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例6篇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GDP发展差距明显

从各省区市的生产总值占西部地区的份额看,占西部地区GDP的比重在20%以上的有四川;占10%-20%的有内蒙古、广西、陕西;占5%10%的有重庆、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占5%以下的有、青海、宁夏。从各地区生产总值对西部GDP总量的拉动率和贡献率来看,贡献率不到5%的有甘肃、新疆、、青海和宁夏,贡献率大于所占比重的有四川、陕西、内蒙古和广西,这四个省的贡献率的总和达到55.7%,它们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西部经济的整体增长情况。

产业结构同中有异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二三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一产业占15%以上的地区有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广西,其中四川最高;第二产业占比在50%以上的地区有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其中陕西最高;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0%以上的地区有重庆、贵州、,其中最高,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的地区。从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率和贡献率看,第一产业贡献率在20%以上的有四川和广西;第二产业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第三产业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贵州和。与GDP结合分析,可以发现,西北地区的落后与其过度偏向工业和工业带动率较弱有关。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倾向有异有同

共同之处是西部地区各省区市都注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极高。相异之处在于投资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的包括重庆、宁夏、和内蒙古;占60%-70%的包括陕西、青海;占50%-60%的包括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广西;占50%以下的只有甘肃。

出口的差异性大

从各地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量的比重看,新疆占20%以上,为最高,其次是四川,在1%-5%之间的有贵州、甘肃和宁夏,和青海不足1%。

工业化的同向性特征明显

除工业化水平较低外,其余的11个省区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34%以上,其中陕西、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的比重在40%以上。

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抓好“三个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有四大职能,即调节经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履行好这些职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依法管理不“缺位”,还权于民不“越位”,明确职责不“错位”。政府及其部门要找准职能定位,明确职责所在,认真履行职责,做到该管的要管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联系夷陵区政府工作实际,就事不推诿,表态不含糊,行动不迟缓,敢抓、敢管、敢碰硬。

六、严于律己,做遵守党规党纪的模范。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带头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带头维护中央的权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注重工作、生活小节,增强自律意识。

是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和行政审批关,在搞好常规行政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药品食品市场、公共卫生和安全生产等具体管理工作,减少了政府管理缺位的空间。完成职能的转变,政府要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五型”政府,全面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坚持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府。建立和完善各种学习制度,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认真执行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虚心听取人民政协、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运作程序,促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工作,严格行政执法“四制”管理,增强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三是坚持公正公开,建设开放型政府。广开言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坚持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从政的根本目标和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项目审批全程制、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规范和完善“四个中心”运作机制,启动建设网上并联审批系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无障碍服务。五是坚持真抓实干,建设效能型政府。大力倡导实实在在、不尚空谈、雷厉风行、高效快捷、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政府信用建设,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坚决防止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及虚夸浮躁的行为。

进一步转变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也应该是全面的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绝不能欠历史的账。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一定要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以党的事业为重,以造福百姓为天职,把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得到实际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看成人生的最大意义。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实践、群众的观点,制定全面科学的干部考核政绩标准,是当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的考核标准,要能处理好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政绩、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关系。通过新政绩标准评价任用干部,就要对那些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千部给予褒奖和重用;对那些无所作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加以批评和惩戒;对那些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热衷于跑门子、投机钻营甚至买官鬻爵者,要坚决予以查处,从而在全党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全部智慧和力量倾注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去实践科学的发展观。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尤其要深人到实际困难多、群众意见大、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要突出工作重点,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农民增收、企业改制、就业与再就业、征地拆迁、拖欠工资等问题,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淡泊名利,廉洁奉献,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创造政绩。只有视个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视人民利益重于山。

着力“四个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撤县建区后,我们紧紧围绕“一主两翼”的区域经济布局,实施“三大目标”、“四大战略”,围绕宜昌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的目标,积极应对入世和撤县设区新形势,主攻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和市场开拓,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融入宜昌市主城区步伐,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与宜昌中心城区全面对接;突出村级硬化路、交通干线路、旅游路和瓶颈路四个交通建设重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始终抓住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民营化,创造了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特色。

