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学范例

教育医学

教育医学范文1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正确处理好化学教育与医学教育关系以及化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总目标之间关系,是当前医用化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就上述问题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命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更新与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其影响作用正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这种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更加注重社会与个人的结合;(2)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教育中的渗透;(3)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4)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5)更加强调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以此为导向,切实做好“六个对接”即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1]。化学课是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改革?总的设想是:改革后的化学课程应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医学教育的总目标和社会需求,能更恰当地处理好化学教育与“六个对接”的关系。

2改革思路及实践

医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医学联系十分紧密,医生终身都需要化学知识。医用化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医学教育培养总目标和现代医学发展服务。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认识既能反映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又注重社会实践(即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简称STS教育模式[2]),正逐渐得到愈来愈多教育同仁的青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关键。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讲的就是兴趣对学习有巨大作用。兴趣会让人注意力集中,观察仔细、记忆深刻,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3]。许多学生成绩优秀的诀窍主要是他们对一些学科比较喜欢、比较感兴趣,且下了较多的功夫,说明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读书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脑到。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多种感官并用,有利于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这对理解、记忆新知识有巨大意义。学生常常反映所学的新知识容易遗忘。遗忘也有一定规律,即先快后慢[4]。同时,根据医学研究,人脑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每天有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清晨起床大脑最清楚,可多记外语单词,多记医学上的概念和各种正常值;上午8~12点精力充沛,在听课时,多思考课堂中的难点内容;晚上6~8点,大脑记忆最佳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多种感观并用,从而获得牢固的知识和技能。

2.3注重教学方法

医用化学这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时不多,而教材的起点较高,新内容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这门课,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我们在开课前,首先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以便有的放矢。有些专业招收的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差,记忆力强,但往往是死记硬背,抓不住要点,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更缺乏必要的理解力。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否则,很难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因此,上好本门课的第一课《绪论》很重要。让学生明白医用化学与中学化学有什么异同,它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有些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去学习等,这样,学生对医用化学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再者,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科学知识的发展是无限的。教学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从科学知识总汇中精选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他们学习的方法。为此,在课堂上把难点尽量讲深讲透,对易懂部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自学。每门学科都有一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这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在教学选材上,注意针对性,结合医学临床实际删去一些理论性强又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注意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医学工作中的应用,对现有教材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增加了化学与环境教育,元素与健康,并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等,让学生明白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从事医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胺、生物碱等章节教学,讲解一些常见药物,以及和后继课药理等课程的交叉和渗透;围绕元素教学、讲解元素发现史,用科学家献身科学、认真工作、顽强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爱业敬业。通过这些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进行教学,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的距离,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后继课如生化、药理等课的衔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全忘记”,这是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学上的问题,假如教师在上课时能把必要的知识和获取这些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时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心领神会,即使不作笔记,也会经久难忘。例如在讲苯的结构与性质时,如单纯地讲,非常抽象枯燥,但笔者在讲解时,会讲芳烃的发现和凯库勒的“梦”并运用PPT给学生作对比讲解。这样既少花时间,又有助于理解,由此所形成的概念很难再遗忘。

2.4注重技术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和医务工作的能力

结合职业院校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这个特点,加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更显得必不可少。结合卫生部部颁大纲技能目标要求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实践内容上充实,方法上改进;加强对学生指导、考核,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哪些必须熟练掌握、哪些一般能完成,清楚基本程序。化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用化学用语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基本计算等。实训中,首先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能促进学生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基本技能达到熟练、正确的目的。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适当增加学时数、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实验操作达标等办法进行实施。重点突出了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化学试剂基本知识、溶液配制及浓度换算、天平使用、滴定分析等基本操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师示范,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过关。第二,加强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能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对促进教学、考试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学生今后工作需要制定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考核评分标准”,标准包含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实验室管理基本原则、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动作要领及规范等内容,根据内容给出量化分数值。其次,将平时考核与学期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让学生重视每个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加强教师巡视检查,纠正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实验结束后,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结合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每次实验成绩。学期结束时,教师给出实验内容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实践经验积累写出实验原理、所用药品、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结果计算。教师在实验室观看操作,并考核量分,最后将平时与学期成绩综合处理。

3小结

通过实施STS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今天所学知识就是明天所需。因此,教学的导向性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因选择的教材内容十分贴近生产、生活和医学科学,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其适应能力也增强了,工作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实施STS教育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无现成教材,很多知识还得教师重新学习和组织,加重教师教学负担;缺乏社会实践考查经费等。这些问题,还待进一步探索,以谋求得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如俊,董振.“六个对接”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77-80.

[2]张友楚.医用化学教育与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4.

[3]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委会.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5卷[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190.

