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解析(3篇)

高校音乐教育解析(3篇)

第一篇: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综合性音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让高校音乐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探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现状,确立了坚持服务基层的目标定位,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教育模式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满足音乐人才的实际需求,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不仅是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而且也是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遍发展,导致其他高校也逐渐出现趋同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盲目发展,严重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正常发展。作为高校,应该立足地方,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大力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音乐人才。地方高校应以学科和课程为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树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

一、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现状

(一)学生的现状

一是学生的音乐基础不好。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门时,由于之前对音乐知识方面的教育十分有限,因此对音乐的理念、基础知识和五线谱都不是很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还有部分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关注比较多,而遗忘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尤其是在音色、节奏、音准等音乐表现能力上存在欠缺。二是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高。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不太一样,不够珍惜现在的学习资源,对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高雅音乐不能用心去倾听、去感悟,导致学生对音乐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无法对音乐教育的知识背景及文化产生热情。

(二)教育模式的现状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主,这种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也远远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静态式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填鸦式”的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的交流,学生也缺少实践的锻炼。因此,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具有全面的、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而往往真正能在社会立足的、成为社会佼佼者就是具有全面的、创先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与时俱进是对现有的模式进行探索、创新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坚持服务基层教育目标定位

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地方政府要为高校音乐教育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好的就业政策,反过来,地方高校也要积极创建校地合作机制,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校的一项长期任务。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音乐文化教育的最高平台,要紧紧围绕地方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多为基层教育部门、社区、乡村、文艺团体培养、输送高质量的音乐人才。高校音乐教育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必须长期坚持服务基层教育的目标定位,努力为基层教育部门、乡村、社区、文艺团体培养、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尽快适应基层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要根据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基层教育机构音乐师资的市场需求和培养任务,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指明方向。近年来,随着音乐人才市场分类不断细化,高校需要不断调整音乐专业办学思路,积极寻找市场生存空间,找准音乐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努力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基层的综合性音乐人才。地方高校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要继续进行有效探索,大胆创新音乐教育方法,积极打造符合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规律的音乐专业课程,主动适应当今社会音乐人才市场需要。特别是,高校音乐专业发展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办学品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克服音乐专业院校趋同化发展的弊端。

三、打造特色音乐课程体系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培养、输送音乐人才。因此,地方高校要把开发与利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拓宽音乐文化课程,积极打造精品音乐课程,不能仅仅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上复制和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和音乐教学模式单一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改变课程设置就不能有效推动高校音乐专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所产生的弊端已经在部分高校音乐专业发展中凸显出来,如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口径窄、专业基础差、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对现有音乐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在高校音乐教育活动中,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课程设置,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高校音乐人才能力的培养往往也是通过相关课程设置来实现的。长期以来,高校将为基层教育机构培养高质量的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具有教学、表演、科研等综合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对高校音乐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成果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内容选择及其体系构造,理顺音乐课程内容至关重要。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重视吸收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尤其是当地的民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国多元音乐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适当在音乐专业课程上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曲目,以便能和实际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将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加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传承和保护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而且可以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创新发展,为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不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而且也能极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大力拓宽学生的视野,牢固树立为家乡服务的信念。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引入到高校教学中来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为地方文化事业和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如,河北梆子作为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河北梆子的演绎者越来越少。最近,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的巡演,使河北梆子地方戏种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将河北梆子列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可以取得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培养特色音乐人才的双赢效果。

四、拓展高校音乐教育实践途径

以服务基层教育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地,多与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合作,为基层教育部门、社区、乡村、文艺团体培养、输送高质量的音乐人才,既是高校音乐专业办学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抓手,又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与文化部门合作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文广新局、群艺馆等相关文化部门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大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了真正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转化,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学生研究和挖掘本地传统音乐,并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充分地把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地方传统音乐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高校应该重视本地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演出推广,将其作为文化实体强化其学术价值,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交流。这对于传承地方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

