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范例

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1

1引言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能满足新疆农村贫困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贫困农户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目前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低端贫困群体金融机构覆盖面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新疆农村而言,不断完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更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对有效改善新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2005年联合国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该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绩效衡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穷人和低收入群体。2006年,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6)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开创了新型小额信贷的模式。2006孟加拉国银行家、“小额信贷之父”穆罕默德•尤努尔博士,开创了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还有印尼名为BRI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小额信贷的模式,使其农村信贷部成为覆盖成本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

3普惠金融在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实践

3.1小额信贷业务缺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在实践中初露头角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新疆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的机构主体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小企业融资规模上不去,运营成本很高,收益有限,风险很大,没有一定的补偿等等因素是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这块“贷款难”问题;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全区网点达1062个,资产总额达到533亿元,负债总额达到512亿元。除存单抵(质)押外,农行信用社基本停止了其他贷款,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规模经营效应较小,可用人才缺乏,市场经营意识淡薄等缺陷导致大量专项贷款被豁免或核销,进而导致农民款项债权债务不清,这些贷款实质上扮演了普惠金融的角色,普惠金融实践在此阶段开始显现。

3.2各金融机构并驾齐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新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机构由发展初期的两家增加到三家。农业发展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期间发放贷款369.96亿元,比上年上升80.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5.96亿元,比年初增长24.37亿元。农行兵团分行各项存款达到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2亿元,完成计划的128.59%;各项贷款余额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亿元。农信社各项存款达40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5.8%,高于全区金融机构1.6个百分点。存款余额达到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高于全区金融机构水平增长水平29.77%。普惠金融在这一阶段为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摆脱自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贷款对象基本面向全体农牧民,贷款利率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可以看出,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3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多,新疆农村普惠金融步入正轨伴随这小额信贷发展的逐渐成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开阔,不仅农村信用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农行新疆分行60%的机构网点,80%的工作人员,40%的业务广泛分布于县域农村市场,2009年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余额就达到427.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另一方面,新疆邮政储蓄银行与2009年7月末,在全疆范围内有实际办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网点85个,基本实现小额贷款县县通;新疆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哈密天山村镇银行以及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把业务定位、资金投向主要圈定在各兵团区域内的农场职工、中小农户龙头企业和居民自主创业;石河子农村合作银行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以全新的产权形式为“三农”、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户养老保险证质押抵押贷款;五渠市国民村镇银行的成立;信鑫、新温商和华春等五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揭牌。

4新疆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普惠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地区贫困人民需求难以满足随着新疆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发展,不断撤出;新疆邮政储蓄部门对农牧区资金的虹吸作用,进一步挤压、占用了农村资金资源;以及新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仍然局限粮油收购业务,对于惠农型的小额贷款尚难顾及;使得农民很难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急需的资金。直到现在,新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金融压抑现象,这势必影响“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普惠制在新疆农村地区的紧迫性。

4.2普惠金融机构缺失,难以达到惠农效果新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两大普惠金融机构的日益减少,使普惠金融在农牧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中日趋消亡。调查显示,辖内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优质高效贷款客户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投向和投量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一般农户的贷款满足率不断降低;同时利率定价机制在商业化目标前严重失衡,多数农信社贷款利率常常一浮到顶,广大农牧民不仅无法得到普惠金融的支持,而且连国家规定的正常商业贷款利率也享受不到,普惠金融距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越来越远。

4.3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难以保证,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小额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核心,其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客户通常是没有担保或者信用评级的,因此小额信贷机构都不愿意直接对农户发放信用贷款,而将业务重点转向获利高的行业,这样信贷资金供应渠道狭窄、总量不足。资金规模过小限制了小额信贷这种倍受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的发展,乘数效应难以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只停留在提供资金上,缺乏对农牧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及新产品的策划

5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5.1完善对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政策扶持,扩大市场供给新疆新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应是“政策补贴、优惠利率、商业性金融运作”。国家政府对新疆农村贷款的一定贴补是必要的,新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应是所有的有条件的新疆商业性金融机构,同时必须建立一种资金向农村的流入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的推进和制度创新。利率放开后,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贴息的负担,也可以使新疆小额信贷专职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量上和质上保证新疆农村融资环境的改善,扩大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扩展融资渠道,通过间接融资、资本市场IPO、再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让资金进入良性循环,满足广大新疆农户的需求。#p#分页标题#e#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2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政府聚焦和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普惠金融”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难道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解决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农村普惠金融,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入手,提出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分析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为利用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一、引言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1500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6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两个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正在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农村的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路径和监管制度的融合。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首先应利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规范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准入机制,提高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措施。最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管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慧君 胡艳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SKSM201502;2015年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研究”,项目编号:2015KYR11)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2]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3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监管措施;构建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需要经济上的支援,金融服务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我国整体金融市场水平而言,农村金融无疑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在新时期趋向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改革金融制度,使之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及农村广大农户、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乡村企业,是金融业在新常态下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使以往被排斥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也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1]也使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一直存在的“三农”到款难、贷款成本高等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但目前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风险管控难度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滞着农村普惠金融的长效发展。因而,构建有效的金融服务监管措施成为较为关键和迫切的问题。

