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单亲家庭德育环境及道德教育

离异单亲家庭德育环境及道德教育

摘要:中国随着离异人数的增多,离异单亲家庭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急迫的话题。离异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相比,在家庭结构、家庭情感系统、家庭教育、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和社会环境、社会资本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特异性,这些对离异单亲家庭儿童道德培养均不利,容易造成儿童自我中心、情感冷漠等问题。离异单亲家庭通过自身重视儿童道德教育、视离异为生活常态、正确处理和对方关系等优化家庭德育环境,社会通过消除对离异单亲家庭的歧视和社会援助等改善离异单亲家庭德育的外部环境,通过家庭内外共同的努力来改善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德育环境;道德教育

离异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婚事件导致的只有父(或母)一方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尽管单亲家庭一般包括离异、分居、丧偶、未婚生育四种类型,但是由离异而产生的单亲家庭数量是最多的,因此,本论文把单亲离异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离异单亲家庭占单亲家庭的比例均在60%以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开放,离异的数量渐增,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门的统计,夫妻离异人数,1990年为80万对,1994年为97.1万对,1995年为105.5万对,1996年为113万对,1997年增至119.78万对;1980年全国结婚与离婚对比率为4.73%,1995年这一对比率为11.35%,1997年达到13%,其中北京、上海更高达25%左右[1]。从2003年开始这种增长的态势更加明显,中国离婚人数连续七年递增,到2010年,每天5000对夫妻离婚[2]。大量离异家庭的存在,就意味着有大量的越来越多的儿童生活在只有父或者母亲的家庭中,生活在这种残缺家庭中的儿童是否能够顺利成长,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以及如何把这些儿童培养成为合格的人和公民成为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道德之学是成人之学,道德教育讨论的就是如何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的问题。按照传统的道德二分法,道德可以分为私德和公德。梁启超说,独善其身谓之私德,相益其群谓之公德。私德是处理私人领域的道德,是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以及与个人品德、作风相关的道德。公德是处理公共领域的道德,是与公共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与集体、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私德立人,公德立公民,本文拟从这两个向度来探讨离异单亲家庭道德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之目的在立定做人之基础”[3]单亲家庭对儿童道德培育的影响主要在家庭形态的“单”。之所以把此类家庭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提出来讨论,就在于单亲家庭和完整的家庭相比,有其特异性,对儿童道德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一、离异单亲家庭环境的特异性

(一)家庭结构的特异性

完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而单亲家庭是由父亲(或者母亲)和孩子组成的,而且单亲家庭中母亲单亲家庭占大多数。在中国城镇家庭中,单亲家庭往往又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单亲家庭增长趋势基本是与实行计划生育同时开始的”[4]。这样,中国单亲家庭特别是城镇单亲家庭(实际上单亲家庭也主要集中在城镇),往往是母子(女)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

(二)家庭情感系统的特异性

单亲家庭由于和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完整的父子(女)母子(女)情感系统简化为父子(女)或者母子(女)感情。这种状况,一方面会导致生活在一起的亲子感情非常依恋和亲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儿童对生活在家庭之外的父(或者母)的疏远和排斥。如果生活在一起的父(或者母)对儿童情感引导不当,甚至会造成儿童对生活在家庭之外的父(或者母)的仇视。非此即彼的情感体验,容易导致儿童情感偏执。

(三)家庭教育的特异性

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只有父亲或者母亲在一起生活,导致家庭教育父教或者母教的缺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父亲的阳刚和母亲的温柔都是需要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离异,而缺失父亲或者母亲的教育。缺乏父亲的严厉,有的孩子可能会恣意妄为,缺乏母亲的体贴,孩子可能会变得暴戾。单亲家庭往往是家长既当爸又当妈,要带孩子还要做工作养家糊口,非常辛苦,在孩子教育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往往有心无力。因此,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隔代抚养又会产生隔代亲的问题,孩子往往是娇惯过度。这种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我自私。

(四)家庭心理环境的特异性

单亲家庭特别是母亲单亲家庭,由于没有成年男子家庭成员在一起生活,往往心中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往往会导致对他人缺乏信任感,遇事变得退缩多疑不够勇敢。特别是在离婚过程中的夫妻双方的争吵,对孩子心理尤为不利。有的夫妻在离婚过程中,相互谩骂揭短,甚至有的离异就是因为一方有了外遇。缺乏诚信、不负责任、仇视,这些对儿童道德发展都会埋下隐患。

(五)离异单亲家庭儿童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特异性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夫妻白头到老是古训,对于离婚很多人还是不能认可的,所以,在社会上一些人会对离异家庭的儿童说三道四,在学校里一些老师和同学也会对儿童歧视。这种歧视会让单亲家庭的儿童感觉自己像异类,变得自卑。如果长期受到歧视,儿童就会变得冷漠、抵触,甚至会变得仇视社会。社会对单亲家庭儿童形成的刻板印象也非常不利于儿童道德发展。一些人并没有科学严谨的统计分析做基础,就凭借单亲家庭儿童问题的几个案例就简单归纳得出结论———单亲家庭儿童往往存在道德问题,而且有些还堂而皇之地登载在书籍报刊上。媒体不负责任的言论无疑助推了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其实,离异单亲家庭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往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困乏。儿童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单亲还是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困乏,对此问题还没有看到严谨科学的统计分析。

