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发展分析

区域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区域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我国便采用梯度式理论的方式首先对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着力建设,采取区域重点发展战略,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这些区域战略的实施是否带动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效果是否显著呢,接下来我们通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区域整体上可大致划分为中、东、西三大经济地区,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不一样,因此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和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5%,面临海洋,工农业业基础雄厚,集聚着大量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

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8个省、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9.3%,大多处于平原地区,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重工业基础较好。

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区,面积为541.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由于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所以不利用农作物的生长,经济发展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但是国土面积比较大,矿产资源丰富。

(一)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分析

1、劳动者素质的影响;2、采取梯度式发展的政策;3、自然区位优势的差异。

三、我国实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实现我国各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我国相继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率先发展东部沿海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

(一)从经济指标差距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

1、GDP总量差异。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GDP总和为24927.41亿元,同期东部地区为47087.22亿元,东西部地区的绝对差额为22159.81亿元,到2014年,西部地区的GDP总和为104629亿元,东部GDP总和为394352.1亿元,东西部地区绝对差额为289723.1亿元,15年来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GDP总额相对每年增长17837.5亿元,净增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虽然在2003年中首次超过东部地区为14.47%,但是长期来看西部地区的人均增长GDP平均增长速度依然低于东部地区。

2、GDP增长率的差异。西部大开发以来到2013年,西部地区的年均增长率达11.45%左右,而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为10.8%,超过了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单从增长速度来看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总体来说具有促进作用。

3、企业经营绩效差异。从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东西部地区国有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对比分析来说,东部地区的资产在1999年为46695亿元,2013年东部地区达到了20048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29.3%,而西部地区的资产由15577亿元达到了106245亿元,在所获利润方面,东部地区从1999年的1171亿元到2013年的28581.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22%;而西部地区从91亿元到2013年的9682亿元;这15年来东西部地区资产的绝对差额从31118亿元增加到了94235亿元,扩大了将近3.1倍;利润差额也从1080亿元增加到了18899亿元,扩大了将近17倍左右。

4、财政能力差异。财政收入自1999年以来对西部地区的增幅比较明显2000年时东西部地区财政总收入分别为3322亿元和1029亿元。两地区的绝对差为2293亿元,到2014年,东部地区的财政总收入为9652亿元,西部地区财政收入为2863亿元,相对差距从1999年的3.22变成了6.37,扩大了将近两倍左右。

(二)对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国目前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7.8%,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速西部地区的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过程,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中部与西部,东部与西部,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从侧面也反应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是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平衡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为目的的,但是由于实施力度还不够,不仅没有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反而加速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对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

为了平衡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而中部区域――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六个省份所在的区域,这些区域的优势具有承东启西,链接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对中部地区提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的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建设。

五、“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造成的经济差距影响分析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又被称为是“梯度推进战略”,该战略也是造成我国三大经济带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即推进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待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将资金,技术逐步扩散到中西部地区。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大不平衡,基本上都是由于东部经济过强的经济造成的。

六、对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总结和建议

(一)对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差距绩效评价

本文通过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案例进行了对比实施大开发战略前后的经济指标存在的差异以及变化得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在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的力量上还不足,而且在中国经济大部分依靠东部沿海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的基础上还会进一步拉大经济差距,不会出现很快缩小的程度;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所推进的“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近年来对中原经济的增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GDP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

因此,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相继实施的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战略没有得到明显的绩效,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促进和鼓励了当地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利用地区优势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步伐。

(二)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战略发展的建议

1、区域均衡战略与非均衡战略协调发展。当地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背景和所拥有的竞争区位优势,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引导当地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的产业结构,成为可以为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的强劲动力;同时重视技术群体的建设和发展,随时掌控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过大,要兼顾区域发展战略的协调性,将中部崛起于西部大开发与东部协调发展。

2、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还没有经济差距还没有完全的拉开时,及时的控制和缩小。目前东部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转移,从而丧失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区域间的产业承接能力,从而使制造业能够在区域间进行产业结构重组,加快第三产业的进程。

3、坚持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这些战略依然是我们坚持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让中西部地区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在东部提高自出创新能力的带领下,形成自己的一定区域发展优势,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协调城乡的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白永秀,岳丽萍.从东西部地区差距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视角[N].西北大学日报,2008-09(5)

