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范例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范文1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意愿;管理缺失;社区规划;全过程管理

1 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了存量提质阶段。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一再登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 号)明确提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发展工程。在新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做得好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更新、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件要求按照国家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并且构建社区治理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进行城市既有建筑、既有社区的功能提升。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和建设放在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核心位置。总之,在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下,老旧小区改造和治理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政府、规划、设计、社区管理者、各方都要重视这项惠民生的工作。从产业角度而言,建筑业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城市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的老旧小区量大面广,实为关涉民生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已经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中,也暴露出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不易单独克服和解决。

2 老旧小区改造难点与问题

2.1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整体上存在着面向主体多、需求分散、工作难度大的突出问题。第一,国家政策关注的需要改造的住宅小区需要满足几个要件:(1)建成时间较早,一般指2000年以前;(2)公共设施落后,且到了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程度;(3)回归到居民的选择权利,要改造意愿比较强烈的。这部分社区建成年代不一,但是往往基本设施不全、管理缺失,甚至建筑老化有安全之虞。除了共同点之外,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1],居民诉求的千差万别就从起点上造成了改造工程上需求的分散。第二,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一旦采用传统建造模式,将工程分割开,由不同环节的单位负责不同的项目块,就会失去工程总体统筹,在新建工程中不存在的扰民问题会非常突出,即施工环节、负责单位的分散也是造成居民反对声音最大的因素。第三是工作思维的分散,我们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往往会遇到让社区管理者非常头痛的情况,就是在居民的选择自由和公平公正之间难以抉择,例如该不该补贴加装电梯费用,补贴比例是多少,反对加装电梯的居民利益如何均衡,老旧建筑需不需要加固结构,是先加固结构还是先加装电梯,这些问题反映出的就是一种单点式的改造思维。虽然归根结底,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多数是受限于改造的现实条件,但是单独讨论这些两难问题通常是不会产生较好的解决方式的[2]。以上三大分散因素,导致老旧小区改造后的评价往往不高,甚至引发居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登上新闻版面,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水、电、气、热等管网改造时,统筹协调多个部门不力,就会出现“拉链式”改造,让惠民工程变成“扰民工程”。在居民呼声最大的配套设施方面缺乏改造力度,如加装电梯和增设停车位,如果没有确定的出资方,建设方就往往推脱不愿涉及,因为虽然有其迫切性,但是居民的协调、动员以及资金缺口,并不是企业能够承担的。改造过程中很多难以量化的因素,会造成建设管理不规范,以致影响到造价,甚至是工程质量。重建设,而轻管理,改造后由于没有长效管理机制的引入,环境恶化快,在硬件上、外观上的改造成果很容易就流失掉。在政府出资所主导的改造工程中,居民也常缺乏参与感,对修缮后的小区缺乏维护意识。由于资金由财政拨款,对企业吸引力小,PPP融资方案难以落地。巨大的资金缺口让居民的改造意愿更低,让改造提升的空间更加有限,如此恶性循环。

2.2 老旧小区改造难点分析

老旧小区的建筑构造、管网设施十分复杂,改造工程对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要求实际上比新建建筑工程更高,技术方案和出资方案甚至可能需要“一楼一策”。即便由政府主导出资、组织推动,也可能因为物业缺失、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因素,让改造成果白白流失,不具备可持续性。同时,在新形势下,老旧小区改造既要达到基础性目标,即通过改造完成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更要承载起新型治理理念,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有机更新,焕发内生动能等。以北京为例,在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仅要满足民众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更要符合城市规划对区域的具体定位。同时,还要平衡高标准改造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和资金来源问题,没有好的前期规划和一整套工作方法论是难以解决这些困难的。

3 规划落地需掌握方法论

与城市规划相比,社区规划更强调居住条件的实际改善和居民满意度。社区规划要做到能落地,需要充分认清当前老旧小区改造的新特性。其既受到“自上而下”的框架制约,又要充分反映“自下而上”的居民的呼声和需求,只有做好两大特性的结合,以方法论指导具体的社区规划,才能技术性地解决这项“有难度”的工作。老旧小区改造量大面广,以社区、街道为单位,做好这项工作最终要回归到基层工作层面上。目前,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在逐步建立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但老旧小区改造的规划工作还有很多待破的难点。首先,社区规划应对照城市规划的蓝图,找准区域的具体定位。要对应上位政策和规划的分解实施,而传统设计单位往往不具备这种系统规划思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拉链式”改造,根本原因是和上层设计脱节,因此一个基于社区层面的中长期规划在小区改造中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规划要以科学、充分居民需求调研为基础。准则是保证专业、科学的数据采集、分析,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群众工作经验。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各种门面工程,引发民怨的形式改造,往往是由于缺乏前期调研。从安全方面考虑,首要是对建筑进行体检,采集建筑基础信息和人口数据,搭建建筑数据管理平台,以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人、物、资金,查找重点问题和工作瓶颈。按要改造的范围以及政策、标准要求,将小区分为不同星级,以对资金进行整体规划,并且分出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五芳园小区为例,项目改造前期不仅对人口及业态等进行详尽调研,且以需求群体特征,结合区域商业设施布局作为改造基础,最终实现了功能分区及业态落位合理、整体规划高精准的效果,有效助力于区域经济赋活。利用数字化工具,既保证了居民意见调查工作的高效、客观、充分,又积累了大量用户需求数据,为更多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提供数据参考。

4 运用系统化理念打造全过程咨询

国务院于2017年提出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可以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满足业主多样化需求,以市场化为导向,正是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的良方。老旧小区改造一个整体性的、持续的综合性工程,在一个符合区域规划、充分反映民众需求的社区落地规划的指导下,引入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其资金来源、风险评估等也就有了解决的依据。以系统化思维通盘考虑工作,才能摆脱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规划方式,不仅可以整合碎片化整体治理,更可以将建设与运营相结合,实现项目增值。全过程工程咨询涵盖了项目前期调查、科研、招商、筹资和设计、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资产管理、物业运营、人群服务领域,其核心是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无缝隙、系统性问题一站式整合服务,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还能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全过程工程咨询思维应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后,可以数据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引入长效管理机制,将有效增强老旧小区的造血功能,以文化复兴赋活社区,将有序地、阶段性地推进区域性改造。

