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体教学范例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1

[关键词]小学音乐;参与教学法;学生主体参与

音乐是一门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发自内心地去喜爱音乐,这样才能够学好音乐,让音乐帮助学生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来说,音乐方面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同样对教师来说,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并非易事。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所以“主体参与”这一教学模式十分适用于音乐这门学科,因为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去了解音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门学科。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针对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运用“主体参与”这一教学模式,我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大都由教师为课堂学习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被广泛关注,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得到提高。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如:在音乐课堂上,我总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重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上,我很少带领着学生去学习完整的歌曲,而是在教给学生一些难点之后,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主动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和一步步地探索,不仅会加深对音乐的感悟,同时还会提高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所以,音乐这门学科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音乐和其他的学科不一样,音乐的学习不需要在严肃的氛围当中开展,而是需要一个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去让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放松自己,不那么的拘束。同时,在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做学生最好的朋友,在这样的关系之下,音乐课堂才会有一个真正的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比如:在一节课堂上,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啊,朋友》这首歌。在课堂上我并没有一味地去带领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先欣赏这首歌的插曲,并且介绍意大利是美声的发源地,先示范了一些美声唱法,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教学。在课下,我也会在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回顾这首歌,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首歌曲,并在闲暇时间,我会询问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不适应的地方,从而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课堂和课下,教师也要善于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犯错误时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协调“内外”激励,引导学生了解音乐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当中,都离不开自信心的辅助作用,音乐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唱歌优秀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学生和课堂学习认真的学生,教师不能吝啬,要及时地给学生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音乐学习当中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对于那些天赋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能感到不耐烦或者是直接放弃,要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时常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要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导,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一首新歌时,我总会采用听唱法,首先让学生听三遍,然后再请学生找出难点,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解决,让他们找到自我的突破,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学习这首歌曲。每次我都会挑出积极找难点和回答解决问题的学生来表扬,并给予奖励,这样的激励之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每一个人都能够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学习这首歌曲。在整首歌学习完后,我也会对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进行安慰,安慰学生学习不能够气馁,要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加努力,以此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课上和课下,教师也要给学生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去了解音乐,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改善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当中,学生大多课堂纪律散漫,不能够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学习和进步,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认识,教师可以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从音乐课堂上改变,来改变学生对于音乐这门学科的认识,从而能够很好地重视起音乐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常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创新和改变,以多样的课堂来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乐器等教学辅助工具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给学生进行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比较,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共同进步。比如:在给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通常会利用多媒体和钢琴进行辅助教学。课前备课,我会在PPT中插入所学歌曲的原生音乐,让学生在原生音乐下吸取灵感,同时提前在课件中插入五线谱能够节省课堂板书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练习时,我通常会采用钢琴辅助教学,利用钢琴伴奏来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练习,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歌曲的节奏,有时我也会采用小提琴、吉他等乐器,让学生在不同的风格中欣赏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音乐这门学科也起到重要的辅助学习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去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当中,运用“主体参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帮助学生学习音乐这门学科。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要首先做到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还要在平常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听取学生的建议;然后教师要协调“内外”激励,引导学生去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掌握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进行创新,以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音乐保持新鲜感。

参考文献:

[1]郭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和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37—238.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主体;教学情境;课堂互动;主动学习

信息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学生接触新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更加多样[1]。只有顺应信息社会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增加课堂互动等方式才能建设更加灵动的课堂,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主体改进课堂教学的意义

1.1有助于发现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

现代小学生所身处的学习环境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现代的学生越来越具有了个性化的学习特点。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学生接触新知识和新信息的途径以及方法也越来越多。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信息社会带来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尤其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改变以往单一和刻板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学生用自主学习配合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培养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2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将学生当成了没有个性的整体,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学习效率不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将学习拓展到课堂之外。不仅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查找资料,也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学结和思考,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以他们为主体,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发自主地进行主动学习,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1.3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则应被摒弃或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朗读、演讲、动漫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热烈活跃。

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势,从被动化教学转变为主动性学习[2]。笔者认为以下有以下几点策略可供参考:

