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规教育范例

家庭常规教育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1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常识教育,这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的重要向导。幼儿园时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好习惯则能够让幼儿长久受益。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实践时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三、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融合

可以将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灵活地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让彼此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仅仅是专题教育无法覆盖所有的内容,单一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能够将健康教育和各个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和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科学教育、美术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等进行灵活的结合,这会覆盖更广泛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也会更灵活。比如,在将语言教育和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指令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来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不仅让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儿园和家庭在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重要

很多幼儿家长将所有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这些知识、常识和生活习惯后这些内容就会一直跟随。这是一种极为简单与片面的认识方式。某种程度上,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于他们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同样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当在教育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并且积极展开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要让他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展开实践,并且家长要给予监督,需要的时候还应当积极给教师反馈。只有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过紧密的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

五、幼儿健康教育展开中需注意的问题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

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理念后,德育作为教育之首,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其他几个方面教育的全过程,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尤其对于思想未定型的小学生来说更具现实意义。德育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不仅仅需要依靠学校、教师的引导,家庭和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小学德育提供更好的借鉴。

一、小学德育现状

(一)德育未得到真正的落实

德育的目的由不同社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决定,当前我国德育目的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哺育年轻后代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陶冶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养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普遍存在走形式化路线,没有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的现象。第一,榜样示范作用弱。小学阶段的学生将老师作为最权威的重要他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言行,甚至伴随学生一生。近些年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滑坡现象,学校频频报道出老师体罚、辱骂、虐待学生,老师参与、进入违禁场所等,教师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对自身的言行缺少规范性的行为准则,对自我认识不到位,只看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职业道德观。第二,课堂与常规教育脱节。德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日积月累的工作,所以仅仅依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教育自然是不够的,除了对小学生进行课堂教育以外,常规生活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规生活中关于德育问题的情境并不和德育理论教育一一对应,小学德育主要表现出课堂教育与常规生活教育相脱轨。第三,奖励机制不完善。小学德育中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对小学生好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或准确的鼓励,对小学生的陋习更多的是采取惩罚的方式,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打扫卫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小学德育适得其反。第四,对学生缺乏积极关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教育,落脚点也应该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对外界一切事物都表现为好奇、多动,是拥有自己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体,但是往往小学教师把小学生看成是没有想法、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个体,对小学生的德育缺乏情感的倾注,未做到积极关注,没有很好地融入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未做到以情育人、以理育人。

(二)德育未形成有效合力

教育最初的形式是以社会教育的形式开展的,年长的一代将生产劳动技能传授给年轻的一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出现了,学校在人的教育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家庭教育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便形成了三套不同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套教育模式有重合的地方,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三套教育模式的区别。只有将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高效的合力,才能将小学德育功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未来之星。第一,没有统一标准。家庭中的德育教导孩子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关系到自己利益的东西一定不能谦让,这样的教育自然让孩子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学校教育刚好相反,教导孩子遵纪守法、待人真诚、无私奉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热心、乐于助人的性格。社会对孩子的期望便是全能的人,尤其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尤为明显,处在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形式更多样、更灵活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媒对家庭、学校德育构成了威胁。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有不一样的期待和标准,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不一样,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孩子往往容易混乱,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第二,德育工作效率低。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低,学校教师与教师、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部门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学校教师对德育工作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坐等上级命令,缺乏大局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以至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德育机制。

二、小学德育的对策及建议

在了解了小学德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后,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落实小学德育

第一,利用榜样学习抓德育。小学德育中的榜样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师榜样对小学生的德育更是不言而喻,对于老师来说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素养,需要以身作则,能做到慎独,为小学生做好带头作用,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监控。第二,课堂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生活常规有机结合,在课堂的德育可以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小学生对德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常规生活中及时对小学生所遇到的德育问题进行解释与引导。第三,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鼓励手段相配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在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深入他们的感情世界,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的活动,最终将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小学德育中。

(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合力

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合力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重标准下的德育,很难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教育,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教育服从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家长通过询问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这样也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沟通。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主动与学校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需要时刻注意避免把不良思想或行为带给孩子。第二,提高学校教师与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方面的学术与心得交流,邀请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全校进行演讲,除了校内的交流,学校还应把眼光投到更广阔的校外,组织教师到外校学习先进思想与方法,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静.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J].鸭绿江,2015,(12).

[2]黄志强.关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J].小学教育研究,2015,(4).

[3]吴遵平.论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科学,2016,(1).

[4]孙彩云.浅谈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J].思政教育,2013,(1).

[5]康健.浅谈教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5).