一、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一)农村普惠金融的概念与内涵

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其内涵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的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农村普惠金融显然是指以普通农户、低收入农民和乡村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活动。普惠金融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普及性,即人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提供的服务,包括社会弱势群体;二是包容性,即对于不太符合条件要求的客户也尽可能提供金融服务,以实现“普惠”的理念;三是便捷性,即让有金融服务需要的客户都能够以简单快捷的方式得到该项服务。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目标要求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要求,这不仅表明了中央对农村经济及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也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对于完善我国整个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意义重大。而对于农村普惠金融设施建设,目标也是十分明确:一是要将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群体全部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之内,如农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二是为接受金融服务不方便的群体提供便利服务,如偏远地区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三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四是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农村金融市场有许多自身特性,这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农村普惠金融必须扎根农村基层,为农民、贫困户及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二是农村金融必须构建、完善服务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必须制定配套措施,创新、改革金融实践,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的迫切问题是解决供应的不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金融基础设施欠佳、金融功能配置不全、金融业态发展失衡应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随着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及其防控问题也愈加突出,这都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基础设施欠佳

金融基础设施是满足金融服务提供者服务活动的金融网点、中介组织和专业网络等。金融市场的基本运行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对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活动而言,金融基础设施的欠缺和欠佳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会阻碍金融服务的实施、降低金融服务的质量,还会增加金融服务的成本,进而影响到农村金融市场的较快发展。金融基础设施最“基础”的就是金融服务网点,由于农村地广人稀,服务网点远不如市镇丰富,这对农民朋友来说是极不便利的。另外,由于专业网络支持的不足,农民朋友要想通过互联网进行操作,也远不如城镇便捷。而中介组织的缺乏也会掣肘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活动,使金融风险规避能力减弱,从而增大了农民获得贷款的难度和成本。[2]

(二)金融功能配置不全

金融服务功能配置主要体现为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和服务项目的丰富性。即便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也应包括开立账户、存款取款、转账汇款、小额贷款以及融资担保等业务,[3]至于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期货等业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也是极为常见的金融活动内容。自然,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落后、起步较迟的现实情况下,有些金融服务的市场需求还非常有限,甚至没有市场需求;但有些项目则是农村特别的需求,如存款取款、转账汇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商业保险等。而从农村金融功能的总体配置来看,金融服务功能不全、关键金融功能缺少、市场化细分不够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如有些农村商业银行并没有把绝大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发展,针对农民的信贷需求供给不足;有些农村经营项目不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之列;用于农村扶贫的金融资金提供较少;许多服务网点的业务和服务对象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市场定位。[4]

(三)服务方式缺乏创新

农村普惠金融的突出特征还在于它的普遍性和惠利性。普遍性既要在人群覆盖上广泛化,也要在服务种类和形式上多样化;而惠利性则是在不违背市场金融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农民提供惠利产品,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普惠金融在农村的重点发展,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形式较之过去的确进步很大,但产品丰富度依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比如从产品服务领域来看,为种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业等传统项目提供的贷款服务较多,而对农村新型经济、住房建设装修、子女教育投资、文化娱乐消费等新型项目提供的服务则相对不足;从贷款方式来看,大多数贷款依然需要抵押,信贷数量则要少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农民弱势群体的金融歧视;从贷款期限来看,农民获得短期贷款相对容易,长期贷款则比较困难,这必然影响到农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

(四)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难以避免的现象,如何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也就成为农村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几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较快,也正因为如此,金融风险潜在的威胁也就比较大,如信贷偿还不及时、贷款坏账、恶意洗钱等。究其原因,还在于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像金融市场那样较快发展,从而导致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给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带来影响。风险防控能力脆弱的原因主要来自: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及小微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按金融规定要求的证明材料相对不足,因而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二是有关政策法规跟进不够,金融监管难以严格和规范,也造成了金融风险发生率的提高;三是农村地区客户群体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金融规律及金融平台——尤其是网络金融平台——了解不足,也很容易被违法洗钱犯罪分子所坑害。

