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范例

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范文1

虽然我国家庭德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德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从而给未成年人的家庭德育带来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

1.1家长自身素质的缺乏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一些家长社会责任感淡化,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也功利化。很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观念有偏差,教育观念有误,重智育轻德育。由于受我国现在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才是关键,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才是家庭德育的主要弊端。

1.2家庭结构的因素

家庭规模日益缩小,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增高,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而处处加以保护,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坏习惯。家庭结构逐步趋于多元化。单亲和重组家庭增多,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家庭也日益增多,加之近些年离婚的家庭不断增多,有的极不负责任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使得孩子缺少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谈及。在关系破裂且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多情感不健全,情感荒漠化现象严重。贫困家庭由于经济原因,父母由于忙着赚钱养家糊口,以至于疏忽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从而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在这种家庭生活的未成年人很可能因为家庭成员间缺少情感交流,家庭氛围冷漠疏离,而逐渐形成自卑、冷漠、孤僻的性格,甚至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和过激的行为方式。

1.3家庭德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谈心,也疏于管理,他们与孩子之间除了督促学习,再无任何交流。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他们经常面对的是父母的呵斥、指责或者命令等很少有沟通。众所周知,阅读可以塑造人格,好的阅读内容甚至能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轨迹。在信息时代,未成年人更应该多读书,但调查显示并不是这样,有近20%的未成年人在平时和双休日几乎从不读书。而家长们对此并不十分关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各类试卷,并不重视阅读,有的是不清楚阅读方法,无法指导孩子阅读。过度保护型父母担心孩子受伤害,总是替孩子做事情,并且在许多方面对孩子过度纵容,使得孩子极少受挫折,心理素质不健全,缺乏自主探索精神。过度干涉型父母由于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消极方面和缺点,因此,总是站在高处对孩子进行说教。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的行为,而忘记了人和人之间本来就存在差距。他们看重结果,但是认识不到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孩子的挫折完全抱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如他们很少反思自己的行为,出现问题常常习惯归责于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或者以为自己“说”得不够多,久而久之陷入更深的误区。孩子在过度宠溺的环境中成长,极易养成撒谎、吸烟、打架、离家出走、物质依赖和游戏、网络迷恋等不良行为习惯。

1.4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

首先,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在传统社会里,孩子的未来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的过去就是孩子的未来。随着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交流更加顺畅,许多现代因素逐渐取代了传统因素,使得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在悄然改变。在现代社会,孩子可以通过网络、书本等各种媒介了解很多社会现象,对自身权益也形成了大概的认识,他们希望与父母平等交流。其次,孩子在社会化进程中,对成年人的影响增大。父母与孩子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存在差别。父母作为渐渐老去的一代人,他们对新理念、新知识以及许多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逐步退化,而相反的,孩子作为逐步成长的一代人,他们乐于接受各种新奇的变化。孩子用自己的观念、行为方式和知识经验等“反哺”成年人,正成为历史的必然。最后,在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中,亲子关系日渐疏离。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都在悄然改变,人际交往更加频繁,人们逐渐进入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父母为事业常年奔波,子女则常年学习,应付考试,表面上看家庭成员各司其职,但实际上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缺失。家庭成员虽住在同一屋檐下,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忙碌的生活节奏使他们无暇顾及他人感受,家庭关系越来越淡漠。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也会越多,包括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加强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一个家庭的道德修养和生活环境往往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的成型。家长应根据未成年人身体、心理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家庭德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优化教育方法,使家庭德育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2.1要全面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家庭德育的直接实施者,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履行职责的程度,直接影响、决定着孩子的素质。为了孩子能正常、健康的成长,每一位家长都要在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认真履行做家长的职责,而且要时不时地提问自己:我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多少?收效如何?我有没有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只有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2.2积极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的需求,更多需求是精神的抚慰,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在精神层面给未成年人心灵的安慰。父母应该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比如购置一些适合未成年心理特点的书刊杂志,闲暇的时候可以陪伴孩子阅读书刊,或者谈心、做家庭游戏等等,这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大有裨益。

2.3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有切身体会,所以都比较紧张孩子的未来,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造成这一现象有来自考试这根“指挥棒”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颇。家长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乃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不知不觉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而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往往会种下意想不到的结果,过分溺爱,迁就、纵容、包庇,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带来的往往是自私自利、唯人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家长应该客观理性的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针对其不当行为方式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调教,而非一味的纵容或一味的指责。

2.4尊重并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

家庭德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德育;青少年;道德修养;价值实现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曾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德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国家千秋万展的大事。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家庭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德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阵地,其作用是任何教育机构都不能比拟的。

