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教育范例

中师教育

中师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爱;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只在于向幼儿传递知识,更在于对幼儿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而影响幼儿精神世界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幼儿的爱。由此可见,爱,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爱温润童心,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下面,对教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用爱影响幼儿,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用“爱”走进幼儿的世界

幼儿教师的“爱”应具备三个特征,即施爱目的的明确性、施爱对象的广泛性和施爱内容的整体性。这就是说,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给幼儿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给幼儿一片自由自在成长的天空,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小班的幼儿刚离开父母,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要与陌生的教师待在一起,部分幼儿没有安全感,对同学、对老师都存在戒备心理,不吃饭、不睡午觉,而且哭闹不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要用一颗母爱的心,用爱去化解幼儿的恐惧。例如,班里有个幼儿叫小L,每天早上送来都会扯着妈妈哭好一阵子,不准他的妈妈走。这个时候,教师会接过哭闹不止的小L,用最亲和的态度对待他,陪他看书、玩玩具,给他喂饭,陪在他旁边睡午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三个多月以后,他才适应了幼儿园里的环境,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因此,教师要用爱走进幼儿的心里,化解他们的恐惧,给予一份信任、一份母爱,让幼儿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爱的真切。

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使这些孩子形成了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有的个性怪异、性格孤僻,有的脆弱、敏感,有的张扬跋扈,也有的胆小懦弱。幼儿园可以利用一些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如中秋团圆节等,邀请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教师一起座谈,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交流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并开通视频,让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通话,相互诉说想念与关怀,在这一刻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更关注那些有性格缺陷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更多的爱与关怀,默默地给予他们。例如,班上有个幼儿叫小S,他虽然非常乖巧、听话,自理能力强,但是不够自信,总是沉默寡言,不合群。有一次,他在进餐时不小心打翻了碗,把稀饭洒桌上了。当教师走过去处理时,却发现小S正胆怯地睁大眼,伸出舌头舔桌上的稀饭。教师一惊,赶紧说:“孩子,别怕,不要紧,老师擦掉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保护,关注他的一切活动。因此,在户外,不仅教师陪着他玩耍,还引导其他幼儿陪着他一起玩,和他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爱的拥抱。在室内进行区角活动时,教师还陪着他在“构建吧”搭建积木,进“娃娃家”请他当爸爸,手工课上教他做手工,处处都关注他、关心他,并表扬鼓励他,让他体验到关爱和幸福。渐渐地,小S喜欢来幼儿园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能和其他幼儿打成一片,也喜欢和教师亲近交流了。

三、关注离异幼儿

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成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让他们能够阳光、自信,教师把班里所有的离异父母请来,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教师真诚地对家长说:我没有资格评判什么,但是作为孩子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多陪陪孩子,好好交心,要表达出你们的爱,让孩子知道你们是爱他的,不要让孩子产生爸爸妈妈不要他的自卑感。另外,教师还召开了班会,介绍了一些单亲孩子成功的事例。例如,一名幼儿的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视频交流,一到节假日就会把孩子接到身边陪他玩,培养了孩子自信、乐观的品格。因此,教师要客观地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多一点实际的帮助,使离异幼儿能够更好地成长。总之,幼儿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幼教事业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需要教师倾心付出,无私奉献更多的爱,为幼儿营造一份爱的空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生涛,张晴.论幼儿教师爱育观的伦理回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7).

[2]胡芳强.从“敬畏”到“爱”———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J].山西教育,2016(11).

[3]孔玲.幼儿教师要播撒平等公正的真爱[J].山东教育,2010(07).

