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专业范例

区域经济专业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1

1.中职教育的特点

中职教育招生对象面向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与管理上难度都较大。另外由于离开传统教学的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心态和阅历都欠成熟,导致缺乏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意识,因此我们在中职教育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应对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中职教育更好的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2.中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中职教育无论从办学还是招生,不同于高等教育面向全国范围。中职教育一般地域性较强,局限于某个区域内,因此为该区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基层劳动者,从而带动了区域内的整体劳动者素质提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就广告行业来说,广告设计可应用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推广,也可助力企业提升公众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从而扩大经济效益。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基层广告制作人员,从事宣传海报、图册的具体制作,宣传促销活动的文案执行等,提升企业宣传水平和质量。因此广告人才的培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所谓区域经济,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范围的经济综合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中职教育的投入及运行机制,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和分布。同时区域经济也反映了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科建设应以区域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广告设计作为支撑全行业的技术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但不同的区域经济状况也使得不同区域的广告设计行业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无论从行业角度、应用深度、设计方向以及新理念新技术的使用等,都存在差异。若中职学校培养的广告从业者不能符合本区域的发展状况,则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供需不和。

二、当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发展对广告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不同于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培养广告设计师的目标,中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广告制作人员,才能使得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近些年,笔者通过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以及对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

1.专业与人才定位模糊,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广告产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中职院校跟随形势办起了广告设计专业,但对这个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尤其是全国各高等院校以及职业学校多数都开办了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导致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而中职学生在整体素质上逊色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比本科院校少,如果在专业能力上没有优势,那么毕业生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当前广告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际广告运作人才、广告高层管理人才、营销策划复合型人才、创作设计人才及制作技能型人才。有些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贪图“大而全”的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而让学生找不到准确的专业定位。造成就业困难。

2.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欠缺,达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合理规划,很多院校对师资力量并没有足够重视,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了中职学校的专业发展。一方面由于广告专业的快速增加,全社会对于师资的需求增大,很多高学历毕业生未经社会实践就承担起了广告专业教学的责任,导致学生学不致用;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每天疲于上课,没有多余的精力对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不致用。另外,很多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前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问题。

3.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和长期规划,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由于对专业定位模糊,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些中职学校因人设课,只针对现有师资力量开设部分课程;有的学校以设备设课,对某些不具备条件的课程采取回避策略;有的学校甚至无法保证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的持续稳定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中职教育广告专业的课程目标着重于培养基础人才、提升技能,才最有利于良性循环。

4.学生综合能力对社会适应性差,难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

由于中职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后无法升入高中的学生组成,因此学生在学习积极主动性上欠缺,加上本身知识基础薄弱,从工作适应性上看,多数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加上缺乏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导致就业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也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当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只有重视两者关系,解决中职教育中的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

1.区域经济发展对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要求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必须契合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区域内企业培养合格的广告专业工作者。专业建设水平要高于社会需求水平,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承担起吸引先进技术的责任。在专业建设上,应突出本区域特点,对区域内重点的行业、特色产品等有一定的专业积累。

2.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制定自身发展目标。若区域内经济发达,社会与公众对广告业的认可度高,新技术新应用实施度高,则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走高端路线,多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益求精,在实践上寻求与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学生实践基地。若区域内经济欠发达,社会对广告业的认可度偏低,则专业建设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具有广告制作基础能力的劳动者,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营销从而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致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为区域企业培养人才为目标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为区域内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广告设计与制作从业人员,贴合企业人才需求,在充分调查企业对广告设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可以避免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还可做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使得专业建设与企业实现良好的互动。

4.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兼顾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要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文本质,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环节应放眼学生的长期发展,在稳固扎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未来职业所需能力的延伸。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打造多元化的模式创新,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实践优势。了解区域经济特点,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才能找准建设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关键,达到教学与就业双赢的目标。

四、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实践

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是一个逐渐摸索、不断总结和改进的过程,要稳步求稳定,实践证成效。

1.通过充分的调研实现合理的专业定位

改变过去专业设置的随意性,通过与区域内大中小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企业与学校沟通的平台。每年学校与企业进行两次固定沟通,可以以学校到企业调研的方式,也可由学校出面组织企业人力资源调研会,或者通过对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得到准确的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本年度的学科建设。在狠抓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对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可与部分企业实现定向培养。

