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培训范例

民间艺术培训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1

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由于民间艺术文化来源于生活,所以其中包含着很多趣味性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阅历较浅,年龄尚小,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要减少理论知识讲解,有效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欲望[1]。民间艺术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有效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比如剪纸、泥塑等。将这些内容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力,而且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在未成年人学龄前教育中,幼儿园教育是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的生活有非常明显的启迪作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将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民间美术和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民族文化教育。只有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具备较强的历史责任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保护和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实现思想上的转变。

3.促使幼儿成为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人

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民间艺术文化由于没有传承人而消失,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3]。在幼儿教育中积极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有利于给幼儿带来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而且有利于更加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文化。如果幼儿能够从小了解和学习民间艺术文化,那么他们就会在思想上重视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甚至积极努力成为某一项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比如,很多幼儿在学习民乐文化和戏曲文化后,会在课外拓展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并且在相关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4]。同时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幼儿在未来更加有效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弘扬良好的中华民族精神。

4.有利于提升课堂活动的丰富性,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幼儿对世界缺乏全面的了解,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长时间专注于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教育的效果。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丰富,有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并且这些文化在生活中都是喜闻乐见的,很容易被幼儿学习和接受。在幼儿教育中积极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教育水平。

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策略

1.将民间艺术文化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效结合

生活实践是民间艺术的重要来源,因此民间艺术文化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幼儿园课程实践属性与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有效结合大大提升了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的可能性[5]。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间艺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情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为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积极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实践性,而且可以提升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更好的迎接社会和接纳他人。首先,幼儿园教师要仔细筛选和充分挖掘课程中包含的民间艺术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积极向上、健康,能够正确反映人们的生活[6]。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儿童讲解民间寓言,神话传说,引导幼儿画农民画,剪纸,泥塑等,向幼儿讲解民间饮食习惯,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其次,幼儿园教师应认真组织和处理教学内容,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更好发展。最后,在课程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应有效地将审美性,时效性和整合性结合起来,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活动整合方法,环境影响方法,欣赏和感觉方法。同时,将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活动学习的有效结合,不仅应面向所有幼儿,而且应满足幼儿的个人需求,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经验。

2.创设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学习环境

幼儿年龄较小,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幼儿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学习环境,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融合的目标。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在展示区为幼儿展示优秀的绘画作品、剪纸作品,同时将幼儿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保护性的展示。幼儿教师也可以积极开展民间故事编演活动,鼓励幼儿掌握和了解民间故事,并且扮演其中的角色[7]。这样不仅有利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学习氛围,而且可以培养其学习民间艺术文化的兴趣,更加有效的传承民间艺术文化。

3.在师生互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和交流比较频繁和紧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幼儿学习知识,而且要密切关心幼儿的心理变化,了解幼儿实际生活情况。因此教师会与幼儿产生十分频繁的互动,这时要积极融入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鼓励幼儿深入思考,促进幼儿心智健康良好发展。比如在使用游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一样扮演着不同角色,这样双方将会很快加入到民间艺术文化的体验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选择民间传说,与幼儿一同进行情景剧表演,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促进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4.教师要提升自身民间艺术文化素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力量,幼儿教师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幼儿情况。为了将民间艺术文化更好的渗透到幼儿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大部分幼儿园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较少所以在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前,要安排幼儿教师到专门的文化机构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让教师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在培训学习过程中,鼓励幼儿教师与专家学者深入分析和探讨,从而促使教师更加全面的认知和掌握民间艺术文化,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民间艺术文化素养,将课程教学与民间艺术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深刻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5.积极开展民间游戏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年幼的孩子会受到自身发展特征的影响,由于处于无知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差,喜欢玩游戏。为了有效地将民间艺术和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民间游戏。例如,组织孩子们开展捏橡皮泥的游戏,幼儿教师在游戏开始前向孩子们展示民间物体的照片,其中包括陀螺等,让幼儿按照图片捏,比比看哪个幼儿捏的最好。幼儿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单独开展民间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深刻体会民间艺术文化[8]。在特定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幼儿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参加不同的游戏。通过参加他们最喜欢的生动的民间游戏,幼儿将对民间艺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将有利于民间美术文化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扎根和发展。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沂蒙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融合开发

民间艺术,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更要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考虑。民间艺术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的需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需要不断调整自身来适应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以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当然,也有些民间艺术在调整中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而自生自灭。这表明,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有很强的适应性,它本身拥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生存样式,在更新与完善中坚强生存。

一、沂蒙民间艺术实施产业化,需要自身内在力量和外部力量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沂蒙民间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给社会经济带来过可观的效益。例如沂蒙泥哨是流传在沂蒙民间的儿童玩具,其粗犷夸张的造型,朴素奇巧的外观,简练艳丽的色彩,都散发着浓重的沂蒙民间文化气息,系上五色线绳佩戴在胸前,寓意吉祥可观可玩,孩童爱不释手。历史上一度曾经销量大增,远销到各省,成为当地一大收入,从业者十之有七……制作泥哨给从业者们带来可喜的经济收入,因此,更多的人投身到民间艺术泥哨制作中,制作泥哨的手艺活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时展,社会进步,市场经济不断自我完善,民间艺术在商品化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破坏了民间艺术生存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背景,无节制的进行开发,和民间艺术正常健康发展的道路背道而驰。沂蒙民间艺术的开发和保护,首先取决于开发者对民间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开发者的价值取向。应该全面认识沂蒙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前提下,同时,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采用较科学的方法长线性的发展,这样不仅收获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在传播艺术品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从这个角度看,开发不仅要注重经济收益更要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既适合产业化发展、又能满足于市场基本需求的沂蒙民间艺术资源,应借助新的科技方法,在原有民间艺术特点基础上演绎全新的主题,实现经典民间艺术传承延续和艺术创新的合力。