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监管措施的构建

(一)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提高惠农金融服务质量

1.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农村普惠金融的配套政策应在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的框架下,由各级各地政府出台应对,以主导这项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和推进。政府主导除了出人出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出台政策,而最好的政策就是配套,最配套的政策才会带来高水平的服务。配套政策需要根据各区域和农村的具体状况来制定,避免农村普惠金融的形式化和同质化。应适当提高金融建设与服务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农民用户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中的“小”“短”“散”“险”的特征,并预见到未来农民用户在资金配置和理财方面的需求增长,以期提高金融供给服务的质量和效益。[5]2.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应建立在良好的基础设施之上。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配套软件设施,包括金融服务网点、金融供给主体和普惠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等。首先,农村金融服务的物理网点欠缺是造成金融服务低下的根本原因,要发展好农村普惠金融,增建农村金融服务物理网点是基本的一条,同时还要鼓励各金融机构在乡村设立综合性服务机构,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短缺问题。其次,要拓展金融供给主体来源,丰富金融服务内容。除了充分运用国家投资、扶贫专款等提供非盈利性金融服务外,还要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以充实普惠金融的资金存量和服务内容;再次,要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统计指标体系,为推进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健全金融服务运行机制。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长效发展还在于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服务水平源自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则直接影响金融服务普及化、惠利化、丰富化和创新化。首先,为了在整体上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普及金融知识是非常急迫的现实需求。农村金融现存的问题除了配套设施缺乏,农民群体对之了解甚少也是障碍之一。因此,应把金融知识普及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其次,要扩大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丰富金融服务内容,提供更多包括保险、理财、租赁、证券、信托在内的传统和新型业务,使广大农民朋友和小微企业的各种需求都尽可能得到满足。再次,要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如住房、就学、就医、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新产品研发,设计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及消费趋向的金融服务内容和方式,并最大化保障农民弱小群体的消费权益。

(二)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监管,促进惠农金融长效发展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金融自身的活动特性和市场要求决定了农村普惠金融必须跟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是为了确立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合法性地位,以放宽准入条件,加快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快速化、普及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快跟上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步伐和要求不断提高的节奏,以保障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健康、持续发展。发展得快是件好事,但如果保障性不强,就会演化成坏事,所以发展得好才是应有的目标。为此,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责、权、利,既要弥补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空白地带,又要加强农村金融法律规制的薄弱环节,使农村普惠金融真正服务于广大农民、小微企业、贫困群体,实现普惠金融的内涵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规范下,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管控能力,是保证普惠金融在农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要建立对应的金融监管部门。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多集中于市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管理空白就会比较多也非常大。如此,就必须在农村设立相应的兼容监管分支机构,可以接纳并受理各种金融问题;同时要广泛掌握各金融服务企业的营业资质、资金状况、市场管理、金融活动及风险规避措施等。其次,要帮助金融机构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及相关交易信息的保存工作,以便作为查询依据和事故处理证据,为控制金融风险做好预设;再次,要对金融风险做出充分评估,总结分析资金交易的特征与动态,及时提醒金融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做到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保持金融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3.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信用是金融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基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尤其需要健全信用体系。信用意识淡薄是农村普惠金融潜在风险发生的催化剂,相比于城市金融活动,这一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首先,要逐渐建立并日趋完善信用档案,为顺利开展金融业务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尽快推动信用信息平台的网络化运营,提升信用信息在金融活动中的决策功能,发挥信用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融信、融商、融智的促进作用,使广大农民逐渐重视信用信息对个人及金融的重要性,提高用户素质和金融服务水平;再次,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加快信用融资培育,将信用和金融扶贫、担保基金、农村两权及互联网金融等紧密结合,通过信用化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农户信用率和信用金融效益,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4.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农村普惠金融虽然致力于满足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需求目标,着重于农村金融体系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的增长动力,但金融服务依然是一种市场行为,依然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利润来维持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规避风险是重中之重,而风险分担则是有效方式。正如上文所述,农村金融由于种种原因,金融风险发生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这样,金融机构除了成本核算、控制风险之外,如何有效分担风险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为此,金融机构可在担保、保险增信、地方风险补偿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和尝试,以确保金融企业商业活动动力的可持续性,并在逐步完善各要素配置的基础上,驱动农村普惠金融市场一步步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农村财经,2016,(9).

[2]林永福.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N].金融时报,2015-05-18.

[3]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N].金融时报,2015-12-14.

[4]白振华.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时代金融,2015,(21).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普惠金融;金融改革

伴随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三农”问题中的某些难点终于被解决,其不仅具备较理想的市场规模,发展潜力也非常高,特别是在农业贷款方面,其同比增长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由于农村地区至今仍未构建完善的信用环境,加之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度较低,导致金融市场的规模存在一定缺口,很多涉农贷款的不良率都超出了标准值,这严重威胁到国内惠普金融的稳步发展。如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数据技术、移动支付等创新技术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点。在应用互联网金融后,金融机构即可采取各种方式识别或收集农户信息,直观地掌控其信用信息,进而管控相关贷款的不良率。

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

1.农村征信环境不完善

农村地区惠普金融的核心业务是银行信贷,而与此类业务相应的监管工作大多由银保监会负责,但我国农村地区构建征信环境的时间较短,难以围绕所有信贷业务展开风控管理工作,这也是银行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始终无法控制的原因。虽然从整体看,我国已构建了大致完善的征信体系,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银行,相关机构可借助大数据抓取并识别有关客户的信息及信用记录,从而拟定针对性的房贷决策,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并不重视与信贷业务相关的信息收集工作。总之,国家若要推动农村地区惠普金融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持续优化与之相应的征信环境,这是国内农村地区在推行惠普金融期间必须重视且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是导致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农村金融基础较薄弱

