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探究(4篇)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探究(4篇)

第一篇: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新课改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寻求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如此,才能在改变以往物理教学单一、乏味的情况下,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如何在新课改下,正确又高效地上好初中物理课呢?我结合自己多年在物理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放下老师的身段和学生平等相处,并且要在教学中时刻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单一的教学转换成互动式的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要淡化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知识理论的重要性,模仿实验的验证性,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重视学生学习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宗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老师从中引导,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老师也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紧盯着课本,脱离生活实际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观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探究其内在的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精心安排导入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引导起着关键作用。一段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精彩导入,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可见,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力,全身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尝试用以下方法进行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用直观导入法。

在新课前,我借用模型、实物、教具、图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将学生引入新课内容。这些教学工具直观、可观、可触,让学生如亲临其境地感知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的结构原理。例如在进行“电动机”的课前导入时,我出示自己制作的电动机模型,在通电后转动起来时,学生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课堂上顿时响起了学生讨论的声音:“太神奇了!”“看着很简单的结构,怎么还能转动呢?”等等。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声中,我顺势把他们的思路和注意力引到有关“电动机”的新课内容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巧用实验导入法。

我们知道学习物理,实验是离不开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前巧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内容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我们每人拿一只注射针管,引导学生拉动针管里的活塞,然后让他们把针尖用橡皮套住,再拉动活塞时,我问他们的感觉。由此,我自然地引出大气压的课题内容,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对抽象概念有了一些基础的了解。此时,老师再讲起来,不但学生容易理解、听懂,而且老师也会觉得轻松、愉快。

(三)有趣的故事导入法。

初中生好奇心极强,喜欢听一些奇闻趣事。所以,物理老师要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故事、物理趣闻,或者讲一些物理学家发现某一物理现象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有趣、科学的新课导入方法还有很多,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更能吸引学生的导入方法,以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营造物理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首先要走出传统的教师角色,不要显得高高在上,站在讲台的方寸之间,无形中和学生拉开了距离。老师要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主导者的角色已经不复存在了,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教学中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并不是领导者,要和学生一起去认识、感受、探索、研究新的知识内容。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设备、幽默的教学语言,还有艺术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动感画面、直观简单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抽象、难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只要老师和学生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人格,以宽容、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体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物理成绩。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老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努力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尚立照 单位:礼县王坝农业中学

第二篇: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摘要:

初中物理是我国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入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课标;物理教学;综合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新课标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科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锻炼。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结果,轻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培养,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无兴趣可言,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最严重的是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教学要求需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进优化,彻底扭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且新课改六大改变最重要的一点是探索能力的培养,反对过于重视对知识的传输,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在传统物理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阐述一种物理现象,然后告诉学生这是由哪一种规律引起的。新课标重视探索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获取物理实验现象,体验知识的由来过程,总结学习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例如,在初中物理第一册的《串联与并联》中,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自行连接灯泡,画出电路图,然后提醒学生利用其他方法连接灯泡,同样画出电路图。此后才讲述电路串联和并联的概念,让学生自行辨别出哪样的是串联,哪样的是并联,通过实验的方法还获得串联和并联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小组实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的知识点都是来自实践,每一个经典的知识点都是物理现象中存在规律的总结。在传统物理教学中,只要学生熟记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就能得到高分,学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没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对一个物理现象通过自己理解和想象,提出创新性问题,并用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物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索的物理知识作为实验内容并在实验前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渗透。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基本环节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订实验方案选取什么实验仪器、如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得到实验结论等都由学生自己来进行。例如在讲到电磁感应现象那节内容,当磁体固定,线圈转动能产生电磁感应。同时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线圈不动,磁体转动是否也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然后老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包括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和一些导线,自己动手做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安装好后,将线圈固定,当学生把条形磁铁插入线圈的瞬间,会看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只要线圈和磁铁发生相对运动就能产生电磁感应,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电磁感应产生原因的彻底理解。接下来进一步提示,哪些因素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呢?通过设计实验,对各种可能的因素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发现与课本上的结论相同。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长期保持,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学生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将教学模式推向更加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趋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中阶段物理科目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素养,为未来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与科研作铺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益的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理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物理知识体系进行适当扩容,一方面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学生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宽,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自然就会融入很多自己的理解,与现有教学内容形成对比,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提升自身的质疑能力。例如,在电阻等问题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设计的顺利展开,促进学生对于该项内容的理解。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如下:将实验所需的小电珠接在一节废旧的干电池两端,让学生观察小电珠的亮度;然后将两节干电池串联起来,同样将小电珠接在电池两端,再让学生观察其亮度的变化状况。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可能与学生固有的认知产生冲突,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积极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从而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前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尽管初中物理老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很多问题还是存在,影响着学生初中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深入研究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创新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是今后初中老师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向与课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互动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全面的人才。