2.双师制和实践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

师资建设上,扩展师资渠道,提高师资水平。吸引区域内广告行业的优秀从业者担当兼职教师,专门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学生基础课程以及美术功底的训练,开设素描、色彩、平面设计基础、创意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课程。同时,适当减少纯理论的照本宣科,改为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设计、制作软件的教学课程中,如PS、CDR、室内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试验课程的模式,采用全课程试验教学,利用最新的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学生即可进行实际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上传至云平台,教师可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检验。同时在学科的考核上,以课题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以一些实际的案例作为考核题目,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前进行了社会实践。此外,可在校内建设广告工作室,对外承接企业或个人的设计要求,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册设计、名片设计、展板制作等广告设计与制作业务,完成任务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作为教学之外有效的实践补充。当然,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方式与手段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还应随着区域经济环境的微妙改变来不断调整,做到顺势而为,蓬勃发展。

五、结论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2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一流”大学;区域经济;校企合作

1“双一流”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倡导学校教学、科研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凭借人才高地的优势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要发展,“双一流”大学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具有的职业性和服务社会的性质和使命使“双一流”高校需要紧密结合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来进行自身的调整。通过合理的规划,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双一流”大学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促进当地和大学的融合,促使他们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最终良性循环模式,实现大学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2.1掌握专业前沿技术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在线旅游运营商不断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熟悉旅游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人才,如可以线上完成旅游咨询、订购、交易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能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进行各种营销活动的旅游网络营销人才;同时也需要掌握使用各类旅游管理系统软件,如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等的旅游信息化管理人才。

2.2熟练掌握和运用经营管理模式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企业运营综合能力,如营销、策划、组织、品牌营造、渠道管理、危机管理、收益管理等。不仅是培养学生进行导游服务、前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基层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积淀。因此,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3具备跨行业的属性特征

“旅游+”战略的提出,是对传统旅游业的升级改造,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绝不是在本行业内,而是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例如,研学旅游是与教育的融合、康养旅游是与健康养老的融合、乡村旅游是与农业的融合等。因此,未来旅游业的人才一定要具备跨行业的属性特征,才能进行创新,将旅游业深度融合到各领域中。

2.4具有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素质

一是道德素质是关键。行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强迫购物、索要小费、辱骂客人等都与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关。二是身体素质是前提。三是心理素质是必需,应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突发事件及情绪调控的协调管理能力。四是人文素质,具备一定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能较好地理解人文思想和历史渊源。

3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旅游管理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根据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地培养人才,放弃理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旅游相关课程的调整,以为本地区培养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最终目的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所以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本地区来进行,适当地增加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多增加旅游实践课的课时,并相应地提高实践课的学分,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同时还可以要求当地的特色旅游相关的专家进行公开授课,让学生们多学习本地区的特色旅游知识,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

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果人才培养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就需要定期对旅游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此外,为了促进旅游业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旅游文化一定要纳入课程体系中,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旅游每个地方的文化特征。教师也可以研究学生的就业意向区域与课程教学相联系,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区域进行分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学生就业意向地区的当地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3.3深化校地企合作,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强化学校、地方、企业的三方全方位参与,把课堂延伸到企业,把企业文化渗透到课堂,构建校地企三方“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新理念。通过校地企深度融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地企的教育资源,使旅游企业成为校外实践课堂,并让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应用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加强实习实践管理,在实习实践前作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实习实践过程中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管理,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并根据旅游行业的新发展,积极拓宽实习实践教学渠道,不断优化实习实践基地结构,特别是与旅游新业态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增加学生接触旅游行业前沿的机会。

3.4打造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旅游学科是多种知识和学科的融合。旅游专业教师需要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该真正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互聘、互聘”的双向合作机制,打造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邀请旅游互联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老师将安排去旅游在线的互联网公司深入研究和学习,掌握旅游信息在互联网上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和旅游资源。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互联网+旅游”教学软件。企业负责技术和市场工作,学校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现产业互补,共同开发“互联网+旅游”新系统,联合系统编著“纸质教材+云网络平台”创新特色的教材,课程教学与时俱进。

3.5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5.1设置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

高校进行基础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程的实际设计上,有《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和《专业导论与专业创新》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对事物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了什么是创新创业后,能够将创新创业这一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能够为学生今后进入专业类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

3.5.2设置创新创业专业类课程

专业类课程主要培养创新创业技术能力,主要有《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管理实务》和《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以及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如客房实务、餐饮实务、营销实务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部分。专业类课程在基础类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进入应用类课程学习掌握技术技能方法。

4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与实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教学、科研、服务等为旅游发展献技献策,有效提升地方旅游竞争力,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水平,为同类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3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育;区域经济发展