若要在农村地区构建与惠普金融相关的科学体系,就必须联合相关金融机构,使其产生联合作用。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无法保持均衡的经济发展趋势,造成了颇多问题。首先,农村地区在经济水平、生态环境方面很容易受限,加之有关政策难以落地实行,导致很多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参与到农村金融市场中;其次,在农村金融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农村信用社存在难以把控风险、基础弱且坏账一路走高等现象,这令其很难将主导作用完全体现出来,也严重威胁到惠普金融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最后,鉴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普遍在规模及数量方面存在缺陷,其金融基础相对薄弱,很难完全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加之实体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农村惠普金融难以突破困境,也严重影响到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

3.农村金融风险较集中

风险分散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某种方式消除部分非系统风险,以期达到降低风险系数的作用。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很少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分担机制,难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导致此类地区的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存在风险集中度过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在针对农村展开产权制度变革工作后,可用于向金融机构抵押的实物越来越少,就算具备可抵押资产,也会由于产权过于模糊而造成种种问题;第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金融市场是借助互助联保模式展开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极其依赖,这会导致金融风险难以被分散,而是聚集于某些特定群体中,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提高综合风险承担能力。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严重的风险隐患;第三,在农村展开保险业务,普遍需要较高的交易成本,且大多为政策性保险,但我国财政中与之相关的收入偏低,会严重影响与之相关的供给问题。因此,农业风险集中度居高不下,风险的爆发率也随之持续提升。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措施

1.不断完善征信环境

对于农村惠普金融来说,构建征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此类地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更需要在该体系的配合下稳步发展。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及思想已逐步扩张至农村地区的惠普金融领域,具体表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面对这一局势,必须尽快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度,才能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达到以上目标后,我们还要构建与农村地区需求相契合的征信体系,创建并完善涉及相关农户的信用信息库,以此提高信息采集覆盖率,使得各类征信数据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金融于大数据方面的优势,整合与之相关的征信、风控及监管体系,为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打造适宜金融环境

就农村地区金融环境而言,传统金融主要是为了提高市场稳定性,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则是发展快速,但两者在惠普金融领域很难全数占据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根据实践调研及针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结果,即可看出这两种金融模式的主要差别是,传统金融普遍将相关服务设为价值链,在该领域中普遍认为,从生成金融服务到最后向客户提供服务,会经历基础设施、服务、渠道、场景等多个流程。但在展开有关设计工作时,普遍会将抵押品、质押品抑或价格等考虑在内,待产品设计完毕后,再决定选择通过哪个渠道进行核心客户的定位工作。但在互联网金融中,主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对金融服务做出各种调整,这一领域中的用户普遍被视为金融业务的切入点,任何与之相关的创新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在实际需求中融入创新元素,设计出针对性的产品使得金融产品及用户服务有机结合。因此,若要推动农村地区惠普金融的发展,塑造出符合时展特色的金融环境,就必须基于深度及广度层面,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相结合,以期早日实现惠普金融的终极目标。

3.优化整体监管环境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5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发展

一、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阶段,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普惠金融更加侧重于对贫困人口以及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农村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较为集中的地方,农村金融也是整个金融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要重点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本文通过研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成效与困境,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普惠金融最早由联合国提出。根据联合国定义,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便捷性、可获得性和商业可持续性四大特征。普惠金融得到G20、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等大力推广,成为一个世界共同研究的主题。现如今,普惠金融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成效。1、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国乡镇一级银行网点和保险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机构营业性网点覆盖面达到96%,多数省份实现乡乡有机构;农业保险乡村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村级覆盖率达到50%。同时,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末,全国金融服务已经覆盖了93万个行政村,行政村基础金融覆盖面约为96%,覆盖了全国约20%的小微企业。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较2013年末增长了48.2%和6.5%。近年来,扬州市普惠金融也在稳步发展,金融服务可得性以及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19年6月末,扬州人均持有3.15张银行卡(其中信用卡0.21张),较上年末小幅增加。据统计,扬州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587.10亿元,比年初增加129.81亿元,同比增长58%。全市银行网点数达846个,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1.87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地区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100%,当前在农村布点扎根的主要是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全国还是扬州市的普惠金融发展,都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国内研究数据不断增多。在总体文献汇总,搜索到的最早的CSSCI普惠金融文献为发表于2009年6月份的两篇。自此,中国的普惠金融高质量研究开始呈现出递增趋势。2009~2012年间文献产出量稍低,期间文献量增长缓慢。2012年6月,在墨西哥举行的G20峰会上提出“普惠金融问题”,这是中国高层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的概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正式提出了要“发展普惠金融”,自此以后,国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开始呈现指数型增长态势,2018年的产出量达到峰值68篇,说明普惠金融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显的政策导向。根据CNKI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预测,2019年文献产出量将达到78篇。通过对我国普惠金融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普惠金融高质量研究自2009年开始研究,并且平稳低速增长,直至十八大后,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至2018年达到顶峰,但总体的文献量不多,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农户的征信缺失现象严重,政策性贷款的发放有一系列的限制条件。而且贷款程序烦琐,多数农户无法完成复杂的审批程序,使得政策性贷款支农的效果不明显,普遍存在着范围窄、规模小、增长慢、发放不规范、贷款质量和持续性差等特点,因此农民对于国家政策性贷款的可得性不高,贷款覆盖率较低。1、金融市场供求不均衡。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表现为以单元制的农信社为主体,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参与其中,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组织充当补充的二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一体系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较弱,不能满足农村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基本的金融服务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低,服务供给量总体不足。另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手续的繁简程度、形式的灵活度以及抗风险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抗风险能力水平越高,违约还款风险越低。2、金融服务功能单一。受地域条件限制,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呈现网点分散、产品与服务单一等特点,金融服务功能单一,很多乡镇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汇业务。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不健全,能够提供融资的渠道较少。金融机构新业务开发不足、发展迟缓,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供给主体,难以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兴金融服务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向新兴产业渗透的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性。3、客户准入门槛高。从金融产品来看,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借贷产品结构单一,贷款利率偏高,存在价格性排斥,导致借贷实际发生率不高,个性化服务更是乏善可陈。为了缓释风险,多数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产品均设有附加抵质押担保要求,这对轻资产的小农户而言无异于提高了准入门槛。此外,金融服务人性化不足、信贷手续繁琐,在主要依靠熟人担保而非财产性担保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考量,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较多,间接抑制了信贷的实际发生。