区域发展分析范文3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金融 发展问题 分析

一、我国区域金融存在的基础

我国区域金融之所以存在,既有自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条件、市场发育及规模等客观基础的原因,又有人为的主观影响。表现为:

(一)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存在差异

自然资源的多寡对于生产性企业以及金融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来讲具有重要影响,资源充足的地区较易形成规模效益,反之则不能。同样自然条件也是金融本身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部分自然条件是人类目前难以改变的,这就导致大部分资金流入到自然条件好的区域,这些地方发展就会快于其他区域,进而形成更大的差异。这也正是区位理论中所反映的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不同的自然资源以及条件导致了不同层级区域金融结构的形成。

(二)基础的设施存在差异性

基础设施对社会以及经济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乘数作用”,世界银行曾经作出的研究反应出,人均GDP每提高1%,就会导致对基础设施总量的需求提高1%。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基础设施的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测算,前者对后者的贡献率大约在0.1~0.3之间,而那些较发达的国家以及地区此值大约在0.3~0.4之间或者更高。所以基础设施所存在的差异会对生产以及贸易的快速发展构成直接影响,与此同时其对资金流向以及区域金融的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阻力或者助力。

(三)政府政策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是政府部门以及领导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以及效果所作出的相应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政府的政策具有较大的作用力,尤其是那些优惠性的政策,其能否惠及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增加或者减退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每个政府的政策都会具有一定倾向性,这就会构造出相应层次的金融结构。所以说不同的区域之间形成社会、经济以及金融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四)金融活动空间存在一定的分布性

任何的金融活动都是在一定空间内作出的行为,而在相应空间内进行的金融活动,可以表现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的差异性安排。这些差异安排正是区域金融得以产生的一部分主观基础。

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状况

(一)各地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差异性

一些区域由于具有较强的总部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促使一部分金融机构都会在此区域增设经营网点,这对该地区金融行业的较快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相反,对于那些缺乏政策扶持,而自身的发展水平又较低,这就使得此地区金融业发展极为滞后,反应最为明显的就是银行、保险和证券这三大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差异。

(二)部分区域资金配置不合理而且使用效率低

近几年来,各区域的经济都有所增长,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贡献度,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金融业已经成为支柱性行业。不过,有些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配置欠合理,金融与其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而且从信贷的期限结构来讲,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比重超过半数;而从投向来看,在信贷的支持力度以及产业分布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各自为战,争抢资源、项目以及投资等情况较为普遍,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差异。

(三)地区间存贷款比例、增速不均衡

经济较发达地区无论存贷款总量,还是人均存贷款量均位居前列,各项存贷款年均余额远超过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从贷存比例和贷款增速看,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一定使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平衡,更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行政壁垒制约

完整搭建金融系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组成比例、相协调程度、在自身经营上面的介入程度,以及在发生纠纷时的解决机制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达成一致的意向。一直以来,各地的政府部门在行政方面自我发展决策,由此形成了行政壁垒,这一壁垒是搭建完整金融体系的一大障碍。所有实现金融区域化的前提是破除行政壁垒、确定政府职责、理顺沟通途径。

(二)利益壁垒制约

任何一个融合的过程可能都会损失到某些人和组织的利益,例如:当在京的银行可以跨地域发放贷款时,就会对津冀本地银行产生潜在的压力,即使这些新增贷款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是依然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抵制。这些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金融区域化的实现,要打破这一利益壁垒,完善仲裁机制,保持行政沟通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三)制度壁垒制约

金融机构在跨地域经营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方政策,这些政策不属于地方保护主义也不针对外地金融机构,但是各种地方规定会极大地影响效率,导致整个金融系统运行不畅。风险原则的不同、信用评估方式的不同、经营准入的不同等皆属此例。这些制度的地区差异需要通过协商来以达成共识。

(四)信息壁垒制约

金融业是一个这样的行业,它严重依赖信息。各地、各行业的有关存贷款信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对金融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实是各地区各行业这些重要信息还不健全,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而一个准确翔实的信息库的构造,一个快速通畅信息通报机制的建立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五)人才壁垒制约