(六)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社会资本的缺失

中国由于户籍等的控制,虽然大多数离异家庭还是生活在原地,但是由于单亲家庭往往由一个女人或者男人带着孩子生活,为了少是非,和外界的交往比较谨慎,从而和外界的交往较少,这样儿童社会资本相对完整家庭而言就少了。由于儿童社会资本缺乏,儿童社会化发展就相应地增加了一道人为的障碍。

(七)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经济条件的特异性

单亲家庭由于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来养家糊口,和双亲家庭比,经济条件显然差了。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多为母亲单亲家庭,而且,离异单亲家庭多处于社会下层,收入相对较低。据调查,约80%的单亲家庭都面临程度不同的经济困境[4]。经济的拮据,书籍等文化资源相对较少。“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的贫乏,再加上现在社会的拜金,生活在其中的儿童人格培养收到双面挤压。

二、离异单亲家庭道德教育易出现的问题

离异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特异性,对儿童道德教育和道德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自我中心

离异单亲家庭,一方面由于母(父)子(女)相依为命,家长会把所有的爱都给予孩子,另一方,单亲家庭子女许多会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存在隔代亲的问题。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造成对儿童的溺爱,溺爱往往让儿童变得自我中心。颜农秋通过对珠三角1000多个单亲家庭的实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儿童以白我为中心,白我调节及适应能力低。自我中心往往让儿童变得自私自利,不利于无私、奉献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儿童道德情感冷漠

单亲家庭,单一的感情系统,不利于道德的培养。单亲家庭,单一的亲子情感,一方面会形成生活在一起的亲子情感亲密,另一方也形成不在一起亲子情感的疏远。比如,母子型家庭,由于母子长期生活在一起,儿子自然就会疏远排斥父亲。如果父亲不能按照法律判决支付抚养费或者定期探视儿子,儿子就会怨恨甚至仇视父亲。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单亲家庭的歧视也对让儿童情感孤独、排斥甚至仇视。当学校和社会把单亲儿童作为异类时,儿童情感就会漂浮在群体之外,缺乏归属感,情感会因为拒斥而变得冷漠。当儿童心中的友善和热爱被冷漠和仇视所代替,友好、奉献、热爱集体等品德的培养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如同无土之木,无水之鱼。

(三)不利于儿童未来爱情、婚姻道德等私德培养

道德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单亲家庭儿童社会资本的贫乏,狭小的生活圈子,无疑不利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另外,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也不利于儿童道德教育。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是好生活是好教育,是坏生活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6]单亲家庭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即是不和谐的道德教育。父母在离婚过程中的争吵、谩骂、仇视,特别是因为外遇导致的夫妻离异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儿童目睹了睚眦必报、不忠和背叛,如果让儿童忠诚、宽容、负责,那简直是可笑。在儿童将来的成人生活中,如果让其忠于爱情和婚姻也会变得困难。儿童在有道德的生活中养成好的品德,在不道德的生活中习得不道德的品质。

三、离异单亲家庭道德教育的对策

离异单亲家庭对儿童道德教育有许多不利因素,要把离异单亲家庭儿童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需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建构出有利于儿童道德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一)优化离异单亲家庭道德教育环境

1.离异单亲家庭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有学者摒弃向来视单亲家庭为不幸家庭的学术视角,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单亲家庭儿童成长和监护人是否尽职具有较强的正相关[7]。也就是说,单亲家庭“单”的家庭环境不是造成儿童问题的原因,原因在于家长是否尽心尽职对孩子进行教育。单亲家庭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多拿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同时,作为非监护人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多探视孩子,定期按时交足抚养费,用自己诚信负责的行为塑造孩子诚信负责的品行。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要更加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在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时,首先让儿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将来长大成人时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2.离异单亲家庭心态平和。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视离异为一种生活常态,不要自卑。同时,和儿童沟通,让其明白,解除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一种合理的行为,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让儿童接受单亲家庭状况,不要由此感觉自卑,要视之为一种生活常态。同时,家长也要明确单亲家庭的缺失,多和他人交往,弥补单亲家庭社会资本的缺失,让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觉不到“单”。3.离异单亲家庭父亲(或者母亲)要以身立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德育是“以人化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为人处世的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立范,用自己高尚的言行来同化儿童。离异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不要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让孩子从中学会理解和宽容。

(二)优化离异单亲家庭外道德教育环境

1.社会视离异单亲家庭为一种家庭常态,消除对离异单亲家庭的歧视。学者研究表明,同学无歧视性行为的学校环境,有利于离异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7]。社会改变“对离婚当事人子女的因袭偏见,逐渐将单亲家庭视作当事人的自由选择,一种常态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7],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对单亲离异家庭子女的歧视。只有完成思想上的革命才会有行为上的改变,因此,社会要改变思想观念,对单亲家庭理解宽容友善,这样,才能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有利的环境。2.社会为离异单亲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由于离异单亲家庭多生活在社会底层,许多家庭经济困难,政府和有关组织要正视和重视单亲家庭经济问题,制定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程度困难的家庭提供福利式的社会救助,让单亲家庭摆脱经济困境,有财力和精力提升孩子的品德境界。总之,单亲离异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重视的话题,随着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急需解决,需要我们提供更加有力的策略,以求单亲家庭儿童成长为合格的人和公民。

参考文献:

[1]车平平:离异家庭子女健全人格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中国离婚人数连续七年递增,每天5000对夫妻离婚.

作者:董美英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