在中央倡导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内丘召开,代表着邢台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将旅游产业和地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而音乐文化是丰富广大游客的旅游文化生活及现代审美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在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上,多与当地旅游部门结合,并把地域音乐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来,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非常有效的举措。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当地民间文艺团体的重要作用,定期邀请他们来学校进行表演交流,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为创作当地音乐表演作品打下坚实基础。在实践中,利用节假日到当地旅游景区体验生活,直接参与地方民间音乐创作活动,为今后进行创作和改编出优秀的旅游宣传音乐作品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

高校要不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好企事业单位的平台。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创作、编排各类贴近当地生活实际和审美习惯的节目,体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这种合作演出形式既可以使学生服务社会、学以致用,也可以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实现有机结合。

(四)加强与农村社区合作

高校应该多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实地学习和体验生活,并根据农村社区实际,创作、编排出更多更好符合当地群众实际生活和审美习惯的文艺节目。同时,还可以针对广大农村和社区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和演出小分队,积极与当地农村社区合作,并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定期开展“文艺下基层”活动,把地方音乐文化和时代的主旋律带到农村社区去,有效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和社区文明建设服务。总之,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乡村社区应该多加强联系,主动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向群众传播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样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快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品牌课程,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沛着.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曹理,何工着.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婧.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6)

[4]李佳烜.音乐教育三位一体合力发展模式[D].上海音乐学院,2009.

[5]成泽卿.浅论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6.

作者:史静 单位:邢台学院音乐系

第二篇: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渗透路径

【内容摘要】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中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渐渐意识到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仅要重视西方音乐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同时还要在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意识,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普及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渗透路径

在新时期,中国高校音乐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素质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教学环境相对于以往也有了良好的改善。高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并且在音乐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具体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课堂多是以西方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学习一些西方的理论以及西方的知识体系,却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使得部分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了解得少之又少,不能够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为此,要想振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首要问题就是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相关知识传输给当代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渗透的重要性

(一)弘扬传统音乐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西方的音乐理念不断走进中国高校的音乐课堂,在促进中国学生了解西方音乐文化上,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音乐教学使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信息量掌握得越来越少。这些学生对传统音乐知识的缺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传统音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音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弘扬,使传统音乐能够通过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实现传承与发展。

(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多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一直以西方的教学模式为蓝本,在学习西方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大多重视西方唱法教学,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使得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存在单一化的问题。没有将中西方的文化内涵做到相应的融合,导致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实,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民间音乐唱法,如果高校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中西方的文化做协调,那么中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世界,不同行业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必须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每个人的机会,将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学习音乐唱法的精华内容。这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还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

(一)“字正腔圆”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字正腔圆”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艺术特征是以此为主要评价标准。中国的传统艺术之所以会有这种审美要求,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从“字正”的角度而言,字正就是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听清表演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具体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以及表演者在所抒发的情感;另一方面,从“腔圆”的角度分析,要求表演者要吐字清晰。只有通过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才能够增强观众的感染力,使得观众在表演者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传统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字正腔圆”贯穿于整个表演的过程,在表演中以“字正腔圆”为最基本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水平,同时还能够增强观众的体验,使得传统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二)强调音色个性化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由来已久,早在汉朝,就有人对传统音乐的音色做过相关研究。中国音乐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音乐,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音色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而欧洲声乐重视音色与音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音色的融合性。因为通过这种相互融合的方式,可以增强音乐之间的震感,强化音节之间通过彼此的相关性,最终形成具有较强的震撼效果。这种方式能够使欧洲音乐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吸引力,形成观众心理上的共鸣。但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中国的传统音乐更加重视中国文化元素的加入,并且通过歌唱者的表现,展示传统音乐的独特精神内涵,尤其是对传统音乐音色上的重视,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理念,在传统音乐中主要表现为含蓄、唯美。

