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险管理范例

家庭保险管理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1

大力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3年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加大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逐步完善农业风险的保险保障机制。目前,家庭农场的风险管理需求较大,但现有的农业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其实际损失补偿要求。本文以珠三角为例,在深入分析家庭农场风险保障需求的基础上,剖析当前农业保险在政策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家庭农场风险管理需求,完善我国农业保险补偿模式,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家庭农场;风险管理;农业保险;补偿模式

广东省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频发,如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并且农业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农业保险补偿模式存在的缺陷影响着广东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以下以珠三角家庭农场为例,通过分析农业保险补偿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以优化广东农业保险补偿模式。

一、珠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管理需求分析

(一)珠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家庭农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三:第一,珠三角地区抓住市场机遇,初步形成了一批以水稻、商品猪、鱼养殖、鲜花种植和休闲观光等为特色的家庭农场,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区域种植和养殖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二,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正努力向现代化发展;第三,政府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实施各项补贴政策,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二)珠三角地区家庭农场的风险管理需求分析

在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下,农民的收成增多,但因其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使农业风险由分散转变为集聚。珠三角地区的家庭农场常见的风险类型有以下几种。

1.自然灾害风险。

珠三角地区位于台风登陆的重要通道上,台风暴雨较频繁,易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受灾或损毁农场设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12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5%。珠三角农业因为气候土壤条件好,其农业收成较好。但在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下的灾害降临会使农民蒙受较大损失。

2.经营风险。

农民面临的经营风险大致如下:一是信息不对称风险。农民对市场信息缺乏,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2010年,生姜、白菜等价格提升,珠三角地区的农民争相种植,市场供过于求,农产品滞销,加之北方的生姜、白菜市场与南方市场竞争,导致价格走低,当年收入比预计减少约40%。农民对市场信息滞后与不全导致其面临较大风险。二是资金风险。家庭农场除了有负责种植养殖生产的农民以外,还需有一定管理和决策能力的生产经营者和相应的配套设施。若家庭农场只参与生产,其净利润较低甚至亏本。当家庭农场形成产业链时,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并用现代化农业理念和技术更好地经营家庭农场。农民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甚至无法收回资金。

二、珠三角地区家庭农场的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分析

相对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却相对滞后,仍存在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农民保险意识程度和参保积极性不同等问题。据统计:1993年广东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45亿元。然而从1994年起,广东省财政部门停止了代办模式,农业保险由保险公司独家经营。2003年尽管广东省保监部门为推广农业险付出努力,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有887万元。2007年,珠三角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渐推进,确定了广州、佛山等9市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市。2011年,广东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9亿元,但同年的财产险保费收入为370.97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较低。但近年来广东农业保险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其种类、补贴收入不断提高。在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比率高达80%的条件下农民只需交几元保费,就能享受逾300元的保障。但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于其农村经济发展,其中的巨灾风险更是考验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三、珠三角地区当前农业保险补偿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金额难以确定,赔付程序复杂繁琐

农业保险需要在保险生效之前确定保险金额。由于农产品是成长作物,预测农业的保险金额及其未来价值的保险价值要考虑的变量很多。一方面,要考虑农业保险气象灾害的预警情报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理赔队伍是否具备估计大面积灾害损失,以及界定参保人是否未达免赔临界值而随意骗保行为的能力。

(二)保险制度面临规模化问题,风险系数高

当前的农业保险面临着规模化能否扩大的问题,农业经营生产规模大,投入资本多,一旦受灾,损失很大。而保险是以符合大数法则为基础的,只有在尽可能多的投保主体下,保费才越低,保险的风险才越小。此外,农民倾向于对经常遭受农业灾害损失的田地投保,导致农保公司遭受赔付损失。在自愿保险的前提下,农业保险市场会出现低参保率与高保费之间的恶性循环。同时,当前的农业保险公司大部分为地方性,当大范围的巨灾发生时,农保公司会因保费过高而遭亏损,农保公司将承担更高风险。

(三)再保险制度未建立,实施再保险存在困难

由于农业保险再保险的效益极差,职业再保险人逐渐退出了农作物保险的再保险市场,再保险制度至今还未完善。在珠三角,投资粮食作物的收入甚微,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对农业保险进行再投资。同时,国家的财政补贴对农业保险再投资的认识不足,也对部分农保的再投资业务经费扶持力度不够。此外,政府自身也未就化解农业保险高赔付对农保经营的影响,采用分保的措施以分散大范围的风险。因而,对于农保公司方面,也就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制度建设持谨慎态度。

四、完善珠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更优保险金额确定方法,以精简赔付程序

根据作物的年平均损失率,以及道德风险损失情况设计新保费方法。在制定符合大数法则的新保费方法前,查阅作物过去近十年的损失资料,促使相关管理部门对参保作物所处的关键期和基于气象灾害的敏感度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及时预测未来天气对作物的影响。此外,也可把标准产量的一定比例作为保险金额确定的方法,减少道德风险带来的损失,以此达到简化赔付程序的目的。

(二)集中农业补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扶持大型农业保险公司建设

集中农业补贴,把大部分农业补贴集中在珠三角主产农作物上,提高大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一方面看,由于补贴与农作物面积和产量挂钩,农场主可成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同时,财政扶持组织架构和经营能力不适宜的农保大公司,建立投保面覆盖全省甚至全国的保险公司,在强大的资金背景下,触及农村地区的其他相关保险业务,以分散巨灾带来的损失。

(三)建立有效的再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政府应采取逐级向下提供再保险的方法,以化解农业保险高赔付对于农业保险的影响。各县区农保公司的再保险业务逐级向上打包,由上级政府统一规定的大保险公司经营,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再穿一层保护衣。此外,对于大型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进行再保险,应加大政府的直接财政补贴和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第三轮再保险,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的分散机制。

作者:许嘉芸 陈素霞 李佳云 郑燕如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保险实务专业2013级

参考文献:

[1]杨琦.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及其对策研究———以云南为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288.