现代物流发展中一般需要先搭建相关的物流基础产业,以此为基点形成物流的聚散体系,构成物流核心产业链条,形成以双核驱动,带动集团产业聚焦是发展。在搭建物流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对公共服务业的引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生产服务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使企业经营的成本降低,同时减少其风险性,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经营实力,而企业一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细胞的作用,由此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物流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设立的,其学科构建基础是以工科基础知识为前提,具备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学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与现代物流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来解决物流管理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以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高级人才,着重侧重塑造这类物流专业人才具备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咨询公司、建筑企业等领域从事物流行业全过程的管理、设计、策划和咨询工作。当前物流学科发展已经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称号、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立项,一直是全国成立较早重点工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都很高,就业率也较为客观,且多数学生就业于国内外知名企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有:为经济建设栽培一批掌握物流管理方面的系列基本理论;能够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以及物流管理相关信息组织、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够进一步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对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如果我们构建国家物流枢纽,将会体现在推动中国人口致富层面上的价值,这不是牵强附会,我们正在开展中国“十四五”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研究,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些成果。

二、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

国家物流体系的建设对于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有着广阔的辐射区和超强的聚集效应,和优质的服务能力,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服务点,这一物流网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平台作用,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流通、物资的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物流枢纽对周边的资源要素具有强聚集性、通过枢纽经济营造的高效率能够辐射全国乃至全球,通过产业环境的营造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按照国家物流枢纽的这个性质,高质量的发展就是要求建立互联互通的功能网络,和高端物流相关要素的聚集发展地、产业规模发展要有优质的环境、对于物流枢纽建设要注重方式方法等内容。然而在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也会面临着人员短缺,资金疏漏和管理不科学等等不完善的地方,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一个高级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在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一个专业性物流人才要有能力解决分散和小规模的物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线索的作用,把各个物资点串联起来,以便利各个经济发展的点进行合理整合和组织,为物流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方式的创新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为枢纽所在地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不断培育物流枢纽方面的新经济;二是对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以及物流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进行管理,这些都关系到调整物流聚集类型,形成新型的一体化相互衔接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加快物流规模经济;三是要对物流枢纽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加快物流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合作,不断打造物流、相关产业集群的经济价值提升功能,打造出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新高地。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岗位对接

现代物流专业高质量发展中,要加强形成物流产业的聚集发展新力量。对物流园区、运输枢纽等资源的集聚手段和平台发展迅速,不断推进物流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形成以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多式联运枢纽等主体的基础设施布局,让现代物流产业不断朝着智慧化、多元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物流产业向可定制、个性化的及时物流转变,所以打造信息化、可视化的智能物流枢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匹配,互联网的技术支撑,这些都为现代物流与运输服务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规模和路径,进一步降低了物流行业的竞争,使得现代物流失去生存基础和市场,有规模,相互作业联系,业务分工,物流和运输的设施群。物流园区不断崛起,各地大量的电商物流园区成立,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已经成为众多物流园区的迫切实现目标。部级物流枢纽需要具备以下的条件,其中很多条件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文中将较为重要的几条作以下论述:一是区位条件,在商业社会中,区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物流发展的趣味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认识区位有所不同,这里的区位也是泛空间结构的,这是因为在地级以上的城市,基本没有铁路和公路,联通已经不再是优势,要进一步有效运用联通条件,聚集起产业要素和做大经济规模,这才是有价值的条件,否则没有太多的意义,这一要素不是原来泛占用土地发展物流的概念,而是集约使用土地,让我们可以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备选方案重。其三就是大家较为关注的因素,存量设施优先因素,就是要以完善已经建立好的物流设施,并通过不断地提升这一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增强其枢纽功能,必要时候可以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整合、迁移。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性人才也要格外重视物流场所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这里笔者在调研的时发现有些物流园区的水平很高,但只给自己提供服务,不给别人提供服务,这并不是我们国家枢纽所看好的,只有那些为大家服务的物流场所,才能承载起国家的功能,不断强化其运输和仓储功能,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性人才培养中还要摄入对学生的统筹运营管理能力培育,基础设施不是各干各的,是按照物流运作的网络化、规模化和智能化,进行统一运营的,是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有内在业务联系的一种运营。此外区域协同联通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内多个物流枢纽进行联动,这样就能营造资源有效利用、网络化联动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其中包括怎样选择城市、怎样政策规划引导、怎样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等等。这不仅要求各地整合资源、建立国家物流枢纽,还要求建立完善的枢纽建设协调推进和动态调整的机制。笔者认为,所谓的动态调整机制就是对于国家物流枢纽而言不再建立终身制,而要进行动态调整,要对国家和地方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不断优化枢纽培育和发展的环境。

四、结语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党的发展以来,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又一个的黄金阶段,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依靠外向型经济拉动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现代物流行业的积极促进,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建设和物流行业发展中,如何利用好这个超级经济体机会,如何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构建起部级的物流供应链,并使得物流供应链趋于科学和只能化,更好的服务世界超级经济体的产业链,使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这就是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的外在逻辑和内在逻辑,而作为物流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要掌握高端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现代物流学术知识,并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将理论运用在物流实践建设和现代物流枢纽的构建中,促进行业的专业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永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高更君,黄卫.现代物流中心的货物配送问题[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2001(11):31-6.