[4]侯娟珍.教育总根于爱———试谈幼儿教师的教育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中师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中师教师;教育价值

教育史是教育学分支学科,是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学实践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从历史学角度考察教育学。教育史重点在于具体地反映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而不在于证明教育史学科在其自身形成中的认识特点和研究方法。教育史不仅是研究和认识人类客观的教育历史,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将教育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加以描述和阐释。教育史这门学科,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分为外国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我国中等师范学校的主干课程没有开设外国教育史,但是当今教育开放,我国正在与国外进行教育交流,因此,外国教育史对中师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内容

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内容依编史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从广义的方面来说,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内容可外延至广大的社会—文化体系;从狭义的方面说,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内容一般可分为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机构史、教育立法史与公共政策史。近来,有人提出将课程史、教育方法史、教育改革史纳入教育史的学科内容。

1.教育思想史

教育思想史长期以来被看做是大教育家更迭史且备受瞩目。米亚拉雷《教育科学导论》(IntroductiontotheEducationalSciences)第一章即对“教育的历史”给予特别的关注。米亚拉雷举出孔佩雷《对16世纪以来法国教育学说的历史评论》(1879)和涂尔干《法国教育学的演变》(L’evolutionpédagogiqueenFrance)(2卷本,1938)两本著作,说明最初的教育史研究涉及教育原理或教育思想的历史。教育思想史既包括教育史家对教育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又包括他们对教育史自身发展的见解。研究教育思想史不应疏忽教育史学思想的发展。此外,教育思想史还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现实息息相关。例如,德国教育史有着悠久的思辨哲学传统;英国教育史关注教会和国家参与程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对经验的兴趣;法国教育史则强调政治影响,以及教育制度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美国教育史侧重公立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如何体现美国的政治和宗教价值观。教育思想史离不开对历史上教育家的个人研究。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要避免在编史工作中突出个别精英人物,代之以凸显历史场景。例如,古希腊罗马时期到19世纪,介绍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过程,不是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传主,而是在社会关系网中,借助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和刻画传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关于科学教育的大辩论,涉及复杂的历史场景和丰富的人物活动,涵盖了西方教育思想史的方方面面,适合教育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2.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机构史

教育制度史是教育体制化的产物。一般来说,任何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制度的规范下进行的。西方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19世纪。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以教学班为核心的学年制、学日制、学时制,以及关于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教育制度史主要研究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教育与社会变革这样一些重大题材。教育机构史主要研究学校和构成它的环境。随着教育定义被扩展,教育机构史又承担了教育的整个组织和体系的研究。这包括社会对个体或群体所施加的一切非正式的影响。学校的作用则体现在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之中。教育机构史更多地关注“制度外的力量”“校外发生的事情”以及教育的“幕后合作者”。

3.课程史

课程史是外国教育史中较新的一个学科分支和研究领域。课程史关注学校课程的变革及其所显示的意义。美国教育家坦纳(DanielTanner)的《学校课程史》介绍了美国学校课程教育历史,坦纳对美国教育进行了思考,并为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方案策划。课程史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教育史学科和课程设置的直接联系。课程史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联系纽带。课程史的学习使教师懂得应该基于什么来建设新课程,以解决困扰的课程问题,然后进行课程改革。挪威教育学家昆德姆(Gundern.B)从形式上把课程史的范围划分为五部分:课程理论、课程思想和课程运动史;学校学科发展史;课程“法规”及其潜在的课程原则的发展史;课程指导思想和大纲的管理史;课程实践和课程改革史。审视课程史上的每一种课程发展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课程,深入了解课程发展潜在的危机和矛盾,并对课程改革的政治动机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二、外国教育史对中师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影响

1.外国教育史的作用在于服务学科,更在于服务现实

外国教育史对教师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外国教育史作为教育基本理论学科,能培养教师较为远大的教育眼光和对教育课题的领悟能力。外国教育史阐述国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教师认真研究和汲取。我国教育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思想与理念、优秀的模式和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分辨的眼光和能力,真正从实际情况出发,成为时代的教育先锋。

2.外国教育史对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是教师专业化提升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师教师教育中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不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培养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教育实践者和改革者、形成新时代的教育精神、教育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正处于教师教育的转型阶段,没有明确的数据证明外国教育能确保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但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富有竞争性的工作,中师师范生需要一门优秀的基础课程帮助其领略到不同的理念和观点。外国教育史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有些甚至对我国当代的教育问题有所借鉴及启示。外国教育史虽然不能传授给学生具体的教学技能技巧,但是它在形成未来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整体看法和价值信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对外国教育史的认真学习,学生对其他课程所学的内容也无法给出明知的、专业的判断。因此,很难估算外国教育史对教师成就的贡献,也很难了解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教师是否学过外国教育史有关。实际上,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深度理解教育领域里关涉的教育问题。