教育医学范文2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在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借助精准医疗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将其与中医理念与临床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实践中。

2.1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临床实践

中医与精准医学结合,不是与精准医学比较谁更能做到精准,而是应该思考在临床上如何使之发挥更好的疗效,精准医学目前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特定基因选择一种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减毒增效”,尽管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但相对于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价的证据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进行,在抗肿瘤治疗时,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不是针对肿瘤瘤体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状态,依据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适症候进行诊治,通过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临床症候和病理状态,以减少毒副作用,使“精准治疗”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效”的治疗目标,如中医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总结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疗20种常用中药以及核心处方药物:党参、黄芪、金荞麦、沙参、麦冬、龙葵、白英、甘草、黄精、红景天。体现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则,在治疗过程中特别重视从整体出发,调补肺、脾、肾三脏,灵活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2.2医学科研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使医学科研越来越精确,也成为精准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些组学的理念与中医的系统观念有相似之处。如“代谢组学”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组”“群”“谱”集成的功能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使其成为证候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中医采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疗,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较多中医联合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如王喜军等[7]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黄疸证和阴黄、阳黄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并从微观角度解读黄疸、阴黄和阳黄证候的科学内涵。王广基院士课题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浆代谢谱,其结果显示能将疾病组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并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显著相关,提示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可能正是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技术有利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有助于进行中医“整体观”临床诊疗机制的阐释,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之处更易于进行中西医结合。

3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3.1信中还是信西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衷中参西”的观念,西医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以指南为参考依据,而中医临床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临床统一模式形成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诊疗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西医的诊疗相对易于操作,中医的辨证相对较难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西医更加客观,中医更加主观,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与西医学的认知在理论层面较难对应,所以在这个阶段,临床教育对树立中医临床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医的认知模式的实用性,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优势,不能一味地在理论层面寻找对应,而要更多地从理念上寻找共同点,如目前西医学对中医扶正、驱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冲突,从中西医的疗效优势上树立自信,进而比较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然后从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入手。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深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

3.2会不会影响中医思维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西医以客观数据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收集到临床信息都必须由临床医生进行主观思维的综合判断,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采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临床的思想意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西医学的认识作为参考,不能影响到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医疗效优势的发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过程中,将理念的相同之处作为结合的切入点,将临床疗效的提高作为结合的目的,将机理的阐释作为结合的手段,将理论的差异作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机制和原理加以阐释,使中西医能够进行更通畅的交流,更好地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

作者:王睿林 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参考文献

[1]彭亦良,周雄.精准医疗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与质疑[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11(1):88-90.

[2]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2):1-3.

[4]刘浩,林洪生.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中医药配合肺癌靶向治疗用药与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671-1673.

[6]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教育医学范文3

通过医学生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学生为视角对医学生人文学习进行探讨,指出医学生人文学习存在学习环境缺失,医学生认知偏离、主体性不足三个层次的问题,针对每一层次的问题,提出的改进途径,帮助医学生创建良好的医学人文学习环境,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形成正确的认知,主动地医学人文知识,以达到改进医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的。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学习方式

医学人文教育将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医学实践相结合,需要的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习得,更重要是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融入,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成为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员。医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我国医学科学研究,教学传承与医疗工作的希望。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逐步加深,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研究视角上,以单一的视角为主,主要涉及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其中学校视角占绝大部分。学校方面研究主要从课程设置方面探讨,周万春等[1]指出,医学生人文教育不足主要体现在医科院校设置的人文学科之间缺乏互动联系,人文教育课程与医学科学课程未能紧密结合,是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源。苏强[2]认为,医科院校缺乏对医学人文的认同,人文课程设置不严谨,课程结构单向性,医学人文学习与医学专业学习存在较大的割裂现象,医学人文难以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方面的研究则是关注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人文课程的授课方式。吕青波[3]认为,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当前的医学人文授课中,人文精神未能有效传递,教师自身对学生没有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仅在乎学分和成绩,无所谓自我塑造,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杨佳[4]通过医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的调查,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授课方式提出了看法,人文学科教师多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课程缺乏吸引力,授课内容缺乏新颖力,导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很难与医学实践相联系。学生方面的研究,以学生为视角研究医学人文教育较少,且大部分是研究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李钧[5]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由医学人文教育不足直接导致,而在传统培育模式影响下,医学生仅看重专业内容的学习,对医学人文精神缺乏正确的认知,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忽略自我塑造,医德修养欠佳。李贞玉[6]通过对某医科大学在校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在对人文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医学生更偏重于可以在临床医学活动中运用的人文科学,但是对于可以扩展思维和开阔视野的人文课程不够重视。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依然在继续,可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却没有明显的进步,人文教育一直都处于薄弱状态,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缺乏,从医学生学习的视角研究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陷入了教育单向性的困境中。