1家庭德育在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极其体现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德育尤为重要,它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必要补充。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中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优势,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启蒙性

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之根。家庭早期的德育与影响对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科学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思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行为举止中得到启蒙。

1.2连续性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来自学校、社会等道德教育,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德育的教育是最具有连续性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人长期生活在家庭中,而家庭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形成的有效环境。家庭德育的连续性,不仅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3针对性

家庭德育是针对性教育,而学校德育是普遍性教育。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思想动向、性格特点等比较清楚。这就有助于在家庭德育中选择形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时机和教育内容。这种针对性有利于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实效。

1.4感染性

家庭的德育主要依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感染手段来实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可以通过对父母的行为、动作、为人处世等中恰如其分的理解其行为目的。在这种教育环境的感染下。青少年会无意识的继承父母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观。

2当前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存在的误区

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价值观影响极为重大。只有充分认识到家庭德育中的误区,遵守科学的家庭德育方法,才能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家庭德育,促进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

2.1重智育轻德育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劳动力越来越富足,竞争压力增大。很多父母片面的认为成绩是考核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学习成了青少年的第一要务,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成了家长的唯一追求。伴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在有些家长看来什么事情都可以为学习让步。以至于青少年时期形成任性、没有规矩、不讲礼貌、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等行为缺点,错过了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期。“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导致父母在青少年的道德育教育上出现致命的漏洞,以至青少年在做人的最基本的问题上栽大跟头。近年来,青少年因道德缺失而犯罪的情况屡见不鲜,不难发现这些犯罪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为青少年时期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

2.2重物质轻精神

如今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约束,想要什么都可以向父母索取,盲目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委屈,自己省吃俭用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高需求。青少年在这种生活的状况下会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他们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青少年不愿意去重视精神生活,更多的去关注物质的享受,不思进取,将我们的优良的传统“艰苦朴素”摒弃。为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当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的时候,有的青少年就会走上偷盗的犯罪道路,有些女学生甚至去援交来换取物质上的丰盈。青少年表现出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父母重视物质的给予忽略精神追求有很大的关系。

2.3重言传轻身教

教育孩子离不开言传身教。现在一些家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却仅仅停留在用言语去教导,对自己却没有任何约束力。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成天玩手机游戏;教育青少年要讲礼貌,自己却粗口不断…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清人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忽视身教的示范作用使孩子产生了不服的心理,使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导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问题会越来越多,甚至恶化亲子关系。

2.4重形式轻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部分年轻家长意识到德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常常是在孩子身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效果欠佳。由于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限制,又不重视德育方法的提升。他们德育培养的方式往往只是以说服教育、打骂等方式去教育青少年,却没有能力去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没有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1正确的教育导向原则

家庭德育中坚持教育导向原则,主要是要求父母要有一定的素食修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只有父母确定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使子女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只有父母对青少年实施积极地教育内容,才能对子女思想的成才产生强烈的作用;只有父母言行的成为子女的效法榜样,模范行动成为教育子女的表率,才能让孩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受到更巨大、更深远的影响。

3.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倡始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特点,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上,更要因人而异,要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3.3理性施爱的原则

爱是人类的情感,也是教育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父母的爱应该是理性的,在教育的过程要能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情感。[1]爱的泛滥就会变成溺爱,爱的苛刻就会成为专制。不管是哪种爱,在教育中要把握好度,对孩子品德行为不良的倾向进行理智分析。避免青少年形成不良行为习惯,防止面对青少年思想上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

3.4教育一致的原则

在家庭德育中,家庭成员在思想上的认识必须保持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否则就会徒劳而返。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中,家庭成员在态度、要求、内容和方法上达到一致,以便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如果教育要求不一致,就会使青少年是非难辨,还会让孩子养成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坏的作风。

4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他们思想上的“危险时期”。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得以实现,就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优化家庭德育的内容,更要注重优良家风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如果这一时期的家庭德育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青少年越轨行为和犯罪现象的发生。

4.1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改善道德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德育的重要手段,它从多角度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熏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1)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家庭德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德育环境核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互相敬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就会使青少年有深深的安全感,享受真正的幸福。正如卢梭所说:“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不良的道德就是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父母与青少年之间要建立民主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心灵、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理智的去爱孩子,将民主的观念贯穿在家庭德育中。这样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才能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和谐的作风,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大大增强家庭德育的成效。(2)营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家庭德育的必要条件。家庭德育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父母的道德素质修养高低就成为家庭德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2]家长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才能有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做出正确的指导,传导各种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好的引导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习型的家庭,父母与青少年之间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与青少年共同学习,提高各自的思想道德情操,会促使家庭德育收到极大的成效。