作者:刘林学 单位:庆阳市环县环城初中

参考文献:

[1]丁铁明.探究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5(12):183.

[2]张战成.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4(9):154.

[3]王现琳.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57.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加快了脚步,曾经的素质教育一直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优秀分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改变是特别重要的,下文就根据日常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实际教学的因素,从创新的角度研究如何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初中物理;教学措施

引言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提倡科学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深入人心。在我国义务教育领域里,创新更是一种改进教学方式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息息相关,而初中物理作为义务教育过程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科目,其教学的创新内受关注,下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此类问题。浅谈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基本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物理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其实创新也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多重要呢?首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所有原理都来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所以如果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让物理学以致用;其次,物理是一门在任何教育阶段都非常重要到底学科,尽管初中时义务教育,但是为了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前期就形成物理思维,对未开的物理知识深入学习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创新思维得充分培养后,学生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骨干人才[1]。

二、创新能力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其实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而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框架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前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知识的讲解上,帮助学生消化物理基本知识[2]。但是却没有重视课堂的活跃指数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进步,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实际演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过程中,教师如果只用晦涩的语言去授课,学生不仅会很难懂,也会失去兴趣。但是如果老师拿来一个杯子和水,把筷子放入盛着半杯水的杯里,折射现象就会很明显;又或者在学习各种力的时候,让初中学生在把物体从高空扔下感受重力,用黑板擦的拖拽感受摩擦力等,让学生联系实际去在生活中找寻实际例子,让学生的思维逃离课堂,让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在创新能力培养中,首要问题就是必须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要学会营造和谐、自然、民主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这个环境和氛围中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异议,允许相互争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既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学生愿意并勇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使他们自然产生一种创新欲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萌发。学生在思想里形成创新意识后,就会愿意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去探求问题[3]。例如在学习路程与速度的过程中,通常都是老师直接把公式讲述给学生,但是这种授课方式却淹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如果教师设置了实践内容,给学生准备了计时器和标尺还有小车,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印证速度与路程的公式就会让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又或者在学习阿基米德的浮力公式时,教师可以只给出学生这个公式里所涉及的变量,然后为学生准备器材分小组做实验,从而在印证中找到答案,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很有效。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物理是源自生活的重要学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还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知识运用生活常识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校风的流速对于压力的影响,教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找一些和刺理论相关的生活场景,例如:飞驰而过的汽车开走后,道路两边的树叶会和车一起向前卷走,大海啸来临的时候,很多居民的房子被吹走了屋顶等,让学生充分思考过后再把课题引入,从而得出风速越大,压强越小的道理,在讲授完基础的理论以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原理,活跃思维,在生活中发现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创新是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改变教学模式,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创新的意义。在上文的浅析中,我们了解到创新能力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方法,相信物理这种充满创造力的学科会在全新的教育模式发光溢彩,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初中学生也会得到很大的自身突破。

作者:冷家香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孙昂.初中学生发展现况极其未来[J].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报.2012(04)

[2]刘梦寒.物理教学习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讨论[J].黑龙江教育报.2010(08)