1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分析医学生在医学人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是为医学生提供学习医学人文方式的前提,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层次。

1.1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缺失

医学人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形成二元结构,它们必须要融为一体,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实践是对理论和认知的最适合的修正。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然而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中,教育的内容也无法按照学生自己的个人兴趣与爱好自由组合与搭配。首先,在课堂中,医学人文教育无法利用固定的仪器或设备指导与检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学生更不能通过自学获取探究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判定自己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到达了何种程度,也很难在课堂上激发同学们对医学人文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会主观判断医学人文知识是晦涩的,毕竟他们对医学人文的学习脱离了环境。其次,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份医学人文氛围和实践情境,一方面课时及营造的环境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另一方脱离了课堂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学习环境就发生了缺失。在课堂外,学生没有固定的人文环境供他们进行医学人文的实践性学习,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知识的把握远离实践,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学习只有表层学习无法达到深层次的学习。此外,校园环境中人文的缺失。很多学校往往过多的注重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在校园环境中更多是科学精神的营造和体现,而医学人文精神则无法更好的融入在校园环境中。

1.2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习认知偏离

医学生接受医学人文教育时秉持的认知,决定了学习医学人文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课程。首先,医学生并不完全认同医学人文的价值,尤其是实践过程中,他们更容易接受医学科学给他们带来的明显成果与满足感,而将通过学习医学人文而获取的成果和满足感屈居此位,甚至是在医学科学学习任务增多时,选择放弃对医学人文的学习。其次,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是被动式,即对医学人文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为了获取学分或者其他动机,这样非主动性的学习,往往采用的是背诵、记忆式的学习方式,在考核结束后很容易随着时间推演而遗忘,这样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学习也只是应试的原因,无法迁移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最后,一直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生对偏重对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认为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可以受益终身,忽视了自己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尤其是当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选课自由度低、教师授课方式局限时,医学生更容易错误认定自己对人文学科不感兴趣,这样错位的认知无法激发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的兴趣及使用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医学生正确的学习是影响医学生有效学习医学人文的主要因素之一。

1.3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习主体性不足

以往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从未停止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方法在不停的变革中,老师也在尽可能的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完成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然而在教学方法变革的背后,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将师生之间定位于主客体关系,教师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主体,而学生成为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客体,教育者主要通过教授知识的方式传递信息,连结主体与客体,他们之间形成了主动讲授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通过各种主动的途径将自己的医学人文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医学生,而学生按部就班的接受着老师传递过来的信息,无论对错全盘接收,依旧保持着应试的心态,以复制性的方式完成医学人文的学习。医学人文教育是凸显人的教育,就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医学人文知识方面,但是不能因此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性。当前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主体之间间隙大,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受阻,缺乏有效互动,没有走进彼此的世界。老师和学生两主体之间参与度不高,未能搭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医学人文学习,难以提高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7]。

2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生学习改进途径研究

学习方式对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转变和改进医学生的学习方式极为重要。医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既受到医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结合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趋势,通过营造医学人文学习环境,帮助医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认知以及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改进医学生的学习方式。

2.1营造医学人文学习环境

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的营造,应按照3个层次进行规划发展。首先是对学校整体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整个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各个高等医学院校的统一性,结合本校历史及实情进行适宜的学习环境营造。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的营造既要包括硬件设备的提供,还要包括软件设备。为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提供相应的设备,如人机对话模拟设备,模拟与患者的医疗活动全过程,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类校内活动的开展,从日常的校内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课堂环境的营造,医学人文从知识到践行,需要利用课堂进行转换,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课堂环境叠加临床环境的大环境,在课堂环境下医学生仔细观察学习,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临床课堂下学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可以模仿甚至是发挥使用自己学习到的医学人文技能。最后,临床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改变以往医学生临床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医学诊疗活动的开展为主的情况,将医学生部分医学人文教育转移到学生到临床实习期间开展,医学生可以在医疗诊疗互动中真实的感受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由临床医生为他们开展教学活动,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下单向的教育模式。