5 多渠道解决资金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

资金缺口大,常常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制约项,前期规划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灵活筹措资金的可行性源于精准、合理的社区生态规划定位。同时,社区规划还需要为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社区业态和商业服务模式的选取等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对于大部分物业缺失、管理缺位的老旧小区来说,是又一大难题。社区规划起始阶段宜引入管理理念,社区改造完成应作为管理运营工作的起点,而不是这项工作的终点,轻物业、重运营才能重新审视和处理好小区的硬件改造和以人为核心的软件管理提升的关系,长效管理工作意味着,要引导和培养居民的良好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建立更紧密的社群关系,改造不是施工队的改造,而是居住者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改造,有这样的思路才能将各种解决方案有机整合,有效提升和赋活老旧社区。例如对居民采取“谁收益、谁出资、谁使用、谁付费”原则,就可以提高他们对电梯等配套设施日常维护的责任感;对企业则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灵活组合改造工程外包、公共空间特许经营、居民协商自筹等多种方式,以实现政府、居民、企业三方的共建共赢。例如北京石景山区计划对全区存量自行车棚进行系统改造与开发,整改项目依据前期对街道、产权单位意见及居民需求的充分调研分析,灵活规划资金方案,基础改造部分资金仍由市区两级财政统筹规划。闲置空间的利用,包括居民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驿站等功能性改造项目,由企业进行投资,围绕“党建公益+居民自治+商业运营”的模式进行开发式改造。

6 结语

本质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最终要满足的是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升,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因此离不开群众工作。项目前期,社区和项目组工作人员要坚持入户走访、电话沟通、张贴公告等方式结合,与社区群众近距离沟通接触,充分告知和说明,就相关事宜积极争取群众理解支持。施工期间要协调好施工负责单位,合理安排工期,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设置必要的警示牌为居民提供便利。后期,老旧小区要实现改造后的长效管理,还要培育居委会、居民的自我管理和决策,实现居委会、企业、居民共治,同时只有后期运营架构起来,老旧小区改造后成果流失的痛点才能被攻克。改造老旧社区无疑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环节,这项工作的起点是为了惠民生,终点同样要以民生福祉为依归。

参考文献:

[1] 梁传志,李超.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主要做法与思考[J].建设科技,2016(9):20~23.

区域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乡村振兴

一、前言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建立的“S”模型分析:城镇化率在10%时开始启动,城镇化率在30%之前发展较慢;在30%到70%则是城镇化高速增长期,表现为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活跃性足够支撑城镇化高速推进。当城镇化增长率突破70%之后,进入全社会追逐高福利状态,此时经济增速下降,城镇化速度又开始进入慢速发展阶段,这也是全球城镇化增长率的发展规律。城镇化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高城镇化率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也高。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于2018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内容,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据统计,石狮市作为县级市,2017年城镇化率达79.1%。而通过高城镇化率的经济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振兴规划,促进城乡融合,笔者认为其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探析。

二、城镇化效率与县域经济发展关联

“城镇化”被中央首次正式采用为2000年10月11日。中共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并专门用500多字“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行详细阐述。我国自2013年起逐步加快城镇化工作推进,当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2013年12月10-13日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且12-13日“同步”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并于2014年3月中旬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文件。据国内学者仇保兴以国内外城镇化水平数据比较分析,1981年到2003年的22年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即提高20%,而发达国家城镇化增长率从20%到40%,英国用120年,法国用100年,德国用80年,美国用40年,苏联用30年,日本用30年。通过比较,按此速度测算,如果我国城镇化率再提高20个百分点,仅需l6-17年即可实现,以此推算,我国到2020年将实现较高城镇化水平。据查阅有关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8.52%,福建省平均城镇化率为64.8%。如上文所述,我国城镇化率水平正逐步提高,且局部区域已明显超过平均水平,比如石狮市城镇化率2017年达到79.1%,居于福建首位。但是,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增长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及时进行对包含“三农”在内的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力补充,更有利于拉近县域中城镇与乡村经济发展平衡。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过,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两件最深刻事情:其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其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成绩有目共睹。以石狮市为例,自2013年我国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来,结合同年7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狮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作为全省首个试点改革城市,虽口号为“全域城市化”,其本质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范畴。2013年至2017年石狮市城镇化率分别为77%、77.8%、78%、78.4%、79.1%,GDP增速分别为12.5%、11.2%、10.2%、8.1%、8.5%,“三农”所集中体现的第一产业值增长率分别为0.4%、3.2%、4.6%、2.5%、-6.8%,第二产业值增长率分别为13.5%、11.6%、10.1%、6.3%、6.9%,第三产业值增长率分别为11.8%、11.2%、10.7%、10.9%、11.6%。其中表明石狮市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而涉及农村的第一产业退化,第二、三产业不断提升。另根据有关研究数据,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还有近四分一的乡村人口。综上,一方面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新型城镇化需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从而补上乡村“短板”。在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减少农村耕地面积情况下,高度城镇化的乡村区域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良机。因此,在诺瑟姆“S”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针对高城镇化率区域的薄弱乡村进行乡村振兴规划,推动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

1.提升乡村优势产业。石狮市陆域160平方公里,其中乡镇基本农田不足13平方公里,2017年种植农业仅占GDP的0.07%,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而2017年渔业产值为48.2亿元,居福建省前列,侧面反映了石狮市乡村产业主要以渔业养殖捕捞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且石狮市发展城镇化的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距,而提高乡村农民(渔民)收入是主要手段。因此,在城镇化的带动下,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可发挥渔业产业优势,比如:(1)推进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推动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推进祥芝镇祥芝村、鸿山镇东埔村渔港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底前完成海水养殖规划编制,促进2020年渔业标准化养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达700亩。(2)稳妥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永宁镇梅林码头通过一类开放口岸建设,简化远洋捕捞海产品检验通关程序,支持渔民做全产业链,为远洋渔船装卸、补给、通关、冷藏和物流提供便利。(3)2018年9月起,在现有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内启动建设1400亩海洋生物食品园,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及冷链储藏物流等。千方百计促进乡村增产,农渔民增收,推动农渔民在享受乡村美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进城消费,甚至购房定居,进一步侧面推动城镇化发展。