三、外国教育史对中师教师教育的价值

在现代中师教师教育中,外国教育史对中师学生有以下价值:第一,学习外国教育史,有助于提升中师学生教师专业思想和素养。“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外国教育史可以让中师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外国历史上的教育家的思想以及教育改革,更好地为教师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内在的基础。学习外国教育史,可以开启教师的智慧。此外,外国许多教育家敬业乐教的精神及其活动对于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大有裨益,吸取外国教育史教育理论营养更是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路径。第二,学习外国教育史,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善。外国教育史包括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两部分内容。中师学生学习外国思想史,可以帮助提升教育理论,懂得更多的外国的教育理念,吸取其中精华,成为自己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知识装备。外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源泉,对中师学生、教师理论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课程,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善。第三,学习外国教育史,有助于中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中师学生而言,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日后工作。中师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教育史,了解外国教育家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的阐释,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具有显著指导意义。第四,学习外国教育史,有助于中师学生未来的教育创新。中师学生的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必备的教师根本专业能力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创新。所谓教育创新,是指想到了前人没有想到的教育方法,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教育活动。因此,外国教育史为中师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教育创新的巨人的肩膀。可以说,不了解外国教育史就谈不上教师的教育创新。总之,中师的教师教育必须教学生学会读懂外国教育史,要把外国教育史看做活生生的信息,这些信息正在用它们自己的语言向其传授知识,使它们开口说话并能理解其中的语言正是每一位教师终其一生都需要完成的工作。因此,中师教师教育的培养,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教育史,不要目光短浅,坐井观天,一定要看得更远,才能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行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劳伦斯•阿瑟•克雷明著;单中惠,马晓斌译.学校的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陈炳文.建议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史公共课—从开设外国教育史选修课的收获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1989(5).

中师教育范文3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老年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老年教育也摆脱了只有老干部局主管的老年大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各级老龄委主办老年电视大学,教育局主管的社区学院及老年教育中心也纷纷涌现。以宁波为例,从1985年建立第一所老年大学开始到现在不过短短20年,宁波城区老年教育已经先后形成了三大老年教育系类:1、由市区老干部局主管的老年大学;2、老龄委主管的老年电大;3、教育局主管的社区学院及老年教育中心。广播电视大学(下文称电大)依靠其多年形成的系统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优势成为了老年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各地电大参与老年教育有两种方式:1、与当地的社区学院联姻,通过社区学院参与老年教育。2、与当地老龄委合作建立老年电大直属班。电大参与老年教育与原有的老年大学(这里特指老干部局主管的原有的具有“精英”性质的老年大学),由于在教育理念上的改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等各方面与原有的老年教育机构有所不同。例如2011年宁波电大(宁波社区大学)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启动了老年教育项目,成立了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该老年教育中心在一开始建立就遵循“普及、普惠”的原则,是宁波城区内第一所真正意义上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老年朋友的大众化老年教育机构。其中师资是老年教育质量和“老年”特色重要保障,其师资方面除了具有一般普通老年大学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老年教育大众化师资队伍现状

为了和原有的老年大学进行更好的比较,我们关注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的成规模成建制的教学点。从现有的文献和网上查询的讯息来看有三家比较典型的电大开办的老年教育机构:宁波电大参与的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江苏南京电大参与的老年教学点、浙江电大参与的老年大学电大直属教学点。这三家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都有着相似的特点,现在以宁波社区大学为例介绍一下老年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师资现状。

1、师资来源多样化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组成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该老年教育中心现有教师60名左右,人数不多,主要有两个来源:(1)外聘教师,主要是由退休教师、社会文艺团体从业人员、其它老年大学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来源相对比较复杂,很多教师都有双重或者三重身份,有较深的社会阅历,部分教师有老年教育的从教经验,能很好地和老年学员沟通交流。(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在职教师。这部分教师是宁波电大的在编中青年骨干教师,平均教龄10年以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事业责任心。但是一般都是初次接触老年教学,对于老年学员的学习心理、学习状态并没有丰富的经验,而且目前并没有针对老年教育师资的系统培训项目,只能依靠教师个人原有的教学素养,有限的与其他老年大学教师交流的机会来逐步适应老年教育教学过程,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

