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能力范例

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1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润滑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润滑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润滑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润滑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润滑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润滑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润滑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2.3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润滑油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品质直接影响高端装备可靠性、稳定性及运行寿命。同时,大部分高端装备均为进口,原装润滑油产品均经过严格认证和评估。一方面,OEM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般不允许设备使用单位轻易更换润滑油;另一方面,不同配方的润滑油产品化学成分也有所区别,接触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即使所开发的润滑油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需求,也难以有应用推广的机会。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成果难以在成功开发后投入到实际生产并产生效益。

3创新科研管理体系措施

2016年以来,兰州研发中心围绕把政策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到实处,从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研究;从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3.1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润滑油科技创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以及知识储备才是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科研管理首先要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用“主动服务”代替原来的“被动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中石油协同办公系统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逐步将与科研相关的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服务中完成管理职能;报销、采购、填表等繁琐事项都有专人负责,以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

3.2加强业务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首先要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强化业务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中心每年组织近200人次参加专利申请、论文写作、项目申报、标准化等专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上门授课并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论坛,进行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职业素质过硬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3.3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润滑油公司双序列改革要求,科研人员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进行评价,建立中心级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制,强化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具体科研业务由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负责,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格式和形式内容审核。选择部分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扁平化”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项目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结果、重转化转变。加大对承担国家、集团等核心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的薪酬奖励,设立主任奖励基金,分别对重大科研突破和重点创效成果进行单项奖励,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创效工作的发展。

3.4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尽快将最新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出满足现在和未来市场或客户特殊需求的新特优产品,研发中心制定了新特优产品孵化及推广应用管理办法。新特优产品主要包括独有技术和产品、热点前沿领域的产品、与客户共同研发提升竞争力产品、具有差别化竞争力产品、新开拓的市场需求产品等。在项目评审后,对具备推广条件的及时安排工业试生产和销售并将产品纯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对项目研究人员进行奖励。

4科研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制造迈向国际征途的各个高尖端领域总能看到其身影。

4.1典型技术突破与科技创新案例。D1215W-40长寿命柴油机油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烷基水杨酸盐产品特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柴油机油产品的12万公里超长换油周期;以独创含硫、磷化合物极压抗磨添加剂为核心的高铁“复兴号”齿轮箱润滑油,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获得美国专利授权;FD3000N风电齿轮油显著提升齿轮传动效率并有效防止微点蚀的产生,在多家风电场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昆仑RV00#机器人摆线针轮润滑脂,通过了8000小时整机测试,成功应用于国内著名的机器人龙头企业;Petro50X变压器油独家应用于“昌-古”±1100kV特高压,“张-北”、“云-贵”±500kV、巴西“美丽山”、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

4.2科技创新创效成果。2016年以来,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紧紧围绕“提质、上量、降本”六字方针,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基础研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EI/SCI文章8篇。2019年,中心在配方优化、单一来源添加剂拓展、新特产品转产与销售、检测站创效等方面累计实现降本增效2.05亿元。

5结束语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

在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未来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创新是保持国家长久竞争力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硕士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即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科研能力包括:科学理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能力,逻辑思维与展示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1-4]。但是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基石,具备创新能力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基础[5,6];任何科研活动如果不具备创新性,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或老调新弹,其研究出来的成果则缺乏生命力,也不具备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也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资源。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取生源,他们入学后第一学期首先进行课程学习,其中包括专业课学习,为后续科学研究打基础。以往这部分专业课讲座内容是关于本专业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和研究手段等介绍[6,7]。由于是理论讲解课,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很难在这个阶段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现出来。如果研究生继续按本科阶段被动接受教师授课,学习、复习、熟记,然后结业考试,这样的模式显然不利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和后续科学研究实践。为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研究生入学的初始即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创新性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体现及其重要性。进而,我们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中以下改革过程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课程设置

我们以研究生心血管药理学专业课设置为例,本课程共4个讲座,分别讲授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治疗进展、离子通道药理学、细胞内钙信号转导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共20学时。除这4个原有课程设置外,我们在课程最后阶段增加学生的科研项目介绍(3学时),重点介绍学生各自科研项目的立题、实验设计及其实验内容(涉密内容除外),尤其侧重介绍此立题的背景、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通过此过程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入学初始即开始熟悉自己课题,在讲解和查找文献背景过程中发现不足处,加深理解其研究内容,寻找自己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及其科学意义所在,这样便于研究生快速建立科学思维与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创新意识。此外,每次课上留给学生几篇顶级学术刊物中与本专业相关论文进行课后研读,后期的授课中陆续请同学们自己讲解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解决了何问题,其创新点和意义何在。通过这种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正确解读科研论文的能力,并逐步理解原创论文研究的精髓所在。

