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组在外期间,先后拜访了苏黎世金融投资公司英国分公司、法国欧中贸易及文化交流协会,与当地投资公司基金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投资基金的运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英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是较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历史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区域政策的运作也比较规范,成效明显。通过考察,我们对欧盟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有了一定了解,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研究和制定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法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英国、法国一直把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从1987年到20__年,英国和法国通过参与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农业指导保障基金等方式对欧洲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援助和帮扶,使生活在欧洲最不发达地区的10%的人口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国内生产总值从占欧盟平均水平的67%上升到79%,初步达到了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划定扶持地区,使各欠发达国家普遍受益。英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经济较发达国家,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确定扶持对象,而是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划,积极参加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欧盟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指标分为250个地区,再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条件分成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最不发达的地区、相对劣势的地区、发展滞后地区、特别不利的地区等等,以此确定扶持对象和扶持的先后秩序。这样就确保了对欠发达区扶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真正受益。

(二)建立专项经费,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欧盟每年拿出超过35%的预算,建立结构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20__-20__年结构基金的总额为1950亿欧元,平均每年约280亿欧元。结构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效果极为明显,也得到了受惠国的普遍欢迎。

(三)明确目标,突出帮扶重点。英国和法国对本国及欧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目标和定位十分明确。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基础建设。重点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机场等基础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扶持农业。他们每年要拔出专款帮助本国和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国家发展农业,尤其是帮助他们克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英国20__/20__年度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高达31.82亿英镑,主要是对农业和农场主的直接补贴,以20__年种植业为例,按播种面积计算,小麦和大麦的补贴金额均高达222英镑/平方千米,油菜子和亚麻子分别高达337英镑/平方千米和422英镑/平方千米。另外就是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扩大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是劳务培训和输出,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劳动就业率,从而增加收入。

(四)加强培训,提高受教育程度。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始终坚持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政策。他们的政府积极要求欧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高新技术等领域。通过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英国和法国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9年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目前,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并有不少农学院毕业生加 入农业劳动者行列。法国也有900多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万多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

(五)强化责任,完善对扶持资金的监督。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把资金交给欧盟后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通过资金运作程序,强化监督,加强对扶持经费的管理,以对纳税人的资金负责。一是严格审查欠发达国家提供的扶持项目。在欧盟会议上,英国和法国等成员每年都要派专人,主要是经济专家负责对援助国项目的分析、评估和审定。一旦认为所申请项目不符合援助计划,就提出调整或否决。二是通过成立监督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跟踪。欧盟为了使区域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确保扶持资金使用的质量与有效性。英国和法国以成员国的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并通过技术、财务和成果评估对扶持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三是利用激励机制,保障资金高效使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鼓励各成员国高效、成功地使用扶持基金,采取资金提留的办法,即从分配给各成员国的扶持资金中提留4%,对效果优异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三、加快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虽然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客观存在,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小康的基础还不牢,以20__年为例,苏北地区人均gdp为84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人均本外币居民储蓄额44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十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苏北的发展在我省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全省“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江苏在新世纪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我省富民强省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苏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借鉴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苏北地区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从发展的角度看,越是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快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苏北地区的广大干群必须要有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立足点必须首先要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力把优势发挥好、条件利用好,不要“等、靠、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北南经济合作,营造有利于对外开发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识,重点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全面开放,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骨干企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临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退出和淘汰已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能够体现苏北群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振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合理和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优势,而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在构建产业结构时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赶发达地区,更不能照搬苏南的模式,而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一方面要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相对集中开发某种农副产品的区域性规模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区域化的特色生产;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大财政对苏北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公司+农户”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理配置、利用和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前后关联的连锁反应,可进一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积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秩序,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苏北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卫星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培植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连接点,推进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六)加快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科技和人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推进苏北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各级人才运作市场,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 人事关系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一、充分认识__工业的发展基础

(一)工业经济的发展成就

__工业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历经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以仪器仪表、非金属制品、汽摩配件、生物制药等行业为代表的基本格局。过去四年,全区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一是总量明显增加。全区工业企业资产总量由70.57亿元增加到149.06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6.22亿元增加到148.28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3.47亿元增加到47.46亿元;出货值由1.87亿元增加到15.03亿元;工业入库税金由2.43亿元增加到6.1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79.66%提高到161.4%,在主城九区的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

二是贡献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3.94%提升到49.3%;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拉动由6.4个百分点提高到9.1个百分点;工业利润总额由0.39亿元提高到7.97亿元;工业入库税金由2.43亿元提高到6.1亿元,占全区区域性税收的61.3%。规模以上企业安置就业人数由4.59万人增加到近7万人,劳动者累计增加收入4.736亿元,年均增加1.184亿元。