2.平衡城乡均等发展。城镇经济发展聚集人力、物力、资本等要素,产生全区域效益最大化,其本质为城镇化的实现过程。而在高城镇化率区域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则必须推动突破城乡布局限制,平衡城镇与乡村均等发展,既在保障城镇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向乡村发展倾斜。尤其是乡村教育、医疗和社保方面,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比如:(1)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全域教育均衡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至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加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在乡村每年开展12期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至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名,认定100名。(2)至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的同时,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注重全科医生培养。(3)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至2020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3.增加乡村基础投入。石狮市在发展城镇化同时,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既推动“人的城镇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主动增加乡村基础设施等投入,为留在乡村人口提供健全公共服务和美丽乡村宜居环境。比如当前石狮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54.6万,农村人口14.5万。结合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以及石狮市“十三五”规划,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实现乡村户籍融入改革,规划于2020年前增加城镇人口4万人,使城镇化率达85%。大力推行公共服务,2018年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深化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至2020年累计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2019年建设10个以上农村集中住宅小区,基本实现全市所有县道、乡道及其他主要道路污水管网全覆盖。再者改造乡村基础设施,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57座公厕改造提升任务,至2020年基本实现乡镇所在地每万人有3至4座公厕,步行15分钟左右有1座公厕。石狮市坚持“一村一策”,制定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增强乡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切实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2018年底全面消除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和部分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至5万元的“薄弱村”,2019年底消除绝大部分薄弱村,2020年底全面消除薄弱村,力争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70%。总之,乡村振兴所将带来的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补充,更是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即城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

区域规划范文3

【关键词】老旧社区;参与式;社区规划;珠海市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老旧社区普遍面临交通市政设施短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规划建设问题。老旧社区事务繁杂、利益主体多元、群体结构多样、社区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而产生的诸多软性管理问题,使得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面临重大考验。要解决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和面临众多挑战,未来的社区规划核心理念应逐步从政府主导的、蓝图式的、关于社区建设的整体式设计,转向强调多方参与的、问题导向的、以参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为核心的协商式规划行动[1]。

2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核心是“参与”,主体包括居民个人、社区组织、中介机构等。参与式社区规划是在尊重社区居民意愿基础上,以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为基本目标,以充分体现居民参与性为基本方式,以解决社区实际问题为基本任务而进行的规划[2]。参与式社区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美等国的“睦邻运动”“社区组织运动”等社区重建活动[3]。成熟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城市更新活动,倡导通过公众参与、居民自建的方式进行社区更新完善。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政府工作,90年代社区规划中逐步出现公众参与思想,北京、上海等地在规划建设中开始探索公众参与的途径与机制[4]。与西方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社区规划仍停留在半封闭状态,公众参与的机制不够完善,居民参与程度处于较低水平[5]。

3参与式社区规划的特点

社区的参与式规划,是新常态下城乡规划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与传统的社区规划相比,更强调自下而上规划理念,利用政府、规划师、社区居民、驻地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平台,以社区成员对社区空间、环境、服务、氛围等方面的感知反映和基层组织的诉求来指导规划的编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下而上”的规划行动

参与式社区规划的目标不是追求“土体使用效率”,更重要的加强社会建设,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是规划行动安排的重点工作。

2)“问题导向”的方案设计

参与式社区规划难以预定一个明确的规划设计目标、程序和技术判断标准,方案设计要坚持问题导向,强调以居民的诉求和意愿为核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修改问题的解决方向与方法。

3)“社区认同”的规划塑造

参与式社区规划目标是在规划推进过程中,逐步唤醒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居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让居民重新认识社区,潜移默化的产生“社区认同”。

4)“过程参与”的成果形式

参与式社区规划成果不仅包括最终的规划方案,更重要的是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规划只有充分重视过程并进行科学的记录,才能理顺在面对社区复杂问题过程中项目推进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

4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

4.1试点社区基本情况

珠海市香洲区狮山街道红旗社区是“珠海市社区参与式规划”试点社区。红旗社区位于珠海中心城区,面积0.8km2,人口6646人,社区内有市人民医院、教育局、图书馆、烈士陵园等单位。红旗社区作为老旧小区,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老化,社区居住条件日渐恶化,绿化和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二是公共空间、停车空间缺乏,难以满足居民生活的正常需求。三是环境卫生趋于脏乱,个别小区缺乏物业管理与维护,卫生环境变得脏乱无序。四是老龄化程度偏高,现有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出行的特殊需求、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需求等。

4.2红旗社区参与式规划具体实践

珠海红旗社区参与式规划建立了由“基层行政组织+专业技术团队+社区活动骨干分子”组成的组织机构,主导项目进行的全过程,整个项目实践共分为三个阶段:

4.2.1社区现状调研与参与式活动组织阶段

目标是初步建立社区、规划技术人员、规划管理人员三方的信任关系。通过开展社区现状调研,发现社区问题,绘制社区资源。通过居民参与到问题解决中重新凝聚邻里关系。主要工作:①前期准备:构建团队、方案研讨、确定技术路线;②社区初步调研:实地走访、随机访谈、问卷调查、口述历史访谈;③讲座与交流:邀请专家讲述昆山绰墩村和厦门曾厝垵参与式规划实践经验。

4.2.2方案制定阶段

目标是达成发展共识,描绘社区愿景。通过系列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到社区未来发展愿景的讨论中,逐步达成共识。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社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讨论确定硬件设施方面包括社区公园、绿道、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等内容,以及软件上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建设、管理建议等内容。主要工作:①深化调查,分析社区中的不同人群类型的活动特征、活动空间和需求,加深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②搭建社区规划议题讨论的参与空间,让更多居民了解参与式规划、了解项目进展、加入项目讨论。③征集空间规划设计方案,针对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导居民全面参与规划方案的生成、修改、深化到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后续规划技术人员。