2、师资结构趋于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采取了依靠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宁波社区大学设在宁波电大内,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可以实现电大教师和社区大学老年教育师资的有机整合,电大骨干教师分批次有步骤地参与老年教育,从而使得师资结构得到较大的优化。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教师涵盖老中青三代,60岁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7%,人数比例最大。外聘教师中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普遍承担技艺类课程,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由于本身年龄比较大,比较熟悉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与老年学员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依靠高校办学,随着和高校结合的紧密程度,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年龄结构会不断得到优化。从职称结构上看,初、中、高级职称分布较为均匀,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学历层次上看,教师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占60%,学历层次分布比较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老年教育中的教师基本能胜任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老年教育独特的教学规律缺少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由于老年大学中有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外聘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占了较大比例,由于个人精力等原因这部分教师对于老年教育理论工作的研究不是非常重视。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老年教育实践、理论方面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原电大教师虽然都是初次涉及老年教育,对老年教育更是缺少感性认识,但是作为高校教师,他们的科研素养要优于大部分的外聘教师,随着这部分教师对于老年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对于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应会后来者居上。

3、师资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具有活力

老年教育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外聘教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社区大学和电大是合署办公,所以电大教师这一块师资是比较稳定的,两者结合,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在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的同时,能够维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2011年度老年中心教师40名,由于新开课程和班级2013年度教师数量增加至48名。增加的8名教师6名来自于宁波电大,2名来自外聘。原有教师中外聘教师更换5名,电大教师更换2名。

4、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

目前宁波老年教育教师科研能力较弱,老年教育的科研成果不是非常丰硕。利用宁波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数据检索,以“老年教育”为检索词,近三年的论文数将近170篇,学位论文33篇。但是以宁波为关键字,进行二次检索,只有2篇文章,作者均为宁波社区大学(宁波电大)教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加强和普通高校的合作对增强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在期刊方面也没有针对老年教育的二级以上的刊物,对于提高老年教育研究层次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是经过各界学者领导的不懈的努力,《宁波社区教育》已经创刊,为进一步做好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现在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急需规划建立

通过对宁波市几个老年大学的了解,我市的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处于摸索、研究状态,还没形成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特别是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开办时间不长,还处于教学模式的摸索阶段,还未涉及师资培训方面。其实我市的老年教育先行者在师资培训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由宁波老年大学主办各区老年大学承办的“全市老年大学教学观摩课程”的举办,从09年到至今一共举办8次,为老年教育的教师和办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各个老年大学也会定期召开教师联谊座谈会;不定期召开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等。但是这些活动都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而且大多是在老年教育教学管理层面上的研讨,面向的对象也大多是各个老年大学的管理人员和一小部分教师,并未涉及最需要培训的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老年教育的师资培训是一片崭新的领域,在这方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应该积极借鉴其他老年大学的做法,结合自己联合高校的优势,加强和其他老年大学的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领导、牵头作用,尽快规划和建立适合老年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

三、促进老年教育大众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健全老年教育法规体系,理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推进,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上的缺失也逐步体现出来。我国的现行法规虽然从宏观上确立了老年教育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可操作性,现行法规对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形式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对老年大学的权利、义务、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教师培训等方面缺少政策上的保障。现行的老年教育存在教育局和老干部局两大管理体系并存的状态,虽然两大体系内的老年大学有事务性的交流,但是缺少自上而下的那种制度性的交流平台,在师资交流培训中存在沟通不顺畅情况,对于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地方上有创办老年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为了进一步优化老年教育办学环境,出台一部老年教育法的时机已经成熟,老年教育法的颁布可以对我市老年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联合高校,建立老年教育长效交流平台