三是优势明显突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06户增加到166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由10户增加到28户,超过5000万的由20户增加到55户。全区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2.09%提高到49.22%。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0家,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121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5个。工业企业争创省部级以上名牌产品由1个增加到20个。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从33%提高到54.4%,区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快。

(二)我区发展工业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是总量偏小,龙头企业少。20__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8.28亿元,在主城九区中的排位仅在渝中区之前,居第8位,绝对值不及第一位九龙坡区的1/3;实现利润总额7.97亿元,居第7位,绝对值仅为第一位渝北区的1/3。同时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太少,在全区1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只有四联集团1家。在引进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方面成效不明显,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

二是发展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足。原规划工业园区用地偏小,同兴工业园区只有5平方公里的规模,目前已经基本用完。新开辟工业园区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征地工作难度大,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影响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形成对内成网对外畅通的格局,影响招商引资效果。

三是工作落实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工业强区”战略放在“4+2”发展战略之首,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部门和镇街还存在时间精力不集中、工作劲头不够足等问题。近年来,工业投入年均不到10亿元,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到40%。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财政税收新增因素不多。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开放,心无旁骛、奋力追赶,几年后我们与周边区县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一极两区”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增强发展__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__工业的历史使命

我区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极两区”,全面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区仍将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在建设“一极两区”、全面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非常重大的历史任命。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工业经济都是__经济的第一支柱和第一引擎。工业兴则__兴,工业强则__强。只有工业的大发展,才会带来更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一、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才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加快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才能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做大做强、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紧扣又好又快这个主题,强化“存量优化、增量壮大”两条主线,着力营造“金融、政策、税收、审批、执法、治安”六大宽松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区之力推进__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一极两区”的奋斗目标,发挥在全市区县发展中“领头领跑”的作用。

(二)发展__工业的机遇条件

一是科学谋划必将指引大发展。重庆市将以“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壮大现有支柱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实际,谋划制定了依托聚集生产要素的“三大洼

地”,打造“三大走廊”的发展规划,必将指引我区工业大发展。二是加大投入必将促进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有6500亿元的投资直接用于工业发展,巨大的投入为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必将推动我区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三是优势产业必将带动大发展。目前全市投资的重点将集中在30多个工业园区,其中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重化工、高科技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将加速发展,形成规模化的工业集群。从__区目前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和资源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来看,都与全市主导产业关联度较高,尤其是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等行业可以在全市产业链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更强的优势,带动我区工业经济大发展。

四是工业园区必将领跑大发展。截至20__年底,同兴特色工业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48家,正式投产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12.7%。20__年,同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1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完成税收1.256亿元,占全区工业税收的18.5%。实践证明,工业园区在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今后全区要着重依托同兴工业园、大学科技园、__-巫山(广东)工业园、都市工业园及特色工业基地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必将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三)__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是规模效益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确保达到3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集聚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力争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2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培育出5个以上年产值上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年产值上5亿元的企业,40个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全区工业集中度达到80%,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

三是核心竞争力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名牌带动和创新战略进一步取得成效。新产品产值确保达到150亿,力争达到250亿;培育20个以上在重庆具有显著优势、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市场。

四是区域排位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再造一个__工业,在主城九区工业总量排位保六争五,在全市工业十强区县和民营经济十强区县的排位有所靠前。

三、落实加快__工业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突出抓好__工业的发展重点

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要强化规划工作,尤其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加强征地工作,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按照重庆市都市区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的划分,__区因中梁山分隔而分属两个片区,即东侧属于北部片区,西侧属于西部片区。因此拓展空间可以向两个方向考虑:一是江东方向。利用水土、复兴、静观几十平方公里的空间,除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外,还要尽量留出工业的发展空间,并与重庆市的中部片区和“三北”地区对接。二是歇马方向。以__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主要发展科技型产业,主动与重庆大学科技园区对接。两者相加有近百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地解决发展工业空间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要根据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中“一心四片”的总体产业定位,利用__优势,突出__特色,打造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一是突出发展仪器仪表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市资源加快建设重庆机电仪研发生产基地。二是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重点扶持和推进力帆微车工业园、重庆百吉汽摩配件生产基地、同兴工业园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三是加速发展生物制药业。加快建设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和推进华立制药西南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和重庆华立青蒿素示范工程、大新药业研发技改扩能等重点项目。四是择优发展资源加工业。依托现有玻璃、纺织、建材生产企业的存量资产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聚集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包装玻璃制品生产基地、绿色纺织品生产基地及交易中心。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__区20__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5%,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引导扶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20__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7%以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进一步放宽从业人员条件,促进社会就业,活跃市场。在能源供给、土地供应、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好__人才市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服务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融资难、招工难等诸多难题。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机制,设立民营企业维权中心。

