭园、第五园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中式”景观的出现,已经证明在传统中式景观和当代城市环境的结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未来,应当在立足于中国城市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更深的层面加强中西方景观设计的融合,从而构筑中国景观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3.

[2]唐敏,茹华杰.“崇洋”消费的原因分析[J].商业研究,1998(6):25-26.

[3]陶海鹰.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设计的现代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5-82.

[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7-68.

社会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地学智慧;元素;高校环境;景观设施设计;地域文化;环境设计

引言

国内高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读性逐渐引起了社会关注,各高校在文化引申中外延了包含艺术、情感以及诸多其他感知要素的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约旦,在开学典礼中曾对环境空间与高校文化的关系有过一段精彩的讲话,“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1]构筑物发展的历史离不开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沿革,其形态的生成逻辑也与人的精神形态、当地地域条件、场所的历史脉络紧密联系,从而反映着所在地域特有的文化。可见校园构筑物与景观陈设在提升校园环境空间的内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由它们引申象征出的文化精神,更构成了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现今校园的景观环境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校园,从规划格局到植物配置,从环境要素到景观陈设,往往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单以环境空间来看,各高校间似有诸多雷同,故往往难以通过高校环境空间来辨别各校的文化与当地特色,更无法从中感知其特有的文化脉络与场所精神,这是一种缺失地域文化元素的体现。另外,当谈到对校园环境的设计,大部分高校在规划设计校园空间时往往重轮廓,轻细节。对于校园特征的体现,一般校园在设计时通常只考虑图书馆与礼堂等重要建筑的形态与相关设计,而容易忽略那些与师生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场所与设施的设计,这种仅关注主要建筑的校园空间往往是缺失整体协调性美感与地域环境特征的。所以针对上述提出的高校校园问题,为有效改变现状,避免校园空间的单调性,强化高校环境景观设施及其场所的地域特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将提出“地学智慧元素”这一概念,并将概念引入到高校的景观设施与空间场所的设计中去。“融入环境,而非环境适应人类”,地学智慧元素在高校环境空间中的渗透应当呈现出一种油然而生的状态,这种对地学智慧元素进行吸纳的设计在师生的校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提升上,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是设计者在设计前期应当去思考的内容。

一、地学智慧元素的概念及前人研究

(一)“地学智慧元素”的概念定义

“地学”,指基于地域文化延展出的学问研究。它由各维度与地域相关的信息,如当地自然环境的风格特征、人文历史的发展沿革、特色产业的形成脉络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组成。地学是一种综合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以时间与空间为轴双重维度发展,并着重以地域为基础展开的学问研究。“智慧”突出了这一概念的特点,是对“地学”中丰富而庞杂的学问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浓缩与合理抽象。“元素”,则是将经地学智慧浓缩出的文化信息进行符号化的提炼[2],成为可视化、可运用的符号标志,并转化为可多维度运用的元素融合到景观设施与小品的设计中去。图1为剖析上述步骤的分解流程图。本文将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针对高校环境景观设施的设计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学智慧元素的引入方法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地学智慧元素”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但较之是更为深层次的递进概念。相比通常论述的地域文化,地学智慧更注重其中能够被拓展,延伸,追根朔源的具体要素,是一种以具象的形体展现抽象文化的方式。引入地学智慧元素对高校的环境场所与景观设施进行设计,将不论从轮廓还是细节上,都可以相呼相应,相辅相成。高校作为诸多文化的载体,成功引入这一概念进行设计的成果可成为其文化的宣传实体,成为高校环境内在的品质与风范,形成一种“态”,而这种“态”对环境的融入也可以更好地塑造每位环境体验者的内心。