根据国外的经验,高校在老年教育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师资的参与以及教学设施的提供上。在这点上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老年中心通过和宁波电大的合作,直接在宁波电大原有教学场地基础上加以改造,给老年中心提供的教学场地和设施,大大缩短了筹办老年大学的时间。并吸收了宁波电大的一批教师作为老年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使得该老年中心的师资在年龄层次、稳定性、专业程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优化。现在两大老年管理系统下的老年大学并没有很密切的联系,但是师资培训是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是一个长期、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两大系统的老年大学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老干部局管理下的老年大学由于开办时间早,对于教学管理,办学经验比较丰富,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老年大学体系。但是它的管理单位是老干部局,而老年大学最起码是一个教学单位,从这点来看两者是不匹配的,是具有中国国情的一个现象。教育局主管的老年大学开办时间比较迟,成规模、成建制的老年大学比较少,但是由教育局主管的老年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大众、社会的老年教育机构,根据国外老年教育的经验,老年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和高校和社区学院合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也应该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学习的对象。笔者认为由社区大学开办老年教育中心,与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大合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式,老年教育目前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所以加强师资建设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

3、深化教育创新,加强教师管理

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推进,老年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老年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老年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研、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老年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部门,在制定相应的师资规划的同时,应该深化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求突破,在做好深化教育创新的同时加强教师管理。一是强化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兼职人才库。老年大学有大量的兼职教师,积极引导兼职教师,关心他们的想法,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老年教育中。二是细化教师管理,分别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大部分兼职教师是退休教师、或者有着老年教育的教学经历的教师,对老年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充分听取这些教师们对老年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与宁波电大合作办学后,老年大学吸收了宁波电大的很多中青年教师,在师资方面有了很大的保障。青年教师是老年教育的希望和未来,老年大学要精心培养他们,积极谋划年轻教师的培养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投身老年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老年教育的中流砥柱。

4、提高教师专业化培养力度,逐步完善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老年教育教师学历资质,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逐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老年教育教师成长的源泉。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协调配置利用资源,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培训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老年教育教师的需要。

(1)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覆盖面

老年教育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借鉴其他教育模式的培训方式、体系,结合老年教育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培训形式不能仅仅是培训课程的教授,要不断创新,使得培训方式分层、多样、有效。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例如专家讲座、专题讨论、技能培训、名师观摩课等形式的培训,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实现多种培训形式在时间上同时进行,空间上交叠开展,节约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增加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拓宽参加培训教师的覆盖面。在一定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培训跟踪机制,可以有效监督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培训体系的反馈机制,使得培训体系能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本文来自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深入挖掘教师培训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培训内容中要突出老年教育特色,将老年政策、老年心理与生理、课程建设、教育技术等各方面都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来。我们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短期非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脱产学习,激励和促进老年教育教师自动进行知识更新,改进工作方式。同时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提升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把目光于老年教育的科研工作,在一线教学工作中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和一线教学实践相互转化,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规律,担负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任。

四、小结

中师教育范文4

师生交流不只是知识的交流,还包括情感的交流、人格的交流。通过交流逐步增进师生感情,给予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情感补偿”,引导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情感追求”。通过师生间学习生活、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另外,还要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敢于接受挑战,经过“伤痕”的磨砺,建立强大的内心。

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背离“要成才先成人”是教育的初衷。如果说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成品”的话,那么有德无才的学生就是“次品”,而有才无德的学生就只能是“废品”了。只有拥有充实的头脑、强大的内心、优秀的品质、善良的人格的毕业生才是真正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未来的栋梁。

2.充分的师生交流是教师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师生交流有助于激发教师工作激情,增加科研和创作灵感,有助于教师拓展视野,跟上时代潮流;有效的师生交流,可以让那些有沉重压力、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的教师,缓解压力与紧张,负起责任,笑对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通过沟通和交流,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师生的交流,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在于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努力

师生关系是影响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师生关系又受到师生交流的影响。要建立有效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努力。

首先,师生交流初期的时候更多需要教师采用主动引导的方式,所以要求教师的观察要细致,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交流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师要有教育的热情,对学生要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教师的教态、语气要有亲和力,对于学生要给予多一点的关心。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除了课堂上的关注外,还应该多在课后与其沟通交流。

