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人才培养问题思索

酒店人才培养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李成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较多来源于本科教育,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本科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无非就是将本科四年的学时压缩到高职教育的三年中。当然,很多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探索中,通过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有针对性地增设与酒店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等多种方式不断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这些做法虽小有成效,但终究还是换汤不换药,其课程体系在根本上仍与行业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许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国家专业目录,参照本科模式制定教学计划,自行开发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职业水准低。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而学生的直接反馈则是三年的学习内容与酒店行业的实际脱节,毫无用处。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我国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逐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没有较为成熟的适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教学方法沿袭本科教育、单一陈旧的现象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与行业实际和现实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开放性不够,封闭性过强;很多院校专业授课以教材为中心,而现今高职院校的很多教材内容陈旧、应用性特点不突出,这使得专业课程内容与知识更新及应用联系较差,实践程度弱;在课程组织上,大部分课程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考核方面,应试教育的特点仍然很突出,除少量技能课程进行实操考试之外,绝大部分专业课程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体现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内容过少,不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普遍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专业课程师资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本专业毕业而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职称较高,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行业实践经历。二是本专业毕业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虽是“科班”出身,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背景,但绝大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所以缺乏必要的行业实践工作经历,应用能力不足。三是来自酒店行业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实践工作经历丰富,行业实战能力较强,但这部分教师的数量非常少,根本不能满足专业日常教学的需要。总之,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专业教师行业实践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进行了产学合作,但合作内容过浅、合作层次不高。大部分学校与酒店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到酒店进行实地参观、与酒店人员进行交流等较低层次。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对酒店较为深入的认识,自然无法跟酒店进行深层次的合作。虽然绝大部分学校都会集中派学生到酒店进行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但由于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缺乏系统的设计与有效地管理,酒店也仅仅是将实习生作为普通用工对待,缺乏有针对性地实践指导和必要的职业发展规划,致使很多实习徒有其表,并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说,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着校企合作关系松散的现状,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策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树立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酒店业刚刚起步,具备良好服务意识和较高操作技能的服务人才成为酒店业最为迫切的需求。时至今日,我国的酒店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其发展状况、所面临的问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都已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当前,我国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熟练的一线服务人员,而是熟悉酒店管理运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根据我国酒店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是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的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二,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自然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操作性的人才。相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还应当具备将经营管理意图转化为管理过程与结果,能够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酒店一线的服务技能层面,根本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使高职酒店专业教育成了中职的复制品,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根据对当前我国酒店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是:主要面向现代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销售等一线业务部门,培养熟悉酒店各项主要业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全面专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良好服务意识、较高服务管理能力的能胜任现代酒店接待服务工作的高素质的中基层管理者。

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能否满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改变过去基于知识本位设计课程体系的做法,树立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酒店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一是以酒店相应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通过对酒店关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归纳、定义核心职业能力,每个核心能力对应一个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然后,将能力模块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细化,分解为学生掌握该核心能力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2]二是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将酒店从业者职业岗位的晋升规律作为编排能力模块主线。课程体系各能力模块编排顺序,以酒店从业者从入职成为酒店员工到发展成为酒店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基本规律为参考依据。各能力模块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先后顺序与学生自入学至毕业的顺序相一致。基于“能力本位”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行业发展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接岗位能力,体现了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突出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过程可以充分体现酒店从业者从入职成为酒店员工到发展为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轨迹,把握酒店从业者岗位晋升规律,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教学模式是完成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变革传统的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推行项目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模式,应当在全面分析酒店各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选择能够反映酒店各岗位能力需要的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均对应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是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主体,教师其中起指导作用。这样,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项目操作达到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项目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项目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项目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它是以项目为载体的体系,在项目操作指导及项目课程授课中,采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辩论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根据基于能力本位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设计相应的工作项目。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为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本着“培养、挖潜、引进、借力”的原则,造就一支业务精、职业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团队。一要建立健全师资管理体制,实行师资队伍目标管理责任制。系主任、专兼职专业带头人要把握发展情况,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需要,制订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培养、引进、聘用规划,并实施。二要优化师资配置,提高质量效益。通过内部挖潜,激活现有教师资源,激励教师个人主动进修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专兼结合、开放式的教师选聘模式,选聘具有丰富酒店业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专业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专家学者作客座、兼职教授。三要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创造条件,重点培养在训教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专业教学骨干。四要强化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通过科研、酒店服务与管理、酒店产品开发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开发等工作。选送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短期或中期的实践培训。

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要办好高职教育就应当建立一个非封闭的、开放性的、校企良性互动、内外有机循环的人才培养系统。酒店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较多技能型、操作性的人才。要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当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把企业的、社会的资源汇集过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产学合作来搭建这个平台。一要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以及酒店的兼职骨干教师组成。主任、副主任全面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审定校企合作有关管理制度,监督、管理校企合作各项工作;成员负责校企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组织制订校企合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审查、评估、设立、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等。二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由学校统筹安排,经费主要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酒店兼职人员劳务支出等方面。三要建立健全校企深度合作管理机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酒店)资源库,从众多的实训基地中遴选优质的企业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深层次合作。学校要把酒店中优秀的员工、真实的工作场景、先进的硬件设备、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整合为学校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学环境资源和教学软件资源,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更高级阶段。该办学模式主要通过校企共建实训与教学基地、建立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兼职的机制、校企共同进行项目教学、校企共同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四种方式达到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动力。[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将校企合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以及全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注重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设。把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作为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的基本保证和有效途径,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形成制度,在落实制度中推动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