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创新范例

区域技术创新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房价上涨;影响效应;内在机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产能过剩、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加凸显,以往以要素和投资为主要引擎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亟待由传统的要素投入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尤其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早在2015年,在党的“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就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2017年,党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从国家战略、知识溢出及金融发展等视角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1],而在最新研究中,房价与区域创新能力二者间关系成为了学术界研究之重点。2003年伊始,中国各大城市的房价迅速攀升,以全国商品房为例,2003—2018年间,销售价格年均增长率为9.62%。虽然在此期间各地政府相继推行了多项调控房价的举措,然而部分城市住房价格仍然保持快速上涨的势头,房价大大超出了居民购买能力,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城市房价回落,但是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着大量购房需求和投机需求,因此泡沫化问题仍有加剧之势。而关于房价上涨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一致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房价上涨导致资金、人才等经济因素集聚房地产或相关行业,降低实体部门的研发投入,阻碍区域技术创新[2];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困境通过房价上涨引起的财富效应得以缓解[3]。文章基于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房价上涨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又是通过什么作用机制产生影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这些问题的结论对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研究假设与内在机制

1.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房价被学者纳入到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中,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高房价能够通过“筛选效应”“财富效应”及“挤出效应”等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影响,最终促进或者抑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对房价上涨与区域创新关系的文献检索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认为高房价会抑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这种抑制效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房价上升促使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资需求转向房地产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房地产投资具有一定的投机属性,尤其是在房价上涨过快时,会对工业企业的技术性投资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引起经济要素错配,进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抑制工业企业的创新投资[4,5];二是科技人才是区域创新的根本所在,城市房价的迅速上涨形成了创新人才进入壁垒,提高了其生存成本与进入门槛,导致城市技术创新项目数、经费及人员的急剧减少,从而使得技术人才引进受阻,削弱地区创新能力[6];三是房价会通过其空间蔓延特性阻碍区域创新活动进一步开展。具体来看,房价具有空间蔓延特征,不仅可以带动周边房价的提升,而且就技术溢出效应而言,高房价抑制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进而阻碍了技术空间扩散,不利于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高房价可能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这种促进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企业自有房地产的情况下,高房价能够产生“信用缓解效应”,因此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贷收入以促进研发创新活动;二是高房价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能驱使高学历低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小城市集聚,而高学历、高创新能力的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如此为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三是房价持续上涨能够为企业带来高价值的抵押资产,商业银行同样会扩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3]。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房价与区域技术创新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然没有深入研究。具体而言,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四点新进展:一是研究城镇化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房价持续上涨是否可能对区域技术创新带来促进作用;二是运用Abraham&Hendershott(1996)[7]的方法测算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房价泡沫程度,并以此作为房价快速上涨的衡量指标,摒弃常态研究中所采取的变量,以此更好的分析房价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三是扩展了研究样本的数量,将研究对象扩至285个地级以上城市,提高了结论的可信度;四是选取资本累积、产业结构、吸引外资三个中介变量对房价与区域技术创新进行机制分析,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2.研究假设与内在机制分析

(1)房价的正向效应目前学术界对于房价与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房价可直接抑或是间接阻碍区域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然而,不难发现的是往往房价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创新水平也相对较高。可能的原因有:首先,许多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房地产,伴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企业这些高价值的房地产能够有效缓解企业投资的资金约束;其次,高房价对于大城市的人才是一种压力,高房价可以筛选出那些有创新能力、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人才,而迫使那些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才集聚到小城市,提高整体区域的创新水平;第三,高房价能够对企业产生一种“倒逼效应”,驱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从而刺激企业的创新活动;第四,高房价增加了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政府用于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发创新的财力充足,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房价的持续上升有可能推动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文章提出假设H1:当房价上涨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时,会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2)房价上涨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第一,企业资本积累效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同时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然而,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由于缺乏充分的创新资金,致使企业的创新活动举步维艰,难以开展。但实际上大多企业都拥有一定的不动产,伴随着房价的上涨,企业所持有的房地产价值上升,进而通过财富效用实现资本积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资本越雄厚,其研发能力越强。囿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够完善,企业的研发资金往往来自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企业能够提供房产等不动产的抵押物,从而增加了企业创新投入,利于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尤其是对一些拥有不动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更甚。第二,产业升级效应。城市房价能够通过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因产业种类不同而异,高房价使得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重新配置,进而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房价上涨必然使得楼房和土地租金上涨,一方面促使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普通劳动者流出,另一方面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租金上涨,最终的结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地价和房价较低的地区。同时,对于收入较高的群体而言,租金的上涨对其造成的影响较小,加之高房价区域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全面和优质,因而带来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流入和集聚。这种集聚形式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与技术人员,进而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第三,外商投资效应(FDI)。房价会对各地的FDI流入造成影响,进而对区域创新水平产生作用。闵树琴和许文汇(2019)认为经济发达之地,即房价水平较高之处,其FDI流入越多。主要原因是,高房价往往显示出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纳能力及资源禀赋状况,从而对外商产生较强的吸引力[8]。FDI能显著地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9]。具体来看,一方面外商投资往往伴随着先进技术的流入,从而提升本地区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等途径间接的提升区域技术创新。因此,文章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2:房价上涨通过加快资本累积、产业结构升级及外商投资效用三条路径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促进作用。

三、实证设计

1.模型构建与指标测算

文章构建的实证研究模型如下:TECit=α0+α1HPBit+αcXit+εit(1)TECit和HPBit分别表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房价上涨程度,εit为随机扰动项;α0和α1分别表示截距项和估计系数;向量X表示其他可能影响的控制变量。具体解释如下:第一,被解释变量。文章主要以技术成果来表示区域创新能力,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可直接通过专利数量得以反映,故文章将专利授权量占GDP的比重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第二,解释变量。文章以房价泡沫指数来衡量房价的上涨,关于房价泡沫测算,借鉴Abraham&Hendershott(1996)[7]的研究方法来估算房价泡沫。由估算结果可知,虽然中国房价持续上涨,但房价总体泡沫却呈现先升后降之势,并由中部、东部及西部依次递减,且中小城市泡沫水平显著高于大城市。因此,高房价不是房价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是房价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第三,控制变量。一是政府干预程度(GOV),以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来衡量;二是城市化水平(UBR),用市辖区人口与全市总人口之比表示;三是经济发展水平(LGD)用地区生产总值来替代,为保证数据量纲的一致性和减低异方差性,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四是基础设施水平(INF),用市辖区每万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来表示。