2授课内容

在理论授课内容中增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的内容介绍。例如,在第4讲座(细胞内钙信号转导和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中讲解离子通道常用膜片钳技术时,增加了整个离子通道研究历史的演变过程,先介绍电压钳技术的研发和发展及其在膜电位发现中的作用,再讲解膜片钳技术发现和发展及其技术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所在。让学生了解任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不是凭空产生,均为应运而生并有效应用于实践解决科学难题,从而使科学研究发展大幅前进。如电压钳技术使科学家发现了膜电位是由离子通过各自通道跨膜转运的结果,从而揭示了生物体中离子通道的存在和分别在细胞膜电位形成中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一技术的应用发现了钠通道和膜电位的新理论,发明者因此获得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膜片钳的研发成功使科学家进一步发现单个离子通道开启与关闭动力学及其调控规律,进而研发了一系列选择性作用在离子通道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使医药学领域出现重大突破。也正因如此,膜片钳技术的发明者获得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在课程中还增加我们课题组科研中具有明显创新价值和科学意义的研究论文介绍,让研究生具体体会某一个项目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研究及其分析过程中所呈现的科学价值及研究乐趣。最为重要的是体会每个科研项目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和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只有具备创新性和研究价值才值得我们努力进行探索。

3授课形式

通过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的改革可以看出,除教师授课外,另一个授课主角是学生自己。整个专业课的授课课时约1/3由学生自己来讲解:①所在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学生自己的课题立项、创新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②课后作业中的重要论文解读等,即第1项课程设置中提到的内容。通过这一学生主动参与的训练过程,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表现力及其对科研的理解力,为快速进入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考核结业

最后,我们将专业课结业考核由原来的笔试回答问题修改为每位研究生撰写一篇综述论文,即将自己学位的研究立项背景进行全面的检索,科学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为立题寻找有效依据,分析可行性和研究价值,进而形成自己的立项依据和综述论文。教师根据整体论文的质量,加上课堂的展示表现给出最终本课程的结业成绩。虽然一个本科刚刚毕业尚未进入课题的研究生初步接触这些科研基本训练有些难度,所写的综述可能并不全面且比较粗糙,甚至有些论述可能出现片面和主观式阐释,但这些都是科研训练初期必然的过程。在专业课中开展这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生快速转变角色,尽快熟悉独立思考和建立良好的科研研判性思维的能力,养成高效率工作习惯,有助于他们与课题组科研工作的无缝衔接。总之,通过以上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化,学生能够很好融入专业课的内容,更加理解所学的知识及其深含的价值,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意义所在,对他们进一步的科研实践获益匪浅。其中我们学院一名硕博连读研究生表现最为突出。在2016年入学后进行的整个心血管药理学专业课程训练中,他对自己每次演讲的内容均有充分准备,展示出良好的逻辑性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3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科研创新能力;医药专业研究生

一、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传统医药专业的学科特性。传统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科,因其学科属性和内容的独特性,需要学生最终不仅要具备医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够学习并传承经典医药理论体系、提炼并发扬传统医药文化精华,在相关医药卫生等领域从事专业性工作。而对于现代医药专业研究生,则更强调在延续传统医药专业学科特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且素质高,能够从事药品生产、分析鉴定、营销管理、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研究开发等多方面工作,成为创新精神、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三者兼具的医药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目前,我国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除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开展之外,中医药类大学也是人才培养重地。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中,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为857966人、在校人数为2731257人、毕业人数为604368人,其中医学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为95172人,在校生271406人,毕业生70708人。据此,2018年全国医学学科研究生总人数(437286)占比所有学科总人数(4193591)约10.43%,所占比重不容忽视。以下,从几个维度对目前医药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与讨论。1.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尚需继续加强,方式尚需多元化。目前,在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分析问题相对浅表、资料查询能力不足、调查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生搬硬套研究方法、基础实验技能欠佳、纵向深入思考能力薄弱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导师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追求快速成果,疏于言传身教也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恰当做法。加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尚有待于提高和完善,整体便会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欠佳,水平参差不齐。2.需进一步促进跨学科科学研究,在交叉融合中发散思维和拓广范畴。从跨学科交叉的程度及成绩来看,相比于医药学科本方向内交叉融合,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相对较少,科研项目内容、主旨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多停留在医药学科本方向内的范畴和领域。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即是在精分细化的基础上同时高度交叉融合,不仅依赖传统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渗透、交叉和融合,更倾向于拓展新的理论范畴和实践天地,因此,跨学科交叉也被普遍认为是增强科研创新性的必经之路之一。目前,国内与国(境)外知名大学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成立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联合核心的技术手段与特色的资源优势,契合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已体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高校应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报考,增加招生政策中学科背景的灵活性,甚至可尝试个性化制订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学生的培养计划,全方位促进多学科背景下的交叉性科研工作开展,并在交叉融合中发散思维和拓广范畴,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3.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需要继续增加。近年来,国内各大学愈加重视对外交流工作和国际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持续飞速增长。同时更多地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提前进入角色,参加各种暑期学校、交流交换项目,拓展国际化视野,感受国外教学方式与节奏,为有意深造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是目前高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渠道。同时,为鼓励研究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均以多种方式如联合培养、短期学习、实验室资源优势互补等,增加研究生输出交流份额,积极尝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种形式。其中中外联合培养模式被广泛实践应用,也已形成几种较为成熟的具体模式,如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公派出国(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国家公派出国联合培养研究生,再如由国内高校与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组织之间签署协议的校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通过课程学习、学分互认、科学研究计划等具体方式,短期以强化学术训练、提升科研成果产出为目标,长期以搭建深层次合作平台,推动科研能力整体提高为目的。同时,利用多渠道多方式如网上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实现实时交流协作,互动学习,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与外延。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津京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长期对外开放发展的发达区域来说,中部地区、东北三省、西北西南地区更加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对于西北地区,那些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区位节点,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活特点,发挥科研方向特色优势,开展以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开发特色产业产品、拓宽地区就业途径、助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旨目标的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与外埠的交流与合作,将本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培养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主体的科研兴趣。要摸清学生科研兴趣的初始来源,从育人的角度量体裁衣,对学生个体采取针对性的科研兴趣激发策略,引导并加以支持,最终激发其个人本身的科研兴趣,增强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归属感,最后乃至影响其职业理想与规划。例如,可开展文献分享活动,通过让学生自主挑选其有兴趣的科研文献,总结归纳,现场讲解,分享与评价的方式,从侧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思维方式和擅长技能,为下一步为其选定适合的科研课题方向打下基础。对于一些非常有创意且具可操作性的想法,鼓励一定金额经费预算下的预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预算、购买并结算、进行实验、收获结果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形成一个让学生完全自主负责的任务体系,教师仅从侧面监督最终成绩,让学生有自由度、发挥敢想敢干的精神,锻炼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实操能力。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采用小组合作模式、问题探讨模式、学生学术论坛模式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改进过去导师规定科研课题方向的单一方式,侧面引导和挖掘科研课题的产生,增强课题的可行性,让学生成为项目设计到孕育孵化全过程的主人,为其未来独立科研能力奠定前期基础。在学位授予机制上,可参考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学位中学位互授的办法与经验,以及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形式,再结合医药学科实验为主的特点,综合考虑项目经费资助与分担、学费与奖学金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和评价要求等具体措施,探索出一条在国际化视野下联合实验室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新型培养体制。例如,如图1所示,通过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有效补充,依托国内单位进行合作课题的申报、管理、中期检查和结题,国外单位则辅助项目的开展和推进。学生在国内先完成主要课程学分的学习,而后在国外投入主要精力进行科研素质的培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仪器使用,具体实施合作课题的关键实验,参与科研动向研讨、汇报课题进展,形成先国内夯实基础、后国外技能提升的培养路线。依靠国内国外双方面的优势专长,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医药人才,并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交流项目,增强双方合作单位的学术影响力,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