4.2优化家庭德育内容,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心变化最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要及时调整德育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德育教育。(1)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时期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思想意识也趋于稳定,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基本形成。父母要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贯穿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让他们懂得怎样做人,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对待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使青少年建立爱国家,爱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教他们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青少年确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使他们树立了人生的精神路标,使他们能在漫漫人生路上以高昂的志向、坚定的信念、愉悦的情感走完勤奋向上的人生。父母在青少年时期帮助他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也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甚至有些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父母要在言行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几方面的道德教育,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任务。要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父母也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自己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3挖掘优良家风价值,提高道德教育的水平

家风就是家庭文化的浸润与传承,它的核心就是家庭的价值观。[3]家风正就可以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挖掘良好的家风,努力去营造良好的家风,才能使青少年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上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优良的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化内容,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着丰富的滋养作用,可以更好的促进的德育教育的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天艳.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海涛.当代青少年家庭德育教育特点研究[J].科技信息,2010(03):138.

家庭德育范文3

关键词:家庭德育;教育效力;策略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北京大学考察的时候提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小学生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两大场所,无论是家庭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还是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现阶段大多数家长都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德育工作的开展实施完全依靠学校,极大程度上忽略了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如:很多因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被一群“神兽”气哭的家长不在少数,有些家长甚至直接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完事。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孩子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积极强化学校和家庭二者的教育互补性。我们要提高家庭德育教育的效力,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家长的导向作用,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做到“无缝连接”,避免在德育教育中出现“5+2=0”的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系统调查分析,找症结,理思路

以往,我们会依托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但是由于各个家庭情况不同,采取大而全的培训方式收效甚微,所以我们首先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我校低年级、中高年级、高年级的家长问卷、学生问卷双向分析,发现53%的学生校内校外两个样,个体、单亲、留守家庭的孩子因为在家缺乏家长管教,情况尤为严重,“护犊子”的家庭和平时不注重细节的家庭孩子坏习惯较多,而且随着学生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越大。我们按照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对双职工家庭、单职工家庭、个体户、单亲、留守儿童等情况的家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让家长转变观念,不要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家长认识到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该如何做。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提高家庭德育教育效力。如何分门别类地编制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课题。我们以小学生德育内容为主要教育内容,与家长密切合作,在学校方面的教学引导下,对家长积极开展了相应的家庭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习惯,建档立卡,通过家长会、家访活动了解情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建立有效机制,让学生监督家长的不良言行和习惯,对反映的情况通过家长信箱等方式转达,使家长也能逐渐改正不良习惯,促进家庭的和谐。以“大手拉小手”为主题,发挥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德育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同时监督家长的不良言行和习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孩子在校期间培养的良好习惯能促进家庭的和谐,以“生生互助”为主题,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以“家家联动”为主题,加强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把家庭德育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结合,达到“1+1>2”的效果。设立合理的跟踪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德育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纠错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进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家庭德育教育引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自出生到成年,有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时刻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受家长自身道德修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在有意和无意间、计划和无计划中、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产生影响,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模仿性最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源泉,家庭氛围的和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时刻关注他们到校后的情绪,对于情绪不高的学生及时询问,往往都是家长吵架、孩子挨训等原因引起的,我们会及时和家长联系,及时引导家长。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找老师谈心等方式了解情况,及时沟通家长,建议家长注意言行,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德育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就学生的德育问题与家长开展深入、全面的交流沟通,制订相应的德育引导计划,以实现家庭德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三、让一个孩子去影响一个家庭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但是在家庭中孩子往往是被动受教育的一方,话语权很少,并且家长的很多行为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影响,我们时常看到闯了红灯还非常“豪横”的往往是大人,孩子在遇到红绿灯时却能很好地遵守交规,而且我们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能听取老师的教导,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却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行为习惯反而不好了。所以为了让孩子良好的习惯去影响一个家庭,提高整个家庭的素质,我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家长存在的不良行为,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让学生针对各自家长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列改正计划表,张贴在家中显眼位置,将改进情况作为班级最美家庭评选的重要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反馈的结果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很多家长都能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我们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安全教育平台的作业,学期末,被评为班级最美家庭的孩子觉得特有面子,家长也感谢孩子对自己的帮助,这样不仅使家庭德育教育得到改善,同时也使社会更加和谐。当然,在让孩子监督家长的行为时,往往家长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对孩子施压,我们在家长培训中引导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家长明白和孩子一起成长,是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我们也会定期给家长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比如《傅雷家书》《曾国藩传》等,让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找到教育的方法,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中提高自身素质。