金融行业是一个需要有一定学识人才的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制约人力资源转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户口、福利、养老、子女教育等。所以要想实现经济区域化首先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域化,解决劳动者在择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我国区域金融进一步良好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金融管理方式,构建区域金融合理的分配机制

加快金融一体化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加强管理层面的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找合理的金融分配机制。在金融政策建立方面,制定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同时要构建区域性金融市场。逐渐消除区域分割,走经济协作一体化道路,增强竞争力,发展区域金融经济。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加快区域金融建设的重要步骤。

(二)尽快建立区域信用体系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债权债务关系,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区域内多种信用评级体系;三是各方联合,加快区域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使用便捷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系统。

(三)加大风险监测与外部监管

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考虑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监管系统。该系统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区域经济综合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组成。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日常监测与评估,提示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督,增强其内部控制,依法审慎经营。各经济综合部门应公开更多的宏观信息和产业信息引导金融机构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防止信贷投放方向性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决策的政策。

(四)加快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信息化战略,对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至关重要。各区域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其中尤其是外汇市场,对电子网络技术依赖性更强,因此各类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电子网络技术的投入,扩大容量,并做好各种软硬件的兼容协调工作,为区域金融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翠兰.论区域金融存在的主客观基础[J].金融博览,2010.5.

[2]张云.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8.12.

[3]李敬,冉光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调控:模型、范式与政策[J].区域发展问题,2008.2.

区域发展分析范文4

主要根据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发展情况,分析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情况,如果想要充分提高和发挥抚顺地区的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影响力,就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才能促进银行和相关金融结构对于抚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抚顺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区域经济

金融支持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集合,金融支持一般是指所有和信用货币相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和信用货币的使用等。

一、金融支持对抚顺地区农村金融区域金融结构调整的意义

(一)金融支持对抚顺地区农村金融区域金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在抚顺地区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必须需要有关的金融机构的经济支持,所以只有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才能尽快促进抚顺地区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二)抚顺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现状

抚顺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抚顺地区的金融风险较大,不良贷款非常多,其次抚顺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匮乏,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着抚顺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二、制约抚顺地区金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一)金融机构不全面

抚顺地区相关的金融结构都没有与其自身产业结相配套的投资融资机制,很难为抚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完善的金融支持。抚顺地区的银行业的金融结构大多数是由商业银行组成的,没有足够的财务公司和财产管理机构等,造成抚顺地区在金融结构上就不健全,容易造成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贷款市场远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不能为抚顺地区的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商业银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抚顺市的商业银行放贷的主要对象就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抚顺地区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抚顺地区整体环境的限制吗,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融资机制,难以为抚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大多数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风险的问题,不愿意借贷给新型企业。

(三)金融服务滞后

抚顺地区现有的金融服务方式还不能有效满足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服务的滞后是阻碍抚顺地区经济发展和进步和重要影响因素,抚顺地区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城市,金融结构单一,在抚顺地区不论是营业网点还是网络平台都比较稀少,导致金融服务基础设计较少,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抚顺地区的发展。

三、促进抚顺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抚顺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实际收入密切相关,只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结合抚顺地区的金融发展情况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发展。抚顺地区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和促进抚顺地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而推动整个抚顺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银行以及加大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和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来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得农村信用社能够真正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样才能实现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从而实现促进整个抚顺地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三)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

抚顺地区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各自的职能和目标,不断的扩大其服务的范围,抚顺地区需要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才能为本地区吸引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利用商业银行自身所包含的资金和技术以及金融网络来建立起本地区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以增强抚顺地区抵御风险和参与到竞争中的能力,从而为抚顺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农业保险

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实是存在很多的风险的,所以为了能够保障农民的正常生产活动,确保农民的经济收入,就必须需要农业保险的参与,农业保险能够为农民的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抚顺地区需要在政策和市场发展以及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和推广和农村金融保险,积极推进各项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种养业保险以及农村医疗保险等产品,采取各种政策和制度来支持和鼓励商业性保险结构的发展和落实,提高保险服务的三农力度和落实情况。

(五)创新发展各项农村金融产品

根据融资主体的不同会有不同农资需求,在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这个原则同样适用,各金融机构只有不断地推出各项金融产品和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抚顺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能力,吸引更多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从而促进本地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结束语

