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部分,它会对青少年成长发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笔者尝试通过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充实家庭德育内容、激发自我德育主体潜能、建立德育联动机制的途径强化家庭德育正向作用,规避其负向影响。

[关键词]家庭德育;青少年

家庭教育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包含有“德”的养成和“才”的提升两个关键因素。家庭德育对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内容、方式存在一定的教育桎梏。而现代化的家庭德育则面临着多元化、多样性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诸多挑战。

1家庭德育概述

1.1家庭德育的概念。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它既是生活技能的启蒙教育,又是“人之初”德性的启蒙教育。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德育以家庭环境为施教场域,以父母、长辈及家庭其他年长者为施教主体,由他们通过有意识的道德教育或无意识的行为影响,对年幼者施于一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人生信念方面教育和引导的活动。积极的家庭德育不仅停留于教会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道德意识或道德行为的表面,还要通过德育深入挖掘受教育者自我德育的潜力。同时,积极的家庭德育也不仅局限于长辈对年幼者单向性的教育影响,还应在双方道德理念的交流与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完善。

1.2家庭德育的特点。1.2.1全程性。青少年从一出生便生活且成长于相应的家庭环境中,即使有家庭环境更换的情况,家庭德育也持续发挥着影响力。家庭是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开来的。它即代表一个固定的供我们生活居住的实体地方,也代表着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情感及道德联系与寄托的场域。相较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全程性尤为明显,它根深蒂固于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环节。1.2.2双向性。当代积极的家庭德育已经在由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的单向教育影响向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双向作用型转变。家庭德育不再隶属于“家长制”,也不再延续“一言堂”的教育弊端。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全员参与的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反馈的教育活动,由父母长辈施于的德育不一定就完全符合青少年实际。相反,经由青少年不断认知、实践、反思得来的道德思想不一定就不具有建设性意义。1.2.3潜默性。家庭德育在密切持久的温馨家庭氛围和点点滴滴家庭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言行。家庭德育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家庭生活中随处便是德育的课堂。家庭德育中、教育者无意识的行为对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无意识行为诠释着家长“身正”的作风、“榜样”的力量。它比有意识的言语和行为更能潜移默化地激发青少年主动的模仿行为。1.2.4针对性。父母长辈通过与青少年的日常相处,能掌握其真实的思想动态及举止言谈。而有针对性地采用表扬或批评的方式,能帮助青少年甄别生活中的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从而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德育,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事说教的教育方式,将不良道德习惯的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有效实现了防微杜渐的教育效果。

1.3家庭德育的内容。1.3.1优良的家训家风。青少年自出生之日便处于某种特定的道德文化和精神感染之中,家训家风持续熏陶并感染着每一代家族成员,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道德基因。优良的家风家训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家庭德育的育人精髓,其所具有的传承性、深入性、终身性特点,所承载的高尚品行、文明举止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家庭成员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1.3.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家庭德育素材,是家庭德育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富含的“仁”“义”“礼”“智”“信”哲理讲述了基本的伦理道德,无不教育青少年如何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何修身、齐家,如何与人、自然及社会和谐相处的道理。1.3.3公民道德规范。家庭德育即要以中华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向的道德伦理,也要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做良好公民。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应恪守的行为准则。现代社会多元化道德标准为家庭德育注入了新的养分,但公民道德规范是家庭德育内容的基本遵循,在引导青少年感受社会真善美、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3.4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竞争压力日渐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应摒弃以学分成绩论好坏、以才艺长短这类片面的、不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评判标准,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将培育健全心理的内容和方法作为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父母通过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作用,帮助青少年塑造积极人格,培养青少年积极对待生活困难与挫折的情感体验,激发青少年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2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正向及负向影响