2.2构建良好的学习认知

在医学人文学习活动中,医学生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认知不同,影响着他们在对医学人文学习时加工策略与管理策略以及动机等,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均会导致医学人文学习的质量不同。首先,协助医学生正确认知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以及它对医学实践活动的协助作用,打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对人的认知,为他提供实例证明,医学人文存在的现实意义。在医学新生入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添加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活动,将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先于医学科学教育,从意识层面构建一个对医学人文的认知。其次,了解帮助医学生尽可能了解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学习的差异,学习的主体与环境都发生了转变。医学人文的学习既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注重与他人的联系的紧密性;既要保留医学的工具性,还要秉持医学的人文性。所以医学人文的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尊重他人意愿时能独立思考。医学人文的学习不能仅仅被动的学习参考书籍,比对已形成理论,而是要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找到与当时的情境最为适合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改变当前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的获取学分、资格或者证书的低层次学习取向,尽量转变为兴趣取向、成就取向或者意义取向的高层次学习取向。通过开设更为多元化、贴近时代背景的人文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兴趣及求知欲。同时,改变考核方式,事实上,在不同课程背景下对医学人文的学习结果的考核方式是无法统一且只用一张试卷判定的。此外,在医学人文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满意度,学生即使是走入误区,老师也要通过合理方式帮助他们修正,正确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2.3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将改变学生课堂中被动式的接受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同伴之间不是自由搭配而是遵循学生成就、能力、性别等因素互补分组。通过相互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以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作为考核依据,考核成绩以小组整体为单位,单独个体的优秀并不能成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合作学了考虑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的权利和学习考核的结果交接到学生手中,从被动式学习渐进为主动学习或者同伴拉动学习。其次,改进问题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医学人文学习方式在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课题被广泛使用,但是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传统的问题式学习并不能完全适应,改进问题式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生学习改进的途径之一。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具有开放程度高,课程内容可反复学习等特点,应用现有的MOOCs帮助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运用工具,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及修取学分[8]。MOOCs的使用可以扩充学生选修医学人文课程的方式,减少医学生为修学分而选修自己不喜欢医学人文课程的现象。学校可以定制专属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师指导,指导教师与学生彼此匿名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学生们也自发组成微课堂与教师进行交流,将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最后,存有研究性学习。在医学人文中可以少部分的开展研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医学生在医学人文教育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医学人文知识和应用的方式,进行医学人文的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科学研究医学人文知识的情境和途径,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回应教师,形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模式。教师对有关医学人文精神的现象和问题提出疑问,医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者场景模拟等方式回应并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探索解决问题。在不断的研究是互动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对学习到医学人文知识的反思。在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医学人文教育的重心由向学生传递固有的信息,转向支持学生深度的学习,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取信息、有效迁移应用到医疗服务活动中,同时在学校与临床实践活动中,营造主动学习的情境,增加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让医学人文精神由内而外的形成。

作者:卢柳衡 邓砚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校党委

参考文献

[1]周万春,于淑秀.关于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11):48-50.

[2]苏强,吕帆,林征.医学人文教育的危机与重塑[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4):66-70.

[3]吕青波,刘翔,邵奇鑫,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86-989.

[4]杨佳,徐一楠.关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22-125.

[5]李钧,刘宁生.基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教育回归的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5):668-669.

[6]李贞玉,刘文超,孔祥金.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学认知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13):72-75.

教育医学范文4

[关键词]老年医学教育;研究生;问卷调查

人口老龄化是20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老年人口过2亿的国家。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56.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83.60万人,达总人口的33.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疾病与伤残负担,大幅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水平,对加快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发展老年医学教育提出迫切需求[1-3]。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老年医学发展,设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为老年医学培养人才。复旦大学在2009年开设第一门老年医学课程《老年医学概论》作为研究生的选修课,随后开设4门老年医学方面的选修课,尤其是《老年医学临床实践》,是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在线课程,2013年开始招收老年医学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将老年科纳入到内科和全科专业医师的轮转要求中,并设立老年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这些措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满足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研究拟通过对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接受老年医学教育的情况及其效果,了解接受老年医学教育是否有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对从事老年医学事业的意愿,以期为老年医学教育和改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学号随机抽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第五人民医院、金山医院等5家综合性医院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10%为研究对象,共计抽取199名学生。

1.2调查方法

利用问卷星在线填写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接受老年医学教育情况、老年医学知识知晓情况和从事老年医学事业的意愿等信息。发放问卷共计199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48%。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频数(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计收集到190份问卷,其中男性56人,占29.5%,女性134人,占70.5%。平均年龄为(25.95±2.60)岁。在读硕士生163人,占85.8%,在读博士生27人,占14.2%。专业学位类型学生103人,占54.2%,学术学位类型学生87人,占45.8%。

2.2老年医学教育情况

“知道复旦大学有开设老年医学选修课”的医学生有67.9%,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知晓的比例高于专业学位(78.2%vs.59.2%,P=0.014);“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医学生有24.7%,其中学术学位的学生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比例高于专业学位(43.7%vs.8.7%,P<0.001);“知道我们国家有老年专科基地”的医学生有55.3%;“在老年科实习或临床轮转过”的医学生有19.5%,其中,男性在老年科实习或轮转过的比例高于女性(28.6%vs.15.7%,P=0.041);“在临床实习或轮转中接触过老年患者”的医学生有93.7%。