[6]贾伟.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J].吉林教育,2015,(7).

[7]李桂辉.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J].科技教育,2013,(10).

[8]张文红.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J].教育天地,2016,(8).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3

一、创新数字管理工具:着眼常规,夯实德育根基

常规工作是德育的根基。互联网的崛起,打破时空限制、加速信息流转速度、外显跟踪事项进度等给德育常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1.梳理部门职能,科学分工根据学校德育部门具体情况及实际需要,我校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重新整合安排,对分管德育的各位教师进行明细分工,设立常规部、生活部、数据部、传媒部、培训部、研发部六个职能部门,搭建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在平台内部建立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学生操行分管理系统、文明班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家庭报告书管理系统五大系统,实现德育管理的数字化,同时将学生操行、活动获奖、学业成绩、教师评价等信息汇聚一起,为后期数据分析提供基础。2.发挥互联网优势,加速信息流转德育常规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学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速信息记录、反馈、跟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每一项常规信息送至班主任那里并让其跟进。精准的学生坐标是确保数据信息正确有效的前提,我校实行学生宿舍坐标与课室坐标管理两套体系,确保各项常规反馈精确到个体;操行管理系统全时段监控学生操行分的等级,并即时发送“到线”学生跟进消息,协助班主任及时有效地进行个体跟进教育;文明班管理系统汇总全班每一位学生各项操行表现含各类加扣分项目,为班主任营造集体舆论导向提供有力支撑;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记录学生入学成绩和各阶段检测成绩,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成绩动态,为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剖析、自拟计划、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提供参考数据;家庭报告书管理系统将为家长提供学生在校某个阶段的学习生活报告,可选择某几次成绩、学生操行、教师评语等作为报告数据内容。此外,学校还将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对接学校公众号,方便家长使用移动设备查询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详细表现,凝聚家庭教育力量,实现家校有效互动。3.引入智能数据分析,优化教育效果谷歌Alphago的胜利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人工智能的威力,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将智能数据分析引入教育,优化教育效果。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汇聚了学生海量的数据,涵盖了学生操行、学业成绩、活动获奖、教师评语、家长评价等,引入智能数据分析连接最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支撑下的专业教育指引,可以分别在个体分析报告和集体分析报告中为班主任提供相似教育案例和方法指导,让班主任的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二、升级互动分享平台:助力科研,提升德育实效

班主任自主成长模式是我校德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策略,通过专家引领、团队科研、交流反思、自主修炼等四大措施,引导班主任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科研中成长。学校将这一模式融入到教师互动分享平台——礼山师说。1.班主任频道:让优秀班主任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班主任频道是班主任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教师可以了解最前沿的教育资讯、向优秀的同行、跨界的教育精英学习等;交流身边的鲜活案例、分享教育实践沉淀下来的智慧。频道中优秀的案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将被引入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为教育同行提供有效参考。2.家校频道: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专业助手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教育效果。我校在互动分享平台“礼山师说”上开设家校频道,倡导家校交流。班主任主动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并推送相关教育方法指引,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专业助手;家长主动学习,积极配合学校老师,联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优化德育数字资源:关注课堂,拓宽德育途径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4

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 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刘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5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省、市、县《关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实施意见》精神,严格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行为规范教育,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宾,增强德育合力,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明确正副班主任工作职责。

开学初,召开新学期正副班主任会议,系统学习学校制定的《班主任岗位职责》《副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优方案》等,让每一位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将各项工作责任到人,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2、认真组织校本培训

以《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为指导,根据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对现任班主任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校本培训,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组织班主任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引领导示范作用;通过班主任每月例会,及时反馈班级管理情况,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指导义庄协作区一等奖获得者费宝芬教师参加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争取好成绩。

3、关心新上岗班主任。

本学期,学校新进了四名新班主任,由于刚踏上工作岗位,没有教育经验,我们将组织互帮组帮助新班主任及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推荐她们参加岗位培训,听取他们的工作情况,并及时加以点拨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二)落实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培养。

1、为配合市“市文明文明礼仪教育先进学校”开评,本学期,我们将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相关细则,各班主任对照要求,逐条抓好学生的常规训练,努力落实到位。

2、加强学生一日常规评比活动。坚持原有的每日一查的“三项常规管理”,下发评比细则,组织大队委员、服务队员每天坚持上午、下午两检查,确保常态下的校园面貌成为学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坚持各项常规抽查,晨会每月至少抽查二次;班队每月至少抽查一次;卫生每月安排一次大扫除,每月抽查1至2次,(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强化午餐管理要求,重申午餐管理细则,每周抽查一次,每班要通过餐桌小组之间的评比来切实提高就餐纪律与就餐情况。