[2]巴曙松.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J].保险研究,2013(2).

[3]罗帅民,郭永利,王朝华.世界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3.

[4]白均昕.规范理赔流程,让农业保险业务更透明[J].中国城乡金融报,2015(4).

[5]冯登艳,张安忠,马卫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吴利红.浙江省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与队伍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给家庭、企业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影响。为保证职工的养老利益,本文对企业内部养老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管理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规范性对策。

[关键词]

供电企业;养老保险;规范化

0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国家提出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职工的养老保险利益,企业应狠抓养老保险管理,将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落实到岗位、员工,并实行“风险管控”和“三个管理”的制度,将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同时使每一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指导、提升社保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管理的作用。

1养老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1.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国人口趋于老龄化,职工可能要赡养多个老人,为应对老龄化带来养老的压力,对国家和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就要做好应保尽保,应缴尽缴,实现职工从在职向退休生活的平稳过渡。

1.2保障企业安全稳定有序发展的需要

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关系到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企业的安全稳定,面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应更新观念,在探索中提炼,在实践中提高,做好养老保险的基础信息维护工作,办好职工的退休手续,管好养老保险资金,服务好退休职工,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养老保险管理体系,提高在处理养老保险工作中遇到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助推企业有序发展。

1.3加强供电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使供电企业养老保险业务管理规范化的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养老保险业务种类繁多,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供电企业内部还未有统一的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指导日常管理工作。三是有的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养老的接续与转移不及时、缴费年限不正确等,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2供电企业养老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供电企业应将“五位一体”与养老保险管理融为一体,面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做什么(流程)、谁来做(职责)、怎么做(制度)、做到的程度(标准)、如何评价(考评)、如何控制风险(风险控制)、如何服务更有质量(三个管理)等问题,主要解决流程不顺、业务不精,管控不力,监督不严的问题,规范养老保险管理。

2.1践行“五位一体”,推进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

职责管理立足于岗位,养老保险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险岗位完成,属于社会保险业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业务。通过梳理养老业务、咨询社保机构,结合公司管理要求,来明确养老业务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制度管理要将养老保险延续性强、繁多的政策文件中从政策层级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去梳理出现行有效政策,根据最新政策实时调整,制作养老保险制度汇总表,统一归类管理。流程管理是养老保险管理的核心。随着养老政策变化实时调整,保持流程、制度、标准、职责一体化,虽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已有流程,但其出发点是从社保经办机构角度考虑的,对供电公司内部的具体流程,需要哪些部门、人员协同作业则不会具体涉及,故需要根据公司养老业务,从参保登记、人员增减变动、关系转移与缴费申报等方面设计一套符合供电公司实际业务流程的规范管理。标准管理是衡量公司养老管理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通过梳理养老管理职责、制度,从及时性和准确性两个维度去构建、选取标准,上联社保机构,下联各个企业,能覆盖到各类养老保险业务。考评管理将养老保险工作成果转化为绩效指标。严格执行专项考核评价标准,并与年度绩效挂钩,督促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减少工作差错,提高工作质量。可以签订社会保险管理岗位个人绩效合约,通过履行岗位绩效合约,确保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2加强风险管控,监督养老保险规范开展

2.2.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严格落实公司各项决策和部署,把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执行力化为自觉行动。为了提高风险意识,供电公司可以从改善社会保险管理的员工的知识结构入手,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干的人才队伍,加强对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知识培训,提高风险敏感性和自我监督意识。

2.2.2做到“四个协调控制”,增强风险信息沟通能力

第一,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协调控制。供电公司应及时将人员增减变动、缴费基数变化、关系转移等信息及时上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等待审核意见。供电公司根据审核结果,及时做好沟通与协调,处理好问题。同时供电公司应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协调解决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第二,与人力资源部门内各岗位之间的协调控制。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内不同岗位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员工管理岗位负责人员增减变动等基本信息,薪酬管理岗位主要提供缴费工资等信息,保险管理岗位负责汇总各项信息并按要求办理各项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岗位负责及时归档已完成的资料。各岗位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岗位产生疏忽,就会对后续的养老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第三,与单位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控制。养老保险的业务工作需要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圆满完成。人力资源部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执行上级工作部署,负责养老保险各项业务办理。财务部负责养老保险业务的资金保障并对保险费进行会计核算。审计部负责监督养老保险业务的合规、合法。第四,与机构之间的协调控制。供电公司与机构应定期联系,确认发放退休金的人员、日期和金额,并告知退休人员及时去机构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如有不一致的情况,应及时与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沟通解决问题。

2.3实施“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管控,提升风险管控力

第一,要提前介入,实行事前计划。在处理养老保险业务前,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应明确这项业务的目的、要求和对应的操作流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的准备,部门或者相关岗位的配合度,风险点及应对之策,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主动出击,实行事中控制。在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过程中,按照事前的计划,严格按相应的流程进行办理和控制,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主动联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商议解决办法。第三,要注重整改,实行事后检查。供电公司应及时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对养老保险各项业务办理是否正确,资金上缴是否准确无误,确保职工的养老利益得到落实。定期采取“回头看”的方法,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业务流程。