2.3老年医学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老年医学知晓情况见表2。问题2、问题3和问题5回答正确率均在80%以上,分别为96.3%、81.6%和88.4%;回答正确率最低的是问题11,“你知道哪几种现代有关衰老的学说”写出1种及以上的有18.9%。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学生在问题4(36.2%vs.17.5%,P=0.007)、问题8(53.2%vs.23.1%,P=0.001)和问题11(27.6%vs.16.1%,P=0.038)回答正确率或知晓率高于未选修过的学生。在老年科实习或临床轮转过的学生在问题4(37.8%vs.18.3%,P=0.010)、问题6(83.8%vs.58.2%,P=0.004)、问题7(59.5%vs.28.8%,P=0.002)、问题8(48.6%vs.26.1%,P=0.024)和问题9(73.0%vs.54.9%,P=0.045)回答正确率或知晓率高于未在老年科实习或轮转过的学生。

2.4从事老年医学事业意愿调查

71.6%的学生表示对老年医学感兴趣,14.2%的学生很感兴趣;70.5%的学生愿意选择去老年科轮转,19.5%的学生非常愿意;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科临床工作或科研工作的约有57.0%,非常愿意的约有13.0%(表3)。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学生,对老年医学很感兴趣的比例高于未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学生(27.7%vs9.8%,P=0.004),其他问题在“是否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和“是否在老年科实习或临床轮转过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3.1接受老年医学教育的医学生较少应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宣传、设置必修课让更多的医学生认识老年医学

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4-5]。国内目前开设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的学校相对较少,有研究显示,浙江省14所高校中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未设置老年医学课程[6],北京协和医院开设1门老年医学研究生选修课程[7],这些研究并没有对研究生选课情况进行调查,无法获知学生选课情况。本研究显示,在校期间,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医学生有24.7%,在老年科实习或临床轮转过的医学生有19.5%,知晓学校开设有老年医学课程的学生占67.9%,知晓有老年专科基地的医学占55.3%。本研究中仅有不到15的学生接受过老年医学教育,同时,老年医学相关课程及临床培养方面在医学生中的知晓率也并不高。如何做好老年医学课程宣传工作,如何吸引医学生选修老年医学课程、进入老年科进行轮转,提出新的挑战。老年医学课程对老年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是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借鉴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的经验,建议在全国各高校医学研究生中开设老年医学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加强课程建设,让更多的医学生获得老年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2加强医学生老年医学教育提高老年医学知识知晓率

本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中老年医学知识中大多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在50%以上,其他低于35%,仅有3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在80%以上。提示医学研究生对老年医学基础知识知晓率处于一般水平,个别问题如衰老学说知晓率更低,低于15。本研究还发现,接受过老年医学教育的医学生,老年医学知识回答正确率或知晓率高于未接受过教育的学生。研究结果与其他报告一致。有研究显示,学习过老年医学知识的本科生,老年医学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未学习过的学生[8]。甚至有专家提出,老年医学科可作为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基地[9]。通过老年医学课程或临床轮转等接受老年医学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老年医学知识的知晓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对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应加强老年医学教育,使医学生掌握更多的老年医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为老年医学医疗服务的本领。

3.3加强课程建设、加大老年科轮转力度提高医学生对老年医学的兴趣

教育医学范文5

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研究法对现阶段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优势。结果:循证医学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对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论:临床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应用效果

循证医学(EBM)是指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意义为根据目前所获得的研究证据并集合医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考虑到患者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下,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的同时,能够保障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其加入临床医学教育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

一、现阶段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目前仍有许多高校临床医学教学以传授体育知识及技术为主,仍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且教师没有在课后进行指导,导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临床医学业教育的原则相违背,也是造成高校医学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存在,导致临床医学教学效率下降,这导致临床医学教学失去了其严谨、科学的特征,致使学生对临床医学教学的积极性下降,使得临床医学教学效率受到影响,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滞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临床医学教学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结合社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没有结合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进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考核,都是由学校统一制定教学任务和方案,没有联合实际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导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没有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无法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任务,同时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内容不合适

就现阶段高校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分析,存在“广、浅、旧”的问题。第一,高校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广,学生必须学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第二,由于教学内容广且多,导致无法深入学习,致使学生对于这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无法深入探究的观念,并且滞后于临床医学研究,导致与实际临床医学不相符。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缺乏教师的指导;并且在课程安排方面相对比较独立,课程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实验室教学过于简单,学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