(二)导师方面。医药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可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专家组织学术研讨会,使学生聆听到更多领域内的最新动态,了解到更多前沿性、创新性和国际性研究进展,采取互动交谈的方式,从科学研究入手延伸至职业发展、个人素质提高,最终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近年来,教育部的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为科研项目的文化背景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例如其中的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通过一个月到一年不等的双方交流互访,以科研实践、文化交流、实地走访,增加双方研究生对对方学术和文化的深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科研项目的文化背景。此外,导师们还可选择国际原版教材教学,采用科研方向内最新的学术论文为参考资料,逐步建立基于国际化视野的教学体系。除通过更多的平台和途径之外,导师在认可成绩、制定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上,也需要注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科学评判与奖惩制度。值得推荐的是,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室普遍采取的团队管理思路,以项目负责人为问责主体,以科研成绩奖励直接给予项目负责人及研究生为奖励制度,鼓励研究生在项目组负责人带领下争取优异的科研成绩。综上所述,国际化视野下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如图2所示,除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拓展能力外,环境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是重要因素,需要综合评定考核学生,促进国际化视野下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学生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应该加强与国外导师的交流沟通,尤其在课题合作推进、具体实验内容实施以及回国后续研究中,形成正反馈和良性循环的模式。例如,在课题合作推进中,依托国外实验平台优势及其技术特点,充分利用和学习,不仅从申请课题的国内单位出发思考其可行性、创新性,也从国外单位角度出发注重课题的可延续性、新颖性。作为合作课题的具体实施者,学生应该意识到其赋予自己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发挥课题推进的积极影响力。在回国后续研究中,力求使学生达到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同时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应用国际化的视野协调项目的目的,为国内研究生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纽带作用。

三、总结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科研训练;创新能力;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的后备梯队,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高度,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高教研究领域的紧迫课题[3-4]。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知识,更离不开严格的科研实践能力训练。科研训练是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5-6]。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独立学院为例,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现状,在进行成因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对策,为独立学院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依据和借鉴。

1研究设计

1.1调查对象

2021年3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本院所有在校药学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98.2%。

1.2调查工具

此次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主编制的调查问卷《学业期间科研训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3部分:基本信息、科研训练参与现状(分参与频率和扮演角色2个维度)、创新能力测量量表(分想象能力、批判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个维度),采用Likert4级记分,并运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3调查工具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经统计分析,得出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9,说明此问卷信度极好。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KMO值为0.854,卡方统计的数值为1322.980,卡方检验结果为0.000,即各因子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此问卷效度合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相关分析

利用SPSS的相关性统计功能中的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命令,对参与科研训练的频率和问题解决能力、批判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双尾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参与科研训练的频率与各项能力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9、0.923、0.904、0.921和0.960,双尾检测的概率值在0.01水平上都显著相关,说明参与科研训练的频率与各项能力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提高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频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2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参与科研训练的频率和各维度能力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模型1~5分别代表着科研训练对本院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及想象能力、批判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模型1~5的DW值均接近2,残差项自相关程度较小,显著性均小于0.01,说明其结果在1%统计学水平上具有显著性,R2值均大于0.8,说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及4个维度能力的影响。综上所述,参与科研训练的频率和创新能力及其各维度能力均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参与频率的增加,其创新能力整体及各维度能力均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高且频率较低,参与的强度与深度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院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水平。