2.4实行“三个管理”,细微处抓内部管理

第一,主动管理。供电公司社会保险管理者需要时常总结经验,思考如何才能规范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主动把最新政策和资讯及时传达到公司每位职工,核对缴费人数、缴费金额、职工个人权益等信息,维护职工利益,对一些周期较长的业务流程进行跟踪,直至业务终结。第二,透明管理。供电公司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协同办公、公众号、短信等通信手段让职工了解到养老政策、基数调整等信息,建立反馈机制,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签字确认制度,解决漏报、少报缴费基数的现象,监督供电公司缴费行为。第三,严格管理。供电公司社会保险管理者要严格执行社保政策,强化管理意识,要有持续学习、不断提高技能和素质的能力,与同行保持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素质,掌握新形势下对养老保险业务管理的新要求。

3结语

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作为企业规范化管理整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供电企业的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五位一体”“风险管控”与“三个管理”,规范了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靠制度、标准、流程在管理,让当前社会保险管理者和后来者有标准可依,有流程可遵循,有经验可借鉴,使繁杂的养老保险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供电公司职工的养老保险利益,助推了企业稳定有序的发展。

作者:陈章祥 单位:台州供电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

1引言

社会保险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计划生育工伤保险五个基本方面,在有效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准确认为,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个企业为员工及企业自身建立的一种社会福利基本保障制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同样有着重要的经济促进作用。因此,研究社会保险在我国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中如何发挥的重要主导作用就具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2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2.1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执行社会保险制度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1社会保险管理的观念比较陈旧、照搬已有的管理模式

不根据本企业的具体员工的情况,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忽视了整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缺乏一批专业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人才对本企业员工社会保险基金缴纳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管理。

2.1.2考虑的角度有偏差

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大型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与当前我国大型企业的实际详细情况互相结合整理起来,不能够完全照搬或者照抄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型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将其与当前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本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盲目管理的不良现象,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过于重视眼前的自身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自身利益,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管理分析,缺少人本主义管理观念。这样对于社会保险就可能会受到轻视,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险企业人力资源部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有些保险企业也在认识上起到了社会保险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执行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办法找到有效的管理手段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可能使得社会保险和企业员工绩效激励机制与其他企业的员工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之间无法有机的互相结合,使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较低,出现账实情况不符的管理现象。

2.1.3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在一个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社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保障作用,就必须要不断训练培养出一批有着较强的实际工作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企业管理人员,这些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自己企业的经济发展未来走向也都有着一定的认识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一定能根据自己企业与全体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来研究制定执行相应的社会保险管理规划。但是目前我国虽然有很多的保险企业开设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这一专业内容,但是并没有企业有相应的财务人员对这一企业观点中的内容进行负责,是由企业财务人员留下来负责兼职这一观点方面的业务工作,并且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业务部门,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社会基本保险也并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可能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企业人力资源保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社会保险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也收效甚微,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会直接导致一些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保险管理的业务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2.2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当前的社会保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员工人力资源和企业社会保障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突出矛盾问题,企业高层员工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保险企业激励管理制度的根本存在性和重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社会保险激励企业特有的实际发展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险激励管理企业发展指导理念,创新了我国企业对在职员工社会保险的激励管理,提高社会保险向企业员工直接缴纳的激励制度基本合理性和员工缴纳的制度可行性。企业先后引进了众多相关的专业人才,对保险企业全体员工的社会保险业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更加专业化的业务监督考核管理,使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公开更加透明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企业对全体员工的有效激励机制,通过企业激励如增加企业员工享受社会福利的基本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多种激励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基本社会保险归属感与保险企业的社会凝聚力,确保社会保险在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机制中能够充分发挥员工成为保险企业发展应有的主动者和带动者的作用,助力我国社会保险企业的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3.1加强激励的效果

员工的基本福利待遇中必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帮助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因此,社会保险在进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将保护员工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必须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就必须首先将企业员工的基本福利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紧密的结合,由于社会保险福利是企业员工的基本福利待遇之一,科学的社会保险福利管理就一定能够有效消除许多员工的不满情绪,提高员工的实际工作热情,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更加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满足实现企业员工自我创造价值需要的同时,也一定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贡献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3.2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升

社会保险制度体现的实质是保障个人利益和维护企业员工总体经济利益的一种合力,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那么企业员工的基本福利也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基本保障,而社会保险保障制度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企业员工的基本经济利益,使得企业员工有一定的社会安全感。而且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行就是能够将一个企业的根本利益直接转化成作为一个员工的工作安全感,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使得员工在参与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很快解除消极的情绪。因此,人力资源保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社会保险的足额缴纳,在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的管理过程中,要非常重视保险缴纳金额基数的合理调整,这样才可以有效加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个企业的社会凝聚力,从而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质量生产管理效率。

3.3完善的社会保险有利于促进员工薪金分配的合理化

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企业员工的隐形收入和酬劳,有助于为企业员工及其个人和家庭减少意外支出,减轻了员工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了员工对因突发疾病、失业、工伤等引起的突发风险情况的自我抵御和适应能力。可以说,完善的社会保险合理分配制度本身就是对企业长期薪酬合理分配有益的重要补充。