4.2.3规划方案深化和实施阶段

目标是完善基础设施,探索共治模式。针对具体实施项目,进一步深化方案并制定实操性落实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不断进行优化。通过社区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组织的协商共治,共同商讨形成自治公约,并寻找社区能人培养为社区规划师,带动居民共同缔造红旗社区。主要工作:①方案深化,通过调研和活动选取居民较为关注、成果较优、容易实施的方案进行重点优化;②构建项目库,对收集的各种问题和议题进行梳理,建立项目库,积极同上级政府单位沟通,陆续纳入政府后续更新改造计划;③项目实施,针对优化后的重点项目,积极沟通居民和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协调各方意见,落实实施方案。

5红旗社区参与式规划的经验思考

我国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实践正处在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在我国全面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大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不同省、市、城乡、社区情况的巨大差异,要进行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实践探索,需要总结珠海市红旗社区的实践经验做好以下工作。

5.1搭建参与式社区规划培训与交流平台

参与式社区规划参与者涉及专业技术人员、政府部门、社区群众,组织工作量较大,需要所有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但是国内很多地方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在推进、推广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过程中,有必要搭建一个规划交流平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同时让所有参与人员了解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基本目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体会与成长[6]。

5.2制定多方参与的基本构架与运作程序

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基层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行政机构的参与,参与式社区规划必须得到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不同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技术团队可以更好地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推进项目实施,联络外部资料等工作。社区骨干分子可以更好地帮助专业团队了解社区情况,获得居民关注的问题,并作为项目后期设计和跟进的主要成员。

5.3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跟踪项目反馈和落实

参与式社区规划可以探索在“街道办”层级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由城市规划专业人员长期为“街道办——社区(居委会)”提供涉及环境改造、优化、完善有关事情的咨询服务,及时修改调整规划设计方案,负责跟踪立项后的意见反馈,跟踪施工进程中的及时微调和施工完成后的评价与在提升建议。

5.4协助社区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支持机制

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推进实施,需要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的协助,需要市、区、街道提供更多的政策、设施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需要建立城市社区之间沟通联系的互通制度和措施;为参与式规划方案的实施,提供政府财政及外部资金的支持;推介有关社会组织和专业者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包括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佳燕,谈小燕,程情仪.转型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以北京市清河街道Y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2):23-28.

[2]芮光晔.台湾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经验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吴培琦.论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刘中起,吴娟.中国公众参与城市社区规划:社区建设语境下的重大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05(6):24-26.

[5]朱介鸣.西方规划理论与中国规划实践之间的隔阂——以公众参与和社区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1):9-16.

区域规划范文4

一、历史保护区的更新

1.保护区的划分

库车县城规划区内现共有30处遗址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为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19处。包含龟兹古城大遗址核心保护区,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萨克萨克历史文化街区、试验城历史文化街区、萨依博依历史文化街区、科克奇买里——欧尔达巴格历史文化街区共5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448.5公顷。在这一层面,主要保护重点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整体的风貌特色。以地块为单位进一步评估现存建筑的价值、特色,保留或拆迁改造的经济社会成本,进而细化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控制要求。对构成保护区风貌特征的历史建筑、街巷、植物、传统文化空间等要素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的措施,并围绕保护建筑要素和城市风貌特征要素制定城市设计层面的规划控制导则,确定拆迁改造力度和时序。

2.重要单体的保护

针对库车城区内18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场所;县域内27处部级、自治区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根据道路和建筑现状,详细论证划定城区内18处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的保护区划,并提出保护管理要求和保护建议。整理、补充完善库车城区周边的27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划和管理要求。

库车民居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建筑造型优美、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库车地区现存的古代民居建筑表现出优美的造型、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在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人们总结利用自然环境的经验,吸取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特点,发展出本地区的优秀民居。库车传统住宅院落沿街巷两侧排布,多为合院式的内向型布置。建筑采用土木作为结构材料,朝院外一侧为素面墙体,朝院内一侧开门窗,并多设置外廊作为室外与院落的过渡。库车老城区对原住居民具有独特的情感意义,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具有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适当降低居住密度,在室内添加现代化设施,就可以形成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既可以保持传统的社区构成,又可以减轻社会动迁的改造成本。

根据在老城区内全面的入户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保持着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是一家一院的,院子里的绿化都很好且依然是家庭活动的中心。部分居民也已经在房子里安装了抽水马桶等,获得了较满意地居住环境。根据随机抽样访谈的结果,大部分居民均表示,只要老城区内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他们都不愿意离开。库车历史文化遗产可观赏性较强,并与自然景观关系密切。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的展示利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当地旅游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山水格局保持了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库车建城于天山南麓渭干河和库车河水系的交叉地段,北倚却勒塔格山。穿过库车历史城区的乌恰河和盐水沟,是库车城市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目前盐水沟在城区段内水量较小,河床长期裸露;乌恰河河床内也因长期干涸而开垦为农田或建造了民房。但由于河床与两侧高差数米,因此河流的边界仍然十分清晰,反映出了真实的历史环境信息。老城区内道路体系保持了清代的格局,但部分街巷没有沿用传统路名。将老城区现状平面图与库车民国年间的“库车县街市图”相对照,并结合历史文献、《库车县地名志》的记载和对当地老人的访谈,可以确定老城区内80%以上的道路保留了下来。