二、传统沂蒙民间艺术在产业化发展中的瓶颈

(一)个人作坊式经营妨碍规模化形成。市场经济不断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作坊式的自发经营不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临沂的民间艺术品经营人员暂时没有形成规模,处在不集中的状态,各个品类的民间艺术品制作人和售卖者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的机会,不能相互协调合作、产销脱离,这种现象导致产业化发展缓慢。例如沂水高桥手绣,1991年,高桥镇从事手绣的妇女就已经达到2000多人。现在,高桥的手绣工艺已经形成20个大类、180多个品种,全镇手绣加工户27个村,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2003年高桥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手绣)之乡”。2007年,高桥手绣被市政府公布为临沂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从业人数近万,但多数零零散散分布在各个村庄,分散经营、不能系统的把握总体经营情况,致使这些手绣产品在研发和创新和销售环节不能适应市场自我调节的需要。由于作坊式的家庭独立经营方式和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使产出数量相对有限,这种分散经营的缺陷导致订单量减少,销量下降,市场开拓受到打击和制约。

(二)沂蒙传统民间艺术不集中经营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外包装设计方面。由于民间艺术有不可重复的独特性和民俗性特点,显然,外包装的独特鲜明尤其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但是,民间艺术的制作艺人大多数独立经营,外包装的制作相对简单粗陋,缺乏适应新视点且具有设计感的工艺,加上手工制作外包时间长,成本高,单件手工制作的外包装时间成本太高,在设计种类等方面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三)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缺乏互动甚至脱节。在以往的民间艺术品买卖主题之间,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和购买者都同样是农民,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民俗习惯,呈现出较接近的思想状态和审美层次。但是,伴随着传统民间艺术品广泛被人们接受,当前,更多的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对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呈现出不同于农民的品位与认识。因为当前从事生产制作的主体依然是农民,其长期生活在农村,与新出现的消费主体间生活接触较少,缺乏相对了解,因此,民间艺人不能获得消费者的审美喜好,从而借助经营者对民间艺术品的种类、样貌要求进行生产,这样很容易导致生产和需要的脱节。简单来说,民间艺人的审美趋向来自其生活的环境,其有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开展的创作作品,很难实现艺术品本身的真正价值。

(四)沂蒙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和国内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虽然有些民间艺术品在近期出现了好的发展趋势,有一些年轻人参与其中,但是年轻人不想长期从事这门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例如苍山小郭泥塑和沂蒙彩印花布等,这些民间艺术需要师傅带徒弟式的口传心授,因为收入微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民间手工艺制作,伴随着老一代手工艺人的过世,这些民间艺术濒临灭绝。

三、沂蒙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时代主题的彰显和传统风格的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创新,要在保留原有的民间民俗生活气息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式的雅俗共赏,彰显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也要到消费者的实际生活中体验受众的需要从而汲取创作灵感,来适应更广泛大众的消费需求。还要融入设计的新理念,在图案纹样、构图特点、寓意内涵等方面加以创新,结合现实物象对旧的题材进行创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特别是在题材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技法、内容上能与时代同步达到现代人的真正需求。一般来说,艺术品的改变是主题改变的同时,造型、材质等都要跟着变化,但是这些变化还应在保持民间艺术品本来审美意趣的前提下,继续保留原有的文化基因。沂蒙民间艺术的地域、民俗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不断自我重组,然后衍生出新的变体,其所属的艺术群体仍然保留自身特有的艺术特质,这是在民间艺术发展变迁过程中持续发展的策略。任何艺术的创造都是对美好世界认知的外化,沂蒙民间艺术所呈现的精神是对沂蒙老区人民精神的凝练后的总结,民间艺人在进行艺术创造的历程中,既展现主体内心的自我,又关照现实中多数人的情感,艺术成果得到人们称赞时,创作者精神上受到褒扬,和其洋溢的质朴生命情调产生共鸣,实现艺术与心灵的深层次沟通。

(二)购买主体既关注艺术品本身,更重视其隐含的内在意义。事实上,任何民间艺术的创造,都是透过物化形象的力量,根据自身需要得到另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无论是对创造主体或是对消费者而言,都是同样的心态。综上,民间艺术要在继承乡土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在新构图方式、表现符号元素等方面发生本质变化,让民间艺术不仅传习古有,也可以跟随时代变化,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三)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载体形式的多元化,提高沂蒙民间艺术品的附加值。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结合当代技术,依赖新的产品,对已有的民间艺术品进行转化型创作,使其衍生出既留有民间艺术传统精华、还具有当代性的新产品,是推动民间艺术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有机延续的举措,也是促进沂蒙民间艺术重新绽放新风采的重要法宝。我们应该注重保护民间艺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尊重当代更广泛人群的生活和审美需求,研发适合各个层次的消费群体心理并制作出他们需求的产品,以让各类消费者的需要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综上所述,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实现市场化经营过个体与团队结合,创建稳定并且能够长久发展的民间艺术产品基地;建立以基地为窗口的“家庭+基地”的运作模式,合理用好互联网,把产业链的效益整体拔高;重新开辟旅游和销售的方法,创立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品牌。才是解决阻滞民间艺术发展的根本路径。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民间艺术;策略研究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就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而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传承有很强的必要性。民间艺术传承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注重培养,所以在幼儿教育时教师就可以将幼儿教学内容中融合民间艺术。让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定的基础性了解,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传承。这可以让幼儿提前就被传统文化所熏陶,在提升幼儿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

(一)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艺术文化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并且可以对幼儿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由于民间艺术文化有很多的类别,所以教师可以去选择某一种民间艺术作为切入点去开展教学活动,去设计不一样的主题,提升幼儿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民间艺术文化在教学方面相当于是一种新兴元素,运用这些元素,可以对以往的游戏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创新与改变,对幼儿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加强以及丰富作用。其在加强幼儿对民间艺术认知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手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幼儿实践锻炼以及意识思维进行锻炼和巩固,从而促进让幼儿全面性以及综合性发展。

(二)推进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进的发展过程当中,民间艺术的种类具有较强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对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在教育领域进行传承和渗透,可以让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为其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幼儿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对民间艺术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促使我国优秀文化可以进一步得到发扬。并且让幼儿去切实接触感受到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加强幼儿教育的积极意义。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互联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转变,这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的会去关注新鲜的事物,追求新鲜感和个性,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事物会更加关注,有自身的想法,这样一来,就会给民间艺术的传承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其孕育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不断弘扬和传承,才能使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迸发生机。幼儿时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幼儿正处于思想启蒙的阶段,因此只有重视对幼儿思想的教育,才能够让他们在一开始就对世界的整体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教育,才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教育和民间艺术文化进行结合,才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去吸收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不断地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感受其中的魅力,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增强教学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去融入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可以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一个非常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好奇的年龄阶段,同时他们没有很强的自制力以及对一件事物的专注度。而这些特征都会加大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难度。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有很多有特色的民间故事以及歌曲。在幼儿教学内容中去加入这些元素,可以提升幼儿的课堂兴趣以及注意力。有些民谣朗朗上口,并且对于年纪较小的幼儿来说更容易学会。教师可以将他们引入到课程当中,提升幼儿教育的趣味性。