三、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主体作用,同时实现金融组织多元化。按照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和市场运作的原则,具有竞争性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建立股份制小型金融组织,或是改造和完善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使直接面对客户的信贷人员就是决策人员,有效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通过实现金融组织多元化,有效增加金融服务供给量,从而让更多农村金融主体成功融资。

(二)鼓励创新,不断丰富金融服务产品。现阶段,单一模式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早已无法满足当下农村对于金融资金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将构建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放在首位,在金融手段和渠道方面,应鼓励在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业务,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借助新技术和运用新的商业技术。同时,不断地提升并强化综合性的服务范畴,拓宽更多的业务,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维持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三)加强金融服务供需双方的金融能力建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服务门槛较高,普遍要求客户进行抵押或担保贷款,这导致部分急缺资金的客户无法从农村金融机构成功借款。因此,金融机构应适当下调客户准入门槛,可通过建立健全农民信用征管体系,对农民信用进行全面评估,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要求和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定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产品讲解活动,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元.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J].政治经济,2017.

[2]曹凤鸣,周莹莹.普惠金融体系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7(3).

[3]陈银娥,孙琼,徐文?.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空间趋同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1).

[4]丁志国,徐德财,赵晶.农村金融有效的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2(9).

[5]尹志超,彭嫦燕,里昂安吉拉.中国家庭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影响[J].管理世界,2019.35(2).

[6]李建军,韩?.普惠金融、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推进效率和公平的政策框架选择[J].金融研究,2019(3).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普惠金融概述

1.普惠金融的含义

普惠金融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宣传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后来被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提倡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并推动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比较注重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和盈利水平。其基本含义为,一个能够全面化、高效化为社会所有阶层人员,特别是低收入人员、贫瘠人员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从本质上来看,普惠金融是微型金融以及小额信贷的发展和延伸,其发展经历了从浅到深的过程,当前随着其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其涵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基本涵盖了信贷、理财、保险、支付以及储蓄等各个层面。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普惠金融旨在将不同的金融服务合理进行普及,使得社会中的每一个阶层人员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这就能够提升社会弱势群体、贫困群体的福利,为他们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社会保障,使得各个阶层的人员都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推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同时,普惠金融的实施,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不公平金融差异,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以及农村与城市地区的发展差异得以降低。主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奋斗的动力,而大力实施农村普惠金融正是顺应了这一目标,有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快速建成。二是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是呈现一种分阶层现象的,基本上是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而这个金字塔的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这就说明,大型企业通常更能够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其所享受到的金融服务最高,而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则所享受到的金融服务是最低的,可知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一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而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则能够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地缓解,更好地打破金融市场的壁垒,推动金融业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缓解我国金融服务的差距,使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但是其在实际发展中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1.与市场化运作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我国政府之所以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普惠金融,主要目的在于消除金融排斥,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金融排斥的对象往往是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往往存在着成本方面的限制,并且存在信贷投入的单产效益偏低现象。而根据具体的市场化运作体系来看,其主要强调的是利益最大化,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其很容易会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产生金融排斥的情况,这就导致普惠金融与其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2.与风险防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由于我国低收入阶层以及弱势群体的收入往往较低,因此他们的抗风险能力通常是比较低的,而针对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来看,尤其是在信贷投放方面,普惠金融所涵盖的弱势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往往是不能满足传统信贷风控要求的,因此从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期考虑、利润考虑以及客户资信等考虑来看,其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信贷风险,这就导致其与风险防控之间存在的一定的矛盾。