提高工业化水平。我区区域特色是四乡,即水电旅游之乡、桔都茶乡、非金属矿乡、石头之乡。九五期间,我们大力实施“特色经济立县,科技教育兴县、走向市场活县、优化结构强县”四大发展战略,经济综合实力自1995年起连续六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市行列。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八五”期末增长一倍以上,工业、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工业上形成了食品、机电、矿产、包装、医药化工五大主导产业,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0亿元、5亿元、6亿元、5亿元和4亿元,生产能力过亿元的产品达到15个。但是,与周边县市和沿海发达在区相比,我区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今后,我们应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提高“三率”(项目开工率、投产率、企业达产达效率)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对夷陵区而言,要着力打好“三张牌”,打造“四张名片”,加强“五个招商。二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项目及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业主负责、统筹规划、分区建设”的思路,逐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三是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完成企业改制任务。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近年来,我区通过大力抢抓三峡工程建设、对口支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机遇,农业上基本形成了东部16万亩柑桔、西部8万亩茶叶、全区60万头生猪的农业产业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将继续围绕柑橘、茶叶、生猪这三大产业,大力培植和引进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龙头,积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方向,提高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突出经营城市筹资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两大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要突破。创新城市经营办法,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搞好城市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运作。

提高民营化水平。为推动全区民营化水平,近几年来,我区举全力招商引资、引进联合,借外力发展,先后与全国8个省、12个市、125个单位建立了对口支援和经济协作关系,累计落实合作项目256个,引入资金20.5亿元,引进了杭州娃哈哈、xx汇源、浙江均瑶、湖北八峰、xx黑旋风、恒安药业、长江电缆、大同水泥、xx熙可、xx嘉源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驰名品牌,新增工业产值20多亿元,净增利税3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亿多元,具备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整体形象,成为外来客商普遍看好的投资“洼地”。今后,我区要进一步认真落实民营经济政策,要象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抓好民营企业发展,象支持外来引进企业一样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象关心国有企业一样关注民营企业发展。

强化“五个重视”,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是我们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指导,常抓不懈。当前,必须继续下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长期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市带动农村,深化城市户籍管理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督促企业依法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重视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山区和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发达,至今仍很落后,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理应让这些地区的人民共同分享繁荣发展的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社会稳定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快西部山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增加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作为执政党,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着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要加大在财政金融对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区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大量城镇集体、私营企业的职工以及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和大批失地失业农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收缴困难,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医疗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失业保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仍是空白,。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要按照“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应标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以城镇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努力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保障制度,拓宽筹资渠道,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并从地方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比,还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经济保持增长速度很快,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利益协调体系、各类灾害救助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很不完善和严重滞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仅增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掩盖着大量的社会矛盾,积累着经济发展与国民健康、公共安全、精神危机、社会稳定和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等方面的严重失衡。实践告诉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将难以搞上去。我们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着力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公民权益保障体系、各类公共安全防护和危机救助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安全保障。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当时管理层以4项指标来决定县市报的去留:当地人口50万以上、GDP1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亿元以上、报社年广告收入400万元以上,当时全国能够跨过这道门槛的县市报不足15%。《市场决定命运》一文这样解读:这道门槛不是人为因素的作用,而是报业的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看来,这四项经济指标的设定是煞费苦心的,地方区域“大指标”和报社“小指标”互为制约,从外部市场容量和内部市场能力两方面,框定了一个报社的市场承载力。换言之,以此为分界线“切一刀”的市场评判标准是公平公正的。

现在我们对照这四项指标,将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旗下4家县市报3年来的动态指标做一比较,试图从“市场”层面找答案。

昆山、海门、靖江、东台的四家县市报,分处区域经济发展梯级层次明显的苏南、苏中、苏北板块,区域经济与报业发展相关性较强。我们从上述数据起码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报社“小指标”的发展完全跟上或超过地方“大指标”发展的速度;二是良好的运行态势已经让市场改变了报社的命运。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苏南、浙江经济发达地区,得出的结论更令人欣喜,《义乌日报》2006年广告额突破5000万元居全国之首,江苏12家县市报中有9家年广告额超过1200万元,他们的命运已经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本土化战略:新闻竞争放大市场优势

市场竞争的表象在经营环节,而竞争的核心要素则是新闻竞争。近几年,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当地党委、政府和区域内民众从没像今天一样,意识到一张县域报纸存在的重要性。县市区域内广大居民对本区域信息的强烈需求是空前的,这在全国百强县市表现得更为明显。县市报区域局限性劣势已经转化为市场贴近性的优势。有鉴于此,将本土新闻做大、做好、做强成为县市报与其他媒体竞争的最有力杀手锏。