重视安全教育,规定学生活动区域,重申“行走”规则,杜绝教学楼区的追逐、打闹、狂奔现象。

根据每月的检查、抽查情况评比每月的文明班集体,并及时反馈每月的评比情况,督促文明行动落到实处,

3、结合“文明城市”创建,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办好“聚沙少年宫”,迎接苏州市现场检查。

(三)深化“孝爱”特色教育,开展总结表彰活动。

继续深化“孝爱”教育,结合相关的节日“教师节”“重阳节”“元旦”“春节”等节日践行“孝爱”,培养学生的“孝爱”意识,根据学生的表现,每班评比班级的“孝爱之星”和“孝爱家庭”,在此基础上,择优评比校“十佳孝爱之星”和“孝爱家庭”,结合庆元旦活动开展先进事迹宣讲及表彰活动,邀请相关领导、学生家长代表等前来观摩活动,从而扩大活动影响力,让每个家庭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丰富少先队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本学期,我们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和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将进一步深化体验教育,强化传统节日的教育。结合“建队日”,在一年级发展一批新的少先队员并作好相关队知识的讲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图书漂流活动和经典诗文诵读赛”。

2、发挥德育阵地作用,健全和完善德育课程,增强德育的科学性,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每两周制作一期电视节目,及时反映学校德育活动的动态;以五、六年级同学为主力军,结合学校德育主题,每周以班为单位播出一期广播节目,期末进行评比。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富有教育意义。

3、各班更换“雏鹰争章”板面,各班主任要创造性地进行争章活动,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让争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4、加强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倡导小班长值周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对值周班长的值日进行指导和总结。校大队部每月举行一次小干部交流活动,跟踪跟班小干部的工作情况,交流各班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使班级管理不断健全。

(五)、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校省级子课题《以班级为本的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

2、结合“德育导师制”,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师生沟通交流,把思想疏导工作及时做到学生的心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超越自我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做好离异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并认真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

3、在家长、学校或家长会上,积极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六)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辟“大德育”的广阔天地。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家校的密切联系。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上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强。针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召开一、四、五年级家长会,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邀请专家到校为家长作专题讲座。继续出好校刊《家教通讯》,鼓励广大辅导员老师用好网上家教平台(家校路路通),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果。

2、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本学期,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新一届家教委员会。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宣讲相关法制知识,加强与校外辅导员、家长委员会成员、校外德育基地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我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

1、制定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德育条线、正副班主任会议。

3、召开一年级新生家长会。

九月:主题:新的学期新的目标

1、正常教育秩序,各班认真组织学习《梅小学生一日常规》

强化就餐、课间纪律教育,做到“静”。

2、全校大扫除检查评比、班级布置评比、黑板报评比。

3、召开班主任例会,布置德育导师制相关工作。

4、正常各项检查、抽查,评九月份先进班集体。

5、“百名教师走千家”集体家访活动

十月:主题:童心向党争当四好

1、召开班主任例会。

2、孝爱活动:慰问敬老院,给爷爷奶奶送份礼物

3、参加市班主任基本功决赛

4、全校大扫除检查评比、黑板报评比。

5、正常各项检查、抽查,评比十月份先进班集体。

十一月:主题:积极寻访努力学习

1、召开班主任例会。

2、召开三、五年级家长会。

3、邀请交警叔叔来校作交通安全讲座。

4、全校大扫除检查评比、黑板报评比。

5、正常各项检查、抽查,评比十一月份先进班集体。

6、各班推荐“孝爱之星”“孝爱家庭”

十二月:主题:我爱运动我会锻炼

1、召开班主任例会。

2、庆元旦“孝爱”表彰活动。

3、全校大扫除检查评比、黑板报评比。

4、正常各项检查、抽查,评比十二月份先进班集体。

一月:主题:回顾总结迎接寒假

1、组织学生复习备考,上交(传)各种材料;

2、召开家教委员会。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矫正

不良行为指与人们公认并且遵守的社会规范相对立的不道德、不规范的行为。小学生身心发展不稳定,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责任感等相对较差,易受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诸多的适应不良,随之形成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冲突,产生不良行为问题。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性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行为习惯,帮助其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制度规范,评价引领,让学生行为有规可循

