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论文(3篇)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和规划

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之中,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一直显现出弱化的现象,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得到人们的广泛性认同和接受。本文针对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现象和成因,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建构和完善,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异化;规划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现象

1.体育教学评价目标存在一定的偏离现象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对高校公共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际状态进行真实的反映,并据此进行调节、控制和改进。然而,在现代多元文化和思潮涌入高校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出现了功利化的气息,对体育教学的评价与体育专业教师的薪酬待遇和职称晋升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这就使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出现了偏离,对于专业教师的影响较大,在巨大的功利性因素的诱导之下,极易导致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异化和偏离。

2.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缺乏综合化和多元化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受传统集中式管理体制的影响,表现出由上至下的强制性思维定势和特征,这就使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变得单一化和权势化,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主体集中掌控在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层,显现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体的行政化色彩,缺乏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综合化和多元化,难以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3.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相对繁琐、操作难度较大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其中的评价指标是决定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的直接依据,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过程中,要避免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并对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加以考量,以表现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然而,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其二级指标尤其繁琐和复杂,极易掺杂评价主体的主观情绪,容易受到评价主体的主观喜好的因素影响,难于操作,并且容易将体育教学评价引向情感化和随意化的轨道。

4.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程式化现象严重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程式化现象,由于利益化的驱使,体育教学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相互连通,产生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应对和敷衍。这就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不足,导致了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现象。

5.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方法单一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通常是采用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用直观的、表面的数据说明和描述抽象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然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完全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这主要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临场状态变化较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状况,因而,也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也导致了评价结果的失真,造成了评价的异化现象。对于上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异化现象,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仔细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根源,揭示其中存在的深刻的社会性因素,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规划。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规划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依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注重把握系统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和接受性原则,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加以完善和优化。

1.树立科学客观的体育教学评价目标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要以科学性为目标,杜绝功利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将科学目的观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从而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科学的评价信息反馈的条件下,可以极大地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激情,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多元化构建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评价主体不应当局限于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层,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当以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为前提和依托,融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可以采用高校领导评价、体育教师同行互评、学生参与评价、社会民众的主动参与评价等方式,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体呈现多元化、丰富化的态势,从而切实保障高校体育教师的权利,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积极探索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实践的热情。

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其评价指标的权重应当有一定的侧重性,不能过于笼统化,而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法、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等,加以针对性、个性化的指标设计,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4.注重创设动态化的高校体育评价体系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要避免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化表现,要深入理解陶老先生体育思想中的“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的监控之下,实现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的方式,在动态的体育评价和检查策略之下,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体育学业进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光平,张开发,徐明.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30).

[2]范汝清,马琳,袁玉涛.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18).

[3]吴名菊.教学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可操作性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6).

[4]马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0(1).

[5]刘春,郑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理念探析[J].亚太教育,2015(28).

作者:丁勇 吉丽娜 刘玲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做准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主要的途径之一,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实践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够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具有十分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1.“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基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授,因此称其为“三基”,其教学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体质和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目前全国大致有百分之十的高校仍采用该种体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以原行政教学班为主,在不打乱班级编制的基础上,进行混合性授课,“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加规范化地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百分之二十的高校仍然沿用“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该体育教学模式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体制,通过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在全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利用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该体育教学模式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还能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大学的一二学年中开设的。“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进行划分,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很难将一个整体班级进行划分,只有对每位学生的运动水平展开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满足该模式的课程开设前提。

3.“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五的高校体育课程采用了“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能力和锻炼习惯,所以在高校的具体体育课程当中,可以将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在大一学年开设基础体育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在大二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程;第三个部分就是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开设体育选修课程。

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阳光体育活动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中,需要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才能够有效引导体育教学实施改革措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沐浴在阳光之下,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由于现代高校的学生缺乏锻炼,平日里除了去教室上课就是待在宿舍内,久而久之身体素质就不断降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大学生能够动起来,学生也要从体育观念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以及身心健康等教学目标。现如今,“健康第一”的教学改革核心指导思想仍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遵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原则,引起校方的重视,将该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开展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购置相关的体育器材等,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

2.体质健康测试内容进入体育课堂

为了实现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目的,高校的体育教学就要开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为增强学生的体制打下基础。学生的体制优劣与课堂教学有关,所以教师需要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在课堂内引入体质健康测试是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之一,在每堂课中预留二十至三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素质练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机体能。对素质练习的内容可以进行准确地划分,比如耐力性训练;速度型训练和力量型训练等,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当学生的心率负荷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适当进行调节。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都需要合理地安排素质练习内容,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搭配,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和速度水平等,最终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实验

要想推动体育教学不断前进,就需要不断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学生通过课堂内容的教学传授技艺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由于目前课堂教育监管的缺失,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创新缺少条件,所以教师可以直接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实验来确定其效果。例如,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就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教学任务;第二个部分是体质健康标准练习内容。两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教师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体质健康练习,主要包括有发展速度练习、协调灵敏性练习、力量练习,其中可以设计到接力跑、障碍跑、俯卧撑等的训练。在该学期的初期,可以选定三到五个本科班,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测试各个学生的各项指标,再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之后,再进行一次测试,测试结果如下:通过上述对比发现,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成效。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索推动该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途径,引入体质健康测试,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慧.新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26).