2.1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正向引导。2.1.1家庭德育的高度重视。现代的家长愈来愈明确“家长是孩子终生的教师”“生活既是课堂”的家教意识,也逐渐认识到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及家长道德榜样行为对子女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影响的终身性。现代家长积极为青少年的家庭德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更新教育方法,加大家庭德育的经济投入,旨在以身作则正向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2.1.2传统文化的道德崇尚。追本溯源,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勠力践行的修身、养性、导行的典范古训是中华每一户家庭都应当引以为准则的道德标尺。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作为子女的道德通识,从子女幼儿时期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将经典导入家庭德育中。青少年经由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家庭德育的洗礼,能充分感受到传统道德礼仪的厚重及其现实存在的意义,能深刻认识到先做人再做事的蕴意所在。2.1.3家庭德育的实践养成。养成教育关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必须渗透到家庭德育中去。生活实践促使青少年意识的外显及习惯的内化,因此,生活实践便关乎着青少年道德习惯的养成。如今,我国各家庭也逐渐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生活实践的强化,激发子女积极情感的体验,引导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2.2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负向示范。2.2.1重养轻教。我国大部分家庭的家庭德育存有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需要外出务工以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和基本教育支出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家庭直接造成了家庭德育中教育主体的缺位。另一种是由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或多或少缺乏完整家庭给予的温暖,也相应缺乏完整家庭能赋予的家庭德育。被动的客观现实及主体的德育认知共同造成了大部分家庭对家庭德育采取“重养轻教”的消极不作为态度。2.2.2重智轻德。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部分家长紧紧跟随以分数定优异、看能力的指挥棒,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培育对子女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忽视了真正让青少年终身受益的却是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类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家庭德育以引导子女成人为基础目标,以培育子女成才为理想目标。部分家长却认为育人成人与育人成才是相悖的命题。在两者举棋不定中,他们更多倾向于成才的育人抉择。重智轻德的培育方式徒增了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成长压力。2.2.3重言轻行。说理教育是家庭普遍采用的、最方便的家庭德育方式。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产生即时的影响力。家长们常常忽视将说教落实于自身行为以对子女产生的“榜样”作用,甚至在生活中以不同的道德践行标准规范自身、约束子女。家庭德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脱离生活实际的说理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将道德伦理内化为行为习惯。仅限于言传的家庭德育必然造成当今大部分青少年知行不一、言行脱节的现象。

3强化家庭德育正向作用规避负向影响有效途径

3.1重视青少年德育问题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家庭德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始终。培育身心健全、全面成才的青少年,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能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能有效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能有效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到家庭德育的各个环节中来。家长需充分了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下,树立青少年在家庭中的主人翁地位,鼓励青少年敢于讲真话、敢于表露真性情,让青少年享受家庭德育的过程。家庭文化环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家庭文化环境的塑造需要家长身体力行的将家庭德育内容落实到现实生活,切实将“知”与“行”相结合,为青少年树立模范榜样。

3.2提升家长德育素养拓展家庭德育内容。家长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是对青少年产生“行之为范”教育作用的前提。因此,家长应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将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创新结合。家长还应熟练掌握德育能力,包括与子女沟通的能力、耐心引导子女行为的能力、适时施教的能力、灵活调整德育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掌握家庭德育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德育重在表率。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行为教育是最为有效的德育方式。家长务必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将道德理论具体为行为习惯。家庭德育的内容也应不断充实、丰富。优良的家训家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公民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当是每一个家庭用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长才的基本内容。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还应当根据青少年阶段性特征选择相应的德育内容。

3.3尊重青少年主体意识激发其自我德育潜力。传统的家庭礼教难免会给人们留下权威、强制、命令、服从等类似刻板的印象。在倡导开放、民主的时代,过于严苛的家庭德育会给青少年造成压迫感,从而适得其反地刺激他们产生逆向、叛逆行为。良性的家庭德育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参与互动、交流开放的基础上的,家长还需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还表现在民主的德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激发青少年自我德育的能力与潜力,这也是促进家庭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参与道德生活实践,适时为他们创设道德体验、情感体验的生活场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道德问题、体验道德内涵、升华道德情感、内化道德意识。

3.4积极创建家庭-学校-社会德育联动机制。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强化家庭德育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正向作用,需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通力合作之力。首先,建立紧密的家校合作模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各级学校应给与家庭德育工作的支持。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定期联系,以便于双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此外,家长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与青少年共同体验实践活动。其次,家庭德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净化德育环境,以传统道德文化、红色爱国精神、优秀道德楷模等社会正能量覆盖于网络文化,能够为家庭德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联合发力。社会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当地学校教育,提供应用于青少年德育的配套服务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德育的专项经费或资源。

参考文献

[1]周先进.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5(6):1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基-[2015]10号,2015-10-16.

作者:陈茂礼 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