四、以学生为纽带,促进生生互助,家家联动

学生在校外,教师很难做到有效监管,为了防止在上下学时间段学生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因势利导,以街区为单位组成互助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以班级学生为纽带,家长之间也会逐渐熟悉起来,经常一起讨论育儿心得,逐步成为好朋友,我们充分利用家家联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兴趣,还增进亲子关系,通过家庭小聚会、郊游等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等能力。有几位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能够放下手机,接受更多的劳动教育,在郊区租赁一块菜地,每到周末会带领几家孩子参加劳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随着参与的人逐渐增多,逐步发展为班级的劳动基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之,在学生德育教育上教师、家长和社会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优化德育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诸方的努力,孩子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实施方案(试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家庭德育范文4

1、生存教育

生命关怀是指“充分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和完善,并由此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在言谈举止中,家长要有意无意的渗透生存教育。家长要利用空余时间常带子女去大自然、动物园等地,让子女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生活的美好,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生存教育不仅要培养生命意识,也要培养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家庭生活的始终,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适应环境、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做家务等的劳动能力。家长要时常鼓励子女买菜做饭,督促他们进行家务劳动。

2、理想教育

“忠于崇高的理想,是个人发展道德的顶峰。”理想是人们前进的指路明灯和动力源泉。当今社会浮躁复杂、物欲横流,很多独生子女理想缺失,或是迷失自我、人云亦云,不能树立贴切自己的理想。家庭德育要重视理想教育,家长要从小引导子女树立崇高的理想,个人的梦想要与国家的梦想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子女为之拼搏奋斗。父母要引导子女把目标具体化,以此来指导规范孩子的行为,以实现其理想。家长要鼓励子女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繁荣联系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关怀教育

尼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怀是一种品格的力量,是美好道德的体现,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基础。现如今很多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溺爱等原因,造就了他们自私自利、淡漠无理、不合群等缺点。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环境,培养一种博爱精神,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关怀教育要融入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家长要时常鼓励子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会奉献和感恩,去感受和创造生活的真善美。

二、基本对策

1、树立家庭德育意识,注重对家长的教育

树立家庭德育意识,要从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着手。当前很多家长的家庭德育意识淡薄,认为德育并不重要,是学校的任务,他们注重的是孩子的智育。家长对德育的问题存在片面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施。人不是生来就会当家长的,这就需要一个平台——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专业科学的培训。家长学校不仅可以传授给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此外,还可以设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交流中介,定期进行讲座和报告,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等。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让家长意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强化家庭德育的观念,从而提高家庭德育的水平。

2、借鉴古今中外家庭德育经验,关注孩子个性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德育,研究成果颇丰,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袁氏世范》中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教子在幼,及早施教,保证儿童尚处于“白纸”状态时,就传授给他们立身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颜氏家训》中在家庭德育的方式上主张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榜样。近代曾国潘在家庭德育方面,回归原始儒学,把传统伦理道德付诸德育实践。日本家庭十分重视孩子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力。美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出资开办“双亲学校”,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国外家庭德育先进的地方,我们要加以学习应用。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家长在借鉴古今中外的德育经验时,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大流,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家长要关注孩子真正的想法,因势利导,要经常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的特色,发展孩子的个性。

3、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优化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范文5

诚然,在我们的周围成功的家庭教育很多,但也不乏“伤仲永”的失败例子。也有不少任性娇气的“小公主”和自我霸道的“小皇帝”。更有甚者,会出现李某某这样的极端例子。我们昆山市的中小学每年都有一项“万名教师大家访”的活动。笔者作为一名教师,也多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通过走访学生家庭,实地查看,和家长的交流。发现现在的中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些瑕疵,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归纳下来,有这几点:

1.从家庭教育执行的主体来看,存在缺位现象。家庭教育的主体毫无疑问是父母,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笔者任教班级的一个学生,一直表现很好,有段时间突然性情大变,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变得消沉低落,成绩也直线下降,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父母刚刚离异,和奶奶在一起生活。还有几位学生因父母忙于生意或工作,常常不能和孩子在一起,造成平时的交流很少。孩子的教育也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无论是离异家庭还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无形中就不存在什么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心理和精神上缺乏温暖,渴望关爱。形成孤僻,任性,反叛的性格,在学校很难和同学老师沟通,经常做出些不合常规的叛逆之事易以起别人关注。久而久之,甚至对社会充满憎恨。