3.4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企业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要素之一也就是企业必须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工作稳定性,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对熟练技工的专业人力活动资金来源需求量较大,培养一批熟练的技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就必然需要为此活动付出大量的专业人力来源资金与训练时间。所以,在一个企业的主要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如何有效控制维持一个企业的主要人才资源数量,避免专业人才、技术以及企业工人的大量流失也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保险基金是一种长期可以支付的保险计划,在职期间员工参加失业保险不仅可以直接使在职员工同时得到参加包括基本医疗、生育、失业险和养老保险等各种各样多方面社会保险的一种基本保障,退休后员工参加失业保险后还可以直接使退休员工同时享受丰厚的基本职业养老保险和基本失业养老补偿。一般而言,在解除劳动合同有限期间尚未解除的这种劳动劳务关系可能会直接影响导致私人企业和每位员工的社会保险保障基金基本收益无法同时遭受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损失,会直接影响促使私人企业因此要求每位员工在决定离职前需要慎重考虑自己目前是否因为有能力需要暂时同意离开自己的私人企业。同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和继续加大当年的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支付缴纳的预算基数和支付规模比例来大幅提高企业职工每年退休基本养老金的支付水平,职工的当年平均工资虽然没有明显的大幅增加,但是其中的职工每年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会在实际上有一个一定指数的年化的快速增长和大幅提高,对于能够增加员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员工企业管理力和团队的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防止其他企业优秀人才流失等都应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决定性推动作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已经促使社会保险企业和整个社会、国家共同地承担在一起了,对企业员工在对生育、失业、工伤等福利待遇方面的压力和支出,且原本认为应该由社会保险企业员工直接支付的社会福利待遇也同样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通过社会保险的基金制度来直接支付,减轻了社会保险企业的负担,降低了社会保险企业正常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企业也可以将未来更多的社会保险资金用于企业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业务上来。

4结论

社会保险在对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社会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员工基本薪金分配的科学合理化、减轻社会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险管理方面的压力、负担以及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论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视角(中旬),2011(3).

[2]李鑫.社会保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意义[J].科技与创新,2014,3(4):95-96.

[3]宋志繁.社会保险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探讨[J].科学之友,2013,12(11):47-48.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1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现状

养老保险作为五项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解决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根据国家规定,秉承“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理念,为全体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与参保地社保局一道为每位职工“老有所养”的生活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ZN集团公司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现有在岗职工8500余人,目前,将公司大部分在岗职工的养老保险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保局进行统一管理,年度上缴养老保险基金3亿多元。公司养老保险工作紧紧围绕公司生产经营战略,严格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项工作部署,以“维护参保人员权益、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基金安全”为宗旨,在扎实推进养老保险日常管理工作精益化的基础上,不断顺应养老保险改革形势,开创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在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行业间实行统一制度的时间不同。1986年7月8日,原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同意原水利电力部直属企业试行离退休费行业统筹,暂不参加地方统筹。之后,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至1993年底,全国共有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民航总局、煤炭部、有色金14工业总公司、电力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保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11个行业17个部门的所属企业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1998年8月底,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制度的实施,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8号)精神,除人民银行系统外,原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部门的管理职能移交地方管理。在养老保险行业统筹期间,各行业分别自行统一了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统账结合。由于各行业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略有不同,使得行业间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时间存在差异。

2.2建账初期无信息化管理,个人账户缺失。养老保险区别于其他险种,具有高度延续性,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自1995年1月1起进行统账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社保局于2004年起,正式使用养老保险系统。为维护参保人员的社保权益,历年来,公司及时为新入职人员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之前,每年手工从养老保险系统逐个打印养老保险年度对账单,发放到职工手中进行核对确认。2012年之后,配合邮政部门做好“养老保险权益记录单”的邮寄发放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内蒙古12333”手机应用在职工中进行推广,方便职工能够随时查询养老保险缴费及待遇发放情况。在建账初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信息化管理,均统一手工记录于《养老保险手册》,行业统筹致使行业间养老保险建账时间不同,加上手工记账的局限性,参保人员在行业间流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容易出现记录不完整的现象。2004年后,ZN集团公司所在的煤炭行业,由业务经办人员根据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手册》,逐条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录入养老保险系统,现已可以联网办理养老保险各项业务。但是,对于建账初期办理了离职手续的职工,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人员未在补录账户时获得其参保信息,未曾将其缴费记录录入系统,故此类人员属于无联网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目前,此类人员接近退休年龄,需要进行养老保险账户合并后办理退休手续,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缺失成为了这项工作的阻碍。此外,建账初期,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差异较大,企业因新入职职工参加工作时间不同、原在岗职工办理停工留薪等方面,产生养老保险的漏缴、断缴的情况,使得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失。

2.3账户跨统筹地区转移,对退休待遇产生影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于2009年12月联合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切实保障了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参保人员合法权益,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方便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后,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以及个人账户存储额可以得到合并,但是,由于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差异较大,统筹基金的征收情况不同,使得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后,个人账户年度缴费工资指数产生变化,进而能够影响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水平,最终对退休待遇中个人基础养老金部分的计算产生影响。对于工龄较长、职级较高、工资总额较大的参保人员来说,在不同地区进行退休待遇的计算,差异更为明显,选择在有利的参保地办理退休,形成了参保人员权利义务的不相称。

2.4行业统筹给异地经办带来困扰。ZN集团公司组建直属单位社会保险处,专门负责全公司职工“五险一金”的日常运营管理,授权承担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职能。养老保险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的费用收缴、个人账户管理、待遇结算、关系转移等工作,负责协调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计发、统筹外待遇发放、一次性待遇结算、待遇资格认证、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ZN集团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社保局分属于内蒙古的两个城市。上述业务中,关于需要人社部门进行审批的工作,均需公司养老保险业务人员携带审批材料到社保局审批后进行业务办理。养老保险业务项目多、涉及内容复杂,为保证参保人员的参保信息准确、权利义务对等,经常需要对参保人员的人事档案等重要资料进行审核,使得公司养老保险业务人员频繁携带大量材料往返于公司和社保局之间,增加了参保人员人事档案等重要资料的管理风险,制约了养老保险业务办理的效率,同时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2.5多地参保,待遇差异不利于稳定。ZN集团公司是集煤炭开采、坑口发电、铁路运输及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为一体的大型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子分公司注册地分散,根据属地参保的原则,有少部分职工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社保局等进行参保,参保地的多样化使得参保人员的退休地有所不同,加上各参保地存在政策性的差异,会出现同一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差异较大的现象,不利于稳定。