(二)国内高校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相关设计研究

通过调研分析,现国内许多大学的校园景观设施及场所设计,已有较多以地学智慧元素作为设计切入点的案例。主要表现为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与融合,对周围环境风格的吸纳与对场地肌理的顺应。[3]首先介绍的案例,是将保留历史作为校园景观设计切入点的北京大学,北大校园内保留了多处古园林遗址与一批经典老建筑,充分体现了校园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校园以未名湖为中心点,在校园主轴线上分布了诸多体现地学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陈设,如蔡元培雕塑,钟亭,翻尾石鱼等,这些文化构筑物以未名湖为中心进行环绕排布,产生了一种文化的向心性。同时,该校诸多学生设计团队也在不断基于地学智慧元素对校园空间改造提出意见,产生新的景观改造项目。对于环境风格的吸纳汲取,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空间设计是应用这一地学智慧元素线索的典范。作为中国最有历史沿革的艺术院校之一,王澍先生以“山水观”作为校园设计的基本理念,校园中的建筑、景观空间、构筑物的设计都汲取了江南地区山水交融的风格特色。这一地学智慧理念在整个校园空间中交融贯通,校园融汇了杭州最原始的山水文化,使这里的环境与现代城市缺少特色的钢筋水泥丛林分离而自成体系。校园内一系列山水画卷式极具江南风情的景观设施与构筑物,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山水书卷式校园。[4]对于地域肌理的顺应,本文将主要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研究对象。川美的校园设计,结合着重庆原始的农业产业以及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以“乡土景观”为地学智慧主题。整个校园的环境设计,从自然界面到人工界面,从建筑物到景观构筑小品,无一不顺应着场地肌理与人文肌理。校园内布置着各类具有乡土特色的环境艺术装置,景观小品设施,这些设施的建成空间也都保留了诸多场地原始信息,将整个川美校园营造成一处颇具艺术气息的山林桃源。[5]以上引入地学智慧元素营造校园景观环境与设施的研究案例,可为本文提出设计策略做参考。下文将对几所高校的案例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分析它们应用相关元素的具体手法,这样可进一步帮助探索“地学智慧元素”的研究切入点与引入方法,并进行相应设计策略的归纳总结。

二、地学智慧元素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该部分将剖析几所高校景观设施设计案例的优缺点与具体操作手法,总结引入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一些已有方法。从而这些实践研究可为最后梳理出应用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方法策略做支撑。

(一)以地域自然环境为主导的地学智慧元素应用

以北京大学的“果雨花园”项目为例,该项目将重点放于利用原有地域资源进行景观环境设计上,对原场地的自然资源采取了环保的再利用措施:设计团队将几段原场地中从被大风吹折的古树上切好的木桩,进行修整与塑形,作为了场地里的临时座位。利用场地原有的清水混凝土墙强调空间边界,甚至激发了一些其他功能—墙顶部的台沿面被作为了一种非正式的座位,可供过往的学生休息,作为了一种临时休憩场所。同时,场地环境中原有的柿子树和核桃树被保留下来,进行了再利用,利用它们限定出主要的活动场地,避免了使用其他材料来限定空间的不必要资源浪费,也回应了场地原有的自然地学环境,如图2。由此案例可以得到一些今后设计的理论实践经验,在这个校园空间改造项目中,对于原有地域资源的再利用手法多而丰富:如取材于校园内被风吹折的古树,将之进行简单处理后作为天然的景观座椅,是一种贴近周围地域自然环境的校园家具[6];同时,该设计也利用场地原有的混凝土墙与果树进行空间界定,尊重自然,顺应地域的同时也避免了额外界定空间的材料资源的浪费。通过多种手法利用了周边自然地域资源,紧密结合自然环境关系[7],该案例的操作手法是一种典型的,提取了与环境相关的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策略,从而使该处景观空间具备了地域自然环境中的特殊性。

(二)地域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地学智慧元素应用

若要做到应用以地域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应当提前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与成因,从而梳理条条脉络与线索。一个地域长时间发展以来的传统根基产业以及历史文化脉络是重要的地域历史文化线索,也是设计景观设施时应当进行研究和利用的地学智慧元素。以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重庆的根基产业为农业,四川美术学院校区内的景观设施也都遵循着当地的文脉印记[8],相关设计都广泛吸取了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元素。在校园的景观设施中,将很多传统农业生产用具如石磨、水车、耕地犁,以及农村传统生活用具如水缸、陶罐以及古建中的花窗,都转化为了景观小品,一并融合到了乡土特色的景观环境之中。[9]将传统根基产业内的乡土材料与现代艺术设计手法相结合,是现代高校空间艺术设计与乡土地学文化元素充分结合的代表。