2.1投入感情和激情,创设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积极的、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摒弃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投入更多的感情和激情,才能感染学生并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以课堂竞赛或实验的教学情境为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教师首先应不怕麻烦,提前布置任务并准备好道具,积极而认真地开展课堂实验或竞赛,让学生自己对其他同学进行打分评价,并巧妙设计简单的小奖牌或手绘奖状奖给各个积极参与的小组。当然,让各小组在实验后进行经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设计课堂情境,甚至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角色,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会更强。投入感情和激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适当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老师能够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尝试更有效的方式[4]。比如改以往单一的讲解为边讲解边引导,乃至最终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笔者教《郑人买履》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真有这么呆板的人吗?”于是笔者顺势提出让各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各个同学纷纷发言:“讽刺那些死板教条的人”“讽刺那些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人”“我们对待不同的事情要随机应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引导式教学,逐渐将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自己掌握,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和发现。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一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2.3基于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不仅学校教学设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教师也在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这些都为开展互动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互动式教学有很多的具体手段,但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在高年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信息化设备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不仅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而得益于学生的课前提前准备,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时间更多地用于分析和互动,而不是简单枯燥的讲解。得益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往往在课外就获得了丰富有趣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上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以展示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若能事先统计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就可以针对性的设计比如朗读、演讲、动漫角色扮演、手绘课本插图并讲解、课文角色故事讲解等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方式。

3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育迫切需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投入感情与激情去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同时与学生开展有效而丰富地互动,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一秀.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6(43):50-51.

[2]王莉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187

[3]魏桂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甘肃教育,2018,11(21):95-96.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数学;主体性地位;高校

要想在高校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就要对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需要结合时展潮流,树立创新型教育观念,契合当前学生的发展实际。在正式进行数学教学时,高校数学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学生履行主体性地位的责任和义务,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对高校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优化与变革。教育领域最大的变化是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同时,我国教育领域正确认识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作为我国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点。学生不是“受教育者”,而是“教育”的消费者,更是学校的主要成员、学校的主体。在学生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明白学习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了别人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是学校的主要成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所谓的教育就是空谈。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学生居于主体性地位。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只是权利,更是义务和责任。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陷入只让学生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误区。因此,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引导性地位。在赋予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好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履行好责任和义务[1]。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领域转变的核心教学观念之一。在我国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高校数学教学时,由于教学压力和教学进度的影响,学生经常陷入被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这意味着,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学生发展了。因此,我国教育领域需要变革,需要让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变得更适合当前学生的发展。传统教育观念和新型教育观念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地位的转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我国教育领域迈进新阶段的重要标志[2]。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是我国实现教育领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重要措施。基于完整的教学体系,学校往往会考虑很多方面的需要,如社会、学科等,但却经常在学生所需的落实上出现偏差,以至于没有明显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观念。这些失误造成学生在高校的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甚至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他人看到的学生常常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频繁发生,高校需要明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观念,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一)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一提起数学,学生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难”。更有学生对数学避之不及,恨不得在教师提及数学的时候就逃跑。当前,我国很多学生对数学都抱有畏难情绪,很需要教师的引导。虽然我国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就没有作用,甚至可以放松教学了。教师在这种教育状况下要认清自己的引导性作用,还要明确引导性作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影响。作为学生学习的指路人,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不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全面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消除这样的不良情绪。数学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帮学生分析哪个部分难,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质量[3]。

(二)调整数学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总结以往的高校数学教学中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低下的原因,规避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以往的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不统一的特点,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有效提高,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教师要了解这一问题,调整高校数学教学的节奏,让学生的学习既有质量,又有效率。教师变换高校数学的教学节奏,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高校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三)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前,面对数学,学生很可能由于畏难而出现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变更教学内容,融入课外实际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要多采用鼓励式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为学生讲解不会的例题,在语言上贴合学生的内心,便于学生理解,以降低学生在高校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恐惧感。教师的良好引导有助于学生提高对高校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在高校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4]。

四、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措施

(一)角色互换。在传统的高校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陷入被动,以至于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引导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身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以此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采取轮流主导课堂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合作学习。为了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校应该倡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数学的课内教学活动,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还可以多设计一些以小组形式完成的课内任务。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深层次探究。

(三)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公式、定理等的发现环节。当前,数学领域中的很多公式和定理都已经被发现了,或通过探究,已经完成了完整的分析过程。但这些探究过程都是学生没有参与过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公式、定理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定理和公式,让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推理过程,以增进学生对定理和公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符合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同时,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教育领域一次重要的尝试,既会推动我国教育发展,也会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明.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J].人文之友,2019(19):78.