[2]王光辉,王云涛.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5(1):15-17.

[3]李重要.发展连锁配送业务应注意控制产品库存[J].湖北:邮政研究,2006(7):22-4.

[4]李兴国,顾峰.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合肥:物流科技,2008(3).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4

关键词:多元回归分析;产业相关多元化;产业无关多元化;产业总体多元化;区域经济

1.引言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不再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产业结构也正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在学术界中,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专业化和多元化两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在产业专业化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公司、温州的皮革行业和义乌的小商品。与产业专业化不同,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够形成溢出效应,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科研创新。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多元化已经处于战略地位,应该越来越重视产业多元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学术界中,关于产业多元化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导致人们对产业多元化在降低经济风险、促进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作用还缺乏清晰认知。因此,本文通过探究产业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学术界提供产业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2.产业多元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产业多元化可以分为产业相关多元化和产业无关多元化。产业相关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能够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区域经济价值。这是由于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够促进相关产业链延伸,使得区域内创造更多市场价值。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产业相关多元化,以区域支柱产业或者优势产业作为开端,以此拓宽上下游企业的市场,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使得产品生产更多在本区域内进行,以此提升区域经济附加值,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另外,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使得中间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产生改变,从而使得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增强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使得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其次,产业间知识溢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将会促进知识的交流传递,各企业利用商业合作以及供需关系使得相关产业知识不断集中,通过思想的碰撞进而形成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能够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更加高效。产业无关多元化的主要作用有,形成多元化就业需求,加快创新的出现。产业无关多元化发展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较弱地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相关从业者实现人生价值。产业无关多元化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多元化进程,可以有效预防某一产业危机的到来,单一产业危机对于当地经济的影响将会减至最低,同时也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就业。并且,产业无关多元化形成的技术聚集,将会使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聚集起来,使其思想产生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其次,产业无关多元化有助于降低区域经济风险,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产业无关多元化发展对于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形成的风险能够进行有效分化,在某一产业受到市场冲击的情况下,由于当地产业多元化,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不相关产业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这是由于不相关产业之间不会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模式,市场冲击将无法通过产业链之间的传递作用于不相关产业,从而使得区域经济体系得以平稳运行。产业多元化对于中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东部地区虽然在一开始进行产业专业化发展,但是随着消费结构变化,凭借优势产业以及支柱产业,将很多上下游相关产业连接起来,快速形成了产业多元化结构,虽然产业总体多元化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其产业相关多元化处于较高水平。而与此相对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多元化更多注重产业无关多元化发展,因此产业无关多元化的比例较大。产业无关多元化是指产业结构中不存在相互联系的产业或者联系较弱的产业,因此产业无关多元化形成的思想交流较弱,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要弱于产业相关多元化,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3.实证测度