2.6企业承担诸多社会职能。2004年,ZN集团公司等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管理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公安分局、社区管理机构等移交属地政府管理。但是,国有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完全移交社会,仍采取委托原企业继续管理的模式。ZN集团公司定期为离退休人员发放统筹外养老待遇,年度发放约1200多万元。对离退休及遗属人员的扶贫帮困力度较大,组织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生活严重困难的,根据困难程度,均给与一定程度的资金帮扶。年度发放各类慰问金130余万元,定期组织各种文化体育、健身、疾病预防等活动,年度组织群体性活动约20次。加强离退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阵地建设,根据离退休党员居住分布,共成立10个离退休党支部,全年为离退休支部投入党建经费10多万元。公司通过一系列措施,旨在保障公司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晚年生活。随着离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攀升,以及这部分人群诉求的不断增加,给离退休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即使工作思路、办事效率、办事流程不断优化,服务理念不断提升,但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工作经费原因,部分工作仍难以有序开展。如:养老保险管理人员偏少、服务接待能力有限,导致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满意度不足;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党组织生活开展较为困难。类似问题近些年一直存在,并影响着离退休工作的整体开展。

3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关于养老保险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3.1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公司应始终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尊重行业间差异”的原则,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按照养老保险补缴、补建政策,为漏缴、断缴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用并补建账户;对于建账初期离职导致电子账户缺失的人员,由于涉及时间长、人员数量大,公司无法全部取得联系,为有效保障参保人员的利益,本着“发现一个,解决一个”的原则,在能够提供《养老保险手册》等有效材料的情况下,公司协助社保局为此类人员完成账户补建工作。响应国家要求,公司应大力协助社保部门和税务部门推行“社保入税”,社保费改由税务部门征收,能够实现社保全覆盖,夯实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增加社保征缴的强制性及准确性。

3.2对养老金进行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养老金是指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人力资源跨统筹地区的流动符合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尊重差异、保障公平,同时方便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应当对跨统筹地区参保人员的养老金采取“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的原则,无论参保人员在哪里退休,退休地社保经办机构应将各统筹地区的缴费年限和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分段计算出来,将养老金统一支付给参保人员。“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理论能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保障参保人员在转移接续中不受损失[2]。

3.3加强现场办公,推行网络审核。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在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成立的几十年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录、退休待遇的计发等均关乎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保证参保人员权利义务对等、降低人事档案等重要资料的管理风险、提高养老保险业务办理的效率、控制企业的管理成本,对于需要集中处理的业务内容,应由企业提出业务办理申请,人社部门尽量集中安排,深入到业务量较大的企业中进行现场办公,高效地帮助企业解决亟待处理的问题,维护参保人员的根本利益。对于养老保险管理的日常业务,尽量减少“面对面”办理,推行网络审核制度,由企业发出业务办理申请,人社部门在通过网上审批流程后对业务进行处理,相关人员可以随时关注业务办理进度,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4加强政策宣传,做好维稳工作。由于子分公司注册地的多样性,企业无法避免养老保险多地参保,需严格根据子分公司注册地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避免因相互攀比产生情绪波动。此外,做好养老保险政策解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应根据参保地政策,加强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利用不断成熟的新媒体技术,增加职工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渠道,将涉及职工利益的规定系统地进行整理,搭建好宣传阵地,做好维稳工作。

3.5全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为了让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能够公平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国务院出台办法,要求将国有企业管理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及日常管理工作等,在2020年底前全部移交社区管理。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多部门提前谋划沟通,广泛开展试点,确定移交模式及费用渠道,最终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这一历史遗留问题。2020年,是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关键一年,要更加细致地清理企业现有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档案情况、统筹外费用情况,真正做到资料实、底数清、门类全,方便正式移交工作的开展。积极协调当地接收部门,全面商谈各项移交事宜,做好应交尽交,同时确保退休人员待遇不降低,力争做到平稳移交。重视移交政策宣传及信访维稳工作,及时向广大退休人员宣传社会化管理的相关政策,明确移交后的管理模式及待遇发放形式。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上访提前做好应急预案,耐心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讲清国家的大政方针。仔细研究过渡期相关办法,利用好过渡期,协助好接收部门实现平稳过渡,全面接管。同时明确新退休人员的移交管理模式,力争做到过渡期结束后,能够全面实现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减负增效。

4结语

煤炭行业发展40余年,养老保险工作已经非常成熟,但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政策的不断优化,以及职工的养老保险诉求不断增加,对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个人账户管理、账户跨统筹地区转移影响退休待遇、养老保险业务异地经办、企业承担诸多社会职能等方面仍然有待改进。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打造社会保障升级版。养老保险是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重要险种,随着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出台,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我们在不断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养老保险的外部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一些社会矛盾的凸显,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改革应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瞿明星.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J].价值工程,2019(12):134.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5

财产保险一般是以单位财产(动产、不动产)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被保险方由于遭受各种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利益损失和财产损失,均有保险方根据保险合同支付赔偿。财产保险实施要求参保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财产保险的方法为企业分担资产管理风险。