3.商业银行监管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政府针对普惠金融建立了较多的监管优惠政策,比如,定向信贷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其也存在监管政策的指标体系趋同问题,并没有针对特殊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体系,这就使得政策无法发挥相应的激励作用,不利于放宽农村商业银行等地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加高效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有针对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应对策略的制定,才能够为其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做好基础。具体对策总结如下:

1.合理进行普惠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化发展

要想更好地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就应当消除金融排斥,这就需要在服务对象方面做努力。金融机构应当积极进行自身服务理念的更新,依据具体的情况合理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下沉眼界,将弱势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等纳入到自身服务的范围中,促进服务更加全面化和精细化。如,针对服务渠道开展网络化的建设,使服务渠道逐渐成为网点形式,将网点作为依托,并将电子计算机等作为主要的交易渠道,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特色化的立体式网络渠道体系。尤其是针对人口分散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等,应当建立以助农终端为主体的简易型金融便利店,使这些地区的居民能够及时进行自身金融服务的查询,及时办理小额存取款等等业务,不断缩短自身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2.合理开展产品创新,有效进行风险防控

为了更好地降低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风险,其自身应当不断创新产品,并合理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的规避。可以针对弱势群体或者低收入群体量身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并有效引入互联网技术,及时进行线上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得农村地区的业务开发成本得以有效降低,以便更好地降低风险。同时,还应当及时对贷款的品种进行精细化划分,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建房、医疗、养老、创业、助学等多个方面的金融产品,还可以实施部分定向的扶持贷款,有效进行担保方式、贷款利率、贷款期限以及贷款金额等方面的设计,更好地进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推动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风险的有效降低。

3.完善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

做好普惠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和优化,能够依据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进行监管体系的调整,使得其更加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推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实施的更加合理与规范。第一,我国政府应当从税收方面入手进行优惠政策的实施,如针对实施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开展税收优惠,不断调动其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其一定的差别税率或者财政补贴等等,为其更好地发展做好基础。第二,做好普惠金融风险环境的合理改善。如加强基层经济合作担保组织等方面的建设,推动普惠金融担保力度的不断提升等等。第三,应当积极进行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的探索,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合理促进普惠金融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不同业务营造更加安全、有效的运行平台。

4.强化普惠金融政策方面的保障

第一,针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城乡居民合理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更加全面地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为普惠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风气,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合理构建。第二,合理进行信用模式的创新,推动贷款抵押担保范围的有效扩大,并针对小额信用贷款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以便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普惠信贷产品机构,促进其风险能够得到更好地分散,避免风险的扩大。只有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才能够为普惠金融的更好发展做好基础和保障。

四、结束语

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关系着基层农村人员的金融服务情况,只有做好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有效发展和推进,才能够更好地为农村低收入人群以及弱势人群等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推动农村人员享受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陈黔江.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36):318.

[2]韦博洋,宋晓玲.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01):45-47.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7

关键词:普惠金融体系;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前言

普惠金融体系最早由联合国提出,其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支持社会弱势阶层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要。普惠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展现出的效果和作用使得国家层面开始重点关注,并逐渐上升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我国的普惠金融肩负着金融扶弱脱贫、金融推动农业发展、金融支持大众创业和金融支持小型企业这四大战略使命。而这四大战略使命都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普惠金融体系的支持下,新时期农村脱贫的目标越来越近。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大大小小许多问题,其中农村金融是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问题最多同时也是最为薄弱的地方。

二、普惠金融的相关介绍

(一)普惠金融的含义

普惠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能够全方面、有效的为社会上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很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比如农村地区,存在一大片经济弱势群体,而普惠金融可以帮助这些经济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是一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机会的理念,社会上的发达企业和富人很早就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但是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具有一定的门槛,而很多经济贫困群体是无法够到传统金融服务的门槛的,由此就产生了普惠金融体系。

(二)农村地区发展惠普金融的意义

农村地区的大部分人群属于经济弱势群体,想要接触到传统金融服务是一件很难的事,只有极少数较为富裕的人群有机会接触到金融服务。而惠普金融的到来对农村地区来说,可以给农村地区带来很大的好处。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很多较为落后的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普惠金融鼓励将更多的金融服务平等提供给社会全体成员,发展金融服务风险小,贷款不容易受损。普惠金融体系在农村的建设有利于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深入到农村地区中去,可以有效帮助农村贫困人群快速脱贫致富。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资源匮乏,设施人员不够完善

农村地区位置偏远,且交通、科技、通讯等都不太发达,再加上农村地区很多思想开放的年轻人早已进入大城市打工,留下的都是一些思想较为封闭的老年人和一些小孩,而选择留在农村生活的人,常年待在同一个地方,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导致农村资源十分匮乏。而金融普惠体系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金融资源,比如金融人才资源、金融服务相关设备等,而这些都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所没有,所以农村地区金融普惠体系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资源的匮乏,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完善设施和人员入手。

(二)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信用风险难以把控

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的主要成员有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农信社、乡村银行等比较小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其中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一两家农信社和乡村银行,且这些银行提供的都是最基本的开户、存取款、小额贷款等业务,人们可选择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种类单一。我国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较远,所以导致农村的金融市场分散的比较开,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政府信用体系,所以农村地区的金融交易中信用风险很难把控。