为了研究产业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以下假设:H1: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产业相关多元化的积极作用。H2: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产业无关多元化的积极作用,但是相比于产业相关多元化,产业无关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弱。H3: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产业相关多元化的积极作用强度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产业无关多元化的积极作用强度顺序则相反。本文选取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样本,将各省份各行业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并选取以下几个变量进行研究: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作为因变量,资本劳动投入比(ZB)、劳动力成本(CB)、劳动密集程度(CD)作为控制变量。根据以上所选指标和变量,为检验假设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探究产业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RGDPit=β0+β1LnAVit+β2LnBVit+β3LnCVit+β4LnZBit+β5LnCBit+β6LnCDit+εit其中,i为地区,t为所出年限,β1为不可视因素,AV为产业总体多元化,BV为产业相关多元化,CV为产业无关多元化,ε为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表1中可以观察到,产业总体多元化(AV)的对数为48391.56,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01的水平上,产业总体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积极影响;产业相关多元化(BV)的对数为39530.35,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01的水平上,产业相关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积极影响,假设1成立。这是由于产业相关多元化能够有效通过信息和技术共享,使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有效缓解企业间低技术形式的竞争,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产业无关多元化(CV)的对数为-65301.35,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01的水平上,产业无关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消极影响,假设2不成立,得出产业无关多元化没有充分发挥相应作用,从而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这可能是由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资源和要素的限制,无法发挥无关多元化的作用,从而抑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此可以得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为了产业多元化而进行产业多元化布局,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产业多元化会造成资源配置低下,无法有效利用资源从而造成经济发展受阻。也可能是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规模会使得产业无关多元化通过发挥经济稳定的作用,进而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影响。对于总体研究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后,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情况、资源特点以及产业多元化程度具有明显不同,所以对于东中西部地区中产业多元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东部地区产业总体多元化(AV)的对数为10381.64,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1的水平上,产业总体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积极影响;产业相关多元化(BV)的对数为32220.31,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05的水平上,产业相关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积极影响;产业无关多元化(CV)的对数为-35471.61,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1的水平上,产业总体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消极影响,这与全国样本回归分析结构一致。中部地区产业无关多元化(AV)的对数为6950.61,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01的水平上,产业总体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积极影响;产业相关多元化(BV)的对数为7492.61,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05的水平上,产业相关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积极影响;产业无关多元化(CV)的对数为-70512.12,并且在置信区间为0.05的水平上,产业无关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消极影响,这也与全国样本回归分析结果一致。西部地区产业总体多元化(AV)的对数为-528952.3,得出产业总体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产业相关多元化(BV)的对数为-234322.4,得出产业相关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积极影响;产业无关多元化(CV)的对数为-29072.7,得出产业无关多元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消极影响,这也与全国样本回归分析结果一致。西部地区与全国样本回归分析结果不一致,表明产业多元化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并且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水平有限,而产业多元化使得有限的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进而使得资源利用率降低,最终结果是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中部和东部相关系数的对比能够发现,相比于中部地区,产业总体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在东部地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越大,假设3成立。

4.结论与建议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5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规模③。同时,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也对职业教育的数量和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教育培养层次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职业教育只有在与区域经济不断互动中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发展。首先,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职业教育要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职业教育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区域经济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其可为职业教育投入多少资金、提供多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以及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内容和手段等。总之,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的教育发展轨迹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有雄厚的经济财力作为支撑。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循环的互动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区域经济结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与此同时,区域产业特点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进而也会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经济基础,以及产业特征、产业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对人才需求也将产生影响和变化。一方面,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相关落后专业的消失;另一方面,社会新兴产业的兴起将加速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新兴专业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这就是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所在。因此,设置的专业要符合本地区产业的需要,培养对路的人才,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即使学校办得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最后,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服务的信息网络,这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外部开展大量的信息交流,如师资教学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以及就业等多种信息的交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信息网络建设依赖性较强,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信息建设较为健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区域经济投入,从根本上讲,区域经济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吻合度较差

职业教育能否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考核依据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否跟上并满足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在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需求之间能否实现吻合。⑥从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一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之间结合度较低。具体表现为,某些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盲目设置一些热门专业,造成培养的人才规格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某些专业设置缺乏稳定性,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某些专业不能从动态角度来预测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变化趋势,无法及时对专业进行改造和调整,这些问题充分反映了目前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尚未切实有效地体现区域经济的需求。由于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难免会落后于经济发展革新的速度。