[2]林立忠.试析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J].科技风,2020(17):31-32.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017026.

[3]王冰芝.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9(24):70.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数学;自主探究

数学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学科,它被称为是“三大主科之一”,这凸显了数学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纯模仿与记忆,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要重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开展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此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备受教师青睐。在合作学习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都能够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有利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也能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在小组合作模式下,不仅重视师生之间互动,更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评价目标上,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来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合作学习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合作学习效果,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成为许多教师都在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当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分组不合理

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虽然已经很普遍,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对小组的划分不合理。很多教师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方便起见按座位分成两人或者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便于教师掌控课堂节奏,但是由于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优势互补。

(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完成同一个任务目标,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小组讨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却是个别同学的个人秀,一些成绩好、爱表现的学生占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导地位;而一些成绩相对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依赖性较强、参与度不够,在小组合作中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其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部分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不透彻,不能正确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凑在一起讨论就是合作学习,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只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走进课堂,教室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座位的摆放,四张或者六张桌子拼在一起,学生围桌而坐,看起来像是在进行小组合作,但实际上教师的教法没有改变,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听的状态,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仅流于课桌的分组形式。

(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关注不够,缺乏指导

首先,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缺乏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具体指导,使得他们在具体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合作效率较低。其次,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尽到及时巡视和指导的职责,缺乏对每一个小组活动的跟踪指导,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使得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闲聊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低效。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合作,还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就是需要让学生知晓如何真正进行合作学习,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就会使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实现教学目的。

(五)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科学

评价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存在不全面、不科学的现象。有部分教师往往只评价个别学生,忽视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还有部分教师只对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此外,评价形式单一,一般只采用口头评价的形式,在评价主体上更多采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

二、应对当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克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追求形式主义现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具体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根据合理、科学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单元,也是有序、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要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1.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是较为科学的原则,为了保证合作的充分性,一般是建立3人以上(含3人)的合作小组,组内成员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有一定差异,也就是涵盖优、中、弱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既能够保证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也使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度相对接近。另外,在组内也能够实现互帮互助,从而减少在合作学习中因为个别小组或者个别学生较早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的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循序渐进,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使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参与合作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就以明确的要求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一边开展合作学习,一边进行具体指导,为了提升实效,教师可以在最初控制好小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四人、五人,要给学生一个适应期和缓冲区,明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职责,让学生轮流体验其中的角色,如轮流担任组长,从而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合作过程中怎样做。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每个成员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3.科学进行组员编号,树立起每个成员集体中心意识。针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数学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的原则出发,科学地对组内成员进行编号,这里的编号是结合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设置,按照1、2、3……进行编号。在进行课上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以多安排数学学习能力相对偏弱的学生代表学习小组进行发言,这样整个小组会齐心协力帮助这些同学完成任务,而成绩相对较弱的同学受此影响也会积极参与到小组内的讨论、探究中,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也帮助每个成员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不断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其目的是使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体验式学习模式下促进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而合作的重要形式就是交流与沟通,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出现思维的碰撞,在争论中能够拓展思维,同时对学生的交流能力提升也有帮助。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讨论问题的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还需要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这是学生获取知识、萌发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容易博采众家之所长,产生智慧的火花。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好胜心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意识,甚至进入争论的“死胡同”中。对此,数学教师要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注意耐心倾听,可以通过首次的轮流发言来听一听每一名小组成员的想法,其他同学要注意做好记录,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之后可以在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谈谈一谈个人认识,教师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注意把握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或者思维,尽量避免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指责和无意义的争吵,使其在倾听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一致,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3.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特别强调要改变数学学习中单一依赖教师讲授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初中阶段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考查也是集中于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进行计算性内容学习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动笔算,扎实做好每一个解题步骤;而在解决几何问题时,也要动手画图,同时动脑分析。在解决问题后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查找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让学生互当“老师”,实现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挥小组合作助力个人成长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坚持合理统筹、科学评价