3有效对策和建议

3.1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3.1.1准确定位科研训练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目标。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目标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为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训练的目标认识不够,不太清楚科研训练的意义,仅是看别的学生参加而盲目跟风,不明目标的科研训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科研训练可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3.1.2制定合理的科研训练计划和管理机制

学院需出台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计划。医学类本科生往往课程较多,需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课业学习上,在如何平衡科研工作时间和课业时间方面,学院需更新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开设与科研能力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并结合科研知识讲座等来帮助学生尽快地具备基础科研能力,既能在学校层面为学生安排科研工作时间,又能实现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管。建立多层次和多种类的奖评制度,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科研训练过程管理。管理是否到位决定科研训练能否有效进行,应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如立项审核阶段不仅要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还需考察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各项综合能力;中期检查阶段应通过学生撰写的中期检查报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结题答辩阶段应确立正确的评价思想,不能只看学生的数量和取得的成果,更应关注学生科研知识、能力和精神方面的提升等。

3.1.3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发挥学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大各级各类科研训练项目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的参与人数,丰富科研种类和实践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素养,让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学院和相关院系都要积极开展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和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共同对话的平台。学院应该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支持力度。科研经费与科研训练密切相关,是学院建设科研基础设施、提高科研设备水平和物质条件的基础,是学生践行科研训练的基本物质保障。研究经费不足,会打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也无法支撑项目的研究,应适当调整项目经费,满足学生基本需求,保证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实施。学院应搭建科研平台和增开实验场所。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高质量的成果离不开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信息资源。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场所,先进的实验仪器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最新实验技术,将思维结果迅速准确地进行转化和检验。学院要鼓励各个系部进行资源共享,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让不同学科的学生接触到各类实验仪器。

3.2对教师指导的建议

指导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素养是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能否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不仅要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更新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新动态;还需树立榜样形象,立德树人,恪守职责,从项目的申请、科研过程和结题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保证取得预期成果。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大多数本科生习惯了被动式学习,主动科研的意识薄弱,且缺乏一定的科研知识基础,加之自控力较差,即使有科研项目获批,也不会积极开展,遇到困难和问题容易退缩,使科研训练的效果欠佳。因此,教师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多关注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理解科研的本质,保证科研训练达到预期效果。指导教师应加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学校的科研训练一般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生之间需要分工和协力合作,应鼓励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培养科研素养的同时,提高团队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为走上工作单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指导教师应将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将最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教给学生,如如何选题、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科学论证和阐述等。通过创建讨论小组,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在集体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开阔思维、激发灵感。

3.3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虽然学院管理和教师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学生本人。面对当今就业形势,应积极丰富自身在校期间的科研经历,增加参与科研训练的频率,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科研素养的同时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并形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3.3.1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不能总是等教师支配,而是要主动探索知识,以探索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到科研中,对专业知识和理论主动进行专研,掌握关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但学习的主动性,不只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包括积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主动交流与讨论,只有在交流中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盲点和思维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去培养,强烈的求知愿望和探索精神才是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的源动力。

3.3.2增强科研的独立性

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应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工作能力。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其思考结果也不同,在面对不同观点或相反观点时,不能轻易否定自己,需要坚持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维去推理对错,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要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没有解决,也对科研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

4结束语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5

关键词:岩土工程;科研试验;创新能力

一引言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端人才储备和科技兴国的重要战略,党的报告提出:“要鉴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表明当前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对全球核心科技和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一,但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和培养模式仍然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工作适应力低等问题,也说明了尽管当前尽管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上遥遥领先,但真正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却少之又少这样一个深层次的内在原因。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形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对于工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大多是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专业型硕士,当初教育部增设并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强调应用和技能。这部分研究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大多与培养初衷相悖。

二岩土工程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岩土工程是以工程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传统学科,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分支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边坡与基坑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等。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工程建设也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各类超级工程层出不穷,施工水平、设计能力和科研支撑也致使岩土工程学科及专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岩土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岩土力学、地基基础、边坡工程等,有如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地震工程、土工合成材料等综合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这些交叉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会带动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然而事与愿违,尽管我国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从培养效果和培养模式上看远落后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专业研究生的自主科研和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相当数量的硕士研究生还不能够独立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依赖于导师手把手的指导,甚至是需要导师协助才能完成论文,因而失去了研究生教育中会充分挖掘个人基本潜质的初衷,造成了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三岩土研究生试验能力培养途径和思考