2.数据来源与估计方法

文章选取28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2006—2018年为研究窗口期,并采取相对稳定的市域统计口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保险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市历年的统计年鉴。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基准回归:全国层面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文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1)~(5)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无论对房价上涨指数进行单独回归,抑或是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系数都为正,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房价上涨程度的上升能够推动区域创新能力。从表1的模型(1)~(5)的结果可知,平均而言,房价上涨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则提升0.154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泡沫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外源资金,进行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也驱使不同创新水平的劳动力进行空间转移,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高了区域研发创新水平。从控制变量的实证结果来看,变量LGD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因为经济发展不仅增加了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同时提供了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GOV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1%水平检验,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增加,促使技术进步与教育水平提升,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行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能够从供给与需求双向视角促进创新活动。此外,基础设施(INF)变量系数显著为正,原因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城市间知识、信息、技术等的交流,刺激了城市创新行为的产生。

2.异质性分析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资源禀赋异质性凸显的大国,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城市的发展之规模,房价上涨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区域地理空间上,表2的回归模型依次反映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房价上涨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东部地区HPB系数为正值,中部与西部地区的HPB系数均为负,且在5%水平上显著,证实了房价上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房价上涨对区域技术创新在东部地区可以产生积极影响,而在中西部地区则不利于技术创新。文章对此的解释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房价持续上升带来的财富效用驱动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科研投入,刺激区域创新活动,而中西部地区囿于其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水平较低,房价持续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只能将其投入房地产市场,抑制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在城市规模上,文章根据2013—2108年城市人均GDP平均值将城市划分为大、小两类,以分析不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问题。由表2可得,就地级市层面得数据来看,大小规模城市房价上涨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抵消后的净效应为正,且大城市的正向效果大于中小城市。这是由于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备创新的能力与条件,即创新不是随处可见、遍地开花的,而是集聚在某个地理极点上。而大城市在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将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3.内在机制检验

在此,对前文理论分析中提出的三个内在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在此,借用王军和付莎(2020)[10]所使用的中介效应检验法,选取的中介变量如下:第一,资本累积效应,通过将固定资产投资变量(FIX)以表示城市物质资本形成;第二,产业结构效应,以二、三产业占地区GDP比重作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第三,外商投资效应,以外商直接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FDI)作为城市房价泡沫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中介变量。表3为中介效应的估算结果,具体地:第一,模型(7)和(11)是将资本累积作为中介变量的估计结果,模型(7)中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房价上涨程度的上升对加快资本累积存在积极影响,模型(11)中估计系数为0.112,小于模型(10)中的估计系数0.152,说明城市房地产泡沫的上升能够通过加快资本积累推动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模型(8)和模型(12)是产业结构作为中介变量的估计结果。模型(12)中估计系数为0.076,小于模型(10)中的估计系数0.152,证明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能够通过产业机构升级推动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模型(9)和模型(13)是将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中介变量的估计情况,模型(13)中估计系数为0.104,小于模型(10)中的估计系数0.152,表明城市房价上涨可以通过吸引外商投资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2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金华市;技术创新

201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国及浙江省的经济增长、进出口、技术创新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金华市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对当地的技术创新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对当地的技术创新影响作用如何?以及溢出效应的程度应为多少?如何提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应进行相关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本文研究金华市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情况。

一、文献回顾

张杰飞等人(2008)认为,FDI的技术外溢是否会给当地带来技术进步取决于两国技术差距、东道国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外资股权结构等因素。何兴强等人(2014)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开放性程度和人力资本程度4个门槛变量对FDI技术溢出效应有重要的影响。赵霞(2011)研究发现,FDI的流入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两种路径,一方面通过扩大采购规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等直接路径对本土制造业产生正负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本土制造企业吸收能力、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升级以及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等间接路径影响本土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吴静芳(2011)研究发现,FDI对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对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发明等高端创新领域,对西部地区则主要体现在外观设计等低端创新领域,中部地区在两者之间。文献回顾发现,FDI对于技术创新影响效应,主要根据当地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研发投入、FDI对本土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等方面来分析。笔者基于金华市2014—2019年的县域面板数据,构建FDI对技术创新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

二、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本文将技术创新作为新技术的产出,构建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f(L,K,A),Y表示技术创新的产出,用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L表示科技人员投入数量;K表示科技经费投入数量;A表示其他影响技术创新产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构建二个计量模型:LnYit=αLnKit+βLnLit+γLnFDIit+ε(1)LnYit=αLnKit+βLnLit+γLnFDIit+θXt*LnFDIit+ε(2)通过构建FDI与控制变量的连乘变量来分析FDI与其他要素的联合作用对金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为技术创新产出,核心解释变量为科技人员投入、科技资本投入和FDI,控制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型程度、城市化水平、经济结构、人力资本、企业类型等变量(表1)。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是2014—2019年金华市县域的面板数据。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各县市人均GDP、外贸依存度、城镇人口比重、工业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数据来源于2015—2020年的《金华统计年鉴》;专利申请量指标来源于2015—2020年的《浙江统计年鉴》;R&D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数据则来源于2015—2020年的《义乌统计年鉴》横向数据中。

三、实证分析

(一)直接影响效应回归分析

模型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分析方法。由于面板数据具有横截面和时间两个维度,样本容量和自由度更大,并可以解决遗漏变量和减少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而提高了模型估计的准确程度。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混合回归(PA)、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估计。首先对固定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进行比较,通过检验应选择混合回归模型,即不存在个体差异效应。其次对混合回归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后发现,也应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表2)。从直接影响效应回归结果来看,FDI对金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导致金华市专利申请量增长1.5个百分点。但是技术溢出效应不够显著,没有通过相应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FDI对当地技术溢出的效应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型开放程度、企业类型、R&D研发费用的内部支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与区域的各类环境要素有效结合,产生不同技术溢出效果。为此,需要对FDI技术溢出的联合影响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联合影响效应回归分析

首先采用固定效应对计量模型1进行回归。从回归结果看,由于遗失相关控制变量,整体模型不显著,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不明显,说明FDI对区域的技术创新的直接溢出作用不显著(表3)。模型3—8分别分析了FDI联合作用下金华科技创新的联合影响效应。通过回归结果发现,FDI对金华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紧密关联。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FDI对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反之,如果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不高,对当地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大。人力资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金华技术溢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当地科技技术人员对外资企业产品研发、吸收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经济结构、企业类型自身对当地的技术进步作用巨大,但还是主要依靠本土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对外资的引进很少,因此与外商直接投资的联合效应有限。由于金华市的出口产品多以小商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通过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的技术进步效果不明显。而城镇化水平对当地技术的进步作用不显著,也没有和外资进行有效结合。

四、结论与建议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3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影响

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多。而技术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已经成为区域竞争中的核心力量。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这就代表着技术创新能够在多元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中,创造出社会上暂未出现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能够通过社会的广泛传播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与共享,从而用新事物的发展来引领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

(一)知识经济,人才集聚

在我国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也逐渐占领市场,成为如今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大规模兴起,诸多行业新业态需要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越来越知识化;再者,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将显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人才的集聚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集聚效应,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二)社会竞争,研发投入