1、财产保险管理理念

以“抓应用、促成效”为主线,深化内控建设成果应用,研究供电事故赔偿工作中风险存在情况,按照内控建设要求,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取得实施效果。在供电责任事故赔偿工作过程中,强化内控评价监督、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服务依法治企的要求。

2、加强财产保险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资产地域分布广,且多为户外资产,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侵袭。同时,电网企业也因为用户范围广,在输送电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电力商品本身原因或电网企业过失行为对用户造成损失。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电网企业资产运转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资金安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手段来实现,财产保险成为弥补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龙卷风、强降雪等自然灾害造成电力设备、线路严重损坏,电网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积极投保,为抢险抗灾、恢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获得了大量的赔偿资金,为灾区电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而,建立完善的财产保险管理机制是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能够分散风险,可有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财产保险管理的目标

将规避供电责任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赔偿金额的风险管理目标融入岗位授权、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信息沟通、流程监控、有效性评价、缺陷改进等控制活动,推动企业管理从单一制度管理向体系化管理转变、从传统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控转变、从职能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公司供电服务质量,持续增强财务防范经营风险、调控资源配置、引领价值创造的能力,服务公司发展大局

二、电力企业存在风险分类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产生社会的环境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等。本文仅从风险标的分类进行划分并作简要分析。

1、财产风险。

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的毁损、灭失或者贬值的风险以及经济的或金钱上的损失风险。供电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众多的资产分布在无围墙无边界的广袤的大地上,特别是农电体质改革后,原有的农村的集体资产产权模糊,给资产的管理带了更大的难度。近年来因人为原因,恶劣天气等原因,电力资产遭损、被盗的次数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财产管理的风险也日见突出。

2、人身风险。

在电力企业经营活动中,劳动力因素是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电力企业各级员工的身体和生命面临着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关系到员工本人的身体和生命,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或支出的增加、家庭生活的安定,而且给电力企业生产带了影响。人身风险所致的损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收入能力损失;一种是额外费用损失。

3、责任风险。

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疏忽或过失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契约或道义应有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由供电企业在供电质量上造成的严重质量事故(电压、谐波失衡造成的供电中断),对用户造成较大的损失;供电员工在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中造成的较为重大的安全事故和损失;供电企业必须承担责任风险。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财产保险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1、分散和转移风险。

由于自然界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具有偶然性,因此各种风险不可避免的存在。财产保险可以将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划分,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承担,通过将经济损失分散,平均分摊经济损失,使风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可减轻企业的损失严重程度。这一点对于现金流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组织和个人尤为重要。对电网企业而言,分散在各地的供电企业,同样面临着各种这样的风险,通过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同时又可利用支出的小额保险理赔费用弥补生产的非固定,利于电网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在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减少民事纠纷协调

电网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以及较大的安全风险性,因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事故伤害问题,随着法制环境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受到责任事故伤害后索赔积极性不断提高,这就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多的民事纠纷。电网企业实施财产保险后,可将出现的事故交由保险公司,通过财产保险公司对责任事故进行协调和处理,一方面减轻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电网企业与政府百姓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电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方面减轻了电网企业公司领导和员工处理事故所面临的大量繁琐的法律和事务性工作。

3、具有节税作用。

通过投保财产保险,将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损失,化为固定的、适量的保费支出,列入成本费用,可以分摊损失成本费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保险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合理做到节税,同时,保险赔款可以直接用于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4、融通资金。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6

解决农村养老金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的农村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是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与发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国家和人民不断的尝试和总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功效。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晚年的依托,使他们老有所养,能够公平地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福利,得到了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能够安祥地度过晚年,总的来看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运行与发展良好,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可以大体概括为: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限,观念缺乏更新、发展不平衡、管理不正规等。

二、农村养老金保险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受地域环境、经济水平与思想觉悟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域环境与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不一样,而且地狱之间差异较大,排除这些客观因素,从农村人民的主观思想方面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在思想觉悟与主观意识等方面仍然缺乏突破和更新,这也使得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运行面临阻碍。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开阐述,具体表现在:

1、农村养老金发展不协调现阶段,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出现了地域发展不协调,区域不平衡等现象,制度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一些地区仍然无法有效筹集到足额的养老金,养老金的全面、充分普及面临巨大挑战。主要的地域分区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偏远内陆地区差距较大,东部沿海一带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较为发达,社会进步,能够足额有效地筹集到农村养老金,确保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享受到养老金补贴,然而,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山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占据优势,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社会资金十分有限,很难筹集到足额的养老金,这样就会使得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养老金保险保障,使养老金保险制度发展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不断完善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再依靠国家的转移支付措施予以解决。

2、地方群众的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因为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社会思想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民仍然秉承着保守的传统观念,认为养老的责任应该由儿女来承担,没有认识到养老金保险的重要作用,拒绝参与到养老保险投保工作中来,再加上受到原本有限的经济收入的限制,一些老年人拒绝缴纳养老金,然而、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事实上已经不符合时展,因为当前的生育制度决定了有限的家庭成员数量,有限的子女成员、有限的经济力量使得依靠儿女养老的思想已经不成立,特别是当前时代竞争激烈,年轻人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要供养自己的子女,在养老问题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给予彻底的经济保障,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必须要调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力量。

3、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并非是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与高超的操作技能,对于管理者的总体素质与水平都有一定要求。然而,从当前的农村养老金保险管理来看,却十分令人担忧,不但缺少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而且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来运作执行管理任务,难免会使问题层出不穷,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养老保险金的筹集与管理上,例如:一些农民因为经济能力与思想意识有限不能积极参与投保,为一些人创造了机会和便利,巧取豪夺地为自身投保,这样就使得原本有限的养老金落入了的这部分手中,而且一些农村养老金无法被切实运用,甚至出现转移挪用的现象。这些都打击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有效普及。