(三)部分金融机构过度注重经营效益,偏向非涉农贷款

当前农村的金融机构虽然对外宣传的宗旨是为农村的居民提供储蓄服务,但是普遍来看大多数农村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开设某些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时,并不是为了从长远的角度去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只注重短期的机构盈利。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应以涉农贷款为主,比如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等,这类贷款的用途是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融资资金,但对金融机构来说,发放涉农贷款盈利少,所以部分金融机构为了经营效益,更加偏向非涉农贷款。

(四)普惠金融政策有待加强,政府落实力度不够

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各地方政府的支持。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开始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且很多地方政府在积极在各乡镇大力宣传普惠金融体系对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光靠政府的大力宣传是远远不足以支持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完善,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积极性。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现状而言,很多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且推出的很多的支持政策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导致普惠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建设速度十分缓慢。

四、在农村地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有效战略

(一)优化服务配置,注重人才培养

从农村地区现有的资源配置来看,想要建立起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是不可能的事,面对农村地区资源匮乏,设施人员不够完善等问题,最有效的解决策略就是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优化金融服务配置,并且注重金融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秀充足的人才资源以及完善的服务配置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础保障。同时,为了方便农村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以及人才、金融设备的引进,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交通的便利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方式

创新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在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创新也同样适用。面对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单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最重要的途径还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为农村地区的人民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如今互联网的发达使得很多大银行推出了很多线上金融产品,但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却很少有线上授信放款,为了使农村地区的融资贷款更加便利,可以实行线上化授信放款,随借随还。

(三)专注支农扶小,做实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和农民,如果金融机构过分注重经营效益,反而背离了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初衷。为了坐实好普惠金融,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成效,那么各金融机构和银行必须专注于支农扶小,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奋战农村发展第一线,由点到面,强化农村金融帮扶政策。

(四)策应农业改革,服务乡村振兴

各农村地区的政府应当重视起当地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建设,落实好当地的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所遇到的麻烦和阻碍,出台一些有效的推动帮扶政策,支持银行信贷投放,让银行信贷投放成为普惠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只有政府起好作用,才能有效带动当地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

五、结语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占据着国家经济中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基础经济扎实了,国家经济才能稳健发展。这些年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想要实现全面、真正的惠普金融任重而道远,除了农村自身的共同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在农村地区建立惠普金融体系,既是为农村地区注入新活力、促进农村地区真正发展起来的需要,也是消除农村与城市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颜培丽.惠普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No.368(18):35+63.

[2]周小琪.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82-83.

[3]王欣.金融深化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93-194.

[4]谈勇贤,郭颂.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政策合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17(6):99-103.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8

关键词:普惠金融;问题;科学措施

由于国民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各行业产业发展的持续绩效增长面临困难,同时金融业作为多种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石,普惠金融产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壮大。为保证我国金融系统的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理念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持续推广和深化探讨,但是目前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同时普惠金融理念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相关从业者慎重思考和反复考虑。

1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1.1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一经提出,就呈现出受政府主导、各级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发展状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普惠金融理念在我国多种客户群体和多种发展区域呈现出主要两方面发展现状:一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不强。由于普惠金融在各级金融机构的发展布局规划不一致,再加上地区金融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惠及面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个别西部地区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难、融资难度大。同时,由于普惠金融业务的普惠性较强,个别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成本高、融资机制不健全,使得普惠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出现困难,最终难以保证普惠金融业务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二是普惠金融的辐射范围基本确立。由于农村区域作为普惠金融发展辐射范围的关键难点,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确实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通过新建村镇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农村普惠金融业务供给主要来源于商业性和合作性的金融机构,使得基于小微企业、农村企业、农村个体和其他普惠金融的需求方基本成为普惠金融稳步发展的辐射范围,以保证普惠金融的发展广度持续提升。

1.2普惠理念与理性经济人的冲突问题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较为突出且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假设之一,使得金融企业或金融机构谋求价值最大化的组织目标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但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与普惠金融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问题。一是理性经济人并不符合普惠金融产业的组织发展目标。由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组织目标是多元化的,即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向多元化群体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等,使得普惠金融产业的价值追求不占据首要地位,但是多数金融机构或企业践行理性经济人假设,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多元化组织发展目标产生冲突。二是理性与普惠性的本质冲突明显。由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决定了企业决策的利润驱动性较强,本质上与普惠性的微利原则产生冲突,继而影响到普惠金融产业的深化发展。

