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小学科学五有好学堂新样态的策略

区域小学科学五有好学堂新样态的策略

摘要:科学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指向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结果,同时也要指向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区域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把课堂中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习惯、学有所得作为素养发展的五个观察视角,将问题探究学习模式作为基本结构,试图构建区域小学科学“五有”好学堂新样态。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结构;“五有”好学堂

想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把追求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区域小学科学“五有”好学堂的主要概念解读

素养发展,指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涉及八个要素为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科学责任、科学能力。学堂,强调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空。好,指学习过程与结果好,过程强调兴趣、动力、思维、习惯等心理活动要素,结果强调素养方面的真实获得,概括为学有兴趣、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习惯、学有所得,简称“五有”。在好学堂中,“五有”是观察科学教学质量的视角。

二、区域小学科学“五有”好学堂的基本教学结构

区域小学科学“五有”好学堂,以学生的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教师以学定教,因学施教,教学结构如图所展示。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活动是主线,教师活动是辅线,教为学服务。教师“创设情境—活动推进—点拨互动—联系生活”的教学行为,是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建构结论—拓展应用”的学习过程真实发生,学生在过程的体验感受“急切地想知道—投入地搜集证据—惊喜地揭晓答案—自信地解读生活”是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的动力与证据,外在问题探究与内在情感需要双线推动学习进程。下面以《空气占据空间》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教师为了学生能提出与空气占据空间有关的问题,首先创设活动情境,请两名学生三次吹瓶中气球,第一次瓶中分别装有豆子和水,第二次将豆子和水倒掉,第三次将瓶底打孔。学生在有层次的活动中不断观察思考,为什么豆子和水倒掉后瓶中气球并不能吹大,瓶底打孔后才可以?学生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不断猜想和验证,思维高速运转。为让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让学生借助水等材料,投入实验观察活动,为空气占据空间寻找证据。为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验汇报中适时点拨,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最后,为学生能学有所用,教师又提出新活动,设计纸团进水不湿魔术和解决购物袋的空间问题,这时学生自信满满,利用所学知识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三、区域小学科学“五有”好学堂样态及构建策略

(一)学有兴趣的课堂样态

学习初始,学生满怀期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眼睛发亮,神情投入,感官充分参与活动。当学习结束时,学生意犹未尽,觉得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呢?下面是《牛奶的变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开课前,学生端坐,眼神中充满期待。在观看教师播放的鸡尾酒调制视频时,学生表情专注,眼睛集中在视频上静看。在听教师讲述鸡尾酒来历时,学生竖耳静听。故事讲述完毕,教师让学生借鉴视频中的方法进行牛奶+柠檬系列实验,学生的活动兴趣极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结束时,教师播放视频“可乐遇见牛奶”,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随着现象的变化发出一阵阵惊呼,纷纷表示一定回家亲自做可乐遇见牛奶的实验。学有兴趣课堂的构建策略为,第一,利用实物或多媒体等带给学生新奇、有趣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注意力;第二,设计学生能身心参与的活动,同时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外在刺激产生的兴趣变成持续的深层学习兴趣;第三,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反馈,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发展变化与意义,对学习不断有期待产生的兴趣。

(二)学有动力的课堂样态

学生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时会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时会积极投入探究,在有惊喜发现时会交流汇报,在恍然大悟时会自动得出结论,有自信时会主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背后的学习动力使然。学有动力课堂中,学生愿意上课,积极主动参与,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有强大的行动力。正如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学习中,因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强,所以不断积极地去尝试、猜测、探究。学有动力课堂的构建策略为,第一,让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归属感,让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第一学习动力;第二,让学生有自主掌控感。在提出问题阶段,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制订计划,鼓励和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完善计划;第三,让学生有自我效能感。在探究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有成就感和效能感;第四,让学生有学习意义感。在探究结束后,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让学生实现知识方法的迁移,同时明确科学学习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第五,让学生有专注忘我感,忘我地全身心投入探究,体验发现的喜悦。

(三)学有思维的课堂样态

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探究要素都含思维活动,含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的运用,在运用思维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科学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师生、生生有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互动,情感互动是行为互动和思维互动的基础,思维互动是互动的核心。学有思维课堂的构建策略为,第一,让学生真实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第二,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创设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相符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冲突;第三,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尊重和允许,让学生带着积极情绪、情感参与思维活动;第四,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表达。引导学生用图示符号、矩阵、统计图表、概念图、框架图、思维导图、模型等表达理解,甚至可以运用身体动作表达,例如几个学生手拉手可以表达闭合电路;第五,鼓励学生找事物间的关系与联系,用系统思维思考;第六,顺应学生的思维进阶发展规律,让低年级学生在动手中动脑,中年级学生动手更动脑,高年级学生为动脑而动手;第七,运用项目式学习。在涉及科学责任、科学能力素养维度时,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分析、评价、创造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高阶思维。

(四)学有习惯的课堂样态

提问、倾听、质疑、独立思考、联系、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习惯都是长期有效科学探究学习的结果,与科学探究及科学态度素养紧密相关。学有习惯课堂的构建策略为,第一,教师要有效指导、引导。习惯在被动养成期,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确标准规范,必要时教师要示范,同时引导学生看到、体验到行为习惯带来的好处,促成主动实施行为的动力。在学生的行为由被动到主动转化时,教师必须进行鼓励、引导、强化,及时评估和反馈。第二,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强化。科学学习习惯尤其是思维习惯要在学生有效探究学习活动中强化,教师要把学习目标转化成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行为表现,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在学生的有效行为中强化。第三,在有利的支持环境中养成。创设人人做的环境,有利于习惯养成。

(五)学有所得的课堂样态

学有所得直接反馈科学教学的质量。“得”指学习的结果,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素养获得真实发展,还指学习的过程及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兴趣、动机、情感以及学习行为习惯。学有所得课堂的构建策略为,第一,对“得”要提前预设。上课前,以终为始,预设“得”的内容,“得”的路径,“得”的标志,用预设监控“得”的效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设计评价量规。下面是STEM课程《有趣的眼镜》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第二,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素养真实发展的证据。运用情境测试考查指向主要概念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及迁移;运用课堂观察、作品分析、访谈、画图、设计评价、汇报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所做、所说、所写、所造进行分析,推断学生在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责任及科学能力等素养方面获得的发展;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

作者:钱凤芹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