[3]徐书友.创新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讨论[J].黑龙江晨报.2014(11)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初中物理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不要拖到课后;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以合作为导向,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一、以生为本,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注重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它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动手与思考能力,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分组是展开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分组时,要对整个班级有清楚的认识。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及座位分布。然后,使学生前后左右,按邻近原则分为2人组或4人组等,具体情况还可依据教学内容、难度进行调整。

二、合作实验,加深知识理解

物理是一门探究事物真相的学科,物理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物理实验,要求通过仔细观察物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认识物理学研究对象,总结实验结论。以滑轮实验为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滑轮与定滑轮的特点,以及绳索的绕线方法。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合作实验的方式,设计如下步骤。

(1)教师按照平常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实验。

(2)要求学生分别利用手中的滑轮、绳索、弹簧秤,对物体A,分别以其重力的1/2、1/3、1/4拉力提起该物体。

(3)要求学生先设计,小组成员之间对设计进行讨论,继而进行实验,验证设计是否正确。

(4)最后小组进行集体总结,静滑轮以及动滑轮的特点,以及绕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思考:影响对物体A拉力大小的原因,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以此引出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物理教学经常要通过实验来引发学习和思考,有的实验是在实验室验证,有的是在课堂上验证。让学生亲自动手,合作实验,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通过携手实验引导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将枯燥的理论“生活化”。比如学习“浮力”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实验环节,以砝码、天平、弹簧秤、木块、铁块、酒精、水为基本实验材料,请几位学生作为代表,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比较实验的方法,对相同质量,不同质量以及材质的溶液中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实验结果数据,引出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提升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更应该倡导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思考,一起进步。因此,教师要积极地抛出主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比如关于滑轮知识的学习。已知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可以省力,其力的大小与缠绕绳索的方式有关。在合作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出已知滑轮组以及砝码,给出学生思考设计的时间,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设计。就该教学场景而言,以同桌为一组较为合理,课题的设置以4个为宜。学生设计完成后,可以组为单位,将设计结果在黑板上写出来。再请其他学生上前进行评判,并鼓励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写在黑板上,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和总结。物理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物理思维来分析、思考问题,会应用物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电路时,要求学生掌握安培表以及伏特表的用法。已知安培表用来测量电流强度,而伏特表用来测量电压强度。在教学中,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能否通过设计,利用电压表测量电流,而利用电流表测量电压;能否通过电流表或电压表加入一定值的电阻,实现相互替代。问题提出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并设计实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电路的应用,又做到了活学活用。

四、合作总结,掌握系统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的过程,需要总结与思考,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奥妙。实践表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开展知识的总结与思考,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每个章节结束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检查,互相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描述。教师会允许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说话”。以2人为一组,相互对话,将自己总结的知识点,向对方描述,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完成多个章节的教学后,再根据章节知识的联系,进行较大范围的总结与思考。以受力分析为例。初中物理,以“力学”为依托,串起了全部知识点,因此,在复习阶段,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回顾力学的知识特点,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总结。有的小组这样总结: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办法。当通过对受力分析,证得该物体的所受合力为零,那么就可以判定该物体或处于一个静止状态或是以当前速度继续保持匀速运动;当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证得物体当前所受外力的合力不为零时,那么可以判定物体必做变速运动。还有的小组这样总结: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就存在功的作用,继而引申出了能量,通过能量,即动能与势能的变换,得到机械能守恒。可见,大部分学生只是总结出了一部分,因此需要将大家的总结汇总,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对合作学习的反思

合作学习的过程发挥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对自己提出的建议或者设计进行讨论,能够加深每个人对知识的印象。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教师充当着引导、辅助的角色,但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首先教师是学习任务的布置和引导者,通常,必须靠教师抛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课堂上,只有教师才能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或发现学生的迷惑;最后,必须通过教师规范课堂纪律,调整课程节奏。因此,合作学习不能脱离教师。并非所有课程和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开展教学,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笔者的经验是,对于主要内容、重点概念、重点理论,或者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而对于普通的、传统的知识或问题,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避免将其变成一种教条。

作者:张守庆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