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应用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应用

一、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分析

1.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精华,具有很强的文化性、艺术性,例如苗族的《锦鸡舞》、藏族的《踢踏舞》等都各具特色,彰显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现实中,很多的民族舞蹈没有文字的记录,就靠着手把手的代代相传,因此,民族民间舞有着很强的继承性,继承的不仅是舞蹈的动作,还有舞蹈的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的升华,表达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特点。例如,朝鲜族的《农乐舞》表现的是人们在农忙结束后的欢愉之情;又如《锦鸡舞》则来源与苗族的祭祀活动中,表现的是远古先民对神明的敬意和爱戴,充满了自然、神秘色彩。其次,上面提到的《锦鸡舞》、《踢踏舞》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但其舞蹈反应的多为人民大众的真实生活,也就是说民族民间舞具有集体性,大多数民间舞都是集体舞蹈,它来源与劳动生活、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动等等,抒发了一个民族在发展、繁衍中的真实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再次,歌舞相辅相成,具有庆祝、祭祀等含义,说明了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娱乐表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无论是以生活、生产为主题的舞蹈,还是以祭祀、战争为主题的舞蹈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舞蹈的本质就是调节生活、愉悦大众,让人们在闲暇之余放松心情、感受情感。此外,民族民间舞还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舞蹈区别相当明显,在欣赏中,人们可以通过动作、服饰等对其进行区分。例如伸屈动作,在藏族舞蹈中表现的柔和、明快,体现了藏族舞的“踏”特点,随着音乐旋律动作节奏显明、流畅。而在东北秧歌舞中,伸屈动作间歇有秩,刚柔相得益彰,使人充分的体会出东北民风的俏浪、潇洒特点。

2.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

民族民间舞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舞蹈中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风格”,经千百年的酝酿已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标识。在舞蹈表演中,只有将民族舞蹈的“风格性”融入舞蹈之中,才能舞出民族的精神情感,才能表演出令人爱戴的、欣赏的节目,才能给人以精神震撼,使受众通过对舞蹈的观赏领略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民族舞的这种“风格性”在民间舞中表现的特别突出,民间舞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一个民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民间舞的“风格性”应用到舞蹈教学中,以舞蹈承载文化,继承和发扬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当代文化教育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有效的、特色的途径,以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使民族文化扎根于舞者和观者的内心深处,使其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自豪、骄傲,并主动的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

二、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理解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风格性”形成于自然之中,是该民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重要标志,其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风情、经济生产、环境生活等,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将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应用于舞蹈教学中,通过舞蹈内容将民族文化直接表现出来,是舞蹈产生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例如东北舞蹈潇洒、简约,突出了东北人民的热情、豪放。傣族舞蹈婉约、柔和,能充分体现水乡人民的婀娜多姿、柔情似水。而苗族舞蹈朴素、神秘,表现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淳朴的信仰。此外,民族民间舞的服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应用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等于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置于舞者的灵魂,使其在精神层面领略舞蹈的魅力,从而舞出最美的风格艺术。

2.更能体会舞蹈来源于生活实践之中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丰富的文化背景,民间舞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获得的艺术智慧结晶,体现了农耕、农牧、祭祀等活动,包含着多样的民族情感。例如,蒙古舞粗放、豪迈,尽显草原风情。苗族舞朴素、神秘,能将人带入一个崇拜巫术的神秘森林部落。总之,对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学习者更深刻的理解舞蹈的来源、表现形式等,使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舞蹈的真谛,用心灵去感受舞蹈动作,将旋律、动作与精神紧密结合,带给受众强烈的精神冲击力,使其深受感染,从情感深处对舞蹈表演产生认同感。

3.加深学生对舞蹈内涵的理解

舞蹈是体态和旋律的结合,更是精神和文化的结合,在教学中对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应用,将舞蹈教学从形体、动作教学引申到意念、情感层次,增强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其对舞蹈动作有更深的理解,能够准确的把握舞蹈的表达形式,更快速的学习舞蹈、提升舞蹈表演内能。同时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是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教育的良好切入口点,通过民族舞蹈“风格”引导学生思考舞蹈动作的内涵,将舞蹈学习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达到体态与旋律、精神的高度统一,实现舞蹈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民俗文化的积累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是舞蹈文化、精神的体现,自然也不能随手就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民俗文化的积累,将民俗文化的学习当作舞蹈学习的一部分。例如学习与苗族相关的舞蹈,就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苗族人的生存环境、苗族人的信仰、苗族的风俗人情,通过对民俗文化积累,体会苗族人民内心对自然、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如蒙古族民俗的学习和积累,就能使学生逐渐的体会到一个马背民族的豪情,进而理解蒙古舞蹈的粗狂、豪放。而舞蹈教学中,对各民族不同民俗文化的积累,就是对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认知和应用,通过对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构建,从而形成清晰的、深刻的民族“风格性”,在舞蹈动作表达中才能突出“情”,以“情感”美化舞蹈动作,才能打动人心,使广大受众产生更丰富的精神震撼。

2.舞蹈情感的引导和“风格性”的渗透

舞蹈情感在舞蹈表演中至关重要,缺少情感舞蹈就失去了灵魂。在舞蹈教学中,利用场景设计、情感引导,逐渐的使学生对民族舞蹈“风格性”进行掌握,正确的体会舞蹈动作的精神情感。例如,在藏族舞《牛背摇篮》欣赏中,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人和自然的和谐情感,体会一人一牛的深厚情感,理解牧民在广袤大地上与牦牛相依相偎的情感,从而体会藏族人民对牦牛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其次,通过情感引导是学生认识藏族的民俗和宗教信仰,体会牧民四季迁徙的牛背生活,将藏族的“风格性”融入舞蹈,将舞蹈动作的雄健、粗狂及藏族人民的坚韧、沉稳表达的更加准确。可见,对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应用,有利于学习者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舞蹈学习效果。

3.结合舞蹈的“风格性”剖析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蹈的重要组成,是文化和情感的承载,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体态不仅仅是展示舞者的曲线美、动感美,更多的是展示一种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力量。例如在藏族舞《牛背摇篮》中,舞蹈动作很好的把握了牦牛运动的力感和藏族人民对牦牛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将藏族的民族粗放、豪迈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从舞蹈中能深刻体会到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情感。又如,在伸曲动作教学中,藏族舞“风格性”表达的是一种欢愉、粗狂、坚韧的情感,伸曲以下肢为重点突出动作的灵动性。同时,伸曲以柔伸曲、硬伸曲、颤伸曲为主,表达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色。而在东北秧歌舞中,伸曲则以软、硬伸曲和双伸曲为主,伴有一定的停顿,使舞蹈动作看起来短促而有弹性,突出了东北舞蹈的俏、浪、潇洒。结合舞蹈的“风格性”剖析舞蹈动作,使学习者更能充分、准确的掌握舞蹈动作的幅度、旋律,使舞蹈学习变的轻松、自然、愉悦。

四、结语

舞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自然性,它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文化智慧的结晶。在舞蹈教学中,要理解民族民间舞的精神传承,充分把握舞蹈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民族的伦理、道德、情感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将其适当的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应重视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融合,以舞蹈的“风格性”作为切入点将舞蹈学习与民俗文化学习统一起来,使舞者的舞蹈更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使其能从精神层次对舞蹈动作的编排有深入的理解,才能使其准确把握舞蹈的动作、旋律,舞出最美的舞姿。

作者:陈乐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