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

新媒体下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息息相关,而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频繁发声,多元价值观眼花缭乱,侵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领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被弱化。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应关注并尊重大学生需求,造就能力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打造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盘活新媒体传播载体。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理论课;路径探析

0引言

大学时光是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因肩负实现复兴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和艰巨重任,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育人工作,时刻注重人才的培养。如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起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大责任,努力寻求化解路径,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主心骨作用。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塑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要理直气壮开好高校思政理论课。现今,网络的日益更新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人人皆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价值观念也受到影响引起需求层次的变化,而部分教师局限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拘泥于普遍适用,而与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格格不入,至此导致高校思政理论课在培根铸魂上乏力,在传播理想信念上失效,在立德树人上无奈。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明确清晰新媒体环境下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新媒体的普及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消解了大学生原有的思维认知,不会就找百度,不懂就上知乎已成常态,从而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问题意识逐渐降低。此外,教师“填鸭式”教学方法也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流于照本宣科的形式,重于期末考试的结果,不注重循序渐进达到育人效果的过程,导致学生在思政理论课上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基本不提问题,学生也基本不回答问题,即使提问题也多为书本上的死知识,不具备启发性和思考性。大学生问题意识事关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事关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事关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堂必须重视发掘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就时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大学生情感和价值认同多元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从而打破了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使其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中。网络既可成为奏响时代主旋律,宣传主流思想的重要基地,又可成为各种不良思想相汇集的“热闹场所”。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如火如荼进行,与此同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滋长了诸多不良思想。各种不良思想披上隐形的外衣进入社会思潮的队伍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和情感认同多元。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筑牢信仰之基的关键课程,由于新媒体强大的双向影响力量,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欠佳,实效性不强,深入渗透受阻。

1.3网络载体功能发挥力度不够

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综合发力,才能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基本上改变了以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场景,但总体而言,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载体功能在实践运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一,拘泥于传统教学理念,未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价值。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而奋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凸显教学效果不能仅停留于表面,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思维里,应打破常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和观看影片等等。但部分高校教师观念仍未更新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基本成为摆设,新兴载体没有真正走进课堂。其二,即使发挥新兴媒体作用,但疏于管理,缺乏严格规范。部分高校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时代潮流搞起了网络思政理论课,忽略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且学校对网络课堂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据调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高校中92.59%的高校依靠多媒体技术开展了形象化教学”,但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充分的学科点单位占比高达57.83%。”

2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培育实现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事关培育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事关培育祖国未来的顶梁柱,事关培育民族希望的接力人,而高校思政理论课承载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给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高校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出的难题。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必须汇聚磅礴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2.1关注和尊重大学生需求

马克思指出:“我们阐述自然要取决阐述的对象”,大学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作用的对象。高校思政理论课要提升教学效果,必须聚焦大学生关切,回应其愿意,满足其合理需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日趋分化带来了多层、多样、多元的价值需求,自我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凸显,以往单纯的理论灌输已无法满足其精神世界的需求。对此,高校思政理论课应与时俱进和探寻学生最真实的内心,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调试大学生的需求阈值。则一方面,思政理论课应重塑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论;另一方面,在思政理论课中应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打造双向互动的教学场景,以此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造就能力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科研能力不足,教学流于表面,脱离学生实际的危险。教育者必须先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提高优质服务。造就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在政治信仰上发力,占据政治高位,其次必须在道德情操上发力,占领道德制高点,最后在奉献精神上发力,熔铸使命担当。高校具备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使命担当的教师队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之需,也是解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因子。

2.3打造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上的信息鱼目混杂、良莠不齐,且网络具有匿名性特点,使隐藏在网络背后的人在这种身份的庇佑下,暴露出道德缺失的人性之恶,责任主体意识逐渐模糊。大学生生活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是网络的存在物。正如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了人,打造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刻不容缓,首先,必须加强社会舆论治理,适当采取实名制,约束其过激言行;其次,办好网络思政课,宣传主流思想,坚守政治信仰,与错误思想展开驳论;最后,开设应对各种网络问题的专门课程,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其明辨是非、辨别虚假信息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能保持本心,不受污秽思想的浸润和影响。

2.4盘活新媒体传播载体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兴起,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硬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盘活教育传播载体。其一,“互联网+”开创思政教育新路径。如今,微信、微博、QQ和知乎似乎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网络工具,各大高校可设立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借助一定的平台开展各种网络课程,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开展思政理论课,同时也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移动教育”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数说教育”,发挥主流媒体的教化功能,让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其二、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形成整体合力。在各大高校思政理论课上,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依赖课件,经常有教师照着课件读,有些教师基本上不离开讲台,全程处于一个位置,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分不清主次且思路不清晰。需要教师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加以强调,比如在黑板上板书框架。只有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力帮手。

3结语

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政理论课应顺势而为,适应时展潮流,开创思政理论课发展新格局,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兴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我所用,把思政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终身受益、积蓄力量和发人深思的课程。

作者:蔡菲菲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