说起“本土”,不能不提及县市报兼并后的“归属问题”。《市场决定命运》一文曾担忧会发生“奶酪之争”:当地政府、报业集团出于各自利益,会削弱县市报自身的发展自。事实恰恰相反,被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得到了“两个优势”后,“奶酪”越做越大。《靖江日报》3年来的快速稳步发展,成为报业集团整合县市报的成功范例。浙江大多推行紧密型合作,江苏则普遍采用先归属后市场的稳健做法。县市报纸实行本土化新闻战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走出机关化办报的套路,本土新闻“质”、“量”并举,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出机关化办报是县市报面向市场转型的首要举措。原先充斥版面的文山会海、领导讲话、工作概况、部门总结、好人好事等诸多“黑板报”式的报道退出了,取代的是区域内新鲜动态信息、突发事件、奇闻趣事。

加大本土新闻刊发量,报纸同质化竞争问题迎刃而解。江苏12家县市报2006年平均每日出报18.8版,本土新闻达7.7版(不包括带有本土性质的专副刊版)。一位县市报老总总结,吸引本地读者,就要实施本土新闻的“密集轰炸”。

第二,运用“双贴近”整合本土新闻资源,注重策划,建立本土新闻“绿色通道”。一头贴近本地党委、政府,一头贴近本区域百姓群众,并尽量在两者交集部分做文章,称为“双贴近”,这已成为县市区域报打响地方牌的通用手法。所谓“绿色通道”,将本土新闻进行分类组合,打通报社运作环节和报纸所有版面、栏目,全方位策划和联动,实行传播效果最大化。《昆山日报》的小康社会、《张家港日报》的张家港精神、《江阴日报》的市民幸福指数、《靖江日报》的沿江开发等等报道,都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再造采编流程,大刀阔斧改革新闻“制作加工”手法。以本土新闻为链条串起版面,不再单一采编分开或采编合一。改跑会跑机关、改材料为视角下移、笔头下移,以小见大,注重细节。在采、摄、编、排等“制作加工”环节流程再造,传统的“记者―编辑部―值班总编”程序被“杂揉”甚至逆向操作。比如《靖江日报》规定总编室成员、部室主任都有策划任务,主题确定后交给记者编辑执行。不少报社提倡打破题材、体裁框框,鼓励写消息式通讯、通讯式消息,“倒金字塔”格式被摒弃,拒绝官腔语言,什么方式传播效果最佳就怎么操作。

第四,把民生新闻放在本土新闻前台,凸现人文关怀色彩。身边人的成长、悲喜,更能引起区域受众的兴趣与关注。“从新闻中找人、从人群中找新闻”,成为诸多报社对记者的直接要求。有些县市报甚至明确规定,每天必须要有数篇“人”的报道。而由社会新闻分支出的民生新闻,更是在县市报得到快速嫁接。由于和上级党报、都市报错开了区域服务功能定位,许多县市报更易在扶贫帮困、便民服务、消费投诉等方面做到“好看又实用”。《宜兴日报》的异地寻亲、《武进日报》的和谐社区、《昆山日报》的关注外地民工等等报道,都成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辉映的重大民生报道。

多元化经营:区域市场重塑强势格局

当初管理层将县市报保留与否的指标之一定为广告额400万元,正因如此,许多保留下来的县市报老总时刻意识到广告额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将广告蛋糕做大是规避今后政策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必然抉择。

放眼近三年全国报业市场,经过多年的连续增长后,报业广告出现“拐点”,特别是省级报纸、晚报、都市报广告明显滑坡。全国保留下来的48家县市报呈现的却是家家报纸广告额逆势飘红。据对江苏、浙江的27家县市报统计,广告年均递增幅度超过22%,江苏《太仓日报》、《武进日报》、《吴江日报》、《靖江日报》等多家报社广告额3年翻一番。

为什么省域、地级市区域经济也在大幅增长,而其报业广告并没有水涨船高呢?工业时代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的驱动,而实际作用于报业的市场动力不仅是经济总量迭加,还要看区域经济的内在结构性变化。由此,县市报三年来实现广告快速增长的途径是务实、可靠的。

第一,以“第一位”的有效发行拓展区域主流广告资源。有效发行结构、发行规模直接决定广告投放量。笔者统计,江苏12家县市报2006年平均发行量为2.43万份,这就保证了无论在哪个县级区域,该县市报发行量在投放该区域的所有报纸中绝对第一。更关键的是,各家县市报使尽浑身解数增点扩面,使大量报纸进入了社区、家庭和酒店、客房等公共场所,报纸的影响力更加集聚,使得主流广告资源不得不首选本地区域报。发行“第一”带来广告“第一”,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义乌商报》日发行量10万份,外来报纸无法撼动其 霸主地位。《靖江日报》一年增加8000多个投递点,本地九成以上的政务、房产、三产广告“自投罗网”。

