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资源学科化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资源学科化建设研究

摘要: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始终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其中做好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永远是高校图书馆的目标和追求,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和核心任务。本文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优化馆藏、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学科化、专业化、多来源化和特色化等进行初步了探索。

关键词:馆藏优化;学科化;互操作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正经历着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程,实现了传统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和资源总量。但在馆藏结构、资源引进与提供服务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馆藏数量,疏于开发和利用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仅涵盖了传统印刷型馆藏资源更包含了各类型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等虚拟资源。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人类知识总量的倍增周期在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为3年左右。直到上世纪后期,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仍然以传统馆藏文献(印刷版图书、期刊、报纸和部分音像制品等)为主,馆藏数量通常以十万计,过百万的馆藏即为比较大规模了。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随着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数据库层出不穷,信息剧增和“信息爆炸”给图书馆的馆藏和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即在资源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信息总量迅猛增加,数字资源占比与日俱增。许多图书馆一味追求馆藏的大而全,不惜花重金购买传统文献和引进数字资源,馆藏数量剧增,取得“可喜”成果。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海量信息使人们在享受丰富的有益信息资源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忍受着冗余信息带来的困扰。一方面,用户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很难从海量资源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到有用信息;另一方面,馆藏资源利用率低下,馆藏资源中出现众多的零借阅文献和僵尸文献,一些数据库的点击率和下载、利用率较低,图书馆的馆藏与利用严重失衡。低利用率文献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更干扰了有用资源的有效利用,许多宝贵的馆藏沉睡在信息的海洋里。

2.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重复率高,专业性和特色化不明显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和互通,在数据库引进上普遍存在雷同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你有我有全都有。但在数字化过程中,由于各馆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引进渠道、方式、途径等都大同小异,各馆相对孤立,各自为营,缺乏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处于整体上的无序状态,在追求本馆馆藏和数量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存在资源建设严重雷同的现象,毫无特色化、专业化可言,造成了有限资金的无效浪费。如国内较著名的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馆等大型的中文数据库几乎涵盖所有高校的图书馆,所有图书馆几乎无一例外的购买。但是,特色性、专业化强的数据库由于受众范围小、效益无法最大化,数据库开发商缺乏开发驱动力,这类数据库产品数量相对缺乏,图书馆自身又很难有开发能力,最终结果就是资源的泛在化和重复性,资源总量剧增的同时,专业化、特色性资源却成为稀有资源。

3.互操作问题难以解决,成为制约资源利用的瓶颈

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库多数是由数据提供商开发提供的,只有少数数据资源是图书馆本身对传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及学校师生作品的收集加工形成的。不同的数据库来自不同的开发团队,开发风格、使用标准、操作规范、浏览方式等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种数据著录标准和格式,甚至各个数据库专门设置自己的登录界面登录和需要专用的浏览器才能阅读,这给资源的跨库检索和资源共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解决互操作性是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是图书馆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兄弟图书馆之间必须解决的问题。理想状态是有效地屏蔽各信息存储系统间的差别,实现对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的有效整合,图书馆各个数据库之间无缝衔接,自动对信息格式、检索方式等进行有效转换,提供统一的检索和登录方式;而图书馆之间则可以最终达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这样既方便了用户在利用资源时频繁切换数据库和改变检索、阅读方式,更有利于借阅资金。但是由于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善,各个图书馆、数据商各自为政,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指导思想、技术基础、资金状况、运作手段、追求目标等各不相同,其体系结构、软件平台各异,数据的兼容、各系统间的集成等成为制约异构数据库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实用性

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的和驱动力,只有那部分符合读者需求的馆藏资源才能充分高效的发挥作用,体现馆藏的价值,所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尤其要确保重点资源数据库信息采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不断获取有益资源充实馆藏。

2.操作简单,易用性

对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是信息知识内容本身而不是载体形式,不管是传统文献还是数字化资源,只要信息易于检索、甄别、获取和利用,读者就无须顾及这些信息知识内容以何种形式存放在何处。所以图书馆一定要确保收录的资源(特别是数据库)操作简捷方便,无需经过专业的培训即能掌握检索技巧和方法,快速、准确地获取到需要的信息资源。只有做到了简单易用才能体现馆藏资源的价值。

3.学科化、专业化

资源开发建设资源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在于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源的服务。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只有被读者所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出其意义和价值。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在充分做好调研,全面掌握学校教学、科研和读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及时调整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的信息需求,符号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

4.特色化

目前,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界共识和必经之路,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办学规模、水平、学科特色、读者状况等,有针对性地收集、开发具有本校学科和专业特色,适合本校教学和科研实际的特色化资源数据库,使本馆资源具有鲜明的学科和专业特色,特色兴馆。

三、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图书馆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资源的利用。资源的利用率是衡量图书馆资源建设质量高低的标准。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馆藏量与利用率、传统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特色馆藏与大众化馆藏等各方面的关系,统筹考虑本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等因素,不断优化资源结构,提供馆藏资源整体质量。

