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改革

智能网联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改革

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分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改革的背景,根据近期调研结果,提出了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为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改革

0前言

汽车制造业是“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汽车销量在连续数年快速增长后进入调整期。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由原来的装备制造大类调整到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代码也由“5607072”变为“500211”[1]。近年来,能源、互联、智能革命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领域加快融合,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已成为官产学研各界共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也需要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1调研情况

1.1企业调研分析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汽车机电维修工、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油漆工、服务顾问、销售、装配工/操作工、质检员、设备维护技术人员、二手车评估员等。被调研企业对未来1~3年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均提出了较大需求,需求量排在前列的岗位是汽车机电维修工和服务顾问,其次是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油漆工和二手车评估员,可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未来1~3年内总体需求较大,但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用人单位在选才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其次是专业知识,再次是操作技能,然后是外语水平和学校推荐,最后是工作实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被调研企业最希望学生掌握汽车电气设备构造知识,其次是汽车发动机系统的结构、汽车底盘的构造、新能源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汽车检测诊断设备的工作原理、车身构造等,再次是汽车综合性能的评价参数和影响因素、汽车专业常用英语术语、缩略语,最后是企业生产管理知识、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

1.2毕业生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选择了近几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目前,他们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汽车修理工、备件管理人员、售后服务、销售人员等,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毕业生对学校整体教学情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教学设备总体较为满意,没有出现非常不满意的情况,但出现了极少数不满意的情况。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考的各类证书对工作有帮助或者有一定帮助的占参加本次调研的较大多数,但汽车修理工专业类证书的调研反馈并不好。在专业基础课中,毕业生认为汽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职业入门等课程对于目前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专业核心课程重要性方面,毕业生认为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控系统原理及检修、车身修复技术等课程对于现工作有很大帮助。结合实际工作,毕业生建议增加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运行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岗位技能需求。

1.3同类院校调研分析

在院校调研中,本调研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省内设置有品牌特色专业、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等院校。这些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主要是汽车厂维修岗位、4S店机修岗位、4S店汽车销售及服务岗位,自主创业的人群也很普遍。其中,60%的院校有毕业生从事车辆性能检测与分析岗位,40%的院校有毕业生在主机厂生产岗位,20%的院校有毕业生成为了汽车相关企业管理人员,13.33%的院校有毕业生选择了汽车配件经营岗位,6.67%的院校有毕业生从事车辆事故现场勘查工作。

2专业建设与改革

2.1专业定位调整

通过调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调整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汽车构造拆装、日常维护保养、性能检测、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事故车损伤评估与修复等专业技术技能,能在汽车维修、检测、运输、售后服务等企业的汽车检修、装调、营销服务和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一定经营管理及职业技能拓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定位的核心岗位和拓展岗位如表1所示。

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2.1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思政育人的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要探索构建思政育人的课程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服务社会”等思政模块纳入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融入、结合到课堂教学、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教学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探索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政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3]。

2.2.2扩大建优“朋友圈”,强化校企合作育人

院校应优选合作企业,提升合作企业的品质和数量。院校一方面要提升已合作企业的合作内涵水平,实现“质”的突破;另一方面要丰富合作企业类型,尤其是要遴选主机厂类型的头部企业,将合作内容更好地覆盖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群,聚焦紧密合作企业,建好企业学院。企业学院应制订好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把握好专业建设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开发、专业调研、工学交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发挥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4]。

2.2.3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深化课证融通

院校应开展“1+x”证书试点,根据试点证书模块内容及等级要求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将证书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课证融通,形成证书的技能模块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同时利用证书试点工作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高本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3课程改革

2.3.1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服务社会”等思政教育元素纳入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整体设计和案例开发,核心课程更要打造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典范。

2.3.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院校要进一步理清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逻辑关系,根据调研企业的建议,实施“产教融合课程计划”,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优化课程标准[5],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建立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增加智能网联相关课程。

2.3.3对接“1+x”评价体系

院校应对接“1+x”证书模块内容及等级要求,将证书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与证书的技能考核标准无缝对接,提高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4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院校应采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利用“互联网+云存储+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充分利用建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借助现已普及的移动终端,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的目的。网络教学平台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状态,并相应地调整学习活动和进程,引导学生进行最适合自己的下一步学习内容和活动。教师也可以使用实时预测技术来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空白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

2.5师资队伍建设

院校可引进或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形成“双带头人”格局,共同推进专业的发展和建设。重点组建院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分年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骨干教师,通过派遣教师参加全国高水平的前沿技术培训、教学能力培训及国际交流,提升专业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国际视野[6]。同时,院校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通过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换岗实践,以及参加各种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院校可与主机厂、在后市场服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教师实践工作站,加大教师进企业实践力度,同时邀请企业每年派遣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担任校内兼职教师,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并培养技能大师,打造一支校企混编的双教师团队。

2.6实训基地建设

院校应优化校内实训室功能定位,打造“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及行业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院校应在现有的校外实习企业中选拔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合作稳定的优质企业申报“产教融合性企业”,争取政府财政资助,树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理念,主动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员工培训、毕业生优选等服务举措,让企业愿意接受学生识岗、习岗及顶岗实习。

3结语

我国正处于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能及时准确把握汽车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定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客户群),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打造素质过硬的双教师团队,加强与行业内企业的合作,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发展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汽修人才。

作者:张宇峰 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