(四)能够升华幼儿教学的意义

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对于教学的活动来说起着升华的作用,在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活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和韵味,从而实现幼儿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提升。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能够有效影响幼儿的思维和认知,也就是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逐渐提升幼儿的思维,从而实现利用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教学的目的。

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优秀艺术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的民间艺术文化素质训练

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引导人就是教师,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在幼儿教学内容中去渗透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去提升自身的民间艺术和素质,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专业的民间艺术文化训练。学校可以去组织那些对民间文化了解程度不高的教师,去安排他们进行培训。提升教师自身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才可以进一步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文化的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去参加一些有关民间艺术文化的活动等。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该注重对幼儿教师的思维方面的改变,让他们对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拥有正确的了解以及认识。让教师对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促进对幼儿对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有效吸收。

(二)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渗透一些民间艺术文化,这样在潜移默化当中就让幼儿对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以及理解。比如,当教师带领幼儿去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去准备皮影。然后运用皮影表演来表达相应的寓言故事。这样可以让幼儿对寓言故事有所理解,并且由于皮影戏给幼儿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可以加深他们对语言故事的印象,加大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皮影戏的好奇心以及兴趣。再如,当教师带领幼儿去学习阿拉伯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民间艺术化中剪纸这一手段去剪0-9这10个数字,并且给幼儿展示,这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刻地去记忆这些数字的样子,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创造民间艺术文化环境

俗话说,一个人的素养养成与这个人所处的周边环境有着密切并且直接的联系。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因为孟母想给孟子提供出一个适合孟子积极学习的环境。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来说,如果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如果想增强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播效果,首先应该去建设出一个较好的文化教学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去带领幼儿一起去建立有关民间文化的“文化艺术角”,在这个区域内去展示一些民间文化艺术作品,让幼儿来这里参观,并且通过参观过程中教师对作品的讲解逐渐烘托出良好的民间艺术学习氛围。当然,带领幼儿参与才可以去提升民间文化学习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制作的一些作业摆在“文化艺术角”。教师除了带领幼儿参观一些比较优秀的展品之外,还可以给幼儿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也去对展品进行参考和学习,可以去模仿,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去创设一定的民间艺术文化学习氛围,可以进一步去提升民间艺术教学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四)重视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运用,打造本土特色

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以及校讯通的方式来不断宣传优秀民间艺术文化,让家长带领幼儿积极地投入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材料的发掘中去,让幼儿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文化魅力,因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来说,幼儿园和家长是最为了解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充分了解本土资源。不仅仅是如此,幼儿园还可以在走廊通道以及幼儿园较为显眼的地方,布置一些与优秀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相关的内容,挂上一些有美感和童话氛围的装饰物,将更多的有趣物品引入幼儿的眼前,但是这些装饰品一定要与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相关,否则就不能够实现对幼儿园本土资源的了解和学习。这样一来,这些富有童趣的装饰物不仅仅能够让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激发,还能够在主体环境创设中充分运用到民间艺术文化,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把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环境特色充分发挥出来。

(五)家园共育善于挖掘自身资源,拓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运用渠道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幼儿的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家长要积极的配合幼儿园工作的开展,实现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家长在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和教学的结合中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资源和职业的优势,给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提供更多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家长也是幼儿园运用优秀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渠道,如果幼儿园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幼儿园的主体活动开展也会受到影响。总而言之,民间艺术可以对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及深远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过程当中去渗透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艺术文化素质,在教学过程当中去融入民间艺术文化,去创建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环境,真正让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得到传承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

[2]魏建林.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7).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成绩非常显著。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相继涌向城市,包括其子女也陆续在城市扎根生活。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在追求好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生活传统[1],即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原生地渐行渐远。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却很难在城市间寻觅。但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既定目标。故此,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这是当下界内人士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建设内容。

一、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设置与教学理念的滞后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民族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方面的传教,更多集中在艺术类院校,当然也包括综合类高等院校。总的来看,在课程设置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各专业学科,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方面,关于主流文化的课程占比在80%以上。不过,更进一步会有惊讶发现,专门反映我国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识内容及其课程设置比例,仅为10%-15%。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传承特点比较趋同[2],尽管关联的文化课内容有一定的比重,但直接涉及到物质文化保护、民族意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很少,包括像传统服饰、节日、风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对于此类知识,大多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试图强化学习者的认知。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行为理念丝毫不会帮助受众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灵魂也就无从感受民族文化深度的魅力,那么也就无法有效传承。

(二)教师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培训严重不足

通常情况下,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思想价值观相当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们的判断及认知。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观念问题和知识储备。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将文化意识融入到学科内容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过,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更多属于教师就职后培训工作,且针对性不足,培训时间和内容上也无绝对保障。

(三)高等教育关于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均离不开后盾支撑,而资金投入作为最直接的保障性条件,更是不可或缺。简言之,资金投入是每一所学校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面临的头等大事。在该层面,对于专业的院校来说,投入比例相对高一些,但从全国各类院校整体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学校音乐课为例,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但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及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活动场所、设备等。其他课程学科也一样,比如一些美术设计类专业,对于该方面的需求更为显现。总之,资金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源头性问题。

二、关于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改革设想

(一)民间艺术走进大学课堂

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本质区分,单以艺术教育来看,主要体现在层次面和表现方式上。近十几年来,国内高等教育一直处在持续扩张的态势,而重要构成部分的高等艺术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对于前文中归纳总结的几方面普遍性问题现象,近些年来也一直在改进与优化。不过,依然存在一个潜在性的核心问题,即专业趋同。无论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还是培养规格与模式的优化,或者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选材,均体现出高度的趋同性。即便是要求讲个性、讲创新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整个课程体系也是整齐划一。笔者以为,该教育行为现象并非规范化,也不属于高等教育办学规范化的范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自身规律,问题的持续呈现与弊端暴露,恰恰印证了现行教育体制与课程运作模式的不协同性。民间艺术的特色在于地方性,即民间艺术与民俗如影随形。有句老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无论是景观还是风俗节日,不尽相同。此外,上述简要提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与中小学有本质区分,并直观体现在课程教材上。不同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对本领域知识内容深入研究之上,即将所关注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直接放到区域文化、传统风俗、方言、经济生产方式等文化语境中。简单来理解,即其不是要求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更不是单纯地学习技法技能,而是要求通过多样多元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比如像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营销、服装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产品造型设计等,彼此之间均紧密相联,均属于传承民间艺术的可循发展路径。