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在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区域经济的实力。我国目前各大企业也在充分开展技术创新与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渐扩大科研投入,增加相应的经费与基础设施的支持与保障,在研究中重点解决诸多卡脖子的技术性问题。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够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下找到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从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用技术竞争实现我国科技成果“从0到1”的突破。

(三)市场需求,时代需要

市场的需求是促使新技术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动力。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网络时代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且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变革与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关键变量,这就使得技术创新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逐渐提高。市场的需求以及时代的需求使得科技工作者能够针对市场空间中的困境与不足进行技术创新,从而用技术催生产业的新业态与成果,用优质的技术成果来满足大众需求,更好地赢得大众的认可,从而在技术创新成果共享的过程中推进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创新产业产品内容

技术创新作为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引擎,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来创新产品形态与功能,提高产业运作效率。例如,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背景下,我国逐渐实现网络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与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中去。而且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网络化的动态监测与远程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数据来进行即时性的产品跟踪,从而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来构建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我国产业运作的效率,用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来实现社会信息系统的提质增效。

2.科技改变生活方式,提升大众生活质量

在如今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成果逐渐实现社会化共享,这就能够在社会化的传播中将技术成果应用到社会中去,用技术创新成果来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一方面,在我国智能手机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够应用智能手机完成即时通讯、信息获取等相关的交流工作,而且如今的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的发展,使我国大众中能够能够基于智能终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够保障大众获得多样化的视觉体验,例如VR技术、AR技术的运用,能够通过虚拟情景再现的形式创新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更好地通过技术来提高生活质量,用大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3.资源要素全球流动,资源共享带动发展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联系在一起,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变化的趋势与背景下能够促进资源与要素的全球范围流动,各个区域也能突破本地资源与环境的限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寻求资源与要素的流通渠道,从而在资源的最优配置中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更好地提高本区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如今全球经济共享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成果能够通过社会的普遍传播来使社会享受到创新带来的社会福利,而各地也能够基于自身的区域特色以及社会科技创新成果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以此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1.引发市场恶性竞争,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在如今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技术成果成为区域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而部分区域为获得技术竞争的优势,开展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研究,例如基因编辑婴儿、冻卵代孕等技术。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程,但若没有得到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便会促使社会过度追逐经济效益趋势的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研究产生的垃圾难以处理,会对生态环境的质量产生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信息过载,鱼龙混杂,虚拟世界长期沉浸

技术创新使得社会发展的技术成果实现社会共享,从而提高了大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泛滥,目前信息社会中呈现出信息过载的趋势,海量化的信息资源充斥于社会环境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影响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创设了诸多游戏体验式的虚拟空间,能够使人们基于网络虚拟空间来开展社会活动,但由于我国大众特别是青少年难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这些新的技术使青少年自身长期沉浸在海量信息的虚幻满足之中,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个体成长与认识水平的提高。

3.淡漠世界人际关系,人文关怀缺失

技术的应用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社会大众能够通过技术渠道与终端来保持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在整体性的交流空间中发展经济与文化。但是这种模式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使大众沉浸于技术手段提供的信息环境中,从而使得社会的人文气息逐渐减少。例如,在当今疫情防控形势下,大众需要凭借健康码与行程码来进行短期的出行活动,但是还有诸多老年群体难以操作智能手机,因缺乏行程码而难以实现正常的购物出行活动,即使国家倡议给予老年群体人文关怀,但是还有部分地区因没有健康码拒绝老年群体进入,人文关怀思想呈现出社会化缺失的趋势。

三、技术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探究

(一)推进渐进性创新,持续推进科研支持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技术的渐进性发展过程持续推进。一方面,我国需要持续稳定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增加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保障,从而在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用科研来推进技术的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我国需要持续稳定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强技术成果的社会转化,将技术应用到社会生活与产业发展中,从而实现技术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用技术创新成果来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深入根本性创新,掌握核心要害技术

要实现技术成果的根本性创新,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用关键核心技术来形成自身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稳定推进技术成果的创新,组织一批优质的科研技术团队来进行技术创新工作,并广泛吸纳社会人才来实现知识的集聚,以此来实现技术成果的社会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在根本性创新中规避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也就是在技术创新成果社会化共享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社会化引导,从而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实现技术创新积极效应的最大化。

(三)开展系统性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需要基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与大趋势来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工作,这就需要基于整体性的理念开展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工作。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各个地区与周边的城市进行地域合作与技术合作,例如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中通过技术文化的交流来实现地域之间的系统发展,以此来全面提高我国全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另外,需要推进技术成果的融合,也就是基于各个区域中的技术成果来开展合作,从而在合作的过程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创新协同发展。

(四)实践应用式创新,技术应用满足需求

面对如今疫情防控的社会态势,我国区域经济要实现发展,需要在技术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将创新成果进行推广与普及。一方面,加强技术性成果在市场的试验与应用,在社会性试验的过程中不断对技术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技术性成果在社会上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技术性成果的社会化推广,也就是要通过宣传来强化技术性成果的积极影响,对于技术成果的消极影响以及负面作用也要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区域内大众对于技术成果的认知,从而通过全社会技术素养的提高来更好地推进技术成果共享的进程,用技术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区域农业经济;赣州市;创新策略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保证民生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大众生活水平及社会稳定发展有紧密联系,在大数据统筹背景下,区域农业经济成为发展主题,精准发展成为重点方向,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模式,比如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施网络定向营销,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对农业资源进行整合,顺应时展趋势。实践证明,集中当地优势产业和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是强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1支持区域农业经济实现精准发展的大数据统筹方式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考虑到农业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在利用大数据统筹方式强化区域经济精准发展过程中,预判大数据统筹机制、收集大数据信息、分析获取的信息是重点研究内容。

1.1精准引导区域农业种植的市场预测

首先,需要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对某区域内的农业经济进行全方位预判。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农业相关机构都可以收集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应灵活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农业生产数据,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当地农业发展主要业务,从而引领农产品生产营销活动实施。其次,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土地情况等精准定位种植类别,引导农业生产人员实施科学配套种植,从而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种类单一的经营模式,助力农民规避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农作物的特性得到全方位利用,在生产种植中可结合不同作物之间的“特殊关系”,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例如,利用一种作物对另外一种作物具有治疗病虫害的作用等措施,实现科学化、技术化病虫害治理。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引导农作物种植数量,坚持科学理论依据,不断提升作物产量,通过大数据统筹规划,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的投资行为,防止农业生产者过度追求利润而盲目进行理想投资。例如,在水果种植区域,可结合不同水果数目、水果种植规模、水果树木高度等进行科学搭配,或者结合水果成熟季节等进行品种分流和产量分流等,这都是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也是保障区域农业作物品种多样性、满足市场多样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