历史城区内,除天山路和实验城路打破了原有道路体系外,其余新修道路基本都沿用原有道路的大致走向。如建设路等与龟兹故城东城墙平行,没有干扰历史信息。现存的大量民居建筑均是在历史过程中,由原住民自发营建的。即使年代稍晚的建筑,也大多沿用传统的建造方式和传统装饰,较完整的保存了清代风貌。为了更准确地判定清代老城区范围内现存建筑物状况,我们对每户进行了入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7大项30小项。共调查12000座建筑,6000余户,采集数据近20万项。整个调查区域内的民居均以一层为主,个别加盖二层楼(老民居也有),均为院落式。主要居室设于院落的一侧,或成曲尺形布局,也有的围成三面。建筑本身采用平屋顶,外廊式。结构大多以木构梁、柱为主体。外墙用土坯包砌,上作平顶,门窗用木质材料。在建筑细部处理上,不但有当地惯用的雕刻装饰,同时吸纳了许多中原建筑的做法,反映着多民族文化的融和。部分民居有着一、二百年的历史,形式、材料、技术做法特点突出。但即使年代稍晚的民居,也多真实的保留着这些古老的传统。

二、历史城区利用开发

库车历史城区内清晰的保留着城市不同阶段的历史遗存,尤其是汉唐故城内的哈拉墩、皮朗墩、萨克萨克墩等重要的文物古迹,是汉唐时期内王宫、宫苑、佛寺的重要遗址。曲折的城垣和高大的墩台,也是空间上的重要景观要素。虽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当地的人们对这些文物古迹的历史毫不知情,几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更未予以强调和突出,有的地方还在慢慢的被蚕食。相比汉唐遗址,老城区受到的关注度略高。库车县文物管理部门在2008年,对库车老城区314国道南侧的清代子城城墙遗址进行了局部修复和环境整治。通过修复北面、东南面城墙本体和铺设青砖路面,培植绿化带等,使沉寂百年的清代古城墙遗址重新焕发生机。但是对于同为城市重要组成的外城城墙遗址、十字街等,并没有予以同等重视。

目前城区内开放展示的文保单位只有4处,城区内开放展示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作为博物馆使用的林基路纪念馆和库车王府,作为宗教场所使用的库车大寺,这些多由文物局负责讲解。但其缺乏统一的展示规划和管理机构。其中,林基路纪念馆和库车王府博物馆属于库车县文物管理部门管理。库车王府的其余部分分属库车王和旅游公司使用,库车大寺属于统战部管理。老县衙主要作为林基路纪念馆宣传,没有强调其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库车大寺和宗教法庭、库车王府虽然已经对外开放参观,但也是孤立式展示,没有将其与城市整体的展示结合在一起。在老民居的展示利用上,主要是由文物局主持修缮加固,旅游局负责联系接待,由政府与户主签订旅游接待合作协议。目前的开放试点有高台民居(霍加老总住宅)、大法官住宅(阿不都瓦依提卡孜阿吉住宅)、警察局长住宅(尼牙孜阿吉住宅)等3处。由于目前开放的民居数量较少,展示解说和活动特色不突出,彼此间缺乏串联且与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有机联系,利用效果并不太理想。

三、结语

区域规划范文5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内蒙古,社区教育

0  引言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我国全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机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案例的研究背景

内蒙古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影响着社区教育发展进程。随着国家对社区教育的大力提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对本地区的社区教育高度重视起来,并对相关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为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托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现已更名为内蒙古开放大学)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作为边疆地区的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地域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着我地区无论是从医疗还是教育方面都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更何况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资金来源的形式单一,渠道狭窄,没有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宣传力度不大,难以适应本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需求。另外,本地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可有可无,知识获得的含金量有待提高,对社区教育这一形式缺乏信任,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之前社区举办的促销活动或者是小型社区活动的层面上。即使是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也都是被动的,且年龄出现断层,大多是小孩或者老人,以娱乐性教育为主,家中的中青年都忙于工作和上学,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社区教育的学习,而社区教育管理结构的松散,知识体系缺乏规划,居民观念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差、关注度低。另外,师资力量欠缺也是我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较高职称的老师在专业院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使之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到社区为居民讲授专业知识。而即使有时间,教师们也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到社区来,这是因为教师的职称与工资的评定是按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来认定的,目前我国没有一个专业的认定标准或者法律文件来明确规范社区教育的教学量计算,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上完了课却没有相应的劳动报酬。而社区教育也可以看作为一门公益性教育,也许会有一些教育志愿者将很多有趣的课程带进社区来,可教育毕竟是需要专业性的,所以志愿者的专业性有待考量,讲授知识的连续性不强,教育队伍零散,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只能看作是一个社区活动或者是个讲座,与专业的教育水平还相差甚远。而大部人眼中的教育还局限于学历教育,近几年才有了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的概念。如何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系统办学与多部门多主体办学协同起来、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无限放大并分享,这是目前我地区社区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只能说是有迹可循,却无法可依。项目的开展与推进,人员的责任分配制度,经费的使用标准,教育的类型划分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专业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才会被人们接受认可,法律保障体系的缺失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使其停留在“上面”说一步,“下面”走一步的“人治”状态。所以,将社区教育相关管理办法纳入法律条文显得十分必要。

2  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

法律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有序运转,遇到问题有法可依,规则就是核心,遵循规则就是行事思考的第一条重要原则。法律有明确的实体规则,规定了各种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用法律的技术语言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用个人的道德对错语言,去讨论解决问题。而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而言,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着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区教育作为支撑。国外的社区教育比我国发展的早得多,以美国为例,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出台明确了美国的社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进而保障从此以后社区教育的有序进行、有法可依;而日本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也是其社区教育立法的最早雏形。由此看来,立法是保证社区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突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向法治规范化道路上稳步前行。反观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来看,虽然有些发展快速的城市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管理条例,但是由于条例缺少法律的权威性,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还有专家认为社区教育的发展还未成熟,使之上升为法律的高度还有待商榷。对社区教育的立法,不仅是教育法治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对社区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整体思路的完善规划,为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社区教育促进了教育机制的改革,实现了我国教育类型的跨越,不仅健全了社区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了社区文化、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及人们对知识探索的欲望,更多的培养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在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这一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教育模式应当支持和鼓励并发展壮大。针对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内蒙古地区社区教育的种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根本在于没有一部相关法律文件对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导,从而社区教育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我们不能认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就对相关法律的制定不积极,在没有严谨的法律条文规范下,社区教育只能是摸索前行,难以快速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的大环境下,得出一个统一性的标准、制定一部全国通行的法律并不现实也十分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进行符合当地人文发展的社区教育立法工作,把社区教育纳入法律规范,使之向正确的方向有序并快速发展。