(二)不断优化__工业的发展环境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及时搞好宏观调控监控预测,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抓好经济预防性调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动态,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出现之前。加大与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力度,确保煤、电、气、油、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供给,确保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强化政策服务。要全面落实国家、重庆市以及__区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要全面落实企业特别是重点成长型企业的各项措施,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运用优价供应土地、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使这批企业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凸显对__工业经济的现实支撑作用。

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严格规范各类检查活动,坚决制止重复交叉检查,对重点和重点成长型企业的检查实行检查许可制,未经区纪委(监察局)许可,各部门不得擅自对企业进行检查。财政、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市、区各项企业税收返还优惠政策,并在三年内原则上不到新办企业查税;严禁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取消企业罚没收入分成制度。区级各部门、驻碚各单位应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巩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的成果,把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能作为永恒的主题。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性,更要注重灵活性,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为企业积极争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21”(五条陆上快速通道、两条铁路、一条水上通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核心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搞好出境通道建设,推进区内循环道路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快捷交通枢纽,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硬件环境。

(三)不断创新__工业的发展机制

创新领导机制。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__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经济工作、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一定要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在方法上一定要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切忌平均用力、抓而不紧;在作风上一定要求真务实、少说多做;在效果上一定要以成败论英雄,把经济建设成就和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作为衡量各级干部的一把尺子。

创新招商机制。要从目前较为单一的行政招商向以企业招商、社会招商为主转变。各园区、镇街要抓紧建立面向社会的招商指导目录,公开项目招商用地和引资政策,建立招商公共网络。要建立公众招商奖励机制,调动全社会招商的积极性。要组织企业参与招商活动,建立园区与企业互动招商奖励机制,吸引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进园共同发展。要加快区、镇互动招商步伐,建立互动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要把环境整治作为日常性工作深入持久地抓下去,为全社会招商创造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无独有偶,央行目前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也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研判: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速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更趋协调、互补和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央行报告,可以视为中央近期密集公布的多项重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注脚。有一点十分确定,各区域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直面两项全新的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的重新定位,二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再定位,是区域经济经过一定时期发展后亟待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随着土地、环境、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其区域经济要想继续保持竞争力,定位就必须向高端领域转移,逐步走上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发展之路。就其周边区域而言,则可以相应承接沿海核心经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加速推进自身相关要素转型升级。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正强制加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顺应中央经济发展思路调整的必然要求。

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所导致的资源浪费。资源浪费与环境引发的矛盾之后,中国改革进程正从不平衡发展转向协调和全面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给出了明确信号: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今后政策的作用对象将更多的为区域而非单个行政单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份份区域规划相关文件的出台,充分地体现了中央的政策意图。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 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高,二者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最终办学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助推作用,当高职教育培养输出的人才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时,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将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发展速度、整体规模以及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实力。因此,应当协调好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潍坊经济发展现状

潍坊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潍坊同时也是中国风筝文化的发祥地、国际风筝联合会组织总部所在地,也是国际风筝会的固定举办地点,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近年来,潍坊市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17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52.2%和43.7%,分别拉动GDP增长0.34、4.33和3.63个百分点。表1是潍坊近几年经济发展变化的统计数据。

根据《2016年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潍坊市将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三个新的千亿级产业链,智能装备、新能源及电动汽车两个300亿级产业链。实施新一轮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集中突破总部经济、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业,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和农村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700亿元、占比超过50%。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潍坊将进一步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制造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并持续推动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第二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型。随着潍坊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二、三产业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也引导着高职院校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体现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潍坊高职教育现状

潍坊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潍坊市职业教育规模较大、发展较快,山东省教育厅网站统计的山东省高职院校中,潍坊市共有10所,其中有7所设在潍坊市区,2所在青州,1所在诸城。此外,在寿光曾有一所职业院校(潍坊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根据《2015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如下:潍城区243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97.9亿元,坊子区138.1亿元,奎文区239.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59.6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290.4亿元,青州市578.8亿元,诸城市746.5亿元,寿光市806.9亿元,安丘市286.6亿元,临朐县244亿元。由此可见,潍坊市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分布存在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潍坊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现状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产业结构和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这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从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对应性角度,说明目前潍坊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现状(见表2、表3)。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因子分析;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207-06