二、临床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优势

循证医学思维方法主张结合科学研究、工作经验以及患者医院等因素的统一,提倡科研与经验相结合,鼓励学生要多于学习医学知识,通过实践来认知社会,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双向交流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在分析循证医学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首先要提出循证问题:根据护临床诊疗经验、搜寻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的各方面差异,提出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例如,如何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如何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如何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然后寻找循证支持。在搜寻相关文献及资料后,找到上述提出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干预措施,为自身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最后进行循证观察与应用。根据患者的特征制定不同的观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观察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保持患者的满意度。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有助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开展以及学生的临床实践。

三、提升临床医学教育效果的相关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

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主观看法和认知。在现阶段高校临床医学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导致教学活动仍以简单的知识传输和技能教学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尤其对提升学生的理性与感性、认知与情感、智力与心理等方面缺乏针对性计划、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教学的信息化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临床医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临床医学教学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临床医学教学的信息化,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而加深学生对生理结构的认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临床医学教学的效率。工学结合能够实现理论联合实际,这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医学相结合,通过应用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升教育团队的专业素质

指导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授课经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较好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心、较高的道德修养。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医院主治医师、医学专家对学校教育队伍进行授课,鼓励教师参与临床医学实践,进而增加自身的医学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进入医院进行锻炼或与医院合作,致力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的教学监督体系

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实现对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学实施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教育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例如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团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积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循证医学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现阶段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医学观念。

作者:曹婉晴 单位: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峻,董碧蓉.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3):147-150.

[2]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6,(02):99-100.

[3]陈进,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4):273-276.

[4]张静,仇玉兰,穆永成.在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中实施循证医学教学的比较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08):995-998.

教育医学范文6

湘雅医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湖南地区的卫生防疫、治疗及医学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院早期就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运动,如灭鼠运动、进行预防天花和白喉的接种、夏季开设霍乱医院等等。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迫于战争压力和安全考虑,学校兵分三路,低年级学生迁往贵州贵阳继续随校学习,高年级学生及湘雅医院留守长沙,以协助湖南的抗日救护及卫生防疫工作,另外部分师生在湖南沅陵建立湘雅医院沅陵分院,转移一部分设备器材,避免敌军的火力集中攻击。西迁贵阳的的湘雅师生,在极其艰难的境况下依旧团结奋斗,克己奉公,使得教学和临床工作质量基本上未收到战争和流亡的影响,同时对当地的伤员和流行疾病的治疗及防治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协同当地医院分担诊务,培养了团结、互助、积极、主动的优良作风,直到今天,贵阳市还留下了“湘雅村”的美名。1944年12月8日,日寇侵入贵州,贵阳师生只能再次流亡,迁往重庆杨公桥。在重庆地区,学校师生同样本着办学救人两不误的原则,继续发展着湘雅的事业。与此同时,沅陵分院的湘雅师生也对当地的疾病进行了防治工作。战时,沅陵一带霍乱流行,湘雅分院又增设一所传染病院,使大部分垂危患者起死回生,死亡率控制在3.7%,大大低于国外文献报告的霍乱死亡率20%,因而受到了国际联盟霍乱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特别赞赏。此外,沅陵分院还为扑灭当地流脑、痢疾流行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抗战时期,湘雅人踏着烽火狼烟,救治军民伤员和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其气节其胆识可歌可嘉。他们协助办理战地救护讲习班,协助成立湖南省健康教育委员会,办理衡阳、郴县两处飞机场的临时治疗所,协助办理长沙县卫生院、湖南产院及传染病院,在长沙市北郊设立卫生事务所,在衡阳制止了霍乱流行,协助了湖南省的卫生防疫工作。

二、为中国医学教育树立了典范

从教会大学的角度来分析,它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催化剂,活跃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构筑了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承担了转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部分职能与需求。湘雅医学院当时在国内的同类院校中十分出类拔萃,这要得力于湘雅一贯奉行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各科课程之支配都是依照美国医学校联合会所定课程,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前期、后期的设备都与美国的同类院校差不相上下。湘雅医学院在进百年的办学历程之中,始终秉承强调基础训练,注重临床教学。早在创建之初,胡美博士就仿照美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提出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合格的专任教师、完善的实验设备、充分的实习时间、良好的临床基地和完全的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学校十分重视实验课程,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要有一点不合要求,就必须重做;学校每月都有学术交流活动,由师生联合进行交流和讨论;校内所有课程一律用英语讲授,课堂提问、答卷以及书写病历也必须使用英文。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湘雅按照欧美惯例,在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自由和放任的方式,但在功课方面的要求却极其严格。每次考试的时候无人监考,教师出好试题后就离开,由最后一位答完试卷的学生收齐试卷送交教师。一旦发现有人舞弊,则严厉处罚,直至开除学籍、通过这种教育,令学生养成自制、自尊、以诚实为无上光荣的信念。湘雅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德,在实验过程中对生命和人体持极端尊重的态度。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行医中保持医生的责任和职业操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考核成绩方面,学校采用的是严格的淘汰制,规定各科成绩以70分为及格,甚至一度淘汰率达到75%。引进资金、中西并举、严谨治学、扩大往来,这四点,毫无疑问使得湘雅为中国医学教育树立了典范。