3  结语

区域规划范文6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开发;经济;经济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国土空间资源管理体制下,拥有多种类型的国土资源规划方案。这些规划方案在现实的区域开发与运作过程中,并行工作并自成体系,呈现出多头管理的负面影响情况[1]。该现象加大了我国国土空间的管控难度,也促使我国国土资源的分配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空间分配格局。“多规合一”政策的提出,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为我国全域资源统筹与实践应用,带来了战略性的指导方案。但是,我国当前的空间规划战略仍然潜在着一系列的问题[2],需要通过对国土空间的规划展开进一步研究,并把国土空间规划与经济增长效应相结合,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国土空间的高效规划与合理应用。

1国土空间规划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性要求

在国土资源优势的地区,其区域性发展体系以经济和社会要素为主要考虑元素[3]。因此,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高效集约利用,并合理有效的对该区域土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是我国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重点规划内容及规划要求。在我国部级别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对国土空间的规划是按照不同的阶段,并不停演进的一个过程[4]。从全域的角度出发,国土空间的有效规划与国土空间的综合布局关系密切,且与国土空间局部地域的自然资源集约与高效利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国土空间的规划中,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划发展历程,能够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在综合利用方面的关键性要素展开研究与探讨,来获得不同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特点以及其发展要求等信息资源。从国土资源的经济应用角度考虑,区域性国土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从初级阶段的注重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到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产能,再到利用空间规划促进国土经济的安全、稳定、高效发展,历经了4个阶段。在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下,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国土经济的发展新目标,展开国土空间的规划和高效应用,这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第5个发展阶段。我国的国土空间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性。且在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的规划和相关的政策实施,也具有实质性的不同。各个阶段的主要规划特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第1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个时期,由于我国资源匮乏,所以需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开发背景。此时,国土资源的开发方向,是以区域性的极化发展为导向的规划方式。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我国人民的经济发展水平。此阶段的根本目标,是在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基础上,提高区域性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第2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本世纪初。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以协同规划、协同发展作为国土资源开发的新方向。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第3个阶段和第4个阶段,两个阶段是交叉进行的。它们主要集中在本世纪的10年代左右。在这个时期,我国城市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并开始以集约规划和优化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方向。其中,在第4个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国家把城乡统筹作为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新目标,并在“三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低效用地,提高国土资源的规划能力和规划效果。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第5个阶段,主要指本世纪10年代至今。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体系得到了更加良好的发展,并把保护生态、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方向。所以,在该阶段的主要开发重点方向是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土资源规划[5]。规划的重点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为主要导向,开发模式更趋向于“绿色生态”方向发展。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经济政策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系已经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呈现换挡和调整的新常态状态。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并强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需要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来实施优秀的顶层设计,从而有效抑制无效的、盲目的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政策。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对国土资源规划政策的优化和土地的高效利用,并且在党的十八大和中都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与国土资源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关系,要求各地区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主体功能,进行定位性的经济体系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土资源规划,多规合一的新型空间规划体系已然形成,并在积极促进着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的多元化协调与发展。在多规合一新政策体系的支持下,我国的沿海城市发挥了巨大的集约、高效城市群效果。这些城市群以省会城市为主,并与附近的地级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城市和不同空间的重点发展区域。这是我国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型区域发展战略的新课题与新任务,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在针对我国重点经济发展开发区域,所产生的现实性的意义 表现。

3重点开发区实证模型研究——以武汉市城市圈为例

3.1基于实证模型的匹配方法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作为规划政策的实验项目,采用双差分模型来进行政策评估分析。考虑到武汉城市圈包括9个城市(下面可以划分为72个县级城市),这9个城市中,以武汉市的城市规模最大,且其对应的经济总量和社会经济增长速度都极为突出,可以得出武汉的经济发展占九大城市之首,因此通过对武汉其它地级市的国土空间规划[6],来判断地级区域经济增长与地级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适合双差分模型的计算方式。把武汉城市圈规划之前的地级市划分为4组样本,每组样本作为一个处理组进行研究。同时把武汉城市圈规划之后的各个地级市也划分为4组样本,每组样本作为一个处理组再次进行研究。因此,武汉城市圈规划前和规划后的处理组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为武汉城市圈规划前和规划后,分别设置控制组,他们之间的控制组也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回归模型可以计算出武汉城市圈中的地级市经济增长GDP情况,其具体的增长指标以GDP增长为基准。通过这对GDP实证模型的判断,可以得知重点开发区域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增长效应。

3.2实证模型回归计算结果

在经过模型匹配和之后采用的计算方式,能够计算出武汉城市圈对应的数据回归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武汉规划圈实施之前,从2002年到2006年,武汉市的市区经济增长对其相邻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计算值为0.9,加入其他控制变量之后,溢出效应计算值则变为了0.7。而在武汉实施城市圈规划之后,在2007年到2012年之间,武汉市市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其相邻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计算值为0.32,加入其他相关的经济增长控制变量之后,溢出效应的值变为了0.86。通过对二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很容易能够看出,在武汉城市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之后,其自身区域经济的增长比例,对相邻区域同比经济增长,在溢出效应上增长速度更为强劲。同时,经过计算可以得知,两个不同时期,对应的人均GDP,在回归系数计算的时候,系数值均为正。也就意味着这些地级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高,且其后续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在不停的变高。这说明,在不同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具有这正方向的增长效应。