(三)重视“润腔”的创新性

“润腔”在音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其不仅仅可以提升音乐的柔软度,更能够增强音乐的整体气势。因为在这个角度能够体现出传统音乐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掌控,增强音乐的独特魅力,使传统音乐在发展中,与观众的心境相通,并使得作品展现出“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从而提升传统音乐的音乐特色。“润腔”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细节部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细节掌握比较好的前提下,能够增强内行观众对传统音乐的感知,从而提升音乐作品的内在动力。因此,“润腔”的创新性在一定层面上能够提升观众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三、将传统音乐渗透进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

(一)强化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音乐作为抒发人类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的发展也随着人们对音乐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关于音乐的起源,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达尔文认为,音乐是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异性之间能够顺利取得联系的纽带,该种说法主要来自生物学界利用不同动物之间,以声音为传播媒介而获得的理论信息。为了便于人类对动物的研究,人类开始利用各种不同的道具来创造不同的声音,由此音乐便产生了。可以说,音乐自创造以来一直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高校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讲授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应该将该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给学生做出解释,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音乐作品情感变化的阶段。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更是如此,教师要将该音乐产生的历史年代以及社会背景给学生提前讲解,并且让学生在知晓音乐具体内容的情况下,熟悉音乐创造的基本流程,为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应用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知能力。因为传统音乐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没有过多的限制,在音乐创造的初期,仅仅是为了宣泄当时人们的一种真情实感,或是唯美的爱情,或是真挚的友情,或是感人肺腑的亲情。为此,要想深刻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必须将音乐感知能力得到良好的运用,并且以此为契机,实现高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引导。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该根据传统音乐的意境、内涵等,让学生自行理解与体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欣赏中增强感悟,提升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其次,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基本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类似于音色、节奏等元素的把握上,更应该做到明察秋毫;最后,利用学生多年来通过学习对音乐基本内容的掌握,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深刻体会。

(三)强化教师的音乐素养

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教学与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相结合,必须有强大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实现。为此,高校应该在培养教师人才上花一些精力,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了能够让高校音乐教学与中国传统音乐有机结合,首先要提升高校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对传统音乐的内涵以及发展脉络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从事传统音乐教学工作,从而增强对传统音乐的感知能力。除此之外,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在传统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使得部分教师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高校的英语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并且大胆实践,为高校的音乐教学提供有力的典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学校、学生共同努力,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并且将传统音乐中的精髓与中国高校的教学体制相结合,一方面,这有助于更新当前高校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有必要对现有的高校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并且需要教育部门坚定信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悦.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亚太教育,2016(28).

[2]周戈,李巧伟.浅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6(6).

[3]鞠荣丽.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周雪.声乐教学中教学语言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吴雅颂.浅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途径[J].黄河之声,2017(1).

[6]宁大光.如何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J].戏剧之家,2014(15).

[7]林敏丹.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建议研究[J].黄河之声,2017(1).

作者:张哲琦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意义

摘要: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特点,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成为潮流。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推行多元化的必要性,在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发展飞速的时代,只有从多元的视角来拓展教学,并将新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高校音乐教育,进而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创新;多元化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近年来也已开始关注多元化音乐教育问题,然而不少关于高校音乐教学多元化的文章所讨论的内容,多元性并不显著。那些真正能够体现多元化音乐教育精髓的创新举措,却常常未能进入我们的视野。这说明关于多元化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基础研究还有所缺失,在对多元化理解上尚存在着偏差。在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框架下,那些原来在一元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和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也会有一部分,经过注入多元化音乐的灵魂,可以为推进与贯彻多元化高校音乐教育服务。