三、促进了中国医学教育的现代化

19世纪末的中国传统医学教育仍主要沿袭传统的方式,即父子亲属相传、师徒传授或自学。学习方法一般是“一读二背三临症”———对学习课本要大声朗读,做到背诵如流,边学边随长辈或师傅临症见习,直至其长辈或师傅认为其具备独立行医的能力为止。而教会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普遍重视教学、研究、推广三者的结合,并将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体现了学校传授知识、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等教育职能。湘雅医学院重视教学工作,授课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翻译或编写了大量教科书和著作,以解决教科书极端贫乏的问题,从而为引进西方科学新知识做出了贡献。这些译著不仅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开展起到极大的作用,还对西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内地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湘雅医学院还引进中国传统医学所没有的一些科学诊疗手段,诸如解剖、化验、注射、手术以及X光线等。课程有解剖学、外科学、组织学、药理学、生理学等,是中国前所未有过的,促进了医学教学内容的早期现代化。教会大学注意借鉴西方大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简洁、精干、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湘雅医学院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逐渐由系科设置向院系设置转化与完善,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专业分工明确、管理体制严密、教学组织相对合理等特点,较之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在促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早期现代化方面,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不仅如此,湘雅医学院还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还有较完善的图书、仪器设备。因为既有教会拨款,又有西方人士和中国方面的捐款,经费较为充足,有能力购买先进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国人自办医学校条件好的学习环境,这也从客观上丰富了教学知识的储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湘雅医学院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强调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临床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笃实的学习精。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活力。

四、开中国女子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

教育医学范文7

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我国在改革不断深化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研究比较中美医学院校建制、医学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的整体水平提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中美医学院校在建设、筹资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国医学院校均由政府建设。美国医学院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有偿服务、研究经费、政府拨款和校友捐赠等,筹资能力较强,而政府拨款则是我国医学院校较为主要且单一的经费来源。美国医学院校的质量评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组织高等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进行,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教育拨款和科研资助等形式对各医学院校略加影响,我国医学院校由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实行基本一致的学制和课程[1]。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医学院校在办学性质和宗旨上存在本质差异。美国医学院校实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灵活性。我国医学院校推行“大众化”教育,旨在在较短周期内培养能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隶属关系的差别,或由于区域间的政策差异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较容易导致不同医学院校间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出现差异。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差异从根本上是由中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本国国情。

1.2中美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别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其医学教育起点较高,报考考生须完成4年大学本科学习且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就读。美国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为4年制,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medicaldoctor,M.D.)学位。M.D.的学习课程与医师执照考试挂勾,学生在前2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结束后要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后2年进入教学医院,临床课程、见习和实习结合在一起,结束后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请住院医生的资格。M.D.毕业后须经过年限不等的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完成执照考试的第三部分后方可获得行医执照。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法律规定医生须接受知识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准更新执照[2]。相比之下,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培养模式较为复杂,主要有五年制临床本科、八年制本硕博一贯制、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较为薄弱松散,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只要有单位挂靠,也可以申请考试,通过后即可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医学教育体系所导致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别较为明显。美国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要求所有具备行医执照的医生都有在大型教学医院的从业经历,保证了医生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较为一致的专业水准。对基础科研感兴趣的医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攻读生物医学哲学博士学位(philosophiaedoc-tor,Ph.D.),毕业获得M.D.和Ph.D.的双学位。双学位博士除了临床知识学习和实习以外,还需要在实验室接受长时间的基础科研训练,发表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后才能获得学位[3]。相比而言,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现阶段通常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且不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水平差别较大。在研究生层面,由于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阶段进行科研的同时,往往不能兼顾临床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存在到了临床“不会看病”的问题,而专业型研究生虽然临床技能娴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训,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1.3中美医学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存在差异