2.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偏重于功利化,忽视人文培养。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个有利位置,再加上应试化的教育导向,家长们都比较注重孩子的智育培养。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不少家长目标很明确,就是考一个好的学校。这种价值导向下,忽视了孩子其他兴趣,也没有正确考虑孩子的能力。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最后就是逆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还严重忽视了“人”的培养,精神上严重缺“钙”。在家访中经常发现一些在学校看似品学兼优的同学,在家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自私,任性,生活能力极差,对长辈不尊重,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

3.在家庭教育采用的方式上,不够科学化。不少家长由于受拘于自身教育水平限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粗暴。调查发现,有些家长受功利化影响,忽视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越俎代庖,自作主张给孩子规划未来。并为实现此目标,多采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来加以督促实行。封建家长式作风,命令主义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大行其道。孩子稍有不从,就是严厉镇压,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和引导。家访中,还对老师自鸣得意“:管他,是为了他好”“,棍棒出孝子”。

4.在教育整个系统中,缺乏与其他子系统教育的衔接和配合。众所周知,国民的教育系统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必须做到三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调查发现,目前的家庭教育缺乏与其他两者的衔接和配合。很多家长特别在孩子进入学校后,认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已经完结。孩子的教育都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不少家长见到老师就说“:孩子拜托给你们了,我讲的话他们也不听”。平时也不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老师告知孩子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家配合解决,也消极对待。即使教育,也是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沟通。而对当前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家长也缺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甚至误导孩子。笔者在一次班会活动中,针对当前有些老人自己摔倒后,好心人帮他扶起后,反而遭到诬陷这种现象展开一个讨论:假使我们碰到种情况,到底扶不扶。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扶,理由是爸妈说的。还有家长对社会组织的一些公益活动,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更多的是教育孩子如何明哲保身。

二、在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解决以上问题,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

应该看到,在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家庭中家庭教育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实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长大后成为一个与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广大家长必须思考的问题。不光有想法,更要有行动。但良好的实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只有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和特点,才能结合自家实际,因材施教。

1.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先前性的特点

从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来看,首先是家庭孕育了生命,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则当之无愧地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也决定了家庭教育最具先前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要经历三年的发育过程才能步入学龄前期,而语言表达、生活习惯、基本动作等等多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也多是这一时期逐步形成的。2)家庭教育具有延绵性的特点家庭始终是一个人温暖的港湾,孩子从出生开始,生活在家庭之间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之中对子女造成影响。正是父母对子女这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甚至会“传”给下一代。3)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权威。在家庭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具有独特的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不管是在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子女都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关系;也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约束作用。对于父母的教育,作子女的多会接受和服从,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地利用这一点,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4)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由于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对于子女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最清楚不过,稍有变化就会查觉。因此,家长可以从子女的言行举止当中透视他们心理的变化,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在学校当中,我们一般的中学教师总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多属群体教育,即便是有时对孩子进行单独教育,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孩子,很容易顾此失彼。

2.齐心合力,多方参与,共同搞好家庭教育。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搞好家庭教育,事关家国大事。笔者认为,必须运用系统的观念,跳出家庭的圈子,从教育这个大系统去通盘考虑,多方协作和配合,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实施家庭教育的基本单位(家庭)的执行主体——家长必须承担搞好家庭教育的义务。为了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家长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孩子的心理想法,加以教育引导。而不是以一副传统的封建大家长的身份,把一些过时的,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特别是面对当今社会一些消极的负面现象时,更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鼓励孩子以积极主动地态势勇于同这些现象作斗争,为塑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做努力。当然,在言教的同时,更要注重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有些家长说一套,做一套,自己都做不好,何谈去正确教育孩子。其次,作为学校教育这个外系统,也要积极主动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或受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影响,而对家庭教育有不当之处。学校在搞好自身对孩子教育的义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家校之间的联系,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比如可以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召开家长会的形式,邀请专家或优秀学生家长作报告,对广大家长加以培训和引导,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也可以通过家访,家校通,QQ群,威信等多种方式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就学生教育的具体话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解决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最后,作为社会教育的主体——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要充分发挥对家庭教育的引领和指向作用。

家庭德育范文6

[关键词]家庭德育;青少年

家庭教育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包含有“德”的养成和“才”的提升两个关键因素。家庭德育对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内容、方式存在一定的教育桎梏。而现代化的家庭德育则面临着多元化、多样性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诸多挑战。

1家庭德育概述

1.1家庭德育的概念。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它既是生活技能的启蒙教育,又是“人之初”德性的启蒙教育。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德育以家庭环境为施教场域,以父母、长辈及家庭其他年长者为施教主体,由他们通过有意识的道德教育或无意识的行为影响,对年幼者施于一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人生信念方面教育和引导的活动。积极的家庭德育不仅停留于教会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道德意识或道德行为的表面,还要通过德育深入挖掘受教育者自我德育的潜力。同时,积极的家庭德育也不仅局限于长辈对年幼者单向性的教育影响,还应在双方道德理念的交流与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完善。