作者:刘玲 吉丽娜 丁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微信移动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微信的广泛使用,微信学习模式悄然而生,微信作为一种具备通讯、社交和平台化功能的移动性应用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本研究基于移动学习理念和微信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微信移动学习模式进行探讨,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植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微信;移动学习;高校体育;教学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的人们习惯于使用微信来进行工作和生活,在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笔记本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维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院校是我国青年的主要聚集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摆在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信息化时代高校体育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在新的时期,传统的“一站式”体育教学方式很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搜寻到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利用移动终端技术更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移动学习理念和微信视频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个性化体育学习进行探讨,旨在拓展高校体育学习的时空,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资源,促使高校体育教学蓬勃发展。

1移动学习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并与他人互动的跨情境学习,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根据自身情况获取信息,具有便携性、高可用性和微型化的优势,极大的满足了学习者在课堂为利用零碎时间获取知识的需求。在大学校园,微信技术,特别是微视频技术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高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运动技术动作的教学上,体育教师首先需要进行动作示范,学习者往往是通过最初的观察建立动作印象,从而逐步掌握动作要领。移动学习中,使用微视频技术,可使学习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极大的弥补了高校体育教学时间短、内容与学习者需求不一致、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及等实际问题。移动学习改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这种变革必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整体理念的革新,高校体育教学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技术和新理念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运动技术动作的灌输,注重动作要领的传授,只满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动作的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培养,还未完全摆脱“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的惯性思维,学生的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仅仅把教学大纲要求的部分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去安排课堂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更新缓慢,不能反映运动项目的最新发展趋势。传统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课堂之外的知识传授,高校体育教学更是如此,高校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的必要性,高校大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练习,每周一次的大学体育课是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高校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总体情况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视频资料,是学习者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3微信移动学习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高校体育课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感官系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将微信引入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微信的视频、文字、图片和互动聊天,不仅可以对某一技术动作进行全方位展示,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在课外建立师生联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突破时空的限制,进一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移动教学与学习模式。微信移动性特点使得信息传递提高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事操作简便易行,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具有深远意义。

4微信移动学习模式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移动学习模式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无线WIFI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学习模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收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的出现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过程的滞后性,微信这种移动终端的出现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简历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解决课上的疑难问题和同学们的兴趣共同点,运动项目的教学视频和理论资料以及运动损伤预防等体育相关知识,解决了大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的困惑,调动了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利用微视频和移动终端进行有效学习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选择与学习者实际能力相适应的运动教学视频和运动集锦,和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和班级微信群,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课后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学习者不但可以获取自身需要的学习资源,同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向老师进行咨询,行程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碎片式的学习方式,可是短时间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种方便灵活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利用微信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时脱离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高效学习。

6高校体育教学应用微信进行移动学习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严格把关,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依据,进行精准的信息传送,对于内容的选择,尤其是相关视频资料,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大纲,去劣留优,防止学习者在进行进洞学习过程中因无关的内容造成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对象,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网络学习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控制好教学进度。第三,教师在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平台教学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后应及时跟踪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并能够做到及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7高校体育教学推广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高校体育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广微信移动学习模式。微信特别适用于移动学习,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很难抽出连续的时间进行单独的沟通和辅导。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向教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师生在不断地微信交流中,可以实时的建立沟通环境,而无需专门的预约和安排。其次,微信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分享能力和传送能力,将网络学习资源有效整合,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学习资源,进而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微信平台提供朋友圈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任何一个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班级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圈子在网上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通过任课教师发送推送消息,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而不同兴趣爱好者之间通过搜索功能,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

8结语

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是当今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积极的面对挑战,需要改变的是学习模式和学习态度,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壁垒,使学习者通过碎片化学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移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移动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高校体育教学应大胆以微信为平台搭建移动学习试点,获得更多反馈和建议,也为大学生日后移动学习专有平台的推出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www.gov.vn.2010-07-29.

[2]孙圆媛,江晓明,余胜泉.基于手持设备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46-49.

[3]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3):96-98.

[4]梁培根.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6):87-89.

[5]王杰,张庆文,王兴,黄华勇.基于训学研模式的体育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1):91-94.

作者:杨振兴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