三、地学智慧元素在高校景观设施中的应用策略

在地学智慧元素中“地学”含义的中,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其“地域”。地学智慧元素的形成与表达,离不开与地域相关的各分支脉络。由“地学”引申出的设计策略分为表象层面与内在层面。表象层面通过即日常可观察到的空间环境特色,如以选材与形态为出发点提取地学元素运用于设计中。内在层面则是剖析与地域环境相关的历史文化,结合当地人们相关记忆,探寻该空间的场所精神,从而引申出与之相契合的环境设施内部的文化内涵与寓意。[10]

(一)以地域环境因素为要点进行设计

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设施设计首先应当植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校所在场地的地形地貌、原生自然植物、当地气候变化等自然元素特征都可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设计,这些与表象层面的相关元素往往能给设计形态带来十分直观且显著的影响,也使设计具有了特殊性。对于地域环境的特征元素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来进行具体提取与利用:

1.提取地域特色文化凝炼为设计元素:地域环境要素的提取,也可以以某一地区的特色文化为设计灵感,如江南地区的纹样多变的花窗窗格。图3是笔者的一项设计成果效果图,本方法将以该设计项目为参照进行阐述。该项目设定场地于江南地区某大学校园内的一片空旷湿地处,面朝溪水,设计内容为一处特色窗格文化廊架。该设计着重以江南地区建筑立面上的的窗格纹样为灵感,笔者收集、整理并提取了各式窗格纹理,进行了窗格形态的归类,从而将选定的,提炼出的窗格纹样图案通过艺术处理手段,运用到廊架隔断面的设计当中。如图4的廊架立面图可见得,用文化窗格的方式代替传统形态隔断的设计效果。这项设计以窗格纹样为元素设计廊架内部隔断;顶部以不规则起伏面做构筑物屋顶,两端相对来说起翘,也是提取了传统中国建筑屋顶中飞檐翘角的特征;支撑柱伞状撑起屋顶,其形态远看正如水乡常见的油纸伞形态。上述手法均是以地域特征作为地学智慧元素主线的策略与运用手段,使得该构筑物除形式上较为新颖,风格上更加契合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作用上,镂空的窗格相较于传统的实墙面,更易于促进廊架内外空间的渗透,加强构筑物两侧的空气流通,光线交融,配合特殊的窗格纹样,阳光洒于地面,更形成了特殊的光影艺术效果。同时,灵活的风格空隙更增加了过往人群的视线交流。无形之间,廊架成为了校园空间内的一处文化纽带,易于唤起师生对中华传统优美纹样的记忆,更是一处能够校园地域片区特色的象征。这种从地域环境要素出发进行设计的手段,因其设计成果的文化易读性,且地域指向性明确,可作为是一种对江南地区窗格纹样魅力的弘扬手段,是一种将地域特色文化转化为地学智慧元素的操作手法。所以,该项目的设计手段可为今后着重于地域要素进行地学智慧元素的引入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2.选材于周边已有构筑物进行设施设计:对于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设施设计,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场地区域内周边原有构筑物的材料、形态等来进行相契合呼应的设计。这种契合具体表现可以是在设计时,选材于周边已有构筑物,或吸取其形态特征,这样的设计对周边地域环境的创作包容度更高,可以使环境小品和谐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中。例如,若周围大都是砖石材料的构筑物,则可以设计以砖墙等砖石作材料的环境小品作为校园内的空间分界设施,以起到装饰校园、分隔校园功能区的作用;同样的,如果周围大多是钢筋水泥的现代构筑物,那么也可以相应选用合适的混凝土、玻璃、钢等作为材料以及现代造型的设计形态,设计具有现代感的环境设施,配合极具现代感的流线型造型设计景观座椅、景观花池等小品以契合整体氛围。[11]

3.提取自然风格融汇于设计基调:针对地域环境因素的景观设施设计,另一种设计策略是要顺应当地的风格基调进行设计。一般高校的风格与城市风格是融汇一体的,就好比在江南地区,应当融合依山傍水的江南风情,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内构筑物设计大部分都吸取了江南地区典型的白墙灰瓦的颜色特征,运用清淡朴素的颜色,以及运用木材、灰瓦等材料进行校园休憩构筑物的设计,让师生穿过廊架等构筑物时仿佛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感受到宁静的水乡地域氛围;在地势复杂的区域,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层叠变换的地形,将之转化为设计的独到亮点。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在多级高差处设计层叠向上的景观大阶梯,相关小品的形态都顺应着特殊的场地特征,多运用曲线、折线等不规则无序元素设计构筑物形态。这些操作手法可以化解地形起伏不规则的难题,同时又有着与平原地区不同的特殊环境装饰效果,也具有着引导行人行进方向等其他的作用与功能。从而这些操作手法与策略都可以做到融汇当地城市或片区风格,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景观环境设施与空间。