1.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这里的任务是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以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出发点来设置任务,而任务的呈现形式就是问题。为了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指向教学核心目标,也要立足于初中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合作中“跳一跳够得到。”同时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要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同时利用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样的问题价值才会更高。

2.合作学习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进入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综合性较强,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的时间更长。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也是如此,因为合作探究的问题首先需要每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否则一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真正培养,甚至其对小组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据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数学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时间有一定预估,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恰当调整,尽量做到张弛有度,把握好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节奏,给学生充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尽量减少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科学运用评价机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流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评价既能够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还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对数学教学形成诊断、调整、优化的作用。而传统的评价机制一般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也就是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侧重点在学生个体上。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就要结合合作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组内成员互评结合起来,这样的评价更加客观,也更能全面反映学情。在评价标准上,既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气氛等,要通盘进行考查,既要关注个体,更要观察小组的整体表现,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每月或者每周实行量化考评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量化考评,既有基础分,也有“加分项”,从而保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热情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三、结语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教学;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心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认知感,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机械的、呆板的“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性、创造性”与“科学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构建以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为根本,挖掘学生创造能力为出发点的语文核心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情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通过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构建新时代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阶段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做出具体要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再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而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适时转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学生自己,教师只是启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注意力从知识的讲解、传授转移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来,不能继续在课堂搞“一言堂”,而是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落实人文教育理念,转换角色,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新型课堂教育理念。

二、通过细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细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深刻性、持续性。比如在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比较,去分析,让学生认真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课文《国旗》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完第一节,思考:“我”是怎样爱护国旗的?为什么“我”这样做?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教师还可以引申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见过天安门的国旗吗?”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号”再观看课件,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最后联系实际,把对国旗的爱护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学生在启发与比较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三、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教学创设,培养学生发散性、科学性的思维

语文创造思维教学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创设教学模式,培养、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例如在造句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熟练掌握语文知识是为了流畅地表达和与人交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正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广泛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应只是简单的记实作文或想象作文,作文内容更应该具体生动,情感丰富真实,分段表述清晰,富有层次,这就要求平时要有大量的习作素材储备。如在《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大声朗读,让学生在声音中再现画面,潜移默化地进入到课文描述的境界里,然后再逐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文本,体会情感,才能真正受到教育,思想也会得到升华,树立为班级、为学校,为民族、为祖国争光的集体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发散思维,也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

四、创设语文教学形式,开展互惠双赢的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创设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实际情况,采取单项活动或综合活动,可以在课堂内集中进行,也可以分散到课外举办;形式上,可以让学生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在组织管理上,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容有诗词大会、征文比赛、文艺会演、故事大赛、专题演讲、辩论会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为语文写作积累素材,更能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水平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语文课当作活动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做好硬件上的准备,努力争取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密切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环境,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撑。综上所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抓起。语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应用创新思维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教师必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理念。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就一定能够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伟.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思维训练[J].内蒙古教育,2016(03).

[2]刘兴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语文学刊,2015(09).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6

1.知识为主,缺少感情.

在传统的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所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育.即教学的重心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是知识学习中的附属产品.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均未以一个完整的精神体参与其中,彼此难以产生积极的人际交流感悟.

2.管教为主,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知识的学习均是被动接收,教师从未刻意地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引导与激发,从而使学生普遍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3.教学缺乏多样性.

过去物理教师在备课时基本只是依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任务,未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多是照本宣科,依照教材顺序向学生教授知识,未能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便满足不同水准学生的不同需求.

4.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

对传统的物理中职课堂进行观察,教学中多数时间均用于诸如理解、记忆的低层次学习任务的完成,而用于诸如综合分析、思维开发等高层次学习任务的实践却极少.大部分教师在尝试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对学生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虽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亲近感,但若教师未能适时地创设一些具有内涵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就会让学生的思维趋于惰性,逐渐变成一个只会“听师由命”的“乖学生”,丧失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二、构建中职物理主体性课堂的策略

1.有效设计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自主开展知识探究.常见的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手段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借助学习任务同生活经验的矛盾进行情境创设.二是让学生处理与其已有知识相悖的问题.三是通过实践性教学创设情境.四是通过可引发学生好奇的现象创设情境.

