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切实分析学情,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差异性发展是生本课堂视角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基于学情精练习题、做好习题变式题,注重学情及时反馈以查缺补漏是完成该任务重要策略。

【关键词】生本课堂;高中数学;变式;反馈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尊重学情,帮助每名学生获得符合国家、社会、民族以及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在这一理念视域下,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就是我们高中数学教育者所追求的“高中数学生本课堂”;“以学定教”、“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导引学生愉悦、主动融入课堂各环节活动,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教学”与“发展”实现有机统一,正是“高中数学生本课堂”的核心任务。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定教”、“精‘变’习题”、“及时反馈”是达成上述核心任务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数学教学有效的根本

“生本课堂”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只有真正的“教学相长”,才能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起点”及“归宿”,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个体差异等学情,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始基础和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实现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前提。“以学定教”,提高效能的要义,在于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从“当前水平”上升到“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过程中所历之“区间”。教师要提高教学效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上述目标,笔者曾采取以下策略并取得较大成效。1.教学设计要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例如学习正弦函数这章时,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是重要的,很多题目都需要借助图象解决。利用课件展示y=sinx图象的变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动态掌握图象。但课件展示过程的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学生对图象的印象不深,而作为“感性材料”呈现的图象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很快被遗忘,若此课加入一个探究活动,教学的达成度会更好。上课时要求学生利用单位圆以及任意角正弦值的定义在纸上画出y=5mx的图象。通过探究和讨论,学生对图象有了较深的印象,画图的过程中,也对函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再用课件展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图象的认识,使学生更有效掌握正弦函数的图象。2.教学容量及难度要根据学生制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制定的教学进度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具体的内容需要多少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不能因赶进度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例如立体几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难以接受的内容。虽然新课程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降低了,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和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所教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力不足,可采取起点低、容量小的教学策略。例如立体几何中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判定这一内容分成四个课时去完成:课时一:只要求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判定定理,利用判定定理进行一些显而易见的证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判定定理,学会规范书写直线与平面的垂直的证明题,弄清楚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和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区别。线面垂直的证明步骤要求人人会写,人人过关。课时二:精选一些典型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题目进行巩固,使学生掌握一些证明的技巧。课时三:学生对直线与平面证明已经熟悉,可以用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为载体引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节课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将平面与平面垂直证明转化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去完成。课时四:精选有关垂直证明的综合题进行练习巩固。通过这四节课的不断深化巩固,学生对有关垂直证明的练习做到书写规范,证明思路清晰。对于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容易出错或是难以接受的知识点应多采取小容量,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有效。

二、变式,数学教学有效的法宝

生本课堂视角下除了要求老师进行有效讲解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通过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但过多的习题会使学生眼花缭乱,难以归纳总结解题技巧,练习效果不明显。有效的方法是做好题目的变式题。1.在题目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变化和设疑,目的是促使学生通过辨别混淆点,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2.以同一解题方法为主线,由浅到深设计题目的变式题来巩固知识点。变式题使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更清晰,本质更突出,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教师应以课本例题和习题为素材,经过深挖引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编制成一系列的变式题,用于授课练习,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反馈,数学教学有效的保证

“反馈”在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情,改善学习进程,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1.加强课堂练习,注重即时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候难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做习题才能暴露出学生的问题。学生听老师讲很清晰,自己动手就模糊,这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做习题就容易暴露学生错误和不足。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出,提示其进行改正。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多关注,给予解题思路的指导以及必要的鼓励。对于多数学生出现的错误,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改正错误。学生一出现错误,教师就应及时帮助改正,这使学生对错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避免重蹈覆辙,形成错误的惯性思维。

2.加强教学检测,注重课后反馈,及时巩固教学知识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每单元只进行一次诊断性测试是不足够的,因为一个单元的内容较多,时间的跨度较大,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容易导致一些学生知识的缺漏。故,针对上述问题,应讲完一个知识点或是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后就要进行一次小测试,或者一星期进行一次数学测试,测试内容是一周内所讲的重点、难点知识。测试后,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及时在课堂上加强训练,针对普遍出现的错误精选相应的题型进行一节习题课,巩固和加深对易错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指导他们怎样运用课本知识解题,引导他们对照别人的解法找到自己解法的不足。最后要求这些学生把试题重测一次,再次理清解题思路。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落后学生和厌学学生,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数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祁平.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哲学思考.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

[2]黄承榕.论高中数学的设疑教学.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2

作者:符仲娟 单位: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