岩土工程领域的试验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种是室内试验,如三轴剪切试验、单剪试验、压缩试验、振动三轴试验、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共振柱试验等;另外一种是原位试验,如载荷试验、静(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波速测试等。上述传统的岩土工程试验已经非常成熟,在长期的高校教学和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些年岩土工程科研领域的纵深发展,涌现出了如大型振动台、土工离心机试验等宏观试验,以及扫描电子放大镜、压汞等土体微观试验等。尽管试验手段越来越先进,试验设备越来越高端,但试验操作人员的技能普遍来讲还没有得到改善和提升,无法匹配大多数来自于进口的土工试验设备,因此无法充分发挥这些“高大上”设备的用处和价值,造成了科研经费和试验材料的极大浪费。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讲,配备专门经过设备培训的专业试验人员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指导教师为了完成科研项目,让研究生参与具体的试验工作,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完成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出发点很好。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专门试验人员的指导,学生的设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由于不专业的操作致使大型设备损坏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大多数指导教师虽熟悉各类试验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际的试验设备及操作流程也是了解甚微。笔者曾走访防灾科技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拥有全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型土工离心机及单双向振动模拟系统,可以解决岩土工程领域中大多数的动力响应问题。在完成这类大型试验的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操作,比如机械控制、数据采集、前端控制等非土木类专业,甚至就连土工模型制作上,研究生的参与度也都相当低。在一台大型土工试验完成之后,很多学生对试验原理、试验过程等还是一知半解,没有达到试验教学的目的,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也没有学习到有价值的内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围绕上述长期存在的问题,若想改善当前学生大型试验参与度低的实际情况,提高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变。

(一)试验方案应详细论证

岩土工程的试验研究,切不可急于求成,不能一味追求效率更不可有功利之心,特别是对于一台大型土工试验,往往要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获得充分的基础数据。对于庞大的系统模型试验,过程复杂,耗时费力,涉及不确定的因素环节较多,不容反悔和难于纠错。为了避免因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充分而导致试验效果不良或试验失败,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方案论证,特别对于一些大型土工试验,要考虑到每一步甚至每一个单元的细节都要考虑到,指导教师、项目负责人、试验操作人员要参与方案设计和论证全过程,这个阶段若有研究生参与,应让其全程跟进,熟悉试验的核心内容以及试验的全过程。在论证试验方案时应聘请有专业经验的科研人员或者熟悉设备的技术人员共同参加,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试验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使试验后可能产生不可逆的问题和错误消失在萌芽。

(二)导师适当的放手并加强安全监督

对于大多数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独立开展试验时非常重要的过程。很多导师在给学生选题的时候,也会考虑让学生去做一些试验,相比于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推导来说,能够动手做试验则更容易出成果,也更容易顺利毕业,因此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但前已述及,由于目前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很多导师不敢轻易放手学生去做试验,特别对于一些高精端的设备,担心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人身伤害等。对于一些较为常规的小型试验,应鼓励学生在给定试验内容之外进行勇敢创新,但对于一些大型试验,作为导师要做好安全提示,试验过程中尽量要给予协助或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观测,可以逐步放手学生去做,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试验创新意识。

(三)学生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学生在接到一项具体的试验任务的时候,不能盲目地不假思索地去执行,要认真研究科研试验的思路、目的和意义,分析试验的不确定性,预判试验可能产生的失误或错误。同时,作为研究生还应意识到自己对于试验能力和设备操作上的不足,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工程意识和试验技能,在参加试验和生产时间活动中,要踏踏实实不怕脏不怕累,最重要的对待科研试验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原始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勇于接受和面对试验成果坚持不做假的科研品质,杜绝学术不端的行为,守住不可触碰的学术道德底线。岩土工程根据学科特色,很多理论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来支撑,已有的成果理论也大多通过了各类试验的检验,因此在岩土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上非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试验能力,这也是岩土工程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岩土工程研究生实现科研创新的基础。因此,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阶段,高校和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实施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基于专业知识的科研试验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条件的鼓励学生独立开展大型试验,对他们科研实验提供指导和建议,实现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试验动手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闫长斌,徐国元,古德生.论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试验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6,24(4):41-42.

[2]白冰,赵成刚,李涛.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学科发展—以岩土工程学科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8-72.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4]闫晗.岩土工程专业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131.

[5]李明宝,郑宪,于司杭,等.农林类岩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2):366-368,370.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6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宏观经济体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活动越来越多。此外,“大智移云”背景下,新技术、新经济、新商业模式、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这能够把会计人员从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把工作重点从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活动转移到会计信息利用活动。而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跨区域、跨国家的经济活动往来更加频繁,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对全球范围内的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这要求更多的中国会计精英能够参与全球会计规则制订并能够为中国的跨国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服务。这些新的背景和形势,对会计人员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是会计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更有效地把握这些新机遇的基础条件,而会计科研创新能力具有一般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生教育需要着力培养的能力。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高端会计实务人员和会计研究人员的主体,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未来职业发展机遇,也有助于我国高端学术会计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创新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含义、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会计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培养和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1创新能力的含义