2.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

学习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有着较强目的性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树立清晰、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自主投入其中.因此,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加以解释,然后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在社会生活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3.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有效的学习不应是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收,而应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构建得以开展和实施.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独有知识体系.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引路人的实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等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探究,自己只需在适当的时刻加以点拨.二是鼓励学生提问.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结语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题;课堂教学;交通拥堵;文明习惯

不得不指出,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对Word的文字编辑具有一定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迅速掌握Word文档中插入自选图形、艺术字的技巧,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益的主题课堂教学活动,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交通连着你我他”一课的教学内容,特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治理拥堵我参与”的主题课堂教学活动,借此帮助学生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自选图形、艺术字的技巧,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插入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方法。(2)掌握美化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方法。(3)掌握图形的组合、取消组合、旋转和调整叠放次序的操作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片段导入课题,精心设计主题活动“治理交通拥堵我参与”,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努力,学生把单一的自选图片组合成交通标志并插入艺术字,完成文明交通宣传标语的制作,既帮助学校解决了校门口拥堵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通过任务的完成,彰显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制作和欣赏水平。(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与创作能力,提高其信息处理加工能力。

1.4行为与创新

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制作交通标志;在交流平台上阐述自己的制作目的与意图,并接受其他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作品。借助这一主题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2课时安排

安排一个课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3.1教学重点

(1)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插入和美化。(2)自选图形的组合、取消组合、旋转和调整叠放次序。

3.2教学难点

(1)自选图形的组合和美化,突出标志作用。(2)制作交通标志和宣传标语。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通过调查和讨论,制定校门口上学、放学时段道路拥堵治理的总体目标。(2)精心创设情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3)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亲手操作,制作交通标志与宣传标语,在不断创新的操作中掌握相应的知识。

5课前准备

(1)完成校园周围各路口人流、车流调查表的设计与制作。(2)自主学习交通标志。(3)为学生提供制作素材。

6教学过程

该课的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7教学反思

7.1创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节课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治理交通拥堵我参与”主题活动,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笔者看来,教学情境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此点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7.2重应用,让知识回归生活

学生上学、放学时能切身感受到校门口道路拥堵问题,家长也感受到不安全,社会承受着巨大压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应用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设更多的生活应用情境,就能拓展知识在生活上的应用。

7.3注品德,让文明伴我终生

这一课例说明,信息技术课堂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1~2],如“爱护自己使用的计算机”“键盘、鼠标、凳子等使用完后放回原位”“不随意删除其他同学的文件”等。在本节课中,学生制作交通标志和宣传标语,一方面可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文明交通意识,确保安全文明出行。

参考文献

[1]吴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J].俪人:教师,2015(1):148.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8

【关键词】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主体性不足;成因;培育路径

在诸多英语教学模式当中,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为学界所推崇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鼓舞学生主动去了解更多的英语语言知识,强化学生自我提升英语能力的心理倾向,同时为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注入了动力。从教学的操作层面来说,翻转课堂即是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而就教学过程的实质而言,其彰显了教学活动的人文精神和民主关怀。在整个教学结构体系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是翻转教学模式的应然①。然而,在整个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不合作或配合不力,即主体性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能。因此,对主体性不足的现象加以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对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1.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1.1表现

如同教师素养存在差异一样,学生素养个体上也存有差异性。学生作为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愿直接影响到翻转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能。翻转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双向互动让学生历经知识的发生和演变,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而学生主体性不足必然会对互动教学效果形成制约与掣肘,其主要表现如下:

1)抵触现象

抵触现象,指的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师及其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对立。如果从呈现能量的大小来说,该现象可以分为强抵触和弱抵触两种。强抵触指的是学生的非理性对抗和冲突状态,弱抵触是教学中的隐性的和非对抗状态,学生对于老师教学任务的有意不配合不执行。其对教学的干扰力虽不比强抵触大,但它具有潜伏性和长期性。