1.2精准主导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农业指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经济影响,同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气象部门的天气信息等便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利用大数据统筹后,可以精确地从多渠道收集信息数据,然后详细分析获取的数据信息,可从中掌握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市场情况,从而对相关农产品进行科学指导。具体来看,大数据可从以下两方面精确指导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一是应用大数据精准导引区域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流及资金流,例如,根据当地的耕地面积、主要经营农作物品种等,精准预判相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信息,为区域经济发展引导更为贴合具体需求的资金流,从而在精确信息基础上实现投资者、生产者及营销者合作共赢。二是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精准确定区域农产品的原产品、初加工品等之间的比例,以最大化经济效益为目的,科学规划各部分生产加工比例和数量,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产品堆积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结合大数据相关信息,为农产品市场开辟活动提供支持,合理选择市场发展方向,这可为区域农产品市场多元化发展夯实基础[1]。

1.3精准整合农业资源的技术参数

近年来,乡村振兴是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产业兴旺是重点建设方向,而想要实现产业兴旺,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升级是关键。而这也是大数据统筹下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精准发展模式创新的思考重点,想要精确整合农业资源技术参数,需要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大数据整合土地资源,全方位结合区域政府的农村建设方案和土地综合治理相关举措,在法律基础上,有效对当前存在的空心村、废气河道、废气坑塘等进行治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大农场等现代农业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保证土壤的生产效力。二是应用大数据整合升级农业生产技术,借助大数据的强大分析能力,预判各种土地资源的最优生产模式,然后进行实践,例如推动大农场建设、信息化耕种技术、污水治理等,灵活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势进行综合思考,并预设相关模型,这可为农业发展实现绿色环保、高效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赣州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结合上文关于支持区域农业经济实现精准发展的大数据统筹方式的阐述,赣州市基于大数据统筹优势,创新区域农业经济精准发展模式,正确认识当前赣州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在探索中充分融合大数据统筹优势是提出科学、可行措施的关键。

2.1赣州地区农业优势概述

赣州是赣江、东江的源头,森林覆盖率高达76.4%,享有“生态家园”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孕育了赣南脐橙、赣南蔬菜、赣南高山茶等大批绿色安全的优质农特产品。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赣州地区有大面积的天然富硒土壤资源,这为当地发展富硒农产品、助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现阶段,当地的粮食产业、脐橙产业、蔬菜产业、家禽养殖产业及白莲产业等是重点项目。当地的粮食企业主要产品有宁都富硒有机大米、崇义高山梯田有机米、会昌米粉、定南面条、赣县面条、赣县黄元米果、石城米粉、大余黄元米果等。近年来,赣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天然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富硒产业发展,打响富硒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2]。

2.2赣州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赣州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业总人口681万人、占总人口的69.3%,耕地面积660万亩(1亩≈667m2,下同)。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74.4亿元、农业增加值425.86亿元,分别增长3.2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增长9.2%,增幅连续8年全省第一。现有国家命名的“中国特产之乡”14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件,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75个。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01家、省级113家、部级5家,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78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12家,主营业务收入282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2.16%,比上年提高2.13%。2.3充分融合大数据统筹优势2.3.1利用大数据技术摸清赣州地区农业发展“家底”灵活利用大数据及其他先进技术,经过调查可知,全市共发现富硒土地面积1117.61万亩,占调查面积的47.04%,圈定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区169处、98.52万亩。同时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摸清主要农产品的硒含量。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聘请了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分三批次对全市脐橙、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的含硒量进行抽检分析。在全市抽检的1842批次中,含硒467批次,抽检的368批次稻谷中,含硒的达到349批次,占比高达94.8%,通过抽检发现,赣州市有大量天然富硒茶叶和富硒稻谷[3]。

2.3.2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对硒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当地富硒产业发展良好,为了加强保护力度,按照“七个有”(有办公室、有组织机构、有技术规范、有发展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产品展示柜、有注册品牌)的标准打造示范基地74个,同时加强对贫困户的关注,从利益角度加强联系,并充分发挥构建的示范基地作用,通过基地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富硒产业生产经营,赣州市兴国县丰硒农业公司以自主研发的“生物硒”技术为基础,发挥自身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周边的贫困户参与种植富硒脐橙、茶叶、水稻2000余亩,这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4]。

2.3.3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当地打造知名品牌

赣州借助丰富的富硒土壤,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挥统筹优势,引导企业注册富硒农产品品牌商标85个、完成富硒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引导132家企业经检测达到富硒标准的产品,推出“硒”字样标识的外包装进行宣传。全市培育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禽蛋、富硒深加工产品等十多类近百种富硒农产品品牌。其中,定南县梦江南公司精心运营“梦江南”富硒脐橙及富硒脐橙果酒等加工产品,被博鳌论坛指定为唯一供应商,获得“中国十佳”富硒食品品牌荣誉[5]。

2.3.4利用大数据统筹发展,助力市场开拓

赣州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携手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开拓赣州市富硒农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的销售渠道,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赣州配送分中心已基本建成。组织赣南富硒农产品通过专柜形式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交会、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上海、广州、深圳)展销会,开拓外销市场。通过展示宣传,赣州富硒农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江西虔农公司在宁都种植富硒“虎蛙稻”2000亩,出产的富硒大米在北上广市场卖到60多元一斤,年销量400吨[6]。

3大数据统筹下赣州市农业经济精准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

基于赣州市实际情况,在新时期背景下,科学高效地发挥大数据优势,利用大数据的强大功能,实行与之相匹配的新模式,发挥农业经济优势是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精准化发展的有效举措。

3.1赣州市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结合上文赣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赣州市农业经济在以下三方面问题较为显著:一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虽然赣州市的产业园区、示范基地等不断建设,但从整体来看,产业园区经济仍有待提升。同时大数据技术应用不够普及,尤其是农村地区对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力度缺乏,政府等部门也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统筹价值,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指导,本地资源特色优势不明显。二是当地产业链有待深入发展。虽然当地有了很多优秀农业企业,但从整体来看,经营模式仍较为单一,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缺乏紧密联系,产业链发展较为缓慢。三是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存在不足。当地农业优势产业明显,其中的蔬菜、稻米及脐橙等均是代表性产业,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但在新时期,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发展,实现多产业精准协同发展成为重要目标,而赣州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布局存在不足[7]。

3.2基于赣州地区农业发展的不足,实施农业经济精准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

3.2.1依托本地资源调整作物种植,加快农产品精准特色发展

目前,粮食企业、家禽养殖产业、茶叶产业及蔬菜种植等是赣州市优势发展项目,这些内容是农业发展的支柱。在此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赣州土壤成分数据及当地的气候数据,并结合当地市场发展情况、农作物种植种类、种类范围等,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选择最适宜的优良品种,选择最佳的畜牧养殖类别,从而帮助当地农业人员扬长避短、以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地质条件等为基础确定发展特色。同时在政府部门、科技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协同支持下,运用科技手段,定期对区域土壤及畜牧场所的土地进行检测,确保土地保持生产肥力。例如赣州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当地的水稻种植比例大约在90%以上,但不同地区由于土壤条件的差异,导致可种植的类型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区域土壤情况存在差别,要想实现经济最大化效益,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灵活性地选择水稻品种,从而充分发挥区域优势[8]。