首先,中美医学院校的生源存在差异。如前文所述,美国医学院学生的入学条件严苛,只有成绩拔尖、素质全面的本科毕业生才能通过,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学医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训练,并选修了医学相关课程,保证了在进入医学院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说,在美国上医学院绝非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学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由于每年招生数量较多,竞争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医学院校报考人数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对于我国的医学生来说,多数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度和责任感并无感性认识,以致在今后求学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热情。其次,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存在差别。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医学教育将基础课程进行学科间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课,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整体地学习和思考,知识体系搭建得更为牢固。美国医学教育还注重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联系,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密切联系临床,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习时,科目设置除“内、外、妇、儿”等常规科目外,还设置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家庭社会医学等科目,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4]。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着基础、临床、实习的“三部曲”,三个阶段过分明确和独立,加之学科界限明显,把完整的人体和生命现象人为地割裂,医学生在学习过程感觉较为枯燥,也难以对医学体系形成综合、整体的认识。再者,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高等教育一方面强调培养在高校或医院中兼具基础性与临床性的专门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和传播知识的医教人员,目标设定较为清晰,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5]。我国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较为模糊,按教学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基本的临床技能,但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医院需求,促使毕业生纷纷考研。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培养本科化,课程设置专业化,过于强调专业性的学习训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医院的专业培养并未能融入临床实践,甚至有些学生仅会做课题写文章而与临床脱节较严重,导致临床能力较差。此外,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院较早开展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医学院校,受制于发展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客观条件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美国医学院校中已普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等教育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所裨益[6]。我国的医学院校现阶段仍然维持传统学科型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多是会考试的学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中美医学院校在学业考核方面存在差异。美国每个医学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体系,除了对读写综合能力、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标准化病人的评估,还需要评估学生对医学道德、医疗法规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此外,还要评估学生对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紧急状态下对病人处置等能力[7]。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考评通常是考多评少,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为主,考核方法也较单一。此外,对医疗法规、医德人文等方面则较少考评,使得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得不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补课。

1.4中美社会医学人文品质的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两国文化经济等国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两国医学生在能力、个性、气质等方面。美国医学生交流能力强,无论是同患者交流和与同事交往,都能够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讨论问题时,美国医学生常能提出不同见解,能够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在课题研究进展汇报时,即便是进展不多或者不顺利,往往也能娓娓道来。我国的医学生大多生涩腼腆,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触时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专业性和信任感。在学术场合,我国医学生提问和发言也不够积极,反映出学生在校时这方面能力较少接受训练。美国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愿强烈。在美国院校的实验室,假期经常可以见到高中生来见习实验技术并参与学术活动。由于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创新的理念也较为超前,使得他们与我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思维更活跃,求知欲和创新欲也更强。我国医学生通常接触科研较晚,往往在研究生阶段才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少医学生把临床和科研对立起来,对科研活动疲于应付,实用主义明显,创新的动力和后劲都明显不足。美国医学生职业远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入职后享有的丰厚薪酬和崇高的社会地位都使得医学生精益求精、发奋学习,而我国的医学生临近毕业时往往境况较为窘迫,为寻找工作或升学等大费周折,养家糊口颇有压力,难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业务中去。

2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不难发现中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差异。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

2.1改革医学院校体制,完善医学教育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深化的机遇下,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应当体现出向“政府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模式转变,从宏观上推动医学院校质量提升,突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医学教育体系结构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医学院校在有限的时间内负担了过重的教育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体制,在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情况下,使得医务人员过早地专业化、专科化,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和完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

2.2明确医学教育目标,优化医学生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际上是短时期内的高度专业化教育,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但却影响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对医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亟需探索和设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目标,适当简化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并提高医学生相关待遇。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明确不同年制、不同学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医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

2.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在医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秉承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当鼓励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环境。应当及时升级教学硬件,引进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考核。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推广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医学能力,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总结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后,我们能够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凌保东.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3-35.

[2]吴春丽,RichardS.BaeMD.美国医学教育体系运行简述[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赛,赵峻,杨萍.浅谈美国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反馈[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蓝波,周国平.美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470-473.

[6]刘隽,赵周彦,舒静.新一轮技术变革中的美国医学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6):107-114.

教育医学范文8

1课堂教学中的言传是必要的

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名正言顺地列入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要求、课时数等,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一定会有熏陶和养成。最近在自选商场看到的一幕印象颇深:一位朋友的挎包不小心把货架上的一包物品碰掉了,旁边的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伸手就把它捡起放回原处,她的毫不犹豫几乎就是下意识动作,相信她的潜意识一定还有更多的存储,这恐怕不能说与学校教育无关吧?在学生眼中医学人文课程不是主干课程,不是学业中的硬件,不被重视似乎理所当然。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会显得苍白无力,甚或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授课成败取决于教师水平。医学人文教育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在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人文课程的形势下,人文教师的授课水平至关重要,或者是讲授,或者是说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脱离了医学情景的人文教学肯定难免有说教之嫌,具有人文科学学历背景的教师必须要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同样,医学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借景生情注入人文诱导,把医学人文教学融入有声有色的专业授课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感受到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专业与人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专业教师讲人文,往往事半功倍。从事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要具备医学与人文两方面的知识修养,这是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不可分割的要求。

2临床实践中的身教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