(二)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管理

结合浙江中部地区几所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重点围绕着近两年本校的发展建设情况,专门从较为典型的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学科为例,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衔接,谈及一下经验和策略。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具体来看,各专业教学内容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及设计。通俗点来理解,倾向于美术范畴。关于视觉传达设计,该术语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日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上。随着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相关领域。比如,常见的有LOGO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报刊杂志设计、招贴海报设计、电子广告牌设计等。简言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一种告知的设计。其汇合了工艺美术、印刷美术、商业美术、装潢设计与平面设计各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旨在培养创造性、新颖、无约束的思维式人才。总的来讲,该专业与其他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课程基本一致,在基础理解性、知识技能的培育之下,更多在于增强专业内学生们的视野,即最大限度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各种民间艺术,即增强专业的技术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程度。正如前文多番介绍分析,在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学生对我国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渐渐失去兴趣,即认为古代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过时的东西,殊不知自身所长期接受的外来事物本身也属于其他国家地区古老、流传、演变发展而来的东西。但是,现有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言,仍需要加大重视,并予以有效改进。对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神话故事,比如天神祈祷、佛家神仙等。比如,以剪纸艺术为例,像太阳鸟等,就赋有新婚的含义。图1、2为我院学生设计的民间艺术为元素的海报。2.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物化,除了物质类文化遗产与民情风貌之外,更多直观呈现在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元素中。以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为例,在当前,中国数字媒体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但是,现实的背后一直是不堪直面的凄凉。国内数字媒体长期以来被日欧数字媒体技术压制,国内数字媒体产业市场也被外国数字媒体占据。相对而言,尽管国内创作者推出的一些关于传统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即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依然被誉为中国数字媒体崛起的迹象。由此可见,国内市场及广大受众对于该领域的憧憬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源于民族性的心理。不过,现实的确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可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剖析困境的成因,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缺乏正确的定位,为了表现民族色彩而创作,只会越来越远地疏离民族文化,最终丧失市场与价值。根据校内的一份调研显示,超过九成的受众均一致认为,国内数字媒体一味模仿他人,画风缺乏创新,毫无个性科研。不仅如此,超八成的受众则偏爱日本数字媒体。在原因归纳方面,很多人表示,国内数字媒体设计习惯性主题先行,思想僵化,缺乏娱乐的精神和态度,与寓教于乐的数字媒体创作理念相背离,更无从谈起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图3、4为我院学生设计的民间艺术为元素的动画场。3.国际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艺术的呈现,源于社会普通劳动群体,大家使用特定的材料和方法,并经过不断的实践,遵循自适的可能性精神,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俗性的艺术形态。纵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之所以传承不断,恰恰源于创新,基于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众生活的前进路线,不断适应新社会、新环境。正如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与之相反,在我们的邻国日本,高等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等衔接性极强。再次引用袁熙旸先生的观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是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凭空创造,而只能是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它需要经历扬弃的过程与转换”。

三、关于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可循路径

笔者从西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这两大艺术类专业为切入点,进一步指明了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机制缺失。严格意义上来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与高等艺术教育各专业学科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在现实中总是有人说,要如何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要如何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并非一句又一句的口号,也并非制订一套总的发展战略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立足实际,回归本源。早期部分民间艺术与文化风俗的消失,同样也是趋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发展,终将被社会淘汰。同理,在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民众生活服务,要想真正实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扬,就需要与社会学科的研究、实践融为一体。民族民间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恰恰是最佳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包括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奇故事、图腾文化的设计元素体现等。尤其是在设计理念上,这些均会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宝贵资源。并且这些看似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艺术形式本身就存在于生活的实际中,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品牌广告等,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常见。

四、结语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闽台民间艺术;分层次;教育研究

一、引言

民间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需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审美系统的物化体现。而闽台民间艺术,是海峡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类型。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特别是对地域文化下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开发研究。

二、闽台民间艺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1.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技术与审美经验的支持

闽台民间艺术为现代艺术设计,可以提供技术与审美经验的支持。一衣带水的海峡两岸,文化审美和历史地缘背景下形成的闽台民间艺术,是适用于传统日常生活、生产劳作、风俗民情等领域的实用性艺术。传统建筑上的剪瓷雕、灰塑、砖雕、木雕、石雕……传统器具上的编织、铸造、缝纫、纺织、刺绣……传统节日中的纸马、剪纸、制粿等,这些手工艺活动,构成了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它们满足了人们多样化活动的生活需求,具有普及型存在且繁衍的能力,是一种最具普及性的文化形态。而现代艺术设计,是工业革命后发展并逐渐形成的适合现代生产生活领域的实用性艺术。在几千年文化发展传播过程中,闽台民间艺术中色彩纷呈的样式、多样繁复的图式、精巧细腻的技艺,都呈现在细腻的珠绣、艳丽的绒花、飞檐的剪黏等民间实用物上。从世代闽台区域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用极具地域特色的设计,传达民间的审美倾向、精神需求和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立意明确、主题鲜明;飞禽走兽、物吉图祥;工艺巧妙、技巧艺高,形成了隔海映照的独特且浓郁的闽台民间艺术。历经世事,闽台民间艺术不断发展演变,无数工匠高超的技艺经过历代传承与融合,形成了闽台审美系统的沉淀,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地域文化元素的根[1]。