此外,教师良好的品质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会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共鸣。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有学识的渊博,而且也要注重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培养。

4.总结

中师教育范文5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挖掘教师的潜能,学校管理者要制订长远的培训计划,要在培训上敢于投入、善于投入、乐于投入。学校要建立专职的领导班子,负责规划、设计、督促、评估培训工作的实施,还要把培训经费纳入学校行政列支预算。

二、开展教研,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定期规划教研课题,让教师围绕教研课题在教学中研究、总结,形成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学习系统,使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本体性知识不断拓宽、条件性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学校要把有潜质、有成果的教师推举出来,有意识地培养本区域的“名望”教师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前行。名师、优师、能师是学校的脊梁,是学校希望所在。

三、注重人文,构建温馨和谐校园

作为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放下架子,真诚待人,要让教师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并肩奋斗的同路者。作为管理者还要细心观察教师的细微表现,能体察教师的生活,关爱每一位教师,让大家感觉有着家的温馨,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四、总结

中师教育范文6

教师的爱岗敬业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情感基础和前提条件。不少教育影视作品热情讴歌了教师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如影片《我的教师生涯》中的乡村教师陈玉,四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几经政治风云变换依然不变,从青年直到老年,始终坚守着生命中最初的那份执着;前苏联影片《山村女教师》中的瓦连卡,师范毕业时毫不犹豫放弃可能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偏远落后的乡村做一名教师,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美国影片《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惜被人误解、责难甚至排挤;《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用她的朴实、善良和执着,别样地演绎了一位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些影视作品形象地演绎了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热爱学生就是教师全面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成长不懈努力。在教育影视作品中常常浓墨重彩地表现教师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怀。影片《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为了给孩子们买电脑,一口气喝下一瓶“二锅头”以换得村里“大款”的资助;《烛光里的微笑》中的教师王双铃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影片《我的教师生涯》中的陈玉老师,自掏腰包送学生去学音乐,卖掉家里的年猪给合唱团的孩子们置办演出服,年老时还出资创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继续为教育事业发挥光和热。这就是师爱,无私而纯洁,博大又深厚,感人肺腑,温暖人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在专业活动中的表现,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在《乡村女教师》中,为了让孩子们上学,瓦连卡挨家挨户去做家长的工作,第一天上课时,教室空无一人,她依然认真地对着空教室讲课,她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教他们认识花草树木,快乐地学习知识;《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深得学生喜爱。这些内容诠释了教师能够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源自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富于个性的教学艺术。

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化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言行举止垂范于世人,处处为人们做出表率。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体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内在教育思想和健全个性的外在表现,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如在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连卡为了帮助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她带头捐出自己的薪水,在她的带动下,那些以烧钱为乐的赌夫惭愧不已,纷纷捐资相助;《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用她的善良乐观和朴实的行动打动了城里来的教师志愿者夏雨,使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留下来坚持支教。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和世人的表率,体现了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修养。教育影视作品通过形象地再现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艺术地再造了一个个具有丰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形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慈母”品性。这些都是人民教师的道德楷模,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丰富而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育影视作品的师德教育功能是在对其鉴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教育影视作品鉴赏是指以具体的教育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作品的教育内涵,并得到精神愉悦和情感升华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教育影视作品作为审美客体,经过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最终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1]。教育影视鉴赏过程可分为教育影视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2]。例如对影片《乡村女教师》的观摩赏析教学,通过屏幕上破旧不堪的民房和校舍,大胡子男人殴打其妻子而旁人冷漠麻木的表情,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女教师所处的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社会环境;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来到田野,观察花草,观赏雨后彩虹,自由快乐地嬉戏,学生读懂了女教师正在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用希望之光照亮他们懵懂的世界;大厅里校友会正在举行,音乐欢快,笑语喧哗,来自各行各业的昔日学生簇拥在女教师周围,头发花白的女教师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学生感受到了女教师内心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由此深切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多么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从事这样的职业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把一生都奉献给这样的职业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从而更加坚定了其教育的信念,并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努力。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学生从屏幕上的直观信息,运用感知和注意心理开始审美直觉活动,在这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想象、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产生审美情感,最后通过综合概括思维,深化体验,提升情感,实现审美升华。