第二,创新建立多元市场机制,细分区域广告市场。2003年前,全国县市报大多采用的是市场经济初期的承包责任制。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这种机制渐现出风险加大、短期行为凸显等弊端。经过三年左右的摸索,江苏、浙江九成以上的县市报创新出了“统分结合”的新运行机制:所谓“统”是指报社统一掌握资源,层层确定经营目标,层层绩效挂钩,变少数人承包为团队承包;所谓“分”是指按市场性质或区域分类,细分成金融房产、城乡教育等若干小市场,靠专业分工做活做大每块市场蛋糕。

第三,向策划营销要市场份额,挖掘、膨化广告资源平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大致框定了报纸广告承载总额度。但是,这个总额度弹性很大,县市报依靠“近、快、灵”的优势将营销策划与办报本土化并驾齐驱,赢得市场空间。直接结果就是,运用编辑特刊、节庆活动、品牌评选、会展演艺等多种创意手段,将许多少做或干脆不做的广告成为盘中餐。江苏省县市报几乎所有老总都直言不讳:“我们的许多广告不在版面上。”《海门日报》经精确统计,2006年广告发生额1300多万元,65%以上属于策划类广告。《武进日报》、《吴江日报》、《丹阳日报》等策划的房产交易会、车展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副院长许春明认为,近年来,我国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人力成本、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产业发展形势严峻。从今年《报告》中可感受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更为明确,对产业升级将会产生推动作用。

《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三条重要的科学依据:一是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事实上,无论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还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其实都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在产业发展中拥有了主动权,由此知识产权竞争未来是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趋势和需要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认为,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十几个区域振兴规划,目前区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在金融危机之后,区域振兴规划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区域经济规划通过资源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从已经实施的区域经济规划来看,经济规划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认为,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此次《报告》中提出这一纲领,表明了中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已将知识产权战略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从《报告》中,人们可感受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可靠保障。

《报告》提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认为,面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对于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报告》提出,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曾加认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有利于我国技术研发和经济发展。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智力、技术、知识产权的因素都是首要选择。《报告》提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有利于我国学习、掌握先进技术,以较快速度缩短在技术上与世界尖端水平的距离。引进外资,还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使外资来得放心、用得安心。鼓励外资向西部地区投资,通过这一举措,可有效缩小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均衡的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巡视员许超认为,总理在《报告》中,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论述与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论述是一致的,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将十七大精神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

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提法,令人感到备受鼓舞。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举措。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郑友德认为,近年来,中央提出要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就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只有通过科技手段,培育各种高抗、耐受力强的农作物新品种,以新技术实施科学种田,才能有所突破,而这些均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让农民懂科技、搞发明创造,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也是解决人多地少的一个有效途径。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亚洲发展展望》负责分析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前景,是亚行的主要经济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在摆脱过去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报告认为,经济稳健增长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变得更健康、更可持续。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分析师全德健表示,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进口需求下降,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之一。

报告还指出,中国内地需要继续采取结构性措施来提振经济并且掌握平衡,既要通过改革和刺激方案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又要管理好货币政策以减少金融业的风险。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认为,要想鼓励更多的本地消费,需要加大在健康、教育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开支,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下,财政改革有必要保障充足的资源来满足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报告还称,疲弱的经济环境有利于缓解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因此将中国今年的通胀预期从4月预计的3.2%下调至2.5%,明年则由3.5%下调至2.7%。

受区内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加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亚行将亚太地区2013年整体经济增长预期由4月的6.6%下调至6.0%,并呼吁区内经济体提高警惕维护近期的金融稳定。而因猜测美国将逐步削减债券购买规模,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撤出亚洲。该行还将2014年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从6.7%下调至6.2%。

美联储削减量化宽松的预期给亚洲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亚受到较大冲击。但报告认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分析师全德健认为,亚洲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很多国家都保持着经常账户盈余,并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亚洲国家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了宏观经济管理、金融管理和公司治理,美国削减量化宽松的预期对亚洲国家的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但热钱撤出对金融市场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2016政府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政府调研报告的范文:

一、长株潭试验区基本情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10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城市群实现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34万,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 长株潭城市群提出及批复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把长株潭培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至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以来,湖南省实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推进方式,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世行在华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进行咨询设计,形成了20多个规划。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去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

二、试验区获批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方案的核心在改革,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大平台。

(二)强化规划统领。提升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针对建设重点,强化部门和地区专项规划。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强力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顺应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编制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建设能力充分、方式协调、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着重从点、线、面统筹规划水、陆、空交通布局,构建长株潭核心区同城交通系统、区城际复合走廊、中部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全国陆运大通道五大圈层的核心系统,明确了城市群综合交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建设的重点。