矫正不良行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如学校制定出高、中、低段《良好习惯规范要求》《一日常规》《体卫制度》《礼仪常规》《文明班级考评条例》《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条例》等。强化红领巾监督岗,开展人人争当好少年、班班争夺文明班的活动,做到定期评选,进行榜样教育。加强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制定出《课堂常规》《生活常规》《活动常规》《个人卫生检查制度》《学生纪律考评制度》等,并使朝会、班队会教育系列化,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由此,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矫正不良行为,还要善于通过评价引领,让学生在体验矫正不良行为的成功中形成正能量。为了激励学生坚持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细则》《文明级班级考评细则》及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三五十”系列考评活动,“三”即每学期一次的三好学生、三贤少年、行为好少年“三好”评比活动;“五”即每学期五次的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十”即每学年十次“好行为争章达标”评比活动。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把各方面的评价进行整合,强化学生的优点、优势,淡化不足。形成激励性的教育训练机制。要让学生人人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成功的希望和愉悦,使学生人人处在爱护、转化鼓励和有希望、有成功的良好氛围中,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积极性,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专题活动,环境优化,为学生营造知行统一的良好氛围

首先,开展专题活动,能调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体性、自觉性、积极性、和谐性。通过学校集中教育、班队教育、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广播校刊宣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容要求,有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强化“凡事想一想”“三思而行”,做到“事前思(后果),事中思(方法),事后思(要求)”,从而产生道德行为意向、动机,强化良好习惯养成的常规意识。通过大队活动、班队课,精心设计矫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主题性活动、趣味性活动、实践性活动、艺术性活动、节日性活动等。让学生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主题明确,思想性强,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利于形成良好习惯培养的各种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社会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消除不健康心理,从根本上调动矫正不良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习惯。其次,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优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矫正不良行为。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种植花草树木,保持整洁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促使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爱美的天性促进他们与不讲卫生的习惯作斗争。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制度,进行规范化训练和宣传,并加强监督力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二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我们为学生构筑了一块块欢乐的文化小天地,合唱、管乐、体操、棋类、园林、舞蹈、美术书画等多彩的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美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中自然养成。学校橱窗内开辟有“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专题板报,教学楼内悬挂有名人画像、学生书画作品,教室内的黑板报上有“我的好行为”专栏等,更具特色的是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学校播放的特色放学曲———在旋律优美的萨克斯曲中插入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语,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旋律的同时接受教育,学生每天都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三是优化好人际环境。我们首先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思想品格、审美情感、兴趣爱好、应具的风度和言谈举止、教育方式等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榜样成为学生矫正不良行为的楷模。其次强调处理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克服交往中欠文明、心理闭塞、语言障碍等不足。加强教育、疏导、说理、训练、监督,使之形成一个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优秀群体,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心理辅导、学科渗透,强化教育疏导,有针对性地矫正不良行为

开展心理辅导,能增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心理适应能力。一是开设心理健康训练课。各班每天利用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开展“十分钟心理健康训练”小课,每月开展一堂心理健康训练课。对学生进行行为、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正当竞争、忍耐挫折、自理自律等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增强适应能力,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二是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适应能力存在个体差别,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各不相同。针对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良行为以及情绪障碍、个性心理障碍、社会认识障碍等心理失衡现象,运用矫治技术,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予以适当的启发和诱引,使其达到心理健康和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加强学科渗透,根据各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灵活及时、有针对性地把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观点、感情、态度、品质等传授给学生,有效把培养良好习惯的因素渗透到学生学习、劳动、生活等实践的各方面。如通过道德与法治、生活生命与安全等学科,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语文学科,结合有关课文内容,侧重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方面的辅导;数学学科,侧重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方面的训练;体育学科,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有效地增进他们的健康、体质,全面提高自身的体能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学科,围绕有关习惯培养内容的歌曲,通过教唱歌曲、艺术舞蹈、节目表演、器乐演奏等进行渗透教育,在思想情感、艺术熏陶中加强良好习惯培养。

四、多方协同,整合力量,为学生构建多维行为矫正资源网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教育对象数量少,影响小,社会覆盖率低,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难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自豪感[1]。致使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不断学习,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放松了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要求,缺乏进取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出现事故,能够正常生活就算完成了任务,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较为急躁,缺乏耐心,由于并不能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聋哑孩子由于不能听见不能言语,无法与正常人有效的沟通,生活环境也与正常人不同,存在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交往圈子小,周围环境不同,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比如胆小,怯懦,敏感,多疑等,由于聋哑儿童的此种特点,致使家长越发的没有耐心,没有信心,出现急躁情绪,并为孩子定下标签,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化。二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聋哑儿童,存在内疚感以及负罪感,并不能理智的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百般迁就,希望以此种方式作为补偿,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此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容易使聋哑儿童更加难以管理,任性妄为,从而导致出现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问题[2]。