目前,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考虑较多的是扩张学校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等方面的建设,而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不切实际地追逐热门专业,如管理、财会、金融等社会趋之若鹜的专业,或者是固守传统陈旧专业,不知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实际吸纳能力,导致大量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新产业、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区域社会需要的职业种类不断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同时,新开设的专业和课程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所以要达到与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也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⑦,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又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革新,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受现实诸多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与区域经济之间还缺乏一定的契合点,这也是摆在职教领域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性较弱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首要责任,人才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⑧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耦合性较差,特别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区域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产业经济逐渐从以往的劳动依赖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如今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依靠大量劳动力就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的年代,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更加偏向于生产在一线工作的技术型、管理型以及技能型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⑨然而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并未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对其真实原因进行探究,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是其根源。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定位较为模糊,受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思想的影响,有向“脱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高职教育挖空心思向着“升本”迈进,并将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于由“职业院校”升为“二类本科”,片面地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适应性较差。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在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应用型人才作为保障,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驱力。而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对实训基地建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器材、设施设备。所以,职业教育对资金投入的依赖性较强,生均教育成本也远远高于其他普通教育⑩。从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来看,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下降,甚至部分职业院校超额负债办学,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运转,办学压力可想而知。显然,缺乏必要稳定的经费支撑,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后劲乏力,以及对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补给不足,从而抑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不断强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要不断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一是从思想上要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职业教育是一种地方性很强的教育层次,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性,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经济建设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区域经济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显性的成本,劳动力的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的特征,所以职业教育对地方劳动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区域性的生产要素投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基本上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的腾飞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的人才供应,而职业教育发展依托于区域经济的物质支持,因此,职业院校应强化区域服务的教育理念,主动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强化区域针对性,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条件,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要求学校开展大量的实践技能培训,因此学校需要进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还要保障教学设备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步,目前相关的教学器材随之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客观上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强度也不断地加大,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认真思考和研究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出合理、科学的预算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投入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的增长获得同步性或适当超前性。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区域教育发展的平衡性问题。为了保障东、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均衡性发展,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针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切实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侧重点,根据“分类指导、梯度并进、协调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反应力,要以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导向,适度、超前地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保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受到内外部的各种因素制约:一是外部需求制约,二是内部资源限制。对外要达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和超前性,对内要充分利用校内的一切资源为人才的培养服务。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兴起,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区域产业结构逐渐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迅速转向技术主导型、知识依托型。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体系,区域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调整与改革。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此,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并结合区域人才紧缺状况,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今天,新行业、新岗位、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必须牢牢坚守灵活性与稳定性,有计划地设置新专业,淘汰落伍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加强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力度,以提升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匹配度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6

关键词:衡水区域经济;应用型大学;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1.1应用型大学的概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产业升级和高新科技应用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国务院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通过新建、升格、改造等多种方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1]。

1.2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差异显出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形成区域经济特色。

2国内有关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现状

2021年5月22日,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活动之一“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在山东科技大学成功举办。参会高校1500余所,众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地方、高校领导齐聚论坛,聚焦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深入讨论了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研讨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理念和新模式。论坛指出,一直以来,应用型大学以人才培养为立校之本,坚持面向行业,服务重大需求,坚持继承传统,打造优势特色,努力构建学校和区域经济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行业特色、厚植区域特色,加快建设以区域经济为主导、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3应用型大学与衡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3.1应用型大学为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2020年,衡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5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一产业增加值235.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89.6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835.5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比例为15.1︰31.4︰53.5。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2.6%、38.1%和49.3%。衡水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专业应用型人才,这部分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于衡水区域经济产业来说,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产业支撑,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发挥其作用。此外,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也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应用型大学有其自身的优势,衡水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基地是应用型大学,同时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无论是衡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开发或者企业建设,都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应用型大学可能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可以创造生产力。

3.2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助推衡水区域经济发展

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将直接作用于衡水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从而改变衡水经济发展要素。同时,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也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就是实现科研的经济价值,继而使得应用型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衡水区域经济结构性变化的推动力之一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涵盖了衡水科学、教育、商业诸多领域,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度决定了衡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升级度。应用型大学资本投入与智力支持具有差异性,因而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差异,衡水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重要一环就是技术与成果创新后商品化、产业化,通过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信息有效对接,便能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衡水区域经济发展。

3.3衡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大学提供支持

良好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是衡水区域经济良好运行发展的需要。应用型大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一直保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是新思想、新理论的前沿阵地,对于一些社会政治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的能力,通过媒体舆论的传播扩散,最终形成积极的社会政治秩序,从而为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应用型大学也是政治经济改革的智囊团,为衡水区域政治环境培养出了管理精英人才。应用型大学还是文化产生与传播的中心,当大学文化繁荣时,就会对周边产生文化扩散与辐射,从而助推衡水整个区域的社会文化繁荣,为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在就业时可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促使毕业生消费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政府税收增加,使衡水区域经济发展矛盾得到缓解,维持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衡水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应用型大学为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3.4应用型大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支撑

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投入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对应用型大学投入力度大,学校在基础建设和科研投入方面经费充足,应用型大学的科研能力就会得到较大提高,教学质量有保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毕业生的个人收入,个人收入的提高最终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用型大学自身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引入,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应用型大学人才引进的力度。优秀人才的发展需要较好的平台,在区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研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应用型大学中来。同时,应用型大学人才的产出也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在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上也更有优势。

4应用型大学推动衡水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定位与衡水区域经济发展脱节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应用型大学在校内专业结构上做了调整和修改,但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匹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专业设定没有立足未来、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完全与衡水区域经济建设脱节,从而无法满足衡水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应用型大学毕业生教育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问题[3]。