将教育影视作品与师德教育理论相整合,使之成为师德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师德教育理论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它与心理学课程同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学科,具有先行学科的性质。课程内容通常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因而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将教育影视作品与教育学科课程相整合,使之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师德教育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感性的维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感性中理解师德理论,在理性中升华师德情感。例如关于教育观,它是师德大厦建设的基石,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源于对“教育”这一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认识和深切体验。同时,对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也是师范生客观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实施成功教育的基础理念,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中引用了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内涵的论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2]这是对教育富含哲理、抽象唯美的文本解释。美国影片《死亡诗社》讲述了一位名叫约翰•基廷的教师,他用智慧的思想、独特的言行,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燃起他们心中的热情,还他们以自由的思想,使他们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影片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给予、不是灌输、不是压制,而是唤醒、是激发、是鼓励、是引导。同样是对教育本质的解读,一个是理性地论述,一个是感性地演绎,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教师只是基于文本的讲授,那么只会使学生陷入概念的思辩之中而不得要领。而结合影片《死亡诗社》的鉴赏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声像艺术所创造的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中思考和领悟教育的真谛,从而萌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同时,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教学又多形式地呈现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样。再如,在学习“教师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乡村女教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并产生当一名教师的光荣感;学习“学生观”内容时,结合电视剧“名校”的片断鉴赏,使学生了解当代中小学生的多元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产生对中小学生的喜爱之情等。将教育影视作品与教育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符合师德形成的规律,使师德教育更加有效。#p#分页标题#e#

中师教育范文7

关键词:教育扶贫;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1]。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是我国的贫困县,其中官池镇现辖10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5741余户,总人口254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50人,可以看出,官池镇主要以农业为主,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并且家庭较为困难。大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各类扶贫机制已经基本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为关键。通过此次调查,针对农村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大荔县官池镇教育扶贫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绝对数量不足

《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指出,农村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数量之比为1:19,然而,以支教的帖家村小学为例,该村小学共有教职工9人,教师学生之比远超此比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存在教师“一人包班”的现象,导致教师工作量极大,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教师精力过于分散,不能同时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进度,因此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由于该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致使教师应聘者数量极少,原有的师资队伍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出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逐年递减的现象。

(二)教师年龄结构不平衡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骨干力量少”的现象。以支教的帖家村小学为例,学校现有教师9人,其中50岁以上有4人,40岁以下有3人,调研的其他乡镇中小学基本也是如此。老年教师数量远大于青年教师数量,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出现教师梯队的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尽管老年教师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老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学观念陈旧,改革意识不强。如该地区的大多数老年教师对于交互式白板、电子书包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了解,不能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授课。不同年龄的人在学识、经验、精力、能力、创造力等方面表现不同,因而师资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队伍教学、科研的活力和兴衰趋势[2]。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如青年教师可以学习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老年教师可以学习青年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一个地区教师年龄结构的平衡对这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三)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在乡镇的普通中小学中广泛存在着教师所学习的专业与在校所教授课程不对口的问题。师资学科结构配套不齐,比例额偏差失调。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导致教非所学,一名教师同时负责多门课程等现象的出现,其中素质类课程的缺失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据调研,乡镇中小学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教师大都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学生无法全面发展。与新的课改要求相比,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自然难以提高。

(四)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学历即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教师所具有的学历尽管不能完全反映他的教学能力,但却可以体现出该名教师对知识及技能的获取、掌控能力。该村小学教师大部分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低学历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储备有限,在授课方法及策略等方面也逊色于高学历教师,无法为当地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当地的人才覆盖率。

二、农村教育扶贫师资问题的对策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要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近几年来,尽管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精准补充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要建立灵活多源的教师增量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于每所学校的基本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解决最严峻的问题。如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问题,按照需求设立岗位,严格选拔标准,定向招聘,使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平衡。如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问题,精准补充农村中小学紧缺的学科教师;如素质类课程教师(音体美、社会、自然科学教师)、心理教师、外语教师等。开齐科目,保证每个科目都有专业的教师任教。