最早研究创造性心理或者创新能力的学者是英国的高尔顿,其《遗传的天才》专著成为世界上创造心理学的首篇科学文献。美国的吉尔福德[1]回归了23年来发表在《PsychologicalAbstract》的文献索引,发现该杂志发表的121000篇文献中仅有186篇涉及创造性主题。为此,他呼吁心理学家应该高度关注创造性研究。从此,创造性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创造性或者创新能力的基本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4类。第一,能力观。创新能力被视为是发展新联系,产生不寻常观念和背离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能力。如吉尔福德把创造性看成是以追求多种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为特征的发散性思维能力[1]。创造性是一种发明新事物、获得重大发现的能力。创造性是指创造新颖的、高质量的恰当事物的能力[2][3]。创造性是能够产生新颖和有价值的观念的能力[4]。创造能力是多维度的,主要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统摄思维的能力等14种才能[5]。因此,创造性能力并非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不同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第二,过程观。依据创造活动的发展过程和个体创造活动的认知过程,将创造性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沃拉斯把创造过程分为准备、酝酿、分析、验证四个阶段。创造性视为一个过程,即对问题、不足、知识上的缺陷、基本元素的丢失、不协调、不一致现象变的敏感,并找出困难,寻找解决途径,做出猜想或构成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修改和再检验,达到最终结果[6]。创造性就是对已有观念或关系的重新联结和组合过程,并认为新的情境中,联想与组合的各种要素越是遥远,其创造性越突出[7]。第三,人格说。人格说强调个体人格对创造性的决定作用,认为创造性的本质在于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不同于常规的人格特征。譬如,有人对建筑工程师的创造性进行研究,发现创造能力强的人具有独特的个性。第四,产品观。近期西方心理学家主要从创造性产品角度界定创造性。关注创造性产品,许多研究者强调新颖性和恰当性两种重要特征。创造性的成果必须是独创的和恰当的[8]。个体的创造性活动必须产生新颖的、高质量的恰当事物[9]。“如果一个事物是原创的、出乎意料的,那么它是新颖的,当一个事物完全符合一个有用的问题解决方案时,它是恰当的。”秉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创造性深藏于主体内部,很难客观评价,但在特定条件下,创造能力一定表现为创造性产品。因此,创造性产品的新颖性、恰当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体的创造能力。

2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具体能力要求

2.1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界定

会计科研创新能力既要体现创新能力的一般特征,还要体现会计学术研究的特殊要求。因此,要准确界定会计科研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创新能力的基本含义,更需要了解会计学术研究的特殊要求。已有研究对创新能力从能力观、过程观、人格观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这些定义尽管存在差异,但也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认识创新能力。概括而言,创新能力是具备创新特征和创新品格的个体或者群体,依靠经验、知识或者直觉,遵循特定的创新过程,形成新颖性和实用性创新产品的过程。会计学术研究具备如下特征:(1)理论基础的系统性和多元性并存。经典的会计学术研究是基于有效资本市场展开,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理论的引入,逐步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基础理论,这也大大拓宽了会计学术研究的视野和范围。行为财务学理论的发展,促使会计学术研究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资本市场实际,会计学术研究“顶天立地”特征日益明显。(2)“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人工职能的发展,既丰富了会计学术研究对象,也为会计学术研究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对会计学术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3)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监管日益严格,注册制实施以及会计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度越来越强,业务、财务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些新的变化使得纯粹的会计问题越来越少,隐蔽的、更复杂的会计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者有效、准确识别会计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对研究者在识别会计问题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会计科研创新能力是指会计研究者在掌握扎实的基本会计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并对会计和业务间的联系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敏锐地识别出会计问题,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该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并运用较为现实的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解释或求证,形成一定的研究结论,做出一定边际学术贡献的科研实践过程。

2.2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会计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基本维度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从新颖的视角发现、识别和提炼会计学术问题的能力。如何识别和发现有价值的会计学术问题,是会计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关键点。会计学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其学术问题既可以同其他多数科学研究一样,直接遵循从理论到理论的问题提出的路径。同时,会计学作为一门同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其实践性特征异常明显,不断发展的会计实践问题,也往往成为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与上述多个来源相比,会计学的实践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更能够体现会计学术研究的价值。因此,作为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和强化识别会计学研究问题的能力是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面。第二,把企业财务会计实践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抽象为会计学术问题的能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但实践问题并不能够直接作为会计学术研究的问题。在特定会计思维逻辑框架下,会计研究能否在会计理论逻辑框架下把实践问题抽象提炼为学术问题,这也直接决定了该实践问题能否转化为学术问题来研究,以及该研究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第三,对有关特定学术问题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再创造能力。学术性决定了会计学术研究必须具有边际学术贡献,高质量的文献梳理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更应该是构建恰当的逻辑框架,突出相关研究演进逻辑和路径,识别研究机会,突出开展研究的边际学术贡献的再创造过程。因此,较高的文献梳理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文献搜集、罗列或者整理,而是通过对特定主题研究文献的广泛阅读、自身对此类研究的理解以及建立会计学乃至广泛的经济学研究框架,厘清有关问题研究的脉络及演进逻辑。第四,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和思路,运用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或其他交叉学科理论,分析特定会计相关学术问题并形成对该学术问题的观点或认识的理论分析能力。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观点及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可以认为是整个学术研究作品的“灵魂”,也是学术创新点的重要体现。会计学术研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遵循特定逻辑,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对该问题的观点和认识。因此,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会计学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第五,熟练掌握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自身学术观点进行科学检验的能力。当前,科学研究的一般范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求证。会计学术研究也遵循该特定范式,需要运用科学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推理或求证。此外,会计学研究的一个优势在于,会计数据浩如烟海,这为很多会计问题的求证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因此,研究者掌握现今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研究的这种优势,使得整个求证过程独具特色,也使得证据更加稳健可靠。