3.3实证模型回归计算结果政策含义

目前,上述研究结果的国土空间规划广泛实施,在具体的应用与实施方面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行政级别的差异,对市辖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在速度方面要明显优先于县级市。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实来看,虽然我国各个重点发展区域的经济增长,均在国土空间规划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进展,但是依然潜在着部分区域发展速度 缓慢、区域内部差距日趋严重等不同类型的难题。所以,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发,实现县市逐步倾斜的资金引导产业发展方式。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使得武汉市对其内部(县、市辖区)的经济溢出呈现良好的带动作用。武汉城市圈充分利用空间规划的政策优势,促使各类产业和人口等生产要素汇集于重点开发区域,从而发挥市县相关地区的各自优势,进而加快武汉重点开发区域内部的城市体系结构在社会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发展进程,并提高了重点发展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4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时期的发展导向研究

在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土资源规划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特色,在规划重点和规划内涵上都有所区别。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产生了不同的国土空间规划任务和国土空间规划特性。这些相关的性能和特性,主要体现在国土空间的最终规划结果上。通过对国土资源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上的发展理念的研究,能够总结出我国国土空间在规划和发展趋势方面的未来时期主要发展导向。

4.1我国国土空间资源发展导向

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个演化发展历程来看,国土资源环境的约束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制约性,呈现越来越强大的趋势。因此,在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也是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的主要参考因素之一。在我国当前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背景下,实时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国土空间的“人地关系”管制与协调,成为了当前阶段我国的主要国土资源研究导向和着力点。在我国国土空间的综合性治理中,主要需要对山、水、林、田等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资源治理,并以生态可协调发展和“绿色健康”资源环境开发,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新指向。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更好的强化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的有效平衡,并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各类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4.2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的全域协调

在当前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下,国土空间的规划越来越体现出创新性、科学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结合[7]。不同于先前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当前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内涵更为丰富。对规划主体的功能区划分也不再强调于以单因素作为导向,更加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新的生态理念。这种理念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规划规范支持作用,更加能够体现出我国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也能够通过区域要素之间的统筹管理,建立具有“绿色环保”特色的新时期开发与规划,更能够体现出重点开发区域在当今现代化国土空间发展模式。

4.3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多种模式,相关人员应根据城市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城市更新模式。 ① 再开发。这种城市更新模式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很大,难以有效保障新时代城市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也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的传承和发展。 ②政治改善和保护。这两种城市更新形式,避免了再开发对传统文化造成的直接破坏。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人员需要对新改造的土地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前景,深入研究城市传统文化的价值。[8]当传统文化的高价值内容较多时,应优先考虑文化传承,尽可能整治改善、保护更新的方式。

4.4打造城市传统特色文化品牌

优秀传统文化是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的重点,相关人员应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深入城市深处,全面研究传统文化生态,制定制定和实践相符合的方式,在减少区域影响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城市更新和发展。同时,员工要综合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打造城市独特的文化品牌,打造新的流行文化和城市品牌。[9]例如,某城市老城区需要改造时,规划者主要采取维护和保护措施,只对应该拆除的老建筑进行重建,全面确立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并要求施工人员用传统手法对历史建筑进行更优质的改造,不让现代改造技术的喧嚣失去历史建筑的历史信息和魅力,尽可能保留历史建筑的文化。

5结语

区域规划范文7

关键词:国土空间设计;城市改造;城市规划

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技术日益成熟、方法日益完善,为城市改造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优化了现有城市的布局。但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的手段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只有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才能满足时代要求,保证自身水平。

1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城市都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改造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可以保证城市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也可以做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提前规划工作项目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改造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举措,帮助减少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污染现象。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也能做到提高城市改造的效率,通过对空间规划使用帮助提升城市改造计划的设计,提升计划的科学性,为改造工程的实际施工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提高改造速度和质量。当前我国城市人口较多,城市结构也日趋复杂,进行城市改造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优化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重大,因此其实施方法必须得到足够的优化,进而促进城市改造水平的提升。

2国土空间规划质量提升的方法

2.1重视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中比较主要的工作项目,想要提升国土空间规划质量,就要做好区域规划工作。首先,要做好各个区域的状况调查,结合区域的实际发展需求分配进行区域规划。例如,在对山东省某市进行区域规划时,相关工作人员就要保证明确市、县、区等不同等级区域的不同发展需求,对区域规划计划进行分层设计,保证不同等级区域的发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其次,在进行区域规划时,也要充分考虑城市改造实际进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细节问题,保证区域规划满足城市改造的实际环境条件。在进行区域规划时,相关人员需要考虑到城市环境的复杂程度,对城市中各个设施的改造要求有所了解,脚踏实地地设计区域规划方案。最后,也要注意做好对区域规划的审核工作,有关人员要定期将区域规划设计相关文件上交审核,保证区域规划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领导层,进一步保证区域规划的科学性。要重视区域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中的重要性,为城市改造工程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空间规划基础。

2.2做好顶层设计

相关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的最高要求,并在此要求下保证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从大局上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的质量。有关部门要坚持“普适性”原则,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保障规划方案能够满足多种需求,尽可能扩大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可应用面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改造工程中的指导性作用。有关部门也要做好规划过程中各个项目主次关系的安排与协调,例如,如果在规划过程中发现该城市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就要把国土空间规划中改善环境的工作项目作为主要工作项目,适当加强该项目的工作和管理强度。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进行范围,做好不同工作项目的范围划分,尽可能避免部分范围职权交叉的同时部分范围无人负责的情况,保证国土空间划分工作的高效性。顶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框架作用,是该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上层保障,因此,顶层设计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保证环境优先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证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共同和谐发展,因此,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要保证环保理念在各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中都能得到体现。首先,要做好土地划分,在规划过程中明确区别有害土地和无害土地;尤其对城市改造用地要重点进行检查,避免土地问题影响尘世居民的正常生活。其次,要做到节约资源,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考虑到城市各个区域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在保证城市改造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设计出所需资源较少的空间规划方案,进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重视生态地区的规划,在进行城市改造空间规划时要尽可能在城市中设计更多的生态绿化空间,以完善城市的生态网络,打造全新的生态布局。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命题,也是城市改造工程无法避免的问题,对此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提高城市的清洁度,为居民提供更加良好的城市环境。