3.2.2打造交互式作物链,促进多作物精准互助发展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赣州市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全方位收集和分析,可精准了解适宜当地生产、养殖、种植的产品类型,尤其是在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支持下,传统农业产业条件的限制被打破,构建新型发展产业链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赣州市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最佳作物链,例如“山上栽脐橙、田里种蔬菜”的产业富民格局、“公司+小区+农户”生猪养殖格局等,这些新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资源应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将农业创收与精准扶贫、社会效益提升相融合。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多作物精准互助发展,极大地助力当地农业生产者打造交互式作物链,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9]。

3.2.3完善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多产业精准协同发展

在当前背景下,“互联网+”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结合网络资源优势,推动多产业实现精准协同发展成为完善产业结构布局的有效途径。以赣州市为例,当地土地肥沃,具有种植农作物的优势条件,同时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且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当地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当地植物、动物资源丰富,这些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上述优势,推动赣州实现“旅游业+农业”整合发展有实际价值。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全方位收集赣州植物、动物及地理资源等,为修建旅游景点、打造农业度假村等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这是提升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10]。

4结语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5

1.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学习实践和知识内化,强调活动的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探索性。然而,当下高等教育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选择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重规模,轻实效,灌输式的活动吸引力不足,甚至遭致学生反感,导致参与率低。在活动评价方面,多以竞赛评比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坚持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精神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不清或不正,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科研中实际困难和挑战,结果多数科研团队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草草结束。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多数习惯于被动式接受学习,因此,部分大学生面对需要主动钻研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时产生距离感,或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或认为自己更应花时间在课程学习上,进而选择放弃参与。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管理统筹联动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基本形成了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评价体系,但在各个体系之间、各个工作层面之间和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少统筹联动机制,一般具体工作都落在团委等个别部门和辅导员上,面对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常会出现管理职责不清、信息反馈不畅、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整合不足、政策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化发展。

3.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虽然在成果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成果层次不高,尤其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反映民生热点问题的优秀成果更是难得。首先,科研选题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目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停留在各级各类竞赛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加之大学生习惯于较封闭的校园生活,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难于把握社会需求的脉搏,在科研选题方面往往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科研选题价值不大。其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少多学科交叉指导和跨学科项目培育。大部分大学生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将科研创新项目局限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而指导老师也大多缺少综合学科背景,科研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很少有社会资源直接投入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之中,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网络社区对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

1.网络社区有利于促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首先要促成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而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术科研竞赛、学术交流报告、创新成果展示等,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学术科研内容和形式较为有限,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参与人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都有限。网络社区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宣传覆盖全体大学师生,传输海量资讯满足内容的选择,线上线下统一联动。大学生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正真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网络社区,学校教育也可变“格式化”教育为“自助式”教育,更加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满足学生主体成长需求的选择,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潜能,增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2.网络社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从全局着眼于深化发展,探索一体化机制的实践。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高效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二是,强调活动设计的关联性,协调各级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社区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存储上的巨大优势给予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组织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学校各级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反馈,有利于学校各级各项活动的统筹联动。

3.网络社区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术科研创新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好的学术科研项目应该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跨学科的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指导。网络社区是实现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汇聚最为便捷的途径。网络社区可架起社会与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层次,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建设。

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建设

1.建设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

一切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因此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核心平台。将原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串联,扩大活动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对网络社区中各类活动参与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活动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和参与需求,分层次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师生参与共建,增强社区对师生的粘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网络社区基本格局中,通过微博、博客、相册、网盘等平台整理、存储、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料;创建群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聚集在一起,分享、研讨学习和生活;建设公共社区,设置公共的活动和应用服务,如网络课程、在线报告会、在线调研、在线咨询、论坛、分类信息检索、资源上传与下载、应用创建开放平台等。

2.建设组织管理工作平台。

统筹兼顾,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工作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基本保障平台。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平台,第一要覆盖管理对象的和建设管理队伍。通过校方实名认证网络社区成员,按校级、院系级、班级分级设置管理权限,并在学校和院系建设两级工作站,在技术、宣传、组织、运营等方面组建学生干部团队,以此将大学生学术科技网络社区覆盖全体大学生,同时建设层级分明的管理队伍,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要实现管理信息的畅通传达。在网络社区集成即时通讯系统,实现像QQ一样的在线聊天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手机短信群发功能,以确保工作通知、活动信息无遗漏、高效地向全体社区成员传递到位。第三是专项工作的规范、高效管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专项工作一般涉及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下达、中期检查、结题、归档,以及科技竞赛作品的申报、评选、展示、表彰、归档。在网络社区中并入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管理系统和项目数据库,学校、院系各级管理者即可对各级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调取。

3.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平台。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6

关键词:精益管理;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机理;关键技术

企业创新任务的提出还需要组织更多的力量,集合更多的资源,高层管理要有一定的战略远见,很多企业都在推进精益管理的政策,向世界展示着精益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此本文对精益管理的创新驱动理论以及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可以尽最大努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1关于精益管理与企业创新的概述

1.1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活动当中以技术为主要核心力量,减少浪费现象,消除浪费现象,将生产工程中的管理当做是一种目标。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精益管理理念也在升级,从原始的关注生产制造环节,到当前关注职能的管理环节。最开始精益管理的方式仅仅在汽车制造业当中进行运用,后续延伸到其他的领域当中,核心就在于让精益生产转变为有效的管理,转变为精益化的管理思想。还有学者认为精益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团队的组织力为前提基础,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产品满足客户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管理。精益管理基础上还有精益化的目标以及学习型组织、精益战略概念的产生。精益管理涉及到多个领域当中,在企业的内部主要面向客户、环境以及服务和投资等,将生产供应链的内外部结合在一起。本文所研究的精益管理办法是一种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管理方式,从基层员工一直到高层管理者,要有目标有顺序和有秩序的进行管理,让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更加创新。

1.2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在企业创新体系当中包含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种创新在企业当中相互协调才能够更好地突破以往技术的瓶颈,也才能够让技术更加突出的运用,管理成效显著。企业的竞争力都来自于创新,前期是技术创新,但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的加剧,单一的追求技术创新就会与社会之间相脱离,还需要追求管理上的创新,产品、组织、策略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来讲就像是拖动企业前进的两个车轮,只有同时移动企业才能够进步,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来讲缺一不可,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