3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如可从提高研究生的洞察问题能力、寻求新思路的能力以及产生新观点的能力着手[10]。郭继民和韩静强调研究生学术创新要做到“立其大”“抓细节”“找问题”“重方法”及“恒如一”[11]。罗建国等基于扎根理论,认为研究生同导师交往中的动力系统、运动系统和保障系统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12]。同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立足会计专业特征,基于对会计科研创新能力内涵及五个基本维度的认识,认为提高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举措包括五个方面,此外,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强化导师责任人意识、增强研究生主体责任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路径[13]。第一,强化对会计学科基本理论逻辑框架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系统、全面、准确把握会计学科的基本逻辑框架及会计学术研究发展的演进逻辑,有助于更敏锐地识别有价值的前沿会计学术问题,有助于更本质地提炼和认识会计实践问题,有助于更精准地把会计实践问题转化为会计学术问题,有助于分析和评价特定会计学术问题的边际学术贡献和理论价值,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更全面、更有说服力、逻辑更清楚地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此外,现代财务会计研究已经逐渐突破有效资本市场及公司治理的传统框架,越来越多地开始吸收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来研究和分析会计财务问题,此类交叉研究逐渐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创新源泉。譬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行为公司财务学、行为金融学、行为会计等会计学术研究分支,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日益成熟和系统化,诸多学术成果发表在顶尖的会计、金融类学术期刊。因此,强化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有关会计学科基本逻辑框架及相关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对整个会计学习过程都至关重要,是培养和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第二,强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对企业、资本市场现实问题的关注、认识和思考。会计专业作为强实践性专业,同企业实践、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等组织的会计实践问题是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也是会计学术研究做到“顶天立地”并凸显研究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和依据。因此,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尤其需要多关注企业经营、企业实践,多关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并养成对这些问题进行专业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有助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更敏锐地识别现实会计财务问题,并提出更有价值、更新颖的会计学术问题,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及授课老师要引导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积极关注和思考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开设有关案例分析的课程,重点培养和教授学生如何分析特定的企业实践问题并从中提炼出会计学术问题的能力。第三,强化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及梳理能力的教授和培养。学术文献的阅读和梳理能力影响和体现了学术作品质量。一方面,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集中讲授学术文献阅读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老师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对学术文献阅读的目的、梳理的方法形成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强化学术文献阅读及文献综述撰写,增强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学术文献阅读及梳理能力。第四,开设逻辑学及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相关的课程。会计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分析过程,看似杂乱无章、形式各异,但在其背后则存在着若干种基本的理论逻辑分析框架,这些分析框架同逻辑学尤其是形式逻辑的基本分析框架保持较高一致性。譬如,通过对很多会计学术研究作品的分析发现,这些作品的理论分析部分多遵循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框架。此外,开设逻辑学及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相关课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会计学术创新的理解,从而更精准把握会计学术创新的主力点,进而为学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譬如,按照当前学术研究中创新点的类别划分,学术研究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学习了基本的逻辑学理论和科研创新能力相关理论,有助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恰当定位自己的学术创新点,为学术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工具指导。第五,强化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实证研究是当前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掌握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要求。此外,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如在数据挖掘技术方面,最早的EXCEL,EVIEWS,SPSS,SAS,MATLAB到现在的PYTHON等数据挖掘工具;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基础的线性回归到现在广泛运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及机制检验的技术和方法等。

4研究结论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7

关键词:综合拓展实验;创新能力;遗传转化

高效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来实现的[1-7]。教师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更新[8-9]。通过这种模式缩小了理论与实践距离,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10]。农学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弥补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实验项目独立、前后项目无关联、综合型项目偏少,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动手实操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一个覆盖本专业育种学、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植物组织培养等多门主干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型拓展实验项目:金色颖壳水稻种质资源创制研究,该实验选题结合实际,学生参与感强,在完成综合型实验过程中,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动手实操能力、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1选题背景

CRISPR/Cas9(clusteredregulatoryinterspersedshortpalindromicrepeat)基因组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靶向基因敲除技术,由于其突变效率高、制作简单及成本低的特点[11],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因组定点改造分子工具,将对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本项目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拟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携带了靶标位点的CRISPR/Cas9植物基因编辑表达载体pSK51-Cas9-OsCHI转入水稻受体材料TP309,获得部分植株并对其进行潮霉素筛选标记基因阳性鉴定,最终通过表型鉴定筛选获得金色颖壳的突变植株,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内容

选用水稻TP309成熟种子,采用农杆菌介导法,通过水稻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的农杆菌浸染及共培养、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抗性愈伤组织的潮霉素基因特异引物检测、T0代植株再生等几个步骤完成实验。实验设计思路完整,各实验项目之间联系紧密,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点。

3实验结果

3.1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12-13]对pSK51-Cas9-OsCHI农杆菌转化子进行活化、悬浮后,使用适当浓度的农杆菌菌液侵染受体水稻品种TP309的胚性愈伤组织;经过共培养后,将愈伤组织接入到筛选培养基(含50mg/L潮霉素)上;经过2次筛选后,愈伤组织的生长得到明显的抑制。挑选增殖明显的、生长良好的阳性抗性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经分化培养和生根培养等实验过程后,携带了靶标位点的CRISPR/Cas9植物基因编辑表达载体pSK51-Cas9-OsCHI获得了转化苗(图1)。

3.2抗性愈伤组织的潮霉素基因特异引物检测

取筛选培养基上的抗性愈伤组织用镊子夹碎成两半,一半接种到分化培养基上,另一半于55℃干燥箱中烘2h后提取DNA,然后进行潮霉素基因特异引物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抗性愈伤组织都呈现潮霉素阳性(图2)。