2.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文化底蕴

闽台民间艺术,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文化底蕴。设计不仅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影响。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越来越重视传统艺术的认知下,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地域价值、审美价值。例如,荣获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的项目:厦门大学对鼓浪屿原日本领事馆的修缮项目[2]。该建筑是一座融合了西方、日本文化,同时又体现近代和福建本地技术的建筑。该建筑项目在修缮过程中对木结构、木装修、油漆、五金等都坚持按照原材料、原工艺修复,力图通过对技艺的恢复性表达,传递鼓浪屿作为历史上万国社区这样的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念交融的真实状态[2]。如果没有对闽台民间艺术的充分了解与认知,则很难将这样一座跨国文化交融的建筑做到很好的文化底蕴再现。另外,在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任何的好设计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这时,具有强烈地缘属性、民族特征的民间艺术,则可以如同设计中的主要思维元素一样,为设计提供一个个符合本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创新思维火花[3]。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西方或其他国家的现代设计,只做“中国制造”而不做“中国创造”,只会加速中国产品的同质化,会让千年的传统民间艺术逐渐萎缩直至消失。

3.对闽台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一般来说,人们经历的消费阶段,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物品紧缺时期,人们追求拥有的量;第2阶段是质的消费,这个时期物品丰富,人们开始在同类型产品中选择高质量商品;第3阶段则由于物品越来越丰富,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时候,量、质都不再是人们首先关注的点,而是这个物品能否与自己达到某种个性上的契合。例如,2014年,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福建正荣集团发起的招募全球年龄45岁以下的设计师,分组跟福建省一些老手工艺人学习竹编、皮枕、龙泉窑、龙灯、打铁制剪等民间工艺,并在学艺的基础上,对该门类进行创新设计。为期1年的学习和研发,吸引了国内外的设计师踊跃报名,最终设计创新的产品不再仅仅是竹椅、剪刀、皮枕,而是更具现代感的饰品、装置等。这次的作品展,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因人流众多而展出了1月。到2016年,文化部正式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并逐年开展以传统工艺为重点的研修培训计划。福建省内高校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课堂等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闽台民间艺术,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在2008年创立的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元素的国际奢侈品牌爱马仕(Hermè)旗下的“上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的元素概念、卓越的技术、高昂的售价,足以说明,将地域的、传统的民间艺术融入生活,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闽台民间艺术传承开发教育的途径研究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要做好闽台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融合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民间艺术特征的现代优秀设计,就必须培养具有对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有积淀的艺术设计人员以及厚重的受众群体[4]。

1.将传统艺术普及化教育形式在青少年教育中铺开

闽台民间艺术作为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组成之一,根据其地缘属性,从闽台区域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学中开展开来。因为青少年在性格形成阶段,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民族的自豪感。由于地缘因素,闽台本身在文化传统上就有很深的血脉根源。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艺术的重视、保护、传播以及传承性开发,能够让年轻一代从骨子里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全人格。通过对地域性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让青少年从小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受到历史知识、思想道德、审美情感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产生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5]。近些年来,从学校到社会,都充分认识到了将传统闽台民间艺术面向青少年开设各类型普及型教育的意义及作用。比如,中国台湾的一些儿童艺术机构,就将闽台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上的嵌瓷工艺在进行普及性艺术推广的同时,依据青少年艺术发展阶段的特征,结合青少年雕塑造型学习课程,让青少年在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课程中实现有机的结合——与福建地区的一些儿童创意机构,就开展过福建传统建筑写生类艺术项目,在写生的过程中教授青少年关于地方建筑的传统建构方式。还有些中小学开设的“乡土福建”这类的课程,直接让青少年了解到家乡的风土民俗。

2.加强闽台民间艺术专业课程的“活态化”教育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在西方艺术教育基础上形成的架构,西方艺术设计的课程开设配置比重较大[6]。在工业革命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现代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机械化流水线式的量化标准,很大程度上也将以手作、口授心传的民间技艺边缘化,甚至没落消失。在这样的现状面前,依靠对传统历史艺术文化的养分吸取,加以简单的杂糅,并不能激发传统民间艺术的新的生命活力。只有在意识到这困境和现象后,予以客观认识,再努力调整,将艺术的生态文明放在大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层面,才能让闽台民间艺术在未来艺术分野的市场百态下,焕发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福建本土的综合性大学,有着良好的地缘基础,要以此为指导来继承和发展闽台民间艺术。所以,大学如何充分运用地理优势,合理进行田野调查,从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综合进行闽台民间艺术专业课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多门类学科的涉猎、辅助,都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闽台民间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显性吸收,并通过艺术专业的方向课程与表达技能,实现闽台民间美术结果的活态化呈现[8]。“活态化”教育,不能拘泥于闽台民间艺术的想象呈现,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现象中,去探究逻辑关系、图式语言、设计节奏、民俗韵律、人文价值、社会传播度等,致力实现传统艺术在信息化社会下的现代新生。这样,综合多学科,以交叉视角去学习传统闽台民间艺术,就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怀旧了,而是可以让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得到“活态”的发展,更贴合也更能预见时代的趋势,从而产生创新性发展。闽台民间艺术的“活态化”教学,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地域文化之下的传统民间艺术开展专项深入研究,去探讨传统民间手工艺人及其技艺的特征,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段,将传统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使地域民间艺术融入现代设计中。在这个“活态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便利条件,丰富教学层次以及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还需要用启发性思维,增强大学生对民间艺术资源价值的认同感,并通过对一些闽台民间艺术类型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教学,让大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设计思维能力。

3.利用自媒体时代特点建立方便快捷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网络时代,信息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传播。而基于地域、基于大众的传统民间艺术,要想在传播、延续和复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必须重视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传播途径。也就是说,让民间艺术来自民间,且不断更新迭展于民间。可以运用各类网络公众平台,建立民俗民风民艺的宣传、创作平台。2021年7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福州召开,就让地域民间艺术在更大的舞台空间,向全球展示了闽台传统文化的风采。

四、结语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创产品设计;融入意义;融入现状;处理对策

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民间艺术作为精神文化财富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更迭,部分民间艺术消亡不见,同时剩余的民间艺术也有部分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将其合理化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是目前保护民间艺术不被破坏的一种有效渠道。文创产品作为传播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是文化多样化、飞跃式发展下的一种时代产物。近年来,由于人们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的多样化,产品创新力不足现象极其严重,为促进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民间艺术合理化地融入产品设计中,不仅有利于文创产品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也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民间艺术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基本内涵