1.3普惠金融理论的应用统一性问题

由于各类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深层研讨程度不同,普惠金融业务的流程设计和层次化构建存在应用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使得普惠金融的信用风险存在发生的可能性、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风险难以控制。一是一般性的普惠金融业务运转流程不一。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类型整体存在差异,针对小微企业、农村个体、老年人群体的普惠金融业务类型繁多,使得业务运转的流程不一致,如若某个环节存在控制薄弱点,那么普惠金融业务的保本原则将会难以保证。二是普惠金融机构的内部授权规范不一致。由于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授权管理流程不同,普惠金融业务在不同区域内的审批和控制力度不同,促成了农村金融业务少、城市金融业务多的现象,造成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区域供给不平衡,从而进一步促成了普惠金融理论的应用不合理现象,最终影响到普惠金融体系的有效构建。

1.4普惠金融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冲突问题

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发挥出普惠性金融机构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实际的普惠金融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往往不能够很好的协调好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使得金融机构的盈利目标和普惠性目标出现冲突,具体而言,其主要因素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性导致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不能够充分发挥。由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先天不足,加上普惠金融机构对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配更加倾向于城镇地区,间接导致农村区域的普惠金融资金规模不大,普惠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最终难以间接发挥出普惠金融业务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基于普惠金融业务的绩效评价导向不合理。由于不少金融机构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提升,其普惠金融业务的绩效评价导向更加倾向于利润率指标、关键业务量指标等内容,导致价值评价指标和普惠性评价指标难以充分协调,继而使得普惠金融的微利保本原则难以践行,最终影响到普惠金融绩效评价导向的合理性。

2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和发展水平的科学措施

2.1初步构建普惠金融理论的应用流程和标准化行业规范

为保证各类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理论的应用规范性,普惠金融业务的流程设计和层次化构建需要确立标准化的行业规范和应用流程,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参与和监督普惠金融环境的良性构建,最终达成规避普惠金融成本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目标。一是持续完善一般性普惠金融业务的运行流程。这需要金融机构重点针对小微企业、农村个体、老年人群体的普惠金融业务类型进行明确识别和分类,包括区分信用能力的信贷类业务和风险性强的长期融资业务,同时保证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和关键控制点设定,从而确保普惠金融发展的行业氛围足够健康、可持续。比如,针对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业务,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深入研讨和联合分析出标准化的信用评估条件,同时借助于百行征信等信用评估机构共享一定的信用评估信息,以避免“多头贷、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二是完善普惠金融机构的内部授权规范。这需要金融企业完善针对普惠金融业务的、分级别的授权管理流程,使得普惠金融业务的审批和控制足够“普遍、均衡和一般化”,从而保证普惠金融业务的区域供给足够科学,城镇和农村的普惠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最终保证普惠金融体系的科学构建。比如,大型商业银行的授权规范需要保证城镇和农村的金融业务授权流程一体化、普遍化。

2.2逐步增强普惠金融理念的本土化特征

要保证我国普惠金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逐步增强普惠金融理念的本土化特征,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国情、金融体系现状。一是科学确定普惠金融理念的多元化目标。这包括普惠金融产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应多元化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对应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现状等目标,使得普惠金融理论在我国金融业中持续的发展和丰富。比如,对应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现状,是需要普惠金融业务立足于农村和欠发达区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应用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其他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二是提升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也就是说,普惠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挥社会价值、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使得普惠金融业务的经济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相互协调和相互依存,最终营造出良性的普惠金融发展氛围。比如,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业务要以脱贫目标为绩效导向、以保本原则为基础,从而有助于普惠金融业务的社会价值充分提升。三是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奉行“利己、利他”的普惠经济假设。这需要各类金融机构明确的转变传统理性经济人假设,保证普惠金融业务的利己性和利他性,使得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成员都能够享受到基础性的普惠金融服务。

2.3大力坚实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支持

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平衡性和可持续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于金融科技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金融科技不具备时空局限性。金融机构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通过开发金融服务和产品APP、搭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构建普惠金融大数据平台等方式,使得普惠金融的业务开展过程不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导致农村个体、农村团体和其他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充分,从而有力地补充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问题。比如,个别农村区域不设立金融机构分支网点的,可以设立普惠金融业务的线上服务和咨询平台,以保证成本可持续和业务惠及面的扩充。二是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运行成本较为合理。长期而言,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一经开发,金融机构的后期运行维护成本较为合理,相对于设立实体分支网点,可以有效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维持成本,最终有助于普惠金融业务的长期可持续运转。

2.4拓宽普惠金融的融资途径、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要确保普惠金融发展的普惠性足够强,金融机构还需要从融资途径和产品创新入手:一是改善农村金融资源的融资途径。这需要金融机构深入研讨资金需求者的信用问题和资金供给侧的投资信心问题,要保证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是面向有信用能力的微观个体,在此基础开展融资合作和融资多元化探索,最终保证农村金融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层次化创新。要提升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就需要各类金融持续的进行层次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以及反馈评价,使得适合市场需求、符合多元化目标、产品生命周期长的普惠金融产品更多的留在市场中,最终保证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可得性足够强。

3结语

综上所述,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产业,就需要从增强普惠金融理论的本土化特征、产品创新、金融科技等途径入手,同时结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真实现状探讨科学对策,最终保证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宁宁.普惠金融背景下完善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9(09).

[2]范应胜.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研究与思考——以保山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