3.3植株的表型观察

将经过炼苗的植株移栽一段时间后,突变体在抽穗期,呈现出明显不同于野生品种的金色颖壳(图3)。进一步观察发现,除了稻颖变成金色,种子形状和其他性状均没有发现异常。这些结果表明,本综合拓展实验成功获得了通过定向编辑水稻OsCHI基因的金色水稻种质资源。

4教学实施

农学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完成了生物化学、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育种学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因此,该综合性实验安排在大三上学期,4~16周的课余时间。此次综合拓展实验项目是首次开设,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在大二下学期课程结束前两周,指导教师把实验项目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大致实验方案等以PPT的形式通过QQ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发放给学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大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少部分学生不感兴趣,最终报名学生8人。为了便于后期研讨与管理,将8名学生分成两组,每组4人(1名组长,3名成员)。实验前2周,教师召集所有学生布置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并给学生发放实验项目相关资料,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资料信息整理出详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发回给指导老师修改完善。方案定好后,开始正式实施。正式实施阶段每隔一个礼拜,组长要给教师汇报本周实验进展,共同探讨前期实验效果及后续实验安排。实验全部结束后,每个学生要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和一份实验心得体会。

5教学效果

在本次拓展项目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最终取得如下实践成果:(1)熟练掌握了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及鉴定工作,学会了规范化操作流程,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2)精通文献检索和查阅技能,为毕业论文和项目申报书的书写及参与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其中5个学生加入指导教师科研团队,从事简单科研工作,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3)通过完成拓展项目,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也为申报各类竞赛项目做了铺垫。8个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不到2年时间里,成功申请了2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4)学生积极了解本专业最新科研动态,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探索意识,培养了科研兴趣。参与的8名学生有7名同学分别考取了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的研究生。

6小结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8

关键词:企业项目;高职;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大师彼特说: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1]。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与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科研课题研究是高等职业院校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2012年全国高职成教工作会议提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时,强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比任何时期更需要科研先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2],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日益增加,教师的科研能力明显增强,但在此过程中却很少有高职学生参与其中。所以高职教师没法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也没有机会在科研过程中发挥创造力。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高职教师的科研项目,可更快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案例

本文作者主持了企业“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课题,在整个横向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让高职学生充分参与项目的研究,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企业的课题研究过程。教师在完成该横向项目研究的同时,同时也通过让高职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横向科研项目是企业中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资源、固体废物污染等等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提出低碳-循环经济理论,企业研究关于降解聚合物的合成有利于防止白色垃圾污染,有益于加快国内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过程中针对可降解的具体性能要求设计合成方案的同时总结归纳聚合反应的一般规律,通过依托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方面得到提升,研究结果如下:

1.1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只有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且规模壮大,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今天。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会设置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但是结果学生还是被动去接收课程教授内容,学习态度还是总体不积极。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旧得不到充分培养,长久下去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也受到了限制。本文研究发现通过使学生参与高职教师的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不仅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高职学生参与的教师的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为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研究课题中各项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并进行深入探讨。在实际企业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采用哪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如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材料、人工合成型的生物降解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各有特点,学生在考虑采用哪种材料、考虑材料本身特点和优缺点时、在确定采用何种聚合方式(直接缩聚、低聚物的固态聚合、溶液共沸缩聚和开环聚合)时、在研究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反应条件的控制及产品的可降解性能等等,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确定采用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使用直接缩聚进行聚合方法后,进而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整个聚合过程中的合成成本、应用到产业化工程中等问题,研究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法,即实现了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相关性能研究,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化,以上这些做法,都是团队通过研究探索得到的合理研究理论,取得了预期的科研目的,实现了科技创新。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协助老师一同完成了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与锻炼。

1.2提升的高职学生学习能力

本文研究依托企业横向课题“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在该横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很多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高职学生在课上未学过或者未做重点要求的,比如可降解聚合物的种类与降解性能的表征,虽然有些是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但是因为有些涉及相应研究领域比较前沿的理论,所以课上只做介绍性的讲解,学生并未进行深入学习。所以学生在参与该课题项目时,就要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去收集相关的研究并掌握重要理论,再结合具体的项目研究内容加以运用。课题对可降解聚合物的性能方面有详细的要求,比如聚合物的光敏性、荧光性、热性能、结晶性、浸润性和降解性,因此学生必须要查阅文献材料找到最合适的单体来进行小样试验研究。研究聚合方法、聚合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合成的影响,寻找到最佳的合成条件。以上可发现,高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学校本身开设的课程与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有局限性,所以在学校学习到的有限知识一旦与实际工作的挂钩,会发现还是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曾涉及,所以在真正参与工作中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学习,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一定是主动的学习。而在高职学生通过参与该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可运用有限的时间和知识快速的提升自己查阅相关科研资料的能力、能动学习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并很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3提高高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依托企业科研课题需要测量聚合物的光敏性、荧光性、热性能、结晶性、浸润性和降解性,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通过对得到的不同可降解聚合物的性能进行分析,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可得到不同聚合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影响的一般规律。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是在科研和企业研发实际中经常遇到的工作,通过让高职学生参与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使学生能有大量机会学习和了解企业的课题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就业时的竞争力以及今后在工作中的岗位适应能力。

2结束语

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动力,为了高职学生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适当参与,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研究依托企业“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横向科研项目,高职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博惠,胡纵宇.国际视野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规律研究[J].科教导刊,201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