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背景

17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所带动的欧洲现代化浪潮,使欧洲各国迅速地强大繁荣,欧洲的商品与文化也随着新航线和大陆的发现,伴随着外贸活动开始向全世界传播。在这期间,全球形成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潮,影响到亚非拉各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大多接受了单一的西方模式。19世纪后期美国科技创新的崛起。该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差距较大,通过南北战争和移民开拓新边疆,导致美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地区、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大国,不同的民族按照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文化现象,施加着不同的影响。美国文化,特别是它的音乐文化,本身就是融合了多种族文化的多元文化①。”美国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美国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古老、最普遍、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主要形态与载体。音乐作为一种多种文化的结合体,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可以构成有效学习的基础。音乐学习是获取更多知识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它涵盖了认知、情感、态度和审美活动等多种方面。在音乐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所呈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这一理念,也已经成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论也逐渐引起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理论工作者的迫切关注,关于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近年来,音乐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音乐的发展,发展十分迅速。在这个信息与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音乐较传统音乐,有了很大的变化与飞跃,产生了很多与传统音乐所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涉及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传统的音乐,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加入现代音乐、流行音乐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改变我国音乐教育单一的以欧洲音乐为主的教育思想,加强我国本民族音乐的教育,并且广泛的了解与认识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同时加深对传统音乐的认识的,提高对现代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了解,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真正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国民的素质,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真正意义。

(一)推进音乐教育机制创新及模式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多以欧洲音乐为主体,并以西方钢琴演奏技术、西方大小调式理论,西方经典文献作为音乐教学、音乐欣赏、演奏技术评判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格局多年的运转和惯性影响下,使音乐教育培训以西方音乐为宗,“西方音乐一元论”理念早已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格局。当今大家所认知的学习音乐,是指学习西方音乐,扩大了西方音乐的整体社会需求,这种需求单一的为西方音乐教育模式所支持,阻碍了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被人关注,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探索,做了大量的思考与工作,在原来改革创新基础上,又引进许多国外先进的模式与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思想意识上入手,只注重形式改革、外表创新,没根本转变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根深蒂固,音乐教育的性质并没有变化。所以,改革创新只停留在概念上,吸收的外来先进的模式与方法,并没有真正应用到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去,思想上并没有改革创新,实践中自然不能更好的把改革创新落实到音乐教育中去。

(二)为民族音乐文化开拓空间、提供保障

我国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拥有着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形式,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论匈牙利民间音乐》中提出:“民间音乐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是民族意志的标志,是民族坚持本性、保持‘文化统一’力量的标志,是民族的根本②。”因此,增加本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已是其他各国实行的做法。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内容是以西方音乐为主,对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普及与推广还远远不够。“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音乐文化就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引进当时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与技巧,并随之影响到了我国音乐活动的各个方面。发展到今天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已经是根深蒂固,我国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空间,却越来越小。高校音乐教育是人民音乐素质教育的“母机”,是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有利的平台与资源,是为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人才的保障,是为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消费市场发展,拓宽了未来前景。

(三)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应顺应时代潮流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的文化沟通、排斥与冲突问题凸显,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包括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且必要的基础。当代社会的风潮使得多元文化成为翘楚,为了迎接时代的发展和挑战,音乐教育中要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文化视野宽广,交流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国际之间交往的频繁,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文化的观念包括对音乐文化的观念,都有所转变,开始意识到需要留给本民族的文化更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开始接受和认同这种世界的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具有一种全球化的、崭新的文化视野,运用这种新的视野去看待全球各个不同的国家、各个不同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

(四)多元文化增进国际民族间的交流

将多元文化理念引入音乐教育中,要求我们及时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变化趋势,把这种发现过程当作一种文化学习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越来越激烈,不同的文化间相互了解、相互碰撞,相互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形成现在这种多彩纷呈的局面。当今国际音乐教育,提出了“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瑰宝,更要树立学生“知识多样性”的理念,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本民族音乐意识”和“全球意识”,用不同的视野打开理解认识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的音乐教育以“德育、美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但审美教育、德育教育只是音乐文化功能中的一部分。当音乐的价值提升到人们交流、理解、合作的重要形式时,音乐则以文化来理解和学习,不是单一的掌握音乐中演奏技术技巧,而是从文化中去理解音乐。通过音乐教育形成独特的学习适应优势,直接地理解与融入国际社会。增加各民族多方面的理解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全球各地区的和平、发展,保障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共存。

作者:陈瑶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