三、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1、稳固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和地位虽然,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保障制度,然而,在人们心中,特别是老年人心理仍然趋向于享受家庭带来的保护与温暖,虽然当前的家庭规模和成员相对有限,但是家庭养老仍然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引导和教育着当代年轻人,家庭仍然担负着养老的责任和义务,根据调查显示:仍有将近78%的老年人意愿同子女生活在一起,希望得到子女儿孙的照料;有95%以上的老年人意愿在家中度过晚年。基于老年人这样的心理,可以继续稳固家庭养老的功能和地位,积极宣传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能够主动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主动尽养老的义务,为自己年老的父母提经济上的支持和辅助,使他们老有所养。这样就能够有效减轻社会养老金保险的负担,又能使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2、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农村主要的生活、生产依靠就是土地资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的保障也势必要发挥土地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城市化发展持续进行,征占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土地保障也面临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村耕地规模减小,无法全面负责众多农民的养老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需要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来给予解决,维护土地的养老保障作用。

(1)不断强化农业经营效益水平,极其比较利益水平,充分维护土地的养老保障作用。

(2)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确保农产品占据良好的价格优势,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健全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等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此来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作用。

(3)不断科学更新土地流转制度,确保其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可以通过创设土地股份合作制度,使农民可以通过享受股权分红,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各个乡镇需要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用各种灵活形式,例如:土地租赁、转包、大户集中承包等等来使土地资源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养老金保障功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通过强化农村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来使农民获得回报,这也是支持农村养老保险非常重要的一大力量。

3、回归政府的财政与行政职责农村养老保险保障需要获得国家政府的支持,国家要将农村养老化当成一项社会化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部分,将农村养老作为重点任务来抓,不断调动各方力量,通过实施各项政策、制度来支持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使农村养老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为其建立正规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增强农民的投保意识,也能有效控制非法操作现象的发生,维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平稳地实施,积极健全农村养老社会化组织。同时,也要创建集国家行政部门、企业与个人等为一体的养老金筹集方式,国家行政机构,例如:政府与财务部门要加大对养老金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充实和扩大农村养老金的资金规模和实力,以此来带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要加强对农村养老金的有效管理,完善监管机制,特别是在经办方面要严格监督,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一套科学、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养老金保险制度的信息化管理,并对资金的筹集、发放与使用等状况进行不定期核查,并辅助以群众力量进行有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农村养老金的合理使用。

四、结语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7

关键词:保险;福利;企业管理

一、引言

保险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属于一项基础的福利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补充。就企业员工而言,完善的保险福利制度能够为员工提供多项社会保障,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就企业而言,完善的保险福利制度有助于保留人才,控制人员流动率,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经营与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基于人员问题的风险。也就是说,一个完善的保险福利制度,无论对员工还是对企业整体经营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将保险福利纳入到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中。

二、福利保险管理的要求

福利保险是一种以非现金形式为企业内员工提供的经济酬偿,其核心价值是体现企业作为一个团队应该具有的温暖,以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福利保险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与岗位员工的业绩贡献进行挂钩。通用性质的福利保险会弱化激励效果,进而间接的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严格控制发放量。本着以合理有效的原则制定福利保险管理制度,企业毕竟不是家庭,没有责任全面的保障所有员工的各项事宜。第三,差别对待。差别对待主要是体现不同岗位或不同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差异性,更为凸显福利保险的激励性。第四,确保公开度。福利保险的审核与发放都需要确保一定的透明度,不能够过于随意,需要避免将此项福利变成某个岗位的规定收入,导致其失去激励性。

三、企业福利保险管理特征

1.管理综合性较强。福利保险是一项较为综合性的管理内容,社会管理保障主要受到管理的对象与内容的影响。企业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对象较多,包括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甚至还包括社会上的劳动者。正常情况下,企业内部会具有着较为广泛的福利管理内容,包括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养老保险等,同时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的福利津贴、保险规划、员工服务等,所有项目都是社会福利管理中的主要内容。2.专业性较强。企业管理中的社会福利管理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中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一种资本运作体系,在对福利资金进行指出与存储等管理过程中,需要具有独立的体系。第二,需要认识到福利管理与专技术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福利管理需要有大量的技术装备做支持。第四,福利管理需要有一个具有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队伍。3.管理性质具有特殊性。福利管理就一个企业而言,其目的在于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在企业内部员工发生疾病或失业等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社会支持。基于此,福利管理具备了一定的服务性质,其服务质量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福利管理的质量,同时也是福利效率的客观反映。