1.2家庭德育的特点。1.2.1全程性。青少年从一出生便生活且成长于相应的家庭环境中,即使有家庭环境更换的情况,家庭德育也持续发挥着影响力。家庭是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开来的。它即代表一个固定的供我们生活居住的实体地方,也代表着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情感及道德联系与寄托的场域。相较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全程性尤为明显,它根深蒂固于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环节。1.2.2双向性。当代积极的家庭德育已经在由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的单向教育影响向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双向作用型转变。家庭德育不再隶属于“家长制”,也不再延续“一言堂”的教育弊端。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全员参与的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反馈的教育活动,由父母长辈施于的德育不一定就完全符合青少年实际。相反,经由青少年不断认知、实践、反思得来的道德思想不一定就不具有建设性意义。1.2.3潜默性。家庭德育在密切持久的温馨家庭氛围和点点滴滴家庭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言行。家庭德育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家庭生活中随处便是德育的课堂。家庭德育中、教育者无意识的行为对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无意识行为诠释着家长“身正”的作风、“榜样”的力量。它比有意识的言语和行为更能潜移默化地激发青少年主动的模仿行为。1.2.4针对性。父母长辈通过与青少年的日常相处,能掌握其真实的思想动态及举止言谈。而有针对性地采用表扬或批评的方式,能帮助青少年甄别生活中的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从而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德育,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事说教的教育方式,将不良道德习惯的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有效实现了防微杜渐的教育效果。

1.3家庭德育的内容。1.3.1优良的家训家风。青少年自出生之日便处于某种特定的道德文化和精神感染之中,家训家风持续熏陶并感染着每一代家族成员,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道德基因。优良的家风家训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家庭德育的育人精髓,其所具有的传承性、深入性、终身性特点,所承载的高尚品行、文明举止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家庭成员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1.3.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家庭德育素材,是家庭德育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富含的“仁”“义”“礼”“智”“信”哲理讲述了基本的伦理道德,无不教育青少年如何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何修身、齐家,如何与人、自然及社会和谐相处的道理。1.3.3公民道德规范。家庭德育即要以中华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向的道德伦理,也要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做良好公民。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应恪守的行为准则。现代社会多元化道德标准为家庭德育注入了新的养分,但公民道德规范是家庭德育内容的基本遵循,在引导青少年感受社会真善美、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3.4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竞争压力日渐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应摒弃以学分成绩论好坏、以才艺长短这类片面的、不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评判标准,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将培育健全心理的内容和方法作为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父母通过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作用,帮助青少年塑造积极人格,培养青少年积极对待生活困难与挫折的情感体验,激发青少年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2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正向及负向影响

2.1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正向引导。2.1.1家庭德育的高度重视。现代的家长愈来愈明确“家长是孩子终生的教师”“生活既是课堂”的家教意识,也逐渐认识到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及家长道德榜样行为对子女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影响的终身性。现代家长积极为青少年的家庭德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更新教育方法,加大家庭德育的经济投入,旨在以身作则正向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2.1.2传统文化的道德崇尚。追本溯源,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勠力践行的修身、养性、导行的典范古训是中华每一户家庭都应当引以为准则的道德标尺。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作为子女的道德通识,从子女幼儿时期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将经典导入家庭德育中。青少年经由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家庭德育的洗礼,能充分感受到传统道德礼仪的厚重及其现实存在的意义,能深刻认识到先做人再做事的蕴意所在。2.1.3家庭德育的实践养成。养成教育关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必须渗透到家庭德育中去。生活实践促使青少年意识的外显及习惯的内化,因此,生活实践便关乎着青少年道德习惯的养成。如今,我国各家庭也逐渐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生活实践的强化,激发子女积极情感的体验,引导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2.2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负向示范。2.2.1重养轻教。我国大部分家庭的家庭德育存有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需要外出务工以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和基本教育支出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家庭直接造成了家庭德育中教育主体的缺位。另一种是由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或多或少缺乏完整家庭给予的温暖,也相应缺乏完整家庭能赋予的家庭德育。被动的客观现实及主体的德育认知共同造成了大部分家庭对家庭德育采取“重养轻教”的消极不作为态度。2.2.2重智轻德。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部分家长紧紧跟随以分数定优异、看能力的指挥棒,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培育对子女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忽视了真正让青少年终身受益的却是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类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家庭德育以引导子女成人为基础目标,以培育子女成才为理想目标。部分家长却认为育人成人与育人成才是相悖的命题。在两者举棋不定中,他们更多倾向于成才的育人抉择。重智轻德的培育方式徒增了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成长压力。2.2.3重言轻行。说理教育是家庭普遍采用的、最方便的家庭德育方式。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产生即时的影响力。家长们常常忽视将说教落实于自身行为以对子女产生的“榜样”作用,甚至在生活中以不同的道德践行标准规范自身、约束子女。家庭德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脱离生活实际的说理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将道德伦理内化为行为习惯。仅限于言传的家庭德育必然造成当今大部分青少年知行不一、言行脱节的现象。