1.1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指未曾接受过系统化艺术培训的普通百姓创作的艺术品,它不同于学院派艺术作品,其原发性、真善美的审美特性、艺术地域性以及实用性是民间手工艺的显著特征。作为精神文化财富的载体和大众化艺术形式(比如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的审美需求。因此,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最终回归生活”。

1.2文创设计

所谓“文创设计”就是文化艺术创作,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通过融入创作者创造思维,借助现代技术对文化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在促使文化价值转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萃取,使其转化为一种内化于文化本质、形塑于创意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创创意设计的重中之重,通俗而言就是通过对文化的再加工,在保障其留下原有文化价值的同时,能符合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

2民间艺术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意义剖析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将民间艺术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不仅有效避免了民间艺术的消亡,在丰富人们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以及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飞跃式发展的市场常态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在于创意和文化,而“民间艺术”作为精神文化财富的载体,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素材,且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依托工匠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民间艺术进行再加工,使民间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回归视野。将民间艺术合理化地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与审美功能,在推动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艺术融合了基层群众的生活美学,是民间工匠智慧的结晶,不同于学院派艺术,其艺术内涵更加丰富、群众基础也更加扎实,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确保民间艺术融合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文创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基础,对于艺术积累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民间艺术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现状剖析

3.1文创设计现状剖析

“创造力”是文创设计领域的核心内容,是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飞跃式发展的新市场经济常态下,基于创意设计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创设计在诸多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政府对文创设计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各项政策的扶持也为文化产业高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2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剖析

随着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强烈冲击,囊括民间传统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有的消亡不见,有的也处于消亡边缘,在打乱原有民间艺术体系平衡发展状态的同时,对国家稳定性发展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时代下,区域经济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这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群众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度不断降低,各种民间艺术也开始被人们慢慢遗忘,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导致了民间艺术逐渐走向崩溃,再加上民间艺术现代化商业体系的缺失,民间艺术逐渐被社会淘汰。

3.3融入问题剖析

民间艺术融入文创设计,是现阶段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基础,对于艺术积累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融入工作的开展,各种融入问题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融入效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目前,民间艺术融入文创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有三点,即文创设计过于陈旧刻板、在创作时未能做出适时改变、导致作品创新力不足。国家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民间艺术流失,同时民间艺术品损坏现象也极其严重。融入时过于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艺术品文化价值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文化的高效传承和发扬。

4民间艺术融入文创产品设计问题的处理对策

4.1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符号

在民间艺术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作为民间艺术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元素符号的合理化应用对于实现民间艺术和文创设计的高效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融入工作质量和效率近年来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为确保区域融入目标的实现,文创产业工作人员在民间艺术融入时需做好如下工作。4.1.1将民间艺术元素符号融入文创设计中。民间艺术元素符号的提炼和加工是基础性工作,需要规范化开展,这对于推动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化古国,我国民间艺术不仅种类繁多,且文化体系也复杂多样,民间艺术文化连接的点可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在进行民间艺术和文创设计融合时,提炼的内容主要就是“点”,换言之就是工作人员将文化元素进行有效提炼,使其转化为元素符号,之后通过赋予文创产品不同的“符号”,在不断提升产品本身附加价值的同时,为文化信息的高效化传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对于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元素符号的提炼和加工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画作类”艺术形式,在进行元素符号提炼时,其提炼的主要内容是画作中的花纹、纹样和色彩;对于“工艺类”艺术形式,在进行元素符号提炼时,其提炼的主要内容是画作中的艺术造型、技艺和制作手法。保证提炼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是确保民间艺术高效化融入文创设计的重要基础,为此工作人员在进行提炼时,必须是在全面掌握民间艺术形式和提炼要素的前提下,为文创产品轮廓打造提供参考数据,以此来确保后期产品设计的科学合理性。4.1.2将民间艺术元素符号直接引用到文创设计中。随着国风元素的盛行,国风元素在文创设计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不仅为文化传承和发扬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是民间艺术与文创设计完美融合的直接体现,对推动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市场经济常态下,国际交流也愈发普遍化,在这种趋势下免不了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那么如何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成了文创产业转型和升级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有效促进民间艺术和文创设计的有效融合,将民间艺术中的国风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不仅能增添作品独特的美感,也有利于文化的高效传承。在民间传统艺术中,刺绣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服装制作和装饰手法,借助“龙”和“祥云”等文化符号,将其合理化运用到文创产业设计中,不仅可以为文化传播打下坚实基础,还能深化文化和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给予产品独特美感、特色,确保民间艺术和文创设计的完美融合。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设计者需在综合以往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对文化元素符号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之后通过将其与衣物或是其他事物进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展现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文创产品新颖性。4.1.3将民间艺术元素符号与动作形态相融合。民间艺术元素符号并不只是局限于民间艺术文化连接的点,在进行元素符号具体化应用过程中,为彰显民族特点,文创产品设计者还可结合我国文字符号,将文字进行巧妙设计,使其能与动作形态相融合,在创造出独特文化象征符号的同时,确保民间艺术和文创设计的高效化结合。将文字符号与动作形态相融合,不仅可彰显我国运动员的风采,此外,还在弘扬民间艺术、传递奥运精神以及彰显民族特色中都发挥了重要性作用,对于推动国家文创产业稳健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融入民间艺术元素色彩

在民间艺术中,艺术元素色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情绪,还拥有着自身的含义特征。在民间艺术与文创设计融合过程中,合理化运用民间艺术色彩,不仅能给予人们直观感受,还能通过合理化搭配色彩赋予产品新颖性。元素色彩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已经过了数千年,在封建社会,颜色更代表了严格的阶级制度,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这种理念也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在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通过合理化运用元素色彩,将民间艺术元素和色彩相融合,在不断增强色彩内涵性的同时,借助色彩来体现文化内涵。

5民间艺术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实践设计

5.1挂历、台历设计中泥塑与金属手工艺元素应用剖析

为确保泥塑与金属手工艺元素应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在挂历、台历的设计中,设计者可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做好市场调研,明确台历、挂历销售亮点、样式和内容,也可以借助网络途径,了解当下挂历、台历的流行趋势。市场调研工作结束后,设计者可系统化分析泥塑与金属手工艺元素,构思设计草图,以传统手工艺品的名字作为主体,字体选用粗的隶书,从手工艺品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实物组合成文字图形,同时运用龙纹、云纹、佛手等传统元素丰富画面,突出手工艺的材质特征。