抚顺地区只有高度重视金融结构在促进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才能大力支持和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从而促进抚顺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进步,最终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的金融发展体系。

作者:李俊武 白冰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志国,张洋,高启然.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14-03-25

[2]吴娇.基于金融地理学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3-12-25

区域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我国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分析

自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来,我们就步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中。我国不断推进跨区域经济的项目合作,普遍获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拓展,贸易量逐渐上升。将来,我国将逐渐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我们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来讲,要想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就要注重自身特色项目的发展,不断为本土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国内自由贸易区域的设立,拓展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格局,使本土特色产业带领区域经济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特色经济提供支持

就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不但要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让企业步入品牌发展之路,进而形成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优势,还要不断提升开放领域与增加开放力度,推动国家经济整体格局的铺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注意到国内各经济单元间需要进行互相渗透和相互协调,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基本都能做到,特别是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不但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本地区所发挥的贸易合作桥梁渠道,拉动了其他内陆经济单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本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设立本土自由贸易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范围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意味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我国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在这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下,我国将会在境内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定后,我国的许多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大型城市也先后在未来发展规划中纳入了自由贸易区,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切实做出了实际行动。终上所述,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中,不但要积极发展国内领域的区域经济,突显我国制造业的优势,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对外服务投资项目的发展趋势,借助有利时机提升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促进区域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来趋势的探索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客观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朝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经确立,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要用更多元化的服务、更高质量的产品及更为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

(一)为我国地区特色企业夯实管理基础,制定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凭借地方资源和特色文化发展起来的优秀企业几乎在我国的任何地方都有,这类企业占据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优势,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在规模化生产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优势。就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所创造的生产总值每年都领先于其他地区,甚至有时候这一地区的生产总值能够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值和。由此可见,我国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为各地区的特色企业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跨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通过借鉴优秀经验,充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架构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各项鼓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比如,国家相继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也逐步增加了向上述地区重点项目的投资倾斜力度。设定了多个自由通道,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逐渐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改善与发展,显著的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并且在大程度上强化了当地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驱动力,所以,各地区未来比能够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促使人们的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扩大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当然,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益处。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我国通过实行本土自由贸易,不管扩大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范围,而这一措施也是区域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地方企业管理工作,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吸取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充实我国的经济建设框架,确保我国区域经济能够按照协调发展的路径一直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魏后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U型转变及稳定性分析[J].江海学刊,2012,(02).

[2]魏后凯,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 河南社会科学,2012,(01).

区域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和持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上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主要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速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过于滞后或超前发展的交通运输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经济大系统中,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着区域经济,两者不但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想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成为客观基础和必然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所谓的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

素在相应的区域内相互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可以将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表现为能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能否通过合理布局地区之间的生产力使其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单一的经济指标是无法完全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思量时需要全方位进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能够有效结合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经济中地区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分析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方案是否能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或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分析其协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基础设施的适应。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交通运输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来打破,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能够统一规划交通资源,使组织与协调工作保持合理性,从而确保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运转正常,同时创造便利条件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可以使交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载体,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相符合;二是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是叠加汇总各类运输方式,主要是把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全局性;三是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其中一体化中包括政策要素、规划建设以及市场要素等;四是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也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影响着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可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资源以及地区之间的布局,对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区域经济特有的特征为关联性、一致性及层次性。在划分区域经济系统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把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区域生活、发展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部门,可以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充分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同样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大量经济收入。另外,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高标准的运输需求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同时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不断升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对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均衡状态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现如今,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将以下两方面做好。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给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条件。所谓的区域可达性主要是指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所存在的便利程度。提高区域可达性,能够使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促进,使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运输成本的不断减少和运输距离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区域的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其在区域内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是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确保不会间断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组成部门,能够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间的人和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个地区的资源,同时将区域优势进行充分展示,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使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合理地配置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运输结构,同时对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进行同步建设。将行业界限打破,对各类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确保分工合理,使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确保多样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不断强化,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另外,还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市场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保障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使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3.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制定,确保区域内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和发展,使多头管理有效减少,确保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将行业垄断行为打破,使市场规定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交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能够便于区域分工的强化,使区域贸易得到加强,使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得到促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的运输能力和承载能力。当前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日益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质量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秦春亚 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