3强化家庭德育正向作用规避负向影响有效途径

3.1重视青少年德育问题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家庭德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始终。培育身心健全、全面成才的青少年,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能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能有效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能有效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到家庭德育的各个环节中来。家长需充分了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下,树立青少年在家庭中的主人翁地位,鼓励青少年敢于讲真话、敢于表露真性情,让青少年享受家庭德育的过程。家庭文化环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家庭文化环境的塑造需要家长身体力行的将家庭德育内容落实到现实生活,切实将“知”与“行”相结合,为青少年树立模范榜样。

3.2提升家长德育素养拓展家庭德育内容。家长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是对青少年产生“行之为范”教育作用的前提。因此,家长应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将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创新结合。家长还应熟练掌握德育能力,包括与子女沟通的能力、耐心引导子女行为的能力、适时施教的能力、灵活调整德育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掌握家庭德育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德育重在表率。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行为教育是最为有效的德育方式。家长务必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将道德理论具体为行为习惯。家庭德育的内容也应不断充实、丰富。优良的家训家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公民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当是每一个家庭用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长才的基本内容。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还应当根据青少年阶段性特征选择相应的德育内容。

3.3尊重青少年主体意识激发其自我德育潜力。传统的家庭礼教难免会给人们留下权威、强制、命令、服从等类似刻板的印象。在倡导开放、民主的时代,过于严苛的家庭德育会给青少年造成压迫感,从而适得其反地刺激他们产生逆向、叛逆行为。良性的家庭德育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参与互动、交流开放的基础上的,家长还需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还表现在民主的德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激发青少年自我德育的能力与潜力,这也是促进家庭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参与道德生活实践,适时为他们创设道德体验、情感体验的生活场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道德问题、体验道德内涵、升华道德情感、内化道德意识。

3.4积极创建家庭-学校-社会德育联动机制。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强化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正向作用,需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通力合作之力。首先,建立紧密的家校合作模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各级学校应给与家庭德育工作的支持。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定期联系,以便于双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此外,家长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与青少年共同体验实践活动。其次,家庭德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净化德育环境,以传统道德文化、红色爱国精神、优秀道德楷模等社会正能量覆盖于网络文化,能够为家庭德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联合发力。社会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当地学校教育,提供应用于青少年德育的配套服务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德育的专项经费或资源。

参考文献

[1]周先进.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5(6):149.

家庭德育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家庭德育;困境;策略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越来越高,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展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工作面临新情况,家长如何有效引导未成年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如何促进家庭和谐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提出应对新困境的可行性对策和策略。旨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自身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思想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时代我国开展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新困境

(一)德育环境有待优化

1.社会经济模式对传统型家庭的冲击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市场经济模式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冲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实生活中以享乐主义为代表的新消费理念开始盛行,同时,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传统型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德育环境、内容、方式等对家长来说还不能完全接受和吸收,心理准备不充分,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经济模式带来的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环境的新变化。

2.新媒体时代对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负面效应

新媒体不同于书籍、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它是以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即时通讯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2]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下未成年人群体更容易接受社会不良信息的诱导,阻碍身心健康,侵害价值观念,产生未成年人早熟、早恋等不健康的成长现象,甚至导致犯罪,这些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手机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哪个群体都离不开手机,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使用缺乏正确引导,容易深陷于虚拟网络中,例如沉迷游戏、直播等现象,这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交流,沟通也是难上加难,“代沟”越来越大,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

(二)内容与方式有待改善

1.家长德育内容不全面

传统家庭德育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忽视了未成年人在婚恋、性道德、就业观、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学习西方开放的恋爱观,早恋、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加之,中国对“性”避而不谈的典型中国家长思想也成为我国未成年人接受性教育的桎梏。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只注重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和教育,忽视了包括劳动教育、创业就业等各方面的道德教育内容,完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学习工具”。这些意味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内容需要进一步更新。