2精益管理对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

2.1精益管理是企业创新基础的改善前提

精益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场作业进行不断的规范与提升,争取可以将员工的潜力和智慧充分挖掘出来,塑造全新的员工新形象,也可以通过改善基本的文化追求企业更高的目标,获得相应的管理支撑,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基础。实施精益管理的相关政策可以给员工带去更多思想和意识上的教导,意识到精益管理的重要性,进而以主人公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在工作中也可以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不断进行积累,管理创新的程度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从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特别是制造企业当中使用精益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的创新和基础理论的提升,在管理创新和积累的过程中精益管理的作用十分突出。若是缺少了精益化生产的支持那么就没有管理的创新,这样一味进行创新只能是空化的理论,缺少精益和创新性管理,技术优势无法发挥出来,这样就难以让企业的竞争力度得到提升,例如,在著名的一汽汽车生产企业,学习了某品牌的生产方式及精益化生产的方式,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素积累,最后在多年的发展和创造过程中衍生出新的管理方式,这就是精益生产法方式积累的展现,更是通过积累去改善管理的有效方式,在快速积累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在精益管理中提升

精益管理是工作创新方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体系,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创新力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精益管理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人员的管理上以及企业的运行方式上都能够起到规范性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在优化的过程中采用精益性工具和方法对实际的管理创新发挥作用。定制的相关制度和体系也需要参考精益性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从市场出发,着眼于市场,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有利于促进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创新。其次,在管理学当中有一种理念,即目的导向,就是想推动哪个方向的发展就重点学习和考核什么内容,因此精益管理也符合这个理念和基本做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应考核体系的支撑,精益化管理需要相应的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承担企业的目标和基本愿景。

3精益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机理

3.1内外部推动者

精益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机理之一就是内外部的推动者,这种推动主要体现在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点到面。首先,在点上,推动者就是企业的一线基础工作人员,他们是驱动者,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具有执行力和积极性,更是一种被驱动者,驱动的主要因素是激励机制。一线工作人员要实施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科学化的管理,由此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和进步,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方案执行工作标准。积极改善活动才能够将精益化管理落实到具体的位置上,严格地执行一线员工应该执行的制度,配合外部推动者实施推动计划。其次,在线上,主要推动者是基层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者对高层管理者来讲也是被驱动者,管理创新的诱因是激励机制还有相关的荣誉等,从驱动者角度上讲,强化组织能力还有执行力才能够使一线员工的驱动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够完成一线员工的基本工作任务。最后,在面上,面的维度上,这一层是中高层管理者,在这里也是被驱动的对象,驱动创新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思想还有责任感以及精益性文化,其对基层员工和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更是企业战略方针的重要落实人员,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创新策略的推动和组织者,更是改善者。

3.2精益管理对企业创新作用机理

精益管理对企业创新的驱动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实现,这些活动也具有次序性,首先是在理念和文化方面的驱动,其次是在管理方式还有管理制度组织方面的驱动,最后才是企业运行模式以及市场方面的创新驱动。无论在组织上、制度管理上还是在绩效或者商业基本模式上管理理念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发挥出企业创新的驱动作用,保障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障中层工作者的组织性,也保障精益工作管理理念在每一层次的下达与执行。

4精益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关键技术研究

精益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路径实现还需要依托于技术,这个技术关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益化管理需要内部和外部的推动,内部来自于员工,外部来自于市场或者政府等,第三方,通过内外部的共同合作以及相互协作,将精益管理的实施推向新的高度,实现精益化管理目标,最后实现企业驱动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主要是精益管理方法的有效选择,在这里精益管理能够推动内外部工作者的精益化管理措施,争取实现创新目标。综上所述,本文对精益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机理与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精益化管理对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机理来自多个方面,从基层员工的工作一直到高层管理再到外部环境,每一个部分对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精益化理论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争取使其发挥出更大效用,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波.精益化管理在超高压输电企业的应用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4(7).

[2]闫焱,董静,庞军,等.精益化管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

[3]田甜.浅谈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以烟草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6,22(27).

[4]杨峻,顾庆良.中国纺织产业技术和管理范式创新下的精益化管理[J].纺织学报,2014,35(6).

[5]真大伟,李青春,王萍,等.德惠公司的精益化管理——以“协同管理与目标管理”为特色[J].企业管理,2017,25(9).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逐渐占据了国家产业结构的关键地位,直接影响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农业发展速度明显上升,而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是实现农业平稳向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推广人员素质不高,推广工作不到位

1)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部分推广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工作不认真。也有不少推广人员的知识欠缺,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以落后的知识结构指导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以适应实际需求。缺乏高素质的推广队伍是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2)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过程问题频出。有些推广队伍没有明确的制度,管理工作混乱,方案单一,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为一盘散沙[1]。同时,有些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技术、设备、服务、方法等方面缺乏支持,难以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推广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力度和幅度都难以达到标准。

1.2缺乏物质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经费支持,以获取物质方面的保障。有些地区常常面临经费不足的情况,在技术推广工作中受到了极大阻力。例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时,让农民自费会降低参与度,影响培训成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缺乏经费,就无法支付这一部分费用,使得培训进度放缓,效果不佳。

1.3忽视了市场的重要作用

市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起到指引作用,市场导向是其发展的风向标。有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缺乏对市场的重视,未能及时调研、把握市场动态,直观估计的方式使得推广人员难以客观地分析市场发展趋势,推广工作针对性不强,缺乏实际意义,缺乏对市场的重视,不利于生产经营的顺利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对策

2.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1)健全选拔制度。农业技术推广团队要确保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并且具备接受先进理论、技术的学习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工作技能[2]。同时,推广人员本身的品德素养也要不断加强,所选拔人员要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保持谦逊的态度,避免浑水摸鱼现象发生。2)加强培训力度。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培训,在思想和技术上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强化其对技术推广理念、方法的掌握,为工作人员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鼓励创新,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3)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定期对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考核,强化监督作用,促进工作人员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一方面,个人考核成绩应与职位及职称、待遇相关联;另一方面,要建立奖惩制度及淘汰制度,改善工作人员良莠不齐的岗位状况和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

2.2创新推广方法

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选择要实事求是,打破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充分考虑农村生产力,现有条件的实际状况,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适应性。有些推广人员缺乏实际调查,对成功案例的经验照搬照抄,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为后续的工作造成极大困扰。农业技术推广团队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要,通过市场评估,及时调整具体的工作方法。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的农业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3转变推广目标

转变推广目标要求推广单位摒弃单一的、传统的推广模式,采用技术与市场结合、农业与农村结合的创新性推广模式。推广目标的转变有利于提升基层农业的综合实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缩小城乡差距。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将着眼于农业的宏观发展,拓宽视角,转变工作理念,提高对创新推广模式的认知,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推广工作。

2.4优化机构设置,提高管理效率

1)推广单位须在机构设置上进行明确的规范,制定相关标准,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及时处理工作当中发现的问题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避免问题的积压[3]。在机构设置上,要打破单一的格局,即依附行政体制的设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遵循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综合性地设置。2)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的建设上,要细化职能分工,建立网格化的推广体系,力求实现该体系的上下贯通、网络健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一,各地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现有设备性能、政府财力等,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发挥有效作用[4]。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升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从结果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已在实践过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上呈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需要深入研究,进行立项讨论,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改革与创新层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何乐.浅谈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策略[J].科学技术创新,2016(36):351.