(三)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

特殊学校的常规教育与普通学校还是存在极大的差别,聋哑儿童由于身体残疾,在性格特点上难免敏感,自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常规教育不够科学,忽视对聋哑儿童心理的疏导,按照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导致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

二、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个人管理

特殊教育的个人管理主要表现在卫生,着装,发型,就餐等方面,其中卫生包括自身卫生,生活区卫生以及教学区卫生等卫生的处理,着装要求是不能穿着奇装异服,发型要求是不能留古怪的头发,礼仪需要使用文明用语,就餐需要文明就餐,节约粮食,根据这几方面建立一套标准的制度,并为学生制定一本记录本,做到周周小总结,月月大总结,并在家长会上通报相关情况,做到加强聋哑学生的个人管理。

(二)加强生活区管理

加强生活区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区域,是最容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生活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进行监督,提高监管力度。二加强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生活教育

加强生活教育是指家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够急躁缺乏耐心,忽略孩子教育,放任自由以及溺爱孩子,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加强生活教育。加强生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需要保持较好的耐心以及信心,对聋哑孩子家长需要耐心的教育,体会孩子存在的困难,学习手语,与孩子较好的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以便以后的教育管理。二家长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孩子与严厉教育孩子都是不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融合两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出现道德问题以及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严厉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孩子纠正问题,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孩子脆弱时,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因此,加强生活教育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提升聋哑儿童的能力,陶冶聋哑儿童的情操,实现聋哑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聋哑儿童能够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娱乐活动,如刺绣、篮球、绘画、缝纫、手语歌、下棋等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中普遍存在寄宿问题,由于教师观念存在偏差,家庭教育不恰当,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等原因致使特殊教育学校寄宿问题管理不当问题的发生,因此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个人管理以及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光兴.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的安全管理[J].贵州教育,2013(07).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8

关键词:医院-家庭联动;赏识教育;儿童;眼部健康

相关研究[1-2]显示,儿童视力问题在体检中占比较高,儿童眼部功能发育的时期主要集中在3~6岁,儿童眼部疾病尚可逆转,是矫正的关键时期[3]。儿童时期的视觉障碍主要是屈光不正或斜视,并且这两种情况通常会导致儿童弱视[4-8]。儿童眼科门诊在临床中属于较为特殊的部门,患儿由于年龄小情绪较难控制,外加病情不适感,会加重负面情绪,加上家长由于担忧儿童而比较焦虑,因而儿科门诊经常比较混乱,与患儿和家长之间良好的沟通,个性化的干预对患儿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儿童通常依靠家庭照顾,但是年轻的父母对于眼部保健知识普遍较差,还由于缺乏资金、缺乏时间及缺乏家庭成员的合作而造成对儿童眼部保健的缺失,因而寻求合适的健康教育模式以增强患儿的眼部健康意识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医院-家庭联动结合赏识教育对儿童眼部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治疗眼部疾病的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和家属均知晓并同意配合本院治疗。对照组患儿男50例、女50例,年龄3~10岁、平均(4.80±1.20)岁,斜视患儿55例、弱视患儿45例,监护人学历大专及以上者90例;观察组患儿男49例、女51例,年龄3~10岁、平均(4.70±1.30)岁,斜视患儿57例、弱视患儿43例,监护人学历大专及以上者8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干预方法。对照组患儿开展常规健康教育,给予儿童和家属眼部保健知识讲座,主要针对儿童眼部使用时间、是否可以看电视、观看时间、眼保健操及眼部功能矫正锻炼等知识。1.2.2观察组干预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医院-家庭联动结合赏识教育干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①强化家长的眼部健康知识,采取幻灯片讲座、动画放映及眼部健康沙龙等方式加强家长对健康知识的印象,并且不定期的为儿童和家长举行趣味派对让家长和患儿们进行经验交流。②个性化健康指导,耐心热情解答患儿家长的疑问,普及发病机制、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为视力不良的儿童建立档案,对视力低下儿童给予针对性的视力矫正措施,并定期访问矫正措施的实施情况。③改善儿童的视觉环境,对患儿家长普及采光对患儿眼睛的影响,若儿童房间的采光不适合,及时督促家长更换。④建立及时反馈模式,及时了解儿童眼保健行为并纠正不健康的眼保健行为,改善视力。1.2.3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儿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分数越低表明患儿心理状态越好,分数越高表明患儿心理状态越差。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患儿健康措施的实施情况,干预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长眼部健康知识和患儿健康措施实施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综合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得分和家长赏识教育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眼部矫正措施实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两组患儿家长干预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3,P<0.05)。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