(二)提取人文历史元素为文脉进行设计

以历史文化元素为文脉的地学智慧元素主要指高校所在的地理片区,历史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文化与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物、民俗文化、自然古迹等并与所研究高校有所关联的人文文化历史遗存元素线索。[12]这种历史遗存元素,时刻渗透着人们与高校师生的生活日常,配合时间线的串联,形成历史脉络。设计者应当在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沿革的基础上,汇总分类不同主题的发展线,将主题精神融入到地学文化符号中去。

1.以历史沿革为设计脉络:一所高校的建校历史往往是与社会历史相互交织而非常复杂的,其中将对高校历来有所贡献的人物线索,建校历史上着重突出的事迹线索,两条线相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元素脉络。以历史人物与事件为设计主体,首先应从高校的历史文化脉络出发,进行相关梳理总结并作为设计主题。设计调研初期可以从探访校史馆,研究母校前身开始,探寻根源。如原国立中央大学后拆分为江苏九所高校,并有被九所高校着重纪念的九鼎。以此为法寻得根源后,则可以相关事件作为题材,可将纪念性的年份数字、地理位置信息、名人寄语等元素进行相关艺术处理,将之可视化、实体化、元素化,以此为源设计出的相关景观雕塑小品将带有强烈的纪念性,更易唤起师生归属与认同感,凸显高校悠久的历史沿革。同样的,对本校发展极具贡献的人物也可以作为纪念性对象,设立雕塑小品于纪念性广场中或相关教学楼前,配以相关历史背景介绍,也是一种凸显高校地学历史文脉的典型操作手法。

2.以文化学科产业为设计主体:对高校历史文化事件追根朔源的同时,不能忽略相关特色学科产业的历史发展沿革。这种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脉络,往往对高校的历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推进作用。这些设施小品的设计若做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或是感官体验,方能体现地学智慧元素的应用。例如江苏大学的特色农机学科,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学科等,都是值得被各高校重点宣传展示的对象。可以将这些重点学科的特色通过相关学科成果的形式展现、宣传,并将之转化为相关主题的设施设计,例如在江苏大学设计相关农机应用的小型环境小品,给学生提供与小品互动参与的可能性,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这些小品设施与学科的相关性,体验其可操作性,更能给人以强烈的肌肉记忆,并深化精神感受。这样可互动性的环境小品,往往便是设计能够体现文化学科产业特色,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小品的切入点。

结语

社会经济学范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带动,设计行业也不例外,设计工作表达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电脑软件技术运用到设计行业以来,减轻了繁复的工作量,但也有不少设计师急功近利,减少了设计前期的推敲,大量复制模型,使得设计行业也投入了流水线作业当中,这会减缓设计行业的发展。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力量,应遵循教学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手绘表现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做到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概述

手绘技能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做法是将设计内容通过手绘的方式将所描绘事物真实、形象地描述出来,通过手绘方式,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理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手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草图式手绘,这种手绘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以及表达意图,并将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快速地进行展现;第二种是效果式手绘,通过这样的手绘形式,设计师能够将其作品的最终设计效果展现出来,并可以加入设计师的设计主题与个性。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手绘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其设计素养,还能够培养艺术设计表现技术,因此,手绘技能是将设计技能与艺术表现、工程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的设计手段。

二、手绘技能对高职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手绘技能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其专业素养,还能够加强对艺术的认知能力。长期以来,手绘技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都受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素描绘画开始学起,手绘技能则有助于表达其思想意识与思维能力,每一个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想法与表达意图清楚地传递出来,良好的手绘技能是功不可没的,与此同时,手绘技能也是判断每一个设计师设计能力强弱的主要依据。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手绘技能是培养其艺术设计爱好的一个良好的工具,与此同时,在学习掌握手绘技能之时,还能够确立起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大方向。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现状