[2]才博.浅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7(10):70.

[3]孙学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6(4):198.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8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版权滥用;创新应用;挑战与出路

在一项制度运行的过程中,总会发生制度反向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制度的发展需要配套实施矫正规定从而实现制度所要实现的利益目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关系、激励科技创新和鼓励科技运用的关系,既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也要制止权利滥用和非法垄断。版权滥用是版权制度的运行偏离制度最初设计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从强制手段入手进行矫正,会严重损失版权制度的协调性,形成制度变异,同时,版权滥用是在享受法律保护和社会协同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危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是违背法律或正当性的行为。通观《著作权法》整体架构,并未明确规定版权滥用的相关法律后果,仅是为了部分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对版权行使的限制,同时,大量的规定偏向于对于版权的保护,从一定层面来看,这是一种立法的倾斜。在版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版权滥用的现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制,否则,版权制度的运行无法完整实现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区块链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本身充满质疑和支持,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挡其技术本身的发展性。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实践来看,其在防止版权滥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和发挥空间,研究区块链与版权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版权滥用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版权滥用的判断标准不一

“版权滥用”的概念源于“知识产权滥用说”。根据知识产权滥用说,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景就是知识产权滥用[1],同时《民法总则》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从中可以总结出版权滥用的标准主要是违法性和违正当性,基于这两项标准判断版权滥用与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一部分版权滥用行为,因此,从版权制度的设立主旨和价值目标出发,可以获得版权滥用的另外一项判断标准,即版权的行使是否违背版权制度的主旨和价值追求目标。这三项标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原则性,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用,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失版权制度所存在的完整价值。

(二)版权滥用查处缺乏及时性

在部分不具有违法性的版权滥用行为中,并且受害人未提起诉讼的情况下,版权滥用的时间会持续损害部分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的实现,当这种滥用行为超越权利人的容忍程度,才能够唤醒其启动维权行动的意识,这种情况下由于时间的拉长,版权人因滥用行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巨大利益,并且损害了该领域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同时,在版权诉讼中,这种不具有违法性的版权滥用行为法院定性时不仅会考虑其中的社会影响,而且会根据版权制度的价值目标和政策导向进行衡量,因此,如果举证层面无法足够证明版权滥用行为的危害性程度,可能会导致败诉的后果。版权滥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版权维权过程中的滥用;二是版权许可过程中的滥用。版权维权过程中的滥用主要体现在诉讼阶段,一些版权人滥用版权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自身的诉讼行为获得部分时间利益或者经济利益,这种版权滥用行为不仅会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增加受害人的成本。因此,如果在诉讼行为之前及时阻止这种版权滥用行为,就不会产生因这种版权滥用行为造成的损失。版权许可过程中的权利滥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限制被许可人的相关权利,如就现有的版权内容进行研究开发的权利等,利用被许可人获取版权的被动状态附加不合理的条件限制,这种版权滥用现象由于其是基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且无法实时监测,导致发现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社会影响。

(三)版权滥用收集证据的困难性和诉讼价值的衡量性

在部分版权滥用行为中,由于其本身行为的危害范围小或者权益损害小,导致利益受损人无法从诉讼的途径获得保护,或者说诉讼的成本大于弥补的亏损,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放弃诉讼,使这部分版权滥用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在一部分版权滥用案件中,获取证据的难度和成本要远远大于胜诉获取的利益。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我们应考虑要严格掌握权利证据的审查力度和它的证明标准。

二、区块链应用于版权滥用规制的可操作性

(一)分布式共享机制及时防控版权滥用

分布式共享机制是指区块链以分布式的形式存储数据,账本由一系列有顺序的和防篡改的记录组成,形成一个链式数据结构,里面包含着数据的全部状态改变,而每个节点上都保存着它所属的一个账本,因而也被称作是分布式账本[2]。分布式账本针对一项版权可形成一个可共享的数据块,从版权的成立到发展所产生的信息都完整锁定在这个共享式的账本之中,包括版权的滥用的相关历史记录和处理结果,在这种共享状态下,各地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数据共享,保证了版权滥用案件的统一处理标准。在分布式账本的模式下,可以根据版权滥用的具体表现形式,集中查控重点,内嵌于账本中的警报系统,使版权滥用者的滥用行为及时引起版权保护机构的警惕:第一,可以通过区块链监控版权内容的创作时间、上链内容、市场的流通信息等,结合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根据创作时间晚于未登记的信息内容、利用版权造成市场支配地位等版权滥用标准进行筛选,及时对版权滥用者的滥用行为进行警示,若在两次警示后仍不予以改善,则启动警报,由版权保护机构进行处理。第二,根据分布式账本中所存在的版权信息,跟踪版权的许可与被许可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行为及研发行为,智能分析其中版权权利人对被许可人不正当的权利限制。第三,可强制版权许可协议内容上链,设置上链的固有版权许可协议模板,在协议模板中设置被许可人权利的监控,尊重协议双方合意行为的前提下,对版权滥用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分布式账本模式下的版权信息能够涵盖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版权行使行为,一旦内嵌版权滥用标准的分析,将会实现对全范围内的版权行为的监控,实现版权的规范。

(二)时间戳固定版权证据

在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中,版权人在区块链平台上进行版权登记后,该作品的所有信息将会加盖时间戳,保存在一个区块中,该作品的所有交易信息都会按照时间顺序被完整、准确地纪录在不容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上[3],这种时间戳及分布式账本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权利的实现,也能够防止权利的滥用。在相同的交易中,在对于版权利用条件的信息全部加盖时间戳,当发生冲突关系时,将对比时间戳的信息进行优先匹配,时间戳在前的部分享有优先权利,时间在后的部分可以基于时间戳的证据向版权人索取同等利益,这就避免了版权行使行为的因人而异性。同时,在版权人滥用版权时,时间戳锁定在区块上的信息会快速匹配形成警告,避免了滥用行为的肆意。当所有的版权交易行为都被加盖时间戳记录在分布式账本的平台上,能够防止版权人通过利用时间的漏洞攻击利益相关人,从而取得非法或不正当利益。事实证明,当权利的行使记录被加盖时间戳时,权利滥用的发生概率会降低,时间戳的功能相比于版权许可使用合同上的时间更有说服力,其摆脱了传统合同的缺陷,将版权信息区块完全锁定在时间戳中,具有不可篡改性,同时,时间戳取证简单、高效、成本低、可信度高,对于版权管理和规制版权滥用具有利用价值。

