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德育体系

独生子女家庭德育体系

一、主要内容

1、生存教育

生命关怀是指“充分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和完善,并由此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在言谈举止中,家长要有意无意的渗透生存教育。家长要利用空余时间常带子女去大自然、动物园等地,让子女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生活的美好,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生存教育不仅要培养生命意识,也要培养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家庭生活的始终,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适应环境、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做家务等的劳动能力。家长要时常鼓励子女买菜做饭,督促他们进行家务劳动。

2、理想教育

“忠于崇高的理想,是个人发展道德的顶峰。”理想是人们前进的指路明灯和动力源泉。当今社会浮躁复杂、物欲横流,很多独生子女理想缺失,或是迷失自我、人云亦云,不能树立贴切自己的理想。家庭德育要重视理想教育,家长要从小引导子女树立崇高的理想,个人的梦想要与国家的梦想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子女为之拼搏奋斗。父母要引导子女把目标具体化,以此来指导规范孩子的行为,以实现其理想。家长要鼓励子女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繁荣联系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关怀教育

尼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怀是一种品格的力量,是美好道德的体现,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基础。现如今很多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溺爱等原因,造就了他们自私自利、淡漠无理、不合群等缺点。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环境,培养一种博爱精神,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关怀教育要融入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家长要时常鼓励子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会奉献和感恩,去感受和创造生活的真善美。

二、基本对策

1、树立家庭德育意识,注重对家长的教育

树立家庭德育意识,要从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着手。当前很多家长的家庭德育意识淡薄,认为德育并不重要,是学校的任务,他们注重的是孩子的智育。家长对德育的问题存在片面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施。人不是生来就会当家长的,这就需要一个平台——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专业科学的培训。家长学校不仅可以传授给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此外,还可以设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交流中介,定期进行讲座和报告,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等。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让家长意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强化家庭德育的观念,从而提高家庭德育的水平。

2、借鉴古今中外家庭德育经验,关注孩子个性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德育,研究成果颇丰,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袁氏世范》中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教子在幼,及早施教,保证儿童尚处于“白纸”状态时,就传授给他们立身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颜氏家训》中在家庭德育的方式上主张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榜样。近代曾国潘在家庭德育方面,回归原始儒学,把传统伦理道德付诸德育实践。日本家庭十分重视孩子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力。美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出资开办“双亲学校”,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国外家庭德育先进的地方,我们要加以学习应用。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家长在借鉴古今中外的德育经验时,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大流,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家长要关注孩子真正的想法,因势利导,要经常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的特色,发展孩子的个性。

3、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优化德育环境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只有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到达更好的教育效果。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三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形成合力。学校在进行德育的同时,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营造一种利于德育的文化环境。学校还应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协商合作,共同努力,促进孩子发展。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道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要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道德环境,这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国家要积极推行精神文明建设,采取具体举措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努力优化德育环境。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是把双刃剑,国家要严格打击网络不良现象,积极推动网络德育的开展。

作者:方春花 丁梅 单位:四川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