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大系统,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长期以来是学者、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发展的差距过大,不仅带来经济问题,还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党的十报告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把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把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作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抓手;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而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山东省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综合竞争力来看,排名稍有落后,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区域的发展差距拉大,另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因此,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容小视[1]。最近几年,山东省实施区域对接帮扶政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潮流,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所以有必要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1.1 区域经济差异的定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2]。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其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

1.2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进展

西方学者在区域经济及其差异研究上提出了许多理论,主要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3]。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总是在区域内条件最好的优势地方开始,形成增长中心,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只有经过长期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区域差异才会缩小。

1.3 国内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中国关于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时间比较晚,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是由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导致的,但是也形成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成果。魏后凯选取人均国民收入作为分析指标,中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异大致经历缩小到逐渐扩大直至迅速扩大的过程;林毅夫等对人均GDP按照产业进行分解,发现造成总体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郭金龙等认为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分布的不平衡,而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王小鲁等认为造成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有资本的流动、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率等因素;杨文举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分析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范剑勇利用实证分析表明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扩大的原因是循环累积机制。以上学者都是对中国这一大区域进行研究的,而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单元,在区域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省作为中国龙头省份之一,对其经济差异的研究也很多。余清等人以人均GDP和三产业结构作为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数学模型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刘尚海选取一些经济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赵传松等选取一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经济差异作了分析;还有不少学者对其做了研究分析,但是,指标选取的不同和时间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选取了山东省最新数据对其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对当前经济形势有着真实的反映,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和评价,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体系和多统计指标体系[4]。采用单一指标体系,如通过GDP一项统计指标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比较方便直观,但由于忽略了投资、储蓄、经济结构、居民生活质量等因素,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情况。采用多统计指标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测度,遵循内涵全面、简明易取的指标体系选取原则,选取能客观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复杂性的指标。指标之间应互为补充,上下层次分明,为保证各指标值的横向可比性,尽量选取相对指标,如人均数据。为了克服多统计指标变量间信息交叉重叠和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做综合评价。因子分析作为一种降维方法,不仅可以把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指标,避免信息量的重复,而且可以根据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客观的确定指标权重,避免权重确定的人为性。因此,因子分析方法可以为科学确定权重以及应用加法合成模型奠定科学的基础[5]。因子分析法首先需要建立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矩阵,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可以根据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一般原则,确定因子数,计算因子得分,最后计算综合评价值。

通过查找2011年山东统计年鉴,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经济增长速度、海关出口总值、实际使用外资额等山东省17市2010年12项指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并计算整理出表1、表2。

4 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4.1 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工作主线

按照党的“十”精神,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继续坚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主线,地区经济工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不断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下一步,要着力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区际良性互动等重点工作领域,不断丰富和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统筹安排和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地区开发开放与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开放与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强省之一,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基本民生问题上,应该尽量保持一致,例如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做到人人平等,人人有份。

4.2 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这两大战略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报告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推进地区经济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要大力推动实施两大战略,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力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举措和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空间布局,协同推进两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山东省各区域之间的自然禀赋差距很大,在判断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时,不能只是片面地运用单方面的指标去衡量,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标,还有其他方面的指标,因此要尽量体现出“主体功能区”的涵义,要能发挥出各个区域的最大潜力。例如:山东可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黄河三角洲地带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省会城市周围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把鲁南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精细化工、优质建材、机械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3 坚持分类指导的操作原则

分类指导是区域政策的实质和核心,只有继续实施分类指导,才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才能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真正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在全局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地区竞争力和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应该继续从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基础不同这一实际出发,把实施分类指导作为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细化规划引导,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各地区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推动各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山东要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达到农业内部结构的提升,工业的优化,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体现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的特色。

4.4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路径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转型优化发展,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更好地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鲁西南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不仅可以补齐区域经济的短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而且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要继续鼓励和支持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着力解决老少边穷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两头”并进、重点突破的方式,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山东省整体发展水平。

4.5 坚持在重大改革和发展任务上先行先试

开展先行试点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近几年,国家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不仅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探索了新经验,而且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新载体和新平台。在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更要加强试验区、示范区的建设,适时设立新的承载重大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试验平台,着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等重点方面试点示范、先行先试,争取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方面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4.6 坚持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在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仍待进一步完善。要继续推动深化跨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着力推动产业承接转移、区域一体化等工作;继续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区域管理体制,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范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形成有效的区域治理方式;继续推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立法进程,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

参考文献:

[1] 邓 苏,张 晓.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与内部构成[J].东岳论丛,2006(4):70-75.