5.2时尚女包设计中苗族银饰的应用剖析

作为国家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银饰被视为避邪之物,图案纹样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归为具象性纹样、半抽象半具象纹样及纯几何形纹样三大类。在时尚女包设计中,为赋予女包独特的民族特征与文化内涵,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需严格按照如下流程“收集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整理提炼出经典性图案纹饰—考虑女包的材质(皮、PU、人造合)—使用纯黑色作底,用白色细线条在黑底上描绘纹饰—增加流行元素”。

6结语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7

【关键词】 民间艺术;衍生品;京津冀协同

艺术衍生品是以艺术品为原型进行再创意、再设计得到的衍生产品,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将原作复制到新的载体上 ;另一种是以原作为基础进行衍生开发设计。本文中民间艺术衍生品是指的广泛意义上的衍生态[1],是以传统民间造型艺术为原型,提取其艺术元素与符号,运用创意设计手法开发一系列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生活用品及空间设计,将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符号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重回人们的生活,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又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紧密结合,与时展接轨

一、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现状

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众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广义上讲,民间艺术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手工技艺、游艺、传统体育、民俗等多种艺术形式[2]。本文侧重于民间造型艺术,涉及民间美术与手工技艺两大类别,包含年画、剪纸、雕刻、雕塑、陶瓷、编织、刺绣等多个种类[3][4]。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代表了燕赵之地独特的地方形象,是发展河北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河北省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的大力支持,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了极具优势的发展氛围。目前,河北民间艺术衍生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但是还没有形成规范开发、广泛推广的体系,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专业设计人才匮乏

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有 18 项,省级 118项。但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却停留在自发状态,没有标准规范遵循,民间艺人没有经过现代设计教育系统的培训,而高校设计专业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民间艺术的开发涉足较少,目前民间艺术衍生品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

(二)衍生品形式单一,缺乏空间衍生设计

河北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以工艺品为主,载体以装饰性摆件、餐具居多,设计形式上也大多是民间艺术作品的简单复制。例如,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强木版年画,目前已开发的衍生品有邮票、明信片、内画、装饰挂件、茶具、屏风和动漫作品,虽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衍生深度不够,未能真正融入百姓的生活空间,发挥其艺术价值。本文建议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应该拓展思路,开发多层次、多种类的衍生品,并且向生活空间方向衍生,深度开发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和空间设计。

二、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策略

(一)通过京津冀高校设计联赛、联展搭建协同设计平台

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的设计类院校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以设计联赛、联展的形式,共同推进设计学科与文旅产业的交叉融合,既能够不断拓展设计教育的边界,推进设计实践与设计产业的升级,又能够形成强大的协同设计平台,为传统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提供设计人力支持。例如,2020 年京津冀高校设计类专业以“正定游礼”为主题举办毕业设计联展[5],引导京津冀各大设计院校的学生以正定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素材,从不同视角创作带有正定元素的作品,并进行联赛、联展。这次活动将正定古城的文化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民俗、重大题材等文化属性深入挖掘出来,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浓厚的正定特色的创意作品,彰显了正定文化内涵,提升了正定城市品位与文创产品档次,很好地宣传了正定形象。这为河北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对河北民间艺术按地区或按类别设定主题,联合京津冀高校,发挥设计专业师生的特长,开发丰富的衍生品。

(二)将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设计教育,培育设计人才

通过调研发现,从事民间艺术传承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通过考学、外出打工等离开家乡,民间艺术存在后继无人的困境。由于当下民间艺术传承人年龄较大,缺乏对现代设计思维方法和设计手段的认知,开发出的产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目前高校设计教育受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传统民间艺术认知不足,所设计的作品往往缺乏文化内涵。因此,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如果能够开设相应的课程,由民间艺术传承人进入课堂,以身示教,与现有的设计教育体系融合,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所设计的作品也将更具有地域特色,并且也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心。例如,在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二年级的专业实习中,以“我的家在太行”为主题,打通专业壁垒,带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的学生深入太行传统村落调研,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点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空间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专业实习课程之外,在专业选修课中也可以将民间艺术纳入课程体系中来,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现代设计教育。潘鲁生教授也曾经提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逐步构建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教学体系[6],建立相关的课程群和教学内容,从更长远、更广泛的角度解决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

(三)向生活空间深度衍生,开发多层次、多种类的衍生品

由于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生长于民间社会背景之上、根植于民间文化之中的特殊性,因此,在开发创意衍生品时不能仅仅从造型艺术和审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传统民间艺术,而是应该落脚于民间文化的整体背景和生长环境当中,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7]。本文认为,应该从传统民间艺术生态发展和当代传承的角度去考虑创意衍生品的开发,沿着根植于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的真实环境,能够在区域内推广,供旅游者收藏纪念这样的思路去规划相关创意衍生品的开发方案。第一层次是资源本位开发思路,立足于传统民间艺术所生存的传统村落开发特色小镇、主题民宿、主题酒店、主题公园等,保留该民间艺术的传统生产工艺和生产活动,提取该民间艺术的视觉艺术符号、艺术题材和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相应的室内外环境景观、室内陈设、配饰品等的衍生设计,让消费者能在浓浓的主题氛围中去感受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并且能够去体验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过程。第二层次是移植推广应用思路,着眼于软装整体设计,单体或组合创意办公用品和生活家居用品设计,提取某种传统民间艺术的视觉艺术符号或艺术题材,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或融入当地传统民间手工艺手段,进行再创作,开发兼具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学习办公用品和家居产品,诸如窗帘布艺、家具、装饰画及其他室内陈设等类型的创意衍生品。此类创意衍生品面向普通消费市场,应用灵活性较强,普通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购买。第三层次是带得走的文化传播思路,以旅游纪念品为载体开发创意衍生品。面向普通旅游者,提取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艺术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段或本地民间手工艺手段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符号的旅游纪念品,并进行相应的特色包装设计。此类创意衍生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更广泛一些,普及性较强,可在更大范围内去推广应用。

三、结语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成绩非常显著。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相继涌向城市,包括其子女也陆续在城市扎根生活。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在追求好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生活传统[1],即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原生地渐行渐远。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却很难在城市间寻觅。但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既定目标。故此,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这是当下界内人士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建设内容。