在多个高职院校实地调查之后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十分强,完成设计作业之时,大部分都选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从而手绘技能受到了忽视。手绘能力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设计专业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在提交艺术作业之时,往往都是选择用电脑设计来诠释自己的艺术思想,却无法用手绘草图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设计思路,结构不清晰,导致了艺术设计创意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而电脑设计的方案所花费的时间又远远超过手绘图的设计时间,这就使得设计方案更改周期变长,事倍功半。

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新模式

1.重视学生个性。

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到,视觉形象并不是对感性材料的复制,而是对现实感受的再次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想象性与创新性。在手绘方面,这个理论也是通用的,进行手绘的过程当中,要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作品,只有对作品赋予生命力才能够使得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真正的意图。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其独特的设计风格,除此之外,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艺术主观感受表达上多加努力,因为每一幅艺术作品都需要展示作者最真实的内心思想。

2.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相结合。

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都是设计者向外界传达思维信息的一种方式,电脑表现方式能够表现出事物的真实的样貌,还原度较高,而手绘效果图的运用方式则较为简便,且生成迅速,作品的概括程度也较高。在设计理念角度来看,电脑表现能够将作者的设计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技术展示真实的材质的运用与最终的效果,但是耗费的时间较长;而手绘能够快速地体现设计者对于艺术的想法,并能够及时更改,展示设计者的设计才华以及个人艺术素养,所以,将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进行有效地结合后,能够取长补短,将作品材质的部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呈现,作者的设计理念则由手绘的方式呈现,这样能够使设计者真实的想法完全地展示出来。

3.培养创新思维与提升个人素质。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创造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艺术设计专业,这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手绘设计图对于立意的要求是十分高的,需要学生对事物的描述有着很强的捕捉能力,能够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事物的特质,因此,良好的创新能力与个人专业素养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大自然中的事物千姿百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从广泛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物所蕴含的美,从而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与新奇趣,并将所见所感通过手绘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项具有新意的设计作品。

4.适应社会竞争。

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最终都是要呈现到实际应用中的,因此,免不了与客户进行沟通以起到改善设计方案的作用。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设计者与客户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当与客户进行沟通时,设置者应为客户找到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客户也会有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就会适应与客户不断的沟通协调的过程,从而适应社会竞争。

总结

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加以重视,以起到塑造艺术综合性人才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设计表达的不同能力,这样对提升设计思维以及快速捕捉灵感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邱玉磊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鲁潍,潘慧锦.室内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社会经济学范文8

关键词:艺术;环境;手绘技法;设计;课程;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空间创造能力,并且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将这种创造能力具体表现出来。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手绘技法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目前电脑软件等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忽视了手绘技法的意义,而是转向电脑软件绘图等方面。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下降,设计思维不够活跃,学生的整体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教师需要在手绘技法课程的实际教学当中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且重点把握教学要点与相关方法,以此实现手绘技法课程质量的提高[1]。

一手绘技法的概述

手绘技法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强调的是灵活性、实操性与艺术性等,手绘技法也是景观艺术设计等多种设计的重要阶段,更是设计人员向客户传递自身设计思维与相关理念的主要媒介[2]。手绘技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设计构思等表现出来,也是设计人员展示自身创意的快捷方式。手绘技法按照表现工具、材料等的不同可以分为丙烯技法、彩铅技法、素描技法、粉彩技法等,而按照表现方法与成都可以分为质感技法、超写实技法、底色高光技法等不同类型。

二手绘技法课程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教学安排不合理

很多学校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后将课程集中安排到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教学,会在几周的教学时间当中加入大量手绘技法课程的内容等。教师在几周的教学当中会讲解很多手绘技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具体的构图方法、手绘的技巧及手绘规范等。但是,虽然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手绘练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手绘方面出现手力生疏的情况,学生无法将学到的手绘知识等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手绘风格单一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手绘技法课程开展当中,受到师资力量方面局限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手绘技法课程当中受到自身绘画风格局限性的影响,导致学生自身的手绘技法风格也较为单一,缺少相应的变化性,甚至有很多学生的手绘风格出现了严重的雷同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手绘水平就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无法掌握相应的手绘技巧,手绘作品也会缺乏竞争力等,甚至会造成学生自身的审美视野极为狭窄,手绘作品也无法得到认可。