2)冷漠现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对翻转教学活动的冷淡态度及对教学环节参与的不作为。学生在翻转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冷漠有别于弱抵触,这种不作为更多属于非有意,常见为学生对英语学科及其学科价值的认同感不高,教师及翻转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与融合不足。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其理念的影响力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学生的价值观在其影响下由单一型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倾向严重。

3)焦虑现象

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环节上的设计与创新,翻转课堂教学的这一模式对于学生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甚至是学习习惯带来的冲击和要求也更大。而焦虑情绪一旦成为二语习得中的惯常状态和心理素质,则会极大影响学习效率,影响翻转课堂的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相对而言,学习平台的多元与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得城市学生在听口能力表现上胜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读写技能上差距不大,甚至略强。而来自农村地区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转答疑环节往往就很少发言,表现的也更拘谨,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1.2成因

1)教师引导乏力:主体性不足的外在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要说学生不可能掌握已有的英语知识,英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且,学生自主获取到的英语知识不再是同一的认知产物,而是加入了个人经验的统合。而英语教师无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不同认知,缺乏对学生个体对于英语学科知识主观体验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科及翻转教学的反感与冷漠。其次,翻转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的环节设计对教师引导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优势智能,掌握其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的差别,从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有效解决每位学生的疑难困惑,促进其个性化发展。[1]这些转变既需要英语教师具备高超的业务水平,也需要优秀的引导能力,教师如果未能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尤其对于学生的“先学”环节加以引导与激励,学生自主性不足将难以避免。

2)学生素养欠缺:主体性不足的内在因素从翻转课堂的最初创意来看,结构和模式的翻转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考。其结果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2]如果没有较高素养的学生,就不可能有“翻转”教学结构中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和教学模式的真正变革。一方面,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相同班级的学生,英语知识层次可能完全不相同。由此,学生观看微视频之后的理解层次也可能不同。一旦有多科目或多知识点同时运用微视频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无法保障,学习兴趣的“保鲜度”便不会维持太久。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习惯养成。由于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以及性格气质等个体不同,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自主学习能力与参与意识较强,而有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觉性缺乏或不太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缺乏遇到挫折后勇敢面对的勇气。不可否认,这些习惯养成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主体性不足,进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2.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培育路径

2.1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对教学主体的引导

在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需要那些真正了解他们行为的教师的接纳与引导。英语教师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操作者,其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因素。虽然说翻转课堂中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限定、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社会角色规范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经历丰富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外显的行为互动中始终居于主导者的地位。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构件,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本体性知识。其二,实践性知识。其指的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其三,条件性知识。它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当具有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背景知识。教师全面的知识结构未必对课堂教学翻转起决定作用,也未必与学生二语习得构成正相关,但拥有扎实基本功和丰富知识的教师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

2.2实行分层教学,强化对教学主体差异的针对性

首先,学生的全面能力是分层的依据。如果要做到有效分层,分层时参考的依据,决不能仅仅只是成绩,而应该从学生的成绩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征,来对学生加以分层。其次,分层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能坚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磋商。要向学生阐明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估,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再次,分层的层次是流动性的。教师在某次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要强调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递进式的,过一段时间,要根据学生后期学习成绩、具体发展情况,可以递进或降层,教师应当承认学生是发展的。只有流动性的分层,才能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产生促进和激励作用。

2.3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可以说是搭建课堂教学体系的最主要的两个结构因子,翻转课堂教学相交于传统教学模式双方更加需要以对方的存在与配合为前提和基础。尤如社会结构体系的存在与发展,各组织间在结构内部既有竞争又要保持合作,适当竞争可以刺激组织保持活力,而相互合作才能够相互促进,为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可能。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基础。教师在翻转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传达,还要提升教学能力和更新知识体系,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和情感上的投入方能换回学生从内心对教师的认同和信任,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增加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的配合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和营造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相比于其他学科,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间互动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教学结构体系中,学生既是个体,个体之间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更是整个课堂生态中的有机组成。畅通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互助的氛围,是促进翻转英语课堂的保障。因此,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需要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课堂合作,健全英语翻转教学的合作学习机制。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4(11):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