一、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设置与教学理念的滞后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民族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方面的传教,更多集中在艺术类院校,当然也包括综合类高等院校。总的来看,在课程设置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各专业学科,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方面,关于主流文化的课程占比在80%以上。不过,更进一步会有惊讶发现,专门反映我国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识内容及其课程设置比例,仅为10%-15%。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传承特点比较趋同[2],尽管关联的文化课内容有一定的比重,但直接涉及到物质文化保护、民族意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很少,包括像传统服饰、节日、风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对于此类知识,大多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试图强化学习者的认知。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行为理念丝毫不会帮助受众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灵魂也就无从感受民族文化深度的魅力,那么也就无法有效传承。

(二)教师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培训严重不足

通常情况下,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思想价值观相当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们的判断及认知。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观念问题和知识储备。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将文化意识融入到学科内容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过,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更多属于教师就职后培训工作,且针对性不足,培训时间和内容上也无绝对保障。(三)高等教育关于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均离不开后盾支撑,而资金投入作为最直接的保障性条件,更是不可或缺。简言之,资金投入是每一所学校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面临的头等大事。在该层面,对于专业的院校来说,投入比例相对高一些,但从全国各类院校整体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学校音乐课为例,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但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及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活动场所、设备等。其他课程学科也一样,比如一些美术设计类专业,对于该方面的需求更为显现。总之,资金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源头性问题。

二、关于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改革设想

(一)民间艺术走进大学课堂

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本质区分,单以艺术教育来看,主要体现在层次面和表现方式上。近十几年来,国内高等教育一直处在持续扩张的态势,而重要构成部分的高等艺术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对于前文中归纳总结的几方面普遍性问题现象,近些年来也一直在改进与优化。不过,依然存在一个潜在性的核心问题,即专业趋同。无论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还是培养规格与模式的优化,或者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选材,均体现出高度的趋同性。即便是要求讲个性、讲创新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整个课程体系也是整齐划一。笔者以为,该教育行为现象并非规范化,也不属于高等教育办学规范化的范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自身规律,问题的持续呈现与弊端暴露,恰恰印证了现行教育体制与课程运作模式的不协同性。民间艺术的特色在于地方性,即民间艺术与民俗如影随形。有句老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无论是景观还是风俗节日,不尽相同。此外,上述简要提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与中小学有本质区分,并直观体现在课程教材上。不同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对本领域知识内容深入研究之上,即将所关注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直接放到区域文化、传统风俗、方言、经济生产方式等文化语境中。简单来理解,即其不是要求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更不是单纯地学习技法技能,而是要求通过多样多元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比如像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营销、服装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产品造型设计等,彼此之间均紧密相联,均属于传承民间艺术的可循发展路径。

(二)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管理

结合浙江中部地区几所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重点围绕着近两年本校的发展建设情况,专门从较为典型的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学科为例,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衔接,谈及一下经验和策略。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具体来看,各专业教学内容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及设计。通俗点来理解,倾向于美术范畴。关于视觉传达设计,该术语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日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上。随着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相关领域。比如,常见的有LOGO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报刊杂志设计、招贴海报设计、电子广告牌设计等。简言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一种告知的设计。其汇合了工艺美术、印刷美术、商业美术、装潢设计与平面设计各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旨在培养创造性、新颖、无约束的思维式人才。总的来讲,该专业与其他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课程基本一致,在基础理解性、知识技能的培育之下,更多在于增强专业内学生们的视野,即最大限度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各种民间艺术,即增强专业的技术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程度。正如前文多番介绍分析,在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学生对我国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渐渐失去兴趣,即认为古代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过时的东西,殊不知自身所长期接受的外来事物本身也属于其他国家地区古老、流传、演变发展而来的东西。但是,现有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言,仍需要加大重视,并予以有效改进。对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神话故事,比如天神祈祷、佛家神仙等。比如,以剪纸艺术为例,像太阳鸟等,就赋有新婚的含义。图1、2为我院学生设计的民间艺术为元素的海报。2.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物化,除了物质类文化遗产与民情风貌之外,更多直观呈现在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元素中。以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为例,在当前,中国数字媒体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但是,现实的背后一直是不堪直面的凄凉。国内数字媒体长期以来被日欧数字媒体技术压制,国内数字媒体产业市场也被外国数字媒体占据。相对而言,尽管国内创作者推出的一些关于传统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即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依然被誉为中国数字媒体崛起的迹象。由此可见,国内市场及广大受众对于该领域的憧憬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源于民族性的心理。不过,现实的确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可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剖析困境的成因,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缺乏正确的定位,为了表现民族色彩而创作,只会越来越远地疏离民族文化,最终丧失市场与价值。根据校内的一份调研显示,超过九成的受众均一致认为,国内数字媒体一味模仿他人,画风缺乏创新,毫无个性科研。不仅如此,超八成的受众则偏爱日本数字媒体。在原因归纳方面,很多人表示,国内数字媒体设计习惯性主题先行,思想僵化,缺乏娱乐的精神和态度,与寓教于乐的数字媒体创作理念相背离,更无从谈起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图3、4为我院学生设计的民间艺术为元素的动画场。3.国际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艺术的呈现,源于社会普通劳动群体,大家使用特定的材料和方法,并经过不断的实践,遵循自适的可能性精神,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俗性的艺术形态。纵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之所以传承不断,恰恰源于创新,基于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众生活的前进路线,不断适应新社会、新环境。正如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与之相反,在我们的邻国日本,高等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等衔接性极强。再次引用袁熙旸先生的观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是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凭空创造,而只能是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它需要经历扬弃的过程与转换”。

三、关于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可循路径

笔者从西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这两大艺术类专业为切入点,进一步指明了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机制缺失。严格意义上来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与高等艺术教育各专业学科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在现实中总是有人说,要如何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要如何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并非一句又一句的口号,也并非制订一套总的发展战略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立足实际,回归本源。早期部分民间艺术与文化风俗的消失,同样也是趋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发展,终将被社会淘汰。同理,在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民众生活服务,要想真正实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扬,就需要与社会学科的研究、实践融为一体。民族民间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恰恰是最佳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包括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奇故事、图腾文化的设计元素体现等。尤其是在设计理念上,这些均会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宝贵资源。并且这些看似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艺术形式本身就存在于生活的实际中,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品牌广告等,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常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