1.合理分配传统馆藏和数字馆藏的购置比例,走纸电合一、协同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数字资源由于具有信息密度高、便于存储和利用、易于检索、共享性强、超越时空限制等诸多传统文献所无法比及的优点而深受读者欢迎,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总量中占比越来越高,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传统资源由于具有直观性好、符合阅读习惯、信息保存的安全性强优点,在资源利用中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一些特色珍藏资源如孤本、善本等更是从网上或数据库中无法检索到的。在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两种资源各自优势,走纸电合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之路。高校图书馆必须要立足本馆实际,结合本馆馆舍情况、经济实力、读者群特征、馆员配备等方面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读者群需求和存取能力和自身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条件,合理配置经费比例。在资源采访的具体过程中可以选择符号学校学科特色、制作质量好、内容新颖、具有保存价值的传统文献充实、更新馆藏内容,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如购买作者知名度高和影响力大、权威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选择学术性强、舆论影响力大的报纸、刊物,并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随时掌握电子资源发展动态,选择能体现馆藏学科特色优势、利用率高的数据库充实馆藏。

2.从读者需求出发,多途径、多来源化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直以来是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和目标。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广泛搜集读者阅读需求和意愿,通过馆员采访与读者荐(采)购相结合的方式采购图书。读者荐书、购书的形式有多种,如读者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如汇文)的荐购功能推荐图书或通过馆长信箱、馆员在线向图书馆推荐图书书目;“你购书我买单”方式则直接由读者根据各自需要购进图书,由图书馆编目管理后,优先供购者使用的方式;专家采访是通过联合组织教学科研单位专家学者根据教学和项目研究需要采购图书的方式……。通过读者荐(采)购的图书由于带有较强的阅读需求,可有效避免“零借阅”图书的出现,在丰富馆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献的利用率。

3.优化馆藏结构,突出馆藏资源的学科化和专业化

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贴合本院校各系的学科教学、科研特色需求,突出学科化、专业化特点。如何把资源建设的专业化跟学科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学科化采访时建立在学科馆员制的基础上的,在确定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框架之后,要做到学科采访馆员和学科服务馆员间的良好沟通,才能进一步明晰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与任务,才能做好资源建设的重新定位,以保障读者需求的有效满足、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馆藏结构的不断优化,这正是图书馆从按文献类型及文献载体采访向按学科采访转型的关键。数字化资源的学科化和专业和建设同样重要。在引进成熟度好、权威性高、受到普遍认可的高质量数据库的同时要做好网络资源的组织和深加工。选择哪些大型公共图书馆(如国图)、著名高校图书馆、学术团体、出版机构、政府网站等作为相对固定的信息源,针对本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特点广泛搜集可利用资源,特别是开放资源和免费资源,精心筛选、科学分类和组织,通过建立索引和导航等方式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实现网络资源馆藏化等。

4.注重特色资源的收藏,走特色兴馆与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高校图书馆多年的办馆经验和实践证明,单个图书馆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建设能力与无限的信息需求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不应该单是信息存储仓库,而应作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图书馆之间的无障碍访问交流与资源共享正逐步得到实现。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做好统筹规划、分工协调、密切合作,摒弃自给自足的资源保障模式,加入到地区、系统乃至全国性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中,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在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上,特色资源在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最能体现一个图书馆的办馆质量和存在价值。那种忽视馆藏质量片面追求的馆藏规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中应充分考虑本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全面分析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处理好大众化馆藏与特色化、专业化馆藏的关系,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格局,可以选择学校的几种优势学科、重点专业资源作为自己的馆藏特色,集中本馆优势精力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尽力将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的资源库做深、做全、做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特色兴馆之路。各馆在特色资源建设中要高起点、高标准,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力求建成内容各具特色、使用标准规范化的资源体系,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奠定基础,使馆藏资源增值增效,在行业中形成资源优势。特色馆藏包括多种方式:学者文献(如山东政法学院的“山政学者文库”)、课程文献(如法学家课程)、主题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专家库等。而对于“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众馆藏则力求以资源共建为起点、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共建,成立各级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中心,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道路,从而可以节省单馆人力、财力,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更有利于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别立谦,李晓东,张美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学科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05):58-64.

[2]彭潇敏.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实施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9(02):115-116.

[3]王春生.论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01):58-65.

[4]张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以榆林学院图书馆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91-94.

[5]申晓娟等.《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1期.

[6]苏洁等.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9期.

[7]刘双四.图书馆藏应走“特色兴馆”之路[J].图书馆杂志.2010年第2期.

[8]李凌杰.论图书馆形态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

[9]毕忠东,周敬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整合现状调查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9年第5期.

[10]董敏,王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策略[J].情报科学.2008年第6期.

作者:杨淑琴 单位:山东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