4.2服务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意识不强

应用型大学服务于衡水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是由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观所决定的。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应用型大学没将为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上,而是去模仿重点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模式,造成人才培养定位不合理,失去自身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够强。应用型大学对服务区域经济没有统一的管理,企业对所需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不能及时反馈给大学教师,造成应用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不相匹配。由于应用型大学服务于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只是满足科研及教学管理的需求,并未设定为衡水区域经济服务的管理部门,导致应用型大学无法在衡水区域经济中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应用型大学与区域政府、企业的合作,没有得到区域政府的充分重视。应用型大学与区域企业之间没有合作共享科技成果,也缺少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没有形成健全稳定的校企合作体系。区域政府与应用型大学合作模式过于单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4]。

4.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教育部要求推进实施应用型大学加强与地方、行业协同创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应用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应用型大学在市场需求调研不充分,对市场应用的论证不严密。应用型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没有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没有理顺科研与需求的关系。

5应用型大学推动衡水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5.1提高区域经济服务意识

应用型大学要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增强为衡水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意识。应用型大学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深入了解社会具体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现状,主动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技创新效能,优化科技服务方式,与区域政府部门、企业之间互相合作,促进资源互补,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长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基于这些目的,要加强应用型大学科研人员服务于衡水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意识,利用教师管理体制及完善的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5]。

5.2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应用型大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区域特色,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专业人才。应用型大学首先要改变办学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区域内的企业进行实地的走访调研,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行业对接。由应用型大学与区域企业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区域经济核心产业的个性化需求,优化应用型大学校内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及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训练课程,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融入到实践训练课程中,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为了保证专业建设能够与区域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应用型大学定期对校内专业建设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有关教学实施、人才培养等的策略[6]。应用型大学要按照区域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双创能力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3加强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大学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导,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新经济形势下,区域政府、区域企业和应用型大学之间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此,需要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为师资团队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将师资队伍打造成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善于教学、业务能力强的优质团队。应用型大学教师要着重解决实际应用中显示的问题,同时为教师构建一个以区域政府为引导、以区域企业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指导的合作体系[7]。

5.4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7

职业教育作用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重视。本文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对比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能为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内容时时更新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发展”是目的,“协同”是根本。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在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着明显的不协调性。概括地说,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负功能。

(二)国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二者协同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对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系统实行科学地管理,因为只有这样,生产力才能变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美国政府免费提供土地,实施《土地赠与学院法案》,允许大学变卖这些土地,作为高等职业大学的经费,用以为落后地区的农工人员提供受教育机会,培养出大量的高等技术人才,极大地带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加大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反过来,又翻倍增加对高等职业大学的经费投入。由此,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力就这样被美国政府左右和掌控了。提高决策者对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视,就能有效地控制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尤其当区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混沌状态时,国家政府适时加大调控力度,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力度。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更新“一个观念”。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重普轻职”观念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首先就是要引导社会树立新的职教理念,做到既尊重知识也尊重技能,既尊重科学研究型人才也尊重技能技术型人才,从根本改变“千军万马挤普通教育独木桥”的状况,转变职业教育在不少人眼里是“二流教育”的观念,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谋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统筹力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根据产业发展的情况,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职教办学条件,并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第二,要具备“两个能力”。一是职业教育要具备把握市场的能力。当下,职业学校必须具备适应市场能力,职业教育也必须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想要生存和发展,这是前提。作为职业教育,不能就教育而研究教育,而是要瞄准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实际上就是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适应市场的过程,也就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调整职业教育战略思维的过程。要求职业教育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还要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模式的应用机制。二是要具备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实质上就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原动力。“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又多又好的适应型人才,光有规划,光有眼光还远远不够,还要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吃透各级各类政策,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建设,等等,都是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要协调好“三个关系”,要建立“三个新常态”。一是协调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的关系。职业教育要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既不能盲目地扩招,也不要一味地缩减。这个“度”的掌握就是要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为基准,经过深度的磨合之后,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二是协调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专业是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相挂钩的,也是与社会所需的职业相适应的。我们的提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联系密切的专业一定要精心设计,做大做强,做精做细;而经过分析和预测后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可能需要的专业,我们要提前设置,但要控制规模。三是协调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用人标准的关系。这个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前两个问题的总结,而实际上这既是一个客观的要求,也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从现状分析中我们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往往表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从众性。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这个大方向上是一致的,而不同的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各有不同,必须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涉及到二者协同发展的问题,又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政策层面的、法律层面的、体制层面的,机制层面的,等等,需要我们长期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笔者相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春天也即将来临,而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更加和谐。