(三)忽视教学有效性

在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过于看重手绘效果图的视觉感染力等,但是对于学生手绘的效果却并不看重。很多教师在对学生手绘作品进行评价分析的时候,会从一些表面性的效果入手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正在手绘技法方面很容易向着夸张构图、强烈色彩对比方向发展,但是却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基本的构图规则等,也无法确保手绘作品的合理性布局。这样的手绘作品虽然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但是在环境艺术实际设计当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建筑材料等,这也导致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手绘技法课程的要点

(一)环境空间透视

在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要点当中,环境空间透视是基础性要点之一,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手绘技法课程当中可以掌握不同的透视现象作图方法等,将特定的空间透视轮廓表现出来。根据环境设计的效果图分析,最常见的透视方法主要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在透视方法当中,平行透视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技法,在空间环境的表现方面可以有很强的纵深感,所以在手绘技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平行透视相比,成角透视在手绘技法方面的构图感更带有变化性,可以将环境当中构筑物的正面与侧面较好地表现出来,使物体的体积感被很好地显示出来,并且带有很强的明暗对比效果。除了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之外,教师还需要在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三点透视,这种透视主要是人在仰视或者俯视的时候出现的视觉效果,可以很好地将建筑的体量等表现出来。学生在手绘技法课程的学习当中,教师需要让其掌握这三种不同的透视方式,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4]。

(二)色彩的技法

在色彩技法方面,主要包括环境空间的色彩与物体材质等的色彩等,在建筑形象、环境空间的色彩效果当中,学生单纯在手绘技法中表达建筑物等自身的固有色是完全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在空间环境当中加入色彩效果与光影效果等[5]。教师在手绘技法的课程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写生当中的基本用色规律,还要学会色彩对比、调和的相关原理等,并且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色彩有相应的认识。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色彩组合可以带给用户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应当在手绘技法课程中掌握颜色的配置方式等,这样才能有效体现环境色调等。比如,对于相对较为开阔的公共空间而言,学生可以选择亮色调,而一些娱乐空间则可以选择深色调,办公环境可以选择冷色调,家居环境则可以选择中性色调或者暖色调等。

(三)艺术修养

在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如果想在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除了需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需要有完善的文化修养及系统的结构体系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个人头脑当中形成相应的设计思维。某教师在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了解除了本专业之外的文学知识、历史学知识等,并且着重提升学生的个人审美情趣。与此同时,该教师还会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不断了解其他方面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保持在设计方面的敏锐度与适应性,掌握各类表现技法。在该教师的教学当中,很多学生都在日后工作中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手绘作品等也有很强的时代感,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了专业的设计人员[6]。

(四)科学利用工具

在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各类型的手绘工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手绘效果。对于手绘技法所使用的工具而言,主要可以分为干性工具、湿性工具与半干性工具等。[7]在相关工具当中,干性工具的携带最为方便,使用起来也十分简单,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半干性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为湿性状态,但是干燥较快,并且有笔触较为灵活的特点。湿性工具一般都是与水同时使用的,没有水就无法使用,且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较为费力,并不适合主题的快速表现,但是表现手法较为细腻,有很强的生动性。教师在手绘技法课程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种工具的使用方式,这样才能较好地满足不同表现形式的具体要求等,并且可以让学生将不同的工具进行混合应用。

四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手绘技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手绘技法可以将客观对象转变为平面绘画,并且将学生的手与脑紧密结合,实现学生个人创作思维的表达。与此同时,手绘技法课程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且优秀的手绘技法图也是艺术品。因此,手绘技法表现是带有很强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相关专业的教师需要在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在把握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绘画功底等,激发学生自身的设计思维与创造性,并且积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需要把握具体的教学要点。这样一来,学生才能通过手绘技法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这也可以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专业等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艳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技法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4,27(3):368-368.

[2]秦华.浅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技法教学方法[J].美与时代,2013,(6):123-124.

[3]杨喜生,周小勇,陈祖展.南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手绘效果图技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5,(22):245-245.

[4]姚辉.环境艺术设计手绘教学表现技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6,(10).

[5]曾原.环境艺术设计中手绘效果图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探析[J].才智,2011,(13):298-299.

[6]吴孜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计算机效果图表现课程的教学探索[J].艺术科技,2013,26(6):29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