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高校改革是一项长期伟大工程,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现如今,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很多新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不断融入到高校课堂中,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课堂教学结构、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正在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给予社会人群更多进入高校的学习机会,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高校必须要推动改革步伐,顺应时代潮流。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高校课堂;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切实推动高校发展。虽然新课改在我国施行了几十年,但教育的有效性、质量与效率等问题依然是高校教育改革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高校必须要能够进一步深化改革,让高校日常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顺利、高校展开,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高校课堂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高校作为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机构,但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有待改善,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也无可厚非。但是,很多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而忽略了教学问题。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应当将教学作为根本任务,同时也在科研工作之上,所以,教师要正确平衡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认真履行自身的第一职责,以培养社会人才为第一目标。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的形态,教学对象也不断扩张。但在传统教学中,高校教学往往还相对传统,教师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教学要做到针对性,即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观念,以专业性、创新性人才最为培养基础。

二、推动教学方法多样化,构建新型课堂

在当前高校课堂教育中,其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一把抓”的教学方法依旧是高校教学主流。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人才的培养。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不能挂科,而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但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也不符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究新式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能够敢于提问、敢于探究,保障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所以,教师要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实现学生实际发展为目标,加强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1]。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以辩证性的看待传统教学模式,既不能原样照搬,也不能全部摒弃,要探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与优点,从而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合作教学、情境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都是新课改下的主流教学模式。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作为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从而保障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性。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地位要远高于学生,其关系也是管理关系,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在课堂中过于被动。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日常高校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启发学生为主,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主思考、分析,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要跟上新课改步伐,但不能原样照搬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课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通过一系列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但一些高校没有充分分析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将新课改理念原样照搬到课堂教学中,这使得学生无法适应新教学理念,甚至会降低教学质量[2]。所以,在高校课堂改革中,教师要以新课改要求、理念作为参考,在融合高校情况、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保障课堂教学能够呈多样化形式发展,这也是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比较强,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采用针对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需求,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五、结语

在课改背景下,教育领域中的各大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如今社会对高素质、专业性强、综合性强的人才需求非常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要根据社会要求、学生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全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吕峰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幼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贵安,刘婵玉,赵志鹏.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2(3):75-79.

[2]宋东江.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初探[J].教育革新,2014(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