作者:张越男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兆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改革与开放,2013,04.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8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之,现在属于信息数据化时代,市场交易以及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现场或者线下交易。因此电子商务开始快速的发展,并且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能比线下购物更加便宜。因此各种购物平台越来越多,比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随着各大购物平台的产生也带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不仅能够促成同地区不同地方的交易,还能够跨省甚至跨国交易,区域经济越发达该地区的交通物流行业也就越发达,因此,从当下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

1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物流的相关概述

1.1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实际上也就是“地区经济”,是指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域部分的国民经济。它的形成原因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这样的劳动地域分工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到历史、宗教、地理、政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经济上有一定往来的不同,地方之间逐渐形成了有着各自特色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域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经济全球化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经济区域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家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第二种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1.2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概念

所谓物流便是将运输的产品从其生产地移动至计划消费地的一个过程,对这一移动活动实行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包括的业务类型较多,主要运输产品类型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产品信息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需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物流对于全球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活动,其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保持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健康性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并且,物流属于服务型工作,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世界性经济活动关联紧密。当前,国内致力于商品与信息等方面的全社会性发展,其中物流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而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互动合作的增多,跨国物流也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大国之一,伴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深入,未来我国可能会成为物流发展的一大中心点,以及跨国物流的重要始发区域和送达区域。因此,我国将来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交通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就足以看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交通运输才能建立起不同地方的连接,才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根本要求就是促进物品之间的转换或流转,这样才能形成经济上的交往。三者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发展好了,区域经济就会稳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好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表示,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以内经营的基础性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会使得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发生急剧增长和扩增,而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顺利进行,往往会影响特定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督导优势。就这一方面进行分析,认真处理好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型业务发展任务,这对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着不可轻视的支持作用。

2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

现在大部分人已经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也能够认识到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是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这种重视程度不是在对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到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其本身的优势和价值上。在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这方面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也就导致交通运输以及物流方面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社会和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大众化的购物交易服务。并且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的物流业务水平也还是处于较为基础的水平,这也是物流运输分散的主要原因。在遇到一些特殊的物流业务时,相关企业就需要立即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其时间的紧急性,方案的不足也会增加,这样一来,企业的不足也会暴露出来。这是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让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

2.3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因为物流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数据化时代产生的,近些年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其专业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再加之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对于物流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培养相关的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更好的发展。但目前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企业招聘的人员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也缺乏物流管理人才,这样一来,导致物流行业不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内部的专业标准化也很难建立。

2.4缺乏物流机械化技术

随着信息数据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作业,逐渐与数据时代接轨,特别是在电子设备以及机械方面,他们的使用开始更加集中化和高端化。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发展周期较短,它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很多都还无法达到机械化水平,这样一来,降低了其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不能很好的做到省时省力,从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特别是在部分地方物流行业还没有渗透,地区之间的连接不够,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大部分地方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人工完成,这样不便于物流行业间建立信息连接和信息交流。

3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3.1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

通过以上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防止在交通物流运输中出现不规范、不集中的现象,以此来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规范性。除此以外,在区域经济中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对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创新,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士应该积极的对该类企业进行引导,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发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与现代社会的信息数据化时代接轨。同时,各个地区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使其走上现代化和信息数据化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3.2加强小地方交通建设和物流建设

受交通建设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交通质量和物流运输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该地的区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且受到地势地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偏远的地区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不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就极易受到限制。比如,在完成物流运输时,需要物流工作人员自己规划路线,费时费力,并且无法保证物流运输的路况情况,对物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的地区,因为交通运输不够完全,而人工物流的费用也就相对增加,直至到基本无物流运输,这样一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全受到限制,也就导致越偏远的地方区域经济水平越低。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单位应该重视这类问题,首先是应该大力建设该地的交通运输,其次应该组建一支专业的物流人员,加强交通运输的水平以及物流运输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从而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来往,让本地的特色真正的“走出去”。

3.3培养物流专业的优秀人才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逐渐提高,但是物流行业还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现在很多的物流工作者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于物流行业发挥其最大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即使这种情况下,依旧不能满足现在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很多的物流岗位也无法招到专业对口的合适人员。如此一来,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影响物流行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到该问题,加强培养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只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物流行业的真正质变。促使物流行业能够真正的进步发展,有强大的专业人员作为后盾,形成规范、合理的物流管理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物流行业是能够促进两个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并能够互相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因此,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使物流行业更加的规范完善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连接。另外,物流行业的规范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当下的物流行业并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于交通运输的建设,完善物流管理的模式和内部优化,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豪.浅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2).

[2]吕雪.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16).

[3]张金鹏.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8,24(8).

[4]权小勤.浅析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J].赤子,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