(三)公有链和私有链结合使用实现版权的全程监管

公有链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读取、任何人都能发送交易且交易能获得有效确认,任何人都能参与共识过程的区块链——共识过程决定哪个区块可被添加到区块链中,同时明确状态[4]。在公有链中信息完全公开透明,一台计算机就能解决所有的信息要求,在针对版权滥用行为展开追究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公有链让所有人看到相关的版权滥用信息,从而参与记录版权滥用追究信息的公有链中。也可以利用公有链的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进行版权的登记、确权,实现版权归属的精准定位和有效回溯[5],减轻版权登记机构的工作压力。私有链是指其写入权限仅在一个组织手里的区块链,目的是对读取权限或者对外开放权限进行限制。一份版权的利用可以通过设置私有链保证被许可人与许可人之间的交流互通,防止版权人通过其他途径单独设限,同时许可信息通过私有链的功能完整保存且不容篡改,一方版权的权利人改动版权的信息,各方都能够快速获取信息,这其中的交易和监督成本极低,保证了相关利益群体能够更好地发挥版权的价值。联盟链在版权滥用领域具有利用价值,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可通过联盟链管理众多版权的使用和许可。公有链、私有链及联盟链具有的不同功能、特点,可以在监管版权滥用现象的过程中进行区别性运用,结合版权滥用的行为状态,创造不同的版权管理模式,以此实现版权制度的价值目标。

三、区块链技术在版权滥用领域运用中面临的挑战

宏观来看,区块链技术运用于版权滥用领域实际上是其运用于版权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区块链技术在版权滥用领域运用中面临的挑战实质是其应用于版权领域的挑战。由于目前“区块链技术+版权”的发展模式还未完全启动,因此区块链技术具体运用于版权领域的问题研究还局限在宏观层面。

(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率低

区块链技术本身具备足够的优势实现较高的普及率,但是在技术发展的初期,国内实际还未完全接纳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的运用,仅仅部分领域率先完成区块链技术的操作,并且,从发展情况来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发展核心的领域实现了较好的效果,如金融领域,以区块链项目作为发展核心的投资越来越多,随着各个实验效果的增加,我们可以预测区块链将会产生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一样的影响力。就目前形势来看,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的运用值得尝试,并且一旦启动,将会对版权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区块链技术的普及率导致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的运用还需要时间去完善。版权领域区块链的普及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技术性人员配备不足。版权领域的工作人员大多出身于法学专业,对于区块链技术方面的操作能力不强,且技术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第二,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不足。尽管关于“区块链+版权”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加,但对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的实际效果还存在诸多疑虑,对区块链技术能否改善版权领域的现存问题存在怀疑。第三,区块链应用于版权的制度配套不足。相关制度的落地才能推动实际应用,在没有相关制度肯定其合法性之前,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的运用只能停留在初期阶段。

(二)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成本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领域的原始动力不足一部分原因是区块链的应用成本较大。技术运用初期需投入资金设立技术基础设施,培育版权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的区块链技术操作能力,宣传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相关操作指南,引导版权申请人和其他相关人运用区块链技术将版权信息上链,技术运用过程中除需投入资金保证区块链技术赖以存在的基础设施的更新与维护外,上传至区块链中的版权数据需通过数据转化过程形成哈希值,且哈希值无法更改,一旦某一项数据嵌入错误,则导致结果的扭转,因此而增加的过程成本也较大[4]。在版权领域启用区块链技术的意识还未完全开化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的初始投资成本就已经令相关投资者望而却步,更何谈深入研究与运用。

(三)相关法律制度还未落实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的法律保障还未实现,版权人在区块链技术上获取的凭证只是一种证据体现,不能完全说明版权人的权利归属,同样,在版权滥用领域,相关利益者如若通过区块链技术上的相关信息证明版权滥用的事实还不足以完成证明责任。因此,在法律层面,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相关规定还未落实,就无法引导版权人和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中,也就无法实现区块链技术的普及。这不仅是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造成困扰,更是对于版权的创新应用的阻碍。快速实现区块链技术是推动版权管理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相关立法是首要任务。

(四)区块链技术自身设定与版权管理的碰撞

由于版权的成立需要对与独创性表达进行判断,而区块链技术本身难以完成对于独创性的判断,只是通过人为的机械操作来完成认定工作,一些区块链平台宣称在进行作品登记时其会对整个互联网上相类似的作品进行比对,但是因为区块链上存储的只有单纯的哈希值数据,并不存在作品的实质性内容,就算是要进行比较,也仅仅是对哈希数值进行比较,无法从内容上判定要认证的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6]。因此,相对于版权滥用的管理与规制,区块链技术只能通过高效便捷的特性辅助版权管理的相关工作,解决版权滥用领域现状的一些短板,提升管理和规制效果。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滥用领域的发展路径

区块链技术具备的去中心化、难以篡改、智能合约、集体维护等优势对于版权滥用领域可以说是值得应用的,虽然其并不能智能化解决版权滥用领域的全部问题,但是能够实现版权滥用的大部分疑难杂症,节省时间成本的同时又能够高效完成版权的使命,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需要和版权滥用领域问题突出的双重压力下,两者结合发展将会实现两全的结果。版权法需要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越性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区块链技术同样要借助版权法来限制权利人与用户的权利,以免造成进一步的权利滥用[7]。

(一)比较法上的既有经验

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上,我国相比于其他国家具有滞后性,国外一些企业早早就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发展过程中,如以色列初创公司COLU就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了测试版平台,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不懂区块链的开发者和消费者,让他们也能够通过该平台建立和交换电子资产,德国企业Ascribe则旨在利用区块链技术给知识产权产生的时间进行标记、为创作者提供便于使用的平台创建作者所有权和跟踪他们作品的使用[8]。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相关案例,并展开试点工作,增长使用经验的同时积极推广使用,不断增长区块链技术的熟练度,充分发挥其优势。目前,国内关于区块链的使用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人还未有关于“区块链”的概念认知,尚且需要不断宣传,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进行区块链的相关知识的传输。“区块链+版权”的工作在国内已经在开展,如旺链科技这一网站,其主张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版权保护平台,帮助原创作者快捷实现内容版权上链,保证版权唯一性,全面覆盖多种知识产权类型,解决当前版权保护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著作权作者提供高效的版权保护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交易解决方案,助力知识产权产业健康发展[9]。

(二)坚持立法先行

只有相关立法认可基于区块链技术取得的版权信息凭证,引导相关版权管理部门以区块链技术管理版权信息,区块链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规制版权的技术支撑,因此,在调研版权滥用领域的现实需要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可操作性基础上,积极实现这一部分的相关立法,助推“区块链+版权”的应用,从而有效解决的版权保护以及版权滥用现象。实践证明,在版权滥用现象上,立法层面不仅仅要解决举证的问题,更要注重发现的及时性,以便于减少利益相关人的损失,保证版权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引进投资助推“区块链+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