(二)精准培训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

对于当地教师开展定向培训,着重针对紧缺的教师,如素质类课程的教师[3]。对于学历偏低的教师进行专业的辅修培训。通过培训人员的专业引领,学历偏低教师可以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全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改进培训的方式,除师徒结对活动、当地教师到外集体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校本研修、网络继续教育等形式,力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及效果。

(三)分配高等院校学生到农村地区支教

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在输出教师资源方面有极大的人才优势。因此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对数量不足的问题,挑选分配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地区支教可解燃眉之急。各高等院校可以遴选出经验丰富的教师监督支教工作的展开,并对支教的志愿者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主要培训志愿者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能力及树立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支教工作的质量。

(四)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待遇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不仅在工资待遇方面不及后者,而且在编制设计、评先评优、评职称等很多方面都与城市教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更主要的是,农村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无法解决,如教师住房难、求医难等问题[3]。无法满足教师基本的生存和后续发展的需要,最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整体的教育水平,导致优秀的教师都想方设法调至更好的环境,造成优质教师的大量流失。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与几位农村教师进行了交谈,几位教师认为农村教师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仅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还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承担农村教育工作,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三、结语

通过这次调研,发现我国农村教育扶贫亟待解决的是师资问题。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师数量、教师质量、教师来源等作为改善的重点,精准补充,精准培训。同时还要保障并且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和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永林,王钧丹.农村教育扶贫现状探析:以百色凌云县玉洪瑶族乡玉洪中学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的探究为例[J].赤子,2016(8):62.

中师教育范文8

关键词:中师;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不论哪一个学段,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因为德育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师教育中,德育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师生的道德思想修养的高低,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在对中师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历史学课有着良好的条件。那么,在中师历史教学中如何展开德育的渗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1对中师生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潮不断涌起,一些错误思想意识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校园。我们的中师生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意识上所受到的冲击严重。在中师生中,有许多学生对于个人利益看得过重,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一些学生过于崇尚金钱,认为在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过程中金钱最为重要,所以常常出现重利而轻义的行为;还有的学生想当然地在考试中作弊,缺失诚信;有部分学生享乐主义严重,追求高消费。这些不良的思潮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2.1培养中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师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这是因为在中师历史课本中,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舍去小家而顾大家,这种爱国精神名留青史。这些人物的真实伟大的伟绩,是最好的爱国主义的教育素材。故而在中师历史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能激发出广大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培养起他们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

2.2帮助中师生的“三观”确立

这里说的“三观”指的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由于年龄的因素,中师学生正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的时期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最容易受到影响。他们需要很多榜样的感召,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非常重要。中师历史教学对此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杰出人物,他们有着高大的道德形象,这些人物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如岳飞,在少年时代就树起了“精忠报国”的思想信念,后来成就了他的抗金伟业;还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文天祥,他们赢得了千古流芳。也有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最终国破家亡的悲剧。像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注意引导,这些内容就会对中师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确立发挥重要作用。

2.3激发中师生的历史使命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华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中华民族才得以屹立不倒。今天中华民族再次到了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作为中华民族新生代的中师生必须为了中华民族的再次振兴担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在中师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大量相关内容的讲解引导,可以让广大中师生逐步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出广大中师生的历史使命感。

3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3.1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

在中师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其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引导这一渗透进行的主导者,主导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这一渗透的质量效果。如果一个教师有才无德或者是有德无才,是不可能将这一渗透做好的。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德有才的教师,有高素质的教师。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3.2结合学生的现实是德育渗透的必须

在中师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教学,其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结合广大中师生的实际状况通过一系列的重复性地引导启发,以及有意识地举例讲解。所以在中师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师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必要的德育教育。如果不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导致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那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师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渗透德育教育。因为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助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的“三观”正确树立,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但是要达到我们的这一目的,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充分地结合学生的现实是实现这一渗透的必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广大中师生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4,(22):283-284.

[2]曹士亮.浅谈中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