3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下城市改造的方法

3.1建立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

要想提高城市改造的水平,首先要做到建立起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保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和城市改造进程能够得到必要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做好管理层级的划分,对于不同层级地区的城市改造工作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做好管理侧重点的区分。例如,在管理市级地区的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工作时,就要更注重工作进行的整体性,保证市级地区内部多个区域的改造工作可以得到统筹,强化工作整体的稳定性。其次,要做好体系内部管理职能的划分,要为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过程中的编制、审核、施工等多方面工作都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不同工作项目的管理进行区分,保证满足不同工作的管理要求。最后,要充分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例如,互联网、大数据等,丰富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手段。

3.2顶层设计多规融合

上文提到,顶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工程改造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上层作用,因此,要想加强国土空间设计规划下的城市改造质量,就要对顶层设计方法做一定创新,采用“多规融合”的方式,提高顶层设计水平,促进顶层设计的发展水平提升,进而促进城市改造质量的提升。多规融合是指将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的规定和需求融入城市改造的顶层设计中,保证顶层设计的全面性。有关部门在进行多规融合时,要处理好这三方的关系,保证顶层设计中同时包含三方面内容,保证顶层设计的平衡性。同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也要加强国土库建信息化建设,在上层为城市改造的信息数据交流传达提供稳定的平台,促进城市改造效率的和质量的提升。

3.3制定城市改造指标

城市改造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因此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首先要设置好城市改造的指标,帮助城市改造工程宏观调控的实现。首先,在设置城市改造指标时要以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为基础,根据国家要求预估城市改造工程的上限,在上限内进行指标的确定。其次,要明确当前的城市土地使用情况,根据不同区域土地基础设施、建筑的数量等条件判断城市改造的难度,将改造指标制定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最后,要做好各类用地指标的分别设计,保证指标要求符合该类用地的发展特点,例如,在进行城市工业用地的改造时,就要考虑城市的工业化程度,对于工业程度较强的工业用地则要对其实施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改造,避免过快改造影响城市工业的发展进程。

3.4促进城市改造开放化

在传统的城市改造工程中,工程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此基础上城市改造工程能够时刻保证稳定性,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需要进行城市改造工程的开放化,将企业、组织、个人等力量都引入到工程中,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改造工程体系。例如,城市改造工程可以适当扩大融资渠道,并采用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在丰富资金种类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各界对城市改造的诉求,使城市改造工程更加贴近实际。只有城市改造实现开放化,城市建设的水平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土规划和城市改造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的手段,从顶层设计、指标制定、管理体系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国土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水平,强化城市建设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工作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施水平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孔庆灿.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路径探讨[J].美与时代,2021,06:46-47.

[2]孙冬玲.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路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03:87-88+90.

区域规划范文8

物流运营管理在现代生产企业管理中占有首要的位置,同时良好的物流运营管理也是保证现代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许多生产企业还是存在出货管理混乱、供应链管理薄弱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现代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区域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下去,必须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生产企业从传统的物质产品生产制造逐渐扩展到非织造性的服务活动,物流运营就属于这一部分,因此加强生产企业的物流运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将立足于我国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现状,探讨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策略,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一、我国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现状

1.出货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在物流运营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货管理混乱,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出货管理制度,受资金的限制,大部分企业的出货管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生产企业管理层对于出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生产企业低效运营,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影响到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

2.运营管理流程低效

运营管理流程低效也是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国很多生产企业都是在09年经济危机之后开展产业转型的,这导致传统的运营管理策略很难适应当今的发展要求,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企业在制定物流管理的运营策略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运营流程繁琐、低效。运营管理流程的低效,不仅会影响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正常运营,还会引发融资困难、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给生产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

3.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观念落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观念,在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产品质量把控不严、供应链竞争力薄弱等问题,这会影响到生产企业的市场口碑,从而造成生产企业融资困难。管理管理落后的具体表现在,管理者不清楚如何确保产品适时、适量的投入市场,从而导致货物囤积、缺货的情况发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以上的三种现象,并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措施

1.区域规划

合理的区域规划,是提高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此外,加强生产企业的区域规划,还能有效的提高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从而有效的节省时间和人力,达到控制运营成本,增加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首先,要对生产企业内部的仓库、生产车间、厂房等区域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确保在各部门的配合下,物流运营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其次,要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3]

2.存库物流出货管理

存库物流出货管理是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有必要加强的部门,为了提高仓库物流出货管理的高效性,应该建立完善的仓库物流出货管理机制,并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仓库物流出货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加强仓库出货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物料竞价选择以及成品库存,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物流运营管理的作用。除此之外,物流运营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做到人尽其用。物流运营管理人员要做好成品、备品物流出货的详细记录,从而使仓库物流出货工作都在严格的监督下有序的开展。

3.流程改善

剔除与现代生产企业发展不和谐的部分,也是提高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重要途径,生产企业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并开展大规模的实践活动,寻找物流运营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解决办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水平,流程改善的目的,是提高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交货的速度,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以往的工作经验出发,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现状与发展要求,来改善物流运营管理工作的流程,从而做好流水线规划与人员的安排。

4.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物流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整体水平,减少因为专业水平不足引起的问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专业人才是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一点在物流运营管理工作上也同样适用,企业高层要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物流运营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从而吸引专业人员参与到生产企业的物流运营管理工作当中。为加强团队的建设管理,还应该从生产企业的文化上入手,完善物流运营管理的用人制度,并促进绩效管理,从而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实现其发展目标奠定基础。[4]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出货管理混乱、管理观念落后、运营管理流程低下等问题,只要生产企业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与时俱进,就能改善落后的物流运营管理的现状,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志峰,王丹.现代物流运营管理在石化企业中的运用——上海博科资讯某大型石化企业一体化物流咨询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2:64-66.

[2]高悦凯,熊文杰,孟芳.以生产企业主导开发的果蔬物流园区商业与运营模式的探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3:86-90.

[3]李宁.基于两阶段串联DEA模型的煤炭企业生产-物流协调运营绩效评价研究[J].矿山机械,2013,2: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