[2] 原华君,王晓文.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区域协调[J].福建地理,2004(4):11-14.

[3] 张 文.云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9):40-44.

[4] 牛芳兵.菏泽市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1(4):60-64.

[5] 刘西雷,吕宜平.山东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87-91.

[6] 孙希华,张淑敏.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5):611-614,620.

[7] 李 红.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3-65,104.

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资源整合

引言

随着中国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借助环境保护新技术、新理念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弯道加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向。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一)二者是对立关系

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二)二者是统一关系

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二、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严重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受到国内外强大压力,利润变薄甚至变成了负增长。政府进行自主创新,扩大内需,寻找新挑战带来的新机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创新具体的前进方向在哪里成了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国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在转型中寻找先机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综合来看,选择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向。

(一)新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越来越多的考虑到环保因素

一方面,经过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地球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人类按照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了,能源、生产资料等不可避免地都会面临价格上涨和来源短缺的问题,加上人工上涨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威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顺应了历史潮流,可以有效地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二)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是技术转型的前进方向

节能减排已经成了工业调整的主要驱动力。随着那些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越来越会受到市场和排放等多方面的严格控制和限制并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补偿责任,传统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会进一步摊薄。同时,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征的绿色产业依靠自身的特点会在受限和社会补偿成本上拥有显著优势,加上可能会享受的补贴,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增长。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参照的产业转型,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可以有效地保护投资,并在未来得到可持

续的发展。

(三)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成本控制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治理成本和对污染的监控成本越来越大。近几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形式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未来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必然会更加严厉。同时,中国污染物治理和补偿成本也越来越高,例如,近几年出现的沿海污染事故和重金属污染事故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失,经济补偿成本高昂。随着国家对污染物控制的越来越严格,对环境污染的监控越来越严格,监管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如果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监控设施和监控队伍,这些成本会让区域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吞噬掉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只有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从源头上入手,在发展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才能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高昂监控成本和治理成本,保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四)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经济化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开始大范围使用贸易保护措施,众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也开始使用贸易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作为间接贸易壁垒,因为更容易受到本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开始被普遍采用,例如,碳排放和碳足迹为代表的环境指标已经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因此,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相关环境标准、乃至未来市场对环境标准的需求,才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做到有备无患,保护投资并增强竞争力。三、现阶段区域经济提倡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获得外力支持

(一)提倡和重视环境保护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获得足够的外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加重及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让区域经济的发展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从而减少发展建设中的阻力。国家和民众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产业和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地吸引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从而更容易地获得投资并打开市场。

(二)环境保护符合中央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外环境压力加大,中央对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支持。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升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进行重点解释,这些都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已经升级成为国家意志。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可以更容易地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上级的支持。

(三)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是自主创新的方向

在传统产业上,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具有明显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进行超越。而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上,中国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限,有的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利用国际产业调整这难得的机遇期,从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供应链等新兴产业入手,可以有效地抵消发达国家的优势从而让自身脱颖而出。

(四)环境保护是民心所向,可以获得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近些年来发生的污染事故无一例外地都会触及民众敏感的神经,考验着民众的忍耐力。经济发展基础是和谐稳定的环境,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可靠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高举环境保护和节能大旗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理解和支持进而更容易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从而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在最热的焦点之一,高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大旗可以更容易受到关注从而更容易地在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政府主动进行规划和实施。随着国内、外对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去依靠消耗资源进行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同时,各国为了自己的经济大大强化了贸易保护措施,以环境保护名义对进口商品实施严格的贸易限制已经成为突出的热点。随着一系列新的国际公约谈判逐渐进入尾声,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贸易措施会变得更加

格,对传统产业的削弱作用会更加明显。如果在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对环境进行保护,必然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和市场机遇的丧失。近些年来,中国的环境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高昂,造成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概念的提出都说明,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地区经济发展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实施者必然会自食其果。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在规划前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环境的特殊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去主动选择技术,这样就可以在发展中获得先机。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历史机遇期,中国目前的金融情况还比较良好,世界上可以用来支持环境保护的资金比较充沛,可以说,这一段是国内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实现弯道加速,是各地政府要充分考虑的事情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经济发展机会非常多,特别是有些产业地域性强并具有不可复制性,更容易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在转型中的弯道加速。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g].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关注问题报告2011.北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2011.

[2]陶伯进.论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及其实现战略[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819-1823.

[3]金民卿.积极推进环保良好型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j].理论视野,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