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企业文化的渗透

职业教育中企业文化的渗透

一、企业文化的渗透说到底是一种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对企业来而言,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企业可从学校毕业生中选择优秀毕业生,充实员工队伍,学校成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库;对学校来说,可以通过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状况,从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企业的参与,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我们强化了“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职业教育,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专业,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习题集,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教学过程,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监督过程,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教学质量,没有市场和企业就没有就业质量”的理念,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全面对接,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二、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又能满足培养对象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求。这里体现了两个方面,社会的认同和自我的需求。社会的认同可以很容易的体现,企业录用毕业生成为它的员工即是对他的认同。而自我的需求却无法直接体现。企业文化的渗透却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互动和包容的,它不像填鸭式的教育一味的灌输,逼迫受教育者接受。文化的渗透是循序渐进的,是可以自我选择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企业文化中的一种,也可以选择一个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这就使一种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成才;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学生成人;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创业。四、如何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机制

企业文化进校园要着眼于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共享与交换,是一种跨类型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学校有人才、科研和技术的优势,而企业有资金、设备、市场的长处,二者一旦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社会类型,主体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导致二者在合作时往往会遇到政策或资金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应该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取得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政府财政的资助。

(二)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

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在校园内营造职业氛围。模仿企业的岗位设置、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对学校进行企业化包装。可以把企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营销方式、品牌管理、质量管理等机制引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上来,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的服务意识与竞争实力。比如在学校的内部质量管理方面,可引进企业的质量认证体系;在招生与就业方面,可以仿照企业的营销宣传模式和薪酬激励方法;在用人制度上,可以仿照企业的岗位聘用制,实现员工能上向下的灵活用人模式;在后勤服务上,可以引入社会机制,实现后勤服务完全社会化;在财务制度上,模拟企业的成本运算法则,进一步降低办学成本,提升办学效益等等,通过一系列企业化改造,为高职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体制上的保证。

(三)建立校企互派员工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

学校有计划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践训练课程、主持实训基地建设、承担实践技能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性训练,同时还要为学校开办专题技术讲座,介绍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等。使学生在学校中如同身处企业环境一样,促使学生尽早融入企业文化环境。

(四)建立互惠互利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

通过开设合作学院、冠名班和订单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培训教材和企业文化,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教育,企业同时资助教学设备,安排专家授课,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与学校共建“校中厂”实训中心,以合作企业命名的实训车间内,通过张贴相关企业的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职业行为规范等,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要求学生一律着工作服凭工作牌进入工位,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在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实训基地自身的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也要避免只图表面好看,不注重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更要有所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我们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之中,借以打造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方一鸣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校企合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