(三)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按照战略性、先导性、传统性、限制性分类发展的思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突出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两型的产业化,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发展。二是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把交通作为缩短城市群时空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长株潭同城交通能力,大幅拓宽周边五市城际走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陆域通道畅通无阻、水能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核心区域重点建设七纵七横的城际主干道,形成以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格局;3+5城市群重点建设二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核心区3市与周边5市统筹规划,建设连通8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空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中心。到2010年,能满足18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港口:重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打通对接长三角的江海联运通道。同时,加强能源、水利、市政、社会设施建设。三是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把湘江流域生态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和突破口,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坚持上下游联动、水陆联动、江湖联动,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湘江治理。争取国家将湘江治理列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株洲清水塘等重点地区的治理,集中实施沿江截污治污、工业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全部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明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把环境同治推广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积极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着力消除城乡二元机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3+5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五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设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集中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到2020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株潭。

(四)推进十大改革。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重要聚集区,也是资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目前,80%以上能源靠外输入。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加快清水塘等重点区域、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将长株潭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群;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健全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第三,加强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促使落后产能退出;第四,建立城市群统一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城市群。二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最大的特色是生态,丘陵地貌,山水相连、绿色相间。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积累下来不少环境问题。通过改革,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逐步还清历史旧账,决不欠新账,还湖南碧水蓝天。重点在五个方面率先突破:第一,把湘江治理作为一项标志性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第二,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生态补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第三,建立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第四,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五,建立城市群环境同治机制,建设生态型城市群。三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通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是:第一,建立较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第二,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使各类产业向符合两型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型;第三,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构建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重点是:第一,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第二,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群;第三,探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第四,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使长株潭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的洼地。五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耕地保护模式、征地用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六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健全完善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七是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在转变外资外贸发展方式、建设大通关体系、发展临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湘台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八是创新财税体制机制。逐步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激励机制和城市群财税管理体制。九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打破城乡分割、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城市群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快改革。十是创新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利益协调、运转高效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

三、对我省的启示与建议

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显成效。一体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型品牌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在座谈中他们认为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发展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湖南省干部群众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提到试验区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即要行到国务院喊停,先试即要试到里面去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长株潭,解放思想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具体政策和扎实推进的项目。各地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如长沙组建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株洲公共交通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等。再如,今年初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着重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省统筹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创新融资模式,发行长株潭建设债券》等提案,授予试验区省级经济权利等意见建议,都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研究。作为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一市一个示范区,一个示范区带动一片区,示范区的总体规划要点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允许先在各示范区内从多角度探索两型社会建设途径,形成成功经验后推广,降低改革成本。

(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省政府确定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因试验区建设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推进,两型办存在着协调难,特别是跨区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型办规划局。规划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原则不越位、不缺位协调。他们的协调方式俗称为规划落地。首先提升区域规划。《长株潭区域规划》获批后,湖南省对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与提升;然后以此规划为纲,由省直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领域的15个专项规划和五大示范区规划;紧随其后着手3+5城市群八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与区域规划一致。做到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与投融资规划一起四规统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从上至下的对接,确保区域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规划对接完成后,赋予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落实。今年9月,省人大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2010年1月起实施,并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另外,两型办规划局还以八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省级规划决策平台,以用地审批为抓手,城市群建设项目先报规划局长联席会审批,调整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同的矛盾,实现产业同步不同质的错位发展。

(三)创新机制,助推发展

如何建立试验区改革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机制,湖南两型办也在不断探索。一是建立项目库。项目建设是城市群试验区建设的总引擎。两型办建立了重大项目库,建设项目353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要求2-3年完成。两型办在项目推进中建立了动态管理、项目责任人、统计报表、例会报告、监督机制等管理方式。同时,正在着手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品牌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拓宽项目和引资渠道。二是建立考评体系。为促进长株潭三市和省直部门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形成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创造力。两型办本着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建立起科学、客观、操作性较强的考评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突出考评试验区内各地、各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一方面用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考核验收,另一方面作为省政府对三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综合绩效考评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年度考评中,省目标考核分值为1000分,其中两型建设相关内容占50分,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两型建设目标考核的硬约束。三是建立具有两型特色的投融资体制。湖南省将城市群投资公司归口省两型办管理,有利于两型办统筹试验区内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有利于两型办提高试验区各市重大项目布局的协调力度;有利于重大公益项目的投融资管理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