四、保险与福利在企业管理中的成效

1.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与生产风险。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对各种风险进行控制的有利保障。在企业内部实施福利保险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企业内部员工的利益,同时也是一种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的手段。就这一点来看,企业按相关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一旦员工发生意外或因公受伤等众多意外情况发生,只要在保险受理的范围内,保险公司或劳动部门就会承担理赔兑付,既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规避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基于此,可以认为福利保险对降低企业经营与生产中所遇到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若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可靠的社会保险员工制度,在员工工作过程中出现事故后,企业则需要单方面承担所有经济损失。例如,某私营中小企业,基于控制企业经营成本考虑,企业管理者也就是企业法人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制定一个合理的福利保险员工制度,对企业内部员工并没有提供保险福利保障,在生产过程中,一名员工由于机械故障导致其深受重伤,其责任自然归于企业,企业需要承担该名员工的所有治疗费用以及误工费用等,其金额高达70万,对一个中小企业而言,70万已经是一个会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转的金额,在支付巨额赔偿金后,企业的流动资金已经所剩无几,后续项目以及正在开展的项目没有资金注入,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到困局。就此实际案例的发生能够看出,福利保险不仅仅关乎到员工的自身利益,同时对企业的稳定经营也是一项有利保障措施。2.有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企业福利保险中常规包括五个保险内容,包括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这五项保险内容与员工的基础生活保障具有重要关系,也就是说员工在发生意外事故、疾病、失业、生育等情况时都能够依法得到应有的基础保障。企业为员工提供这种与生活平稳度息息相关的福利保险,能够充分的显示企业对员工的关爱,进而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对企业的认可,提升对企业的向心力。另外,在各项福利制度得到保障后,员工也会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均能够充分认识到,只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得到保障,自身的各项社会保障才能够得以实现。为此,也进一步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提升主人意识,成为一个企业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高价值的力量。总结而言,企业为员工提供一份社会基础保障,虽然增加了企业的一部分成本投入,但是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及对企业的向心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以及整体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对于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3.有助于企业保留人才。就中小企业而言,是国内经济市场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在品牌、资金、人才等优势上均有较大的差距,竞争优势较为薄弱。基于此,多数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为在最大限度上控制人员成本投入,不愿意为员工较大保险,极大的降低了员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导致人员流动率的增大,为企业的发展形成阻碍。中小企业依靠劳动力获取到经济效益,但由于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导致员工频繁流动,反而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没有做到成本的控制,反而弱化了企业的生产力优势。针对此,在企业内部合理的进行福利保险管理,为员工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险福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着极大的意义,有助于控制人员的流动性,维持企业的稳定性,从而促使企业能够更为健康的发展。

五、结语

劳动力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够脱离的要素,对企业的健康以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人员优势的有效途径。保险与福利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企业管理方面,可降低企业经营与生产环节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此,基于何种角度考虑都应该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的福利保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常伟.如何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2(21):377.

[2]李宝云.刍议社会保险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06(29):170.

[3]刘春培.探究保险与福利在企业管理中的成效[J].现代商业,2015,04(24):226-227.

[4]李巧娟.试论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师,2014,08(04):239-240.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8

1、概念界定

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体现了国家主导制度变迁的特征,二元社会结构则形成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是指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一,养老社会保险资源自由流动,城乡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投保机构,打破城乡二元保障分割体系。

2、社会保险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我国现行的仍是城乡分离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三部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内学者对于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等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进行了制度设计。岳宗福认为新的制度设计应采取“大个人账户与小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而且还应建立养老保险“一卡通”。袁文全主要是从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来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他认为农村养老保险是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投入并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为农保与城保的衔接建立桥梁。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建设存在障碍。例如迟翔指出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缴费方式上都具有较大差异;二是城乡分割的存在造成彼此相对独立、封闭,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化阻碍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势在必行。

二、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城乡经济水平二元化使农村居民成为我国的低收入阶层

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因素有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工业发展拉开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序幕,农村人多地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等造成农村居民的低收入。低收入水平影响了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生活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缺乏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就导致政府部门优先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而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则置于较后的位置。同时,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他们处于不同的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水平,这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60岁以后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此外,很多农村居民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时往往选择较低档次来减少家庭开支。经济水平的二元化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造成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城乡户籍制度二元化使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区分明显

户籍制度本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当时物质资料生产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户籍制度附着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险等福利制度,谁具有城市户口谁就可以获得各种特权和利益,人为地将城乡居民划分为两个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极不平等的社会集团。致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接轨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难以实现。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亿人,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更是亟待解决。

3、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化使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存在城乡差别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三部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呈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一方面,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完善,保障内容较为健全,保障人群广覆盖。另一方面,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存在区域性,制度多样性,保障水平多层次性的问题,没有统一完善的制度。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上的二元化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向城市靠近的脚步。

4、城乡思想观念的二元化使城乡居民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别

思想观念二元化影响着城乡居民对生活的看法,对消费的看法,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看法以及对城乡人群的看法。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城市人口收入水平飞速提高,优越感提升,城市准入难度加大,对农村人口产生一些偏激的看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口思想固化,依赖于家庭养老的模式一时难以转变,在城市化过程中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民工增多,农村空巢化,经济增长下的物价上涨,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养老需求。思想的转变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是农村养老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策略思考

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化的根本在农村。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紧随其后,在提高城镇养老保险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政府财政要向农村适当倾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型农业化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经济,鼓励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产值。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有能力的农村人口自主或集体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服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村人口有能力、有需求参与到更高水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去。

2、加快破除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差异影响已久,户籍制度二元化不利于农民公民权利的实现,造成了农民事实上的不平等。首先要逐步破除户籍制度,从生活、就业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结束城乡户籍区别对待的情况,再从更深层次,如从农村土地政策、房产制度方面使农村逐步向城市靠拢,缩小城乡制度差异,最后逐渐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没有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分,从制度上破除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阻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破除户籍二元化制度,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促进所有人员的自由流动,鼓励人们更好的去追逐自身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公平和人民社会权利的实现。

3、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管理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也从未停止。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点。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尚不完善,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逐步优化,最终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首先,要继续推广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农村人口广覆盖;其次,随着农村人口收入的增加,逐渐提高新农保养老金水平,鼓励农村人口更加积极主动地缴纳更高档次的保费,缩小与城镇养老保险差距;再次,在逐步解决户籍二元化基础上融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一体化打好基础;最后,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水平,提高信息管理能力,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实现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地域间的自由流动。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制度差异,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

4、加强养老观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