2.家长德育方式不当

家长在德育方式方法上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是指父母主张采取打骂等极端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这种教育方式极易给孩子的身心产生伤害;溺爱型是指父母主张采取包庇的方法,孩子做错了事情经常以其年纪小为由,不责备,也不会指出错误,这种过度的溺爱会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未来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放任型是指家长常常以工作太忙为由,对孩子不管不顾,扔给家中老人或者送去托管学校等,任其自行发展。综上,家长不恰当的德育方式方法是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未成年人自身问题突出

1.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较差

当今社会,由于家长的保护与溺爱、学业的巨大压力、心理健康的忽视等问题,使一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较差,自身承受能力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轻生等问题,这是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遭受网络暴力、校园暴力,学业压力大不堪重负,父母、教师教育方式不当等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充分反映出当今我国儿童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差,也反映了我国当下家庭德育的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2.未成年人价值观混乱现象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建设迫在眉睫,社会物质的丰富也会引起了未成年人价值观混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理念也开始盛行。尤其是当下各类直播平台、短视频等APP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深陷“网红”世界无法自拔。加之,当下网络直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更有未成年人涉足网络直播,乱象频出。这些未成年人群体多是疏于父母的管教,早早放弃学业,想要依靠直播走红赚钱,充分反映了当下一些家庭对于未成年人子女德育的疏忽甚至是缺失。

二、新时代我国开展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1.优化家庭环境:形成良好家风与家教

优化家庭德育环境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一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家长要制定正确、合理的家庭规范约束未成年子女的言行。二是要体现与时俱进。要将传统家规与时代背景相结合,顺应时展,将德育重点放在科学教育、民主平等、心理健康等方面。三是树立模范家庭楷模,通过社会上定期开展的评选活动,以良好的家教、家风、家训、家规作为评定标准,选出“文明家庭”代表,给予一定奖励,扩大宣传,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2.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家庭德育工作建设

优化社会环境要加强家庭德育工作建设。一是要完善家庭德育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建设。增加专家队伍的数量,扩大引导范围。二是加大政府财力投入与相关政策指导。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资金的投入,要组建专业科研团队完成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刊物、家长学校教材,政策指导文件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真正指导家长在实践之中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正确、规范的德育教育。

(二)提高家长德育素养

1.提高家长思想道德素养

首先,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具有重要影响,家长是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时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注意生活细节,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忽视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要给孩子传达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2.提升家长教育心理素质

父母应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明确自身作为父母的角色定位,情绪会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态度。有矛盾出现,父母应及时与子女沟通,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冷静,少一些指责、埋怨和冲动。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犯错,就会暴怒,对子女打骂。近年来,媒体曝光多起孩子受不了父母的严格管制,导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情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注意情绪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发展家庭德育内容

1.坚持全面发展原则

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内容要实现全面发展。一是要把中国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引领未成年人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二是要把体现新时代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要求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纳入到家庭教育内容体系中。例如,加入保护生态环境,勤政廉洁等内容的德育;四是要认识和遵循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性,合理、正确、科学选择家庭德育内容。例如,针对未成年人要多开展安全教育、科学教育等内容。

2.问题导向与规律性结合

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全面总结和归纳古今中外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和学习,以新时代对未成年人成人成才的具体要求作为基础,全面创新未成年人家庭德育模式;其次,要把握规律性,科学合理地制定未成年人的家庭德育方案,遵循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规律性。最后,要坚持继承与发展。把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与新时代家庭教育模式相结合,要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家庭教育中优秀理念,并结合新时代家庭德育的资源与目标,构建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理念。

(四)创新家庭德育模式

1.家、校、社三方联动模式

家、校、社三方联动,才会促使未成年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长对子女开展家庭德育的责任,例如,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电话、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德育对未成年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家长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传授家长科学合理的实践技巧。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对未成年人德育建设的积极作用。未成年人除了家庭和学校,早晚会走入社会,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对未成年人思想品质的塑造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增加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意志,磨练心智,为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互联网+”家庭德育新模式

一是建立“互联网+”学习型家庭。依托互联网工具,包括微信、APP等开展家长和孩子的新沟通、新学习,建立“互联网+”新学习模式。通过网路工具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共同学习进步的家风,打造新时代学习型家庭。二是创设“互联网+”家校合作模式。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单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家校合作更应依托新媒体。如交流微信群、信息共享群,公开课等,此外,建设网络家长学校。学校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要大力拓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德育共享学习服务网络平台。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我国可以形成德育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发展的新时代家校合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困境,应从德育的环境、内容、方式以及家长自身的视角出发,提出应对新问题的有效对策和策略,推动新时代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2.

家庭德育范文8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